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概论_高等教育出版社_课件_第3章_第1页
世界经济概论_高等教育出版社_课件_第3章_第2页
世界经济概论_高等教育出版社_课件_第3章_第3页
世界经济概论_高等教育出版社_课件_第3章_第4页
世界经济概论_高等教育出版社_课件_第3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 学习提示学习提示重点与难点重点与难点教学内容教学内容2是,对促使国际分工深是,对促使国际分工深化进而促使世界经济形成和发展的科技革命以化进而促使世界经济形成和发展的科技革命以及由此引发的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进行阐述和及由此引发的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进行阐述和分析。分析。是能够对战后科技革命是能够对战后科技革命的内容及特点、生产力的发展及其结构的变化、的内容及特点、生产力的发展及其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有清晰的认识和把握。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有清晰的认识和把握。包括:战后科技革命的内容及包括:战后科技革命的内容及其特点,战后生产力的发展和结构的变化,产其特点,战后生产力的发展和结构的变化,

2、产业结构的变化。业结构的变化。3是战后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产生的是战后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产生的影响及促使各国生产力结构发生的变化。科学技影响及促使各国生产力结构发生的变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世界各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世界各国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面貌,使各国的产业结构日国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面貌,使各国的产业结构日益软化。益软化。是战后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即怎样深刻理是战后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即怎样深刻理解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战后以来,信息和知识解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战后以来,信息和知识在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在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中的作

3、用日益突出,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信息和知益突出,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信息和知识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实现的。各国的产业结构日识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实现的。各国的产业结构日益软化,其表现就是在各产业的发展中,有形产益软化,其表现就是在各产业的发展中,有形产品和资源等硬生产要素的作用日益降低,而信息品和资源等硬生产要素的作用日益降低,而信息和知识等软生产要素的作用日益提高。和知识等软生产要素的作用日益提高。4第三章第三章 科技革命与产业结构的科技革命与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发展变化第一节第一节 战后科技革命的内容及其特点战后科技革命的内容及其特点第二节第二节 战后生产力的发展和结构的变化战后生产力的

4、发展和结构的变化第三节第三节 产业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的变化5v人类在人类在认识认识客观世界客观世界上的质的飞跃,就自然科上的质的飞跃,就自然科学而言共有三次:学而言共有三次:一是细胞的发现;一是细胞的发现;二是能量转换的发现;二是能量转换的发现;三是生物进化的发现。三是生物进化的发现。v人类在人类在改造改造客观世界客观世界上的质的飞跃有两次:上的质的飞跃有两次:一次是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一次是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一次是电、电动机和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一次是电、电动机和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6v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都是人类实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都是人类实践的产物

5、。认识世界是改造世界的重要条件,而在改造践的产物。认识世界是改造世界的重要条件,而在改造世界的同时又会进一步认识世界。世界的同时又会进一步认识世界。v科学革命科学革命 认识世界认识世界v技术革命技术革命 改造世界改造世界v战后科技革命表现为科学指导下的技术革命,技术革命战后科技革命表现为科学指导下的技术革命,技术革命基础上的科学发展,因而是真正意义上的科技革命。基础上的科学发展,因而是真正意义上的科技革命。 7一、战后科技革命的内容一、战后科技革命的内容v微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v新材料技术新材料技术v新能源技术新能源技术v生物工程技术生物工程技术v开发空间技术开发空间技术v海洋工程技术海洋工程技

6、术8二、战后科技革命的主要特点(二、战后科技革命的主要特点(4点)点)v1、全面性和世界性、全面性和世界性v“全面性全面性”是指近代发生的科技革命只涉及个是指近代发生的科技革命只涉及个别自然科学领域,只发生在个别部门,如动力别自然科学领域,只发生在个别部门,如动力部门和加工部门,而战后科技革命几乎囊括所部门和加工部门,而战后科技革命几乎囊括所有学科、领域和部门,各门科学技术间相互交有学科、领域和部门,各门科学技术间相互交叉、相互移植和相互渗透。叉、相互移植和相互渗透。v“世界性世界性”是指近代科技革命只源于英美少数是指近代科技革命只源于英美少数国家,其成果也基本被欧美少数国家所垄断和国家,其成

7、果也基本被欧美少数国家所垄断和享用;但战后科技革命几乎在享用;但战后科技革命几乎在20多个国家同时多个国家同时兴起,并很快席卷了包括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全兴起,并很快席卷了包括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全世界。世界。9v2、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同步发展,并形成科学、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同步发展,并形成科学技术技术生产一体化生产一体化v3、革新了机器体系、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革新了机器体系、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v革新了机器体系革新了机器体系:由于电子计算机的诞生和应用,产由于电子计算机的诞生和应用,产生了一种崭新的机器,即自动控制机。生了一种崭新的机器,即自动控制机。v革新了劳动方式革新了劳动方式:人们可以利用自动

