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造林绿化技术规定_第1页
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造林绿化技术规定_第2页
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造林绿化技术规定_第3页
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造林绿化技术规定_第4页
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造林绿化技术规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造林绿化技术规定 二一二年六月 目目 录录 第一章 总则 .1 1 第二章 树种配置 .4 4 第三章 造林绿化作业设计 .5 5 第四章 生态公益林 .7 7 第五章 经济林 .2020 第六章 封山育林 .2525 第七章 生态环境保护 .2828 第八章 造林绿化档案管理 .3131 附录一 森林立地类型划分 .3232 附录二 主要造林树种名录 .3737 附录三 造林树种密度 .4040 附录四 重点保护植物名录 .4242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目的 为了统一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植被恢复的技术标准,规范人工造林、封 山育林、低效林改造的对象、内容、程序和方法等技术要

2、求,依据关于加强 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植树造林工作的意见、 三峡库区后续工作实施规划、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分项规划、 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植被恢复 与生态廊道建设专项规划等,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功能分区 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为三峡水库土地淹没线(坝前正常蓄水位 175 米 接 5 年一遇洪水和 11 月份 5 年一遇来水回水水面线)至第一道山脊线之间 的区域。依据区位、适用措施,生态屏障区分为封山育林区、生态保护带(库 周生态保护带)、生态利用区。 (一)封山育林区 封山育林区位于生态屏障区内,通过封山育林措施可恢复森林植被的 地段。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地段可划为封山育林区: 1、主山脊分水

3、岭往下 300m 范围以内; 2、急坡(坡度36)及以上,不宜坡改梯或水平带整地; 3、岩石裸露或土层浅薄,人工造林易引起水土流失的地段; 4、依靠自然力并适度辅以人工措施可以在 5 年内成林; 5、国家、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栖息地或分布较多地段。 (二)生态保护带 生态保护带为三峡库区水位 175 米线(土地淹没线)以上至水平投影 100 米范围内、除封山育林区以外的区域,以保土护岸护坡、涵养水源为主 体功能。 生态保护带内以人工造林、低效林改造作为恢复(修复)森林植被的措 施。 (三)生态利用区 生态利用区为三峡库区水位 175 米线(土地淹没线)以上水平投影 100 米范围以外至第一道

4、山脊线内,除封山育林地段以外的区域。以人工造林、 低效林改造作为恢复(修复)森林植被的措施。在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可适 度开展生产经营活动。 第三条 林种布局 (一)林种设计 依据三峡库区后续工作总体规划、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分 项规划,结合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的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三峡库区造林 绿化以建设生态公益林为主,适当发展经济林。生态公益林包括防护林、特 用林。防护林包括护岸林、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特用林为风景林。经济 林包括果品林和其它经济林。 (二)林种布局 1、护岸林 在生态保护带,三峡水库 175 米蓄水线以上至水平投影 50 米范围内的 区域规划建设护岸林带。 2、

5、水源涵养林 下列地段规划建设水源涵养林: (1)生态保护带内,三峡水库 175 米蓄水线以上至水平投影 50 米至 100 米范围内区域; (2)饮用水源保护地周边。 3、水土保持林 生态利用区和封山育林区的下列地段规划建设水土保持林: (1)坡度在 35 度以上; (2)土层瘠薄,岩石裸露,生态环境难以恢复的; (3)主山脊分水岭往下 300 米范围内。 4、风景林 下列地段规划建设风景林: (1)城集镇周边; (2)森林公园等旅游目的地; (3)景观道路两侧。 5、水果等经济林 在生态利用区,选择交通方便、距水源近、土层较厚,地势相对平缓或 易坡改梯的地段干鲜果和其他经济林。 林种按功能区

6、布局见表 5.2。 表 5.2 林种按功能区布局表 林种 功能区 一级林种二级林种 备注 护岸林 三峡库区水位 175 米线(土地淹没线)以上至水平投影 50 米范围内区域,不适宜于封山育林的地段 防护林 水源涵养林 三峡库区水位 175 米线(土地淹没线)以上至水平投影 50 米范围外区域,不适宜于封山育林的地段 特用林风景林城集镇周边、风景名胜区 水果经济林 干果经济林 生态保护带 经济林 其它经济林 交通方便、水源近、中厚层土壤 防护林水土保持林各种立地条件,不适宜于封山育林的地段 特用林风景林城集镇周边、风景名胜区 水果经济林 干果经济林 生态利用区 经济林 其它经济林 交通方便、水源

7、近、中厚层土壤 护岸林 三峡库区水位 175 米线(土地淹没线)以上至水平投影 50 米范围内区域,适宜于封山育林的地段 水源涵养林 三峡库区水位 175 米线(土地淹没线)以上水平投影 50 米 范围外区域,适宜于封山育林的地段 封山育林区防护林 水土保持林 三峡库区水位 175 米线(土地淹没线)以上水平投影 100 米 范围外区域,适宜于封山育林的地段 (三)林种布局优先级 1、在生态保护带,优先布置防护林、特用林; 2、在生态利用区,优先布置防护林,对于中、厚层土壤的立地类型,可 优先布置经济林、特用林。 第二章 树种配置 第四条 树种配置原则 (一)为提升风景林的景观观赏性、增强防护

8、林的护岸、水源涵养、水土 保持,以及降解污染功能,生态保护带应因地制宜地营造混交林。 (二)根据树种生物学特性和立地确定混交类型,包括针叶与阔叶树种 混交、落叶与常绿树种、乔木与灌木树种混交,以及深根系与浅根系树种混 交、耐荫树种与喜光树种混交等。 (三)土层瘠薄地段、岩溶地段、陡坡峡谷等生态环境脆弱地带,可适当 加大灌木树种的比重。 (四)经济林应选择适宜三峡库区发展的特色树种、品种,田园化、基地 化种植。 第五条 混交方式 (一)带状混交,适用于各立地条件的乔灌混交、耐荫树种与喜光树种混 交; (二)块状(局部)混交,适用于树种间竞争性较强,或地形破碎、不同立 地条件镶嵌分布的地段; (三

