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与提升策略_第1页
学科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与提升策略_第2页
学科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与提升策略_第3页
学科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与提升策略_第4页
学科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与提升策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学科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与提升策略        学科是大学的基本构成单元,学科竞争力是大学竞争力的基础,因此,现代大学都把学科建设作为大学发展的核心与关键。我国高等教育也逐步将关注点转到学科建设,提升学科竞争力成为大学发展的共识。如何认识学科竞争力、如何提升学科竞争力,这些问题需要从理论上进一步厘清。一、学科竞争力的涵义与分类“竞争力”是现代社会广泛使用的一个概念,从工商企业到社会各行各业几乎都在使用和讨论。尽管在不同领域这个词汇的涵义不尽相同,但仔细考察就会发现,人们用到“竞争力”的时候通常有两类涵义:一类是指比较优

2、势,“竞争力”体现为在双方竞争时,竞争一方是否具有相对优势,即竞争优势,优势越大“竞争力”越强;另一类是指某一对象的有用性或称社会不可替代性,从社会价值讨论竞争力,有用或不可替代性越强则竞争力越大,反之则竞争力小。据此,高等学校学科竞争力可以有两类不同的定义方法:一类是在不同学科点中一个学科点相对优势的大小强弱;另一类是一个学科点其所发挥社会作用、体现的社会价值的不可替代性,不可替代性越强则学科竞争力就越强。后者体现学科价值观,又可以分为知识价值观和需求价值观。知识价值观从知识本身衡量学科价值,从知识传播、应用与创造三方面看大学的社会职能,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的学科竞争力;需求价值观体现了学科满足

3、外部主体需要的程度,这样的主体一般包括国家、社会和个人,从满足需要方面分为不同的竞争力。如果要对高等学校的学科竞争力进行分类的话,可分为几个方面:从学科的竞争优势看,可以将学科竞争力看作“学科比较优势”,根据比较的范围可以分为学科国际竞争力、学科国内竞争力与学科校内竞争力。学科国际竞争力是一个高等教育机构的某一学科在国际同学科中的相对地位与影响力,体现为国际学科比较中的比较优势;学科国内竞争力是在一个国家范围内该学科的比较优势,体现为该学科在全国不同高校的所有该学科点中的比较优势;学科校内竞争力指的是在一个高等教育机构内部某一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较的相对优势,校内学科竞争力是不同学科的比较。从学

4、科竞争力的内涵来看,可以分为学科创新竞争力、学科服务竞争力与学科教学竞争力。学科创新竞争力指的是一个学科在该学科创新中的作用与价值或者比较优势,是根据学科创新能力来判断学科竞争力的。学科服务竞争力指的是一个学科服务社会、直接创造社会价值的比较优势或不可替代性,体现了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职能。学科教学竞争力指的是一个学科在教学中的比较优势或实际作用的不可替代性,是从学科教学职能的发挥判断竞争力的。从学科所发挥的社会作用、体现的社会价值来看,学科竞争力可以分为学术竞争力、适需竞争力与人文竞争力。学术竞争力是指一个学科发挥的学术作用或者所具有的学术比较优势,通常体现为客观的学术水平的高低或学术作用的不

5、可替代性。适需竞争力是指一个学科满足社会需要、发挥其自身意义与价值方面的竞争力,通常就是指学科满足需要方面的比较优势或不可替代性。人文竞争力是一个学科在人文价值方面的不可替代性或者比较优势,体现为一个学科的社会文化价值。每一所高等学校都应当分析自己每一个学科竞争力的类型特点与来源,应当选择最能体现学科社会价值、最能形成比较优势的方面明晰自己的学科竞争力内涵,并据此不断提升各个学科的竞争力,在提升学科竞争力中推动高等学校的发展。二、影响学科竞争力提升的主要问题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对学科建设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存在盲目贪大、求全、追高的现象,总希望把学校的学科构建得尽可能齐全。加之受评价体系等因素的影

