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6.2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核心素养练习 一、核心素养聚焦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芣苢(f y)阴霪(yn)掇之(du)B.场圃(p) 襭之(ji) 捋之(lu)C.村酤(h) 饥乏(f) 袺之(ji)D.闭廪(bn) 赋诗(f) 余音袅袅(nio)【答案】A【解析】B项,“襭之”的“襭”应读“xi”;C项,“村酤”的“酤”应读“g”;D项,“闭廪”的“廪”应读“ln”。2对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薄言掇之(拾取,摘取)B薄言袺之(提起衣襟兜东西)C一竿晴日舞比邻(舞蹈)D闭廪归来真了事(粮仓)【答案】C【解析】C项,舞:欢欣鼓舞。3下列诗句断句有
2、误的一项是()A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B欲收/新麦/继/陈谷C三夜/阴霪/败/场圃 D多博/村酤/劳苦/辛【答案】D【解析】正确断句为:多博/村酤/劳/苦辛。4.下列对诗句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采采芣苢,薄言采之。翻译: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来采呀。B.采采芣苢,薄言袺之。翻译: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提起衣襟兜起来。C.一竿晴日舞比邻。翻译:初升的太阳令乡邻欢欣鼓舞。D.多博村酤劳苦辛。翻译:带多了村酿使人劳累辛苦。【答案】D【解析】多带村酿好去犒劳辛苦劳动的人们。5.某校拟制作古代名人宣传橱窗,同学们已搜集到下列材料。请你据此写一段苏辙的简介(不超过100字),再就人物言行、品质或贡献
3、的某一点进行评价(不超过30字)。苏辙(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随张方平、文彦博等人历职地方。宋哲宗即位后,入朝历官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因上书谏事而被落职知汝州,此后连贬数处。宰相蔡京掌权时,再降朝请大夫,遂以太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许州。政和二年(1112年),苏辙去世,享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
4、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其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栾城集。人物简介: 人物评价: 【答案】简介:苏辙(10391112),字子由,号颍滨遗老,谥号文定,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官至宰相;北宋文学家,与父苏洵、兄苏轼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栾城集。评价:苏辙文、诗、书才能出众,擅长散文,苏轼曾称颂其散文。【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和语言表达准确鲜明得体的能力。仔细阅读所给材料提炼出要点概括
5、即可。6.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宋苏辙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注)文氏外孙,指文骥,苏辙表兄文同之孙。(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从诗歌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近体诗。对仗工整,率真自然,饶有趣味。B.全诗不详细描绘劳动场面,而是从诸孙入村写起,一个“赖”字饱含深情。C.第三联所呈现的充满乡村气息的饮食,正面展现出了麦收劳动场面的热烈。D.结尾写了收麦结束后的轻松,“赋诗”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喜悦。【答案】C【解析】本题C项,“正面展现出了麦收劳动场面
6、的热烈”错,结合诗句“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侧面描写麦收季节繁忙的劳动景象。诗句没有直接描写麦收场景,而是通过家里人忙着做饭、忙着酤酒的场面来间接刻画收麦劳动的艰辛和劳苦,表达了诗人对诸孙的感激之情。故不是“正面展现”,而是“侧面”。故选C。(2)赏析颔联。【答案】以对比手法表现久雨忽晴、宜事农桑的喜悦;借景抒情,“阴霪”写久雨无法收麦的焦急,“一竿晴日”烘托出了人们的欢喜。对仗,数词的运用。【解析】本题颔联“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诗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连绵阴雨时人们的沮丧,雨过天晴时人们的欢欣,形成对比,表现了农村麦收季节久雨忽晴、宜事农桑的喜悦。同时“阴霪”“晴日”
7、也是借景抒情,“阴霪”写久雨无法收麦的焦急,“一竿晴日”烘托出了人们的欢喜。另外这两句形式上用到了“对仗”,与内容的对比互相映衬,达到了更好的抒情效果。“三”“一”的数字运用也很有特色,形成了对照,表现人们的焦急或惊喜的心情,起到了很好的作用。(3)试分析全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答案】对外孙的感激,表现浓浓的亲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表现劳动的欢乐。【解析】此类试题答题时要多角度思考,可从时间角度梳理,要看作者在不同时段 的情感;可从描述对象角度梳理,不仅要看描述主体(诗人或抒情 主人公)的情感,也要看描述客体(人、事、物、景)蕴含的情感。答题时注意抓住颈联中的手法用典,结合注释分析典故的
8、内容,然后分析典故中的人物和诗人的相似之处。首联“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老人想要收新麦,放入装有陈谷的米缸里,奈何年老,体力不济。幸而有外孙来替他干活,一个“赖”子表达了老人对外孙的感激,表现浓浓的亲情;颈联“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侧面描写麦收季节繁忙的劳动景象,表现了劳动的欢乐场面;尾联“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表现劳动结束后老人的满足;这两句写出了老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表现劳动的欢乐。二、学业质量测评基础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唐人的古诗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排场景,发生
