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清代著名医家 - 精品学习网-学习考试资讯-中国最大 …_第1页
第五章清代著名医家 - 精品学习网-学习考试资讯-中国最大 …_第2页
第五章清代著名医家 - 精品学习网-学习考试资讯-中国最大 …_第3页
第五章清代著名医家 - 精品学习网-学习考试资讯-中国最大 …_第4页
第五章清代著名医家 - 精品学习网-学习考试资讯-中国最大 …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清代著名医家第一节喻昌的秋燥论与大气论一、生平著作喻昌字嘉言晚号西昌老人清初三大名医之一1 寓意草1卷医案集2 尚论篇8卷伤寒“三纲鼎立”说3 医门法律6卷“秋燥论”“大气论”二、学术思想(一)秋燥论素问.生气通天论 :“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秋伤于湿,冬生咳嗽。”1、阐发秋燥的病理(1)燥胜则干(2)燥先伤肺“燥气先伤上焦华盖”2、创制清燥救肺汤治则:清润肺气保护胃气治燥不宜: 辛香行气,以燥治燥苦温之属,以火济火苦寒降火,伤其胃气单纯以润治燥,不适病所(二)大气论1、大气的概念肺气 胸中阳气 胃气        &#

2、160;         |                 肾气2、大气的生理(1)主宰人的生机“胸中为生死第一关”(2)统帅人生诸气3、大气的病理及治疗阴邪凝聚遮蔽大气大气已亏                       &#

3、160;        大气未亏   |               |祛散阴邪        助通阳气(三)论病遣药的特点1、治单腹胀三法2、逆流挽舟法人参败毒散发汗解表羌活独活祛风解表胜湿(解表法)桔梗前胡 柴胡祛散表邪半表半里表3、置介潜纳法上脱:七分阳

4、药+三分阴药 夜服从阴引阳下脱:七分阴药+三分阳药昼服从阳引阴·对喻昌大气论的思考生物能学的角度气的实质与分层临床指导意义 复习思考题:试述喻昌秋燥论、大气论的主要论点。他有何主要著作? 原文选读:“燥气先伤上焦华盖。”(医门法律·秋燥论) 第二节叶桂的杂病证治经验一、生平著作叶桂,字天士,号香岩。清代中叶著名的医学家。·温热论1卷又名:温症论治,叶天士温热论,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临证指南医案10卷代表作是其门人华岫云等根据叶桂平时诊病的记录整理而成。·幼科要略2卷·未刻本叶氏医案二、学术内容1、概念:阳化

5、“身中阳气之变动”内风“内风动越”即指“身中阳气之变动”而导致“内风动越”的一种病理现象。亦即肝阳化风。2、发病机制:· 病变性质内,阳,风 · 病变脏腑中心脏腑为肝 o 与肝的属性秉质特点有关 肝的生理:体阴用阳肝的病理:肝阴易虚,肝阳易亢o 与肝脏与其他脏器之间的生化关系失调有关 3、治疗· 治疗大法:“缓肝之急以熄风,滋肾之液以驱热” · 具体治法:滋阴熄风(肝阴,肾精虚损) 养血熄风(心血不足)平木熄风(肺气阴虚)培土熄风(脾胃亏损)· 用药特点:善用甘味之品(甘凉/甘温/甘酸/甘辛/甘咸/甘濡) 喜用轻灵之品调和动变之阳气镇(重镇),

6、潜(介潜)收(酸收),和(温润)避免用苦寒/辛散走窜之品阳脱急用回阳之时,必佐阴药(恐纯刚难受)(二)胃阴学说· 脾胃分论  脾胃特性脏宜藏,藏而不泻;恶湿,喜刚燥;太阴湿土得阳始运;腑宜通,泻而不满;恶燥,喜柔润;阳明燥土得阴自安;升降宜升则健宜降则和功能运化纳食传导治疗甘温升发以升为补甘凉通降以通为用· 倡言胃阴 o 病因病机: · 证候: 气结在血气滞之证:“初病胀痛无形”血伤入络血瘀之证:“久则形坚似梗”疼痛 / 有形 / 发黄 / 出血等· 病证: 甚广,可见于中风、积聚、吐血、胸痹、疟母、痿、痹、诸痛、诸血证、疮疡、癥瘕等病证中。&

