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混合学习为导向的微课应用模式探索与实践_第1页
以混合学习为导向的微课应用模式探索与实践_第2页
以混合学习为导向的微课应用模式探索与实践_第3页
以混合学习为导向的微课应用模式探索与实践_第4页
以混合学习为导向的微课应用模式探索与实践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以混合学习为导向的微课应用模式探索与实践    三、三种应用模式的具体实践及效果分析针对构想的上述三种应用模式,我们主要以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方法实验网络课程和web2.0个人学习环境(需要说明的是:课前教师组织学生利用web2.0工具搭建个人学习环境,并相互之间建立关联共享,同时也可实现与网络课程的互访)为支撑,在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方法实验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对其逐一进行实践,并对其效果进行了分析和探讨。1.“翻转课堂式”的具体实践与应用效果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颠覆了已有的课堂教学结构,将知识传授过程放在课外完成,知识内化过

2、程置于课内进行,形成了“课前知识传授+课堂问题解答”这一新的教学过程模式。在学习“技术支持小学课程资源设计”这一实验专题时,为了让学生清楚地理解技术支持小学课程资源设计的原则与方法等原理性知识时,我们对“翻转课堂式”这一应用模式进行了实践探索。具体做法分为课前学习和课堂学习两个阶段:在课前学习阶段,教师事先在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方法实验网络课程的“微型课堂”模块中发布“技术支持小学课程资源设计”专题系列微课(含3个,分别为“技术在小学课程资源设计中的作用”、“技术支持小学课程资源设计的原则”和“技术支持小学课程资源设计的方法”),同时在教师的个人学习环境中提供“问题导引单”;学生登录网络课程自

3、主观看微课,完成教师在个人学习环境中发布的“问题导引单”,并将结果发布在自己的个人学习环境中,同时发现并记录下自己难以或无法解答的问题。在课堂学习阶段,教师有针对性地展示学生发布在个人学习环境中的共性问题,并根据这些共同存在的问题和知识难点进行详细讲解。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同伴互助、自主研修等方式,引导学生共同进行难点问题的研讨和交流,最后对学生存有疑义的问题或是关键的内容进行明确与强化,从而帮助学生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为了解“翻转课堂式”应用模式的教学效果,我们设计了六道测试题对学生的知识习得情况进行检验,结果表明,70%以上的学生都能答对46道题,只有少数一部分学生只能答对13道题。

4、进一步个别访谈调查发现,学生的正答率高低与其自主学习能力与态度密切相关。正答率高的,其自主学习能力较强,而且态度积极;相反,正答率低的,其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弱,而且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也较差。由此,我们可以认为“翻转课堂式”应用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习得,而且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越强,教学效果则越好。2.“情境嵌入式”的具体实践与应用效果“情境嵌入式”应用模式的关键在于训练学生对实验技能操作的掌握和灵活应用情况。在学习“思维可视化工具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这一实验专题时,为了让学生熟练掌握各种思维可视化工具的操作等技能性知识时,我们对“情境嵌入式”这一应用模式进行了实践探索,主要分为创设情境、课

5、堂讲授、技能训练三个阶段。在创设情境阶段,教师要向学生呈现思维可视化工具在知识梳理、过程设计、学习评价以及思维可视化工具在新授课、复习课中应用的具体情境,让学生能够从真实的教学情境出发感知思维可视化工具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及其具体操作方法,而不是孤立抽象地学习思维可视化工具的操作。在课堂讲授阶段,教师结合之前的情境,采用穿插播放微课的方式,用于辅助某一技能操作内容的讲解,促进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和把握思维可视化工具的使用方法与技巧。在技能训练阶段,教师呈现新的问题情境,并在教师个人学习环境中提供各种有关思维可视化工具使用的网络资源,让学生通过资源利用的方式进行自主练习,并将学习成果发布在个人学习环

6、境中,与其他同学进行评论交流,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检验学生的知识迁移情况。我们对“情境嵌入式”这一应用模式的教学效果也进行了相应分析,主要从态度和技能两个方面加以考察。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学生在态度上非常认同这种教学模式,85%以上的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加深他们对技术工具在小学教学中应用的认识”,“与单纯演示某一种工具的操作视频相比,将技能操作的微课资源与具体的教学情境相结合,这样更有助于我们掌握各种技术工具的使用方法与操作步骤”。另外,从学生上传到个人学习环境的实践作品来看,学生对于技术工具在什么情况下使用以及具体操作步骤都掌握得较好。3.“协作建构式”的具体实践与应用效果研究表明,学习效

