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诗苑,含英咀华——那些摄人心魄的古诗词_第1页
徜徉诗苑,含英咀华——那些摄人心魄的古诗词_第2页
徜徉诗苑,含英咀华——那些摄人心魄的古诗词_第3页
徜徉诗苑,含英咀华——那些摄人心魄的古诗词_第4页
徜徉诗苑,含英咀华——那些摄人心魄的古诗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煮酒论史 评论随笔徜徉诗苑,含英咀华那些摄人心魄的古诗词自序我与古诗词的缘分,断断续续,总算又接上了。记得有一次翻阅长恨歌,渐次读到“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时,心头竟咯噔一下,随即唏嘘不已,以至潸然泪下当时并不知,这就是进入境界了。古诗词之美,让我揣摩,让我遐想,让我追寻。这种心理体验,伴随了我的少年时代,回想起来,那是美好的。青年时代,是没有诗意的年代,因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样的时光持续了很久很久。当身心俱疲再次审视这个世界时,白发已生,曾经鲜艳的诗意也早早随着秋风远去。没有诗意,就没有灿烂的人生。懂得这些,还不晚。于是,读诗,回顾人生,反思自我:“平生

2、闲过日将日,欲老始知吾负吾。”(刘威遣怀寄欧阳秀才)“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苏轼临江仙)于是,读诗,自怨自艾,自我勉励:“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于是,读诗,品味自然,感受生命:“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谢灵运登池上楼)“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万花敢向雪中出 一树独先天下春。”(杨维帧道梅之气节)徜徉诗苑,含英咀华,渐渐地找回那颗丢失的诗心。读古诗,该像闻一多先生那样,像胡小平先生那样。以温情和敬意的态度,以修学好古的精神,去涵泳

3、讽诵,去发现那摄人心魄的诗境,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独特艺术体验,愉悦情志,净化心灵,美化生活。读古诗词,善莫大焉。 2011年9月25日作者:孟斜阳回复日期:2011-09-2609:45:27回复“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谢灵运登池上楼)“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万花敢向雪中出 一树独先天下春。”欣赏,沉醉!作者:千度的不孝子回复日期:2011-09-2609:50:55回复超级群综观古今90037056欢迎喜欢历史人文的朋友加入支持楼主,必须顶作者:姚旗回复日期:2011-09-2619:52:05回复苏

4、轼的惠山之旅在政坛上初出茅庐锐气方刚的苏轼,不堪“拗相公”王安石集团“以杂事诬奏”等迫害,于北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自求外放杭州通判。此时,苏子刚刚三十六岁,年富力强,来日方长。在此后的三年里,处江湖之远,使苏子避开了政治漩涡,有时间为心灵卸载疗伤,寻求新的人生路径。他频频往返在杭州与湖州、润州、秀州、常州、姑苏、无锡间,公务之余,有闲暇流连于江南的湖光山色中,纵情于由诗人、歌妓和高僧组成的精神生活圈子里,品茗纵酒唱和,品尝到从未有过的闲适愉悦,一切都似顺风顺水。然而,他心中还有放不下的,那就是遥远的庙堂,与它有关的心结,更是让苏子剪不断理还乱。此种精神状态的消解与转变,既有赖于苏轼反

5、思与自觉,也需要江南的人情山水的补益与开悟。在人生的关键时刻,苏子的一次惠山之旅,使他精神境界有了一次升华。惠山谒钱道人烹小龙团登绝顶望太湖印证了这一进程。此次精神之旅,以茶为缘,苏子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惠山深情对话,脉脉倾诉,由渐悟而至顿悟。于其中,钱安道兄弟,一僧一俗,给苏子以心灵的安慰与开导。钱安道相赠建溪茶,使苏轼深味了“森然可爱不可侵,骨清肉腻和且正”的茶品,叹服赠送者骨鲠不屈的人格。苏子回报以“他日卜邻先有约,待君投祓我休官”,意在表明两人心心相印,惺惺相惜,颇有旅进旅退的气概,可见苏子政治锐气尚存。其弟钱道人,惠山寺僧人,则于烹饮小龙团的中,尽显茶禅一味,更使苏子澡雪精神,疏瀹心

6、灵。赠茶品茶,蕴涵真谛。钱氏兄弟二人一阴一阳,一刚一柔,阴阳互补,刚柔相济,让苏子受益匪浅。下面我们就展开惠山之旅这幅诗卷。“踏遍江南南岸山,逢山未免更流连。”诗人起笔以叙事来抒情。三年里,苏子登过的江南名山,难计其数,该是有钟山、焦山、茅山,虎丘等等,其中每座山都不乏突兀挺拔,也不乏俊秀婀娜,然而,众星璀璨是为烘托月亮的明亮;众山竞秀,也无非是要凸显惠山的奇绝。惠山不愧为“江南第一山”,它屹立于碧波万顷的太湖边,自有山海之灵气相助;而相传舜帝曾躬耕于此,西域僧人慧照也于晋代在此建寺,它又是江南衣冠文物萃集之地,可谓“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更有奇人钱道人在此。苏子与山早有心灵的默契,于人则有迫

