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天柱外史氏之皖优谱述评 程演生 (1888-1955) ,谱名存材,字源铨,号天柱外史,寂 寞程生,清光绪十四年安徽怀宁人,现代教育家、考古学家。他 早年留法获考古学博士学位并任该院研究员, 回国后先后在北京 大学、暨南大学等处任教。程演生学识渊博,一生著述丰富,有 圆明园图考、安徽清代文字狱备录、中国清代外交史 料丛书等。他还酷爱戏曲艺术,尤爱京戏,在京、沪、安庆等 地。与京剧名流交往频繁,著有国剧概论、皖优谱等戏 曲专著。尤其是所著皖优谱考见皖省五百年来戏曲演戏之历 史“,可谓直面安徽戏剧文化实况之开山之作。 皖优谱 于民国二十八年十月 (1939) 由上海世界书局出版 社出版。为写这本专
2、著,程氏广泛收集史料,悉心研究,历经十 多个寒暑终于写成。该书内容丰富,言简意赅,但个中见解却弥 足珍贵, 对了解安徽优伶对中国戏曲文化事业的贡献, 有重要的 参考价值。其中既有皖籍名优传略见解,又有戏曲历史史料,还 有戏曲理论探讨。 但是半个多世纪过去了, 对其关注和研究较少, 目前没有发 现关于天柱外史氏之皖优谱研究的专著,与此相关的学术论 文只搜索到张亭的史料新发现。作为文化传承载体的文献, 应该得到更好的重视和研究,因此撰写此文为皖优谱研究工 作略尽微薄之力。 皖优谱的研究现状剂意义 该书成书之时正处新戏南北传播交融之际。 诞生了很多皖籍 戏曲演员,他们的演艺事业以及舞台形象多由时人或
3、后人记录下 来,载入历史史册,而皖优谱作者作为时人,以自身深厚的 考古专业知识和学术态度为契机, 从文献、 口碑考证以及自己与 梨园优伶的亲历接触, 撰写出这部引人瞩目的戏曲史书。 据安徽 黄梅戏作曲家时白林先生回忆。 1958 年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 兰芳先生来合肥江淮大剧院演出, 特地要求找寻 皖优谱 一书。 皖优谱 引用书籍和史料多达一百三十多部, 因此该书具有较 强的戏曲理论价值和史学价值。 20世纪 2、30年代,以梅兰芳、杨小楼为代表的“四大名 旦”把京剧艺术发展推向全盛时代。 但京剧的横空出世并不是一 个神话故事, 而是经历了“四大徽班”进京, “徽簧”艺人的种 种磨合, 以及艺
4、术再加工基础上产生的, 这其中的曲折磨合在书 中均有体现。 这对我们了解徽剧的形成及向京剧的衍变有极大参 考价值。 皖优谱一书,按行当分类,对一百七十八位皖籍优伶的 生卒年月、生平事迹,从艺经历、艺术造诣及贡献等方面均有详 细记载。为根本回归性地了解皖籍伶人对中国戏曲事业和发展京 剧这一国之瑰宝所做贡献有重要意义。 二、皖优谱史料价值的体现 皖优谱 共六卷。一百七十八页, 大致分为位于卷一的 引 论以及卷二到卷六的本论两大部分。引论部分辑录清 乾隆以来皖籍艺人在昆曲、 微调(乱弹) 、皮黄(京剧)等方面的发 展情况。叙述了徽调、皮黄、黄梅戏等相关史迹;本论主要 为优伶的介绍,共记录了 178
5、位皖籍伶人。卷首和附录 在文中另起篇章不在六卷之内。 (1)、卷首中的社会背景 卷首包括题辞、弁言、例言三个部分。题辞和弁言可以说是 作者对当时所处社会现状的慨叹和感伤,列强入侵,国家动荡, 社会动荡不安。 天柱外史氏日: “念家山破感伤多, 惟问几时重唱定风波。 ” 又云:“丁丑以来,寇乱日亟,戎马仓皇,生民涂炭,有似永嘉 之年,竟及靖康之会。嗟生不辰,鼠身无地,尘埃偷活,视息何 颜,伏处西人货之场允为南服楚囚之擎。 社会历史背景的交代,有助于当代读者更好地理解文中之 言。从中可以窥见作者对列强入侵的不满和自认苟且活着的无 奈。 例言部分有点类似于与今天专著论文写作中对研究对象的 界定。共六
6、条:其一,谱前引论皆取自戏曲专家之记录并加以校 对;其二,诸优根据 ?t 籍录入,疑者宁缺;其三,录入诸优的 演唱渊源及技艺,其他品评不录;其四,谱前均录入叙述一篇以 考角色之名;其五,因优伶为士大夫所不齿,对隐姓埋名无法考 证者的不录;其六,既是伶人又隶属梨园的琴、笛、鼓、板演奏 另外还有二点值得说明: 一是作者通过考证得出。 “净”之 涂面勾脸源于“傩”, 这在之前著述里未尝言也; 二是倡优的社 会地位低下,子弟禁科举,为士大夫所不齿。 回眸历史长河中, 为什么还有那么多艺人义无反顾地投入戏 曲艺术的怀抱, 为戏曲艺术的发展带来一个又一个高潮迭起, 这 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2) 、引论
