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结课论文_第1页
茶文化结课论文_第2页
茶文化结课论文_第3页
茶文化结课论文_第4页
茶文化结课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12中国茶文化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化学一班张卫 201314010107中国茶文化“茶”字的起源,最早见于我国的神农本草一书,它是世界上最古的第一部药物书。据有关专家考证,该书为战国时代(公元前5年一公元前221年)的著作。 我国茶圣一唐代陆羽于公元758年左右写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茶叶专著茶经,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栽茶、制茶、饮茶、评茶的方法和经验。根据陆羽茶经推论,我国发现茶树和利用茶叶迄今已有四千七百多年的历史。茶叶在我国西周时期是被作为祭品使用的,到了春秋时代茶鲜叶被人们作为菜食,而战国时期茶叶作为治病药品,西汉时期茶叶已成为主要商品之一了。从三国到南北朝的三百多年时间内,特别是南北朝时

2、期,佛教盛行,佛家利用饮茶来解除坐禅瞌睡,于是在寺院庙旁的山谷间普遍种茶。饮茶推广了佛教,而佛教又促进了茶灶的发展,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所谓“茶佛一味”的来源。到了唐代,茶叶才正式作为普及民间的大众饮料。 茶叶自古以来就成为中日两国人民友谊的纽带。唐朝时,日本僧人最澄来我国浙江天台山国清寺研究佛学,回国时带回茶籽种植于日本贺滋县(即现在的池上茶园),并由此传播到日本的中部和南部。南宋时,日本荣西禅师两次来到中国,到过天台、四明、天童等地,宋孝宗赠他“千光法师”称号。荣西掸师不仅对佛学造诣颇深,对中国茶叶也很有研究,并写有吃茶养生记一书,被日本人民尊为茶祖。南宋开庆年问,日本佛教高僧禅师来到浙江径

3、山寺攻研佛学,回国时带去了径山寺的“茶道具”、“茶台子”,井将径山寺的“茶宴”和“抹茶”制法传播到日本,启发和促进了日本茶道的兴起。 我国宋代时就已有阿拉伯商人定居在福建泉州运销茶叶;明代郑和下西洋,茶叶也随着销售到东南亚和南部非洲各国。明代末期,公元1610年荷兰商船首先从澳门运茶到欧洲,打开了中国茶叶销往两方的大门。 我国关于茶馆的最早记载,要算唐代开元年间封演的封氏闻见记了,其中有“自邹、齐、沧、隶,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煮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唐宋以后,不少地方都开设了以卖茶水为业的茶馆。到了清朝,民间曲艺进入茶馆,使茶馆成为文化娱乐和休息的场所。相传我国最大的茶馆是四川当年

4、的“华华茶厅”,内有三厅四院。成都茶馆设有大靠背椅,饮茶聊天或打盹都极为舒适。 我国人民历来就有“客来敬茶”的习惯,这充分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文明和礼貌。古代的齐世祖、陆纳等人曾提倡以茶代酒。唐朝刘贞亮赞美“茶”有十德,认为饮茶除了可健身外,还能“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唐宋时期,众多的文人雅士如白居易、李白、柳宗元、刘禹锡、皮日休、韦应物、温庭筠、陆游、欧阳修、苏东坡等,他们不仅酷爱饮茶,而且还在自己的佳作中歌颂和描写过茶叶。在中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中,茶道是核心。茶道本来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备茶品饮之道,即备茶的技艺、规矩和品饮方法;二是思想内涵,即通过品茶陶冶情操,修身养性

5、,把思想升华到富有哲理的境界。茶道文化丰富多彩,但可归结为茶趣、茶德、茶禅几类。茶趣,即饮茶的乐趣,包括物质乐趣和精神乐趣。佳茗,清泉,茶具,良辰,美景,知音相聚品饮,雅俗共赏。茶趣有雅俗之分,无高下之别。茶德,即茶之功德。与陆羽同时代的刘贞亮提出“茶有十德”: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驱雇气,以茶防病气,以茶养生气,以茶散闷气,以茶利礼让,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茶禅是用以阐释与佛门之密切渊源的。真意乃茶禅结合而达到的一种境界。禅在梵语中意为“静虑”、“思维修”、“弃恶”等。在品茶的精神境界中,不知道有多少人能感受到一位西方诗人的“从一粒沙看世界”的境界。但每位爱茶的东方人都不

