系统性红斑狼疮血瘀证患者血栓前状态及改善对策的临床研究进展_第1页
系统性红斑狼疮血瘀证患者血栓前状态及改善对策的临床研究进展_第2页
系统性红斑狼疮血瘀证患者血栓前状态及改善对策的临床研究进展_第3页
系统性红斑狼疮血瘀证患者血栓前状态及改善对策的临床研究进展_第4页
系统性红斑狼疮血瘀证患者血栓前状态及改善对策的临床研究进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系统性红斑狼疮血瘀证患者血栓前状态及改善对策的临床研究进展(作者:单位:邮编:)【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血瘀证血栓前状态研究进 展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是自身免 疫介导的,以免疫性炎症为突出表现的弥漫性结缔组织病。SLE的病理特征是血清中产生抗核抗体等多种自身抗体,自身抗体和抗原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组织器官的血管壁上,激活补体系统,产生血管炎, 这是导致SLE多组织、多器官损伤的共同免疫病理基础。SLE患者血管病变可导致血栓或出血,不同程度的微循环障碍。而类固醇激素 的大量应用往往加重其高血凝的

2、病理状态,血栓形成,其中以动静脉血 栓常见,是心、肺、肾及脑等多脏器严重损伤和功能障碍的重要因素。因此改善SLE血栓前状态尤为重要。笔者将近5年来对SLE血瘀证 患者血栓前状态及改善对策的临床研究作一概述。1SLE血瘀证患者血栓前状态的病因病机研究 1.1中医研究清代医家叶天士认为,“久病入络久病多瘀”戚淑娟1等以“络病 理论”来解释SLE病理特点:易滞、易虚、易瘀、易毒。SLE以络脉 阻滞为特征,邪入络脉标志其病变发展与深化。周信有教授认为, SLE是本虚标实之证2,是人体在正气不足,主要是肾、脾亏虚的基础 上,感受风、湿之邪而发病。该病虚、瘀、毒三者并存,且互为影响,终成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3、之证。SLE患者中医辨证多为虚实夹杂证,在 气虚基础上兼见血瘀的临床表现,并可伴有久用激素的阴虚表现。于 健宁3等以“邪、正”为纲,认为SLE患者邪气盛,久生瘀,正气虚, 阴血伤,单用激素、细胞毒类药物等攻伐之品,瘀血不去而正气更伤。 徐俊良4、刘晓微5均认为,SLE患者或先天禀赋不足,元气亏虚, 气虚致血瘀;或内伤七情,肝郁气滞致瘀;或由外感六淫、药毒所诱发致 热入营血,血热搏结致瘀;或热毒迫血妄行,血液离经而为瘀;或阴损及 阳,寒邪客于经脉,使经脉蜷缩拘急,血液凝滞致瘀。瘀血可以阻于五脏 六腑、四肢百骸等各个部位形成不同症状,症候表现为唇及肢端紫绀, 肌肤甲错,腹痛拒按,舌质紫暗或舌体瘀点

4、瘀斑,或脉涩或结代等。1.2西医研究血栓前状态(prethrombotic state,PTS)既往称血液高凝状态,是 多种因素引起的止血、凝血和抗凝系统失调的一种病理过程, 具有易 致血栓形成的多种血液学变化。大量研究表明血栓形成是在血管内皮 细胞、血小板、凝血、抗凝、纤溶系统以及血液流变学等多种因素改 变的综合作用下发生。汤荣华6等研究发现血浆血栓前体蛋白(TpP)、 蛋白S、和D-二聚体水平三项指标的变化可能与 SLE发病相关,并对监测SLE疾病活动性、高凝、纤溶状态以及疾病的进程和改善具有 重要价值。张文静7发现SLE患者凝血功能显著增强,抗凝血、纤溶 系统功能由于消耗显著减低,并由于

5、血管内皮细胞破坏导致其处于血 栓前状态,同时抗心磷脂抗体的存在亦会导致活化蛋白C(APC)抵抗,因此血栓形成的风险因素增加。黄海燕等8通过检测血浆组织型纤溶 酶原激活剂(t-PA)及其抑制物(PAI-1) 了解SLE患者纤溶系统功能的 改变,结果显示SLE患者组t-PA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而PAI-1活性 显著咼于对照组。提示 SLE患者内源性纤溶功能紊舌L。林小军等9 研究发现活动期的SLE患者有血栓形成的倾向,指出测定血浆可溶 性纤维蛋白(sFb)水平,抗凝血酶皿(AT-叫抗原及活性、D-二聚体水平, 能早期检测患者的血栓前状态。黄菁梅等10发现SLE患者有明显的 血液流变学改变,血浆高黏