7、#183; 治疗: 治法:“总以通字立法”以辛味药为主辛润通络虫蚁搜剔法(辛咸)常用药:新绛(茜草代),青葱管,桃仁,柏子仁,当归须等。(四)理虚大法1、劳损辩证病位:分上、中、下三部虚损上心肺中脾胃(关键)下肝肾病性:以“体质之阴阳为要领”2、理虚原则重视正气:“只要精气复得一分,便减一分病象。”生活调理:以静养,节欲,增进饮食,减少损耗为主。以药物治疗为辅。 复习思考题:叶天士对杂病的辨证论治有哪些主要贡献?他有何主要著作? 原文背诵:“其初在经在气,其久入络入血。”(临证指南医案·疟)第三节王清任的瘀血证治一、生平著作王清任又名全任字勋臣清代著名医家医林改错

8、2卷上卷:脏腑结构,方叙(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下卷:各种病症证治二、学术思想(一)治病之要诀,在明白气血。1、元气为人生命之源2、瘀血为病广泛(1)瘀血成因复杂气虚正虚血亏瘀血邪毒(血热、血寒、瘟毒)(2)血瘀表现多样*血瘀征象明显者*血瘀征象不明显者A分部活血化瘀法通窍活血汤治头面四肢周身血管血瘀组成活血化瘀:桃仁红花赤芍川芎辛香通窍:麝香葱姜黄酒血府逐瘀汤治胸中血府血瘀组成活血化瘀:桃仁红花赤芍川芎当归牛膝行气宽胸:柴胡枳壳桔梗膈下逐瘀汤治肚腹血瘀组成活血化瘀:桃仁红花赤芍川芎当归灵脂丹皮行气止痛:香附乌药延胡枳壳特点: *根据部位选方用药;  

9、0;    *注重行气,且通过行气药的配伍来体现其部分的意图       *活血化瘀的基本药物是:桃仁红花赤芍川芎当归同时重视药物剂量“少用则活血,多用则破血”B 辨证活血化瘀少腹逐瘀汤治少腹积块疼痛等虚寒性血瘀证组成活血化瘀:赤芍川芎当归蒲黄灵脂没药温经行经:小茴香肉桂干姜理气:延胡身痛逐瘀汤治痹证组成活血化瘀:桃仁红花川芎当归灵脂没药祛风除湿,通经止痛:秦艽羌活牛膝地龙理气:香附 解毒活血汤治瘟毒吐泻初起组成活血化瘀:桃仁红花赤芍当归清热解毒:连翘葛根柴胡生地甘草理气:枳

10、壳特点:*根据病种、病性等选方用药;*注重行气理气;(3)补气活血法A 补气善用黄芪(常用,用量变化大)最小8钱常用量 1-4 两最大8两生用补阳还五汤治半身不遂,瘫痿等组成补气:生黄芪4两活血:归尾2钱赤芍1钱半川芎1钱地龙1钱桃仁1钱红花1钱补气(4两)活血(7钱半)B 创益气回阳活血化瘀之救逆法急救回阳汤治瘟毒吐泻亡阳者组成益气回阳:人参白术甘草附子干姜活血化瘀:桃仁红花(二)业医诊病,当先明脏腑(略) 复习思考题:试述王清任对血瘀的认识及其临床用药的特点。他有何主要著作? 原文背诵:1、“治病之要诀,在明白气血。”(医林改错)2、“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

