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考点知识复习38_第1页
高三生物考点知识复习38_第2页
高三生物考点知识复习38_第3页
高三生物考点知识复习38_第4页
高三生物考点知识复习38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环境 1 近五年来全国卷生物与环境题型及分数 2 近五年来全国卷中生物与环境高考题 3 本专题高考要求和命题趋向 4 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5 本专题课时设计 教学内容设计 复习方法 6 训练题目一 近五年来全国卷中生物与环境题型及分数 年度 题型 分数 2006 选择题 6 分 两道大题 2007 选择题 6 分 两道大题(一拖二) 2008 选择题 6 分 两道大题(一拖二) 2009 非选择题 10分 四道大题 2010 选择题 6 分 四道大题二 近五年来全国卷中生物与环境高考题 2006年年4.锄足蟾蝌蚪、雨蛙蝌蚪和蟾蜍蝌蚪均以浮游生物为食物。在条件相同的四个池塘中,每池

2、放养等量的三种蝌蚪,各池蝌蚪总数相同。再分别在四个池塘中放入不同数量的捕食者水螈。一段时间后,三种蝌蚪数量变化结果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无水螈的池塘中,锄足蟾 蝌蚪数量为J型增长 B.三种蝌蚪之间为竞争关系 C.水螈更喜捕食锄足蟾蝌蚪 D.水螈改变了三种蝌蚪间相 互作用的结果2007年3.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曲线最终呈S型B.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零C.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D.种群的增长速度逐步降低2008年2.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趋势如图。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间后,该

3、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下一个种群。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C.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2009年34.(10分)(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分)(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某种植玉米的农场,其收获的玉米子粒既作为鸡的饲料,也作为某种植玉米的农场,其收获的玉米子粒既作为鸡的饲料,也作为人的粮食,玉米的秸秆则加工成饲料喂牛,生产的牛和鸡供人人的粮食,玉米的秸秆则加工成饲料喂牛,生产的

4、牛和鸡供人食用。人,牛,鸡的粪便经过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气作为能源,食用。人,牛,鸡的粪便经过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气作为能源,沼渣,沼液作为种植玉米的肥料。据此回答(不考虑空间因沼渣,沼液作为种植玉米的肥料。据此回答(不考虑空间因素):素):(1)请绘制由鸡,牛,玉米和人组成的食物)请绘制由鸡,牛,玉米和人组成的食物网:网: 。(2)牛与鸡之间)牛与鸡之间 (有,无)竞争关系,理由是(有,无)竞争关系,理由是 人与鸡的种间关系是人与鸡的种间关系是 ,人与牛的种间关系是,人与牛的种间关系是 。(3)流经该农场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自)流经该农场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自 所固定的所固定的 ,无,无机环境中机环

5、境中 的碳以的碳以 形式进入该人工群落。形式进入该人工群落。(4)假设该农场将生产玉米的)假设该农场将生产玉米的1/3作为饲料养鸡,作为饲料养鸡,2/3供人食用,供人食用,生产出的鸡供人食用,现调整为生产出的鸡供人食用,现调整为2/3的玉米养鸡,的玉米养鸡,1/3供人食用,供人食用,生产出的鸡仍供人食用,理论上,该农场供养的人数将会生产出的鸡仍供人食用,理论上,该农场供养的人数将会 (增多、不变、减少),理由是(增多、不变、减少),理由是 。 2010年5.右图是一个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关于右图是一个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关于该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该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微生物也能利用农作物通

6、过光合作用微生物也能利用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 储存的能量储存的能量B.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的能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的能 量利用效率量利用效率C.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 够循环利用够循环利用D.沼气池中的微生物也是该生态系统的分沼气池中的微生物也是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解者2007年四川卷3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四川某地通过新建沼气池和植树造林,构建了新型农业生态系统(如图所示)。A该生态系统中,处于第二营养级的 生物有人和家禽家畜B该生态系统中人的作用非常关键, 植物是主要成分C该生态系统的建立,提高了各营养 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D沼气池的建