6、难停会出从一片茶叶品尝出山川风景与大自然的精神。从茶中领会山川风景,与不断地微妙变化着的真味、真香、真气不失为一个回归自然的一个简单的法门。那么,茶是如何能给予人这一切的呢?除了自然的奥秘就是人为的配合。茶可独酌,也可共饮。一杯在手,清香满室,消除烦虑,使人拋弃是非心和名利心。“寒夜客来茶当酒”,以茶奉客,虽不及酒后令人豪情万丈、意气风发,但三两良朋,佳茗共饮,闲话家常,天南海北,是何等的惬意。茶道中蕴涵了丰富的哲理。最突出的是中庸与和谐。有人说,国人之性格如茶,总是清醒理智的看待世界,不卑不亢,执着持久,强调人与人互助相依,在友好、和睦的气氛中共同迸步。这话颇有些道理。从表面上看,中国的儒、

7、道、佛各家都有自己的茶道流派。其形式和价值取向也不尽相同。佛教在品茶时,伴以孤寂的清灯,要义在于明心养性;道家茗饮时,寻求空灵寂静雕世超尘;儒家则以茶励志,沟通人际关系;积极入世。各家茶文化的精神有一共同点,即和谐、平静,实际是以儒家的中庸思想为提携的。在社会生活中,国人主张有秩序,相携相依。多些友谊和理解。早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张天人合一。儒家把这种思想引入茶道,主张在饮茶中沟通思想,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彼此的友情。饮茶可以更多的审己自审,清清楚楚的看自己,也清清楚楚的看别人。各自内省的结果是加强理解增进团结。常见酗酒斗殴的却鲜见茶人喝茶打架的,哪怕品饮终日也不会抡起茶杯翻脸。这种和谐的友谊来源

8、于茶道中的中庸精神。除此以外历代的茶礼处处体现着和谐,中国乃礼仪之邦,所谓礼,不仅讲究长幼伦序,而且更有广阔的含义:对内部而言,表示家庭、乡里、友人、兄弟之间的亲和礼让;对外而言,则表明中华民族和平友好、谦虚的美德。中国茶文化“以茶表敬意”正是这种和谐精神的体现。由于茶文化的广泛发展,在许多文学艺术作品上都烙下了茶道文化的烙印。由于茶富有大自然美,具有提神益思的功能,饮茶使人心旷神怡,产生美的联想,因而茶也自古就成为了诗欹的吟咏的绝好素材。早在诗经中就有了“谁谓苦茶,其甘如荠”。而在诗歌发展的鼎盛的唐代,又是茶文化发展的兴盛时期,饮茶成为一种高雅的时尚。同时也成为一种陶冶情操和交流友谊的方式。

9、杜甫曾有诗写到:“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石栏斜点笔,桐叶坐题诗”诗人把他同友人品茶的心情愉悦与环境之优美描绘得如同一幅清新雅致的品茗图。韦应物在诗喜园中茶生中写到,“洁性不可污,为饮涤烦尘。此物性灵味,本自出山原”在这里韦应物把茶的高贵品质升华到人生哲理的高度来赞美,可见茶对诗人的重要影响。既是茶促进了诗歌描写内容的拓宽,又是诗歌的流传促进了茶文化的更为广泛的传播和茶饮的推广。提到茶道就不能不提到日本的茶道。中国虽然没有如日本那样一整套严格规范的茶道规程仪式,但中国茶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层次复杂、内容丰富,并且有清心、净气、养神、助智等内涵,所以中国存在着与日本茶道明显不同的茶道文化。集中起来

10、,中国茶道和日本茶道主要有这样几点明显的区别:第一,中国的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合了儒、道、佛思想为一体。而日本茶道则主要反映中国的禅宗思想,当然也融进了日本国民的精神和思想意识。中国人“以茶利礼让”、“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这四条都是通过饮茶贯彻儒家的礼、仪、仁、德等道德观念以及中庸和谐的精神。日本茶道的“和、敬、清、寂”,公开声明“茶禅一体”吸收了中国茶文化思想的部分内容。它规劝人们要和平相处,互敬互爱,廉洁朴实,修身养性。第二,日本茶道仪式严谨,强调古朴、清寂之美;中国茶更崇尚自然美、随和美。日本茶道主要源于佛教的禅宗,提倡空寂之中求的心物如一的清净之美。但它

11、的“四规”(即:待客亲善、互相尊敬、环境雅静、陈设高雅)和“七则”(即:点茶的浓度、茶水的质地、水温的高低、火候的大小、煮茶的炭料、炉子的方位、插花的艺术)却似乎过于拘重于形式。严格的茶道规程使人难免感到烦琐。中国的茶文化最初由饮茶上升为精神活动,与道教的追求清净无为的神仙世界有很大的渊源。第三,中国的茶文化包含各个层次的文化,日本的茶文化尚未具有全民文化的内容。中国茶文化自宋代就深入市民阶层,其最突出的代表便是大小城镇广泛兴起的茶楼、茶馆、茶亭、茶室。在这些场合中,士农工商都把饮茶作为友人聚会、人际交往的手段,成为生活本身不可或缺的内容。民间各地区则有更为丰富的“茶民俗”。日本崇尚茶道的多为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