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之清朝篇课件_第1页
论文之清朝篇课件_第2页
论文之清朝篇课件_第3页
论文之清朝篇课件_第4页
论文之清朝篇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末篇:清朝服装 时间:公元1616年至1911年叙述:清朝是以满族入主中原建立的王权。满族原是尚武的游牧民族,在戎马生涯中形成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冠服形制与汉人的服装大异其趣。 第一节 清朝皇帝服饰 清代皇帝的服饰基本上分为三大类,即礼服、吉服和便服。 礼服包括朝服、朝冠、端罩、衮服、补服; 吉服包括吉服冠、龙袍、龙褂; 便服即常服,是在典制规定以外的平常之服。 皇帝朝服及所戴的冠,分冬夏二式。冬夏朝服区别主要在衣服的边缘,春夏用缎,秋冬用珍贵皮毛为缘饰之。朝服的颜色以黄色为主,以明黄为贵,只有在祭祀天时用蓝色,朝日时用红色,夕月时用白色。朝服的纹样主要为龙纹及十二章纹样。一般在正前、背后及两臂

2、绣正龙各一条;腰帷绣行龙五条襞积(折裥处)前后各绣团龙九条;裳绣正龙两条、行龙四条;披肩绣行龙两条;袖端绣正龙各一条。十二章纹样为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黼、黻八章在衣上;其余四种藻、火、宗彝、米粉在裳上,并配用五色云纹。 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1、 吉服 :包括吉服冠、龙袍、龙褂(一)龙袍 龙袍以明黄色为主也可用金黄杏黄等色。古时称帝王之位,为九五之尊。九、五两数,通常象征着高贵,在皇室建筑、生活器具等方面都有所反映。清朝皇帝的龙袍,据文献记载,也绣有九条龙。从实物来看,前后只有八条龙,与文字记载不符,缺一条龙。有人认为还有一条龙是皇帝本身。其实这条龙客观存在着,

3、只是被绣在衣襟里面,一般不易看到。这样一来,每件龙袍实际即为九龙,而从正面或背面单独看时,所看见的都是五龙,与九五之数正好相吻合。龙袍下摆斜向排列着许多弯曲的线条,名谓“水脚”。水脚之上,有许多波浪翻滚的水浪,水浪上面立有山石宝物,俗称“海水江崖”,它除了表示绵延不断的吉祥含意之外,还有“一统山河”和“万世升平”的寓意。 乾隆 黄纱绣彩云金龙单龙袍2、 礼服:朝服、朝冠、端罩、衮服、补服(1) 朝服 皇帝朝服及所戴的冠,分冬夏二式。冬夏朝服区别主要在衣服的边缘,春夏用缎,秋冬用珍贵皮毛为缘饰之。朝服的颜色以黄色为主,以明黄为贵,只有在祭祀天时用蓝色,朝日时用红色,夕月时用白色。朝服的纹样主要为

4、龙纹及十二章纹样。一般在正前、背后及两臂绣正龙各一条;腰帷绣行龙五条襞积(折裥处)前后各绣团龙九条;裳绣正龙两条、行龙四条;披肩绣行龙两条;袖端绣正龙各一条。十二章纹样为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黼、黻八章在衣上;其余四种藻、火、宗彝、米粉在裳上,并配用五色云纹。 清乾隆皇帝着朝服像(2) 朝冠 夏朝冠 冬朝冠 圆冠式。冠内用红纱衬里,外罩白布,并以黑地织金绲边包缘。冠外缀朱纬;平顶,顶覆织金锦。冠下绿色系带上附黄签,一面墨笔楷书:泰字壹号 高宗纯皇帝御用清凉绒缨朝冠一顶,另一面墨笔楷书:乾隆四十三年 上留。乾隆四十三年即公元1778年。清代的冠服制度浩繁,仅在皇帝的袍服方面就分衮服、朝服、