8、控制机按照人的人们可以利用自动控制机按照人的设计程序,自动指挥和调节机器的运转和加工,从设计程序,自动指挥和调节机器的运转和加工,从而改变人们的劳动方式,即可以靠按电钮来操纵机而改变人们的劳动方式,即可以靠按电钮来操纵机器。器。v革新了生活方式革新了生活方式:电子技术与其他新科学技术相结:电子技术与其他新科学技术相结合,使通信手段不断革新,使办公室和家庭生活自合,使通信手段不断革新,使办公室和家庭生活自动化。动化。10v4、科技发展在生产中的应用得到了政府的有、科技发展在生产中的应用得到了政府的有力支持力支持v战后许多大型科学技术的发现和发明,都是战后许多大型科学技术的发现和发明,都是在有关国

9、家政府的统一组织和大力资助下进在有关国家政府的统一组织和大力资助下进行和完成的。行和完成的。v如美国的如美国的“阿波罗阿波罗”登月计划登月计划,信息高速公信息高速公路计划路计划;日本的;日本的大规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研究组技术研究组合;西欧的合;西欧的“尤里卡尤里卡”计划等计划等11v生产力的巨大发展生产力的巨大发展v生产力实体要素的变革生产力实体要素的变革v生产力非实体要素的强化生产力非实体要素的强化12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v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v扩大了资本积累扩大了资本积累v改善了扩大再生产所必需的物质改善了扩大再生产所必需的物质条件条件

10、v保证了劳动力的供应保证了劳动力的供应v扩大了商品市场扩大了商品市场13(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v战后,一项新技术的应用,往往能够使劳动战后,一项新技术的应用,往往能够使劳动生产率得到几倍、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地提高。生产率得到几倍、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地提高。v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主要是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主要是靠提高劳动生产率取得的。靠提高劳动生产率取得的。v表表3-1的统计数据表明,战后美国和日本国内的统计数据表明,战后美国和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生产总值的增长,主要是主要是靠劳动生产率的提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实现的,而联邦德国、法国和英国则高来实现

11、的,而联邦德国、法国和英国则完完全是全是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实现的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实现的 。14资料来源:资料来源:美国总统经济报告美国总统经济报告,1989年,第年,第150页。页。国国 别别项项 目目19511987年平均年平均美美 国国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3.2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2.0日日 本本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7.5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6.7联联 邦邦 德德 国国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4.4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4.7法法 国国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4.0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4.1英英 国国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2.5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2.7表表3-1 主要资本主

12、义国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内生产总值与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长率的比较国内生产总值与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长率的比较(%) 15(二)扩大了资本积累(二)扩大了资本积累v战后以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职工战后以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职工工资工资虽有虽有较较大幅度的增加大幅度的增加,但由于科技革命所带来的,但由于科技革命所带来的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企业的剩余价值企业的剩余价值率仍在增大。率仍在增大。v例如,例如,1955195519731973年,日本年,日本3030人以上的企业人以上的企业职工实际工资提高了将近职工实际工资提高了将近7 7倍,而劳动生产率倍,而劳动生产率增长了增长了9

13、9倍,结果剩余价值率从倍,结果剩余价值率从19551955年的年的134%134%上升到上升到19601960年的年的443%443%。16v美国物质生产部门的美国物质生产部门的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率,19481948年为年为236.7%236.7%,19601960年为年为249.3%249.3%,19701970年为年为289.0%289.0%,19771977年为年为325.3%325.3%,3030年间提高了将近年间提高了将近40%40%。这。这就为扩大资本积累、扩大投资、加速生产力就为扩大资本积累、扩大投资、加速生产力发展提供了条件。发展提供了条件。v战后以来,联邦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等

14、国的战后以来,联邦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国的资本积累率资本积累率一般都在一般都在20%20%以上,日本高达以上,日本高达30%30%以上。以上。1954195419741974年间,日本固定资本投资年间,日本固定资本投资增加了增加了4848倍,联邦德国增加了倍,联邦德国增加了1515倍,法国增倍,法国增加了加了1010倍,英国增加了倍,英国增加了1616倍,美国增加了倍,美国增加了3 3倍。倍。v资本积累率即股东权益增长率,是指企业本年所有者权益增长额同年初资本积累率即股东权益增长率,是指企业本年所有者权益增长额同年初所有者权益的比率。资本积累率表示企业当年资本的积累能力,是评价所有者权益的比率

15、。资本积累率表示企业当年资本的积累能力,是评价企业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资本积累率本年所有者权益增长额企业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资本积累率本年所有者权益增长额年初所有者权益年初所有者权益100%17(三)保证了劳动力的供应(三)保证了劳动力的供应v战后经济的迅速发展,虽然主要靠劳动生产率的战后经济的迅速发展,虽然主要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但劳动力的增加也是不可或缺的条件。提高,但劳动力的增加也是不可或缺的条件。v马克思说:马克思说:“生产规模突然的跳跃式的膨胀生产规模突然的跳跃式的膨胀没有可供支配的人身材料,没有不取决于人口绝没有可供支配的人身材料,没有不取决于人口绝对增长的工人的增加,对增长的工人

16、的增加,是不可能的。是不可能的。”靠人靠人口自然增殖劳动力不仅数量有限,而且从婴儿出口自然增殖劳动力不仅数量有限,而且从婴儿出生到成为劳动力需近生到成为劳动力需近2020年的时间。年的时间。v战后科技革命中,战后科技革命中,农业实现了全盘机械化、农业实现了全盘机械化、化学化学化、电气化和良种化,空前地提高了农业劳动生化、电气化和良种化,空前地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产率,把大批劳动力从农业中解放出来,为工业把大批劳动力从农业中解放出来,为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来源。和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来源。18(四)扩大了商品市场(四)扩大了商品市场v战前战前191419141938193

