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_第1页
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_第2页
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_第3页
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_第4页
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1、小车的运动教学目标:1、能通过观察,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和假设,能积极寻找证据设计实验,解释假设。能利用器材做控制变量的实验。2、引导学生愿意合作,体会到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是密切相连的,形成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意识。3、知道推和拉可以产生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能够设计实验探究力的大小会影响小车的运动;知道推力和拉力是生活中常见的力。教学准备:1、小车、木块、线、钩码、垫圈、计时秒表;2、实验记录表格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激趣导入:(出示四轮小车)你玩过四轮小车吗?怎样才能让他动起来?2、教师板书:小车的运动。学习新课一、研究怎样使物体运动起来1、学生交流让小车动起

2、来的办法。2、汇报办法。3、教师引导总结:推和拉可以产生力,利用推力或拉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二、研究小车运动的快慢与推力、拉力大小的关系1、教师:谁能让小车跑得更快? 2、学生提出假设、交流。教师注意提问:实验中还要注意些什么?(注意小车的起点;测量的起点、终点;实验结果的确定等)3、学生设计实验,展开探究活动(斜坡长短;坡度大小;小车重量;小车的形状;地面光滑程度;加力)。4、学生交流汇报。5、及时引导提炼出实验结论。三、认识力有方向1、教师:下面我们来一个比赛,(出示道具)让小车过桥,钻山洞。比一比谁的小车能顺利过桥、钻进山洞。2、学生小组合作比赛。3、获胜小组介绍经验。4、教师引

3、导总结:力除了大小,还有方向。自由活动1、教师:现在把小车放在一个斜坡上,谁有办法让小车跑得更远?2、学生交流设想。3、学生自主探究。4、交流探究情况。5、教师总结。拓展活动1、学生研究,小车在斜坡上为什么会自己往下跑。2、教师小结。2、 鞋底花纹的启示教学目标:1、能够自己设计实验来证明摩擦力的大小跟物体表面的光滑粗糙有关、跟物体的轻重有关。2、善于在游戏中发现、提出问题;愿意合作与交流;了解什么是摩擦力和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3、了解摩擦力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如何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教学重点:摩擦力的产生以及影响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探究影响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 教学准

4、备:1、课件准备:玩滑梯游戏、摩擦力示意图、摩擦力的应用。2、材料准备:测力计、秒表、弹子、筷子、带钩的木块、玻璃、木板、胶管、塑料瓶、毛巾、剪刀、废物盆、铅笔、透明胶等。3、课前进行玩滑梯游戏,并把感受记录下来。 课件(来自农远资源) 4、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激情导入 1、教师:同学们吃饭时,大多数都使用筷子,今天就让同学们进行一次使用筷子夹取玻璃球比赛,看哪一组同学夹取的玻璃球多,时间20秒。在你们的实验桌上有个塑料小盆,盆里有玻璃球、用筷子夹取玻璃球放到塑料杯里。准备好了吗?开始比赛。2、各组学生汇报夹取玻璃球的数量。3、教师:如果老师让你们在20秒内夹取的玻璃球尽可

5、能多一些,你们有办法吗?等学了这一节课后,一定会找到答案的。二、玩滑梯,感受摩擦力的存在 1、教师:同学们都玩过滑梯,玩滑梯时你有什么感受?放课件(来自农远资源) 2、学生汇报。3、教师:请每个同学把右手伸出来,把手掌放在桌面上,手掌与桌面要接触,当于向前运动时,有什么感受?当你的手用力压在桌面并运动时,你又有什么感受? 4、学生汇报。 5、学生动手实验。实验后汇报自己的感受,教师听取学生的汇报。6、教师小结:你们感受到的这种力叫做摩擦力。(教师边讲解边演示)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在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产生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三、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1、教师:一个

6、物体在光滑的桌面上运动和在粗糙的桌面上运动,产生的摩擦力谁大?2、学生猜想,设计方案。3、简介器材:木块、测力计、光滑的玻璃板、粗糙的木板、实验报告单等。4、学生实验:探究木块在光滑的和粗糙的木板上的摩擦力大小,并填写实验报告单。5、学生汇报。6、学生实验:探究物体重量与摩擦力大小的关系。填写实验报告单等。7、学生汇报。8、教师引导小结:两个物体的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两个物体的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被拉动的物体重,摩擦力大;被拉动的物体轻,摩擦力小。自由活动:1、教师:(出示教科书中的图片)大家能说一下摩擦力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吗?除此之外,哪些地方还用到了摩擦力?2、学生汇报。3、教师:

