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物消防安全概论_第1页
建筑物消防安全概论_第2页
建筑物消防安全概论_第3页
建筑物消防安全概论_第4页
建筑物消防安全概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专业概论讲座报告题目:建筑物消防安全概论班级:15106312 学号:1510631213姓名:吴若宇目录1.火灾原理 32.建筑物火灾危害 33.建筑物耐火等级43.1建筑构件的燃烧性能 43.2建筑构件的耐火极限 43.3建筑物的耐火等级 53.4工业建筑的厂房和储存物品的库房耐火等级的选择 53.5生产厂房的防火间距 54. 建筑物防火措施54.1火灾分类54.2火源的控制和消除54.3防火分隔64.4消防器材的使用64.5火灾自动报警系统74.6自动喷水灭火系统85.建筑物火灾人员疏散86.参考文献 41.火灾原理燃烧是一种放热、发光的氧化反应。在燃烧过程中,物质会改变原有的性质而生成

2、新物质。燃烧反应在本质上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参加燃烧反应的反应物包含有氧化剂和还原剂,即通常所说的助燃物和可燃物。燃烧反应是一种进行速度较快、放热较多的反应,由于在短时间内放出大量的热,提高了燃烧产物的温度,并引起产物分子内电子的跃迁,放出各种波长的光。放热、发光、生成新物质是燃烧反应具有的三个基本特征,也是区分燃烧和非燃烧现象的依据。燃烧发生必须具有三个基本要素:可燃物;助燃物;引火源。可燃物:凡是能与空气、氧气和其他氧化剂发生剧烈氧化反应的物质,都称为可燃物。助燃物:凡是具有较强的氧化性能,能与可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并引起燃烧的物质称为助燃物或氧化剂。引火源:凡是能引起可燃物质燃烧的热能源都叫

3、引火源。具备一定数量、浓度的可燃物、助燃物,同时还需具备一定强度的引发能源,以及不受抑制的链锁反应是引起燃烧的充要条件。发火按其发生原因可分为自然发火和引燃。自然发火:指可燃物质在没有引火源的情况下自行发火燃烧的现象。能使可燃物质自然发火的最低温度称作自燃点。自燃点越低,自然发火的可能性越大。根据热量的来源不同,自然发火又分为自热自燃和受热自燃。引燃:指当存在满足能量条件的引火源时开始燃烧的现象。可燃物质遇引火源时开始燃烧所必要的最低温度称作燃点。燃点越低则越容易被引燃,火灾的危险性也越大。导致火灾的引火源种类和形式很多,一般有明火、高温表面、冲击摩擦、电火花等。物质燃烧所生成的可见及不可见气

4、体、水蒸气及固体微粒等混合物统称为烟气。火灾发生的各阶段,由于其燃烧条件不同,生成的烟气成分各异。烟气的成分取决于可燃物的化学组成和燃烧条件。2.建筑火灾的危害 (一)危害生命安全 建筑物火灾会对人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一场大火,有时会吞噬几十人、甚至几百人的生命。建筑物火灾对生命的威胁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首先是建筑物采用的许多可燃性材料或高分子材料,在起火燃烧时产生高温高热,对人员的肌体造成严重伤害,甚至致人休克、死亡,据统计,因燃烧热造成的人员死亡约占整个火灾死亡人数的近1/4。其次,建筑材料燃烧过程中释放出的一氧化碳、氰化物等有毒烟气,吸入后会产生呼吸困难、头痛、恶心、神经系统紊乱等症