5、常服、吉服、行袍等等。随着季节的变化,这些袍服遂有冬夏之别。在不同的场合需穿着不同的袍服,例如皇帝领首祭圆丘、祈谷、祈雨时,需穿着石青色的衮服。朝服基本上为明黄色,但是祀天时用蓝色,朝日用红色,夕月用月白色。随着时令与场合的不同,皇帝搭配袍服所戴的冠帽也不同,有朝冠、吉服冠、行服冠与雨冠之分,亦有冬夏之别;其中,冬朝冠或用薰貂皮毛,或用黑狐皮毛制成,夏朝冠或织玉草,或以藤丝、竹丝制成。因此,这件冠帽应是一顶清帝的夏朝冠,依据冠下系带所缚黄签上的文字,曾是清高宗乾隆皇帝御用之冠,民国初期收贮于紫禁城内的永寿宫,这个宫殿乃作为皇帝寝宫养心殿的库房。这件曾属于清高宗的夏朝冠原仅余帽体本身,所应配饰的

6、朝冠顶、金佛与舍林皆已不存,今乃另选用同类帽饰缝缀。(3) 端罩满语叫“打呼”,清代服饰名。在清代服饰制度中,是一种皇帝、诸王、高级官员等人在冬季时替代衮服、补褂套穿在朝袍、吉服袍等袍服外的一种圆领、对襟、平袖、长及膝、左右垂带的翻毛外褂。 端罩按大清会典的制度,有黑狐、紫貂、青狐、貂皮、猞猁狲、红豹皮、黄狐皮等几种;按质地、皮色的好坏及其里、带的颜色等内容,又分为八个等级,以此来区别其身份、地位的高低尊卑。 礼服黄色暗团龙江绸玄狐皮端罩便服黄色暗团龙江绸玄狐皮端罩(4) 衮服 衮服,简称“衮”,古代皇帝及上公的礼服。与冕冠合称为“衮冕”,是古代最尊贵的礼服之一。是皇帝在祭天地、宗庙及正旦、冬

7、至、圣节等重大庆典活动时穿用的礼服。 中国传统的衮衣主体分上衣与下裳两部分,衣裳以龙、日、月、星辰、山、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十二章纹为饰,另有蔽膝、革带、大带、绶等配饰。 石青色缎缀四团缉米珠云龙银鼠皮衮服黄色纱绣四团金龙夹衮服石青四团云龙妆花缎袷衮服3、 便服:常服,是在典制规定以外的平常之服。(一)常服康熙常服-石青色织金妆花缎彩云团龙纹褂乾隆常服-蓝色簟锦纹暗花绸夹袍 常服有常服袍和常服褂两种。常服袍,为石青色,花纹随所御,圆领、马蹄袖、右衽四开裾袍。常服褂是套在常服袍外面的圆领、平袖对襟外褂。皇帝常服有绵、夹、纱、裘,均依时令更替。 第二节 清朝皇后服饰 清代皇后服饰皇后的

8、朝服由朝冠、朝袍、朝褂、朝裙及朝珠等组成。朝冠,冬用薰貂,夏用青绒,上缀有红色帽纬。顶部分三层,叠三层金凤,金凤之间各贯东珠一只。帽纬上有金凤和宝珠。冠后饰金翟一只,翟尾垂五行珍珠,共三百二十颗,每行另饰青金石、东珠等宝石,末端还缀有珊瑚。朝袍以明黄色缎子制成,分冬夏两类,冬季另加貂缘。朝袍的基本款式是由披领、护肩与袍身组成。披领也绣龙纹。朝褂是穿在朝袍之外的服饰,其样式为对襟、无领、无袖,形似背心。 一、礼服 (一) 朝冠 清代皇太后及皇后之冬朝冠,熏貂为之。上缀朱纬,顶三层,贯东珠各一,皆承以金凤。饰东珠各三,珍珠各十七,上衔大东珠各一,朱纬上周缀金凤七。饰东珠各九,猫睛石各一,珍珠各二十