7、现在回到刚上课时的问题,怎样夹更多玻璃球?该有办法了吧?4、学生交流。3、学生交流:假如没有摩擦力,生活会怎样。4、教师总结。拓展活动调查生活中用到摩擦力的事例。3、跷跷板一、教学目标 1能通过观察、体验和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对杠杆尺平衡作假设性解释;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的平衡规律。 2善于在游戏中发现、提出问题;关心人们运用杠杆平衡原理的技术成果;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3知道杠杆尺的平衡条件;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现象。二、教学准备:1动员学生课前玩一玩跷跷板2进行探究的有关材料,如支架、杠杆尺、直尺、钩码、蜡烛等。3、课件(来自农远资源)三、教学过程:1、 导入:课件

8、(来自农远资源)2、 同学们都玩过跷跷板吗?在玩的时候你都发现了哪些有趣的现象? (一上一下的、我能将爸爸跷起、我能将两个同学跷上去、刚开始时,我跷不起某人来,因为他比我重。后来他往里坐了一点儿,我就把他跷起来了。)在玩的过程中有没有产生过奇怪的想法呢?(我想让它的两边能平了,我想)那你做到了吗?(没有)那你有没有想过在什么条件下两边才能平衡呢?2、猜想:我认为两边一样重就能平衡;我认为两边得一样长才行;有的时候不一样长,不一样重也能行3、设计方案:这只是大家的一种猜想,怎么样才能知道你们的想法是对还是错呢?(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那你打算怎么做呢?(学生汇报方案)(两边同样长,也同样重;两边不

9、同长也不同重,既等臂与不等臂两种情况)4、学生实验:下面就按大家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不过动手前想一下在实验过程中应当注意些什么呢?(爱护器材、及时记录)5、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归纳总结。等臂情况下杠杆两边的重力相同既可;不等臂: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6、交流平衡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自由回答)7、认识天平的构造及使用。四、自由活动:玩“蜡烛跷跷板”,并说出其中的道理。五、拓展活动:我们来做个类似跷跷板的小玩具。4、弹簧里的学问教学目标1能够通过探究活动感知到物体的弹性和弹力;能够表达交流自己的体会、发现与见解;能够设计、制作与弹性、弹力有关的小玩具。2愿意去研究生活中的有关弹性现象,养成乐于

10、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体验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的乐趣。3认识到弹性物体受力时形状会发生变化,物体发生形变时会产生弹力;了解弹力与我们生活的关系。教学准备:1各种各样的有弹性的材料(拉力器、海绵、皮筋、弹力球、弹簧、)2让学生带有弹簧的玩具教学过程:1、导入:同学们,你们一定玩过许多带弹簧的玩具吧,说说你都玩过哪些带弹簧的玩具?(学生回答)你觉得有趣吗?想不想再玩呢?(想)那好,下面我们就分组玩各自带来的玩具,不过玩的时候要边玩边思考,多想想为什么?咱比比看哪个同学是有心人,发现的东西最多?如果有什么发现,要及时的记录下来。2、让学生分组玩弹簧(学生实验)(教师要巡视,指导)3、学生交流

11、自己的发现 (我把弹簧拉开后,它自己又缩回去了,)为什么会缩回去呢?(是一种力量把它拉回去了)(我把海绵压扁了,一松手,又成了原来的样子 )小结:当压缩或拉长弹簧时,弹簧就会有一种要恢复到原来形态的力,这就是弹力。4、了解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减震、床、沙发、弹簧让门自动关闭、跳跳床等。5、设计弹力玩具。6、拓展活动设计一个“从高处丢鸡蛋摔不破的装置”。(弹力和降落伞的应用)5、 有趣的磁铁教学目标:1、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做实验记录;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2、在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中,体会合作与交流的愉快;乐于探究和发现周围

12、事物中的奥秘;意识到科学、技术和社会是有机结合的,增强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3、知道磁铁的基本性质;了解磁铁有异级相吸、同极相斥、磁力有大小、两极的磁性大等性质;知道生活中磁铁的应用。材料准备:教师准备:磁铁实验盒,线,铜、铁、铝片,实验记录单。学生准备:各种形状的磁铁。课件(来自农远资源)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同学们,我知道咱们班的同学最喜欢帮助别人了,是不是?现然有一位老奶奶需要同学们的帮助,大家想不想帮她?听好了,那天,这位老奶奶在家给小孙女缝衣服,突然,她用的针掉到了地上,可老奶奶年龄大了,眼睛花了,看不到针掉到了哪里,那同学们,你们能想个办法帮老奶奶找到针吗?(学生谈)这些