9、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唐代诗人在前人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增强了诗的表现范围,无论从思想和艺术技巧来看,唐诗的成就都明显超越了前代。体裁上也有明显改进。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_。我们看五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_。五言字少,念起来有一种安详舒缓的气度,近乎平时的语调;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_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试读“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这样的句子,口气何等自然平实,不带任何拖腔。但如“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念起来则有一
10、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_,铿锵成韵。我国古代传统上有读诗和歌诗的区分,西洋歌剧音乐亦有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歧异,五言和七言在调式上的分别大抵如此。()。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唐代诗人从前人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增强了诗的表现范围,无论从思想还是艺术技巧来看,唐诗的成就都明显超越了前代。B.唐代诗人在前人创作实践的基础上扩大了诗的表现力,无论从思想和艺术技巧来看,唐诗的成就都明显超越了前代。C.唐代诗人从前人创作实践的基础上扩大了诗的表现力,无论从思想还是艺术技巧来看,唐诗的成就都明显超越了前代。D.唐代诗人在前人创作实践的基础上扩大了诗的表现范围,无论从思想还是艺术技
11、巧来看,唐诗的成就都明显超越了前代。【答案】D【解析】原句有两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增强”和“范围”搭配不当,应把“增强”改成“扩大”。二是关联词搭配不当,“无论”不能跟“和”搭配,应把“和”改成“还是”。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观察泾渭分明发扬蹈厉轻重缓急B.观察大相径庭厉兵秣马抑扬顿挫C.体察泾渭分明厉兵秣马轻重缓急D.体察大相径庭发扬蹈厉抑扬顿挫【答案】D【解析】“体察”是体会观察,比“观察”含义丰富,结合语境,选用“体察”。大相径庭:比喻相差很远,大不相同。泾渭分明:比喻界限清楚,是非、好坏分明。语境强调区别大,选用“大相径庭”。发扬蹈厉:形容奋发有为、
12、意气昂扬的样子。厉兵秣马:指准备战斗。语境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感觉,选用“发扬蹈厉”。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和谐而有节奏。轻重缓急:各种事情中有主要的和次要的,有急于要办的和可以慢一点办的。语境强调的是读诗时的语调,选“抑扬顿挫”合适。3.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五言诗日渐脱离民乐取得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期停留在歌行体的范围内合乐歌唱,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起源于民歌的缘故B.七言诗长期停留在歌行体的范围内合乐歌唱,五言诗却日渐脱离民乐取得独立的发展,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起源于民歌的缘故C.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五言诗日渐脱离民乐取得独立的发展
13、,七言诗却长期停留在歌行体的范围内合乐歌唱的缘故D.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七言诗长期停留在歌行体的范围内合乐歌唱,五言诗却日渐脱离民乐取得独立的发展的缘故【答案】C【解析】语段内容分析的是五七言为何后来走向不同道路的原因,而不是两者源于民歌的原因,故排除A、B。C和D中由第一句的“五七言”决定了五言在前,七言在后。4下列加点的词语存在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三夜阴霪败场圃 B一竿晴日舞比邻C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D采采芣苢,薄言襭之【答案】A【解析】“败”为使动用法,其余三项均无活用现象。5.他乡偶遇多年未见好友,以下句子最适合表达此时情感的一项是( )A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
14、风悲画扇。B人生所贵在知己,四海相逢骨肉亲。C鱼沈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间别离苦。D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答案】B 【解析】题干语境是“他乡偶遇多年未见好友”。A项,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出自清代纳兰性德的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初相遇的时候,一切都是美好的,“何事秋风悲画扇”一句用汉朝班婕妤被弃的典故。扇子是夏天用来趋走炎热,到了秋天就没人理睬了,古典诗词多用扇子的来比喻被冷落的女性。这里是说本应当相亲相爱,但却成了相离相弃。将词情从美好的回忆一下子拽到了残酷的现实当中。此句抒发了被丈夫抛弃的幽怨之情。不符合题干语境。B项,人生所贵在知己,四海相逢骨肉亲。出自唐李贺的留别同年
15、索士岩经历,人生最可贵的事情是能得到知己,萍水相逢也能比骨肉还亲。此句抒发了知己相见的亲切。符合题干语境。C项,鱼沈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间别离苦。出自唐代戴叔伦创作的相思曲,书信不通,音信断绝,离开了好久好远,什么消息都得不到了,才相信人世间有一种痛苦叫别离。此句抒发了离别的伤痛。不符合题干语境。D项,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出自北宋黄庭坚的寄黄几复,有“桃李春风”的美景,他们却只能喝“一杯酒”,可见聚会匆忙,极其短暂。“江湖夜雨”的漂泊持续了十年,别后的漂泊如此漫长。两句诗形成强烈对比,欢乐对凄苦、快意对失落、短聚对久别、往日的交情对当下的想念令人回味无穷,也在对比中将思念之情加强,进