17、8年的年的2525年里,资本主义世界工业年里,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总共增加了生产总共增加了52%52%,年平均增长不到,年平均增长不到1.7%1.7%,而,而战后战后1946194619701970年的年的2525年里,资本主义世界工业年里,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增长大约生产增长大约4 4倍,年平均增长倍,年平均增长6%6%左右。左右。v据统计,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据统计,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普遍明显高于战前。增长率普遍明显高于战前。v美国由于原有基数较大和战后把主要力量用于军美国由于原有基数较大和战后把主要力量用于军备竞赛上等原因,战后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但也备

18、竞赛上等原因,战后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但也有较大的提高(参见有较大的提高(参见表表3-23-2)。)。 19表表3-2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情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情况(况(%)美国美国日本日本联邦联邦德国德国法国法国英国英国意大利意大利187119134.12.52.81.71.91.5191419502.81.81.01.01.31.4195119873.27.54.44.02.54.3资料来源:资料来源:美国总统经济报告美国总统经济报告,1989年,第年,第150页。页。 20二、生产力实体要素的变革二、生产力实体要素的变革v劳动者日益智力化劳动者日益智力化v劳动

19、工具日趋自动化劳动工具日趋自动化v劳动对象日趋人工化劳动对象日趋人工化21(一)劳动者日益智力化(一)劳动者日益智力化v什么叫什么叫“劳动者智力化的趋势劳动者智力化的趋势”?v指战后科技革命的发展,使指战后科技革命的发展,使劳动者的智力因素的地位和作劳动者的智力因素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提高,体力因素的地位和作用明显地下降,呈现出用日益提高,体力因素的地位和作用明显地下降,呈现出劳动者智力化的趋势。劳动者智力化的趋势。v从历史上看,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力发展,首先使劳动从历史上看,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力发展,首先使劳动简单化,即机器的使用,简单化,即机器的使用,一方面一方面“补充补充”和和“延长延长

20、”了四肢,减轻了劳动者的体了四肢,减轻了劳动者的体力;力;另一方面,把复杂的手工劳动变成了由机器设备所构成另一方面,把复杂的手工劳动变成了由机器设备所构成的一道道工序,从而使劳动日益简单化。的一道道工序,从而使劳动日益简单化。v战后科技革命战后科技革命,科学技术的新发展,特别是电子计算机的,科学技术的新发展,特别是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可以从广泛使用,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两方面来理解:22一方面一方面看管、操纵、控制等劳动在越来越大看管、操纵、控制等劳动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变成了自动控制系统的职能,体力的程度上变成了自动控制系统的职能,体力劳动获得了更大程度的解放;劳动获得了更大程度的解放;另一方

21、面另一方面,诞生了越来越多的高技术产业,诞生了越来越多的高技术产业,即即“知识密集型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它们所需要的劳动,它们所需要的劳动者,一般要有足够的科学知识、专业技能和者,一般要有足够的科学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培训。专业培训。23(二)劳动工具日益自动化(二)劳动工具日益自动化v战后科技革命中电子计算机的不断改进和广泛战后科技革命中电子计算机的不断改进和广泛应用,使应用,使机器增加了自动控制系统机器增加了自动控制系统,从而使机,从而使机器生产实现了由手工操纵向自动化转变,机械器生产实现了由手工操纵向自动化转变,机械化生产转为自动化生产。化生产转为自动化生产。自动化自动化是机器或装置是

22、机器或装置按照人们事先设计的方式和程序运转,不需要按照人们事先设计的方式和程序运转,不需要人直接介入。这是机械化之后的又一生产工具人直接介入。这是机械化之后的又一生产工具的革命。的革命。24v在一系列自动化及其系统迅速发展的基础上,在一系列自动化及其系统迅速发展的基础上,20世纪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开始把电子年代以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开始把电子计算机作为中枢工具,组成了各类数控机床与其计算机作为中枢工具,组成了各类数控机床与其它机器、监测设备形成的自动化生产系统、自动它机器、监测设备形成的自动化生产系统、自动化仓库系统、自动化输出系统,并由计算信息系化仓库系统、自动化输出系统,并

23、由计算信息系统统一指挥和管理,形成柔性生产系统(统统一指挥和管理,形成柔性生产系统(FMS),),建立起建立起“自动化车间自动化车间”和和“自动化工厂自动化工厂”,即,即“无人车间无人车间”和和“无人工厂无人工厂”。25(三)劳动对象日趋人工化(三)劳动对象日趋人工化v战后战后,塑料材料、复合材料、合成纤维材料和金,塑料材料、复合材料、合成纤维材料和金刚石膜等一系列刚石膜等一系列人工材料的发展人工材料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代,已经成为当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发展的物质基础。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发展的物质基础。v当前,在资本主义世界注册的各种新材料已达当前,在资本主义世界注册的各种新材料已达30多万种,