9、)株(行)间混交,适用于窄薄土地和水土流失严重区,在乔木间栽植 具有保土、保水的灌草,或在灌草中低密度栽植耐干旱、瘠薄的乔木。 第六条 混交树种 (一)低山、丘陵区,立地条件较好地段,马尾松、杉木、水杉、柏木、竹 类分别与香樟、桉树、黄葛树、川楝、杜英、重阳木、鹅掌楸、大头茶等阔叶 乔木混交; (二)低山、丘陵区,土壤贫瘠地段,刺槐、构树、刺桐等与盐肤木、马桑 等灌木混交; (三)土层厚度 20 厘米以下、坡度 25 度以上等立地条件较差地段,柏木 与马尾松混交。 第三章 造林绿化作业设计 第七条 设计依据 造林绿化作业设计应依据批复的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造林绿化工程实 施规划、项目可行性研究报

10、告、年度实施方案,或造林绿化合同(协议书)等 文件。 第八条 设计内容 (一)人工造林 1、明确林种、树种,苗木的种类、来源、规格及其处置与运输要求,栽 植技术要求,乔灌木树种的栽植配置(结构、密度、株行距、行带的走向等), 林地清理、整地方式与规格,整地与栽植的时间等。 2、明确未成林抚育时间、次数与技术要求等。 3、测算林地清理、整地、栽植等的用工数量,苗木、肥料等造林材料种 类、数量,以及其它工程量等。 4、根据工程量和定额指标或市场价格测算造林投资。 5、根据季节、种苗、劳力、组织等的状况安排施工进度。 (二)封山育林 1、明确封育类型、方式、年限; 2、明确封育组织和封育责任人; 3

11、、制定封育作业措施; 4、进行投资测算与效益分析。 (三)低效林改造 1、低效林改造对象(小班); 2、改造方式与时间安排。疏伐作业明确采伐方式、对象、强度、株数、 材积、材种与出材量、伐区清理等。补植作业明确补植树种、株数、苗木规格、 整地、栽植等,经济林还应明确品种、嫁接方式、抚育管护等。 3、工程量和经费测算等。 第九条 设计深度 (一)人工造林和低效林改造以小班为设计单元,封山育林以封育区为 设计单元,技术措施、工程量、投资等分别落实到小班、封育区。 (二)作业设计图包括总平面布置图、小班(封育区)作业设计图、种植点 配置图。总平面布置图以 1:10000 电子地形图为底图绘制,标注作

12、业设计小 班。小班(封育区)作业设计图以小班为单元,人工造林标注种植行的走向, 封山育林标注林班、小班号、封育类型与方式等,比例尺以图幅不超 A4 纸 的原则确定。种植点配置图标注种植点的相对位置、株行距、混交林的树种 配置等,包括平面图和立面图。 (三)设计文件包括作业设计说明书、附图、附表。作业设计说明书包括 位置与范围(行政区域)、设计单位与设计人员情况、作业区现状、设计指导 思想与原则、(造林、低效林改造)技术、(人工造林)未成林幼林抚育设计、 工程量与投资测算、进度安排等。附图包括作业设计总平面图、小班作业设 计图、种植点配置图。附表包括工程量测算表、投资测算表。 第十条 作业设计程

13、序和方法 具体作业设计程序和方法分别按造林作业设计规程、封山育林技术 规程第 9 章、低效林改造技术规程第 6 章的规定执行。 第四章 生态公益林 第十一条 人工造林 (一)护岸林 1、树种选择 (1)树种选择原则 分别立地类型选择树种。 选择根系发达,固持土墩、抗蚀防崩能力强,有一定耐水湿能力, 以及培肥改土能力强的树种,优先选择常绿乡土树种。 在道路两侧,可选择干形通直、树冠较大、枝叶茂密,根系固土作 用强,耐修剪,抗性强,寿命长,树形美观,能长期稳定地发挥防护效益的树 种。 (2)树种选择 适宜树种根据立地类型按照附录 A 的规定执行。 2、造林苗木 中、厚层土壤立地条件,选用主要造林树

14、种苗木质量分级中的级苗 木;立地条件较差地段,选用树高 1 米以上大规格苗木。 3、造林密度与种植点配置 (1) 栽植密度 根据护岸林的特点、树种生物学特性确定适宜栽植密度范围为: 针叶树:最大密度 22.5 米(134 株/亩),最小密度 33 米(74 株/亩); 阔叶树:最大密度 23 米(112 株/亩),最小密度 34 米(55 株/亩); 灌木树种:最大密度 11 米(667 株/亩),最小密度 22 米(166 株/亩)。 各混交树种的单位面积株数按照混交比、各树种的适宜造林密度 确定。 (2)种植点配置 种植行沿等高线方向,种植点采用品字型配置。 4、造林整地 (1)造林地清理

15、 采用块状清理,清理种植点周边半径 0.5 米范围内的杂草杂灌。 (2)整地方式 采用穴状整地。 (3)整地规格 乔木树种根据所采用苗木的规格,整地规格 0.40.40.4 米至 0.80.80.8 米。 灌木树种,整地规格 0.30.30.3 米。 道路两侧造林整地规格为 111 米。 (4)整地时间 造林前 1-2 个季节,或随整随造。 5、苗木栽植 (1)苗木处理 地上部分处理: 对于常绿阔叶树种的苗木,或带叶栽植的落叶阔叶树种苗木,可采用剪 枝或去叶等措施。 在干旱或多风季节,对萌芽能力强的树种,如桑树,可进行截干处理, 留干高度为地上部分 3040 厘米。 采用抗蒸腾剂进行喷洒处理。

16、 根系处理: 对受伤的根系、发育不正常的偏根、短截过长主根和侧根,可进行适当 地修剪。 对阔叶树种,可在栽植前将根系蘸上稀稠适当的泥浆。 对越冬过程中容易失水的苗木,栽植前可用清水或流水浸泡。 对栽植后恢复期较长树种的苗木,可采用促生根处理。 在瘠薄干旱、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地段,可施用保水材料。 (2)栽植技术 栽植时要扶正苗木,根系舒展,深浅适当,填土后应踩实,最后覆上虚 土。对于土层瘠薄、难以达到苗木生长要求的地段,应填客土。 栽植护岸林禁止施肥。 (3)栽植时间 春季栽植:适宜于大多数树种,宜在芽开始萌动将要展叶时栽植。发芽 晚、展叶迟的树种宜在晚春栽植,。 秋季栽植:在阔叶树落叶后至土壤