6、滞血症,血浆黏度、血浆纤维蛋白原升高 易导致微循环障碍,造成各系统缺血、缺氧,甚至血栓形成。耿洁11 检测50例SLE患者及32例对照组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Fib) 含量,显示SLE患者D-D和Fib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从不同角 度反映了 SLE患者血栓前状态。何斌等12发现SLE活动期血管内 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血小板及炎症细胞的活化水平明显增高,稳 定期该类因子已基本恢复正常水平,治疗后VEGF、血小板及炎症细 胞的活化程度抑制,提示SLE患者处于血栓前状态,易发生动静脉血 栓事件。马丽艳等13研究发现抗心磷脂抗体(ACA)及抗昭 糖蛋白I抗 体(a (32GPI)

7、均与SLE的血栓形成相关,可用于预测SLE患者的血栓前状态,预防动静脉血栓事件的发生。陈晓云等14、黄文辉等15发现抗磷脂抗体与抗凝蛋白系统与 SLE血栓前状态及静脉血栓形成相 关,狼疮抗凝物和抗心磷脂抗体可能是导致蛋白S、蛋白C活性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而蛋白S、蛋白C活性下降可能进一步诱发血栓。2改善对策的临床研究2.1名医经验邓兆智认为,SLE病机多兼瘀血痹阻,治疗多辅以活血化瘀,选 用丹参、赤芍、皂角刺、泽兰、桃仁、田三七、当归、鸡血藤、益母 草等往往奏效16,并认为单予中医辨证施治往往难以控制病情,而 纯予西药激素和免疫抑制剂虽可控制病情,但长期应用毒副作用较大, 因此最佳之法就是中西

8、医合用,发挥中西医各自的优势。陈发喜认为, SLE早中期血瘀为标,治以疏肝行气、活血化瘀、软坚散结,基础方: 柴胡、当归、桃仁、红花、凌霄花、川楝子、佛手、川芎、赤芍、鳖 甲、枳壳、丹参、延胡索;SLE中后期气虚为本,治以益气养阴,基 础方:黄芪、人参、白术、山药、麦门冬、玉竹、女贞子、墨旱莲、 生地、玄参、甘草,均取得了较好疗效17。王占奎等18总结张鸣 鹤教授治疗SLE经验时,认为治疗上以益气阴,调气血,活血化瘀 通络为法,气虚甚者重用参、芪,血瘀重者需重用水蛭、土鳖虫、桃 仁、红花等。2.2益气活血中药配合西药治疗刘矗等19对气阴两伤、血脉瘀滞型 SLE患者应用激素治疗的 基础上采用中药

9、养阴益气、活血通络,处方:南沙参、石斛、党参、 黄芪、黄精、玉竹、丹参、鸡血藤、秦艽、蚤休、白花蛇舌草,显示 中药在缩短激素疗程,增加疗效,减轻激素不良反应方面有一定作用。王丽敏等20治疗SLE血瘀证,多选党参、黄芪益气, 红花活血,以益气滋阴以固本、活血化瘀贯穿始终为治则,使激素及 免疫抑制剂、用量、用药时间及其副作用的方面有很大程度降低,而 血瘀证症候均有显著改善。姚建等21 观察单用激素与并用益气活血 方(黄芪、当归、地龙、丹参、赤芍、丹皮、制首乌、女贞子、鸡血 藤、生地、甘草为基础方)治疗SLE,结果显示单用激素组血浆黏度 及RBC聚集指数轻度升高,并用益气活血方组低切全血黏度、红细胞

10、 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等均显著降低,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 时间、凝血酶时间显著延长。提示益气活血方能明显改善SLE患者血栓前状态。翟小琳22将65例SLE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5 例,自拟经验方狼疮平汤(主要药物有秦艽、紫草、生地、黄芪、白 花蛇舌草、蜂房、全虫、鳖甲、升麻、生甘草、丹参、白英、鬼箭羽 等)加减,并维持患者就诊时的激素用量,1个月内逐渐停用激素。对 照组30例,给予口服强的松和硫唑嘌呤,所有患者观察疗程为6个月。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7.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0.0%。 提示狼疮平汤与激素合用能提高临床疗效,减轻激素副作用。钟力等23发现在常规治疗上加用祛瘀生