13、同学真聪明,老奶奶听到你们的办法肯定会高兴,而且再也不用担心针掉到地上找不到了。刚才有几个同学说到了用磁铁,那同学们,你们玩过磁铁吗?喜欢玩磁铁吗?那这节课,咱们就一起来研究有趣的磁铁(板书,并课件出示课题。)二、活动过程:1、研究磁铁的形状。同学们,既然大家都喜欢玩磁铁,那你注意过没有,你所玩的磁铁都有哪些形状的?(生谈)刚才同学们说出了好些形状的磁铁,其实归纳起来,常见的磁铁大致可以分为这么几类。(课件出示)那么,在科学中,这些磁铁的标准名字叫什么呢?(课件出示)2、认识磁极。看屏幕,(出示)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块磁铁,看看磁铁上有什么?(生:S )同学们观察真仔细,在磁铁的两端分别写着S和N

14、,同学们,磁铁的两端叫做磁极(出示)那大家再称呼磁铁两端的时候,就可以把它称为什么?(磁极),那这边是S极,这边是N极。3、磁铁的玩法。学的真快。同学们,既然大家都玩过磁铁,那谁能说说你平时是怎么玩的?(生说)还有其它的玩法吗?(学生各抒已见)同学们说的方法真不少,那好,这节课,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磁铁盒,过会同学们就可以用你平时的玩法来玩磁铁,和平时不同的是,这次你在玩时要边玩边注意观察,注意发现,并且把你的发现及时记录到实验记录单上。听清楚了吗?4、如果现在就让大家玩的话,你认为在小组合作玩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小组合作,不争不抢,认真观察,积极动脑,及时记录,合理分工(分好记录

15、人)这些注意事项大家都记住了吗?那好,下面就大家就开始玩磁铁吧。小组长注意组织好本小组的活动。5、学生实验,教师指导。6、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刚才发现同学们都玩的很高兴,那现在哪个小组愿意先把你们的发现和大家交流一下,交流的时候,发言的同学要清楚地说明你们的发现,其他同学要求认真听取别人的发言,在别人发言结束后可以进行补充和质疑。(在学生汇报过程中师板书: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两端磁力大,中间磁力小 指示南北)同学们,一块条形磁铁就相当于一个指南针,所以磁铁的两极在科学上也是这么说的(出示课件):磁铁指南的一端叫做南极,用S表示,指北的一端叫做北极,用N表示。(让学生齐读一遍,巩固认识。)(师板

16、书:吸铁)7、师小结:刚才,同学们在玩的过程中,发现了磁铁的好多秘密,实际上这些都是磁铁的一些性质,是好多的科学家费尽周折才研究出来,可我们一节课就发现了磁铁的这么多性质,真是很了不起。只要大家在生活中,继续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做生活的有心人,这样你会有更多的新发现。三、自由活动:1、同学们再想一想,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磁铁?(出示问题)(生谈后教师出示课件:冰箱门上有磁铁,有磁铁的棋盘,有磁铁的黑板,垃圾处理场用大磁铁分离出垃圾内的废铁、废钢等金属。)2、通过交流,我们发现生活中好多物品都用到了磁铁,而且磁铁正越来越多地运用到了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课下同学们继续注意观察,看生活中哪些地方还

17、用到了磁铁。你还能让磁铁为我们做些什么?四、拓展活动:这节课,我们一起玩了磁铁,通过研究实验,知道了磁铁的性质,还知道了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那对于磁铁,你还有什么疑问吗?(学生提问)师:同学们提出了很有价值的问题,但这么多问题,在课堂上无法一一解决,不如大家课后亲自去研究,有了结果,告诉老师和同学们,好吗?附板书设计:5 有趣的磁铁吸铁性质 同极相斥 异极相吸两极磁力大 中间磁力小指示南北方向6、 空气在哪里 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感知空气的存在,了解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空气没有一定的形状。空气占据着我们的周围空间。让学生经历一个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 2、培养学生运用

18、多种方法,选择材料,设计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流动以及空气占据着空间。 3、激发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空气的存在、流动以及空气占据着空间。 教学难点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 材料准备 教师用:水槽、气球、塑料袋、杯子、软塑料杯、三角漏斗、平底烧瓶、集气瓶、乒乓球、一架天平、杠杆尺等材料。 学生用(6人一组):水槽、杯子、气球、扇子、砖等。 教学过程 魔术导入 1、 首先,教师取出一个装三分之二水的水槽和一个乒乓球。 问:老师把乒乓球放在水槽里,乒乓球会怎样? 生:会浮在水面上。 师取出一只玻璃杯,问:如果老师用这只玻璃杯罩住乒乓球,那么乒乓球会跑到什么位置?