7、切的期待,今日到此,不仅会流连忘返,更要有精神的超越。“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一副精巧的流水对,三组对仗,各见其巧。“独携”对“来试”,“独”字突出苏子对钱道人和惠山的情有独钟,深有寄托;“试”字意在表明要做一次沟通的尝试,以茶为媒的尝试。“天上”对“人间”,则说明沟通的双方来自天地两界,其内容与结果定会是超凡脱俗的。“小团月”对“第二泉”,则亮出了沟通的方式。前者一语双关,既道出了“小龙团”茶的稀缺珍贵,又让人联想到与其形似的月亮,而爱月之人苏轼总是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期许的,今日则是钱苏二人共享明月名茶,月照宾主,茶沁心脾,真是天随人愿啊!“第二泉”名虽第二,

8、实为天下奇绝。今夜,天青风轻,山静水净,二泉映月,二人相视,氤氲茶香中,宾主举手投足,心领神会,心旷神怡。至此,二难(贤主、嘉宾)并,三材(天、地、人)通,四美(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俱,妙不可言,人生有此一游,足矣。“石路萦回九龙脊,水光翻动五湖天。”此联有动静结合之效。有了昨夜的品茗,苏子的心灵世界豁然开朗。从山巅的佛寺俯瞰,新视角带来新感受,山石荦确,小路盘旋在虬曲蜿蜒的惠山九龙脊上,让人顿觉,唯有弯曲,方可通达山巅;唯有攀登,方可领略山的雄伟高峻静态的世界包孕着勃勃的生机。再看山下,太湖烟波浩渺,波涛翻滚,水光接天,气势磅礴,苏子更是感受到了无限的生机活力。一动一静,一张一弛,大自然

9、的节奏正与苏子的心灵脉搏一致此时的苏子,心灵放松了,身体轻松了,步伐矫健了,视野开阔了他自由了。“孙登无语空归去,半岭松声万壑传。”收合全篇,诗人既化用典故,又以景结情,这也加大了理解的难度,关键在于此联呼应诗题“惠山谒钱道人”,钱道人之于苏子,犹如孙登之于阮籍。孙登其人,晋书有传,世说新语有记述,他与钱道人一样,都是化外之人。孙登多才多艺,善啸,善鉴人,又洞察世事,在典午乱世中,他遁世隐居,却于其间点化嵇康阮籍二人,但言说方式和结果却大相径庭。孙登以常人的话语言谈的方式为嵇康预警“才高识寡,难乎免于今世矣”,然而,羁绊于世情而难以脱俗的嵇康却不能领悟,最终遇害于司马氏。要避免悲剧再次发生,就

10、要彻底地与污浊险恶的世界,而这种思想意识的传达也必须借助特殊的系统在心领神会的双方间进行,这也是不破不立。孙登与阮籍,以啸相呼相谈,你来我往,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孙登之啸,音响舒展悠长,传达了至真至纯的信息;阮籍之啸,略显朴拙而短促,但回复得有板有眼,于是,彼此心照不宣,却让阮籍实现了精神世界的升华避实就虚,顺应自然,游刃有余,无欲无为。看似老师无语,学生空手而归,但心灵确实充实的、涌动着生命的活力的。当阮籍的思绪回到了当下,只觉老师那回荡在松涛与万壑之间啸声,惊天动地,惊世骇俗,震撼心灵。苏子受益于钱道人,有似于此,只不过,孙阮是以啸为媒,而钱苏则以茶为媒。殊途同归,他们悟得人生的秘诀,实现

11、了一次心灵的“逍遥游”!作者:慧眼识猪2011回复日期:2011-09-2918:30:21回复古诗读得不多,古词李煜的到喜欢得紧。后来因为太喜欢就妄言说:历史就是这样的大手笔,不惜倾国成就一位词人。作者:姚旗回复日期:2011-09-3015:58:08回复重阳的诗情中国的传统节日,除了清明等少数几个外,大多数在公历日期上毫无规则可言,但是,一旦把它们放在农历也就是太阴历中,你就会发现很有规律,很有层次性。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从新年(春节)到重阳,其路线极为清晰一月一、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和九月九,节日都放在了奇数月份的奇数日子,而奇数代表了阳,于是,奇奇相重,阳阳相对,化奇为偶,阳中含阴,

12、其中蕴含着奇偶转换、阴阳平衡、对立统一的道理。“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由元旦起,阳气上升,势不可挡;上祀时,又是惠风和畅,草长莺飞,春阳高歌猛进,“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五月端午,“阳气始亏,阴慝将萌”,古人视之为恶月恶日,是日唯攘除灾祸是务由此又念及屈原,“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七月孟秋,秋为阴,七为阳,阴中有阳,算是于阴盛阳衰中补益阳气,继而两七相重,又为求得秋日和谐宁静,别有“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趣味;而到了重阳日,九本来就是阳之极了,周易上也有“上九,亢龙有悔”之语,两阳相重,既是两极相遇,阴阳之转,物极必反。变化之大,令人怵惕心寒“悲哉,秋之为气也!

