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急救知识_第1页
基本急救知识_第2页
基本急救知识_第3页
基本急救知识_第4页
基本急救知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基本急救知识急救现场处理概念主讲人:赵锦明 急救现场处理,也叫现场抢救或入院前急救。它是指一些意外伤害、急重病人在未到达医院前得到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目的是挽救生命,减少伤残和痛苦,为了进一步救治奠定基础。 一、学会判断危重急症学会判断危重急症的目的是真正使垂危者能得到在现场有及时、必要的紧急救助;同时尽快地通知急救中心、急救站,附近的医疗机构的医生或家庭医生前来急救,这样才能不失时机,不耽误病情。 危重急症病情千差万别,但是垂危表现却有其特点,总的说来可以从以下四方面来识别。 (一)、察看病人总体情况 病人总体情况,有的能“一目了然”,如严重的创伤、大出血,给人以“奄奄一息”的感觉。有的则需

2、要认真识别,因为可能给人以假象。 一般先判明病人神志是否清醒。通常做法是大声呼唤或轻轻摇动病人身体,观察是否有反应。神志尚清醒的病人在呼唤和轻轻推动时会睁眼或有其他反应。病人如无反应,则表明神志丧失,已陷入危重状态。病人突然间倒地,然后呼之不应,情况也很严重,需积极救护。 除了病人的神志外,其他如病人的面色、肢体能否活动等都能反映病的严重程度。面色苍白或青紫,冷汗淋漓,肢体不能动,嘴唇、指甲发绀都是“不祥”之兆。 严重创伤时,除了注意有无活动性出血外,要特别注意头颅、脊柱有无损伤,因为可以危及生命或造成严重的后遗症。 (二)、瞳孔反应 眼睛的瞳孔又称“瞳仁”,位于黑眼球中央。正常时双眼的瞳孔是

3、等大圆形的(白内障、青光眼、角膜炎除外),遇到强光(手电筒突然照射一下瞳孔即可观察到瞳孔的反应)能迅速缩小,过几分钟又逐渐回复原状。 当病人脑部受伤、脑出血、严重药物中毒时,瞳孔可能缩小为针尖大小,也可能扩大到黑眼球边缘,对光线不起反应或反应迟钝,有时因为出现脑水肿或脑疝使双眼瞳孔一大一小。瞳孔的变化提示了脑的病变的严重性。在抢救中,医生也经常观察瞳孔变化,因为能看出病情是在好转还是恶化。 当病人的瞳孔逐渐放大,固定不动,对光反射消失,表明病人已陷入“临床死亡状态”。 (三)、呼吸活动 呼吸是人生命存在的征象。婴儿降生下来的第一次啼哭,即开始了这个新生命的第一次呼吸。此后,呼吸伴随人的整个生命

4、历程,直至最后。 正常人每分钟呼吸1218次。危重病人呼吸变快(每分钟3040次)、变浅乃至不规则,出现潮式呼吸(潮式呼吸是一种不正常的呼吸形式,由呼吸浅慢呼吸深快呼吸浅慢呼吸暂停,约530秒钟,如此反复出现,类似潮水,表明呼吸功能发生严重障碍。个别老年人在深睡眠时也可出现类似情况)。临终前呼吸缓慢(每分钟68次),不规则,呈叹息样,直至呼吸停止。在发生触电等意外时,呼吸是突然停止的。 检查呼吸的方法,通常观察病人胸廓起伏的情况,可以得知其有无呼吸。但当病人已处于十分衰竭、危重,呼吸运动很微弱时,则胸部起伏不易觉察,此时可以用一叶薄片(如棉花絮丝、纸条等)放在病人鼻孔前,观察叶片是否随呼吸飘动

5、,以判定有无呼吸存在,呼吸是否正常。只要发现呼吸已停止,立即施行人工呼吸。 (四)、检查心跳、脉搏 心跳是生命活动存在的征象,正常人心跳每分钟6080次。呼吸停止,心跳随之停止,或者是心跳、呼吸同时停止。心跳反映在手腕处的脉搏较易触到。心跳停止了,脉搏也摸不到了。心跳很弱或不规则,脉搏也摸不到或不容易摸到。 严重的心脏急症如急性心肌梗塞、心律失常,以及严重的创伤、大失血等严重的伤病危及生命时,心跳或加快,超过每分钟100次;或变慢,每分钟4050次;或不规则,忽快忽慢,忽慢,忽强忽弱。当心跳出现以上这些情况时,往往是心脏呼救的信号,都应特别引起重视。 一些其他检查心跳的方法,可以观察左前胸心脏

