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教讲座文本稿(全)_第1页
送教讲座文本稿(全)_第2页
送教讲座文本稿(全)_第3页
送教讲座文本稿(全)_第4页
送教讲座文本稿(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基于常态的品德课有效教学策略引语:一个隐喻:穿越玉米地游戏规则:第一,谁穿得快(速度)第二,谁掰的玉米多(收益)第三,谁身上的伤口少(安全)问题:是不是速度最快的一定是跑得最远的? 是不是最会掰玉米的一定会拥有最多的玉米? 是不是最懂安全的就能最快的到达?核心要素:第一,信息的传递量(速度)第二,信息的获取量(收益) (教学方式?)第三,精力的消耗量(安全)有效课堂教学应该是将教学的速度、效益和安全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活动。如何让常态的品德课教学更有效呢?基于常态的品德课有效教学策略一、专业的理念有效教学的基本思考二、专业的视阈品德课常态教学的现状三、专业的实践常态的课堂有效教学策略一、专业的

2、理念有效教学的基本思考(一)有效教学的含义1.有效教学,是指在师生双方的教学活动中,通过使用适当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得到很好的发展。2. 有效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践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二)教学有效性的三重意蕴有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水准的评价,教学效果是指每一节课的教学质量;有效率: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效果)/教学投入或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100%,就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教学工作量;有效益: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

3、价值的实现。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体现出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教学要讲求效率,教学方法要讲求效果。换句话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升,有进步。2、 专业的视阈品德课常态教学的现状现状之一:品德课教师队伍不尽如人意;现状之二:品德课程运行质态堪忧:当前表现几种“生态”;现状之三:学生课前准备活动、调查活动得不到保证;这些问题的存有有很多深层次的原因,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对于品德课程回归生活实施策略的不明晰。我个人以为,当前小学品德课程实施只需要让教师研究和掌握两大基本策略。策略之一:从生活中来;策略之二:到生活中去。“从

4、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美丽的花儿不能仅仅在温室里开放,课堂上的道德之蕊只有在生活中绽放,才会喷薄出她醉人的芳香,才能散发出亘古不变的魅力!3、 专业的实践常态的课堂有效教学策略(1) “常态”的释义常态:(1)固定的姿态或形态。 (2)通常或本来的状态。(3)一般;普通;平常。常态就是正常的状态。什么是常态课?有人说:常态课就是在平常条件下,我们天天要上的课;也有人说:常态课是指常规状态、自然状态下的平常课。但是,平常条件下不同的老师上课的质量会有差别。一个富有教育责任、爱钻研、肯探索的老师与一个碌碌无为、不思进取的老师在常规状态或者平常条件下上的课是否都能够称为常态课?常态课是指每天都要如

5、此来上的课。但是不是常态课就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课,抛开所有的电教手段,所谓的纯自然的课呢?常态的教学追求的是简单与有效。新课程下一节好课应该是这样的: 1.教学目标明确具体。 2.教学内容鲜活简约。 3.教学策略灵活有效。 4.教学细节充实丰满。 5.教学评价精准得当。苏霍姆林斯基说:“要用一辈子的时间准备一节课。”所以,教师应深入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与时俱进,持续积累和完善学科素养,即时总结和反思课堂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让课堂在科学预设与精彩生成中达到理想的境地。(2) 基于常态的有效教学策略 1.课前准备要充分2.单元备课要充分人教版小学品德教材在编写体例上采用了主题统整,单

6、元编排的方式,每个单元由若干课组成。例如:品德与社会教材在实行单元编排时,各课之间的关系或承接或并列;现行品德与社会课教材以具备承接关系的单元内容居多。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和规则交朋友这个单元,共有三课。第一课,规则在哪里,主要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规则;第二课,规则有什么用,主要让学生了解规则的作用;第三课,我们给自己定规则,主要引导学生制定规则和遵守规则。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通信与生活这个单元,也是一种承接关系,但本单元的承接关系又有所不同。第一课,通信连万家,理解通信的种类、特点,懂得通信礼貌,遵守通信的法律法规;第二课,从烽火台到互连网,通信的发展史;第三课,小窗口大世界