13、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春夏迸发的活力,初秋积蓄的沉默,现在都要让位于面对寒秋的期望、忧虑和悲叹。于是,就有了登高,杜甫撷取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秋景,王维抒发了“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思念;于是,就有了赏菊,陶渊明触发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李清照倾诉了“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凄楚;于是,就有了许许多多的秋日情怀重阳,对诗人而言,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日子。作者:擢倚天之剑回复日期:2011-09-3020:06:27回复说明一下,“三月三”不是清明节,而是上巳节。“三月三日天气新”(杜甫丽人行)作者:王-立回复日期:2011-10-0109:4

14、2:52回复姚旗2011-09-2619:52:05苏轼的惠山之旅在政坛上初出茅庐锐气方刚的苏轼,不堪“拗相公”王安石集团“以杂事诬奏”等迫害,于北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自求外放杭州通判。此时,苏子刚刚三十六岁,年富力强,来日方长。在此后的三年里,处江湖之远,使苏子避开了政治漩涡,有时间为心灵卸载疗伤,寻求新的人生路径。他频频往返在杭州与湖州、润州、秀州、常州、姑苏、无锡间,公务之余,有闲暇流连于江南的湖光山色中,纵情.-作者:姚旗回复日期:2011-10-0115:11:00回复传统节日之于诗人,犹如烈酒之于猛士,是激情的来源和催化剂。传统节日,作为一种特别的时间符号,早已牢牢刻写在

15、每个人的心灵之中,沉淀在大家的共同记忆中,固化在各种仪式活动中,化作全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传统节日,不似世界地球日、国际和平日、奥运会等“人造”节庆活动,后者总是借助发布消息、公布倒计时等方式昭告天下,唯恐因人们遗忘而营造不出氛围来。节日在民众心中,就像苏芮所唱那样,“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不需动员,不需煽情,情不自禁,全员参与,因为记忆被唤起,情动于中,不能自已。不能如愿,则怅然若失,寝食难安,落寞之情溢于言表。作为民族成员中情感最活跃也最敏感的人,诗人总是“春江水暖鸭先知”,不仅“四时佳兴与人同”,自觉投身到节日的集体狂欢中,更能于其中捕捉揣摩体会到自己或他人作为个体的兴奋喜悦或

16、失落迷茫,体验细腻,感受真切,意兴盎然,不吐不快,从而成为民族情绪的代言人、发声筒。你可以从他们隽永的诗句中感受到全民族的怦然心动:新年,“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宵,“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清明,“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端午,“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边贡七夕,“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中秋,“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秋日的节日,难怪古人称他们为“秋士”。而异域人作为他者,他们的眼光有时很毒,法国人郁白就说“秋天,发人忧思地向貌似死寂的冬季过渡失眠和忧思疑惑也也因此易于孳生。看来,秋天看来是适合于表现个人愁思乱绪的理想季节”“秋天

17、打断了生命的链条,加速了衰败的进程”。秋天中最后一个重要节日重阳,则最能诱发诗人的愁思乱绪。晚唐诗人杜牧,就对重阳情有独钟。作者:擢倚天之剑回复日期:2011-10-0118:09:36回复杜牧写过一首长安秋望,是喜秋的好诗: 楼倚霜树外, 镜天无一毫。 南山与秋色, 气势两相高。作者:姚旗回复日期:2011-10-0207:38:57回复在校读书的时候,对杜牧的了解,是通过姜夔的扬州慢而来的。由“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追寻到“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虽也知杜牧乃至情之人,曾为疗治胞弟杜顗眼疾而毅然弃官,但凭上述诗句就把杜牧的形象简单地定格在放浪

18、形骸的风流才子上。岂知小杜之忧国忧民感情之真挚深沉,丝毫不亚于老杜。看!他为讽喻唐敬宗而写的阿房宫赋中就有“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文句这表现了杜牧多么强烈的忧患意识啊!旧唐书说他“工诗为文,尝自负经纬才略”,新唐书也说“牧刚直有奇节,不为龌龊小谨,敢论列大事,指陈病利尤切至”“牧亦以疏直,时无右援者”。因此,遭受权贵排挤也属自然,杜牧多次外放至远离都城的黄州、池州、睦州和湖州,担任刺史。郁白还说过一个关于中国诗人的悖论“只有在放逐中,才能找到自我认同”,是否完全正确,我们难以证明,但屈原如此,贾谊如此,杜甫如此,杜牧也如此。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

19、5年)重阳日,杜牧作了九日齐山登高一诗,此时他任池州刺史。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作者:姚旗回复日期:2011-10-0212:56:25回复鉴赏这首诗,既要注意首颔尾颈四联间的起承转合关系,又要关注前后的呼应当下之川与过去之川的对照。首联以当下之川起笔,应之以当下之山,融仁者乐山与智者乐水为一体。秋日登山临水,本有古老的寓意,宋玉九辩言之“悲哉,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憭栗兮若在远行。 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泬寥兮天高而气清;寂寥兮收潦而水清”,可谓天高地迥、凄凄惨惨的,

20、悲从中来。 然而,杜牧反其道而用之:楚天千里,长江东去,水面澄净,波光潋滟,山影、雁影和人影倒映水中,波动影动,动静有致,置身其中,人心荡漾,惬意舒爽,“涵”字尽得其妙。虽是雁飞深秋,眼前却有江南青翠的山色、寥廓的江天,温润清澈,映入眼帘,令人豁然开朗。如此良辰好景,必有赏心乐事,于是,邀上一位与自己同样不得意于仕途的好友携带酒壶,登高望远,一泻醉意。此情此景,会让读者感到宾主潇洒自如,飘然超脱,抚平了心灵的创伤。作者:姚旗回复日期:2011-10-0215:35:30回复颔联之“尘世”二字,看起来意在表明,活在当下的杜牧,沉浸在酒神狂欢之中,确已暂时摆脱了现实的束缚,至少有此种幻觉。一个“难