11、肌汤(基本方:土鳖虫、水蛭、穿山 甲、三棱、莪术、大黄、黄芩、生地黄、白芍、桃仁、黄芪),以益气活血化瘀法治疗SLE周围血管炎46例,在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 改善方面均取得良好疗效。2.3重用虫类药物飞升走降通络高建华24发现,对以往使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CTX或MMF) 进行治疗超过1年而效果不佳,24小时尿蛋白测定长期在1.0g以上 的狼疮性肾炎患者,使用益气活血重用虫类中药(基本方:黄芪、丹参、茯苓、全蝎、蜈蚣、水蛭、虻虫、土鳖虫 )后,尿蛋白量下降有 明显改善,且血清白蛋白量上升。3结语和展望SLE血瘀证患者存在血栓前状态,单纯应用激素有进一步加重 血瘀的趋势,使促栓、抗栓动态平衡机制

12、被破坏,发生血栓形成倾向, 是多脏器严重损伤和功能障碍的重要因素。目前的研究显示,其发病 机制与血管内皮、血小板活化及血液成分异常有关。中医中药在改善SLE血瘀证中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借鉴名医名师经验,在激素 标准疗程治疗的同时,中医辨证基础上选用益气活血化瘀的中药,及重 用虫类药物能够有效拮抗血栓前状态,改善血瘀证症候及血液流变学 指标,减轻激素毒副作用,发挥中药增效减毒双重作用。然而中药的 治疗机制研究尚感不足,需进行药理学和毒理学研究其有效性和安全 性,以期为临床治疗和研究自身免疫性血管炎病变提供参考依据。【参考文献】1戚淑娟,钟嘉熙.络病理论与系统性红斑狼疮J.新中 医,2006,

13、38(1):8-10.2薛盟举.周信有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经验J.世界中 医药,2007,2(1):21-22.3于健宁,陶筱娟.系统性红斑狼疮辨治浅谈J.新中医,2006,38(8):1-2.4徐俊良.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辨治旨要J.江苏中医药,2007,39(6) : 56-57.5刘晓微.中医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临证体会J.吉林中 医药,2008,28(2): 105-106.6汤荣华,方芳,苏贵平,等.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浆 血栓前体蛋白、蛋白S、D-二聚体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血栓与止 血学,2005,11(2):79-80.7张文静.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栓前状态指标的改变J.国外医学临

14、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05,26(11) : 861-862.8黄海燕,周伟芳,郭爱莲.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纤溶系统功能的改变J.浙江临床医学,2005,7(3):302.9林小军,蔡小燕,余纳.血浆可溶性纤维蛋白对系统性 红斑狼疮患者血栓前状态诊断的意义J.中国药物与临 床,2007,7(7):529-530.10黄菁梅,黄王莹,李小冬.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液流 变学临床分析J.华夏医学,2007,20(2) : 293-294.11耿洁.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 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检 测的应用价值C.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资料汇 编,2008.337.12何斌,顾健,石建霞

15、,等.VEGF、CD62P和PMA与 SLE患者易栓状态关系研究J.血栓与止血学,2008,14(4):157-159.13马丽艳,郭惠芳,靳洪涛,等.抗心磷脂抗体和抗B 2 糖蛋白I抗体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栓并发症的预测价值 J.中国实用 内科杂志,2008,28(9):757-758.14陈晓云,王芳,黄文辉.抗磷脂抗体和抗凝蛋白系统与 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栓前状态的关系J.广州医药,2009,40(1) : 60-62.15黄文辉,陈瑞林,冯莹,等.抗磷脂抗体和抗凝蛋白系 统与系统性红斑狼疮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J.血栓与止血学,2009,15(5):219-221.16刘孟渊.邓兆智教授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 的经验 J.中医研究,2007,20(11) : 55-57.17王春毅,孙冬阳.陈发喜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经验J. 辽宁中医杂志,2008,35(3): 334.18王占奎,张立亭,付新利.张鸣鹤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 经验J.中医杂志,2009,50(7): 596-597.19刘矗,李伟权.中医辨证论治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中 撤减和缓解皮质类固醇激素不良反应的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5,23(8) : 1448-1450.20王丽敏,高明利.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证治体会J. 中国中医急症,2006,15(9) : 10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