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春秋时期“罪己”考刘 智 彬*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史专业先秦史方向2011级硕士研究生。摘 要:罪己是春秋时期普遍存在于社会中的一种现象。罪己一般有为国家罪己和为个人罪己两种情况,罪己主体与对象呈现出多样性、广泛性的特点。罪己者主要是由于战败、失职、犯上作乱等原因而罪己,其目的主要包括求死求刑、乞降求和、收买人心、寻求帮助等。春秋时期的罪己行为是为时人所认可的行为,是守礼的一种表现。关键词:春秋时期 罪己 守礼提及“罪己”一词,时人大多会联想到自汉起封建王朝皇帝所下“罪己诏”,如汉文帝因日食发布的罪己诏:“朕闻之,天生民,为之置君以养治之。人主不德,布政不均,则天示之灾以戒不治。乃
2、十一月晦,日有食之,適见于天,灾孰大焉!朕获保宗庙,以微抄之身托于士民君王之上,天下治乱,在予一人,唯二三执政犹吾股胺也。朕下不能治育群生,上以累三光之明,其不德大矣。今至,其悉思朕之过失,及知见之所不及,句以启告朕。及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 东汉班固:汉书卷4,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16页。又或如著名的汉武帝的“轮台罪己诏”。然而罪己作为一种现象,似乎起源甚早。论语尧曰记载“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论语注疏卷20,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北京:北京大学
3、出版社,1999年,第265页。相传所谓“小子履”即是成汤。而墨子兼爱下和吕氏春秋顺民记载中这个故事已然具象化,都说这是成汤战胜夏桀之后,遭逢大旱,向上天祈祷求雨之词。国语周语上也有类似记载:“在汤誓曰:余一人有罪,无以万夫;万夫有罪,在余一人。” 徐元诰:国语集解卷1,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32页。左传也说:“禹、汤罪己,其兴也悖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 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卷9,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45页。盘庚似乎也有罪己的行为,“盘庚曰:国之臧,则惟女众。国之不臧,则惟余一人,是有逸罚。” 徐元诰:国语集解卷1,第3
4、2页。 但上述材料时代均为东周以后,究竟反映的是殷商以降的真实情况,还是后人思想的体现,实有可讨论之处。以现在我们所掌握的文献资料来看,社会上大规模出现罪己行为,应该是春秋时期的事情。例如:材料一:秦伯见公子(重耳)曰:“公子有辱,寡人之罪也。唯命是听。” 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卷23,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第634页。材料二:(宋)元公将为公故如晋旦,召六卿。公曰:“寡人不佞,不能事父兄,以为二三子忧,寡人之罪也。若以群子之灵,获保首领以没,唯是楄柎所以藉幹者,请无及先君。” 徐元诰:国语集解卷10,第333页。材料三:楚师还,及瑕,王使谓子反曰:“先大夫之覆师徒者,君不在。
5、子无以为过,不穀之罪也。”子反再拜稽首曰:“君赐臣死,死且不朽。臣之卒实奔,臣之罪也。” 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卷28,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第786页。材料一是公子重耳流亡至秦国时,秦穆公欲将怀嬴进于公子重耳,但因故并未向重耳说明此女来历,使重耳不能以礼相待。怀嬴继而怒斥重耳,使重耳受辱。秦穆公亲自道歉,认为是因自己无礼而使他人受辱,因此是有罪的;材料二是宋元公认为自己作为一名国君并不称职,自己有罪,并请求降低丧葬级别;材料三则是楚国在鄢陵之战失败后,君臣相互之间自我检讨,各自认为有罪的事例。三条材料所反映的春秋时期罪己行为似乎并不仅仅局限于国君对臣下罪己,罪己的目的也是多种
6、多样。总结上文所引诸种材料的共同点,笔者认为,罪己是一种以文诰或口头为主要表达方式,面对灾祸、困境等情况,将责任归咎自身、进行自责,并以期达到于事有补的行为。那么春秋时期罪己者与接受罪己者的身份究竟是怎样的?哪些原因会导致罪己?罪己的目的是什么?学界以往对此此问题关注较少,故笔者不揣浅陋,尝试从罪己的主体与对象身份、罪己的原因、罪己的目的等几个方面对罪己问题作简单梳理,抛砖引玉,望方家批评指正。一、罪己的主体与对象(一)、为国家罪己整体上看,春秋时期依然是君主邦交的时代。当时“国、君一体” 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春秋公羊注疏卷6,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2