7、皖戏回眸 卷一引论 部分主要是以简略的文笔叙述了安徽戏曲音乐 发展的相关史迹, 主要时间为明清以来, 社会大环境下戏曲艺术 在皖发展情况。主要是安徽长江南岸,北岸地区书中并不涉略。 文章从明代弋阳腔、余姚腔、海盐腔以及昆腔的流行区域谈起, 说明弋阳腔的流行地最广, 因此当今很多剧种曲种或多或少都与 之相连。引论部分有这么一段话可概全貌: 五百年间,凡数变矣。明嘉靖时,池、太则为余姚腔。嘉靖 以后,青阳、徽州、石埭、太平则为弋阳腔,而且变化之。迨至 万历天启,皖上微州又习吴音,尚昆腔,降及盛清,安庆?取二 黄腔,创制新声,由石牌腔或枞阳腔之高拨子腔,成为微调。先 达扬州,继抵北京, 又复融合京秦
8、, 归纳徽汉, 遂成为京二黄调, 百数十年来,遂以声倾天下至今不辍。 文中通过对文人典籍的引用, 从局外人的角度说明从明万历 天启时期,皖南地区尤其是怀宁地区已为戏曲艺术的发展繁荣提 供了肥沃的土壤。 如陈其年于冒巢民五十一寿序中日:“金陵歌舞诸部甲 天下,而怀宁歌者为冠”。清朝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盛赞“安 徽色艺最优。”锦正若都门杂记词场序云:“怀宁县产优最 多,故石牌土人有口号日,无石不成班。” 到清代。作为封建社会最后一个朝代,戏剧发展愈演愈烈。 花样翻新,奇术百出,当然这与统治阶级的偏爱和满足声色之娱 是分不开的。从乾隆五十五年到道光咸丰年间, 是京剧的形成期, 京师的舞台上可以说是徽班
9、的世界。嘉庆以后,据杨掌生长安 看花记记载梨园子弟多皖人而吴儿渐少。 历史离我们越来越远, 有些皖籍伶人也难以考证其来龙去脉。 如谱前不详角色四人:北 曲两人杨景辉、张野塘以及南曲两人罗某、吴某,只知皖籍伶人, 其他无从所得。关于书中提及的弋阳腔、昆腔、徽剧、皮簧以及 地方小戏等,如今有些已经化作春泥融入其他剧种曲种, 有些已 经地方化,而有些则推广至全国、海外。 (3) 、本论优伶 178 笔者把卷二至卷六称为本论部分并无特殊意义。皆因该 部分系文章主体结构部分。 该部分在撰述上比较有特点, 对一百 七十八位伶人按生谱、旦谱、净谱、丑谱、场面谱顺 序。共 五卷进行叙述性的书写,每卷前面均有引
10、论部分对其进行历史溯 源式的解释,其间夹杂相关戏曲理论知识的探讨。 本节只对文中 各个优伶资料进行简单梳理, 为方便阅读。以表格形式再现皖籍 一百七十八位优伶的从艺经历。 (4)皖优数据分析 根据对书中本论部分的考证,共 181 人。其中有 7名皖 两谱皆有录入,汪桂芬共被录入三次,因此本论部分实际录 入皖优共 173 人。 接下来主要对生谱、 旦谱中的皖优, 根据行当不同进行统分 析计,总结出他 ( 她) 们在行当选择上的大致趋势。 (标有处所在行是指占该部分总数的百分比,所取人数均 为该行当的主“工”方向 ) 表 1、2、3 趋势归纳: 在京皖优多习生角与旦角,净角、丑角和场面较少,而场
11、面中有些人是因为倒嗓才转行的。 生谱中以老生和武生人数居多, 小生较少。 旦谱中也是以 花旦人数众多,小旦其次。 戏曲演出总是与特定时期的商业活动结合在一起的,这也 说明了当时生谱种种的老生、武生,旦谱中的花旦、小旦都是比 较受欢迎的。 三、透视皖优兴盛成因 通过上述分类梳理, 笔者认为皖优伶人在这一历史时期的兴 盛发展与当时所处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发展是紧密结合在一起 的。 政治上清廷对于民间戏班的无所禁忌。 当时有圣谕: “有力 之家,祀神酬愿,欢庆之会,歌咏太平,在民间有必不容已之情, 在国家无一概禁止之理。”另一方面乾嘉以来,以富贾名商为主 导的城市经济发展冲破了长期停滞不前的地区小农经
