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研究进展_贺亚雪._第1页
地下水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研究进展_贺亚雪._第2页
地下水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研究进展_贺亚雪._第3页
地下水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研究进展_贺亚雪._第4页
地下水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研究进展_贺亚雪.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地下水为人类提供着宝贵的水源 ,也是自然界水循环与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1 。目前 ,我国有 400余个城市以地下水为供 水水源 ,有些城市地下水甚至成为唯一的供水水源 2 。然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及工 业的迅猛发展 ,矿产资源的开采、冶炼等环节 ,地下水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突显。重 金属污染分布和特点问题 ,国内外有学者已进行相关研究。重金属污染与矿产资源 的开采、冶炼密切相关 ,如在湖南、陕西、青海等矿石开采业较为发达的省份,部分地区地下水重金属超标严重 3 。地下水污染尤其是重金属污染的问题已经引起国内学者的关注,但目前重金属污染评价及治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壤、地表水与沉积物,关于地下水重金

2、属污染的较少 4-5 。地下水关乎人民健康 ,重金属污染事件一旦出现 ,其造成的危害无法估 量,因此研究出针对地下水重金属污染治理的技术迫在眉睫。本文将地下水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技术分为异位修复技术和原位修复技术 2 大 类。目前研究及应用中 ,地下水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技术主要以原位修复为主,因此重点介绍了抽出 -处理技术及几种原位修复技术 ,并结合实际工程应用 ,对各技术的优缺 点进行比较。值得关注的是原位生物修复技术中,Geobactei和Shewanella等微生物在特定条件下可产生纳米线 ,可远距离传输电子 ,大大提高了降解效率。1污染现状乔晓辉等对华北平原地下水重金属污染分布特征,研究区地

3、下水 pH 为 5.49.4,平均为7.721,Fe含量超标严重,平均高于GB 5749-2006标准300卩g/L ;Se 、Cr 含量部分地区出现超标 ,超标率分别为 3.54%和 1.77%6-7。张兆吉等 的研究也发现 ,华北平原地区有 7.6%的地下水遭受重金属污染 ,其中砷、铅等重金属 呈点状分布 ;其中又以铅污染最为严重 ,砷含量普遍较高 ,浅层、深层地下水砷超标率 分别达 12.97%、5.12%8。张妍等研究黄河下游引黄灌区地下水重金属污染水平以及健康风险评价,调查鲁、豫两省 11 种重金属元素(Ba、Cd、Cr、Cu、Fe、Mn、Mo、Ni、Pb、Se 和Zn含量,其中Fe

4、、Mn、Zn和Se出现超标现象,发现饮水和皮肤暴露途经中,Cr 污染对个人年风险均影响最大 ,但低于最大可接受风险 9。文冬光等对我国东部主要平原地区开展地下水质量与污染评价,发现重金属检出普遍,呈点污染特征 ,超标率 0.2%9.3%,其中砷、镉、铅超标率分别为 9.3%、 3.5%和 1.5%10 。地下水中重金属来源有多种途径 ,一是含有重金属的生活污水和未经处理的工 矿废水,排放入河流 ,经过灌溉进入地下水而造成地下水环境污染,如地下水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研究进展贺亚雪 1,代朝猛 2,苏益明 1,张亚雷 1(1.同济大学 ,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 2.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5、:上海 200092摘要 :从我国地下水污染现状及污染源入手 ,叙述了地下水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 的研究进展 ,介绍国内外在地下水重金属防治技术上已有的一些方法和实践,提出今后在地下水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领域的发展方向。值得关注的是原位生物修复技术 中,Geobacter和Shewanella等微生物在特定条件下可产生纳米线,使微生物摆脱了需 要直接接触胞外电子受体才能传递电子的限制,提高降解效率 ,非常具有应用前景。关键词:地下水;重金属污染;原位修复技术;异位修复技术中图分类号:X523文献标识码:A文章 编号:1000-3770(201602-0001-005收稿日期 :2015-06-23

6、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2BAJ25B02作者简介:贺亚雪(1992-,女,硕 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新型环境功能材料在污染控制中的应用研究和地下水中污染 物运移动力学联系电话子邮件:heyx1221联系作者:代朝 猛,副教授;电子邮件:daichaomeng第 42卷第 2期 2016年2月水处理技术TECHNOLOGY OF WATER TREATMENT Vol.42No.2Feb.,2016DOI:10.16796/ki.1000-3770.2016.02.0011金属电镀、采矿、化肥生产、电子电池生产 ,造纸以及农药的生产等 ;二是金属 矿山开