21、”字,道出了宾主平生之艰难坎坷,愁苦抑郁,自己少有开心,更少见友人的笑容,于此佳境,这一切都该忘却,要会心一笑,要开怀大笑。由于有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赏菊插菊的举动也就有了象征意义。“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傲霜不凋,卓然俊杰,那也是诗人的人格期许。可以想见,野菊盛开的山岗上,秋风吹拂,菊香四溢,宾主满头菊花,既是洒脱闲适之举,又是道德操守的宣誓做人如此,情趣也当如此。作者:姚旗回复日期:2011-10-0318:15:13回复颈联“但将”二字陡转,深情真意顿现。“酩酊酬佳节”,既是一种期待,也是一种无奈。秋景之美,不以心相报,确实有负于山水

22、之助。“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秋景虽美,重阳虽好,却只在当下,稍纵即逝,到明日,必是韶光不再,徒有怅惘嘘叹,与其如此,不如以酒挽留说白了,此举就是借酒浇愁。更有人生之苦难,昨日已在,明日还会增加,绝不会因今日登高赏菊而化解,与其相视苦笑,不如借酒忘却,哪怕暂时忘掉也行。与杜牧并列“小李杜”的李商隐,曾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慨叹与其乐游园上为美好事物必然逝去爱莫能助而抱恨不已,不如顺其自然,以酒相送。作者:姚旗回复日期:2011-10-0420:32:36回复尾联化用典故,卒章显志。晏子春秋说:“(齐)景公游于牛山,北临其国城而流涕曰: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艾孔、梁丘据皆从而泣。

23、”君臣悲叹,人生竟是如此短暂,令人无可奈何。而杜牧用一个“只”字,化繁为简,概括历史:一切春花秋月、荣华富贵,都会似滂滂流水一去不返,无论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命之定数,莫不如此,所以该及时行乐像是劝诫朋友,又像是告诫自己。景德传灯录上说“六尘本来空寂,凡夫妄生执着”,而齐景公之类的人悖于自然,执着于虚幻之物不能自拔,这在杜牧看来是绝不可取的。但是,过去之川早已逝去,当下之川正在逝去,诗人也只能“何必”一个“何必”,就是“不必”之意,仅起了否定排除的作用,缺少肯定性的指点下步该怎么办,诗人是拿不出可行的办法的。因此,不是办法的办法就是,忘却过去,把握当下,承受明天。这样做,看起来,很旷达,实际

24、是面对捉摸不定的命运、身不由己的无奈之举。重阳,登高,赏菊,畅饮,并没有抚平杜牧心灵的创痕,只是暂时麻醉了他的心灵。有人称这首诗“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还是没有完全读懂杜牧的心灵。作者:姚旗回复日期:2011-10-0520:46:26回复同样是重阳节,身处江南水乡的池州或幽燕大地的大都,物色人情定然有天壤之别,投射到境遇不同的诗人心头,反响也一定会大相径庭。元世祖忽必烈时官运亨通的卢挚,面对繁华都市的节日景象,自有一番迥异于杜牧的感受。请看他的散曲小令沉醉东风重九:题红叶清流御沟,赏黄花人醉歌楼。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姚旗2011-10-05

25、20:46:26同样是重阳节,身处江南水乡的池州或幽燕大地的大都,物色人情定然有天壤之别,投射到境遇不同的诗人心头,反响也一定会大相径庭。元世祖忽必烈时官运亨通的卢挚,面对繁华都市的节日景象,自有一番迥异于杜牧的感受。请看他的散曲小令沉醉东风重九:题红叶清流御沟,赏黄花人醉歌楼。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作者:姚旗回复日期:2011-10-0920:21:46回复小令所写,时跨昼夜,景有虚实,别有意旨,我们还是先把它翻译一下吧: 清晨远远地看见了满眼的彤云,不禁想起了红叶题诗的浪漫故事, 重阳日登高赏菊,尽兴的游人醉卧在午后的酒楼里。 最怕见夕阳

26、西下,雁影稀疏,最怕听天高地远,雁声清唳, 更有那月落西天,山影瘦削,让人好不落寞失意。 唉,暮秋时节总是冷冷清清,令人惨惨戚戚。 衰败的残柳、凄切的寒蝉引发了悲秋的愁绪, 凝睇黄花怎能消愁,盼望着有白衣人送酒于你。 前四句构成了两组对偶。第一组对偶句,红叶黄花两相对应,出句中的“红”字,可使人自觉不自觉地联想到杜甫的“玉树凋伤风树林”、王实甫的“晓来谁染霜林醉”,其浓墨重彩,足以将深蓄沉积的重阳之情宣泄出来,其中有美好的回忆,有现实的无奈红叶是实,联想是虚,这样的虚实结合,奠定了这首小令的感情基调;对句中的“黄”是暖色,菊花在秋日下绽放,本该让人满目温暖、欢欣喜悦,然而,毕竟是深秋,好景不长

27、在,“明日黄花”似谶语,使人预感到衰败即将到来,热烈追求,到头来又是乐极生悲,所以,酒是排遣苦情的最好的工具了此是实写,作者所见。姚旗2011-10-0920:21:46小令所写,时跨昼夜,景有虚实,别有意旨,我们还是先把它翻译一下吧: 清晨远远地看见了满眼的彤云,不禁想起了红叶题诗的浪漫故事, 重阳日登高赏菊,尽兴的游人醉卧在午后的酒楼里。 最怕见夕阳西下,雁影稀疏,最怕听天高地远,雁声清唳, 更有那月落西天,山影瘦削,让人好不落寞失意。.作者:姚旗回复日期:2011-10-1220:43:26回复第二组对偶句,出句与对句都是虚写,是写诗人的想象。白日已悲苦难堪如此,夜晚就难以想象,可诗人偏