12、济,激活内 陆各文化要素。尤其是徽商的崛起,为迎合统治阶级争取经济上 更多的特权以及社会交往的需要, 开始畜养戏班,并以此作为一 种交际手段。而徽商早先大多居于扬州,随着商业资本运作与政 治的结合,戏曲中心开始转移至政治文化的中心北京。 据天柱外史皖优谱记载,“皖优都是先抵扬州在再到北 京”。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各民族文化在此交流荟萃,促 进了艺人们之间的交流,有助于艺术水平的提高,为后来京剧的 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皖优谱中伶人主要集中在安徽安庆 怀宁、潜山地区,大多出自徽班,而安庆地区由于经济的局限性 不具备戏曲繁荣的土壤,可以想象如果当年没有“四大徽班”进 京,徽剧也许只能在这一隅之
13、地自生自灭。这说明了戏曲艺术的 发展与政治经济的繁荣时分不开的。 这些抵京的皖籍艺人在随后的发展中, 产生了错综复杂,盘 根错节的社会关系,如血缘关系、亲属关系和师承关系等。从皖 优谱中可以看出,这些皖籍伶人的后代大多是继承了祖上的事 业,他们或子承父业,或投拜其他皖籍艺人门下,而且大多都是 在幼年时代就入科班学戏。艺人们互相学习,互相切磋。不仅提 高了技艺,也加强了在京皖籍艺人的团结。 这也促进了皖伶人在 京的兴盛发展。 四、结果 皖优谱一书为今天的戏曲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和思路。 尽管这些艺人多出自安徽安庆地区, 但在当时大都活跃在北京这 个大舞台上, 为我国戏曲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
14、书中对大 部分伶人的评述也并非天柱外史氏一家之言, 而是引用了很多典 籍文献做为参考和支撑, 且引用都标明了出处, 便于后来者的研 究,表明了作者治学严谨的态度。但人非完人,书中也有一些值 得商榷的地方,如某些伶人的籍贯问题,以及录入人数等问题, 但这些小瑕疵并不会从整体上影响该书的学术水平和研究价值。 注释: 1 王长安:安徽戏剧通史,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10 年。 2 田根胜:近代戏剧的传承与开拓,上海:上海三联 书店, 2005 年。 3 ?t 同“群”。 4 ? 同“乃”,乃的异体字。 5 天柱外史氏:皖优谱,上海:世界书局,中华民国 28 年,25 页。 6 怀宁位于皖西南交通要塞,东临安庆,南枕长江,素称 “戏曲之乡”, 是被誉为京剧之父的徽剧和黄梅戏的发祥地, 历 史上名伶辈出,有“梨园佳弟子, 无石(石牌镇 )不成班”的美誉。 7 天柱外史氏:皖优谱,上海:世界书局,中华民国 28 年,5页 8 丁淑梅:中国古代禁毁戏剧史论,北京: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 2008年, 256 页。 9 田根胜:近代戏剧的传承与开拓,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版授权】 ISO/IEC TR 25005-2:2025 E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Data use in smart cities - Part 2: Use case analysis and common considerations
- 田林板桃风电场送出工程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 变电业务知识
- 北京市委托卫生防疫服务卫生检测收费标准
- 胃镜医师考试题库及答案
- 中医基础养生试题及答案
- 康复考试题选择题及答案
- 在XX区营商环境工作推进大会上的讲话
- 2025年蓬莱中考物理真题及答案
- 坠床摔倒应急预案(3篇)
- 成人创伤性颅脑损伤院前急救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3
- 武汉大学保密管理办法
- 铁路货运安全培训课件
- 混凝土公司年会活动方案
- 小学生世界艾滋病日宣传教育
- 2025年河北大学版(2024)小学信息科技三年级(全一册)教学设计(附目录 P179)
- 5Why原因分析方法培训
- 2025年4月保险学考试题+答案(附解析)
- 【安全经验分享】100例事故案例
- 学科交叉型课程开发计划
- 智能建筑工程施工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