7、3页。,邦国社稷的化身和代表仍然是作为一国之主的诸侯。因此,国君的一些个体行为应当视同于国家行为。就罪己而言,国君往往代表国家向另一国罪己。例如作为邲之战前奏的楚围郑国一事中,当郑国面临亡国危机之时,“郑伯肉袒牵羊以逆,曰:孤不天,不能事君,使君怀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敢不唯命是听?” 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卷51,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第1463页。郑国国君的罪己行为即是代表了整个国家。又如春秋末年吴越大战之时,吴王夫差也曾向越王句践罪己,“今孤不道,得罪于君王,君王以亲辱于弊邑。孤敢请成,男女服为臣御” 徐元诰:国语集解卷19,第561页。,希求能够战败求和。然而春秋中后期
8、,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甚至出现“陪臣执国命”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论语注疏卷16,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第224页。的局面,卿大夫逐渐开始掌握主持和参加邦交活动的大权。日常各诸侯国之间大量的邦交活动,开始出现由主管邦交的卿大夫及专职的邦交人员来负责进行的情况。为国家罪己的职责也开始由卿大夫行使。比如公元前542年,子产随郑伯入晋,适逢鲁襄公去世,故晋侯未见郑伯,子产未经晋国同意拆毁了宾馆的围墙而安放车马,士文伯因此责备子产。子产借机据理力争,申明晋国不体恤诸侯朝贡者。赵文子听后说:“信。我实不德,而以隶人之垣以赢诸侯,是吾罪也。” 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卷40,李学勤主编:十
9、三经注疏,第1130页。罪己的主体即是晋国执政卿赵文子,其所言“是吾罪也”及回应子产关于晋国不体恤诸侯朝贡者的言论中,“吾”并非指说话者本人,当是指晋国。又如鲁昭公三年(公元前539年),燕伯欲立宠,大夫惧而杀宠臣,燕伯因此奔齐。六年齐伐燕,欲纳燕简公而不克,后又求成于燕。七年“齐侯次于虢。燕人行成,曰:敝邑知罪,敢不听命?先君之敝器,请以谢罪。” 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卷44,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第1235页。燕人所言“敝邑知罪”并非国君知罪,也不是大臣知罪,乃是国家行为。(二)、为个人罪己除了为国家罪己,更多情况下罪己者是为个人而罪己,其情况较为复杂。大致总结,有以下几种
10、情况:1周王室与诸侯之间的罪己有周天子向诸侯国罪己者,如王子带之乱时,周襄王被迫出奔,派人向鲁国告难:“不穀不德,得罪于母弟之宠子带,鄙在郑地氾,敢告叔父。” 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卷15,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第424页。又有一国之臣向周王室罪己者,如晋国栾怀子出奔路过王畿时被劫掠,于是他通过行人言于周天子,自称自己是“天子陪臣盈,得罪於王之守臣,将逃罪。” 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卷34,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第975页。2诸侯国之间的罪己有诸侯国国君之间罪己者,比如鲁昭公去三桓不成而逃至齐,“次于阳州。齐侯将唁公于平阴,公先至于野井。齐侯曰:寡人之罪也。使有
11、司待于平阴,为近故也。”杨伯峻注:“此齐侯致歉意之辞,谓本拟唁公于平阴,以其距阳州近,不意公竟先至野井候己。”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465页。此当属国君的个人行为;有一国国君向另一国流亡公子罪己者,例如秦穆公对流亡在秦的公子重耳说:“公子有辱,寡人之罪也。唯命是听。” 徐元诰:国语集解卷10,第333页。即是其例。3诸侯国内部的罪己。有国君向臣下或国人罪己者,比如“(楚)恭王有疾,召大夫曰:不穀不德,失先君之业,覆楚国之师,不穀之罪也。” 徐元诰:国语集解卷17,第487页。又如吴败越后,越王句践为求复仇,励精图治数年,面对国之父兄“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