19、生猜:玻璃杯的上部、中间、下部。三种情况都有,猜上部的较多、下部的较少。 通过这一活动,可以引起全体学生的注意,使他们能迅速的集中思想,思考着这一问题的答案。 师把玻璃杯罩住乒乓球并压到水槽底部,结果乒乓球跑到了杯子的下部。 结果出乎大多数学生的意料。 教师不失时机地继续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 学生猜想。 有的学生毫无信心地说:可能是空气起的作用吧? 大多数学生沉默。 看到这种情况,老师又取出一只软塑料杯,重复刚才的实验,结果发现乒乓球跑到了玻璃杯的上部。 通过对比实验,出现两种绝然不同的结果,这更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师:这又是为什么呢? 生:回答不出。 找同学观察这两次实验用的

20、杯子的不同(塑料杯子事先扎了两个孔),结果同学恍然大悟,原来是空气在起作用。 2、 教师继续调动学生。 睁大眼睛看一看,空气有没有颜色?用鼻子嗅一嗅,空气有没有气味?用舌头尝一尝,空气有没有味道?用眼睛观察一下,空气有没有形状? 让学生用眼睛看、用手抓、用鼻子嗅、用舌头尝,都找不到空气,说明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没有一定形状、透明的气体。通过学生亲身的体验,掌握空气的性质 3、师继续:既然空气看不见、摸不着,那么你们有什么办法证明空气存在呢? (一)、学生活动 1、学生用手摸、按,感觉空气充满塑料袋,有弹性,能变形;扎一个小孔让空气吹在脸上感觉气流,体会空气像水一样能流动;听一听

21、气流发出的声音;尝一尝、闻一闻体验空气没有味道、没有气味。 2、学生交流,发表自己的发现。 通过运用感官充分感觉空气,使学生对空气形成多方面的感性认识。 通过学生的亲身感受和体验,使他们进一步认识空气的性质,然后通过交流讨论,把零散的表象向概念化的方向发展。 (二)、谁赶走了杯中的水 1、 再来做一个魔术。会做一个魔术还称不上魔术师,大家还能用桌子上这些材料再做一个魔术吗? 鼓励学生挑战自己,利用准备的材料进行探究实验,进一步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2、是谁赶走了第二只杯子里的水,占据了杯子里的空间? 在做魔术的过程中,我们都有些什么发现呢? 3、再把第二只杯子直立着压到水底,观察杯子里的空气会

22、怎么样? 学生观察第一只杯子里的空气是怎样跑到第二只杯子里的,第二只杯子里的水是怎样跑出来的。 为了让学生看到实验效果,第二只杯子可以罩住一只乒乓球。通过乒乓球位置的不断变化,同学可以“看”到水被赶出的过程。 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引领学生借助可见媒介-水,使学生更加清楚地观察到空气不仅存在,并且还占据空间能流动。同时使学生感受一种新的科学研究方法,即借助不可见物质对可见物质的扰动来研究不可见的物质。 学生通过做这个实验不仅亲眼看到了空气和它的流动,而且能够潜移默化地感受到这种科学方法的魅力。 (三)、 用空气做跷跷板的游戏。 把两个盛满空气的玻璃瓶放到天平的两边,把天平调节平衡。这说明天平的

23、两边怎样?往一边的玻璃瓶里打入一些空气,再称,结果怎样? 打入空气的这边为什么变重了?这说明了什么? 老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这样做: 1、 1)、组装并调整杠杆尺,使之平衡; 2、 2)、取两只同样大小的空气球,分别置于杠杆尺两端的最外边使之继续平衡,证明两只气球重量相等; 3、 3)、小组内两名同学合作,一名同学将其中一只气球取下,用力吹起膨胀,另一名同学用细线将口封紧,仍挂在先前位置,结果杠杆尺向挂充气球的那端倾斜,从而证明空气有重量。 这样做可以将课本上的实验加以改进,使学生可以更直观地观察到实验的结果,从而自己得出结论。同时,老师的这一做法,给学生树立了一个榜样,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即探究实

24、验可以有多种方法,但得出的结论却是一致的。 3、我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猜测并讨论。 学生猜测并实验。 结合经验,寻找结论。 通过比较认识空气有质量。 质量是一个特殊的概念,学生很难理解,这里主要还是渗透,仍需要使用“重量”、“轻量”的说法。 拓展活动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还想探究那些问题?例如: 水里面有空气吗?其它星球上有空气吗?我们想办法去了解吧7、热空气教学目标:知道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及其应用。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展示热气球的图片) 提问:认识这是什么吗?(热气球) 讲述:这些年来热气球在航空、体育和娱乐活动等方面有着广 泛的应用,国际航空联合会还组织热气球的有关比赛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