7、,理解大众传媒,了解大众传媒的作用,如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即时获取对生活有用的信息等,并养成看报,听广播,上网查资料的习惯;第四课,从看电视说起,使学生能够利用传媒安全、有效地获取信息,增强对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本单元在内容上的顺序分为前后两部分,前两课内容主要集中讲通信,而后两课主要讲大众传媒,而通信和大众传媒并不是完全等同一关系,主要是一种关联关系。教师在分析教材时,要认识到,第一二课之间与第三四课之间各自是一种很强的承接关系,而一二课与三四课可以是一种并列关系,但如果从单元主题出发,本单元应当按先上一二课再上三四课的序上。人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中,也有一些属于并列关系的单元,如:四年级上册

8、关心你,爱护他单元,第一课让爷爷奶奶奶高兴,侧重孝敬长辈教育,第二课伸出爱的手侧重对残疾人有爱心和同情心教育,第三课我的邻里乡亲侧重邻里关系教育;第四课大家的事情大家做侧重进行积极参加公益活动教育。这个单元课与课之间没有承接关系,教师上课时,可以不必拘泥于教材的序,而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来安排教学的序。那么,如何依据教材单元编排的特点来进行有效的教学呢?我认为,首先在备课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备单元。弄清单元主题目标的指向和单元内容包括的各种目标元素和内容元素。如通信与生活这一单元,主题涵盖了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社会常识教育、品德教育、历史教育、法规教育等方面的内容。而根据单元主题指向的内容,其中

9、的教学元素包括了各种通信方式及其特点、通信礼仪、通信法律法规、通信发展史、大众传媒、获取信息、信息辨别力等教学元素。教师还要了解本单元共安排了几课,每一课各包括了哪些内容元素。编者将这些课文编排在一起,总的价值取向是什么。第2、 备课文。根据单元目标,教师要弄清本单元各课的目标与内容,搞清楚每一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每一课的价值取向是什么。它与单元主题和目标是如何对应的。课与课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承接的还是并列的。 如四下第四单元通信与生活这个单元,各课之间就有很强的逻辑关系。第一课,通信连万家,认识通信的种类、特点,懂得通信礼貌,遵守通信的法律法规;第二课,从烽火台到互连网,通信的发展史;第三课,

10、小窗口大世界,认识大众传媒,了解大众传媒的作用,如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即时获取对生活有用的信息等,并养成看报,听广播,上网查资料的习惯;第四课,从看电视说起,使学生能够利用传媒安全、有效地获取信息,增强对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教师在备课时要找出这一逻辑关系。同时,确定了每一课的教学目标后,还要确定出这一课应当划分成几个课时来上才恰当。第三、备学生。要分析和思考学生与课文目标与内容是一种什么关系。这一课是经验性课程,还是知识性课程?可利用学生哪些生活经验,学生有哪些间接经验,应当让学生获得哪些间接经验,应当让学生把握哪些知识?备了学生后,教师还应该回到教材上,看看教材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可用资源,哪些

11、资源与学生情况不符应当删去,哪些资源应进行恰当的补充。对于按单元编排的课,教师在上课时,要以儿童的年龄特征、经验背景和学习兴趣为基础,组织教学活动,将知识技能的学习与情感态度的培养融为一体。教师在上课时一定要做到心中有目标,用目标来指导整个教学过程。首先,教师导课时要做到根据目标设计引人入胜的开课环节,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中,要注意依据目标让教学波澜起伏,不断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在教学方法上要灵活多样,富于启发性、参与性、体验性。每一个教学活动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紧扣目标,特别是在学生的活动之后,在对学生活动进行评价时,要注意往目标上引导。同时,在进行单元教学时,个别单元可以针对学生的学情,科

12、学规划教学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如,对单元中的内容进行适当整合,开展研究性学习。对一些是并列关系的单元,也可以调整内容,换课次进行教学。.第四、被活动精心设计活动。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活动性综合课程,它所呈现出的课程文化是一种儿童文化。课程呈现的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因此,在品德教学中应该多为学生设计一些体验活动,引导他们积极体验生活,丰富其道德情感,使其获得真实的道德感悟。1.活动设计把握教学目标品德与社会是一门融社会知识与品德教育于一体的综合学科。活动设计中,我们应“全面把握教学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