17、结冻前进行。 冬季栽植:主要适用于带土球苗木。 6、未成林抚育管护与保护 (1)浇水 栽植时应浇灌定根水,5-7 天后应再浇水,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小苗应 再浇水 1-2 次,大苗再浇水 2-3 次。造林第二年、第三年可浇水 2-3 次,并视 天气情况适当增减。 (2)补植 对于成活率没有达到合格标准的造林地,当成活率高于 40%时,应进 行补植。补植应采用与造林地上相同树种、相当规格的苗木。当成活率低于 40%时,应重新造林。 (3)松土除草 造林后应及时进行松土、除草、扶苗、除蔓等,及时割除影响幼苗生长 的杂草杂灌。松土应采用刀抚,并避免伤害苗木根系。丘陵山区可结合抚育 进行扩穴,增加营养面

18、积。当年冬季应采取覆土、盖草等防寒(旱)措施。 对具有萌芽能力的树种,因干旱、冻害、机械损伤以及病虫兽危害造成 生长不良的,应及时平茬复壮嫩芽。 春季造林 5-6 月份首次抚育,7-8 月再抚育一次,连续抚育 3 年。 (4)管护与保护 对未成林地要加强管护,除了有计划的浇水、松土、除草等抚育措施外, 要加强管护,防止人、畜随意进入,损毁苗木。 要加强火源管理,防止森林火灾。强化病虫害防治工作,一旦发生病虫 害,要采用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综合防治法,及时予以除治。 一旦发生森林病虫害,采用物理防治方法,进行人工除治。 (二)水源涵养林 1、树种选择 选择适应性强,生长旺盛、根系发达、固土力强,具有

19、穿入深层土壤根 系,选择树体高大、冠幅大,林内枯枝落叶丰富和枯落物易于分解,具有深 根系、根量多和根域广的树种;长寿、生长稳定且抗性强的树种;耐瘠薄、抗 干旱,可增加土壤养分、恢复土壤肥力,能形成疏松柔软、具有较大容水量 和透水性死地被凋落物的树种。 详见附录 A.2。 2、造林苗木 中、厚层土壤立地条件,选用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中的级苗 木;立地条件较差地段,选用 1 米以上大规格苗木。 3、造林密度与种植点配置 (1)栽植密度 根据水源涵养林的特点、树种生物学特性确定适宜栽植密度范围 为: 针叶树:最大密度 22 米(166 株/亩),最小密度 23 米(112 株/亩); 阔叶树:最

20、大密度 22.5 米(133 株/亩),最小密度 33 米(74 株/亩); 灌木树种:最大密度 11 米(667 株/亩),最小密度 21.5 米(222 株/亩)。 各混交树种的单位面积株数按照混交比、各树种的适宜造林密度 确定。 (2)种植点配置 按照立地条件、树种和确定的造林密度进行种植点配置。坡地造林, 种植行选择沿等高线走向。种植点采用品字形、群状、自然等配置。 品字形配置,植株位于等腰三角形的顶点。适宜于各种立地条件。 群状配置,植株在造林地上呈不均匀的群丛状分布,群内植株密集 (3 株-20 株),群间距离较大。适宜于立地条件较差的地段。 自然配置,在造林地上随机地配置种植点,

21、没有规整的株行距,似 天然林中的林木分布。适用于有岩石裸露的造林地段。 4、造林整地 (1)整地原则 根据造林树种、造林方式和地形地势条件选择整地方式和整地规格,可 选择带状整地、穴状整地和鱼鳞坑整地等方式。整地时应尽可能地保留造林 地上的原有植被。禁止采用全面整地方法。 (2)林地清理 在杂草灌木丛生、不进行林地清理难以整地造林的地段,应开展林地清 理。林地清理采用割除方式,在夏末秋初使用刀、割灌机等工具割除杂草杂 灌。林地清理采用带状清理、团块状清理,清理时应保留林地上的苗木、幼 树。 带状清理。带状清理宽度不超过 1 米,且仅在种植行上清理。 块状清理。以栽植点为中心,对半径 0.5 米

22、范围内的杂、灌进行清 理。 (3)整地方式 带状整地: 适用条件。整地沿等高线方向进行,带长根据地形确定,带与带间按种 植点配置要求保留自然植被带。适宜于山地缓坡、丘陵地段。 水平带整地。连续的长带状,带面与坡面持平,带宽 0.5-1 米,整地深 度 25-30 厘米。适用地区于土壤深厚、地被茂密的地段。 水平阶整地。连续带状,阶面内倾约 5 度,阶宽 0.5-1.5 米,深度 30-35 厘米,阶外有土埂。适用于山地地形破碎的地段。 穴状整地: 穴状整地采用圆形或方形坑穴,大小因林种和立地条件而异。穴径 0.8- 1 米,深度 0.6-0.8 米。适用于各树种及立地条件。 鱼鳞坑整地 鱼鳞坑

23、近似半月形,外高内低,长径 0.7-1.5 米,沿等高线方向展开,短 径 0.6-1.0 米,略小于长径,深度为 40-60c 米。适用于水土流失地区、石质山 地、陡坡、沟头或沟坡造林地整地。 (4)整地时间 四季都可进行整地,以提前 1-2 个季节为宜。立地条件较好地段可随整 随造。 5、苗木栽植 按本标准第十一条(一)5 的规定执行。 栽植水源涵养林可不施肥。 6、未成林抚育管护与保护 按本标准第十一条(一)6 的规定执行。 (三)水土保持林 1、树种选择 选择适应性强,生长旺盛、根系发达、固土力强,具有穿入深层土壤根 系,能以根蘖和压条繁殖以及匍匐茎保护土壤,耐瘠薄、抗干旱,可增加土 壤