25、来欣赏一下吧!(播放五彩缤纷的热气球在空中飞) 提问:刚才,在录像中,大家看到热气球可以自由上升,那在生活中还有那些物体与热气球道理一样,会上升呢? 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上升的事例。 提问:那你能根据刚才列举的事例,猜测一下热气球为什么会上升吗? 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测 讲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热气球上升的秘密”。(板书课题) 自主探究热气球上升的原理 谈话:桌面上给大家准备了许多实验材料,你能根据刚才的猜 想设计实验,使塑料袋升起来或使彩纸屑飞舞起来吗? 学生分组讨论,制定实验计划。 提问:谁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的研究计划? 学生代表汇报本组实验方案,组与组之间进行相

26、互纸以及补充, 教师给与适当的指导。 谈话:实验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 提醒注意事项: 1、仔细观察现象。 2、及时做好记录。 3、注意用火安全。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那个小组愿意到台前来演示一下你们的实验过程呢? 小组展示实验。 教师随机提问;袋子鼓起来说明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气体体积 膨胀。) 思考讨论:袋子为什么会升上去?彩纸屑为什么会飞舞起来呢? 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研究结果。 小结: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就会上升。当热空气上升时,就会推动袋子上升,或使纸屑飞舞了。 活动三:了解热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 提问;我们的生活中那些地方利用了热空气会生生的

27、原理呢? 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交流结果。 活动四:制作热空气动力玩具 谈话:大家想亲自动手做隔热气球驱动的玩具吗?你可以参考 有关的资料或老师提供的制作方法,进行你们的制作活动。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吧! 学生制作并交流,展示热驱动玩具。 拓展活动: 课下自己试着制作一个热气球,互相比比看,看谁的飞的高,飞的时间长。 板书设计: 热气球上升的秘密 热空气比冷空气轻 会上升8、风的形成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自然界中的风提出问题,并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对提出的有关风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风的成因做假设性解释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

28、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风成因模拟实验。2、科学知识:理解自然界中风的成因。3、情感态度价值观: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交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教学准备:1、课前收集有关风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并进行整理和分类。2、课前观察身边哪里有风,什么地方可以产生风。3、准备模拟实验材料:可乐瓶、蜡烛、火柴、香等。教学过程:课前激励语:在探究中发现,在合作中成功。(意在培养学生的探究与合作精神,在学习活动中自主地进行科学探究,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学会与同学合作,认识到合作是成功的基石。)一、情景导入:从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入手,提出要研究的科学问题。师生谈话:风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同学们都非

29、常熟悉。在生活中,你都在哪些方面发现了风?在电影电视中,你又从哪些方面看到了风?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愉快的交流。 教师引出科学问题:原来,风无处不在,风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彩旗飘扬,帆船疾驶,林涛怒吼,波浪汹涌这些都是风的作用,它高兴时,悠闲漫步,轻摇柳枝;发怒时,则狂奔乱舞,拔树倒屋。那么,风是从哪里来的呢?大家想不想解开这个谜?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风从哪里来(出示课题) 二、科学探究:通过大胆的猜测和实验,自主合作发现风形成的原因。1、自己制造风,并研究人造风形成的原因。探究引导:我们教室里有风吗?你能不能利用你周围的材料制造出风? 学生造风:用嘴吹,用书扇、开窗等。

30、继续引导:老师这里也有一些材料,你能利用它制造出风吗?谁来试试? 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造风:扇子、气球、风车 深入引导:在生活中我们还可以怎样制造风? 学生回想:生活中的造风现象(风扇、吹风机、飞机螺旋桨、空调) 学生交流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 教师总结:这种人为制造的风称为人造风。 启发探究:想一想,人造风有哪些相同的特点? 示范:吹吹的是什么?空气。空气有什么变化吗? 学生猜测感受:人造风的特点。 共同发现:人造风是空气从一个地方运动到另一个地方,周围的空气过来补充。 2、猜测假想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问题探究:大自然中的风千变万化,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呢?与哪些条件有关系呢? 根

31、据你的经验和掌握的风的知识,小组同学先讨论一下,把你认为最主要的条件写在记录上。 小组讨论:风是怎样形成的。(小组同学各抒己见) 学生交流:同学们大胆交流自己的猜想,并说出这种猜想的理由。 确定研究主题:同学们大胆地提出了几种猜想,哪一种猜想最有可能呢?大胆说出你的想法!(生交流) 3、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怎样才能证明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 设计实验:观察桌上的实验材料,想一想,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你认为这些材料可以干什么?可乐瓶为什么做成这样的?怎样设计这个实验呢?小组同学先互相商量一下。 学生交流自己的设计思路:谁来交流交流你的想法? (学生交流时,教师示范) 注意操作的规范性:这