7、果与“学生投入”(learner's involvement)成正比。根据“投入度”的由低到高,学习可划分为感知(perception)、传递(transmission)、经验(experience)、模仿(imitation)、活动(activity)和参与(participation)六个层次。9前四个层次的学生基本是知识接受者,而后两个层次则强调学生在一定的目标导向之下,积极投身于学习活动之中,是知识创造者。因此,为了提升学习效果,深化学生对实验原理和技能操作等知识的综合运用,我们在“技术支持小学课程教学过程设计”这一实验专题时,采用“协作建构”这种应用模式。协作建构是个体在特定

8、的组织中互相协作、共同参与某种有目的的活动,最终形成某种观点、思想、方法等智慧产品的过程。这一模式具体应用主要包括:案例呈现、课堂交流讨论、网络化合作活动学习三个阶段。在案例呈现阶段,教师向学生展示技术支持小学课程教学过程设计的相关案例微课,如精选的一个教学活动片断或是一个说课片断,提出思考问题“案例中教师对技术的应用有什么优缺点?”,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思考。在课堂交流讨论阶段,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围绕案例进行分析、评价,并用鱼骨图、蝴蝶图等图形化思考工具将小组意见进行可视化表述,然后引导学生发表、陈述观点。在网络化合作活动学习阶段,教师进一步提出“如何优化案例中的设计”这一开放性问

9、题,学生通过“合作式的活动”和“活动化的合作”,利用个人学习环境进行知识共享、交流与创造,共同完成优化方案的设计,同时小组依据方案创作微课,并发布在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方法实验网络课程的“成果展示”模块中,师生共同进行网上评论。在此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提供有助于问题解决的资源,另一方面要给予过程性支架引导,还要适时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反思。我们通过查看小组微课、知识共享情况、学生反思记录等途径共同分析“协作建构式”应用模式的效果。首先,通过查看小组作品发现,85%以上的学生都能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设计,设计出的微课体现出较好的学科性、先进性和创新性。其次,采用社会网络分析对学生在个人学习环境

10、中进行知识共享的情况进行分析,得到共享网络密度为0.6581,大于0.5,说明知识共享网络的密度较高,共同体成员间的互动程度较高。此外,点出度和点入度的数据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的活跃度较高,不仅乐于分享自己的知识,还不断地与其他成员共享交流。最后,通过查看学生的p-m-i-q反思记录表(p:plus,指代学习收获;m:minus,指代不足之处;i:interesting,指代感兴趣的内容;q:question,指代感到疑惑的问题)发现,多数学生反映“协作建构式”的应用模式“逼促”我们带着“批判”和“创新”的眼光来创作作品,感觉自己的分析评价能力有所进步,而且对知识理解有着更深的融会贯通。有的学

11、生甚至指出“课堂上的小组交流和课后的网络化合作活动学习,都营造了一种良好的学习合作环境,使得自己能更加投入学习”。四、结论随着高校微课建设规模的逐步扩大,微课资源日益丰富,有效利用微课开展课程教学必然成为一种新兴的教与学方式。本研究从混合学习理论的基本要义出发,以高等学校教师教育类专业课程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方法实验为例,提出了微课在高校课程教学中的三种应用模式“翻转课堂式”、“情境嵌入式”和“协作建构式”,并对其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对解决当前高校微课“如何用”的问题具有一定程度的借鉴价值。尽管上述三种应用模式在提高学生的知识习得、技能应用、思维发展、学习投入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并不

12、是每一次使用微课都能取得上述效果,使用不当往往会适得其反。我们发现,在选择和设计以混合学习为导向的微课应用模式时需要受到一些条件的约束,诸如课程教学内容的属性、微课本身的开发质量、学习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态度、教师的活动设计与引导等。此外,随着新媒体的涌现,微信也慢慢在教育教学领域中崭露头角,它提供公众平台、朋友圈、消息推送等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资源开放、交流灵活、传播便捷等。如何利用微信群和微信公众平台构建微信互动课堂,通过推送微课资源,组织学生分享讨论,实现移动式混合学习,将成为以混合学习为导向的微课应用模式的新兴生长点。参考文献:1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13、 evaluation of evidence-based practices in online learning:a meta-analysis and review of online learning studiesdb/ol.http:/ evidence based practice online learning.pdf,2015-01-18.2allen,i. & seaman,j. sizing the opportunity:the quality and extent of online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2002 and 2003db/ol. http:/35黄甫全,曾文婕,孙福海,尹睿.高校混合式学习网络课程的创新与开发以小学教育学网络课程建设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3,(2):66-72.4王元彬.混合式学习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6.36-48.6苏小兵,管珏琪,钱冬明,祝智庭.微课概念辨析及其教学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7):94-99.7陈柏华.从认知到情境认知:课程教学观的重要转向j.教育发展研究,2011,(20):75-78.8scardamalia,m. & bereiter,c. comp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