6、响,还存在如下一些影响学科竞争力提升的问题:1.学科竞争力的认识模糊与学科提升战略错位我国高等学校并不是不重视学科,但长期以来对学科建设存在一些模糊认识,目前有些学校的领导仍然把学校学科门类齐全作为骄傲的事情,有条件没条件都要争取上一些过去没有的学科专业,导致学科多而不强。在一个学科内部则努力提高层次、做大规模,首先不断提升学位授予权,当学位点到达博士以后就关注是否入选各类重点学科、重点基地等身份。学科建设根据各类评估指标走,而各类评估指标更多是看规模、总量的,自然就会造成学科建设的问题。在高等学校内部,向“硬标志”靠拢的学科建设思想会忽视学科竞争力本身,很少有高等学校认真研究、分析自己学科竞

7、争力的价值取向和战略选择,导致无论什么样的条件和办学环境,在学科建设的战略上一概以“高、大、全”为自己的追求。学科提升战略错位,投入众多资源、用了相当努力,仅仅是搭了一个大大的“空架子”。认识学科竞争力的本质,选择适合自己的学科竞争力价值和类型,围绕学科成长规律提升自己学科的竞争力,在区域内、国内、国际分别形成自己学科的比较优势,在满足社会需要中建立学科长期发展的坚实基础,这些是高等学校需要特别注意的现实问题。2.重“学校”轻“学科”的大学建设路径导致“学科建设政绩化”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似乎总是走不出急躁冒进的陷阱,难以克服冒进的冲动。我们总希望尽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希望一夜之间赶超世界科技发

8、展的先进水平,对于扎扎实实的学科积累总是缺少耐心,大学和学科建设的“政绩”思想仍然存在。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中,我们将视野聚集在一流大学本身,希望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实现一流大学的建设目标,但忽视了一流大学的本质:大学的竞争力是由学科竞争力支撑的,社会对大学的需要直接体现为对各学科的需要,世界一流大学是由一流的学科组成的,一流学科集聚到一定程度就是一流大学。在高等教育发展历史上,还没有围绕大学而不是学科建成一流大学的先例。由于从上到下高等教育发展的立足点都是“学校”而不是“学科”,就形成了各种高等教育资源由大学控制,主要用于学校层面的建设与发展,当然这对改善大学学科运行的公共环境是十分必要的。但我

9、们往往忽视了这样的一个基本事实:大学层面的建设不容易直接形成大学竞争力,这些建设只有转化为或者附着到学科竞争力中才能成为学校竞争力的组成部分。在高校公共建设基本完成后,学校发展的重心应当迅速转向学科,以学科为单位提升竞争力才可能推动大学的迅速提升,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这也恰恰是大学的核心精神和组织本质的要求。3.学术研究功利化导致“学术成果泡沫化”近年我国高等教育投入增加很快,尤其是学术研究的投入每年都有快速增长,但我们的学术产出似乎并不尽如人意,高校科研经费乱用问题比较突出,已经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大学的学术人员主要精力投入到申请项目、疏通关系,而一旦项目申请成功就会出现一些匆忙应付的情况

10、,总体研究水平与研究质量并不高,这似乎已经成为人所共知的通病。为什么我们的研究投入不低但研究成果质量并不高呢?为什么一些大学的有关学科课题项目很多但有影响的研究成果不多,而一些突破性的高质量的研究成果甚至是没有得到资助或者只得到很少资助的研究产出呢?学术资源的投入与学术产出的背离其根源究竟在哪里?这本质上是现行学术资助管理制度、我国大学学术人员的薪酬与收入制度造成的,这样的制度不改革将会大大影响我国学术和学科的发展。目前我国大学的学术人员收入主要是三个基本来源:国家工资、学校津贴、学术活动收入。国家工资全国一样,是一个非常低的数额,为了留住优秀人才,几乎所有大学都实行津贴制度,除了学校的岗位津