6、的搏动,或用手的侧面在胸壁上触及,但在心跳微弱或停止时此方法无效。家庭备有听诊器的可试用其听心跳。 在民间,检查心跳的间接方法是摸脉搏。最常摸的部位是手腕处的桡动脉脉搏。当病人垂危,脉搏细弱,此处不容易摸清,可换用触及颈动脉搏动和股动脉搏动的方法。前者位于颈的两侧平喉结处,后者位于大腿根部正中。危急中不能判明心跳是否停止,脉搏也摸不清,不要反复检查耽误时间,而要积极进行心肺复苏或其他方法及时救护。 综上所述,识别以上四个方面的情况,有助于我们了解病人的危重程度。还有其他许多方法可以判断病情,但在紧急中,非专业人员,不可能全面掌握,只能是初步判断病情,以便采取简便可行的抢救措施,同时呼叫急救中心

7、和家庭医生。 急救最基本的目的是挽救生命,而危及生命于片刻瞬间的则是心跳、呼吸的骤停。很多原因可以引起心跳呼吸骤停,但在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是心脏病急症猝死,其他诸如触电、溺水、中毒等急症。挽救心跳呼吸骤停的方法,即为心肺复苏法。 二、心肺复苏法(一)、肺复苏(CPR,9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1、在本世纪60年代以前,CPR还局限在医院里,但近20年来,尤其是近10年来,心肺复苏已风靡全球,走出了医院,来到了社会,被广大民众所接受。专家们认为,一个城市、地区心肺复苏的普及率越高,往往表明该城市地区的文明程度越高。我国近年来,无论是医疗卫生部门还是社会团

8、体都在积极推行心肺复苏,其结果使不少垂危 、濒死病人的生命被挽救回来。 当代心肺复苏的创始人,美国匹兹堡大学国际复苏研究中心主任彼得·沙法教授对中国在大力开展心肺复苏普及工作十分赞赏。他与本书主编的多次交谈讨论中一致认为,要提高心跳呼吸聚停抢救的成功率,使那些年富力强,应该继续为社会做出贡献的病人从死亡边缘中挽救回来,最关键的因素是提高广大民众的急救技能,掌握心肺复苏的方法,以在紧急时立即采用。 2、身体内没有“氧库”生理学家早就指出,人体对于氧气的需求是很高的,尤其是娇嫩的脑组织、勤劳的心肌。如果体内血液循环停止,就意味着血液供应中断,而脑的剩余氧气仅够脑细胞用10秒钟,心脏的剩余

9、氧只够心脏心缩跳动几下。 心脏的工作维系着生命,为挽救生命,必须恢复业已中断的心跳和呼吸,暂时用人工的力量使心脏挤出血液,维持血液循环;使肺脏一呼一吸,吐放二氧化碳,吸进氧气。这样,含氧的血液在全身循环,灌注着组织细胞。在这个人工维持的心跳呼吸的过程中,也在刺激或称“唤起”心跳呼吸自行恢复功能。 “唤起”自主心跳和呼吸的可能性是大大地存在着的。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急症,是意外伤害,是倾刻间造成的停顿状态,并非疾病已发展到不可救药,只要抢救方法正确,争分夺秒,挽救生命是可能的。 3、关键是一个“急”字对于心肺复苏的操作方法等内容,我们在以后会陆续介绍,在这里,主要是理解急救中的“急”字。 前面已讲过

10、身体内没有氧库,脑细胞在常温下如果缺血缺氧4分钟以上,就会受到损伤,超过10分钟,脑细胞损伤十分严重,几乎是“不可逆”即“无法恢复”的。这样,即使侥幸被救活,智力也将受到极大影响,甚至成为没有任何意识的“植物人”。所以国内外专家们几乎众口一词地提示我们:循环停止4分钟内实施正确的CPR效果好;46分钟予以CPR者,部分有效;610分钟行CPR者,少有复苏者;超过10分钟者,几乎无成功可能。 此可见,遇到心跳呼吸停止的病人,在医生到达之前,我们要抓住宝贵时间,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此时“时间就是生命”表达最为准确。心肺复苏分为心复苏恢复心跳,肺复苏恢复呼吸。下面分别给以介绍心脏复苏术即是恢复心跳的方