24、平均每年增长多万种,平均每年增长5%左右。左右。v一些日本学者把一些日本学者把20世纪世纪60年代和年代和70年代的新材料年代的新材料发展称为第一次材料革新时代,把发展称为第一次材料革新时代,把80年代以后材年代以后材料技术的新突破称为第二次材料革新时代。料技术的新突破称为第二次材料革新时代。 26三、生产力非实体要素的强化三、生产力非实体要素的强化v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v教育成为现代生产力中重要的强化性要素教育成为现代生产力中重要的强化性要素v管理成为现代生产力中重要的整体组合性要素管理成为现代生产力中重要的整体组合性要素v信息成为现代生产力中重要的运筹性要素信息成为

25、现代生产力中重要的运筹性要素27(一)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一)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v根据国际通行的根据国际通行的道格拉斯函数道格拉斯函数来计算的在一定时来计算的在一定时期内期内经济增长率中科技进步所占的贡献率经济增长率中科技进步所占的贡献率,20世世纪初只占纪初只占5%10%,推动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仍,推动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仍然是人的体力和简单的生产资料。然是人的体力和简单的生产资料。v据世界银行计算,据世界银行计算,19501970年间,技术进步对年间,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平均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平均为49%,其中有些国家和地区已达到,其中有些国

26、家和地区已达到50%以上。今以上。今天,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技术进步贡献率达到了天,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技术进步贡献率达到了60%80%各国都在加强对科技事业的组织领导,各国都在加强对科技事业的组织领导,增加对科技事业的投入。增加对科技事业的投入。28v日本日本20世纪世纪80年代的年代的科技研究经费科技研究经费逐年递增,且增逐年递增,且增长迅速,从长迅速,从1979年的年的45000亿日元增为亿日元增为1989年的年的118000亿日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亿日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上升上升为为2.91%;美国美国的科研经费从的科研经费从1965年的年的200.4亿美亿美元增至元增至1

27、988年的年的1280亿美元;亿美元;联邦德国联邦德国的科研经费的科研经费从从1970年的年的140亿马克增至亿马克增至1988年的年的620亿马克,亿马克,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从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9%上升为上升为2.83%。29(二)教育成为现代生产力中(二)教育成为现代生产力中重要的强化性要素重要的强化性要素v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丹尼森(丹尼森(Edward F.Denison)通过研究发现,通过研究发现,19481982年间,美国国民生产总年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值年平均增长率为3.2%,其中,其中1/3是通过提高劳动者是通过提高劳动者的教育水平取得

28、的,大约的教育水平取得的,大约1/2是通过技术革新取得的,是通过技术革新取得的,而这两者都取决于教育。而这两者都取决于教育。v教育被认为是一项具有超前性和战略性的人力资源教育被认为是一项具有超前性和战略性的人力资源开发工程。开发工程。v据据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Theodore W.Schultz )的计算,的计算,19001957年间,美国在年间,美国在“物物化化”方面的投资增长了方面的投资增长了45倍,而教育投资增长了倍,而教育投资增长了85倍,但倍,但“物化物化”投资创造的利润仅增加投资创造的利润仅增加35倍,而教倍,而教育投资创造的利润增加了

29、育投资创造的利润增加了175倍。倍。30(三)管理成为现代生产力中重要(三)管理成为现代生产力中重要的整体组合性要素的整体组合性要素v管理,是指生产管理,即对生产过程所进行的决管理,是指生产管理,即对生产过程所进行的决策、计划、组织、指挥、监督和调节等各种职能策、计划、组织、指挥、监督和调节等各种职能的总称。它贯穿于生产活动的全过程。的总称。它贯穿于生产活动的全过程。v管理对其它生产力要素具有重要的组合功能,即管理对其它生产力要素具有重要的组合功能,即它把众多的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等生产它把众多的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等生产力实体要素,按合理的比例和形态组合起来,形力实体要素,按合理

30、的比例和形态组合起来,形成系列的整体,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大的产出,成系列的整体,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大的产出,取得社会生产力的最大效应,增加社会生产力总取得社会生产力的最大效应,增加社会生产力总量。量。v管理这种特有的整体组合作用和功能,是其它任管理这种特有的整体组合作用和功能,是其它任何生产力要素所不能取代的,也是相对独立的生何生产力要素所不能取代的,也是相对独立的生产力要素。产力要素。 31(四)信息成为现代生产力中(四)信息成为现代生产力中重要的运筹性要素重要的运筹性要素v信息是物质、能量、资金、人员和环境的结信息是物质、能量、资金、人员和环境的结构、状态、特征的具体描绘或构、状态、特征的

31、具体描绘或“映象映象”。信。信息是无形的,它必须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被息是无形的,它必须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被人们收集、加工、传递、存储和处理。任何人们收集、加工、传递、存储和处理。任何决策、计划、活动都必须以信息为其前提条决策、计划、活动都必须以信息为其前提条件。件。v信息在生产力形成和运行过程中发挥着日益信息在生产力形成和运行过程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运筹性功能,是人们从事生产、经营重要的运筹性功能,是人们从事生产、经营管理和决策的重要依据和手段。管理和决策的重要依据和手段。32v战后,科学技术的革命性变化,极大地扩展了战后,科学技术的革命性变化,极大地扩展了人类社会的信息量,使之呈几何级数迅速增