12、越国亦节矣,请报之”的请求,句践认为时机未成,故辞曰:“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如寡人者,安与知耻?请姑无庸战。” 徐元诰:国语集解卷20,第570页。这两者都是国君对臣下或者国人所言,将战败的责任揽到自己身上的例子;有臣下向国君罪己者,比如魏绛在诸侯会盟之时杀晋悼公的弟弟公子扬干,悼公认为自己受到侮辱,由此大怒。魏绛书写罪己状:“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 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卷29,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第826页。有臣下对同僚罪己者,比如楚司马薳越追击不及,其部下希望“伐吴以徼之”,薳越却担心“再败君师,死且有罪” 晋杜预注,唐孔颖达
13、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卷50,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第1436、1437页。,打算自杀谢罪即是其例;有君臣相互罪己者,如左传成公十六年载鄢陵之战楚国败后,“王使谓子反曰:先大夫之覆师徒者,君不在。子无以为过,不穀之罪也。”子反听闻这样的话,赶快再拜稽首,认为“臣之卒实奔,臣之罪也。” 还有无特定交谈对象的罪己者,比如庄公十九年所载“鬻拳强谏楚子,楚子弗从,临之以兵,惧而从之。鬻拳曰:吾惧君以兵,罪莫大焉。遂自刖也。”虽然鬻拳是因君罪己,但从文中我们并没有看到鬻拳罪己的言辞以及自刖的行为是面对楚王所为,极有可能是一种自说自话。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看到在春秋时期,罪己的主体与对象呈现出多样性、广泛性的
14、特点。从主体上看,既有周天子、诸侯国国君,又有各国卿大夫;从对象上看,除了主体中已然包含的成分,还有诸侯国公子、国人等;从罪己的主体与对象的关系上看,既有上级对下级的罪己,也有下级对上级;既有诸侯国内部的罪己,也有跨国界;应当说罪己现象是普遍存在于统治阶层当中的。至于罪己行为在庶人、平民中是否存在,笔者认为囿于材料限制,不易妄下断言。(三)、罪己使者在这里我们还必须谈一谈“罪己使者”这一十分有趣的现象。按照常理来说,既然是“罪己”,那么所有的言论应当由罪己的主体自己说出。然而现实的情况却是往往会出现一个罪己者的使者向罪己的对象发表罪己言论。例如下文国语吴语载吴王夫差败越之后,越王句践派诸稽郢向
15、吴国求和的话:曰:寡君句践使下臣郢不敢显然布币行礼,敢私告于下执事曰:昔者越国见祸,得罪于天王。天王亲趋玉趾,以心孤句践,而又宥赦之。君王之于越也,繄起死人而肉白骨也。孤不敢忘天灾,其敢忘君王之大赐乎!今句践申祸无良,草鄙之人,敢忘天王之大德,而思边垂之小怨,以重得罪于下执事?句践用帅二三之老,亲委重罪,顿颡于边。”使者开门见山即代表越国罪己“昔者越国见祸,得罪于天王”,并极力吹捧吴王“君王之于越也,繄起死人而肉白骨也”。之后直呼本国国君之名“句践”,径自称“孤”,将本与吴王身份相当的越王贬损至“草鄙之人”的地位,这想必不会是使者擅为,应是使者代越王句践所转达的原话。通观全文,虽然是话出自使者
16、之口,却皆是越王句践对吴王夫差的乞降表与自白书。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又如上文所言王子带之乱,周王派人向鲁国告难等都是其例。这几个罪己事件中的使者仅仅发挥的是传话筒的作用,并不具有个人意志在其中。罪己的对象直观上仍然感受到的是罪己者本人在罪己,连称谓、句式也不变,只是声音不同而已。然而并非所有使者都只能鹦鹉学舌。使者作为本国参与邦交活动的代表,既代表着国君,也代表着国家,肩负着国家使命。一旦在出使过程中,无法达到原有的目的,使者完全可以随机应变。这样的事件在左传、国语中屡见不鲜,仅就罪己一事而言,也不乏其例。例如著名的齐桓公向楚王兴师问罪一事,当管仲发出“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
17、徵。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的责问之时,楚成王的使者便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卷12,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第332页。面对齐桓公寻找战争借口的行为,楚王使者避重就轻,承认了不能及时向周王室纳贡,是失职而有罪。只是这一罪过较轻,完全不至于见伐。又如国语越语上所载下文:居军三年,吴师自溃。吴王帅其贤良,与其重禄,以上姑苏。使王孙雒行成于越,曰:“昔者上天降祸于吴,得罪于会稽。今君王其图不穀,不穀请复会稽之和。”王弗忍,欲许之。范蠡进谏曰:“臣闻之,圣人之功,时为之庸。得时不成,天有还形。天节不远,五年复反,小凶
18、则近,大凶则远。先人有言曰:伐柯者其则不远。今君王不断,其忘会稽之事乎?”王曰:“诺。”不许。使者往而复来,辞愈卑,礼愈尊,王又欲许之。范蠡谏曰:“孰使我蚤朝而晏罢者,非吴乎?与我争三江、五湖之利者,非吴耶?夫十年谋之,一朝而弃之,其可乎?王姑勿许,其事将易冀已。”王曰:“吾欲勿许,而难对其使者,子其对之。”范蠡乃左提鼓,右援枹,以应使者,曰:“昔者上天降祸于越,委制于吴,而吴不受。今将反此义以报此祸,吾王敢无听天之命,而听君王之命乎?”王孙雒曰:“子范子,先人有言曰:无助天为虐,助天为虐者不祥。今吴稻蟹不遗种,子将助天为虐,不忌其不祥乎?”范蠡曰:“王孙子,昔吾先君固周室之不成子也,故滨于东