11、法。用人工的力量来帮助心脏跳动,最终达到自主心跳的目的。心复苏术过去只提到心脏挤压(按摩)的方法。这里要强调的是在挤压前,还应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即胸外叩击。为了说明这一抢救措施,有必要先简单地介绍一下正常的血液循环的知识。 (1)、血液循环的概念心血管系统是由心脏、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组成。心脏是血液流动的动力泵,动脉将心脏排出的血液送往全身,营养组织细胞。动脉血(除肺动脉外)内血氧含量高,呈鲜红色。动脉又分为大、中、小动脉,管壁由收缩性较强的平滑肌纤维组成,可以协调心脏将血液一浪一浪地输送到毛细血管网。 静脉收集来自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网的血液,送回心脏,静脉也分为大、中、小静脉。静脉血(除肺静

12、脉外)含二氧化碳较多,呈暗红色。静脉自下而上回流靠静脉瓣和肌肉收缩的作用。 毛细血管处于动静脉之间,管壁最薄,管径最小,遍布全身,是微循环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物质和气体交换的场所。 维持全身血液的川流不息的主要动力来自心脏正常的工作。心脏有规律地收缩,在舒张时,血液汇集至心脏;收缩时,血液被挤向动脉全身。因为种种病因引起心脏收缩舒张功能严重紊乱,出现一种称为“心室纤维性颤动”的心律失常时,生命岌岌可危。 (2)、心室颤动心复苏的信号正常时心跳节律整齐,强弱一致,均匀地不休止地跳动。心脏一般近似本人拳头大小,一昼夜能排出7吨多重的血液。心脏总共只有200多克,它能做这么大的功,原因之一也应归功于

13、心脏传导系统。 当心肌和心脏传导系统发生严重病变时,心脏就会发生节律紊乱,心房心室“各自为政”,心肌纤维跳动失去节律。这时的心脏没有收缩舒张功能,出现一种称为心室纤颤(简称室颤)的现象。人在临终前心脏往往处在“室颤”这一阶段,稍一拖延心脏就彻底停止跳动。室颤时在心电图上可以看到弯弯曲曲的图形,临床上只能靠经验来判断。室颤到心跳停止之间非常短暂,胸前叩击就是消除室颤的一种简便方法。 (3)、胸外叩击法 在某些严重伤病和意外发生时,病人呼吸微弱,面色苍白青紫,大叫一声,全身抽动,口吐白沫,神志不清,这就很可能是发生了室颤。一般急性心肌梗塞、药物中毒、触电、淹溺病人可以见到。 怀疑病人发生室颤时,立

14、即将手握成拳状,在胸骨中下段,距胸壁1525厘米,较为有力地叩击12下。 相当于100200焦耳的直流电,有时可以起到除颤的作用,使病人恢复心跳和神志。叩击无效则不再进行,随即进行胸外心脏挤压。 室颤一般是用除颤器去除,这在装备良好的救护车和医院里是不难做到的,称“非同步电击除颤”。在家庭中,拳头的叩击有时也能发挥奇特的除颤作用。 (二)、心复苏术胸外心脏挤压目前国内对胸外心脏挤压还有“心脏按摩”、“心脏按压”的叫法。我们认为,用胸外心脏挤压或简称心脏挤压最为确切、形象,容易使人理解,而“按摩”手法上与心脏挤压大相径庭。 任何原因导致的心脏跳动停止,首先要进行的就是心脏挤压术。室颤时最初除颤后

15、随之进行的也是胸外心脏挤压术。这在CPR技术中是关键的一环。 1、胸外心挤压的意义胸外心脏挤压,顾名思义是在胸廓外用人工的力量通过胸壁间接地压迫心脏,从而使心脏被动收缩和舒张,挤压血液到血管维持血液循环。尽管心脏深居胸腔内,但是心包紧靠着胸骨和肋骨后方。如果我们在胸骨肋骨表面施加较大的力量,使胸肋骨下陷34厘米,这种外力就能使胸肋骨下方的心脏受到挤压,达到使心脏被动心缩的目的。在挤压心脏时,心脏的血液被挤向大动脉内,然后送到全身;放松挤压时,下陷的胸骨、肋骨又恢复到原来位置,心脏被动舒张,同时胸腔容积增大,胸腔负压增加,吸引静脉血回流到心脏,使心室内流满了血液,然后再挤压,再放松,反复进行,维