11、贴外,一些院系研究所还有自己的“奖金”,这部分经费来自所谓的“创收”,这两个部分之外就是学术人员自己的其他学术活动的收入了,包括科研提成、专家咨询、稿费、校外讲课费等。这样的收入结构中“薪酬”与“做事收入”不容易区分清楚,本来薪酬是劳动报酬,领取劳动报酬的人在劳动过程中是不应有额外的收益的。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薪酬制度,一方面国家给予学术人员的薪酬远远少于应有的劳动报酬,加上院系的津贴奖金等大学学术人员的收入也是与其身份和劳动特性不符的;另一方面学术人员从事研究活动中研究经费的使用、与职位相关的讲课等服务都是可以获得正常薪酬之外的报酬。这样的报酬制度必然导致学术人员更关注项目和课题,而对学术本身

12、的兴趣则成为其次了。推动高校学科竞争力的提升,促进学术的健康发展,就必须建立新的大学学术人员薪酬体系:一方面将工资性收入提高到与其劳动相适应的水平;另一方面要斩断学术活动与个人收入联系的链条。科研经费、学术经费是用于研究的,不能转化为个人的“外快”,学术人员更高的学术绩效应当通过工资性奖励薪酬体现,不应从项目中得到提成。如果这样,所谓的行政化、重申请轻研究、学术造假等等方面的弊端就可以得到克服。学术人员稳定、可期的收入,一方面保证了其安心从事学术工作,另一方面学术活动本身也不能成为逐利的手段,这样才能真正解决“学术功利化”带来的“学术成果泡沫化”。4.学科评价的不良导向影响了学科竞争力的提升长

13、期以来,我国高等学校学科竞争力分类评价研究不足,无论是社会对不同高校同一学科的评价还是一所高校内部不同学科的比较评价,大多把学科等同学术,基本以总量或者学术成果的产出衡量学科,贪多、贪大、贪全的学科评价导致学科畸形发展。近年,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的学科评价受到广泛认同,一方面反映了学科是大学之本的属性,另一方面主要选择了学术标准,这一标准相对客观,因而争议不大。这样的评价比较适合学科领跑者,但总体看,其导向仍然体现不出不同高校的学科点其不同的学科竞争力取向,无法体现学科生命力的来源特点,无法体现不同学科竞争力的价值取向。校内学科之间的比较评价经常关系资源配置,现实中如何认识校内不

14、同学科的竞争力仍然存在很多争议。尤其一些一般性高校的学科,其校内相对强弱与竞争力的关系有时会错位,有的高校认定校内的强势学科具有更强的竞争力,但其在不同学校之间的比较中未必有优势,校内的优势学科未必就有社会需求基础,即所谓强势冷门学科与弱势热门学科的关系如何处理的问题。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科竞争力评价机制,无疑是当前学科资源配置中十分需要的,对于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5.高等学校学术组织结构不利于学科竞争力提升我国高等学校的学科是建立在科层化的基层学术组织上的,学科与科层组织密切联系,基层学术组织没有形成强有力的学术权力和学术管理文化,行政化的资源配置仍然发挥主导作用,导致学术资源主要依据行政

15、单位和行政力量配置,更多取决于领导者个人的品德修养和判断能力而不是制度机制。在选人用人上,容易出现“武大郎开店”的情况,在评优晋升等方面也可能出现“萝卜招聘”式的条件要求,一些课题项目容易出现“内部瓜分”的情况。这已经成为影响学术发展的巨大阻碍。学科的分化与整合是当今世界的共同发展趋势,近年我国高等学校学科建设的投入增长很快,行政化拉郎配的“学科整合”通常以资源配置为诱饵,组织机构成立了、资源到位了,但学科仍然是“个体单干”,非学科内在力量促成的所谓“联合”、“整合”等等,其成效值得怀疑。基层学术单位出于对资源控制的需要,更容易导致学科的封闭。必须建立新的大学内部学术资源配置机制,强化学术权力