28、要去想像,这种做法类似于柳永雨霖铃中的描述:“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长天的空旷寂寥,更烘托了鸿雁的孤单凄苦;月落之时,也是寒凉之时,热力与热情都在收缩,远山的翠微也早已消逝,嶙峋的山体就像是饥人的躯干,想到这里不禁要倒吸一口凉气。“冷清清暮秋时候”承上启下,重阳时节,不仅天是冷的,而且心也是冷的;不仅秋是迟暮的,而且心也是如此。所以,自然与人类都陷入一片难以自拔的愁绪之中,衰柳寒蝉从视听觉两方面强化了这种情绪。诗人也似陶渊明,深知仅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无法享受并度过重阳节的,以酒为媒方可对话自然,一泻愁情的。可是,陶渊明曾有白衣人送酒,留下

29、千古佳话,那么,作者有这样的好运吗?恐怕很难。作者:老肃2009回复日期:2011-10-1318:59:19回复长天的空旷寂寥,更烘托了鸿雁的孤单凄苦;月落之时,也是寒凉之时,热力与热情都在收缩,远山的翠微也早已消逝,嶙峋的山体就像是饥人的躯干,想到这里不禁要倒吸一口凉气。_好笔力!作者:姚旗回复日期:2011-10-1617:36:32回复杜甫和陆游的出师表崇拜(一)唐宋以来,许多诗人为诸葛亮丰功伟业和高风亮节所感染,对他一往情深,倾心仰慕他,热情讴歌他,作品的字里行间都洋溢着对诸葛亮的热爱与崇拜,有人称这种现象是“诸葛亮情结”。然而,要说这情结的关键,还在于对出师表崇拜,即由英雄形象崇拜

30、而转化来的英雄文本崇拜,这也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其情绪之热烈,感情之深挚、文笔之雄健者,尤以杜甫、陆游为最。中国古人一生的最大愿望往往是出将入相,光宗耀祖,而文人们理想就是“入相”,亦即内圣外王,做贤相,治国平天下。既如此,就要有榜样。虽然远古有许许多多的贤相,如伊尹、姜尚和周公等等,但这些人要么时代久远,色彩神秘,要么出身高贵,高不可攀,没有鲜活的文本记述他们的言行,后人追慕学习他们,总缺少应有的可比性和可操作性,因此,他们往往被诗人们视为圣人而束之高阁。后世也有一些名相,品性业绩方面往往有所缺损,与前贤一样,也缺少相应的文本传世,不足仿效。总而言之,缺少德才兼备而又能雁过留声的绝佳人选,

31、在此情况下,诸葛亮就成了当仁不让的人选。诸葛亮的人生轨迹清晰可鉴,他是由一介普通儒生一跃而为经世济民的一代贤相,经历很富有传奇色彩。年轻时代,他“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后经徐庶推荐,刘备三顾茅庐,君臣际会,共谋恢复大业,刘备感慨道:“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诸葛亮曾辅佐刘备、刘禅父子建立巩固蜀汉政权,与曹魏、孙吴三足鼎立,体现出了高超的智慧和卓越的才能。他对两代蜀主的忠心耿耿,更是感人至深。刘备于托孤之时曾不无狐疑之心地试探他:“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32、。”诸葛亮则斩钉截铁地消除先主的疑惑:“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这与司马懿之类顾命大臣以职业经理人身份行MBO篡权之实形成鲜明对照。作者:姚旗回复日期:2011-10-1717:18:01回复杜甫和陆游的出师表崇拜(二)诸葛亮能作为一个贤相的形象流传千载,很大程度上是靠的出师表。因为古人眼中的尽善尽美的标准是三不朽春秋时鲁国大夫叔孙豹曾有言“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真正实现的人则是太少了。虽然没有人高抬诸葛亮为三不朽,但是,客观上人们也都认为他近乎完美,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至上之德,他在迁蜀北伐等文治武业方面是功勋卓著,出师表立言,为他

33、锦上添花能将立德、立功永载文本之中,传之千古这是其他贤相所没有做到、做好的。因而,人们把对诸葛亮的人格崇拜部分地转化为对出师表文本的崇拜。拜读出师表,令人想见诸葛亮的为人,感受他的人格魅力。时值“危急存亡之秋”,他“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尽日所思是“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语重心长,嘱托后主“亲贤臣,远小人”,而自己“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与君离别之言更是感人至深:“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言”,文短情长,耿耿忠心溢于言表,令读者潸然泪下。出师表的尾声则更有悲剧色彩诸葛亮矢志北伐,却壮志未酬,星落五丈

34、原后人扼腕之余更加仰慕他的为人。出师表中饱含着丰富的精神内蕴,强烈的忠君意识和忧患意识,勤恳的敬业精神,积极的进取精神,浓烈的悲剧色彩,飞扬的文化风采这些都深深地影响了后世的诗人们,激发起他们强烈的崇拜意识。作者:三叠亓乐回复日期:2011-10-1722:46:22回复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愁肠已断无由醉,酒味道,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范仲淹的词也很有味道啊不错作者:姚旗回复日期:2011-10-2018:02:56回复杜甫和陆游的出师表崇拜(三)拜读出师表,令人想见诸葛亮