16、持血液循环。 大量的实践经验和研究表明,只要胸外挤压心脏及时,方法正确,同时配合有效的口对口吹气(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挤压效果并不比开胸直接进行心脏挤压的效果差。所以,人人应力争学会这种简单有效的使心脏复跳的救命方法。 2、病人的体位进行胸外心脏挤压的病人应取平卧位。根据当时的情况,不要乱加搬动,可以尽量就近就便。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平卧的具体情况。我们发觉在家庭争救中,常常是“卧不恰当”,如病人平卧在沙发床、弹簧床、棕床上。病人卧在柔软的物体上,直接影响了胸外心脏挤压的效果。因此,必须将病人尽可能在平卧在“硬”物体上,如地板上、木板床上,或背部垫上木板,这样才能使心脏挤压行之有效。 3、胸外

17、心脏挤压的方法救护人站(或跪)在病人一侧,左手放在胸骨中下段,这个部位相当于两乳头连线正中间。有口诀曰“中指对凹膛,当胸一手掌”,即指将手的中指对着病人颈部下方的凹陷处(相当于天突穴位),手放在胸廓的正中处,手掌的根部正好是挤压的部位。另一只手压在左手上以助其加压。双手重叠再凭借救护人体重的力量,有节奏地冲击性地进行挤压,使胸廓下陷35厘米,然后放松,反复进行,每分钟挤压100次,坚持挤压到心脏恢复自主跳动。挤压速度可根据情况(小儿、老年人,运用上述速度无效)提高到每分钟100次左右,有时可见效。目前,有一种胸外心脏挤压器又叫心脏泵,逐渐代替了徒手心脏挤压的功能。 应该注意的是,进行挤压时不是

18、整个手掌施压,而是手掌的掌根部用力,并局限在胸骨下段,不可范围过大,以免压断肋骨,刺伤心肺或扩展到肝脾的破裂损伤。 当胸外心脏挤压有效时,可摸到脉搏的搏动,尤其是颈动脉搏动,随挤压节律出现。当感觉病人的脉搏已恢复,表明心复苏成功,可停止进行心脏挤压,否则继续进行。 对儿童进行心肺复苏时,心脏挤压只用一只手,婴幼儿只用两个手指。用力要轻,深度2.53.0厘米即可(婴幼儿152.0)。每分钟挤压100次。 当胸外心脏挤压无效还可送医院做开胸心脏挤压术,但在送院途中不得停止胸外心脏挤压。 口对口吹气,就是口对口人工呼吸。当病人呼吸停止,而心跳也随之停止或还有微弱的跳动,用人工的方法帮助病人进行呼吸活

19、动,达到气体交换的目的。口对口人工呼吸常用在溺水、触电、煤气中毒、缢死呼吸停止的现场。等医生到来时,取而代之以人工呼吸机辅助呼吸。人工呼吸对挽救以上病人的生命是举足轻重的,否则即使心跳恢复了,呼吸不恢复,心跳也不能持久。所以在心肺复苏过程中,心脏挤压和建立人工呼吸缺一不可。 一、呼吸的过程 呼吸过程,我们可从呼吸通路和呼吸内容两个方面来了解。 呼吸通路确切讲应包括整个呼吸系统。鼻腔(也包括口腔)是呼吸系统的大门,然后是咽喉。咽喉是气管和食管的叉路口,气体和食物在此分道扬镳,各奔前程。再往下是喉,然后是气管、支气管、细支气管。咽喉到气管任何部位的梗阻都可以引起呼吸停止。气管连同它无数细微分支,非常像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因而在医学上称之为支气管树。但它是一棵根向上、树枝朝下的空心树。左右支气管像这棵树的两个大分枝,经过几级分支到末端为肺泡。 肺泡,是无数个像葡萄珠一样的空泡,组成了肺脏。肺泡与终末支气管相通,是直接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充满气体的肺泡使肺脏柔软而有弹性。肺泡与肺泡之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肺泡的壁与毛细血管壁紧密相接,壁上有微小的孔隙使气体交换来去自由。进入肺脏的氧气由肺泡入毛细血管;组织细胞呼出的二氧化碳从毛细血管到达肺泡。呼吸内容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即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肺脏经过“吐故纳新”后,血液携带着新鲜氧气流遍全身,供应细胞的需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