19、海之陂,鼋鼍鱼鳖之与处,而鼃黾之与同渚。余虽腼然而人面哉,吾犹禽兽也,又安知是諓諓者乎?”王孙雒曰:“子范子将助天为虐,助天为虐不祥。雒请反辞于王。”范蠡曰:“君王已委制于执事之人矣。子往矣,无使执事之人得罪于子。”王孙雒从最开始的简单的传话“昔者上天降祸于吴,得罪于会稽。今君王其图不穀,不穀请复会稽之和”,到后来与范蠡的你来我往、唇枪舌剑,可谓使劲浑身解数。作为吴王使者的他,不仅仅是为了替吴王向越王罪己,更是为了完成乞降求和的重任,这里的罪己只不过是为了完成使命的手段罢了。二、罪己的现实诱因在明确了罪己的主体与对象的基础上,我们需要来讨论一下春秋时人会在何种情况下罪己,即罪己的现实诱因是什么
20、。1因战败罪己最为常见的是因战罪己,其例比比皆是。例如殽之役,秦国为晋所败,秦大夫及左右都对秦伯说:“是败也,孟明之罪也,必杀之。”秦伯却认为战争失利是“孤之罪也”。 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卷18,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第488、489页。又如鲁昭公二十三年,吴大子诸樊入侵楚国郹地,取楚夫人与其宝器以归。前文所言楚司马薳越追击不及,于是打算自杀谢罪也是一例。还有如春秋末年吴越大战,越国先为吴所败,越王句践同样对自己的臣下说:“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 徐元诰:国语集解卷20,第571页。无论是殽之役的秦国,还是郑、楚、越等国,全部都是两国交战时的战败方,这应当
21、是因战罪己的常态。周王室的王子带之乱,虽然看起来似乎是周王室一家内部争斗,但实际上,王子带所恃的力量却是狄人,“颓叔、桃子奉大叔以狄师伐周,大败周师”,因此也应当看作是两国交战的结果。2因失职罪己有处理国内问题失当者,如公元前576年(鲁成公十五年),宋共公去世,宋国发生内乱,司马荡泽趁先君已死,新君未立之际杀公子肥,打算藉此削弱公室实力。此时作为一国执政的右师华元面对内乱却无能为力,自责道:“我为右师,君臣之训,师所司也。今公室卑,而不能正,吾罪大矣。不能治官,敢赖宠乎?” 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卷27,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第769页。有处理国家间问题时失职者,如黄池之会盟
22、誓时吴晋争先,久而不成。于是晋国执政卿便对主持军法的司马寅说:“日旰矣,大事未成,二臣之罪也。” 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卷59,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第1670、1671页。主持盟誓为晋执政卿之职责所在,大事不成,是其失职。除此之外,还有借失职罪己来劝谏国君者,“(膳宰屠蒯)曰:臣实司味,二御失官,而君弗命,臣之罪也。” 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卷45,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第1274页。春秋霸主负责调整春秋时期的国际关系,如果在此期间出现失职的情况,同样可能罪己。前文公元前542年,子产随郑伯入晋,拆毁了宾馆的围墙而安放车一事中,赵文子听完子产的辩驳说道:“信。
23、我实不德,而以隶人之垣以赢诸侯,是吾罪也。”看似在赵文子的回答中罪因是“以隶人之垣以赢诸侯”,但其实反映出晋国作为盟主并没有尽到盟主的职责。3因犯上作乱罪己一些弑杀上级或者长辈亲属,谋反乱国,不能忠孝者,也常常罪己。比如卫国内乱,卫侯在外流亡十多年而借宁喜之乱而复归。进而怪罪大臣大叔文子不关心自己在外流亡,大叔文子则说:“臣知罪矣!臣不佞,不能负羁绁,以从扞牧圉,臣之罪一也。有出者,有居者。臣不能贰,通外内之言以事君,臣之罪二也。有二罪,敢忘其死?” 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卷37,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第1034、1035页。大叔文子罪己的原因有二,一是不能跟随卫侯出奔,二是不
24、能有二心事二君,不能通内外之言。虽然大叔文子这番话绝非在诚心罪己,表达不能忠于国君的歉意,而是一种自我表白和澄清的辞令,但我们依然看到了春秋时人将罪己与不忠君两者建立起一种确定性的联系。再如晋国范宣子听信谗言“盈将为乱”,驱逐栾怀子一事中,栾怀子出奔路过王畿时被劫掠,于是他通过行人言于周天子,自称自己是“天子陪臣盈,得罪於王之守臣,将逃罪。”虽然栾怀子犯上作乱一事纯属子虚乌有,对周天子说的话也是另有所图,但如果犯上作乱谋反乱国不能被认为是有罪的话,恐怕栾怀子也是不会有这样的言辞的。除了上述罪己的原因外,还有一例罪己现象十分值得注意。鲁襄公二十三年,臧武仲被季武子攻打而被迫出奔一事中,臧武仲向本