7、采与冶炼活动 ,大量岩石裸露地表 ,进入到矿区及周边地区的地表水体及地下 水体含有大量重金属元素 11-12 。按照污染场地划分 ,地下水污染场地分为工业、市政、农业及特殊污染场地。 其中重金属污染场地主要是含重金属的工业污废水排放污染场地、工业固体废弃物 填埋污染堆放场地、矿产开采污染场地。目前修复技术主要针对的是工业类的污染 场地修复 13 。重金属是一类典型的环境污染物 ,其相对原子质量在 63.5200.6,密度大于 5.0, 包括汞、镉、铅、铬和类金属砷等生物毒性显著的重元素,及锌、铜、钴、镍、锡等具有一定毒性的一般重金属 14-15 。水中重金属以多种形式存在 ,主要有离子交 换态

8、、金属盐结合态、有机物结合态和残渣态等 ,其中以结合态、交换态的毒性最 大,残存态的活性毒性最小 ,如甲基汞要比汞的其他形态毒性要强 16 。重金属不易被生物降解 ,可在生物体内富集 ,如重金属 Cd 元素是致癌物质 ,进入 人体后能长时间滞留,在生物体内的半衰期长达2040a17。汞可与生物体内蛋白 质中的巯基高度亲和,生成硫醇盐,进而抑制蛋白质的合成。Cd会导致骨矿密度降低 增加骨折发生机率 ,人体摄入过量会引起各器官一系列病变 18。重金属元素本身的富集性及不可降解性 ,地下水的不断迁移和循环 ,以及含水介 质的差异性和复杂性 ,多种因素造成地下水重金属污染具备如下特点 :污染早期不易

9、被觉察,污染范围难以圈定 19。2 修复技术国内外已对地下水重金属污染进行调研 ,并对典型重金属去除方法取得一定成 果。如抽出 -地表处理技术、植物修复技术等 20-22 。目前治理重金属地下水污染 的途径主要有 2 种:1种是改变金属离子存在形态 ,使其变成单质或者化合物沉淀 ,增 强其稳定性 ,降低其在环境中的迁移性 ;另 1 种是改变金属离子价态 ,大大降低其毒性 23 。修复技术可分为异位修复技术和原位修复技术 2 大类。2.1异位修复技术地下水异位修复技术是将污染水体通过收集系统或者抽提系统转移到地面上 , 进行处理后使水体达到排放要求的技术。针对重金属污染的修复 ,异位修复技术主要

10、是抽出-地表处理技术(pump-and-treat method即卩在污染场地布置一定数量的抽水 井,用水泵将受污染的地下水抽提至地上的处理设备进行处理,出水根据当地实际的地质情况进行排放 ,通常适用于处理高强度、突发性或污染晕埋藏深的场地24。该技术处理周期短、效果好 ,但需要续的能量供给及定期的监测和维护 ,因此运行成本 较高。异位修复技术中 ,抽出 -地表处理技术应用最为广泛 ,根据美国环保局的统计 ,在 1982-2002年间,相对其他修复技术 ,其在工程应用上应用上的使用比例高达 68%25。但有时可能会出现拖尾和反弹现象。2.2原位修复技术由于异位修复技术投资及运行成本较高 ,因此

11、重金属污染的原位修复技术受到 国内外学着的广泛关注 26。原位修复技术指不破坏土体和地下水自然环境 ,对污染 的地下水进行原地修复 ,该技术处理费用低、地表处理设施少、环境扰动性小 ,包括 可渗透反应墙技术、原位电动修复技术、原位化学修复技术和原位生物修复技术。2.2.1可渗透反应墙技术1982 年,美国环保局提出了可渗透反应墙技术 (Permeable Reactive Barrier,PRB。 根据美国环保局(USEPA的定义,通过在地下安装活性材料墙体,将污染物羽状体加 以栏截 ,在反应介质中经吸附、沉淀、降解等反应将污染物转化为环境能够接受的 另一种形式 ,使得污染物最终含量达到国家规