24、养分、恢复土壤肥力,能形成疏松柔软、具有较大容水量和透水性死地被 凋落物的树种。 水土保持林树种详见附录 B.3。 2、造林苗木 中、厚层土壤立地条件,选用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中的级苗 木;立地条件较差地段,选用 1 米以上大规格苗木。 3、造林密度与种植点配置 (1)栽植密度 根据水土保持林的特点、树种生物学特性确定适宜栽植密度范围 为: 针叶树:最大密度 22 米(166 株/亩),最小密度 23 米(112 株/亩); 阔叶树:最大密度 22.5 米(133 株/亩),最小密度 33 米(74 株/亩); 灌木树种:最大密度 10.5 米(1334 株/亩),最小密度 21 米(33

25、3 株/亩) 。 各混交树种的单位面积株数按照混交比、各树种的适宜造林密度 确定。 (2)种植点配置 配置原则:按照立地条件、树种和确定的造林密度进行种植点配置。 坡地造林,种植行选择沿等高线走向。 品字形配置:相邻两行的各株相对位置错开排列成品字形,或等腰 三角形,种植点位于等腰三角形的顶点。 群状配置:植株在造林地上呈不均匀的群丛状分布,群内植株密集 (3 株-20 株),群间距离较大。适宜于立地条件较差的地段。 自然配置:在造林地上随机地配置种植点,没有规整的株行距,似 天然林中的林木分布。 不规则配置:根据造林地的土壤分布条件或林间空地情况,进行不 规则的种植点配置。此种配置适宜于石质

26、山地、岩石裸露地段。 4、整地 (1)整地原则 应根据造林树种、造林方式和地形地势条件选择整地方式和整地规格。 整地时应尽可能地保留造林地上的原有植被。禁止采用全面整地方法。 (2)林地清理 在杂草灌木丛生、不进行林地清理难以整地造林的地段,应开展林地清 理。林地清理采用割除方式,在夏末秋初使用刀、割灌机等工具割除杂草杂 灌。林地清理采用带状清理、团块状清理,清理时应保留林地上的苗木、幼 树。 带状清理:带状清理宽度不超过 1 米,且仅在种植行上清理。 块状清理:以栽植点为中心,对半径 0.5 米范围内的杂、灌进行清 理。 (3)整地方式 带状整地: 适用条件。整地沿等高线方向进行,带长根据地

27、形确定,带与带间按种 植点配置要求保留自然植被带。适宜于山地缓坡、丘陵地段。 水平带整地。连续的长带状,带面与坡面持平,带宽 0.5-1 米,整地深 度 25-30 厘米。适用地区于土壤深厚、地被茂密的地段。 水平阶整地。连续带状,阶面内倾约 5 度,阶宽 0.5-1.5 米,深度 30-35 厘米,阶外有土埂。适用于山地地形破碎的地段。 反坡梯田整地。田面向内倾斜 3-15 度,坡面宽 1-3 米,长度不限,每隔 一定距离修筑土埂,预防水流汇集。适于地形破碎程度小、坡面平整的地段。 水平沟整地。沿等高线呈品字形或三角形配置,沟长 4-6 米,沟底宽 0.2-0.4 米,沟口宽 0.5-1.0

28、 米,深 0.4-0.6 米,沟内留档,档距 2 米。种植点设 在沟埂内坡的中部。适于土层浅薄的丘陵、沟壑地段。 撩壕整地。连续带状,壕沟沟面水平,宽度 0.5 米,深度 0.5-0.8 米,两 沟距离 2-2.5 米。适用地区于土层较薄的山地地段。 穴状整地: 穴状整地采用圆形或方形坑穴,大小因苗木规格和立地条件而异。乔木 树种,穴径 0.6-1 米,深度 0.6-0.8 米;灌木树种,穴径 0.3 米,深度 0.3-0.4 米。 适用于各树种及立地条件。 鱼鳞坑整地: 鱼鳞坑近似半月形,外高内低,长径 0.7-1.5 米,沿等高线方向展开,短 径 0.6-1.0 米,略小于长径,深度为 4

29、0-60c 米。适用于水土流失地区、石质山 地、陡坡、沟头或沟坡造林地整地。 (4)整地时间 四季都可进行整地,以提前 1-2 个季节为宜。立地条件较好地段可随整 随造。 5、栽植 按第十一条(一)5 的规定执行。 水土保持林栽植可施用基肥。基肥要采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基肥在栽 植前结合整地施于穴底。 6、未成林抚育管护与保护 按第十一条(一)6 的规定执行。 (四)风景林 1、树种选择 为了提高观赏效果,根据立地、树种适应性和树形的分异,选择具有叶、 花、果、枝、树皮等形状和色彩季节差异、具有观赏特性和观赏价值的景观 树种。以乡土树种为主,适当搭配彩叶树种、季相变叶树种、显花树种、显果 树种

30、。 见附录 B.4。 2、树种配置 树种配置除按本标准第二章的规定执行外,还要遵守以下原则: (1)应选择观赏特性、不同季节的树种配置,或选择相同季节、不同观 赏特性的树种配置。 (2)通过调整混交比例、混交树种、斑块类型间分配比例,配置不同树 种,使森林景观具有林相和季相变化。 (3)立地条件差的地段,对于灌木林斑块应适当保留,提高景观多样性 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造林苗木 乔木造林树种采用地径 3 厘米的苗木,灌木造林树种采用地径 2 厘米 的苗木,绿化树种选用地径 5 厘米的苗木。 4、造林密度与种植点配置 (1)栽植密度 乔木最大密度,株行距 23 米(111 株/亩);最小密度,

31、株行距 44 米 (42 株/亩)。 (2)种植点配置 种植点配置采用以下方式: 配置原则:按照立地条件、树种和确定的造林密度进行种植点配置。 品字形配置:相邻两行的各株相对位置错开排列成品字形,或等腰 三角形,种植点位于等腰三角形的顶点。 群状配置:植株在造林地上呈不均匀的群丛状分布,群内植株密集 (3 株-20 株),群间距离较大。适宜于立地条件较差的地段。 自然配置:在造林地上随机地配置种植点,没有规整的株行距,似 天然林中的林木分布。 不规则配置:根据造林地的土壤分布条件或林间空地情况,进行不 规则的种植点配置。此种配置适宜于石质山地、岩石裸露地段。 5、造林整地 (1)造林地清理 采