32、长。人类社会的信息量,使之呈几何级数迅速增长。v据统计,在据统计,在20世纪世纪50年代以前,人类知识总年代以前,人类知识总量每量每30年增加年增加1倍,全世界科技刊物只有倍,全世界科技刊物只有4000种;种;60年代,科技刊物达年代,科技刊物达4万种,知识总量每万种,知识总量每67年增加年增加1倍;到倍;到1982年,全世界已有科技年,全世界已有科技刊物刊物8万多种,知识总量每万多种,知识总量每4年就增加年就增加1倍。近倍。近十年来形成的科学知识总量,已超过了以往几十年来形成的科学知识总量,已超过了以往几千年积累的总和。千年积累的总和。33第三节第三节 产业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的变化v农业现代

33、化农业现代化和和农业重心的转移农业重心的转移v工业结构的变化工业结构的变化v三大产业比例关系的变化三大产业比例关系的变化v信息经济时代的来临信息经济时代的来临v产业结构的产业结构的理论发展理论发展和和历史趋势历史趋势34一、农业现代化与农业一、农业现代化与农业重心的转移重心的转移v农业工业化农业工业化v农业重心的转移农业重心的转移35(一)农业工业化(一)农业工业化v(1)农业生产的许多环节逐渐从农业中分)农业生产的许多环节逐渐从农业中分离出去,成为独立的工业部门。离出去,成为独立的工业部门。v(2)农牧业生产本身的某些行业和环节,)农牧业生产本身的某些行业和环节,已日益采用工业生产的方法和工

34、艺,使农业已日益采用工业生产的方法和工艺,使农业生产工厂化。生产工厂化。v(3)农牧产品的加工程度不断提高,即有)农牧产品的加工程度不断提高,即有越来越多的农牧产品经过工业生产的方法进越来越多的农牧产品经过工业生产的方法进行深加工才进入销售市场。行深加工才进入销售市场。36(二)农业重心的转移(二)农业重心的转移v第一,畜牧业的发展快于种植业的发展,多第一,畜牧业的发展快于种植业的发展,多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畜牧业产值已经超过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畜牧业产值已经超过种植业的产值。种植业的产值。v第二,种植业中饲料谷物生产的增长超过了第二,种植业中饲料谷物生产的增长超过了食用谷物的增长,饲料谷物已

35、在种植业中占食用谷物的增长,饲料谷物已在种植业中占主要地位。主要地位。37工业结构工业结构“软化软化”产业产业“空心化空心化”结构性失业结构性失业二、工业结构的变化二、工业结构的变化38(一)工业结构(一)工业结构“软化软化”v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重心正在从重化工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重心正在从重化工业转为高技术工业,从劳动和资源密集型工业转转为高技术工业,从劳动和资源密集型工业转入知识和技术密集型工业,科技投资和智力投入知识和技术密集型工业,科技投资和智力投入大幅度提高,整个工业正在向自动化、高技入大幅度提高,整个工业正在向自动化、高技术化、智能化发展。术化、智能化发展。v这一趋势被称为

36、工业结构日益这一趋势被称为工业结构日益“软化软化”。 39(二)产业(二)产业“空心化空心化”v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国内集中人力物力财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国内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发展高技术工业的同时,把劳动成本高、力发展高技术工业的同时,把劳动成本高、资源消耗大和污染环境严重的传统工业或资源消耗大和污染环境严重的传统工业或“夕阳工业夕阳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使本国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使本国的基础性工业日益衰落,使高技术工业发的基础性工业日益衰落,使高技术工业发展处于展处于“悬空悬空”状态,使整个工业发展处状态,使整个工业发展处于于“空心空心”状态,使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对状态,使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对外依赖性

37、加深。外依赖性加深。 40(三)结构性失业(三)结构性失业v高技术工业的发展,一方面减少了一些体力劳高技术工业的发展,一方面减少了一些体力劳动者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提供了一些技术工动者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提供了一些技术工人的就业机会。人的就业机会。v这样,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常出现如下现象:这样,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常出现如下现象:一方面有越来越多的一方面有越来越多的“过剩过剩”劳动力找不到适劳动力找不到适合其能力的工作,被迫加入失业大军的行列;合其能力的工作,被迫加入失业大军的行列;另一方面,在高技术工业部门又有许多空缺岗另一方面,在高技术工业部门又有许多空缺岗位得不到及时的补充。位得不到及

38、时的补充。v这种不是由于经济危机周期引起的失业,而是这种不是由于经济危机周期引起的失业,而是由于产业结构变化引起的失业,被称为由于产业结构变化引起的失业,被称为结构性结构性失业。失业。41三、三大产业比率关系的变化三、三大产业比率关系的变化v世界各国都采用了三次产业的分类法,即把社会经世界各国都采用了三次产业的分类法,即把社会经济活动或国民经济划分为三类产业:济活动或国民经济划分为三类产业:第一产业第一产业,即,即直接从自然界获取产品的部门,包括农林牧渔业和直接从自然界获取产品的部门,包括农林牧渔业和矿业;矿业;第二产业第二产业,即对第一产业的产品进行加工的,即对第一产业的产品进行加工的产业,