12、定的允许排放值 ”27。PRB技术中,活性材料决定反应时间和速度,并影响治理的效果和反应格栅所使 用的时间 28。用于反应的充填介质包括零价铁、活性炭、磷灰石、泥炭、微生 物、锯屑或其它物质 29-31。当污染羽较宽或者较深 ,会引起的墙体的尺寸过大 ,对 此可先用低渗透性的隔断墙先引导地下水流 ,进而可采用更小的反应器替代反应墙 , 即 “漏斗 -通道系统 (funnel-and-gate system ”3。2PRB技术中反应介质起主要作用,因此必须具有以下特征:吸附降解能力较强,能 长时间保持活性 ;在水力和矿化作用下保持稳定 ;处理污染物过程中没有有害物质产 生;抗腐蚀性强 33 。P

13、RB法可原位降解或者截留污染组分,不需抽出处理过程。但是在长期处理过 程中 ,系统容易造成堵塞 ,因此需要对反应介质进行更新 ,从而保证其长水处理技术第 42卷第2期2期有效的作用34。而且,PRB技术通常采用的是通过土体开挖和反应材料回 填的办法进行施工,开挖深度一般在8m以内,超过8m施工费用较高,需采用其他如 高压喷射等方法。德国与美国对这方面有较多的研究。此外,PRB的设计须根据污染物特征分析、地下土壤特性及地下水运行特性 ,因此在设计前 ,需要进行大量的前 期调查及建立工作模型 35。 2.2.2原位电动修复技术原位电动修复技术(Electromotion repairing tec

14、hnique是通过施加直流电压形成 电场梯度,使污染物质在电场作用下迁移至电极两端 ,具体是各种形态的重金属污染 物先转化为可溶态 ,然后在电场作用下通过离子迁移和电渗定向迁移出地下水36。含水介质的土壤层更利于污染离子的迁移 ,因此该技术目前大多应用于含水介质的 土壤层污染的原位修复上 37-38。与其他修复技术相比 ,电动力学修复技术对地下水重金属污染处理发生在2 个电极之间 ,污染修复目标性很强 39; 金属离子移向电极两端而去除 ,不会引入新的污 染物质。但需控制稳定合适的酸性环境 ,另外 ,活化极化、电阻极化和浓差极化的存 在,可能会使电流降低 40 。电化学技术还可以强化地下水原位

15、生物修复,利用电动力学效应加速污染环境中微生物运动 ,提高污染物的生物降解速率 38 。2.2.3原位化学修复技术原位化学修复技术(In-situ chemical remediation technology主要是利用氧化还原 试剂与土壤及地下水中污染物反生反应从而降低污染物含量的一种原位修复技术。 可分为原位化学氧化技术 (In Situ Chemical Oxidation,ISCO 和原位化学还原技术 (In Situ Chemical Reduction,ISCR。ISCO 技术是采用一定方式将化学氧化剂投放地下 ,使重金属氧化为低毒、低移 动性产物的修复技术41。目前,二氧化氯、高

16、锰酸钾、臭氧和 Fenton试剂是4种 最为常用的氧化剂42。如在修复As3+污染地下水时,加入氧化剂可使As3+转化为 毒性较低的As5+。另外,由于As3+的溶解度大于As5+,As3+转化为As5+可显著降 低 As 在地下水中的迁移性 43。 ISCO 技术也可作为生物修复和自然生物降解的预 处理44。ICSR技术是利用一些化学修复药剂的强还原性,通过还原、吸附、沉淀或隔离 等作用 ,将地下水中重金属类物质还原为低价的稳态或单质形式 ,以达到降低其毒性 和稳定化的目的。常用于地下水中的铬(VI、砷(V等重金属修复45-46。原位化学修复技术具有去除重金属效率高,投入成本相对较低 ,修复

17、周期较短等优势。然而 ,如果地下水中伴有多种重金属污染 ,采用该法去除一种重金属污染时 ,可 能会造成另外一种重金属污染。另外 ,氧化还原剂本身的健康与安全问题以及可能 引起重金属迁移等问题也限制了原位化学修复技术的应用。2.2.4原位生物修复技术原位生物修复技术 (In-situ Bioremediation 是指基本上不破坏原始地下水自然环 境 ,利用地下水中原有的或者人工培养的具有特定功能的微生物群,原位降解地下水中污染物的技术 47 。如污染场地土壤和地下水中往往分布着产碱菌属 (Alcalige nes、芽抱杆菌属等多种可以使铬酸盐和重铬酸盐还原的微生物,可将高毒 性的Cr6+转化为