32、个小盘子是干什么用的? 注意实验操作的安全性:我们在实验中要注意什么呢? (1)操作时要注意安全。 (2)点燃蜡烛后,火柴怎么办? (3)蜡烛和香不要烧到瓶子。 (4)熄灭香时,要将燃着的一头按在小盘上弄断,而不能吹。 注意实验操作的有效性:同学们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实验,实验时注意观察发生的现象,并注意同学间的团结合作,并认真填写好实验记录。 小组开始探究实验、科学观察、做好记录。 学生汇报。 (1)香靠近小孔时,你看到了什么现象?(烟向瓶子里冒)这说明有没有风? (2)风是怎么来的?提示:点燃蜡烛后,瓶内的温度有什么变化?瓶内外的温度有什么不同? (3)实验说明,在什么条件下可以形成风? 老

33、师也设计了一个实验,做一个长方体的箱子,一面装上玻璃便于观察,在上面的一端钻一个圆孔,在另一个侧面的下方也钻一个圆孔,点燃蜡烛,将香放在小孔的旁边,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我们做的都是风的形成的模拟实验,你认为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风的形成与气温有关,热地方的空气轻,压力小,冷的地方空气重,压力大,当两地冷热温度不同时,空气压力大小也就不同,压力大的空气会向压力小的空气方向流动,从而形成了风。) 三、知识拓展:我的问题你解决。小组同学交流学习所收集到的风的资料,从中找出自己认为有价值、最感兴趣的三个问题,在全班交流,也可以提出问题,并指定学生回答问题。 有关风的问题还有很多,你还想继续研究

34、哪个问题? 9、地球的大气层教学目标:1、通过讨论、观察、想象使学生了解大气层的重要性。2、通过读图和讨论了解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根据此特点让学生尝试大气的分层,掌握各层的名称。3、 了解各个大气层的特点 4、 知道保护大气层的重要性。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一、图片引入。展示图片:台风登陆的一些图片,介绍台风给城市、农村造成重大损失。设问:谁之过?都是大气惹的祸。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大气层的有关知识,老师先用两句顺口溜引出我们今天的新课。板书:大气大气 地球的保护衣,分层分层,能分几层?二、新课学习。 1、大气层的重要性。师:有些同学可能纳闷了,老师,大气怎么是地球的保护衣呢?刚刚

35、我们还看了那些惨部忍睹的图片,现在,怎么用成了保护衣了呢?好,同学们,老师也不去强调大气层如何如何重要,要不,大家又要说老师“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了。”同学们讨论一下,如果没有大气,地球会变得怎样?生:大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与月球表面进行比较。并进行想象、讨论和交流而得出多种结论,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总结了讨论结果后,通过一个演示实验加深大气层的重要性的认识。实验:2、大气的厚度。师:通过实验,我们更加认识到大气层对地球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如此重要的一件保护衣,它到底有多厚呢?生:主要集中在距地表1000千米的地方。师:大家是否还记得我们地球的半径有多少?(63

36、78千米)相对于地球的半径大气层就显得很薄。如果把它们比成一个橙子,那么,大气层就只相当于橙子外面的皮。3、大气的温度。师:大气层相对地球来说,很薄,但就是在这层大气层的保护下,大自然才呈现出一片美景,看,同学们,这些桃花美吗?美,很美,美的大气层也忍不住 师:为什么山外的花都谢了,而山上的桃花却开的很旺呢?生:高度越高温度越低。师:真的是这样吗?生读图:根据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图,说出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的规律。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小结,并补充大气温度的变化范围约在-852500摄氏度之间,85千米以上,大气的温度逐渐上升。4、大气的分层。师:(过渡)为了使人们更好的认识大气的结构和特点,要对

37、大气进行分层,而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是我们对大气进行分层的主要依据。生讨论:根据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的特点,可以把大气分成几层?把讨论结果填入实验报告单的表格中。师讲述:在科学上,根据大气的温度、密度和物质组成等特点,可以把地球气层分为五层,即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逃逸层。通过幻灯片介绍各层大气的特点。三、游戏小结。四、布置作业。说说哈勃望远镜(约600千米高空)的外面为什么要穿一件银白色的“外衣”?10、 土壤里有什么 认知目标: 1、使学生知道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它是由砂、粘土、水、空气和腐殖质。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从小使学生树立爱科学、用科学的思想感

38、情。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拓展性目标: 搜集、查阅关于土壤形成的资料,自制一份资料卡。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烧杯、干土块、水、筷子。 演示实验材料酒精灯、铁架台、铁罐头盒、干土块、火柴。 学生采集的土壤样品。课件(来自农远资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检查学生采集的土壤样品。问:你是从哪里采集的土块?土块是什么样的?一般学生答,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土壤的知识。 二、新授 、认识什么是土壤 (1)我们对土壤知道些什么?把我们知道的关于土壤的事情写在活动记录上。 (2)学生畅谈。 (3)学生交流后写活动记录。 (4)讲解:土壤分布在大地表层的土,比较疏松,含有养料,能够生长植物