9、一。后金翟一,饰睛石一,小珍珠十六。翟尾垂珠,五行二就,共珍珠三二。每行大珍珠一,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一,饰东珠、珍珠各六,末缀珊瑚。冠后扩领,垂明黄条二,末缀宝石,青缎为带。夏朝冠,青绒为之,余制如冬朝冠。清朝皇后冬朝冠 清朝皇后夏朝冠(2) 朝袍朝袍的基本款式是由披领、护肩与袍身组成。披领也绣龙纹。穿朝袍时必须与朝褂配套,朝褂是穿在朝袍之外的服饰,其样式为对襟、无领、无袖,形似背心。上面也绣有龙云及八宝平水等纹样。孝贤皇后朝袍 (3) 朝褂皇太后朝褂前后式 清代皇后、太皇太后、皇太后、皇贵妃朝褂有四种款式,均石青色,织金段或绸尼金纱镶边。裾一式:圆领对襟有后开裾,缺袖的长背心,自胸围线以下做襞

10、积。在胸围线以上前后锈立龙各二条,胸围以下横分为四层,一、三两层前后各绣行龙二条,下平水江崖。二四两层各绣万福万寿,彩云相间。二式:圆领对襟有后开裾,上钉五个纽扣,胸围线以上前后绣立龙二,胸围线以下分三层各同襞积。一层前绣小立龙十,后绣小立龙十一,下海氺江崖;二层前后各绣小立龙十二,下为海水;三层前后各绣小立龙十六。三式:有后开裾,腰下有襞积的长背心,前后各绣正龙一条,腰帷前后行龙各二,下幅行龙前后各四,各层下均有寿山平水江崖纹。四式:圆领、对襟、缺袖、无襞积,左右开裾至下腋的长背心,前后各绣大立龙二,下八宝寿山立水江崖。(4) 朝裙 着于外褂之内、开衩袍之外,在朝贺及祭祀时用之。皇太后、皇后

11、之冬朝裙用片金加海龙缘,上用红织金寿字缎,下石青行龙妆缎,皆正幅,有襞积;夏朝裙,片金缘,缎纱随用。余如冬。其下至皇太子妃皆同。一品命妇冬朝裙与民公夫人同,片金加海龙缘,上用红缎,下石青行蟒红缎,皆正幅,有襞积。下至三品命妇皆同。夏朝裙,片金缘,缎纱随用。余如冬朝裙。皇太后夏朝裙 皇太后冬朝裙(5) 朝珠 朝珠是清朝礼服的一种佩挂物,挂在颈项垂於胸前。朝珠共108颗,每27颗间穿入一粒大珠,大珠共四颗,称分珠, 朝珠两旁共附小珠三串:一边一串,另一边两串,名为“纪念”;戴法男女有别,两串在左一串在右为男,两串在右一串在左为女。另外有一串珠垂於背,称背云. 朝珠由108颗珠子贯穿而成,挂于颈上,

12、垂在胸前。朝珠的质料有东珠、翡翠、玛瑙、蓝晶石、珊瑚等。每盘朝珠有四个大珠,垂在胸前的叫“佛头”,在背后还有一个下垂的“背云”,在朝珠两侧,有三串小珠,左二右一,各10粒,名为“记捻”。按清会典规定,自皇帝、后妃到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皆可配挂朝珠,朝珠虽然是装饰品,但一般官员和百姓不能随意佩带。对于佩带何种质地的朝珠,也有严格的区分和等级规定,从官员胸前所佩带朝珠质地的好坏,可以看出官员的品级高低来.皇太后朝珠2、 吉服(一)龙褂 清代龙褂,样式为圆领、对襟、左右开气、袖端平直的长袍。龙褂只能为皇后、皇太后、皇贵妃、贵妃、妃、嫔服用。皇后龙褂纹饰,据文献记载有两种类型,北京故宫所藏实物,则