5、状,威胁生命安全。在所有火灾死亡的人中,约有3/4的人系吸入有毒有害烟气后直接导致死亡。再次,建筑物经燃烧,达到甚至超过了承重构件的耐火极限,导致建筑整体或部分构件坍塌,造成人员伤亡。(二)造成经济损失 火灾造成的经济损失主要以建筑火灾为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火灾使建筑物化为灰烬,甚至因火势蔓延而烧毁整幢建筑物内的财物。其次,建筑物火灾产生的高温高热,将造成建筑结构的破坏,甚至引起建筑物整体倒塌。第三,建筑火灾产生的流动烟气,将使远离火焰的财物特别是精密电器、纺织物等受到侵蚀,甚至无法再使用。第四,扑救建筑火灾所用的水、干粉、泡沫等灭火剂,不仅本身是一种资源损耗,并且将使建筑内的财物遭

6、受水渍、污染等损失。第五,建筑火灾发生后,因建筑修复重建、人员善后安置、生产经营停业等,会造成巨大的间接经济损失。(三)破坏文明成果 一些历史保护建筑、文化遗址一旦发生火灾,除了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外,大量文物、典籍、古建筑等诸多的稀世瑰宝面临烧毁的威胁,这将对人类文明成果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四)影响社会稳定 从许多火灾案例来看,当学校、医院、宾馆、办公楼等公共场所发生群死群伤恶性火灾,或涉及粮食、能源、资源等涉及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业建筑发生大火时,极可能在民众中造成心理恐慌。家庭是社会细胞,普通家庭生活遭受火灾的危害,也将在一定范围内造成负面影响,损害群众的安全感,影响社会的稳定。3.建

7、筑物耐火等级3.1建筑构件的燃烧性能根据建筑构件在明火或高温下的变化特征,分为三类:(1)非燃烧体 是用金属、砖、石、混凝土等非燃烧材料制成的构件。这种构件在空气中受到火烧或高温作用时不起火、不微燃、不炭化。(2)难燃烧体 是用难燃烧材料制成的构件,或用燃烧材料作基材而用非燃烧材料作保护层的构件。难燃烧材料是指在空气中受到火烧或高温作用时难起火、难微燃、难炭化,当火源移走后燃烧或微燃立即停止的材料。例如,沥青混凝土,经过阻燃处理的木材、水泥刨花板以及木骨架两面加钢丝网抹灰,或板条抹灰墙等,都属于难燃烧体。(3)燃烧体 是用燃烧材料制成的构件。例如,木柱、木梁、纤维板、胶合板吊顶等。这种构件在明

8、火或高温作用下能立即起火或微燃,而且火源移走后仍能继续燃烧或微燃。3.2建筑构件的耐火极限在建筑物内发生的火灾,从可燃物点燃开始,发展到可燃物的全面燃烧,它的温度是沿着一定的规律上升的。标准火灾温度和时间的关系时间(min)温度(0C)时间(min)温度(0C)55359097510700180105015750240109030840360113060925建筑构件的耐火极限,是指构件从受到火的作用时起,到失掉支撑能力,或产生穿透裂缝,或背火一面的温度升高到2200C时止,这段时间称为耐火极限。显然,建筑构件受火作用的时间超过耐火极限,构件将不能阻止火势的蔓延。3.3建筑物的耐火等级建筑物的

9、耐火等级是由组成建筑物的墙、柱、梁、楼板、屋顶承重构件和吊顶等主要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决定的。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把建筑物的耐火等级划分为一、二、三、四级。一级耐火等级是钢筋混凝土结构或砖墙与钢筋混凝土结构组成的混合结构;二级耐火等级是钢结构屋顶、钢筋混凝土柱和砖墙的混合结构;三级耐火等级是木屋顶和砖墙的砖木结构;四级耐火等级是木屋顶和难燃烧体墙组成的可燃结构。我国大部分火灾的延续时间为1.02.0h,目前建筑物所采用的钢筋混凝土楼板,其钢筋保护层厚度约为1.5cm,根据经验其耐火极限一般大于1.0h。因此,将二级耐火等级的定为1.0h;一级耐火等级的定为1.5h;三级耐火等级的定为0.5