18、低毒性的Cr3+48。利用趋磁细菌去除重金属污染也取得良好的效果 ,趋磁细菌能够吸收外界环境 中的铁元素 ,并在体内形成具有磁性的铁化合物 ,在外界磁场的作用下 ,该菌能沿着磁 力线的方向作定向移动 ,将趋磁细菌加入废水中 ,吸附完成后在磁场分离器中将其分 离。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将含 Fe2+废水、Cr3+废水以及含Ni2+废水中的重金属 离子去除 95%以上49。对于含重金属的酸性矿井废水 ,利用自然界硫循环原理进行厌氧生物处理和原 位修复技术 ,具备无二次污染 ,处理效率高等优势 ,其中利用硫酸盐还原菌进行修复备 受关注50。硫酸盐还原菌(SRB能把硫酸盐、亚硫酸盐等硫氧化物以及元素硫还

19、 原成硫化氢51。该菌降解重金属主要有4条途径:1厌氧条件下,SRB将SO42-异化还原为H2S,重金属离子与 H2S结合生成金属硫化物沉淀50;2SO42-转化为S2-的同时pH升高,进而利于重 金属离子生成氢氧化物沉淀;3SRB产生的胞外聚合物吸附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 52;4SRB 分解有机物生成 CO,部分重金属和 CO32-反应生成不溶性的碳酸盐沉淀 53 。除 SRB 还原菌外 ,Charles 等对比 SRB 和硒酸盐还原菌 (Selenite-reducing bacteria,SeRB去除硒酸盐,以醋酸作为电子供体,发现降解途径为SRB将硒酸盐还原 为硫化硒沉淀,SeRB将硒酸

20、盐还原为硒单质,2者均能有效的将硒酸盐污染物去除 52。自2005年,Reguera等发现胞外呼吸菌Geobacter sulfurreducens DL1的菌毛具 有导电性 ,并将这种生贺亚雪等 ,地下水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研究进展3长在细胞周边的聚合蛋白微丝命名为微生物纳米导线”(microbial nano wire由此引发了关于微生物纳米导线的研究热潮 54。之后研究发现 Shewanella oneidensis MR-1、Synechocystis PCC6803 Pelotomaculum thermopropionicum类似的长十几微 米的生物导线55。在污染修复领域,Geob

21、acter和Shewanella金属还原菌利用纳米 导线电子传递机制 ,可远距离传输电子 ,使菌体摆脱了需要直接接触电子受体才能进 行电子传递空间限制,提高了电子传递效率56。如Geobacter可通过菌毛将电子从 细胞内传递到胞外 ,将 U(VI 还原成不溶性的 U(VI, 并将 U(VI 吸附在菌毛周围 ,形成 不溶性的纳米粒 57。除异位和原位修复技术外 ,还有监测天然衰减技术 (Monitoring Natural Attenuation Technology, MNA 。 MNA 技术通过修复场地的自然衰减作用 ,使污染物 的含量和总量得以减少 ,从而使特定地点的污染在一定时间内完成

22、污染修复。该技 术具备生物修复技术的优点 ,但要求修复场地本身有较高的自然衰减能力。因此 MNA 技术适用于污染程度较轻、自然衰减能力较强的地区。3 结语与展望地下水重金属污染与人民群众健康密切相关 ,重金属具有不可生物降解、易于 在生物体内富集以及生物毒性等特点 ,加上地下水地质条件的复杂性 ,造成地下水重 金属污染修复更具危害性和隐蔽性。随着对修复技术研究的不断加深,目前各种修复技术已经成功运用于地下水污染治理。综合国内外研究进展,结合我国国情 ,提出地下水重金属污染防治以下思路 :1土壤和地下水密切相关 ,在土壤 -地下水重金属污染迁移转化规律方面 ,根据迁 移模型 ,可先修复土壤重金属

23、 ,进而防止污染地下水体或减轻后续处理强度。2除PRB技术和电化学修复技术已经商业化应用外,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目前 多着重于实验室的模拟修复 ,在应用于实践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增强。注重筛选高 效、降解特定重金属的微生物 ,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的实践应用。3值得关注的是原位生物修复技术 ,在寻找降解特定重金属的微生物过程中,结合现代基因手段修饰G sulfurreducens等产纳米导线的微生物,从而提高重金属污染 修复效率。现代修复技术应该是绿色意义的 ,完成地下水污染修复的同时 ,维护正常的地下 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同时 ,地下水污染修复影响因素较多 ,单一的修复技术都有各 自的适用范围 ,因