13、有三种类型,均为石青色:第一种饰五爪龙八团,两肩、前胸后背各一团为正龙,前后襟行龙各两团,下幅八宝、寿山水浪江涯及立水纹,袖端各两条行龙及水浪纹。第二种只饰五爪金龙八团,下幅及袖端不施纹样。第三种饰五爪金龙八团,下幅加水浪江涯、寿山、立水纹。皇后、皇太后、皇贵妃、贵妃、妃龙褂与此相同。嫔所穿龙褂,两肩前后正龙各一条,襟变四龙。龙褂3、 常服 皇后常服样式,与满族贵妇服饰基本相似,圆领、大襟,衣领、衣袖及衣襟边缘,都饰有宽花边,只是图案有所不同。另外,常服样式也比满族贵妇服饰要宽松一些,特别是衣袖及下摆。皇后常服-凤袍第三节 清朝官员服饰 清朝服饰是中国历代服饰中最为庞杂和繁缛的,对于近世纪的服

14、饰影响较大。从改服满族服饰,直到后来的西服东渐,清朝服饰处于一个大变革时期,清朝是由满族建立的政权,清代服饰既保留了满族的特点,又继承了汉族的形式,清代官服也因循于此,既沿袭了汉服官府的特点,又具有自己民族特色,在中国服饰史上具有鲜明的特点。一、冠帽 清代文武官员上朝之时都带一种“大帽子”, 其制有二式:一为冬天所戴,名为暖帽;一为夏天所戴,名为凉帽。暖帽的形制,多为圆型,周围有一道檐边,材料多为皮制,皮毛之类也有分别。最初,以貂鼠为贵,其次为海獭,再次为狐。暖帽中间还装有红色帽纬,或以丝制等。帽子的最高部分,装有顶珠,材质多以红、兰、白、金等色宝石,珠下还有孔雀翎毛垂于脑后,称花翎,顶子和花

15、翎是区别职官品级的重要标志。凉帽 暖帽二、顶子一品红宝石顶珠二品珊瑚顶珠 顶子指冠帽上的顶珠,是 清代区别官阶的重要标志。所谓几品顶戴( 或称“ 顶带”),就是看冠帽上的顶珠。顶珠必须按品级戴用,不得僭越。如果革职、降职,就是革去他原应戴的顶珠。皇帝为珍珠,一品为红宝石,二品为珊瑚,三品为蓝宝石,四品为青金石,五品为水晶,六品为砗磲,七品为素金,八品为阴文缕花金,九品为阳文缕花金,未人流者无顶珠。三、花翎翎子又称“花翎”。清代戴礼帽时,一般在顶珠之下都装有一支6-7cm 长的、用白玉或翡翠制作的翎管,这翎管主要是用来安插翎枝的。清代的翎子,与明代的装法不同,清朝翎子的装法是将翎子拖在脑后。翎子

16、分花翎、蓝翎、染蓝翎,花翎为贵,花翎即孔雀翎。蓝翎用鹖羽制成,无眼,贵者三英、初者二英、最次者一英;花翎用孔雀尾毛制成,又称“孔雀翎”,有一眼,二眼、三眼之分,以三眼为最贵 。“眼”就是孔雀尾毛上的彩色园斑。花翎原有例戴、赐戴之分,能戴花翎的官吏有五种:一是有爵位所规定;二是接近皇帝的近侍和王府护卫人员;三是禁卫京城内外的武官;四是有军功的人;五是特赐的人。按大清会典规定: 贝子戴三眼花翎,根缀蓝翎; 镇国公、辅国公、和硕额附戴二眼花翎; 内大臣、侍卫、前锋护军统领,前锋护军参领、诸王府长史、一等护卫以及各省驻防将军、副都统、督抚、提镇蒙赐者戴一眼花翎; 贝勒府司仗长、王府及贝勒府二、三等护卫

