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后期管理和持续发展_第1页
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后期管理和持续发展_第2页
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后期管理和持续发展_第3页
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后期管理和持续发展_第4页
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后期管理和持续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题目 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后期管理和持续发展 姓名与学号 乔利利 3110104828年级与专业 社科1112所在学院 求是学院联系方式地自然保护区的后期管理和持续发展以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洛阳段为例3110104828 乔利利 社科1112班摘要:黄河湿地(洛阳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建设和后期发展中,应根据当期出现的问题,结合本地区生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在生态建设上注意保护区之间的连接地带;加强景区文明建设,减少景区环境污染;建设缓冲带。景观建设上,结合当地历史人文遗迹,打造多层次主题,减少资源浪费。社会发展上促进保护区与社区融合,加快管理队伍建设,促进管理专

2、业化和科学化;促进第三产业发展,规范农家乐建设,为保护区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关键词:保护真空因地制宜 主题规划文物保护 生态价值 依法治理 野生生物 利益 效用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河南省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湿地鸟类及其栖息地为主的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生态地位重要。在后期建设和规划管理中,出现了诸多问题,使本地保护区发展遭遇瓶颈。如何合理规划与发展使我们当期重要的议题。一保护区初期发展存在的问题1.生态环境破坏1.1保护真空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洛阳段地质地貌类型多样,整体呈带状分布。在初期规划中根据异质种群理论和地质地貌建立了若干个小保护区,形成了不同的

3、保护中心。地形阻隔和管理机构建设导致不同站、点之间的管理强度呈放射状分布,在各个中心的交界地带管理松散,因此动物偷捕偷猎现象严重,特别是土地返耕,侵占动植物生存生活空间。由于区内主要是低山、丘陵、黄土高原、平原等地貌类型,土壤类型主要是褐土、潮土,农业生产造成的水土流失,甚至导致山体滑坡现象,给保护区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另一方面,滩涂地的开垦导致土壤盐碱化,水质破坏,各种水生生物的生活和繁衍都收到严重影响。1.2环境污染保护区保护对象是湿地水禽及野生动植物资源,现已发现水禽49多种。水禽类动物生活的水域面积环境污染问题突出。一方面来源于农业生产活动,其中主要是农耕用地的生产和渔业发展。保护区内

4、及邻近地区农业生产上农药化肥的使用污染地下水资源,导致水质变差,进而影响区内生物的生长繁殖。另一方面来源于游客带来的白色污染。在孟津区内由于开发生态旅游导致护栏外山坡被白色垃圾覆盖,造成植被退化,山体滑坡隐患严重。进而保护区的可观赏性降低,收益减少。2.景区规划片面洛阳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建都历史最长,区内人文历史资源丰富。但保护区在规划建设时过于注重自然景观建设,与当地人文历史景观的协调性和系统性不强。由此导致观景内容单一,景点的集聚效应不强。因此很多景点的客流量不足,导致基础设施建设回报率不高,持续建设资本不充足。另一方面各个不同的保护点建设的主题单一,一律为农家乐旅游,缺乏科学系统的宏

5、观规划,由此导致保护区各个保护点之间的竞争激烈,协调关系较弱,不利于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3.社会矛盾突出保护区的建设一定程度上牺牲了本地居民的权益。社区居民搬迁,居民耕地被征用,原有生产活动停止,导致居民收益下降。在保护区建设和运营后,这些问题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景区建设对当地的剩余劳动力吸纳能力不足,导致待业人员过多,一方面减弱了经济长期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会导致居民和保护区的冲突,居民对保护区设施环境等不重视,甚至通过保护区的生物资源索取自身利益,由此给保护区带来巨大损失。4.后期管理缺位保护区在规划建设时,考虑到当地居民的生产劳动和收益,建设了不同的经济林。这些经济林的经营主要有两种形式

6、:一种是属于集体所有,由村委会负责监督管理;另一种管理权和产出所有权归原有土地承包者所有。由于“公地悲剧”的存在和村委会管理缺失,集体经济林的净产出为负,林地荒芜,原有的林药结合地也趋于形式化。属于居民生产经营的林地,缺乏统一的规划,在核桃、药枣和套种的药材等成熟后缺乏市场,往往以低廉的价格售出,由此导致居民的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部分居民甚至选择退林还耕。二问题解决与后期管理1廊道连接与缓冲区建设1.1. 廊道连接,填补真空由于人类的干扰,保护区内生物栖息地破碎化,保护真空地带的存在需要我们去填补这个漏洞。因此将分散的栖息地碎片用廊道连接起来,能够解决相关性灭绝和扩散问题之间的矛盾,既保护了局

7、域种群之间的独立性,又能实现局域种群之间的再定居。由于黄河湿地在洛阳段呈带状分布,因此,将湿地内物种分散的栖息地用廊道联系起来,将会使濒危物种能够有较好的生存和繁殖及迁徙的途径。1.2.加强缓冲区建设,协调人地矛盾景观生态学中的多种空间战略被认为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包括保护核心栖息地,建立缓冲区,构筑廊道,增加景观异质性和引入或恢复栖息地。在黄河湿地周围建立缓冲区能够有效减少人类活动对于保护区的影响程度。在此基础上,应当充分考虑当地土地利用的与保护区建设的矛盾,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很多区域位于城乡结合部,人类活动频繁,对于景区内的生物尤其是濒危生物的影响较大。缓冲区的建