32、用块状清理,清理种植点周边半径 0.5 米范围内的杂草杂灌。 (2)整地方式 整地方式采用穴状整地。 根据所采用苗木的规格,乔木树种造林整地规格为 0.80.80.8 米111 米。灌木树种 0.50.50.5 米。 (3)整地时间 造林前 1-2 个季节,或随整随造。 6、苗木栽植 按本标准第十一条(三)5 的规定执行。 7、未成林抚育管护与保护 按本标准第十一条(一)6 的规定执行。同时,应做好修枝、树形整形等。 第十二条 低效林改造 (一)低效林确定和技术措施 1、低效林确定 低效林按照低效林改造技术规程4.2 的规定确定。 2、技术措施 低效林改造技术措施包括补植、疏伐、疏伐并补植。

33、(二)补植 1、适用对象 适用于郁闭度 0.5 以下的低效防护林。 2、技术措施 按照造林技术规程9.2 的规定执行。 (三)疏伐 1、适用对象 适用于郁闭度 0.8 以上的低效防护林。 2、技术措施 (1)透光伐。在幼龄林内进行。采取定株、修枝、间伐等措施,间密留疏, 去劣留优,栽针补(保)阔,调整林分结构,将林分郁闭度降低到 0.60.7。 (2)生态疏伐 在中龄林内进行。将林木划分为若干植生组,按照有利于林冠形成梯级 郁闭、主林层和次林层立木都能受光的要求,在每组内将林木分为优良木、 有益木和有害木,伐除有害木,保留优良木、有益木和适量灌木,将林分郁 闭度降低到 0.60.7。 (3)卫

34、生伐 在遭受病虫害、风折、风倒、冰冻、森林火灾等灾害的林分中进行。清除 生态功能降低的被害木。在林隙较多、较大的林分中,应适当补植目的树种。 (4)疏伐强度 按照 GB/T 15781 的规定执行。透光抚育、生态疏伐、卫生伐作业后林 分郁闭度不应低于 0.6,且伐后林分平均胸径不应低于伐前林分平均胸径。 景观疏伐可根据景观要求,结合低效林分实际确定疏伐强度。 (四)疏伐并补植 1、适用对象 适用于郁闭度 0.6 以上、树种单纯、生长发育不良、林分结构不稳定、防 护功能低下的防护林纯林。 2、技术措施 通过疏伐将郁闭度调整至 0.30.5,然后,选择能与低效林树种形成稳 定森林群落结构的树种进行

35、补植。补植措施按照造林技术规程9.2 的规定 进行补植。 第五章 经济林 第十三条 人工造林 (一)树种选择 1、树种(品种)选择原则 经济林树种(品种)选择原则按照名特优经济林基地建设技术规程第 6 章、第 7 章的规定执行。 2、树种(品种) 按照(经济林)树种(品种)选择原则,可选用营造水果经济林、干果经济 林、其它经济林的树种(品种)见附录 B.5。 (二)造林苗木 对于有嫁接苗木的树种,选用 2-3 年生嫁接苗木。没有嫁接苗的树种, 按照名特优经济林基地建设技术规程中 8.2.5 的规定执行。 (三)造林密度与种植点配置 1、栽植密度 各类经济林的栽植密度按照名特优经济林基地建设技术

36、规程附录 D 的“建园”密度执行。 2、种植点配置 为便于经营管理,种植点采用方形配置,植株位于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四 角。 (四)造林整地 1、整地方式 根据造林树种、造林方式和地形地势条件选择整地方式和整地规格。坡 度 5 度以下,可采用全面整地、带状整地、穴状整地,5 度以上,水平带整地、 反坡梯田整地、水平沟整地、穴状整地等。 2、整地规格 (1)全面整地 所有土壤翻耕一遍,深度 30-40 厘米。适用于坡度 5 度以下的平地。 (2)带状整地 适用于缓坡地。又包括以下 3 种方式: 水平带整地。连续的长带状,带面与坡面持平,带宽 1-2 米,整地 深度 30-40 厘米。适用地区于土壤深

37、厚、地被茂密的地段。 水平阶整地,连续带状,阶面内倾约 5 度,阶宽 0.5-1.5 米,深度 30-35 厘米,阶外有土埂。适用于山地地形破碎的地段。 反坡梯田整地。田面向内倾斜 3-15 度,坡面宽 1-2 米,长度不限, 每隔一定距离修筑土埂,预防水流汇集。适于地形破碎程度小、坡面平整的 地段。 (3)穴状整地。采用圆形或方形坑穴,大小因林种和立地条件而异。穴 径 0.8-1 米,深度 0.8-1 米。适用于各树种及立地条件。 (五)苗木与栽植 1、苗木处理 (1)地上部分处理 可根据造林季节、苗木生长情况、培育要求等对苗木进行剪枝、去叶等 处理。 (2)根系处理 对于受伤的根系、发育不

38、正常的偏根、短截过长主根和侧根,可进 行适当地修剪。 对苗木根系要进行适当修剪和整理,并采用浸水、蘸泥浆或浸蘸 ABT 生根粉等方法处理。 2、施肥 根据经济林树种和土壤营养条件,采取配方施肥,做到适时、适度、适 量。结合整理与造林施用基肥,基肥以施有机肥为主。 基肥要采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基肥要一次施足,在栽植前结合整地施 于穴底,每株农家肥 10 千克,或饼肥 2 千克。 3、栽植技术 栽植时要保持苗木立直,栽植深度适宜,苗木根系伸展充分。苗干要竖 直,根系要舒展,填土一半后提苗踩实,再填土踩实,最后覆上虚土。栽植后 及时浇水覆土。 需要选择和配置授粉树的树种或品种, 名特优经济林基地建设