39、亦称加工业,一般指工业制造业和建筑业;产业,亦称加工业,一般指工业制造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即为第一、第二产业和居民消费提供服,即为第一、第二产业和居民消费提供服务的部门,包括贸易、运输、通讯、金融、保险以务的部门,包括贸易、运输、通讯、金融、保险以及各种公用事业和服务业。及各种公用事业和服务业。v从历史上看,产业结构已经发生了两次重大变化,从历史上看,产业结构已经发生了两次重大变化,或者说产业的重心发生了两次大转移。第一次是重或者说产业的重心发生了两次大转移。第一次是重心由农业向工业的转移,也就是从第一产业向第二心由农业向工业的转移,也就是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从社会发展史来看,

40、经过三次社会大分产业转移。从社会发展史来看,经过三次社会大分工,到原始社会末期形成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工,到原始社会末期形成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这可以说是近代三大产业的雏形。这可以说是近代三大产业的雏形。 42表表3-4 主要发达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产业分主要发达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产业分布(布(%) 196019902000一一二二三三一一二二三三一一二二三三美国美国*43858228701.726.272.0日本日本134542341561.032.066.0德国德国65341137621.231.267.6英国英国34354235631.028.870.2法国法国113950329672

41、.926.170.9注:注:* *20002000为为19971997年数据。年数据。资料来源:世界银行资料来源:世界银行1984年世界发展报告年世界发展报告、1991年世界发展报告年世界发展报告、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年世界发展报告;世界银行数据库。;世界银行数据库。 43表表3-5 主要发达国家就业的产业分布(主要发达国家就业的产业分布(%)195019701989一一二二三三一一二二三三一一二二三三美国美国23.331.445.39.930.060.16.521.272.3日本日本48.321.929.819.433.946.71.328.270.5西德西德24.642.632

42、.78.548.842.73.740.056.3英国英国5.650.643.82.146.651.32.128.769.2法国法国29.129.535.813.128.049.36.028.665.4注:注:1950为为1949年数据;年数据;1989为为1990年数据。年数据。资料来源:美国资料来源:美国总统经济报告总统经济报告1991年版第年版第324、334页;页;联合国联合国劳工统计年鉴劳工统计年鉴各年数据。各年数据。44四、信息经济时代的来临四、信息经济时代的来临v1、信息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具有如下特点:、信息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具有如下特点:(1)信息具有强大的渗透性,可以渗入一切)

43、信息具有强大的渗透性,可以渗入一切生产要素和经济活动中,增加各生产要素的知生产要素和经济活动中,增加各生产要素的知识或技术含量,可以使各生产要素实现现代化识或技术含量,可以使各生产要素实现现代化配置和组合,从而实现内涵式的扩大再生产。配置和组合,从而实现内涵式的扩大再生产。v(2)信息是一种在使用中不受损失并收益递)信息是一种在使用中不受损失并收益递增的生产要素。增的生产要素。v(3)信息是一种最具流动性的生产要素)信息是一种最具流动性的生产要素45v2、什么是信息产业?、什么是信息产业?v指现代信息设备的生产制造以及利用这些设备进行指现代信息设备的生产制造以及利用这些设备进行信息采集、储存、

44、处理与服务的部门的总和。具体信息采集、储存、处理与服务的部门的总和。具体地说,信息产业包括地说,信息产业包括信息机械设备生产业信息机械设备生产业(电子计(电子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现代通讯通信机械器材、现代算机及其外部设备、现代通讯通信机械器材、现代影视机械器材、自动控制机械系统、信号装置设备影视机械器材、自动控制机械系统、信号装置设备等)、等)、信息生产业信息生产业(宣传、印刷出版、教育、研究(宣传、印刷出版、教育、研究开发等)、开发等)、信息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咨询服务、档案储存、数(咨询服务、档案储存、数据库、审计服务、法律服务等)。据库、审计服务、法律服务等)。 46五、产业结构的理论发展

45、五、产业结构的理论发展v弗里德里希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李斯特v霍夫曼霍夫曼v阿阿费希尔费希尔v柯林柯林克拉克克拉克v西蒙西蒙库兹涅茨库兹涅茨v沃尔特沃尔特惠特曼惠特曼罗斯托罗斯托v筱原三代平筱原三代平47(一)弗里德里希(一)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李斯特v对产业结构的研究,一般认为是从德国历史学派的对产业结构的研究,一般认为是从德国历史学派的先驱弗里德里希先驱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李斯特(Friedrich List,17891846)开始的。他在)开始的。他在1841年发表的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国民体系一书中指出:一书中指出:“从经济方面来看,国家从经济方面来看,国家必须经过如下各发展

46、阶段: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必须经过如下各发展阶段: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业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农工商业时期。业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农工商业时期。” 并认为当时的德国正处在农工业时期,英国已进入并认为当时的德国正处在农工业时期,英国已进入“农工商业国农工商业国”。他对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提法,他对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提法,实际上就是产业结构发展的不同阶段和类型。实际上就是产业结构发展的不同阶段和类型。不过,不过,由于当时产业革命在西欧尚未完成,他对产业结构由于当时产业革命在西欧尚未完成,他对产业结构的认识还相当肤浅。的认识还相当肤浅。48(二)霍夫曼(二)霍夫曼v霍夫曼霍夫曼认为各国的