13、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活动内容还是活动方式、活动程序,以及活动细节,都应指向教学目标,并为达成目标而存在。如例如,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第一课我的家乡在哪里这一主题活动的认知目标是:会看中国地图,认识方向、图例、比例尺。情感目标是:能借助地图了解自己家乡的地理位置,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行为目标是:初步了解我国的五种地形,比较家乡与其他地区地形的异同,感知家乡的地形特点。探讨地理环境对当地人们生活和生产的

14、影响。紧紧围绕上述目标,可以设计了以下活动:1、看图找家乡,游戏做一做;2、开列小火车,大家比一比;3、图上贴家乡,台上说方言;4、彩笔画家乡,上台作介绍。 5.地图知识小游戏、认识家乡的地形。这一主题活动设计的目的,旨在通过找、贴、画、游戏等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位置及所属行政区,知道家乡是家庭世代居住的地方,是养育一个人的一方热土,从而激起学生热爱家乡的激情。2.活动内容贴近学生生活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品德与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学生社会道德和个体

15、品德的提高和发展只有通过自身生活才能完成,脱离生活去培养道德会流于形式、虚空无效。因此,在学习活动中我们要让课程回归生活,重视活动与学生生活世界的联系,关注学生现实生活质量,强化对学生生活的指导。如四年级下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第二课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本课通过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及家乡名人,认识家乡的自然环境、文化、历史的展,进一步加深对家乡的了解和认识,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并唤起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体会,感受家乡乃至社会的发展变化。一位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设计“交流调查的结果”,“寻找家乡的美景”,“我是小导游”,“家乡的骄傲”等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中了解家乡的美景,知道家

16、乡的历史,从而产生热爱家乡的感情。让学生分题调查,然后再在班上交流汇报。这样做,是遵照教材的设计理念的。它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好处是:小组调查的内容通过调查、汇报印象深刻,了解更透彻;培养了搜集资料的能力;在展示中学生成为舞台的主体,培养了表达的能力与自信;通过调查,学生会珍视身边的资源,愿意从中汲取营养。3.活动形式丰富多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起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根据中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品德心理结构特点,从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教学目标出发,根据教学内容抓住各个环节设置不同活动,让学生在实地参观、调查访问、角色扮演、辩论演说、游戏竞赛、展示交流等各种活动中自

17、己动手动脑去探索、去实践。同时,为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保证活动的实效性,我们要精选活动形式,要做到新颖有趣、直观可行、主题鲜明。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第三课浓浓乡土情时,教师在课前布置学生参观、调查、访问、查资料的基础上,把整节课设计成一个大活动做导游。围绕这一主题活动,通过“家乡文化采风”、“家乡的老房子”“家乡的美食佳肴”等环节,模拟尝试向大家介绍宣传自己的家乡。通过设计欣赏录像、全班讨论、小组模拟、合作展示、交流感受、反思总结等多样化的活动,以利于各种方法的优势互补,提高活动质量和效率,实现教学最优化。4.活动过程自主探究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

18、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我们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让学生在体验活动中自我感悟,在探究活动中自我判断,在实践活动中自我内化,达到品德教育的真实有效。如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生产与生活第三课生活中的各行各业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设计的活动三是“小讨论:它们来自哪里”。1.问题情境:以教材的三张图片为案例。2.学生实现可以分成三株,分别就三张图片中的问题,进行探究。3.每个同学事先可以在家,对自己回答的问题,进行判断和探究。4.课上:分组交流意见,然后小组汇总。5.班内汇报学习成果,使大家的思考进一步深化。在探究、交流、思考和讨论中,学生们不但知道了人们从事的行业的变化,而且通过实践和亲身体验,让学生感知工农业生产与我们的需要有密切的关系。5.活动评价辨是非求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教学的艺术和技巧就在于发挥每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使他们知道在脑力劳动中取得成功的喜悦。”品德课程的评价是一种发展性评价,本质就是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和创造力的发挥,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