16、一步表现出二人之间的深情厚谊。此句书写离别后的思念。不符合题干语境。6. 下列每对诗句对仗工整的一项是(3分)A、柿叶翻红霜景秋 碧天如水倚红楼 B、青云未得平行去 梦到江南身旅羁C、白沙翠竹江村暮 相送柴门月色新 D、花须柳眼各无赖 紫蝶黄蜂俱有情【答案】D【解析】对仗的规则是: 出句和对句的平仄相对立; 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实际上每首律、绝诗内均不可重字) 语法结构要相同:即句型、词组相同。如主谓、动宾、联合、偏正及用虚字要相同; 词性相同: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特别讲究数字对数字,方位对方位,专名对专名,叠字对叠字等; 避免“合掌”。这就是上、下
17、联意义不可重复。如:“夏荷千支丽,莲花万朵妍”。这就是犯了“合掌”之弊。湖南黄奕有一对仗歌:“律诗中间两对联,上句下句成对仗,平仄声调要相反,句型词性要一样。一联避免意思同,两联也莫太相象。首尾可对可不对,绝句一般不对仗。”综合练7.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题目。春日耕者苏辙阳气先从土脉知,老农夜起饲牛饥。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迟。妇子同来相妩媚,乌鸢飞下巧追随。纷纭政令曾何补,要取终年风雨时。(注)晓饷,指送早饭到田间。政令,指当时王安石变法所颁布的各种法令。这首诗颈联用妇子前来探看和取悦,侧面表现农家耕作的繁忙;运用_修辞手法,描绘了鸟儿上下翻飞相随的情景,渲染了温馨和欢快的氛围,并为后
18、面的议论作了铺垫。表达了作者_的思想感情。【答案】拟人 对农家春日忙碌和辛勤劳作的赞美,为农家温馨与和睦生活感到高兴,对王安石变法后政令繁多无用的嘲讽(批判、否定)。 【解析】考生应从诗句的意象、手法、情感主题、与上下句联系来解答。答题的一般思路是:手法;诗句所表现的的人物、意象、环境的特点;作者的情感;结构作用(承接上句或照应题目,为下句做铺垫或引出下句)。“妇子同来相妩媚,乌鸢飞下巧追随”,用妇子前来探看和取悦,侧面表现农家耕作的繁忙;运用拟人的修辞格,描绘了鸟儿上下翻飞相随的情景,渲染了温馨和欢快的氛围,并为后面的议论作了铺垫。对农家春日忙碌和辛勤劳作的赞美,为农家温馨与和睦生活感到高兴
19、,对王安石变法后政令繁多无用的嘲讽(批判、否定)。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小题。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注】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20、B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C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D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答案】C【解析】C项,“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错。这是从苏轼要求弟弟苏辙谦虚处世的角度分析的。结合诗歌内容及注释可知,苏轼用这个典故是出于对弟弟安全的考虑,告诫他要小心谨慎,希望他平安归来。(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答案】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
21、悲伤落泪。【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分析诗人的性格,除知人论世外,需从理解诗句传达的情感入手。首联诗人明显化用王勃的名句抒情,所以了解王勃的名句,理解其传达的情感是关键。王勃原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样,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苏轼化用这两句,显然也有此意。根据以上分析,概括诗人性格,并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9.阅读下面三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四时田园杂兴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材料三田上崔道融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1)下列对以上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范成大的诗中一个“学”字,透出儿童的天真活泼,极富生活情趣,读来意趣横生,给人以极美的艺术享受。B.陶渊明的诗在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四十个字的小空间里,表达出了深刻的思想内容,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后躬耕劳动的情景。C.崔道融的诗用“足”“白”二字,既突出强调了雨水之多,又暗示了农夫耕田将会倍加艰难和辛劳,为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30425-2025高压直流输电换流阀水冷却设备
- GB/T 40711.5-2025乘用车循环外技术/装置节能效果评价方法第5部分:发电机
- 经济数据分析与决策试题及答案
- 材料疲劳裂纹扩展数据统计分析重点基础知识点
- 材料疲劳损伤累积分析数据可视化重点基础知识点
- 船舶火灾呼叫外界救火应急预案(3篇)
- 航空器舱内火灾应急预案(3篇)
- 课程学习建议与经验2025年计算机二级VB考试试题及答案
- 学院火灾处置应急预案(3篇)
- 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与政策应对策略试题及答案
- 腰椎间盘突出疾病试题及答案
- 主力操盘手法揭秘
- 农耕文化视域下小学生劳动教育初探 论文
-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新插图) 倒数的认识 教学课件
- 港口装卸工艺chap3-件杂货
- CJJ 36-2016 城镇道路养护技术规范
- 直臂式高空作业车安全管理培训课件-
- 之江实验室:生成式大模型安全与隐私白皮书
- 灵芝孢子油的作用
- 免疫组织化学检验技术(免疫学检验课件)
- 世界文明史学习通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