47、工业化进程之间存在着某种认为各国的工业化进程之间存在着某种“共同共同性性”或或“相似性相似性”,即,即“一般模式一般模式”或或“统一模式统一模式”,并提出了并提出了工业化进程的四个阶段工业化进程的四个阶段:在工业化第一阶段,:在工业化第一阶段,消费资料工业的生产在制造业中占支配地位,资本资消费资料工业的生产在制造业中占支配地位,资本资料工业的生产比较落后(两者比例为料工业的生产比较落后(两者比例为5:1);第二阶);第二阶段,资本资料工业的发展较快,但消费资料工业的规段,资本资料工业的发展较快,但消费资料工业的规模仍比资本资料工业大得多(比例为模仍比资本资料工业大得多(比例为2.5:1);第三

48、);第三阶段,消费资料工业和资本资料工业之间保持大致相阶段,消费资料工业和资本资料工业之间保持大致相同的比例(同的比例(1:1);第四阶段,资本资料工业的规模);第四阶段,资本资料工业的规模超过消费资料的规模,比例是前者大于后者。超过消费资料的规模,比例是前者大于后者。霍夫曼霍夫曼可以说是将马克思的两大部类理论应用到分析工业内可以说是将马克思的两大部类理论应用到分析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化趋势上,即从以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为部结构的变化趋势上,即从以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为主转向以资本、资源密集型的重工业为主的过程。主转向以资本、资源密集型的重工业为主的过程。49(三)阿(三)阿费希尔费希尔v他认为:他认

49、为:人类生产活动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人类生产活动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初:初级阶段,生产活动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第二阶段,级阶段,生产活动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第二阶段,以工业生产大规模的迅速发展为标志;第三阶段始以工业生产大规模的迅速发展为标志;第三阶段始于于20世纪初,其特征是以服务业的生产为主,大量世纪初,其特征是以服务业的生产为主,大量的劳动和资本不是继续流入初级生产和第二级生产的劳动和资本不是继续流入初级生产和第二级生产中,而是流入旅游、娱乐服务、文化艺术、保健、中,而是流入旅游、娱乐服务、文化艺术、保健、教育和科学、政府等活动中。与三个阶段的生产内教育和科学、政府等活动中。与三个阶段

50、的生产内容相适应,处于初级阶段生产的产业是第一产业,容相适应,处于初级阶段生产的产业是第一产业,处于第二阶段生产的产业是第二产业,处于第三阶处于第二阶段生产的产业是第二产业,处于第三阶段生产的产业是第三产业。他的研究从资本主义工段生产的产业是第三产业。他的研究从资本主义工业化进程扩展到整个人类发展史,并业化进程扩展到整个人类发展史,并第一次提出了第一次提出了三次产业的概念。三次产业的概念。50(四)柯林(四)柯林克拉克克拉克v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划分产业的三大部门的界限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划分产业的三大部门的界限:第一部门以农业为主,包括畜牧业、林业、狩猎第一部门以农业为主,包括畜牧业、林业、狩猎业;

51、第二部门以制造业为主,包括建筑业、采矿业;第二部门以制造业为主,包括建筑业、采矿业等;第三部门包括商业、金融业、保险业、运业等;第三部门包括商业、金融业、保险业、运输业和服务业等服务性产业。输业和服务业等服务性产业。v借鉴配第的不同产业间相对收入差异的道理,借鉴配第的不同产业间相对收入差异的道理,提提出了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出了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即随着经济的发展,即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者首先由第一部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者首先由第一部门向第二部门转移;当人均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门向第二部门转移;当人均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部门转移。劳动力在各产业时,

52、劳动力便向第三部门转移。劳动力在各产业间配置的变化趋势是:第一部门将减少,第二、间配置的变化趋势是:第一部门将减少,第二、三部门将增加。三部门将增加。v这个被称为这个被称为“配第配第克拉克定理克拉克定理”的发现,无的发现,无疑是产业结构理论上的重大突破。疑是产业结构理论上的重大突破。51(五)西蒙(五)西蒙库兹涅茨库兹涅茨v库兹涅茨整理了多个国家的国民经济的统计,库兹涅茨整理了多个国家的国民经济的统计,特别是国民收入的统计,并将其研究成果发表在特别是国民收入的统计,并将其研究成果发表在年出版的年出版的各国经济增长的数量方面各国经济增长的数量方面和年出版的和年出版的现代经济增长现代经济增长两部著

53、作两部著作里。里。v他把三次产业分别称为农业部门、工业部门和服他把三次产业分别称为农业部门、工业部门和服务部门,务部门,并得出并得出三条结论三条结论:农业部门实现的国民:农业部门实现的国民收入,随着年代的延续,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收入,随着年代的延续,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同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一样,重,同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一样,处于不断下降之中;工业部门的国民收入的比重,处于不断下降之中;工业部门的国民收入的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而其劳动力的比重则大体上是大体上是上升的,而其劳动力的比重则大体上是不变或略有上升;服务部门的劳动力的不变或略有上升;服务部门的劳动力的52