8、设在减少对当地原著居民生产生活影响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生产效益,切实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2. 遵循景观生态学,合理布局2.1. 利用人文历史资源,打造一体化旅游基地湿地本身在美学、教育、文化、宗教、民俗、音乐等方面具有独特功能,因此其在生态旅游发展中的地位极其重要。湿地观鸟游、湿地植物观赏和湿地教育游等生态旅游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已非常普及。黄河湿地洛阳段交通便利,位于洛阳市郊。区内已建成小浪底水利枢纽风景区,西霞院水库等一系列的水利设施景点。在建造时充分考虑到经济效益的方面,合理布局区内的交通设施和旅游设施,将会在发展生态旅游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另一方面景观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景观的灵魂。在促进

9、生态旅游发展的同时。应结合洛阳市郊龙门石窟、汉光武帝陵、龙马负图寺、王铎故居、王铎书法馆等历史景点和荷花节、牡丹花会等文化盛会并结合当地的自然旅游景点打造一体化的湿地生态文化旅游体验区,以集聚效应来吸引游客,减少因交通偏远带来的障碍。2.2.生物景观合理分配按照景观生态学的观点,一个自然保护区即是一个由生态系统组成的景观。在黄河湿地保护区上存在着狭长的廊道,如山岭、河流;非线性的斑块,如树林、草地;以及基质,如地带性植被等景观组分。这些自然保护区景观的差异导致了景观功能的差异。因此,按照网络结构和景观功能的原理,在保护区二期规划时,应使景观组分间的连接度尽可能大,以防止种群的隔离,增加种群内变

10、异和遗传多样性。黄河湿地保护区呈带状分布,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上,自然保护区的最佳形状应为一个大的核心区域加上弯曲的边界。因此,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在根据生物地理学的异质种群分析建设小范围区域保护的同时,遵循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在核心区内建设弯曲的边界,这样有利于多栖息地的物种生存和动物逃避被捕食。 2.3景区道路合理设计,达到最佳效益良好便捷的交通是自然保护区成功建设和发展的关键。在初期建设中景区内社区公路主干道路面宽度过窄,给社区居民出行带来较大不便。因此,在后期规划时应注意居民生活干道和旅游通道的区别,减少不必要的道路建设,增加生活道路宽度。在建设湿地生态保护区的同时,建设好对外交通,对内交通

11、,对于当期生态旅游的发展和未来相关资源性和生产性产业的发展带来便利。道路宽度合理设计,尽量减少对区域内植被的影响,同时实现交通便捷,便于游人欣赏,在生态保护和游人便捷度上实现帕累托效率。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合理布局,建设电瓶车旅游路线,减少汽车尾气等的污染。3.加快产业发展,吸纳居民就业结合自然保护区的实际,在产业发展上应突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保护区当地的时鲜水果梨、桃、李子和干果类核桃、花生等资源丰富,往年产出除自家享用外主要是低价外销,收益低。当地政府在招商引资的同时,鼓励当地居民自主创业,吸引在外技术人才回乡创业。建设一体化食品工业,延长产业链条,同时在规划初期的交通问题

12、解决之后,可以自主运营,打开外地市场,形成本地区的绿色品牌。在增加居民收入的同时也很好吸纳了当地的剩余劳动力。这不仅有利于减少社会问题,也能促进社区文明建设。4.依法管理,缓解矛盾保护区的建设固然重要,但是后续的保护和支持在可持续发展之中也是至关重要的。缺乏良好的法制建设,会使保护区的发展缺乏后续的动力和影响力。而且在濒危动植物的保护上容易出现漏洞,造成滥捕滥杀,乱砍乱伐,对保护区建设造成严重破坏。因此,应该遵循国家自然保护区建设条例,加强法制规范,保护景区内的生态环境不受污染和破坏。保护区内农家乐宾馆建设使野生动物如野山鸡、野兔等和各种野菜和野生中药材成为人们口中的美餐。但是缺乏可持续的供给

13、机制,往往是居民在保护区内部进行捕猎和采挖,导致保护区内的野生生物种类减少,部分甚至绝迹。因此,对农家乐建设进行法制化管理,减少人为需求对野生动植物的损害。在组织上可采取野山鸡、野兔等划区养殖,配合野菜等绿色无污染食品的生产加工,使景区内产销一体化,打破“公地悲剧”。结语:在自然保护区的后期建设和管理上应遵循科学的理论原则,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合理开发,综合利用,以人为本。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1陈久和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景观绿色设计.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5):70-752Wu, J. and R. J. Hobbs,editors. 2007. Key Topics in Landscape Ecolog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3Jongman R.H.G., 2008a. Ecological networks are an issue for all of us. J. Landscape Ecol., 713, ISSN 1803-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