39、。简单说,地面上能够生长植物的土叫土壤。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土壤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分布在大地表层,二是能生长植物。埋在地下很深的土,海滩上,沙漠中不能生长植物的沙子,都不能叫土壤。放课件(来自农远资源)、挖点土来,观察一下土壤里有什么,认识土壤的成分 ()学生观察土壤。 ()学生汇报。 ()对于土壤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A土壤中含有水分 实验名称:土壤成分的构成(水) 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铁罐头盒、方座支架、石棉网、酒精灯、火柴、土块、水。 实验目的:使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土壤的成分。 实验方法和步骤: 实验一: 1、将烧杯中加入五分之三容积的水。 2、把干土块放进烧杯中。 3、观察烧杯中发

40、生的现象。 实验结果:水中不断有气泡冒出来。 分组观察:用手摸有什么感觉?说明土壤含有什么?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教师小结:土壤潮湿说明含有水分。不同环境中的土壤中潮湿程度不同,同一地区的土壤干湿程度也不相同。雨后土壤比较湿,长期干旱土壤就比较干。 B土壤中含有空气。 把干土块放进盛有水的烧杯中。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么? 分组实验讨论。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C土壤中含有砂和粘土。 实验二: 1、用筷子把烧杯中的土块搅散,直到与水混合均匀为止。 2、把烧杯放在桌子上静置,让水中的土慢慢沉降。 3、待土沉淀后,从烧杯外仔细观察。 提出问题: 用筷子把烧杯中的土块搅拌,再用劲搅一搅,然后把烧杯放

41、在桌上,让水中的土慢慢沉降。当大部分土沉下来之后,仔细观察沉下来的土是不是分层?分几层?不同层的土粒大小是不是相同? 学生实验汇报结果。 实验结果:水中的土沉淀后大致分为两层。下层的、颗粒比较大的是沙子,上层的、颗粒比较小的是粘土。 讨论:下层颗粒比较大的是什么?上层颗粒比较小的是什么? 汇报结果。 教师小结:在土壤中有大小不同的土粒,颗粒比较大的是砂,颗粒比较小的是粘土。不同的土壤,含有砂和粘土的多少是不同的。 11、 土壤的种类 认知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土壤可以分为砂质土、粘质土、壤土三类,并知道这三类土壤的性质。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比较能力。 拓展性目标: 调查农田

42、的土壤种类,写出调查报告。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比较能力,知道土壤分为砂质土、粘质土、壤土三大类。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去底瓶(3个,用布蒙住瓶口,扎好)、支架(3个)、杯子(3个)、三类土壤、水,图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把土块放入水中,搅动后静置一段时间,你看到了什么? (2)学生动手。 (3)观察,汇报。 二、学习新课 、认识土壤的种类 (1)观察比较沙、黏土、腐殖土的特征。 分组观察桌上三个纸包里的土壤,用手捻一捻,感觉是不是不同? 用放大镜看一看? 用手握一握? 在纸上涂一涂? (2)学生实验。 (3)学生汇报。 (4)在各组的实验桌上有三个去底瓶

43、子,瓶口用布蒙住,把这三个倒立在支架上,在每个瓶口下面放一个杯子,往三个瓶内分别装进同样多的砂质土、粘质土和壤土,然后往瓶内倒进同样多的水。 观察比较:三类土壤渗水快慢有什么不同?三类土壤都停止渗水的时候,三个杯子的水量有什么不同?三类土壤的积水情况有什么不同?分组实验汇报观察结果。 ()讨论:为什么它们渗出的水的多少不一样呢? ()学生讨论。 学生讨论后,汇报讨论结果。 ()是否还有其他的办法来认识它们的特征? 2、把我们观察比较的结果记在或画在活动记录上。 12、 植物与土壤 认知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各种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作书

44、面计划,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与交流,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 3、能设计研究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 拓展性目标: 继续完成“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认真观察,做好记录。 教学准备:植物与土壤的图片和资料。 三株生长情况大致相同的同一中植物。 三种不同类型的土壤。 搜集赞美土壤的诗歌。 课件(来自农远资源)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一: 1、学生互相交流搜集的土壤对植物生长作用的有关图文资料。 2、教师出示自己搜集的资料卡。 大量的有关土壤的信息即被充分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4、提出问题: 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作用? 分组讨论: 提出猜想与假