35、的为人,感受他的人格魅力。时值“危急存亡之秋”,他“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尽日所思是“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语重心长,嘱托后主“亲贤臣,远小人”,而自己“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与君离别之言更是感人至深:“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言”,文短情长,耿耿忠心溢于言表,令读者潸然泪下。出师表的尾声则更有悲剧色彩诸葛亮矢志北伐,却壮志未酬,星落五丈原后人扼腕之余更加仰慕他的为人。出师表中饱含着丰富的精神内蕴,强烈的忠君意识,勤恳的敬业精神,积极的进取精神,浓烈的悲剧色彩,飞扬的文化风采这些都深深地影响了后世的

36、诗人们,激发起他们强烈的崇拜意识。杜甫和陆游就是这样的诗人。他们分别身处安史之乱之时和靖康之变之后,国运大衰,他们深感正是君王用人之时,又以英雄自许,所以,总期待能像诸葛亮一样,大展宏图,然而,命运总是让他们难以如愿,所以,他们更加仰慕忠实践履出师表建功立业的诸葛亮,并为他的壮志未酬而痛惜,为此,他们都选择了最为庄严正规的诗歌体式七言律诗来表达崇敬之情,来宣泄失落之恨。作者:姚旗回复日期:2011-10-2307:10:09回复杜甫和陆游的出师表崇拜(四)安史之乱后,杜甫为避战乱与饥荒,辗转来到成都,暂居于浣花溪畔,结束了长期的颠沛流离,总算获得了一个相对平安的生活环境,此时是唐肃宗上元元年(

37、760),杜甫48岁。然而,他不忘颠沛流离的朝廷,不忘沦陷区的民众,不忘收复失地。入蜀地,思蜀相,诸葛亮是最能给他以心灵寄托的人,他赞颂诸葛亮“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的伟业,他钦佩诸葛亮出世一表所展现的伟大精神,所以,他迫不及待地寻找武侯祠,虔诚地祭拜英雄,借以抒发自己出师北伐的雄心壮志,排遣心中的苦闷。于是,就在那样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里,他饱含深情地写下了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的七律严格地遵循了“八四二一”的章法全篇八句,组成四联,各联分负起承转合之责,合为前后两部分

38、,其关系或为相辅相成,或为相反相成,共同表达一个主题,紧扣一个诗题,构成一个严密的整体。诗题为“蜀相”而非“武侯祠”或“诸葛词”,已透露了作者的用心。因为杜甫最关注的是,那位以丞相之职行丞相之实的诸葛亮,是那位进奏出师表,意欲据蜀北伐,报效君王,建功立业的蜀汉丞相诸葛亮。这首诗的首联、颔联为前一部分,它以写景为主,渲染气氛,寓情于景,为下文写人、议论抒情做了有力的铺垫。前两句落笔武侯祠的外观。但诗人睹物是为思人,用自问自答,表达了一种强烈的关注和追求,为尾联预设伏笔。五百年过去了,其间经历了两晋、南北朝和隋唐,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蜀相音容笑貌旧事旧业早已荡然无存,现如今,远远望去,只有人们纪念

39、他而建的武侯祠还在,屹立在锦官城外一个偏僻的去处。历史无语,松柏有情,枝繁叶茂正是他伟业的象征,令人肃然起敬。在历史与人生的此时此刻来此武侯祠,对杜甫而言别有寓意,别有寄托。三、四两句对仗工稳奇巧,虚字使用更见用心。武侯祠内,绿草葱茏,春意盎然,一个“自”字,道出眼前景是自然而然地生长壮大,一切依循于大自然的规律的;而与此相对的是,黄鹂鸣啭,美妙动听,却没有回应相和,反衬出环境的冷落凄凉。蜀相身后,蜀地再无英雄,蜀地此时,扭转乾坤需要英雄却无英雄。只有未老先衰的诗人对着蜀相的塑像空自落泪,唏嘘不已。颈联、尾联,是这首诗的后一部分,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主。诗人的思绪飞出了祠堂,化作对诸葛亮伟业的追忆

40、和痛惜。五、六两句议论入诗,高度概括了蜀相的一生。先主刘备三顾茅庐,君臣戮力同心,匡复汉室,而诸葛亮更是士为知己者死,为刘备出谋划策,后又接受遗诏,辅佐后主,忠心耿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将人生理想付诸实践,流芳百世,这些都令长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志向的杜甫无限仰慕。结尾两句描述诸葛亮的结局。身为蜀相,诸葛亮一进出师表后,即七出岐山,艰苦卓绝地从事北伐大业,惜其伟业未成,英年早逝,让千百年来的仁人志士热泪纵横,扼腕叹息。而于“英雄”中,自然包括诗人自己,杜甫此时产生了类比和对比的双重联想曾有相似的志向,曾有相似的忠诚,曾有自认为相近的才能,而今面对社稷倾覆的危局,却不能像诸葛亮那

41、样有出师中原的伟大实践,只能无可奈何,以致抱恨终身!诗人仰慕诸葛亮的丰功伟绩,痛惜他的出师未捷身先死,也是顾影自怜,无可奈何的啊!作者:姚旗回复日期:2011-10-2316:11:14回复杜甫和陆游的出师表崇拜(五)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但也无奈于“细雨骑驴入剑门”的尴尬,总是在即将大展宏图之际,莫名其妙地被逐出官场。他在蛰伏多年后,终被朝廷起用,然而,任职严州,并非他志之所在因为宋孝宗告诉他,严子陵的老家也是他吟诗作赋的好地方。此种恩遇,无异于羞辱,62岁的诗人深感报国之志难以实现,作下书愤一首: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