54、 比重,在所有国家都是上升的,而其国民收入比重,在所有国家都是上升的,而其国民收入的比重,未必和劳动力的比重的上升同步,的比重,未必和劳动力的比重的上升同步,大体上是不变或略有上升。大体上是不变或略有上升。v他把产业结构变化规律的研究从劳动力领域他把产业结构变化规律的研究从劳动力领域扩展到国民收入领域,被誉为扩展到国民收入领域,被誉为“之之父父”,并在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并在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53(六)沃尔特(六)沃尔特惠特曼惠特曼罗斯托罗斯托v罗斯托在其罗斯托在其经济成长的历程经济成长的历程(年)、(年)、经济增长的阶段经济增长的阶段和和由起飞进入持续增长的由起飞进入持续增长的经济学

55、经济学(年)和(年)和政治与成长阶段政治与成长阶段(年)等著述中,研究了经济成长理论。(年)等著述中,研究了经济成长理论。v提出了人类社会发展共分为六个提出了人类社会发展共分为六个“经济成长阶经济成长阶段段”,即传统社会、为即传统社会、为“起飞起飞”创造前提阶段、创造前提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追求起飞阶段、成熟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生活质量阶段。v“起飞起飞”就是突破经济的传统停滞状态,其主要就是突破经济的传统停滞状态,其主要条件有三:有较高的积累比例;建立条件有三:有较高的积累比例;建立“起飞起飞”的的主导部门;有制度上的改革。其主导部门的概念,主导

56、部门;有制度上的改革。其主导部门的概念,是对产业结构理论的贡献。是对产业结构理论的贡献。54v“起飞起飞”要靠主导部门启动和带动,要靠主导部门启动和带动,“起飞起飞”后后的持续增长也要靠主导部门支撑,经济持续增的持续增长也要靠主导部门支撑,经济持续增长是靠新主导部门不断代替旧主导部门来实现长是靠新主导部门不断代替旧主导部门来实现的。主导部门有三个主要特点:能引入技术创的。主导部门有三个主要特点:能引入技术创新或制度创新;其增长率高于整个经济增长率;新或制度创新;其增长率高于整个经济增长率;对其它部门的增长有广泛的直接或间接的诱发对其它部门的增长有广泛的直接或间接的诱发作用。作用。55(七)筱原

57、三代平(七)筱原三代平v筱原三代平筱原三代平1957年在日本一桥大学年在日本一桥大学经济研究经济研究杂志上发表了著名的杂志上发表了著名的产业结构与投资分配产业结构与投资分配一一文,在前人揭示的产业结构变化历史趋势的基础文,在前人揭示的产业结构变化历史趋势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如何使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以促上,重点研究了如何使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以促进经济更稳定和迅速增长的问题。进经济更稳定和迅速增长的问题。v他认为,产业结构是不断变化的,人们难以预测他认为,产业结构是不断变化的,人们难以预测未来经济发展的规模,人们也不可能对未来的产未来经济发展的规模,人们也不可能对未来的产业结构作出很细致的规划,最

58、为重要的是研究业结构作出很细致的规划,最为重要的是研究两两个问题个问题:一是应明确和肯定产业结构演变的趋势:一是应明确和肯定产业结构演变的趋势和方向;二是根据这个趋势和方向选定和明确先和方向;二是根据这个趋势和方向选定和明确先导性产业部门,即战略产业,由战略产业的发展导性产业部门,即战略产业,由战略产业的发展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56v他提出了选择战略产业的他提出了选择战略产业的两个基本原则两个基本原则:一:一是是“收入弹性原则收入弹性原则”,二是,二是“生产率上升原生产率上升原则则”。他认为,日本应该增加这类产品和产。他认为,日本应该增加这类产品和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

59、比重,从而使国民收入增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从而使国民收入增长速度加快。这种产品就是技术密集型产品,长速度加快。这种产品就是技术密集型产品,这种产业就是高技术产业。日本应用筱原的这种产业就是高技术产业。日本应用筱原的理论制定了合理的产业政策,实现了经济高理论制定了合理的产业政策,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的目标。速增长的目标。571、收入弹性原则、收入弹性原则v所谓所谓“收入弹性收入弹性”就是需求弹性,即一种产品的就是需求弹性,即一种产品的需求增长率高于国民收入增长率者,就是需求弹需求增长率高于国民收入增长率者,就是需求弹性或收入弹性大的产品。这种产品随着经济的发性或收入弹性大的产品。这种产品随着经济

60、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日本应把需求弹性大的产品、行展而不断变化。日本应把需求弹性大的产品、行业列为优先发展的对象,使其在产业结构中的比业列为优先发展的对象,使其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增高。他认为,重化工业产品的收入弹性(实重增高。他认为,重化工业产品的收入弹性(实质是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高于轻工业产品;而质是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高于轻工业产品;而轻工业产品的收入弹性又高于农产品,这就决定轻工业产品的收入弹性又高于农产品,这就决定了日本应将重化工业作为战略产业来发展;了日本应将重化工业作为战略产业来发展;582、生产率上升原则、生产率上升原则v所谓所谓“生产率上升率生产率上升率”,就是劳动生产率上升,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