25、族人臧贾罪己的原因是“纥不佞,失守宗祧”,即不能祭祀宗庙。臧武仲作为臧氏的宗子,在宗族内部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能够起到“守其官职,保族宜家”、“保姓受氏,以守宗祊”和“庇宗于内”的作用,所以社会人们对于宗子的期望值极高,宗子的行为品德历为人们所重视。 晁福林:春秋战国的社会变迁,北京:商务印书出版社,2011年,第620页。国语鲁语上臧文仲说:“天灾流行,戾于弊邑,饥馑荐降,民羸几卒,大惧乏周公、太公之命祀,职贡业事之不共而获戾。”徐注:“戾,罪也。” 徐元诰:国语集解卷4,第150页。在时人心中不能祭祀祖先,或者祭祀祖先不恭敬实为有罪。因此臧武仲以此罪己不难理解。然而当季武子和鲁国官员因臧武
26、仲一事盟誓之时,却认为臧武仲的罪过在于“干国之纪,犯门斩关”。 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卷35,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第996、997页。可以看到罪己之因仅仅是当事人自我的内归因,至于基于不同立场、利益的时人是否认同当事人的罪己之因,则是另外一回事了。三、罪己的目的既然是有罪,那么相应的有所罚,“刑之不滥,君之明也,臣之愿也,淫刑以逞,谁则无罪”、“同罪异罚,非刑也” 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卷15、16,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第408、458页。,这样的话表明在春秋时期时人心目中罪与罚必须相适应。人们对于一些罪行,其所面临之刑具有高度认同性,即使是罪己者也并不例外
27、。因此当一些罪己者认为自己应当接受处死、处刑、出奔等刑罚时,他们自己并不逃避,有时甚至成为他们罪己的目的。例如魏绛杀公子扬干一事中,魏绛自认为自己在“君合诸侯”之时,“敢不敬”,使“君不说”,因此请死;又如子犯跟从晋文公流亡多年,也认为自己多有不敬,因此请求流亡。有时这种目的并不需要别人的批准,便自己行动起来。如薳越以战败,亡君夫人之事,自缢于薳澨。鬻拳以兵强谏楚王,于是自刖,宋国执政的右师华元面对内乱却无能为力,自罪失职之后出奔,皆是其例。无论是求死求刑甚至已然自缢自刖,显然与人类趋利避害的天性相违背,这样的罪己的表达应当是罪己者真情实感的流露。当然这种流露的目的不止于求死求刑。一些罪己者通
28、过罪己来表达歉意。除了前文提到的齐景公因迟到而向出奔于齐的鲁昭公罪己致歉外,左传昭公元年所载叔孙穆子与季武子的故事也颇为典型。季武子趁叔孙穆子参加虢之会的空隙出兵伐莒,不成想被莒人一纸告状告到楚晋二国处,叔孙穆子作为出使盟会的使臣险些因此被杀。回国之后,叔孙穆子怀恨在心,杜门不出,季武子则登门请罪:“旦及日中,吾知罪矣。鲁以相忍为国也,忍其外,不忍其内,焉用之?”从事后的发展来看,季武子也没有其他的罪己行为,因此可以说道歉,希求得到原谅即是他罪己的目的。上述所言这种真心的罪己是有社会现实基础的。罪己行为所表现出的注重自我行为反思依然是当时社会的风气,“吾日三省吾身”这样的说法既是儒家的主张,也
29、是当时道德反省意识的现实表现。当然这并不等同于所有罪己者对于社会公认的,与其所犯之罪相对应的刑罚都会心甘情愿地接受。很多时候,罪己之“罪”并非真心实意,而是作为一种权谋之术来出现。因此我们必须以当时的语境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战争中的战败方,面对国家社稷即将覆亡的危险,往往通过罪己来乞降或者求和。比如吴越大战的阶段,双方君主就都有通过罪己来求和的行为。 参见国语吴语所载:“吴王惧,使人行成,曰:昔不谷先委制于越君,君告孤请成,男女服从。孤无奈越之先君何,畏天之不祥,不敢绝祀,许君成,以至于今。今孤不道,得罪于君王,君王以亲辱于弊邑。孤敢请成,男女服为臣御。”“(越王)乃命诸稽郢行成于吴,曰:寡君
30、句践使下臣郢不敢显然布币行礼,敢私告于下执事曰:昔者越国见祸,得罪于天王。天王亲趋玉趾,以心孤句践,而又宥赦之。君王之于越也,繄起死人而肉白骨也。孤不敢忘天灾,其敢忘君王之大赐乎!今句践申祸无良,草鄙之人,敢忘天王之大德,而思边垂之小怨,以重得罪于下执事?句践用帅二三之老,亲委重罪,顿颡于边。”又如前文所述的楚国围郑之事,郑伯肉袒牵羊并称“孤不天,不能事君,使君怀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同样是抱着乞降的目的。有些罪己还具有收买人心的目的。比如殽之役失败以后,秦穆公先后两次罪己。“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殽之
31、役,晋人既归秦师,秦大夫及左右皆言於秦伯曰:是败也,孟明之罪也,必杀之。秦伯曰:是孤之罪也。是贪故也,孤之谓矣。孤实贪以祸夫子,夫子何罪?复使为政。” 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卷17、18,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第476、488页。殽之役的统帅并非是秦穆公,而他将罪责揽于己身,对自己过往的行为进行反省仅是其目的之一。免除孟明罪责,则会让群臣对其更加感恩戴德,将因战败而涣散的人心重振起来。有的发生在诸侯国之间的罪己行为仅仅是作为外交辞令出现,行为背后的目的是接受或者拒绝他国的请求。例如宋国爆发洪水,鲁庄公派使者前去慰问,宋公对曰:“孤实不敬,天降之灾,又以为君忧,拜命之辱。” 晋杜
