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自主学习资料课件_第1页
高一自主学习资料课件_第2页
高一自主学习资料课件_第3页
高一自主学习资料课件_第4页
高一自主学习资料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 行星地球1. 1 宇宙中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_。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_和_成天体系统。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课本P3图1.2) _ _ _ 其他行星系 总星系 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1.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_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分类运动特征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外部条件自身条件 1.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为地球提供能量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_;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_。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_;_;_;_

2、。影响太阳辐射分布的因素:_ 太阳辐射变化的基本规律: _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1.太阳大气由里到外分层太阳大气由里到外分层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光球_,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色球_,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日冕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两极地区产生极光;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1.4 地球的圈层结构一、 地球的内部圈层1.地震波地震波传播速度传播介质穿过不连续面(莫霍面、古登堡面)时速度变化横波纵波2.地球内部圈层根据_在地球内部

3、传播速度的变化划分三个圈层。圈层名称位置厚度特点地壳平均厚度17千米由岩石组成,大陆厚,大洋薄地幔2800多千米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_层地核3400多千米接近液态,横波不能穿过注:特殊圈层-岩石圈:(比较岩石圈和地壳)二、地球的外部圈层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主要成分氮和氧包括地下水、地表水、大气水、生物水,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中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1.3 地球的运动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地球自转地球公转运动方式围绕地轴转动在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转动运动方向运动速度线速度: 角速度: 近日点:远日点: 运动周期真正周期: 昼夜交替周期: 真正周期: 直射点回归周期: 地理意义1昼夜

4、交替 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昼夜长短的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产生四季和五带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昼夜交替1昼夜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4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范围:0 23266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夜半球上 ,晨昏线上 。7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 =小时例题:说出下面各图所代表的节气,并指出其中的晨线和昏线。 地方时的计算1

5、地方时计算原理:地方时东早西晚 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既1=4分钟)2地方时计算方法: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时间差(4分钟两地经度差)说明: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经度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经或同为西经相减;一为东经一为西经相加。计算步骤: 确定两地经度差;换算两地时间差;判断两地东西方向;带入计算。例题某地一天中日影长度最短时刻,北京时间为12点16分,该地经度为A116E B124E C104E D136E3昼夜长短的计算 昼弧:任一纬线落在昼半球内的部分。夜弧:任一纬线落在夜半球内的部分。计算:昼

6、长=昼弧对应的经度数15;夜长=夜弧对应的经度数15 区时的计算 :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两地时区数差说明:时间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相减;一为东时区一为西时区相加。加减号的选用:东加西减(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例题、已知伦敦时间(中时区区时)为星期日2点,请计算下列地点的区时和星期:北京、纽约、莫斯科、洛杉叽、开罗、悉尼。(四)光照图的判读方法和步骤1标自转方向,判断晨昏线2定日期:北极圈出现极昼(或南极圈出现极夜)为6月22日;北极圈出现极夜(或南极圈出现极昼)为12月22日;晨昏线与经线重合,为3月21日或9月23日。3时间计算: 找特

7、殊时刻点: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00; 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8:00; 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12:00; 平分夜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24:00或0:00。依据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东早西晚,东加西减的原则推算时间。例题、判断以下图中各经线的时间。 4确定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由日期定直射点纬度:春秋分日0;夏至日2326N;冬至日2326S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是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即地方时为12:00的经线。(五)、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原因: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偏移规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一)太阳直射点移动

8、2326N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标注移动方向和节气) 0 2326S2.地球公转过程中二分二至的判断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1月初,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远日点,公转最慢。(二)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参看课本P18):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地均为6:00时日出,18:00时。 太阳直射北半球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夏至

9、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 太阳直射南半球是北半球的冬半年,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冬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极昼极夜范围的变化规律(如上图,以北半球为例):春分过后北极点开始出现极昼,春分到夏至极昼范围由北极点扩大到北极圈,夏至到秋分极昼范围由北极圈缩小到北极点;秋分过后北极点开始出现极夜,秋分到冬至极夜范围由北极点扩大到北极圈,冬至到到次年春分极夜范围由北极圈缩小到北极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纬度变化:一天中,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季节变化: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达一年中的最

10、大值,南半球达一年中的最小值。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达一年中的最小值。春、秋分日:自赤道向两极递减3.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计算公式:H = 90 纬距 (了解)说明:所求点与直射点同在北半球或同在南半球相减,在不同半球相加。正午太阳高度大小比较: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反之越小。总结: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北半球节气春分3月21日夏至6月22日秋分9月23日冬至12月22日春分3月21日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规律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赤道90度,向南北递减到0度直射点北移北回归线90度,向两极递减直射点南移赤道90度,向南北递