11、,必停留而瘀。”(医林改错)第四节王泰林治肝三十法一、生平与著作字旭高,名医高锦庭之外甥,著有西溪书屋夜话录、环溪草堂医案等。二、治肝十三法:关于肝:肝主升发,主疏泻,肝藏血、体阴而用阳,集人身气血阴阳于一身。古人云:“医者善于调肝,乃善治百病。”王泰林也为:“肝病最杂,而治法最广。”总纲提出肝的证候最常见肝气、肝火、肝风三类,而三者“同出异名”都是肝“用阳”的表现。1、肝气闷、胀、逆、痛3、肝风总纲小结:正治熄风和阳、熄风潜阳、养血熄风从肝着手偏治培土宁风、暖土御风从脾胃着手4、其它治法温肝法:以下为药物的分类,从补、镇、涩、平、散、搜风以及补肝之气血阴阳各方面归类,是用药经验的总结。

12、60;复习思考题:试述王泰林对肝病证治的分类及其具体内容。他有何主要著作? 第五节吴师机的外治法一、生平著作吴尚先又名安业. 樽字师机. 杖先自号潜玉居士,清代著名医家理瀹骈文(外治医说)1865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外治专著急救广生集(又名得生堂外治秘方) 清 . 程鹏程(1805年刊行)二、学术思想(一)理论依据1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2脏腑经络学说体表经络脏腑尤其重视任脉及背部俞穴的运用(二)临床运用外治法一切体表施治的方法均属外治法的范畴膏药疗法;温热疗法(烘,烧,灸(首创奇香灸、盐艾灸),熏,熨,烙,照,蜡疗,酒醋疗法)水疗法(洗浴,浸渍、漱,噀等)点入法;外敷

13、法(敷贴,罨掩,涂搽,扫等);缠缚法;枕睡法;佩带法;噙法;撒法;嚏法;坐法;填塞法;发泡法;动物法;器物疗法等。1、三焦分治上焦部位:头胸(心肺)适应证:外感,上部病变机理:宣泄气机,散上焦之雾主法:嚏法“上焦之病,以药研细末,口畜鼻取嚏发散为第一捷法”中焦部位:胸脐(脾胃)适应证:消化系统的病变(痞积,吐泻,腹痛等)机 理:调理脾胃,疏中焦之沤主 法:敷脐法(填法)“中焦之病,以药切粗末,炒香,布包敷脐上为第一捷法。”下焦部 位:脐足(肝肾,大小肠适应证:消化系,泌尿系,生殖系,下脱之证等。机理:泻肾火,决下焦之渎主 法:坐导法坐:坐垫,坐熏导:塞肛,灌肠“下焦之病,以药或研或炒,或随症而

14、制,布包坐于身下为第一捷法。”2膏药疗法(1)作用:拨病所聚之处,拨之则病自出,无深入内陷之患。截病所经由之处,截之则邪自断,无妄行传变之虞。(2)种类:复方,单方,软膏,硬膏(3)使用注意:A 药味:*须气味俱厚,且以生药为优*膏面糁药:猛药,生药,香药率众药开结行滞,直达病所。如:姜,葱,蒜,花椒,轻粉,山甲等。B 药性:*热易效(性急);凉较差(性缓);(关键攻易效(力猛);补较差(力宽);在辨*热证可用热药(得热则行,以热引热);证)虚证可用攻药(先去病);寒热消补并用;C 穴位:不限于一穴,重视任脉,背部俞穴;调理心脾(内托); 复习思考题:吴师机在外治方面如何进行三焦分治

15、?其膏药运用有何特点?有何主要著作? 原文背诵:1、“上焦之病,以药研细末,蓄鼻取嚏发散为第一捷法。”2、“中焦之病,以药切粗末炒香,布包敷脐上。”3、“下焦之病,以药或研或炒,或随证而制,布包坐于身下为第一捷法。”(理瀹骈文)第六节王士雄的温热观及杂病治疗经验一、生平与著作·温热经纬·霍乱论·王氏医案二、温热观· 论伏气温病 (1)、对温病发热认识更全面(2)、为更多临床病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论暑邪 (1)、暑为阳邪,甚至认为“暑即火之别称”(2)、暑与湿的关系反对暑必兼湿,反对阴暑、阳暑之分三、杂病证治经验1、运枢机,通经络(1)注重调理气机(肺气)其方法大概有四种:宣透:清热:肃降:涤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