24、此,在实践过程中 ,联合物理、化学和生物修复的多种方法,高效、低能耗的实现修复目标。参考文献 :1 尹国勋,李振山.地下水污染与防治 M. 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 ,2005.2 孙景云,左犀.地下水饮用水源地的保护J.环境科学,1996,17(5:20-24.3 尹一男,蒋训雄,王海北.矿区地下水重金属污染防治初探C.昆明: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 ,2013:5086-5090.4 Kalf F R P,Woolley D R.Applicability and methodology of determiningsustainable yield in groundwater system

25、sJ.Hydrogeology Journal, 2005,13(1:295- 312.5 Zhang L,Kennedy C.Determination of sustainable yield in urbangroundwater systems:Beijing,ChinaJ.Journal of Hydrologic Engineering,2006,11(1:21-29.6 GB5749-2006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S.7 乔晓辉 ,陈建平,王明玉 ,等.华北平原地下水重金属山前至滨海空间分布特征与规律J.地球与环境,2013,41(3:209-215.8 张兆吉,费宇红,郭春艳,

26、等.华北平原区域地下水污染评价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2,42(5:1456-1461.9 张妍,李发东,欧阳竹,等.黄河下游引黄灌区地下水重金属分布及健康风险评估J.环境科学,2013,34(1:121-128.10 文冬光,林良俊,孙继朝,等,中国东部主要平原地下水质量与污染评价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2,37(2:220-227. 11贾书慧,岳卫峰,王 金生,等.地下水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与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12,27(增刊:335-335.12Ma,Weifang,Liu,Fang,Cheng Xiang,et al.Environmental

27、evaluationof the application of compost sewage sludge to landscaping as soil amendments:a field experiment on the grassland soils in BeijingJ.Desalination and Water Treatment,2015,54(4/5:1118-1126. 13赵 勇胜 .地下水污染 场地污染的控制与修复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7,37(2:303-310.14 Fenglian Fu,Qi Wang.Removal of heavy meta

28、l ions from wastewaters:A reviw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11,92(3:407-418.15 杨丽华.重金属(镉、铜、锌和铬对鲫鱼的生物毒性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 ,2003.16 Herpin U J,Beriekamp.The distribution of heavy metals in a transectof the three states the Nethedands,Germany and Poland,etermined with the aid of moss monitoringJ.

29、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1996,187(3:185-198.17 滕德志,何作顺.锌铬毒性研究进展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12,29(1:51-53.18 Rattan R K,Datta S P,Chhonkar P K,et al.Long-term impact ofirrigation with sewage effluents on heavy metal content in soils, crops and groundwater-a case studyJ.Agriculture Ecosystemms& Environment

30、,109(3/4:310-322.水处理技术第 42 卷第 2 期 419 郝华.我国城市地下水污染状况与对策研究J水利发展研究,2004(3:23-25.20 Chaudhry Q,Peter S,Daniele W R,et al.Prospects and limitations of phytoremediation for the removal of persistent pesticides in theenvironment.EnvironJ.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2002,9(1:4-17.21 Singer

31、 D M,Zachara J M,Brown G E,et al.Uranium speciation asa function of depth in contaminated hanford sediments-A micro-XRF, micro-XRD,and micro-and bulk-XAFS studyJ.EnvironmentalScience&Technology,2009,43(3:630-636.22 Rotter B E,Barry D A,Gerhard J I,et al.Modeling U(VIbiominera-lization in single-and

32、dual-porosity porous mediaJ.Water Resources Research,2008,44(8:853-858.23 郑喜,鲁安怀.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现状与防治方法J土壤与环境, 2002,11(1:79-84.24 李同燕,胡伟武,李文奇,等.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研究进展C.成 都: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 ,2014.25 Fetter C W.Contaminants hydrogeologyM.NY: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1993:1-25.26 John T W,Lowell E L,Michael H,et al.In

33、situ biorestoration as agroundwater remediation techniqueJ.Groundwater Monitiring&Remediation,1986,6(4:56-64.27 Beitinger E.Permeable treatment walls-design,construction and cost.NATO/CCMS pilot study1998.Special SessionR.US EPA: Treatment Walls and Permeable Reactive Barriers,NO:542-R98-003, 1998(2