32、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卷9,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第245页。即是接受了鲁国的慰问。又如“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之语当是巧妙地拒绝了齐国对楚国寻求发动战争借口的试探。当然,以拒绝请求为目的的罪己不仅发生在诸侯国之间,诸侯国内君臣之间也时有发生。左传庄公八年所载:“夏,师及齐师围郕。郕降于齐师。仲庆父请伐齐师。公曰:不可!我实不德,齐师何罪?罪我之由。姑务脩德以待时乎。”杜注认为仲庆父请伐齐师的原因是“齐不与鲁共其功” 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卷8,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第233页。,这应当也是鲁庄公“罪我之由”的缘起。鲁庄公用罪己修
33、德代替了武力征讨,拒绝了仲庆父的请求。一些罪己的语言背后透露出罪己者寻求帮助的期待。比如在晋楚邲之战一触即发之时,“楚子使唐狡与蔡鸠居告唐惠侯,曰:不穀不德而贪,以遇大敌,不穀之罪也。然楚不克,君之羞也。敢藉君灵以济楚师。” 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卷23,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第649页。邲之战最终的胜利者是楚国,楚庄王战前对唐惠侯的因战罪己,应该不是对“不德而贪,以遇大敌”的自我反思,而是希望能够得到唐国援助的一种说辞。又如晋国范宣子驱逐栾怀子一事中,栾怀子经过王畿附近时遭到劫掠。于是“辞於行人,曰:天子陪臣盈,得罪於王之守臣,将逃罪。罪重於郊甸,无所伏窜,敢布其死臣,戮馀也
34、,将归死於尉氏,不敢还矣。敢布四体,唯大君命焉。”其目的即是向周王请求帮助,归还被劫掠的财物。再如卫国的宁殖病重,因为他曾经跟孙林父一起驱逐卫君,怕留下恶名,临死前嘱咐其子说:“吾得罪放君,悔而无及也。名藏在诸侯之策,曰孙林父、宁殖出其君。君入,则掩之。若能掩之,则吾子也。若不能,犹有鬼神,吾有馁而已,不来食矣。” 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卷34,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第966页。宁殖要求其子帮助他掩盖掉他逐君的“恶行”,若其子办不成,则他成鬼之后也不享用其子的祭品。除了上述所言情况之外,也有臣子通过罪己的方式达到进谏的目的。 左传昭公九年:晋荀盈如齐逆女,还,六月,卒于戏阳。殡
35、于绛,未葬。晋侯饮酒乐。膳宰屠蒯趋入,请佐公使尊。曰:“女为君耳,将司聪也。辰在子卯,谓之疾日。君彻宴乐,学人舍业,为疾故也。君之卿佐,是谓股肱。股肱或亏,何痛如之!女弗闻而乐,是不聪也。”又饮外嬖嬖叔,曰:“女为君目,将司明也。服以旌礼,礼以行事,事有其物,物有其容。今君之容,非其物也,而女不见,是不明也。”亦自饮也,曰:“味以行气,气以实志,志以定言,言以出令。臣实司味,二御失官,而君弗命,臣之罪也。”另外有两个国君罪己的例子需要特别注意,一是楚恭王临终前向楚国大夫罪己,认为鄢陵之战失败的责任在于自己,因此请求恶谥为“灵”或者“厉”。 国语楚语上:恭王有疾,召大夫曰:“不谷不德,失先君之业
36、,覆楚国之师,不谷之罪也。若得保其首领以殁,唯是春秋所以从先君者,请为灵若厉。”大夫许诺。另一例则是宋平公认为自己“不能事父兄,以为二三子忧”,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十一月,宋公将为公故如晋,梦大子栾即位於庙,已与平公服而相之。旦,召六卿。公曰:“寡人不佞,不能事父兄,以为二三子忧,寡人之罪也。若以群子之灵,获保首领以没,唯是楄柎所以藉幹者,请无及先君。”仲几对曰:“君若以社稷之故,私降昵宴,群臣弗敢知。若夫宋国之法,死生之度,先君有命矣,群臣以死守之,弗敢失队。臣之失职,常刑不赦。臣不忍其死,君命袛辱。”宋公遂行。己亥,卒于曲棘。十二月庚辰,齐侯围郓。自己有失职之罪,于是请求贬损丧葬礼节。同样
37、是因为战败和失职罪己,国君与卿大夫罪己的目的并不相同。由此可见,罪己的目的会由于罪己者当时所处的环境不同,罪己者身份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四、罪己是守礼的一种表现如果我们把罪己之因和罪己目的两者结合起来看,罪己之因反映的是春秋时期社会思想文化对于个人行为的影响与约束,罪己目的则是社会思想文化反映在现实利益上的考虑。晁福林师对春秋时期的“礼”进行综合研究后指出:“就整个春秋时期的社会面貌而言,礼崩乐坏并非其时代特征。春秋时期,传统的礼不断被更新和扬弃,人们对礼的重视和娴熟较之以往,有过之而无不及。” 晁福林:先秦社会形态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 602页。笔者深以为然。罪己行为