17、等戴染蓝翎。花翎四、朝珠 按清代冠服制度,君臣、命妇凡穿朝服或吉服必于胸前挂朝珠。朝珠是挂在颈项间垂于胸前,由一百零八颗圆珠串成,无疑是源于佛教的数珠,也是随品级而挂用,质 料也各不相同,朝 珠的质料以产于松花江的东珠为最贵重,只 有皇帝、皇太后、皇后才能戴。朝珠用细条贯串,有后引垂于背后。朝珠上还附有三串小珠,其中二小串是男在左面,女在右面,一小串则女在左面,男在右面。清代朝珠5、 补服 补服是清代的礼服。皇帝穿衮服、皇子穿龙褂时,王公大臣和百官穿补服相衬配,是清代文武大臣和百官的重要官服。补服的形式以圆领、对襟、平袖、袖与肘齐,衣长至膝下,前后各缀有一块补子。补服主要的特点,是用 “补子”

18、的不同纹饰来区别官职品级。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皇室成员用圆形补子。固伦额驸、镇国公、辅国公、和硕额驸、民公、侯、伯、子、男、以至各级品官,均用方形补子。明 、清 两代,官 员在朝服的前胸后背处分别装饰一块方行的图案,叫补子,它 是用来区分官爵大小的。明 清官员所用补子都是以方补的形式出现的,与明补相比,清代的补子小而简单,前后成对,但前片一般是对开的,后片则整片织在一起,主要是为了便于穿着。前片官补正好位于清代官服的前胸,为便于解系纽扣,只能将前片对半分开。 清代补服的补子纹样分皇族和百官两大类。武官: 一品用麒麟; 二品用狮子; 三品用豹; 四品用虎; 五品用熊; 六品用彪; 七品和八品

19、用犀牛; 九品用海马。各品级文武官员纹样为:文官: 一品用仙鹤; 二品用锦鸡; 三品用孔雀; 四品用雁; 五品用白鹇; 六品用鹭鸶; 七品用鶒鸂; 八品用鹌鹑; 九品用练雀。皇族圆形补子文官补子:武官补子:第四节 八旗服饰 满族是一个崇尚骑射、骁勇尚武的民族,在统一征战过程中,八旗兵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601年,努尔哈赤初设黄、红、蓝、白四旗,到1615年又增加镶黄、镶红、镶蓝、镶白四旗。清兵入关后,八旗兵成为大清的主要军事力量。八旗兵甲胄属阅兵礼服,非战时用品,甲以锦布为里,以绸为面,饰以铜钉;胄为牛皮制成,髹以黑漆,其顶部竖有雕翎。八旗服饰镶红旗头盔康熙明黄缎绣平金龙云纹大阅甲 第5节

20、 男子服饰 清代男子服装主要有袍服、褂、袄、衫、裤等。袍褂是最主要的礼服。其中有一种行褂,长不过腰,袖仅掩肘,短衣短袖便于骑马,所以叫“马褂”。马褂的形制为对襟、大襟和缺襟(琵琶襟)之别。对襟马褂多当礼服。大襟马褂多当作常服,一般穿袍服外面。 一、袍褂 袍服和外褂。 清 代官服的主要组成部分。 清 昭连 啸亭杂录服饰沿革:“袍褂皆用密线缝纫,行列如绘,谓之实行。” 徐珂 清稗类钞服饰成亲王之袍褂:“ 成哲亲王 所御袍褂极旧,然熨贴整削。” 旧时男子所穿的长袍马褂。 曹禺 日出第一幕:“这一身衣服,使他显得异样怯弱、渺小,如一个婴儿裹在成人的袍褂里。”袍褂2、 马褂 立领、对襟、平袖端、身长至腰

21、,前襟缀扣襻五枚。马褂原为清代的“行装”之褂(男性正装“袍褂”的外褂则较长,长及膝盖或更偏下,与短款的马褂不同),后逐渐成为日常穿用的便服,至民国时期又升格为礼服,统用黑色面料,织暗花纹,不作彩色织绣图案。 旧时男子穿在长袍外面的对襟短褂。本为满族人骑马时穿的服装,故名。马褂的样式有琵琶襟、大襟、对襟三种。琵琶襟马褂,因其右襟短缺,又叫缺襟马褂,穿上它可以行动自如,常用作出行装。大襟马褂,则将衣襟开在右边,四周用异色作为缘边,一般作常服使用。对襟马褂,其服色在各个时期有多种变化:初沿天青色,至乾隆中期,又尚玫瑰紫,后又推崇深绛色(人称“福色”),到了嘉庆年间,则流行泥金及浅灰色。大袖对襟马褂可