39、技术规 程8.6 的规定执行。 4、栽植时间 经济林营造宜选择春季栽植,选择苗木芽开始萌动将要展叶时栽植。带 土球苗木可各季栽植。 (六)未成林抚育管护与保护 1、浇水 栽植后,应浇定根水,一次浇足。此后,可根据树种(品种)物候期、天气 状况、土壤墒情等,结合施肥进行适时适量浇水。浇水可采用人工浇水,或 采用滴灌、喷灌、渗灌,以及覆盖地膜、覆草等节水保墒措施。 2、追肥 追肥宜采用复合肥,每年 1 次,在树枝抽枝前的春季,或果实膨大前的 夏末、秋初施用。栽植当年每株可追(复合)肥 100 克,第二、三年每株可追 (复合)肥 150-250 克。 追肥方式可采用环状、条状、放射状及全园施肥方式。

40、追肥后,应将肥 料用土压实,防止肥料流失。 位于生态保护带内的经济林,不施追肥。 3、补植 经济林的造林成活率应达到 100%,否则应在造林季节及时进行补植。 4、松土除草 (1)次数 为促进苗木生长,应及时进行松土除草,每年松土除草 2 次。也可通过 林农间作,以耕代抚。 (2)技术措施 根据季节和苗木生长发育状况,及时松土清除杂草或深挖垦复,扩修树 盘,增加苗木营养面积。松土除草时应避免伤害苗木,禁止使用除草剂等化 学除草方式。对于一些可能产生冻害的树种,抚育扩穴当年冬季可采取覆土、 盖草等防寒措施。 以耕代抚适用于平地、缓坡的造林地段,在未成林阶段,可间种豆类、 药材、绿肥等矮杆作(植)

41、物,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肥力。 5、修枝和树形管理 按照名特优经济林基地建设技术规程8.7.2 的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 低效经济林改造 (一)低效林确定 低效林确定按照低效林改造技术规程4.2 的规定执行。 (二)果品林改造 1、更替 (1)适用对象 适用于未能适地适树适品种而生长不良、产量低、品质差、没有市场前 景的低效经济林。 (2)技术措施 采伐并重造 将低效经济林全部采伐,按照本标准第十三条的规定重新营造经济林。 嫁接 将已有经济林木作为砧木,嫁接新的经济林树种或品种。 2、复壮 按照低效林改造技术规程5.1.6 的规定执行。 (三)其它经济林改造 1、疏伐改造 对于因密度过大(0.8

42、 以上)而造成的产品产量过低的低效其它经济林, 采用伐除部分林木,改善林分结构和林木营养空间的措施进行改造。优先伐 除林冠被压、干形不直、受损伤等生长不良林木,并按照伐后林木相对均匀 分布的原则,选择其它需要疏伐的林木。伐后林内要保持整洁卫生。 疏伐改造适用于中幼龄林。 2、补植改造 对于因密度过稀(0.5 以下)而造成的产品产量过低的低效其它经济林, 采用补植相同树种、与已有林木相同或尽可能相近规格苗木,使补植后的林 木株数达到该树种适宜造林密度的最低限。 补植改造适用于幼龄林。 3、复壮改造 按照低效林改造技术规程5.1.6 的规定执行。 复壮改造适用于中幼龄林。 4、更新改造 对于因未适

43、地适树造成适品种造成的低效其它经济林,以及密度过大 或过稀的近成熟林等,在全部采伐后重新造林。造林措施按照本标准第十三 条的规定执行。 第六章 封山育林 第十五条 封育对象 (一)封育对象确定原则 通过封育有望成林、改善生态景观、提高防护功能的无立木林地、疏林 地和灌木林地等,应进行封育。 (二)封育对象 封育对象按照封山育林技术规程第 5 章的规定执行。 第十六条 封育类型 (一)无林地和疏林地 1、封育类型确定原则 在小班调查的基础上,根据立地条件,以及母树、幼苗幼树、萌蘖根株 等情况确定无林地和疏林地封育类型。 2、封育类型 (1)乔木型:因人为干扰而形成的疏林地以及乔木适宜生长区域内,

44、达 到封育条件且乔木树种的母树、幼树、幼苗、根株占优势的无立木林地、宜 林地应封育为乔木型。 (2)乔灌型:其他疏林地,以及在乔木适宜生长区域内,符合封育条件但 乔木树种的母树、幼树、幼苗、根株不占优势的无立木林地、宜林地可封育 为乔灌型。 (3)竹林型:符合毛竹、丛生竹或杂竹封育条件的地块。 (二)灌木林地 灌木林地封育类型为乔木型。 第十七条 封育方式 (一)全封 干流峡谷区、重要集水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珍稀物种分布区,以及 因人为活动比较频繁致使植被恢复较困难的封育区,实行全封。 (二)半封 有一定目的树种、生长良好、林木覆盖度较大,以及受人为活动干扰较 少的封育区,实行半封。 第十八

45、条 封育年限 根据封育区的封育条件和封育目的确定封育年限。无林地、疏林地和灌 木林地的封育年限为 5 年,有林地封育年限为 3 年。 第十九条 封育措施 (一)制订管护实施方案 明确封育区的管护责任人、管护面积、管护措施和管护责任等内容。 (二)设立管护宣传牌或标牌 在进入封育区的交通路口或主要道路旁等人为活动较多地段,树立坚 固的宣传牌或标牌,注明封育区名称、所在行政区域、四至边界、封育面积、 封育方式、封育年限、封育措施、管护责任人等。 位于三峡水库 175 米蓄水线以上至 100 米范围内的封育区,每个封育 区应至少设立 2 块管护宣传牌或标牌。其它应至少设立 1 块管护宣传牌或 标牌。

46、 (三)检查哨卡 面积超过 50 公顷、人为活动较为频繁的全封封育区,在进封育区的路 口,可设立哨卡,加强对封育区的管护。 (四)人工巡护 封育区应安排专职或兼职管护人员开展日常巡护。位于三峡水库 175 米蓄水线以上至 100 米范围内的全封封育区,每 50 公顷应安排一名专职管 护人员,其它区域每 75 公顷安排一名专职管护人员。半封育区分别为 75 公 顷、100 公顷安排一名专职管护人员。不到上述封育面积的,可安排兼职管 护人员管护。 (五)围栏 对于人、畜活动频繁区域的封育区,或没有明显封育边界的,可设置机 械围栏,或生物围栏,进行围封。 (六)人工辅助育林 1、疏林地、无林地、灌木