7、造和植树造林,提高了 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三 本专题高考要求和命题趋向 2011高考要求种群和群落 (1)生态因素 (2)种群的特征 (3)种群数量的变化及意义 (4)群落的结构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成分 (2)生态系统中 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3)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环境的保护 (1)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3)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命题趋向(1)种群的特征 -调查种群数量(2)种群的数量变化 -种群增长曲线及影响因 素、应用(3)生态因素-生物因素 综合作用和关键因素(4)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

8、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5)生态环境的保护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生物与环境年年都考,可能以非选择题出现 热点难点不回避。从不同情景和角度反复出现 研究全国高考,关注其他省份高考,相互之间或许有借鉴四 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1 总体上本专题知识上难度不大,基础知识基本掌握,但具体应用和分析能力欠缺 2 学生在本专题难点理解较肤浅片面,新情景下迁移能力不够,知其一,不知其二。 3 规范答题有待继续强化,能做得到的就要拿满分,减少非智力因素丢分 4 学生知识零散不系统,在重难点上突破与归纳,有待引导和坚持。五 本专题课时设计 教学内容设计 复习方法 1 本专题总课时设计 6 课时 2 教学内容设计 复习方

9、法 种群与群落 2课时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课时 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生态农业 1课时 专题训练5+4 1课时 3 子专题专项训练 4 专题训练5+4 子专题一 种群与群落 2009年全国理综卷25.(全国理综2)下列属于种间竞争实例的是A.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B.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C.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 D.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 量减少 06 、08年和09年都考察过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2008年全国卷2.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趋势如图。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

10、段时间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下一个种群。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C.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2009年全国卷34.((理综1卷)某种植玉米的农场,其收获的玉米籽粒既作为鸡的饲料,也作为人的粮食,玉米的秸秆则加工成饲料喂牛,生产的牛和鸡供人食用。人,牛,鸡的粪便经过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气作为能源,沼渣,沼液作为种植玉米的肥料。据此回答(不考虑空间因素):(1)请绘制由鸡,牛,玉

11、米和人组成的食物网:(2)牛与鸡之间 (有,无)竞争关系,理由是 。人与鸡的种间关系是 ,人与牛的种间关系是 。(2) 无 它们所需食物资源不同(或牛食玉米秸秆、鸡吃玉米子粒) 捕食与竞争 捕食2009年江苏卷27(江苏)(7分)红豆杉是我国珍贵濒危树种。南京中山植物园于上世纪50年代从江西引进一些幼苗种植于园内。经过几十年的生长繁殖,现在已形成了一个种群。请回答下列问题。 (4)研究表明,红豆杉的种子成熟后被某种鸟类吞食,果肉状的假种皮被消化而种子随粪便散播到山坡上再萌发生长。从种间关系看,鸟类与红豆杉之间存在 关系 (4)捕食和互利共生(捕食和种间互助 )2010浙江卷 3.某生态系统中生

12、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 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 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逻辑斯谛增长B 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幅走过b点C 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D 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10浙江卷)浙江卷)(2010山东高考理综)山东高考理综)8.右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 A在K/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B图示规律可作为

13、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 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冲量 D在K/2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2010福建卷福建卷26.II. 棉蚜虫蚜体型微小,能附着于棉花植林上生活繁殖,以吸取棉花汁液为食为了对棉蚜虫害进行监测科研小组从某年6月l0日开始对某棉田棉蚜种群数量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如下图:调查日期(月日) 6-l0 6-15 6-20 6-25 6-30 7-5 7-10 7-15棉蚜数量(只/株) 0.42 4.79 4l.58 261.73 1181.94 1976.96 2175.63 2171.46(1)棉蚜与棉花的种间关系是 。(2)调查棉蚜种群数量可采用 法。据表分析调查期间棉