45、设,并做好记录。应用各种方法来证明自己的猜想与假设。 汇报讨论结果。 小结学生探究过程与结果。放课件(来自农远资源)活动二: 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 1、生交流搜集的有关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的资料。 2、组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设计实验方案,将预测结果记录下来,并讨论方案的可行性。 无论学生提出的实验方案是否可行,教师都应给予肯定,鼓励学生动脑思考,让学生选择自己可以验证的方案,预测实验结果,以备与实际实验结果相对照,长时间观察。 3、学生试着汇报科学推断。 小结:这个实验需要较长时间来观察,要坚持不懈。 4、展示教材上的资料卡。 让学生开阔视野、增加信息量。 自由活动: 1、用自己喜

46、欢的方式来赞美土壤。 如,诗歌、手抄报、唱歌、演讲、绘画等等。也可以合作进行。 2 2、评价活动 自评与互评来进行评价,主要从搜集资料,方案设计、猜想与预测、表达与交流等方面进行。 拓展活动:继续观察、记录实验情况。 13、认识岩石教学目标:(1)能用简单工具对岩石进行较为细致的观察、研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会查阅有关岩石的资料。(2)在探究中愿意合作交流,搜集欣赏岩石中体验自然美。(3)能根据特征对岩石进行分类,了解常见岩石的种类。活动准备:学生搜集各种石头、放大镜、小刀、铜钥匙、锤子、稀释的盐酸、滴管、水槽、水,石头分类资料卡,岩石录像资料。活动过程:一、情景创设。1、师

47、谈话:石头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可见,石头五彩斑斓、形态各异,平凡而又神奇的石头中蕴藏着许多奥秘,这些奥秘等待我们去探究。大自然中有各种各样的石头,它们装点着美丽神奇的大自然,这里有一段大自然岩石的录像资料,我们来欣赏一下。师:看了这段资料,同学们可能会有很多问题和想法,关于石头,你们想研究一些什么问题?放课件(来自农远资源)2、学生交流:生:我想知道石头从哪里来的?生:我想知道石头是什么?生:我想知道石头都有什么用?3、谈话: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有趣的石头。二、感知体验,观察研究石头。(一)、初步感知,说说搜集的石头。1、师:课前同学们都采集了一些石头,有的石头很有趣,各小组同学把石头集中起来

48、观察交流一下,说说自己的石头,把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和大家分享。2、学生观察交流活动:1用眼睛观察,发现石头在形状、颜色、花纹、透明度等方面的特征。2用手摸的感觉,发现石头在质感上的特征有的光滑,有的粗糙。3、汇报交流: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交流,发现问题,捕捉信息。(二)、探究岩石。1、师谈话:同学们采集了很多石头,但通过刚才的表面观察研究还不能完全了解石头,所以再给同学们提供了一些研究工具,需要的话可以下来取。但我想先问问同学们,你们想怎么研究这些石头。2、学生设计探究实验方案,准备岩石探究。师:下面各小组就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动手研究,相信在研究的过程中,肯定还会有更新奇的方法和发现。如果有什么

49、困难,可以请教同学或者老师,实验过程中别忘了做好记录。3、学生分组探究。3、汇报交流。师谈话:刚才同学们研究得特别投入,不知道同学们研究的结果怎么样,哪个小组先来交流?其他小组也有任务:注意听,有不同的意见可以补充。学生交流汇报:生:我们小组发现有的岩石很硬,用锤子也砸不动,有的岩石较软,有小刀能刻下颗粒来。生:我们小组发现这块石头滴上这种药(盐酸)能冒泡。生:我们把这些石头放进水里,他们在水里有的冒泡,有的不冒泡。生:师小结: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了石头在颜色、形状、硬度、滴盐酸的变化等方面有所不同。根据岩石的这些特点,我们可以给岩石分类。三、给石头分分类。1、谈话:同学们真不简单,就像小

50、科学家一样研究出了岩石中的很多学问,接下来,同学们能不能把石头分分类呢?2、学生活动(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对岩石进行分类,学生从形状、颜色、硬度、滴盐酸的变化等方面去分。)3、交流汇报。4、学习资料卡。了解典型的花岗岩、砂岩、页岩、石灰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特征。四、自由活动判断自己搜集的石头属于哪一种。1、师:我们像科学家那样进行了一次探究活动,了解了石头中的很多学问。同学们自己搜集的石头,如果能知道它们属于哪一类岩石会更好,我们来进行一次“给我的岩石对号入座”活动,同学们可以对照资料卡的信息判断一下。2、学生小组活动,对照资料卡讨论自己搜集的石头属于哪一类岩石。五、自我评价、拓展延伸:1、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对自己和小组的表现进行一下评价怎么样?2、生自我评价:对照“我搜集的石头”、“我们组采用的研究石头的方法”、“我乐于尝试用不同的标准给岩石分类”三方面进行评价。3、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