47、林地封育区的补植 对封育区内自然繁育能力不足或幼苗、幼树分布不均匀的间隙地块,可 按封育类型成效要求进行补植或补播。补植树种应与封育区内已有树种不 同、且能与已有树种形成稳定的混交森林群落(生态系统),补植株数根据已 有苗木、树种最低合理密度确定,但不超过已有树种或补植树种的最低适宜 栽植密度的一半。补植措施按照封山育林技术规程10.3 的规定执行。 2、有林地补植 按照造林技术规程9.2 的规定执行。 补植采用人工植苗,补植的方式主要有均匀补植、块状补植、林冠下补 植、林中隙地补植等。 第七章 生态环境保护 第二十条 水土保持措施 (一)造林保护措施 1、人工造林、补植中的林地清理、整地、除

48、草松土、施肥等要严格按照 本标准第 8 章的规定执行。 2、挖穴时,穴面与坡面持平或稍向内倾斜,以便更好地蓄水拦泥。挖开 植穴的表土均要回填。对于换填客土的,被替换的、未填完的客土均应带走。 3、除随时整地随时造林外,整地时间应尽量避开雨季,同时尽可能地 缩短整地与载植之间的时间长度。对于整地后暂不造林的,有条件时整地后 可用杂草覆盖挖出的表土。 4、抚育过程中的松土、扩穴、施肥应尽量在植穴周边进行,陡坡地段应 减小作业面积,并将割除的杂草藤本在穴周围覆盖,以减小土壤直接裸露。 5、施追肥时,不宜直接施于林木(苗木)根部,也不宜超过树冠投影的 外缘。施肥深度应在林木(苗木)根系的密集部位,并覆

49、土压实。 6、疏伐作业时,应防止对保留木造成伤害,并注意对土壤的保护。伐除 的林木要及时运走,采伐剩余物或运走,或就地处理。 (二)生物设施 在陡急坡岸、水土流失严重地段,沿等高线每隔一定距离密植具有一定 经济价值的灌草带(植物篱笆),带宽约 1 米,起到蓄水保土的作用。 (三)水土保持设施 1、截水沟 在山体坡面沿等高线布设,截水沟间距应根据地面坡度、土质和暴雨径 流情况综合确定,一般 20-50m。 2、蓄水池 布设在山顶或山体中部低凹处。山顶蓄水池与引水设施终端连接;山中 蓄水池与一个或多个截水沟终端连接。蓄水池位置应根据地形有利、岩性良 好、蓄水容量大、工程量小、施工条件便利等的原则确

50、定。单池容量根据坡 面径流量、蓄排关系和修建省工、使用方便等的原则确定。 3、集水坡 利用植株行间地建造微型集水坡面,提高集水点接受的实际径流量。植 株行下沿等高线用土或石块筑梗拦蓄径流,行间集水坡表面采用不同方法 或材料处理以减少雨水渗透。 4、引灌设施 在蓄水贮水困难,不经常定期灌溉林木难以成活的山地,可配套建设小 型、微型的引水、灌溉设施,包括小(微)型堤坝、引水管线、灌溉系统等,尽 量采用滴灌等节水技术。 第二十一条 生物多样性保护 (一)物种及栖息地保护 造林绿化过程中,应注意对区域内古树名木、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 动植物资源及其栖息地的保护,保留鸟巢或人工鸟巢周围的林木,保留野生

51、 动物隐蔽地的林木,禁止在生态屏障区内狩猎和进行野生经济植物采集等 活动,对于一些被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围栏封育。 (二)控制外来物种, 造林绿化应执行本标准附录 B 的规定,并优先使用当地乡土树种。使 用引进树种的,引进树种应进行过种植试验,未造成对当地物种、生态系统 造成负面影响,并通过当地主管部门的审定。 (三)珍稀树种保护 造林绿化中,应加强对区域内珍稀树种的保护,特别是加强国家级、省 级珍稀濒危树种的保护。在林地清理、低效林改造、采伐作业中,保留珍稀 树种苗木和林木,保留的苗木、林木纳入造林密度计算。 珍稀树种名录见附录 D。 第二十三条 森林健康 (一)森林防火 造林绿化应加强对森林

52、防火通道的保护,按照森林防火通道规划、建设 要求,维护、建设生物防火林带。林地清理的灌草、抚育采伐剩余物等要及 时清理,减少林地可燃物。 造林绿化施工时,禁止在施工现场用火,防止引发火灾。 (二)病虫害防治 严格实行森林植物检疫制度,所有进入造林绿化现场的苗木,均要进行 检疫,杜绝使用带病苗木、受病虫害危害的苗木。要优先使用抗病性强、免 疫力高、适应性好、生长快的优良苗木。 避免大面积营造纯林。生态保护带应营造混交林,合理配置树种,提高 森林群落的稳定性。生态利用带应优先选择营造混交林,丰富生物多样性, 并提高水土保持功能。 要及时清理采伐剩余物,保持林地卫生。要及时隔离、处理病虫危害木 和枯

53、死木,减少病源。对于已发生病虫害的,要优先采用以生物防治为主的 综合防治方法,避免采用化学防治法。对于受检疫性病虫害的林木,一旦发 现,应及时伐除、销毁。 (三)林地生产力维护 造林绿化措施应有利于林地生产力的维护,防止林地生产力衰退。在树 种选择与配置、整地、施肥等环节,都要防止水肥流失、林地生产力降低。在 生态利用区,可采取种植绿肥等措施提高林地肥力,在立地条件相对平缓的 地段适当进行间作,施肥时,应根据土壤理化特性确定肥料种类,使施肥有 针对性。 第八章 造林绿化档案管理 第二十四条 人工造林档案 人工造林档案管理按照造林技术规程第11章的规定执行。 第二十五条 封山育林档案 封山育林档