38、是由罪己之因引发的,也是由罪己目的所驱动的,因此罪己行为本身即是礼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运用,是守礼的表现,并体现在很多方面。首先,从罪己之因来看,罪己者所遭遇的绝非嘉吉之事,因此罪己者往往使用“不穀”、“孤”等谦称。郑玄在解释礼记曲礼下“于内自称不穀”时说:“与民言之谦称,穀,善也”。 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卷5,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35页。周天子因祸难而降名“不穀”,不穀,意思是不善。如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载“王使来告难曰:不穀不德,得罪于母弟之宠子带,鄙在郑地氾,敢告叔父。天子凶服降名,礼也。”有罪见伐是凶事,降名谦称作“不穀”表示罪己,是合于礼
39、的。一些诸侯僭用此称,用法也多有相似之处。比如楚恭王所言:“不穀不德,失先君之业,覆楚国之师,不穀之罪也。”而“孤”即服丧期间的诸侯自称。礼记曲礼上:“诸侯其在凶服曰适子孤。”郑玄注云:“凶服亦谓除丧。” 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卷5,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37页。罪己者称“孤”,当也取遭凶丧之意。如殽之役秦败,秦穆公便称“是孤之罪也”。其次,罪己者除采用语言进行罪己之外,往往伴随一定的行为动作,这些动作也是合于礼的。比如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言楚国攻入郑国,郑襄公“肉袒牵羊以逆”。肉袒之事在春秋时期绝非仅见,春秋末期吴越争霸中,越国最终打败吴国,“吴王
40、使公孙雄肉袒膝行而前” 汉司马迁:史记越王句践世家,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1745页。,向越国认输求和。王进锋师兄在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肉袒是先秦投降礼的一种,是对丧礼中左袒衣袖习俗的传承,就是为了表达一种愿意受死的意思。 王进锋:“肉袒”降礼考,文博2008年第2期,第71页。又有稽首,如楚国鄢陵之战大败而还,楚军统帅子反“再拜稽首曰:君赐臣死,死且不朽。臣之卒实奔,臣之罪也。”又有顿颡,“句践用帅二三之老,亲委重罪,顿颡于边。” 徐元诰:国语集解卷19,第150页。稽颡、稽首、顿首都是旧时的跪拜礼。段玉裁、孙诒让等学者皆认为稽颡者皆谓顿首,二者无别。 参见清段玉裁:说文
41、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 416 页;清孙诒让:周礼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2007至2016页。颜春峰进而认为两种形式都表示哀痛之至和特别尊敬之意,用于凶丧之事。 颜春峰:稽首、顿首、稽颡考辨,杭州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 年第 2 期,第 100 页。笔者认为上述结论是令人信服的。第三,时人的评价也表明罪己行为是合于礼的。例如宋国水灾,鲁庄公派使者前往吊唁,宋闵公拜谢鲁庄公好意并罪己。臧文仲听到宋闵公的话感叹道:“宋其兴乎!禹、汤罪己,其兴也悖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臧文仲以其立言不朽而著称于世,可以说他的言论反映出春秋时人对于罪己行为的
42、认同。本文开篇所引论语尧曰的记载,及下文“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也表明在孔门看来,罪己的行为是值得称颂的。最后,礼在春秋时期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春秋时人认为礼为人生于世的庇护所在,无礼之人,迟早要受祸殃。” 晁福林:春秋战国的社会变迁,第823、835页。因此无礼而罪己者也不在少数,其目的即是让无礼的行为通过罪己的方式,重新纳入礼的轨道之中。例如“子犯以璧授公子曰:臣负羁绁从君巡於天下,臣之罪甚多矣。臣犹知之,而况君乎!请由此亡。”子犯作为臣子,对晋文公不敬,多有冒犯,杨注即说:“谋离齐,重耳怒,以戈逐子犯,即是一例。” 杨伯峻