34、29:6-16.28 王战强,张英,姜斌,等.地下水有机污染的原位修复技术J.环境保护科学 ,2004,30(5:10-12.29 Morrison S J,Metzler D R,Dwyer B P.Removal of As,Mn,Mo,Se,U,V and Zn from groundwater by zero-valent iron in a passive treatment cell:reaction progress modelingJ.Journal of Contaminant Hydrology,2002,56(1/2:99- 116.30 Cardenas E,Wu We

35、i-Min,Leigh M B,et al.Microbial communitiesin contaminated sediments,associated with bioremediation of uranium to submicromolar levelsJ.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2008,74(12:3718- 3729.31 James L C,Judith W.An apatite permeable reactive barrier to remediate groundwater containing Zn,Pb

36、and CdJ.Applied Geochemistry, 2006,21(8:1288-1300.32 王润沛,陈龙雨,杨先伟,等.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中毒PRB技术J.科技信息,2010(21:407-408.33 杜连柱,张兰英,王立东,等.PRB技术对地下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处理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7,29(8:578-582.34 R C Star,J A.Cherry.In situ remediation of contaminated ground-water:the funnel-and-gate systemJ.Journal of Ground Water,1994,

37、 32(3:465-476.35 陈升勇 ,王成端 ,付馨烈 ,等.可渗透反应墙在土壤和地下水修复中的应用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5,(3:253-254.36 Reinout L,Robert L C,Wiebe P.Electro-reclamation,a versatile soilremediation solutionJ.Engineering Geology,2005,77(3/4:191-201.37 金春姬,李鸿江,贾永刚,等.电动力学修复土壤环境重金属污染的研究进展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4,26(4:341-344.38罗启仕,王慧,张锡辉,等.电动力学技术强化原位生

38、物修复研究进展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4,26(4:268-271.39 蔡宗平,李伟善.铅锌尾矿重金属渗漏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电动修复技术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4,39(3:59-63.40 Hashim M A,Mukhopadhyay S,Sahu J N,et al.Remediation technologies for heavy metal contaminated groundwater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Management,2011,92(10:2355-2388.41 Amarante David.Applying in situ

39、chemical oxidation several oxidizersprovide an effective first step in groundwater and soil remediation J.PollutionEngineering,2000,32(2:40-42.42 于颖,周启星.污染土壤化学修复技术研究与进展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2005,6(7:1-6.43 Huling S G,Pivetz B E.In-situ chemical oxidation.Engineering IssueR.US EPA,2009.44 纪录,张辉.原位化学氧化法在土壤和地

40、下水修复中的研究进展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3,4(6:37-42.45 Geng Bing,Jin Zhao-hui,Li Tie-tong,et al.Kinetics of hexavalentchromium removal from water by chitosan-Fe(0nanoparticlesJ.Chemoshpere,2009,75(6:825-830.46 Dries J,Bastiaens L,Springael D,et al.Combined removal of chlorinated ethenes and metals by zerovalent

41、iron in batch andcontinuous flow columnsystemsJ.Environmental Science&Technology,2005,39(21:8460-8465.47 Jin Chao-hui,Cao Ji,Dai Shu-gui.In-situ bioremediation technoogyof contaminated groundwaterJ.Urban Environment&Urban Ecology,2002,15(1:10-12.48 Charm I S,Kim B H.Effect of sulfate reduction activ

42、ity on biologicaltreatment of hexavalent chromiumCr(VIcontaminated electroplating waste waterunder sulfate-rich conditionJ.Chemosphere,2007,68(2:218-226.49 任茂明.磁场-趋磁细菌处理重金属离子废水 D. 天津:天津大学 ,2003:2-9.50 王方.硫酸盐还原菌对酸性废水中重金属的生物沉淀作用研究D. 青岛:中国海洋大学 ,2011:7-17.51 布坎南RE.伯杰细菌鉴定手册M.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译.8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19

43、84:663-679.52 潘响亮,王建龙,张道勇.硫酸盐还原菌混合菌群胞外聚合物对Cu2+的吸附和机理J.水处理技术,2005,31(9:25-28.53 Tang You-neng,Charles J W,Robert A S,et al.Immobilization ofSelenite via Two Parallel Pathways during In Situ Bioremediation J.Environmental Science&Technology,2015,49(7:4543-4550. 54Regeura G,McCarthy K D,Mehta T,et al.E

44、xtracellular electrontransfer via microbial nanowiresJ.Nature,2005,435(7045:1098-1101.55 Gorby Y A,Yanina S.Bacterial nanowires:Electrically conductivefilament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en ergytrans formation and distribution in natural and engineered systemsJ.Proc natl Acad Sci,2006,106(23:9535-9