42、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知人论世可知,陆游也似杜甫,早年就有“处当师颜原,出当致唐虞”之志向,有“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宏愿,也有投笔从戎,效力剑南的经历。然而,主和派投降派当道,是陆游的仕途是三起三落,书愤的首联颔联作为第一部分,回忆戎马倥偬的战斗生涯。前两句,塑造了早年诗人的形象。一个“那”字道出了心酸和愤懑,这是从几十年的坎坷生涯悟出的。想当年,初出茅庐,不知世事艰难,不知会有激流险滩,会有奸佞当道,一心只为收复中原,一雪国耻,壮志凌云,豪气冲天。“世事艰”是关键语,是伏笔,为下文“空自许”做铺垫。三、四两句则撷取了两幅戎马倥偬生活的典型画面。陆游投笔从戎,先后随张俊和王

43、炎,投身抗金事业,准备大展宏图,也曾经历了波澜壮阔的战斗生活场面,激发了北上中原,收复失地的热情。却或因出师不利,或因主和派投降派作梗,而未能有所成就,大好年华付诸东流。回想往事,痛惜无比。诗的颈联和尾联合为第二部分,抒写诗人今日时光流逝、壮志难酬的的愤懑之气。五六两句回到现实。一直以来,主和派投降派轮番主政,诗人只能任时光蹉跎,无可奈何。壮志未酬,未老先衰,一头青丝,现已斑白,对比当年的英雄和自已的宏愿,难掩的羞愧,难压的怒火,能量巨大,却只能以解嘲的方式释放。尾联引出诸葛亮与出师表,提高了本诗的格调,卒章显志,令人精神为之一振。诗人意在表明自己虽屡遭磨难,但痴心不改,壮心不已,因为有出师表

44、的光辉榜样,诗人要继续从事前人未有的事业,北征中原,生命不止,战斗不息。书愤与蜀相两首诗,都赞美景仰诸葛亮,崇拜出师表,但蜀相侧重叙写诸葛亮的“天下计”和“老臣心”,歌颂蜀相的功业,最让杜甫羡慕的是,诸葛亮能以其职成就其业,从而青史留名。追慕之余,是惋惜和痛苦。章法写法上,先写景,后议论抒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而且色彩清丽,格调沉雄。书愤则重在颂扬诸葛亮矢志北伐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并以此激励自己,虽然屡遭阻挠打击,但是,诗人仍然以收复失地为己任,要等待时机,建功立业,给人一个较为光明的尾巴。章法上,这首诗,先写过去,后写现在,今昔对比,大气磅礴,笔力雄健。杜甫和陆游的这两首诗都成了

45、七律的千古名篇,世代传诵,为人称道。读者与作者、与文本对话,总是为之击节,为之长叹,就是因为心灵总是高度地契合,契合于诸葛亮的出世一表,契合于对文本表现出的伟大精神的崇拜。可以说,没有出师表,就没有两首诗的精神高度和艺术成就,因此,我们含英咀华于优美的诗篇,既要感谢诗人,也要感谢出师表!作者:姚旗回复日期:2011-10-2819:08:15回复“洞天”里有什么?(一) 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科举制度,为唐代的官员选拔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选拔途径。看着鱼贯而出的新科进士,唐玄宗李世民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确实,唐代士子也大多以登进士第为奋斗目标,于是循序渐进、按部就班地投身举业。不过,也有

46、些人自许颇高,不肯屈身于繁琐的程序和漫长的过程,于是,就寻到了一个捷径“干谒”,借名人推荐扩大影响,抬高身价,企图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孟浩然、李白和杜甫都如此尝试过:孟浩然曾给张丞相写过“欲渡无舟楫,端居耻圣明”的诗句,李白曾不无肉麻地吹嘘过“生不愿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杜甫则是“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但最终都没有成功。干谒失意后,三个人的选择各不相同:孟浩然归隐鹿门山,杜甫坚守长安城,李白则去游仙。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赐金放还”后的代表作,千古传诵,余音袅袅。诗歌表现了诗人理想主义的热烈追求和奔放的激情,这尤其体现在主题词“洞天”上。要从整体上把握该诗的思想情感,对“洞天”的理解是

47、关键。因此,我们需要解决这样几个问题:“洞天”是什么?为什么要去“洞天”?怎样去“洞天”?到了目的地,看到了“洞天”有什么?第一个问题,我们这样借助有关资料来回答;后几个任务的完成,则有赖于我们伴随李白,做一次浪漫的精神之旅。“洞天”里有什么?(二)“洞天”系道教用语,字面意思是“山洞通天的地方”,宗教意义指神道居住的名山胜地。这样的地方不仅有山,有水,有洞,而且远离尘世,人迹罕至,曲径通幽,草木葱茏,空气清新宜人,别有一番境界。全国的洞天,包括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构成道教地上仙境的主体部分,五岳也包括在三十六小洞天之内。这些洞天,广泛分布于华北、西北、西南和全国其他地方,尤其是东南地区。

48、洞天相连而成有机整体,构成一个特殊的地下世界。那里是地上仙境,栖息着等级较低的仙灵或避世人群。道教徒到此地寻仙,修炼,炼丹,采药,祈求一种超越之感、升华之感,追求一种终极关怀。在道士和信徒看来,这样的宗教体验,是至善至美、愉悦幸福的。李白是满怀着理想和希望进长安的,他要“济苍生”“安黎元”,建设地上的“洞天”;他信心十足,“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一度也广受追捧,贺知章说他是“谪仙”,高力士为他脱靴,唐玄宗替他调羹,赐他为供奉翰林,似有大展宏图的机会。然而,他超凡脱俗的仙风道骨,他蔑视权贵奸佞的傲岸精神,他“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的放浪做派,为群小所嫉恨,所不容,所谮毁