54、案管理按照封山育林技术规程第12章的规定执行。 第二十六条 低效林改造档案 低效林改造档案按照低效林改造技术规程9.2的规定执行。 附录一 森林立地类型划分 (一)立地分区 按照我国森林立地分类的原则、依据和方法,结合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 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将生态屏障区划分为如下4个立地亚区。 1、库尾丘陵立地亚区 位于三峡水库的库尾,行政范围涉及江津、永川、北碚、巴南、南岸、渝 北等区(县)。 2、平行岭谷低山丘陵立地亚区 位于三峡水库的上段,行政范围涉及长寿、丰都、忠县、石柱、武隆等区 (县)。 3、低山丘陵河谷亚区 位于三峡水库的中段,行政范围涉及开县、万州、云阳(县)。 4、峡谷低

55、山立地亚区 位于三峡水库下段,行政范围涉及重庆的奉节、巫山、巫溪,湖北的夷 陵、秭归、兴山、巴东等区(县)。 (二)立地类型组划分 在立地亚区内,按照土壤类型、土壤酸碱度划分立地类型组。其中,土 壤的垂直分布为,海拔800米以下多黄红壤,丘陵谷地有紫色土。8001700 米之间,多山地黄壤,其次是石灰土。1700米以上为黄棕壤和山地草甸土。 结合水库生态屏障区森林土壤的实际,划分如下7组立地类型组。 1、黄壤立地类型组 2、酸性紫色土立地类型组 3、中性紫色土立地类型组 4、钙质紫色土立地类型组 5、黄色石灰土立地类型组 6、老冲积黄壤立地类型组 7、新冲积土立地类型组 (三)立地类型划分 在

56、立地类型组内,按照土壤质地、土壤厚度划分立地类型。划分结果见 表1.1。 (四)立地类型与主要树种选择 根据立地亚区、各立地类型的特点,结合库区主要造林树种的生物学特 性与生态学特点,各立地类型主要造林树种见表1.1。 表 1.1 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森林立地类型表 立地组立地类型立地类 型亚区名称代号名称代号 适应树种 涉及区 (县) 河谷、阶地新冲积土型 111 杨树、水杉、桤木、麻竹、刺桐、柳树河谷冲积土 组 11 河谷河漫滩石砾质新冲积土型 112 巴茅、柳树、杨树、刺桐、麻栎、芦苇 丘陵坡部薄层中性紫色土型 121 柏木、构树、刺槐、黄荆、苦楝、乌桕丘陵中性紫 色土组 12 丘陵坡部中

57、、厚层中性紫色土型 122 柏木、栾树、苦楝、花椒、桉树、麻竹、杂交竹 低山丘陵薄层酸性紫色土型 131 马尾松、香椿、麻栎、盐肤木、麻竹、杂交竹 低山丘陵酸 性紫色土组 13 低山丘陵中、厚层酸性紫色土型 132 马尾松、桉树、银杏、水杉、香樟、花椒、女贞、枫香、香椿、麻栎、 毛竹、麻竹、杂交竹 低山丘陵薄层黄色石灰土型 141 柏木、栎类、盐肤木、桤木、苦楝、桑、构树 低山丘陵石 灰土组 14 低山丘陵中、厚层黄色石灰土型 142 栾树、香樟、柏木、油桐、香椿、核桃、枣树、栎类、盐肤木、桤木、 乌桕、杨树、苦楝、泡桐、桑、构树 低山丘陵薄层冷沙黄壤型 151 栎类、马尾松、木荷、枫香、刺槐

58、、合欢、麻栎、檫木、香樟 丘陵立 地亚区 低山丘陵黄 壤组 15 低山丘陵中、厚层冷沙黄壤型 152 桉树、杨树、麻竹、杂交竹 江津、 永川、 北碚、 巴南、 南岸、 渝北 河谷、阶地(坡)泥质冲积土型 211 慈竹、桉树、柳树、杨树、喜树、枫杨、麻竹 河谷、阶地(坡)石砾质冲积黄壤型 212 慈竹、枫杨、麻竹、柳树、杨树、喜树、水杉 河谷冲积土 组 21 河谷河漫滩沙、泥质新冲积土型 213 巴茅、柳树、枫杨、杨树、喜树、池杉、杂交竹 低山丘陵薄层酸性紫色土型 221 马尾松、花椒、女贞、枫香、香樟、杉木、麻栎、刺槐、 低山丘陵酸 性紫色土组 22 低山丘陵中、厚层酸性紫色土型 222 柑桔

59、、花椒、马尾松、桉树、枫香、香樟、香椿、麻栎、刺槐、板栗、 毛竹、银杏、水杉 平行岭 谷低山 丘陵立 地亚区 低山丘陵石 灰土组 23 低山丘陵薄层黄色石灰土型 231 柏木、刺槐、栾树、栎类、麻栎、桤木、桑、银杏、枫香、棕榈、桑树 长寿、 丰都、 忠县、 石柱、 武隆 立地类 型亚区 立地组立地类型 适应树种 涉及区 (县)名称代号名称代号 低山丘陵中、厚层黄色石灰土型 232 栾树、香樟、柏木、刺槐、油桐、香椿、核桃、栎类、盐肤木、麻栎、 桤木、木荷、黄栌、 低山丘陵薄层冷沙黄壤型 241 栎类、马尾松、木荷、枫香、刺槐、马桑、合欢、刺槐、火棘、麻栎、 檫木、香樟低山丘陵黄 壤组 24 低

60、山丘陵中、厚层冷沙黄壤型 242 杉木、栎类、香樟、马尾松、木荷、毛竹、油桐、杨树、柑桔、桤木、 喜树、苦楝、油橄榄、油茶、红椿 河谷、阶地(坡)泥质冲积黄壤型 311 慈竹、柳树、枫杨、台湾桤木、水杉、杉木 河谷、阶地(坡)石砾质冲积黄壤型 312 慈竹、枫杨、杨树、柳树、麻栎、杉木、台湾桤木 河谷冲积土 组 31 河谷河漫滩沙、泥质新冲积土型 313 巴茅、柳树、枫杨、麻栎、杜仲、桤木、喜树 低山丘陵酸性紫色土型 321 马尾松、花椒、女贞、枫香、香樟、杉木、麻栎低山丘陵紫 色土组 32 低山丘陵中性紫色土型 322 柏木、栾树、苦楝、花椒、桉树、麻竹、杂交竹 低山丘陵薄层冷沙黄壤型 3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