45、535.56 许杰龙,周顺桂,袁勇,等.有“生命”的电线 :浅析微生物纳米导线电子传递机制及其应用J.化学进展,2012,24(9:1794-1800. 57Cologgi D L,Lampa-Pastirk S.Extracellular reduction of uraniumvia Geobacter conductive pili as a protective cellular mechanismJ.Proc Natl Acad Sci,2012,108(37:15248-15252.(下转第 26 页贺亚雪等 ,地下水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526 水处理技术 第 42 卷 第

46、 2 期 pretreatment of sanitary landfill leachatesJ.Chemosphere,2003,53: 737-744参. 考文献: 1 Sajjad Farhadi, Behnoush Aminzadeh, Ali Torabian. Comparison of COD removal from pharmaceutical wastewater by electrocoagulation, photoelectrocoagulation, peroxi-electrocoagulation and peroxiphotoelectrocoagulati

47、on processesJ.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2012,219-220:35- 42. 2 Manikavasagam Karthik , Nishant Dafale, Pradyumna Pathe, et al. Biodegradability enhancement of purified terephthalic acid wastewater by coagulationflocculation process as pretreatment J.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2008,154:721-

48、 730. 3 A A Tatsi, A I Zouboulis, K A Matis, et al. Coagulation-flocculation 4 潘碌亭 , 束玉保.聚合氯化铝铁絮凝剂的制备及其在焦化废水深度处理中的应用J.环境污染 与防治,2009,31(9:27-30. 5 高宝玉 , 王秀芬 , 等 . 聚合氯化铝铁絮凝剂的性能研究 J. 环境化 学,1994,13(5:416-420. 6 王万林 .我国复合型无机高分子絮凝剂的研究及 应用进展J.工业水处理,2008,28(4:1-5. 7武永爱.聚合氯化铝铁PAFC絮凝性能 试验研究 J. 辽宁化工 , 2010,39(

49、4:381-383. 8 郑怀礼.聚合氯化铝铁 PAFC 絮凝剂 污水除磷的研究J.环境化学,2005,24(6:693-695.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The Pretreatment of Lignite Upgrading Wastewater by Flocculation Song Tiehong1,2, Zhang Fang2, Dong Lipeng2, Xie Tian2, Wang Xiaoling1,3, Han Xiangkui4 (1.Key Laboratory of Songliao Aquatic Environment, Minist

50、ry of Education, Jilin Jianzhu University, 130118; 2.College of Municipa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Jilin Jianzhu University, 130118; 3.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Jilin University, 130012; 4.Changchun Architecture & Civil Engineening College, 130118: Changchun, China) Abstract: A comparison was

51、 made on the treatment efficiency of coagulating sedimentation of lignite upgrading wastewater by three kinds of flocculants including polyaluminium chloride (PAC, polymeric ferric sulfate (PFS and polyaluminum ferric chloride (PAFC. Effects of different dosages of flocculants on wastewater turbidit

52、y, NH3-N, TP and COD removal efficiency were investigated. Combined with properties of flocculant sedimentation, PAFC with the best removal effect of coagulation was selected as a flocculant for the treatment of lignite upgrading wastewater. And the conditions of lignite upgrading wastewater coagula

53、tion sedimentation by PAFC were determined. Results indicated that when PAFC dosage was 250 mg/L and pH was 3.5, removal rates of COD and turbidity reached 56.63% and 92.21%, respectively. Sedimentation ratio reached 19% in 30 min. Keywords: lignite upgrading wastewater; flocculation; flocculation c

54、ondition ! (上接第 5 页) Research Progress of Remediation Technologies on Heavy Metal Pollution in Groundwater He Yaxue1, Dai Chaomeng2, Su Yiming1, Zhang Yalei1 (1.State Key Laboratory of Pollution Control and Resources Reuse, Tongji University; 2.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

55、ai 200092, China Abstract: Current situation and sources of heavy metal pollution were summarized, and research progress of various remediation technologies for contaminated groundwater was reviewed. Some suggestions on preventing and controlling heavy metal pollution in groundwater were proposed for further research. In in-situ biological remediation technologies, some functional microorganisms such as Geobacter and Shewanella, which deserved attention, could produce nanowire under certain conditions, getting rid of the restrictions of direct contact of microbial extracellular electron accep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