49、,只把他视为盛世花瓶的皇帝,也顺势将他推出了长安。作用力越大,反作用力就越大,越是理想破灭,人格受辱,内心凄苦,他越是急需摆脱和超越苦难,寻找精神的慰藉。作为道教上清派的十七代传人,李白要游历东南,遍访名山,重现“洞天”的宗教体验,安抚受伤的心,寄托自由的愿望人在尘世,心比天高。路途遥远,迫不及待,他只得用梦游天姥山的方式,提前做了一次追求理想的精神之旅。梦中的天姥山,具备了前述洞天的基本特点。诗人通过对比、反衬,让我们看到了天姥山势拔五岳,气压赤城,倾倒天台,它雄伟寥廓,飘渺遥远,又可望可及,这是李白非去不可的地方。作者:姚旗回复日期:2011-10-3007:46:36回复怎么去?“我欲乘

50、风归去!”庄子说“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那是一种摆脱尘世羁绊、追求无待、自由的尝试。李白“一夜飞度镜湖月”就是这样:明月朗照,镜湖可鉴,时空无碍,飘然欲仙,直飞到永嘉太守谢灵运的宿处谢踏遍永嘉山水,也是因为无法解脱的现实苦难他们是超越了三百年时空的契友。“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正如后世的王安石所言,“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志有者不能至也”,只有如此,他才能在尘世暗夜之时看到壮观的半壁海日,才能在地上人间万马齐喑之际听到天籁之音。千岩竞秀,峰回路转,繁花似锦,令人心醉

51、,两种时间交融在一起:前者是自然时间,即做梦的夜晚;后者是心理时间,即梦中的时间,其容量和精神质量远优于前者。时间仿佛凝固,期待伟大时刻的到来。“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景色之美属壮美的范畴,这些景物具有一种压倒一切的力量和强劲的气势,在此壮丽的时刻给人以惊心动魄、激奋昂扬的审美感受,展现了自然与人之伟大精神和力量,为伟大的洞天世界的降临做了有力的渲染和铺垫。既然是精神之旅,心灵就需要在险绝奇特的环境中锤炼和升华,就要勇于飞翔,勇于攀登,从而达到理想的境界。“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洞天的景象是,青天朗朗,日月同辉,金银相映,熠熠生辉,溢

52、彩流光,清明,清净,清静,辉煌,与地上世界的黑暗迥然不同。“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洞天的精华云之君,犹如屈原笔下的湘君、河伯等,绝非世间的达官贵人可比。他们以轻淡自如、若隐若现的七彩虹霓为衣,无阻无碍,以清泠宜人的天风为马,畅然飞行,一切是井然有序,绝不同于“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地上。“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这世界不仅光明纯洁,而且和谐和平。贵为神鸟的鸾鸟,任劳任怨地驾驭车马,孔子用来比喻暴政的猛虎,奏起了悠扬动听的仙乐,仙人如麻,仙人幸福,仙界美好,让李白陶醉。然而,天姥洞天,是理想,也是幻想,它既是梦中的天姥美景,人间仙境,也是海市蜃楼,过

53、眼烟云,稍纵即逝,不可挽回,因为它是现实所不允许的,所以这里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和巨大的张力。“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是梦,就要破灭,人就要回到无情的现实。李白痛失我爱,痛失我梦,失落,痛苦,愤懑,无奈。梦游天姥,意在寻求解脱,但结果是“谁更流”“愁更愁”。心灵的痛苦是需要超越的,现实的艰难时需要正视的。“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人生的可悲之处是,人总驾驭不了自己的命运,明知如此,也无可奈何。洞天理想幻灭了,执着的信念不能变,那就是绝不向造成自己理想失败的黑暗世界摧眉折腰。所以,即便是上天无门,他也要尽快摆脱官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纵

54、然不得洞天之神,也要与洞天之形相伴,不断地修炼,让世界皆着我之仙气,那样就会有适于自己的生活空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自由和尊严比什么都可贵,而它们的天敌是官场和权贵。有它们在自己的傲骨不变;远离它们,自己也许会有开心开颜的机会,关键是需要永不屈服的精神!作者:姚旗回复日期:2011-10-3019:21:00回复观照山水,诗情画意(一)安史之乱之前的十年里,王维过着一种亦官亦隐的生活。此时大唐的朝廷里,两个宰相,一个是口蜜腹剑的李林甫,一个是炙手可热的杨国忠,哪一个都不好惹。此时,充分领略了官场斗争残酷与世态炎凉的王维,早已没有了年轻时的锐气,对于李杨二人,他是惹不起,但

55、还躲得起,于是,官场上,他收敛锋芒,明哲保身;官场外,他优游山水,坐观风云在业余生活中,奉佛虔诚,以禅诵为事,于佛理禅性中别有精神寄托;购得宋之问的辋川别业,与道友“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吟啸终日”,于观照山水中领悟诗情画意。在此期间,他写下了被后世誉为唐诗七律压卷之作的积雨辋川庄作: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幅雨后静谧安详而又生机勃勃的山居风景图。可要想见,此前的这场夏雨,一定是场绵绵的霖雨,润物无声,又无淋漓之苦。雨后,空气清新,环境幽静,留给诗人一个“空”的印象。熟读王维诗的人都知道,他的诗中“空”字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