10、h;四级耐火等级的定为0.25h。3.4工业建筑的厂房和储存物品的库房耐火等级的选择生产过程的火灾危险程度是防火设计的主要依据。只有确定了火灾危险性的类别,才能相应地确定应采取的防火、防爆措施。为了确定类别,必须首先分析生产过程的火灾危险性,对产品和生产工艺的全过程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分析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性主要是了解生产中所使用的原料、半成品和成品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危险特性,所用危险物质数量,生产中采用的设备类型,选择的反应温度、压力等工艺条件,以及其它可能导致发生火灾爆炸危险的各种条件。3.5生产厂房的防火间距当一幢建筑物着火后,随着燃烧的进行,会产生高温气流和强烈的热辐射作用,烘烤邻近的其

11、它建筑物,并使它们着火。若建筑物间相隔一定距离,则热辐射和热气流作用将显著减弱。所以,建筑物间相隔一定距离可以防止火灾的扩散蔓延,这个距离即称做防火间距。防火间距应按相邻建筑物外墙的最近距离计算,如外墙有突出的燃烧构件,则应从突出部分的外缘算起。4.建筑物防火措施4.1火灾分类A.普通火灾纸类、木材、纤维等一般可燃物发生的火灾。水是最有效用作冷却此类火灾。B.油火灾易燃液体及固体油脂类发生的火灾,泡沫和干粉剂适用于扑救此类火灾。C.电气火灾通电中的电气设备发生的火灾,扑救此类火灾,二氧化碳和“1211”灭火剂是最适合的。D.金属火灾钠、钾、镁、锂等活性金属的火灾,这类金属燃烧时,形成高温,因此

12、在扑救时必须依金属的种类,选择特殊的灭火剂才能有效。4.2火源的控制和消除火灾和爆炸的发生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可燃物、助燃物和着火源三者同时存在并相互作用是发生一切火灾爆炸事故的根本条件。任何防火防爆措施的要点都是制止这三因素的同时出现。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着火源一般有明火、高温表面、冲击摩擦、自燃发热、电火源、静电火花、光或热的辐射以及非生产用火等八种。这些着火源是引起易燃易爆物质着火,从而引起燃烧、爆炸的常见因素。4.3防火分隔火灾发生后,首先在建筑物内部蔓延,为了防止蔓延,需要采取防火分隔措施,把耐火极限较高的防火分隔物设置在建筑物的内部,可以把空间分隔成若干防火区段,就可以在一定时间内

13、阻止在每一区段内发生的火灾向外蔓延。这种措施也同样适用于阻止火灾在相邻建筑物之间的蔓延。目前常用的防火分隔物有防火墙、防火门、防火窗、防火带等。(1)防火墙 它是直接砌筑在基础上的非燃烧体墙。它可以把一个建筑物中火灾危险程度不同的生产区分隔开,也可把火灾危险性较大的大厂房、大仓库分隔成几个部分,以阻止火灾在各个部分之间蔓延。(2)防火门 采取防火墙分隔的相邻区段如需互相通行时,可在防火墙上设防火门。防火门是一种活动的防火分隔物,通常用非燃烧体或难燃烧体材料制成。防火卷帘门通常也安装在楼梯口处,火灾发生时关闭卷帘门,以防产生烟囱效应。(3)防火窗 它可以防止外来火种窜入建筑物内。当相邻建筑物之间

14、的防火间距不足,但又必须在外墙上设置采光窗时,可以采用防火窗,一般常用的有开启式和固定式两种防火窗。(4)防火带 在有可燃构件的建筑物中划出一个区段,将这一区段内的建筑构件全部改用非燃烧体材料,构成防火带。采用适当措施,防火带即能阻挡烟火从一侧流窜到另一侧。在生产厂房中,由于生产工艺连续性的要求,不能采用防火墙时,即可采用防火带。4.4消防器材的使用火灾由起火至发展到闪燃阶段,仅有23分钟时间,其温度可由250C突升到8000C以上。在火灾初期,即在酝酿期和发展期采取灭火措施效果最好。灭火器由于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轻便灵活,使用面广,是扑救初起火灾的重要消防器材。灭火器种类特性适用范围泡沫灭火