14、蚜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呈 型,在 (日期)左右棉蚜种群增长量最大。(3)若长期使用农药防治棉蚜,会导致棉蚜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 。(增大、不变、减小)。 答案:(1)寄生(2)样方 S 630(3)增大。 2009年广东A卷15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的实验,正确的叙述是A改变培养液的pH值不影响K值(环境容纳量)大小B用样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C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对酵母菌准确计数D营养条件并非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唯一因素注意:1 微生物种群密度的调查 2 调查某种昆虫卵的密度 蚜虫跳蝻的密度样方法 3 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的注意问题及适用条件2010天津卷天

15、津卷5.下表为三个稳定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调查的统计数据。草原类型 草甸草原 典型草原 荒漠草原植物总种数 160 100 80平均种数(种树/平米) 20 18 10 平均产量(千克干重/公顷)2000 900 200旱生植物的种数比例(%) 25.0 49.1 78.0据表可以确认的是A.在植物丰富的区域采用样方法获得数据B.典型草原中各种群密度均大于荒漠草原C.流经草甸草原的总能量大于典型草原D.表中荒漠草原旱生植物的丰富度最高子专题二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010山东高考理综山东高考理综 6以下表示动物利用食物的过程。正确的分析是 A恒温动物的/值一般高于变温动物 B哺乳动物的/值一般

16、为10%-20% C提高圈养动物生长量一般需提高/值 D食肉哺乳动物的/值一般低于食草哺乳动物2009年重庆卷5下图是某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向示意图,h、ij、k表示不同用途的有机物(j是未 利用部分),方框太小表示使用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进人该生态系统的CO2量 与各h产生的CO2总量相等B生产者中i的量大于被初级 消费者同化的有机物量C流向分解者的k可被生产者 直接吸收利用D流经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和 能量可循环利用2009年广东理科基础51图11为某一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其中I、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E1、E2代表能量的形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I是初级消费者 B为分解者 CE1为太阳

17、能,E2为热能 D能量可在食物链中循环利用2009年北京卷30. 为研究森林群落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的作用,美国一研究小组在某无人居住的落叶林区进行了3年实验。实验区是两个毗邻的山谷(编号1、2),两个山谷各有一条小溪。1965年冬,研究人员将2号山谷中的树木全部砍倒留在原地。通过连续测定两条小溪下游的出水量和硝酸盐含量,发现2号山谷小溪出水量比树木砍倒前升高近40%。两条小溪中的硝酸盐含量变化如图所示。请回答问题:(1)大气中的N2进入该森林群落的两种途径有 。在森林群落中,能从环境中直接吸收含氮无机物的两大类生物是 。(2)氮元素以N2、NO3-和 的形式被生物吸收,进入细胞后主要用于合成

18、 两类生物大分子。(3)图中显示,1号山谷溪水中的硝酸盐含量出现季节性规律变化,其原因是不同季节生物 。(4)1966年5月后,2号山谷溪水中的硝酸盐含量急剧升高,主要的两个原因是 。(5)硝酸盐含量过高的水不宜饮用。在人体消化道中,硝酸盐可转变成亚硝酸盐。NO2-能使DNA中C-G碱基对中的“C”脱氨成为“U”。上述发生突变的碱基对经两次复制后,在该位点上产生的碱基对新类型是 、 。(6)氮元素从森林群落输出的两种途径是 。(7)该实验结果说明森林群落中植被的两个主要作用是 2010天津卷天津卷5.下表为三个稳定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调查的统计数据。据表可以确认的是A.在植物丰富的区域采用样方法获得数据B.典型草原中各种群密度均大于荒漠草原C.流经草甸草原的总能量大于典型草原D.表中荒漠草原旱生植物的丰富度最高子专题三 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生态农业 2010全国卷15.右图是一个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关于该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微生物也能利用农作物通过光合 作用储存的能量B.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 的能量利用效率C.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 量能够循环利用D.沼气池中的微生物也是该生态系 统的分解者2010海南卷海南卷20有一种生态农业模式是在水稻田中养鸭,利用鸭控制稻田中的杂草和害虫,鸭粪用作肥料。下列关于该模式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