11、减到0度直射点南移北回归线90度,向两极递减直射点北移赤道90度,向南北递减到0度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全球 昼=夜昼夜,昼渐长夜渐短昼最长夜最短昼夜,昼渐短夜渐长全球 昼=夜昼夜,昼渐短夜渐长昼最短夜最长昼夜,昼渐长夜渐短全球 昼=夜(三)、四季更替和五带1.四季划分依据是: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2.划分:3、4、5月为春季,6、7、8月为夏季,9、10、11月为秋季,12、1、2月为冬季。3.五带划分依据是: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界限是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 。4.黄赤交角与回归线、极圈之间的关系黄赤交角的度数等于南北回归线的纬度数,与极圈的纬度数互余。如果黄赤

12、交角变小,南北回归线度数变小,极圈度数增大,从而使热带和寒带的范围缩小,温带范围扩大。如果黄赤交角变大,南北回归线纬度变大,极圈纬度减小,热带和寒带的范围扩大,温带范围缩小。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2.1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一)三大过程(1)太阳暖大地:太阳辐射能穿过大气的过程中,部分被大气_, 大部分到达_,并被地面反射和吸收。(2)地面暖大气: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而_,同时又以_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_,使大气增温,因此_是近地面大气_。(3)大气还大地:大气逆辐射(大气辐射中方向_的部分)_地面损失的热量(二)两大作用吸收、散射、反射昼夜温差比较:多云、阴天 晴天

13、地势低的 地势高的 (四川盆地青藏高原)海洋 陆地 通过大气逆辐射实现二、.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并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一)由于地面_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_的形式。(二)形成过程:(1)近地面空气_ (2)空气上升或下沉的_运动 (3)同一水平面上产生_ (4)形成了大气的_运动(风)A、B、C、D四点气压由高到低排序:_C、D两点气温的高低:_练习:画出近地面和高空等压面分布 高空近地面热 冷 热冷 热 冷(三)热力环流的实际应用: 练习:三、解释风的形成及风向1、北半球高空的风向_ 受力情况_ 2、北半球近地面风向_ 受力情况_ 风形成的直接原因:_(促使大气由

14、高压区流向低压区的力)自主练习:1、写出字母a、b、c、d代表的称 2、画出各点(A、B、C、M)的风向M2.2 气压带和风带一、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一)三圈环流记气压带、风带名称及各风带的风向气压带名称分布成因气流运动对气候的影响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副极地低压极地高压带风带名称风向对气候的影响北半球南半球低纬信风带中纬西风带极地东风带(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气压带、风带也随季节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_。说出各气压带的名称和ABC对应的节气。在下图中指出各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及移动方向。二、北半球冬夏季节气压中心1. 北半球冬夏季节气压中心分布时间亚洲大陆太

15、平洋1月: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切断亚洲低压(又称印度低压,)夏威夷高压(西太平洋副高对我国夏季天气影响显著)7月: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对我国冬季天气影响显著)阿留申低压、夏威夷高压形成原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2.季风环流成因风向气候类型分布范围东亚季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1月西北 风7月东南 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温带季风气候我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北回归线以南地区:亚热带季风气候南亚季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1月东北 风7月西南 风热带季风气候印度半岛 、中南半岛、我国西南练习:在左图(1月)、右图(7月)中画出气压中心、季

16、风,熟记名称以及风向 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1.气候影响因素:一个地方气候的形成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2.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判断气候类型气温特点(以温定带)降水特点(以水定型)夏雨型年雨型冬雨型少雨型热带气候最冷月均温_亚热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侯)最冷月均温在_温带气候最冷月均温_/3.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成因、特点汇总气候类型分布规律气候成因气候特点典型地区热带热带雨林气候南北纬10之间赤道低压带控制全年高温多雨亚马孙河流域、刚果河流域、印度尼西亚热带草原气候南北纬10南北回归线之间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干、湿季交替非洲中部、巴西、澳大利亚北

17、部和南部热带季风气候南北纬10南北回归线之间大陆东岸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全年高温,雨季集中印度半岛、中南半岛热带沙漠气候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大陆内部和西岸信风带和副热带高压带交替控制全年高温,干旱少雨撒哈拉、阿拉伯半岛、澳大利亚中西部亚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5大陆东岸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地中海气候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地中海沿岸温带温带季风气候南北纬3555大陆东岸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我国华北、东北朝鲜半岛、日本温带大陆性气候南北纬4060大陆内部终年受大陆气团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