15、器具有一定的导电性,会造成污染。适用于扑救一般B类火灾,如石油制品、油脂等火灾,也可适用于A类火灾;但不能扑救B类火灾中的水溶性可燃、易燃液体的火灾,如醇、酯、醚、酮等物质的火灾;也不能扑救带电设备及C类和D类火灾。二氧化碳灭火器不导电、不污染、不腐蚀适宜于扑救电器、精密仪器、电子设备、内燃机、珍贵文件等火灾。不宜扑救遇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的化学品火灾。卤代烷灭火器(1211、1301型)不导电、灭火效率高、腐蚀性小、灭火后不留痕迹。1211灭火器主要用于扑救易燃、可燃液体、气体及带电设备的初起火灾,也能对固体物质如竹、木、纸、织物等的表面火灾进行扑救。尤其适用于扑救精密仪表、计算机、珍贵文物

16、及贵重物资仓库等处的初起火灾。也能用于扑救飞机、汽车、轮船、宾馆等场所的初起火灾。干粉灭火器不导电、会造成污染。适宜于扑救石油及其制品、可燃液体、可燃气体、电器设备和遇水燃烧物品的火灾。4.5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是用于尽早探测初期火灾并发出警报,以便采取相应措施(例如:疏散人员,呼叫消防队,启动灭火系统,操作防火门、防火卷帘、防烟、排烟风机等)的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主要由区域报警系统,集中报警系统和控制中心报警系统三种基本形式。现仅介绍一下控制中心报警系统(此系统容量较大,能完成较复杂的输出控制程序,消防设施控制功能较全),控制中心报警系统由火灾探测仪、手动火灾报警按钮、区域火灾

17、报警控制器、集中火灾报警器和消防控制设备等组成,适用于大型建筑的保护。火灾探测器是组成各种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重要组件,是系统的“感觉器官”,它的作用是监视被保护区域有无火灾发生。一旦发现火情,就将火灾的特征物理量,如温度、烟雾、气体和辐射光等转换成电信号,并立即动作,向火灾报警控制器发送报警信号。对于易燃易爆场合,火灾探测器主要探测其周围空间的气体浓度,在浓度达到爆炸下限以前报警。根据火灾探测器探测火灾参数的不同,将火灾探测器划分为感烟、感温、感光(紫外火焰型和红外火焰型)和可燃气体火灾探测器。4.6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是按适当的间距和高度装置一定数量喷头的供水灭火系统,主要由喷头

18、、阀门、报警控制装置和管道、附件等组成。目前我国在各种建筑物和构筑物中应用的系统主要有湿式系统、干式系统、预作用系统、雨淋系统、水喷雾系统和水幕系统等六种。5. 建筑物火灾人员疏散安全疏散是指发生火灾时,在火灾初期阶段,建筑内所有人员及时撤离建筑物到达安全地点的过程。能否实现安全疏散,取决于许多因素,但从建筑物本身的构造来说,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合理布置疏散路线所谓合理的安全疏散路线,是指火灾时紧急疏散的路线越来越安全。就是说,应该做到人们从着火房间或部位,跑到公共走道,再由公共走道到达疏散楼梯间,然后由疏散楼梯间到室外或其他安全处,一步比一步安全,不能产生“逆流”。 2、疏散楼梯的数量要足够位置要得当为了保证人们在火灾时能顺利疏散,高层建筑至少应设两个疏散楼梯,并且设在两个不同的方向上,最好是在靠近主体建筑标准层或防火分区的两侧设置。这是因为人们在火灾时往往是冲向熟悉的楼梯或出口,但若遇到烟火阻碍就会掉头寻找出路,只有一个疏散路线是不安全的。两个疏散楼梯过于集中也不利于疏散。 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