43、:春秋左传注,第412页。因此向晋文公罪己,即是重新建立稳固的君臣关系的重要途径。相反,如果明明有罪而撒谎,则会为人所不齿。例如前559年,卫献公被逐出境,在途中命令祝宗向神灵祷告,要申明自己无罪而被逐。卫献公嫡母定姜说:“无神,何告?若有,不可诬也。有罪,若何告无?” 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卷32,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第924页。若有神灵,那就必须对神灵诚信。有罪而不罪己,已经不仅仅是不守礼的问题,并且上升到对神有所诬的程度。五、余论综上我们可以大致概括一下春秋时期的罪己行为,即罪己是春秋时期普遍存在于社会中的一种现象。罪己者一般有为国家罪己和为个人罪己两种情况,其主体与对
44、象呈现出多样性、广泛性的特点。罪己者主要是由于战败、失职、犯上作乱等原因而罪己,其目的主要包括求死求刑、乞降求和、收买人心、寻求帮助等。春秋时期的罪己行为为时人所认可,是守礼的一种表现。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有些学者将称谓上凡是出现“不穀”,行为上凡是出现“肉袒”、“稽首”等都算作是为国请罪或为己请罪的表现形式, 参见王兆立、于成宝先秦社会请罪现象略论(载于东岳论丛2009 年第7期)及邱菊的硕士毕业论文春秋战国请罪现象研究(吉林大学2012届硕士毕业生论文)笔者并不能认同。上述所言通过语言、行为等方面分析罪己行为的方法不能反推。笔者认为,这些词汇本身具有他们自身的含义,任何单独出现、没有明确表达
45、出罪己含义的记载,都不能认定与罪己有关。例如齐桓公曾经自称“不穀”:“岂不穀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穀同好何如?” 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卷12,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第332页。 此一例明显就与罪己无关。又如“肉袒”,史记楚世家记载:“十八年,成王以兵北伐许,许君肉袒谢,乃释之。”左传对此处记载更为详细 左传僖公六年载:“冬,蔡穆侯将许僖公以见楚子于武城。许男面缚,衔璧,大夫衰绖,士舆榇。楚子问诸逢伯。对曰:昔武王克殷,微子启如是。武王亲释其缚,受其璧而祓之,焚其榇,礼而命之,使复其所。楚子从之。”,但我们只能看出许国国君通过“肉袒”的方式来投降,“肉袒”只是投降之礼,并不能
46、以此就推断出他在罪己。在笔者所收集的三十余例有关罪己的记载中,最后达到自己目的的约占三分之二强,应该说成功率还是比较高的。这似乎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春秋时人对于通过这种方式达到合于礼的行为颇为认可。在其余罪己不成功的例子当中,绝大多数也都是皆大欢喜的结果:要么保全了罪己者,如魏绛罪己请死,晋悼公道歉,并“与之礼食,令之佐新军” 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卷29,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第826页。;要么维护了礼制,如宋元公罪己并请求降低丧葬级别,但大臣仲几却说:“君若以社稷之故,私降昵宴,群臣弗敢知。若夫宋国之法,死生之度,先君有命矣,群臣以死守之,弗敢失队。臣之失职,常刑不赦。臣不忍其死,君命袛辱。” 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卷51,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第1463页。表明以死守礼的态度。这其中不仅说明自秦汉以降逐渐形成的那种君主专制、钳制思想的局面在春秋时期并未出现,社会关系仍然是以宗法制分封制为基础,而且社会各阶层之间关系上看,人与人之间仍然是温情脉脉的。只有春秋末期吴越大战时,吴国向越国乞降求和一事,是以越国拒绝、吴国国灭、吴王夫差身死的悲惨结局告终。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春秋末年礼乐制度走向崩坏。时间行至战国,对比春秋战国之变革,顾炎武在日知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餐厅劳务合同模板
- 2025建筑装修分项工程劳务分包合同(土建与装修)
- 2025物业管理简易劳动合同说明及范本
- 2025年短视频内容创作收益合同协议
- 2025年短视频分成合同协议(佣金打赏)
- 2025劳动合同居住
- 2025年短视频带货合作协议合同
- 2025长期合作供货协议购销合同
- 2025电子产品购销合同范本参考
- 2025餐饮租赁经营的合同范本
- 养老院洗浴护理课件
- 养老九防培训课件
- 2025全球智能体发展进展、面临挑战与对策建议报告-赛迪智库
- 2026高考物理大一轮复习-第三章 阶段复习(一) 力与直线运动-专项训练【含答案】
- 船舶修理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 2025-2030中国金融租赁行业经营动态及前景趋势预测报告
- 核能数字化应用-洞察及研究
- 大学入团考试试题及答案山东
- 内镜护士考试题库及答案 测试卷
- 建筑公司销售管理制度
- 2025年氯化铝铁混合剂项目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