22、代替外褂而作为礼服使用,颜色多用天青色,大小官员在谒客时常穿此服,因其身长袖窄,也称作“长袖马褂”。马褂分大襟马褂、对襟马褂、等多种样式。 蓝色漳绒团八宝大襟马褂黑紫色素缎对襟马褂琵琶襟马褂翻毛皮马褂3、 马甲 马甲”或称“坎肩”,男女皆着。样式有大襟、对襟等。一般穿在里面,样式也比较窄小。清末时,有把马甲穿在外面的。这种马甲,四周镶边,在正胸钉一横排钮扣,共十三粒,俗称“一字襟”马甲,或称“十三太保”。 清代的坎肩很讲究,尤其是入关以后满族穿的坎肩多短而紧身,一般仅及腰下。虽说是便服,却因为它穿起来方便,护心,老少皆宜,所以穿的人很多。坎肩如马褂一样也有大襟、对襟诸式。袖口是平的,一般穿在里

23、面,式样也比较窄小。也有的喜欢穿在袍衫外面,而且在制作上还常把坎肩和长袍用一种面料,用同样的装饰方法制成套装,穿起来别有一种华贵、庄重的气派。当时还流行一种“琵琶襟”坎肩,这是清代出现的新款式坎肩。它的大襟边不到腋下,而是从第二个纽扣的地方直通向下,但不到底,从第四个纽扣又回到中心线,以对襟形式直通到坎肩底部,左前襟缺一块的地方与里襟扣合。这种款式不分男女,都可以穿。一字襟马甲石青色团牡丹暗八仙纹织金缎小坎肩琵琶襟坎肩第6节 女子服饰 汉族妇女服饰仍沿用明朝服装形制,以衫裙为主。乾隆年间以上身着镶有花边的袄、衫为主,式样比较宽大,长度一般在膝下。嘉道以后,镶有花边的衣衫趋于窄小,长度也明显缩短

24、。 一般妇女的裙子没有什么规定。清初崇尚“百裥裙”。在康熙、乾隆年间又流行“凤尾裙”。到咸丰、同治年间又出现一种叫“鱼鳞百裥裙”。 清代汉族女子服饰 欣赏清朝皇帝服饰:皇太极皂靴顺治礼服-黄色纱绣四团金龙夹衮服顺治吉服-明黄色纱缀绣八团龙袍顺治吉服-蓝色八团彩云金龙妆花纱袷袍顺治吉服-黄色纱绣四团金龙夹衮服顺治便服-黄色云龙妆花缎夹裤康熙礼服-石青色缎缀四团缉米珠云龙银鼠皮衮服康熙礼服-石青四团云龙妆花缎袷衮服康熙行服-黄色金龙妆花纱男朝袍康熙行服-石青缎貂皮行褂康熙行服-石青缎银鼠皮行服褂康熙行服-香色夔龙凤暗花绸皮行服袍康熙行服-油绿色素缎袷行服褂康熙行服-油绿色云龙暗花缎绵行服袍康熙便服-蓝色宁绸紧身康熙常服-石青色织金妆花缎彩云团龙纹褂康熙雨衣大红水波纹羽纱单雨衣康熙红色纳纱彩绣龙凤辑米珠高靿绵袜康熙蓝色暗花缎拉锁绣荷花山水纹绵袜 康熙蓝色缎绣团凤绵袜康熙浅绿绸绣凤头绵袜康熙浅杏黄缎绣五谷丰登绵袜康熙驼色缎平金百鸟纹绵袜康熙黄云缎勾藤米珠靴 康熙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