16、在资源配置中的影响力,重视学科内在的合作需求,才能推动学科竞争力提升。三、学科竞争力提升的策略选择在推动学科建设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共识的今天,认识学科特性、理解学科竞争力的构成才能更好把握学科建设的规律,这样的学科建设才能走在正确的轨道上,才能将学科竞争力的提升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1.确立学科价值观,选择不同的学科竞争力提升策略学科竞争力提升是与学科价值选择联系在一起的,不同高等学校在学科建设中需要明确自己的学科价值,按照这样的学科价值观选择自己学科竞争力的内涵,明确相应提升学科竞争力的策略。无论是选择学科的知识价值观还是社会需求价值观,其基本目标是提升学科的不可替代性而不是仅仅建

17、立所谓的竞争优势。基于竞争优势的学科战略可能会暂时提高学科的相对优势水平,但缺乏学科长期发展的基础,不利于学科生命力的成长,从而难以形成真正的学科竞争力。在推动学科建设中,迫切需要研究和明晰学科竞争力的基本问题,讨论并形成共同的学科价值观,基于这样的学科价值明确学科建设策略,尤其是不同学校应当通过对学科竞争力的不同选择形成自己的学科建设基本策略。2.学术人员薪酬待遇与科研经费“脱钩”,科研回归学科发展推动学术人员薪酬待遇形成机制的改革,将个人的薪酬待遇与学术研究经费脱钩,学术活动过程不再带来直接收益,将学术活动的成果转化为个人工作绩效,对工作绩效进行奖励,即科研等学术活动经费中不能直接开支负责

18、人的个人劳务、奖金、生活花费等间接开支,只能用于科研活动的直接开支。推行岗位聘任制度、年薪制度、绩效奖励制度,一方面将个人收入与项目经费脱钩,另一方面要较大幅度提高学术人员的薪金水平,达到与社会同类人员一致的水平,工作绩效作为“按劳分配”的主要依据。课题经费直接按照“研究费+人员经费”明确结构,人员经费直接拨入研究人员所在单位,作为事业经费中的人员经费的增量,高校自主确立研究人员薪金。研究费只能用于研究活动的直接开支,严格财务报销制度,从制度上切断输入个人收益的渠道。这样就可以很好解决“重申请、轻研究”的问题,降低为了利益而争抢学术资源的动机,让科研真正回归学术发展的根本上来,这无疑是从根本上

19、提升我国课题研究水平、破除“学术成果泡沫”、形成一些真正的创新成果的基础,学科竞争力才可能得到真正的提升。3.建立基于学科竞争力的高等学校竞争力评估制度当今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中,评估发挥着独特的导向作用,高校学科建设中追求“高、大、全”从某种意义是受各种评估导向的影响,比如目前有影响的几个大学排行主要是基于学科的规模和相关指标的总量,有关学科排行评估也类似。这些评估无法体现不同的学科价值和多元的竞争力,导致“千校一面”的学科追求,并没有真正有效地提升学科竞争力。目前阶段需要规范有关评估,禁止发布未经认证许可的各类大学评估排行。面向社会公布的排行评估应当得到审批,对其评估指标、资质、发布等进行审核

20、批准,一方面尊重社会评价监督的自由权利,另一方面强化审核确保信息公正可靠不产生误导作用。官方建立更加符合学科发展特点的学科竞争力评估制度,尊重高等学校对于学科竞争力的选择权利,通过分类评估、分类公布学科竞争力,推动高等学校按照自己的学科价值和学科竞争力选择提升学科竞争力的策略方法。4.营造学科发展自由开放的环境学科与学术发展需要一个自由开放的环境,当前提升我国学科竞争力需要推动学科的合作交流与自由开放。在现阶段可以推动研究型大学建立“自由研究中心”并逐步扩大到其他高校。这样的“自由研究中心”向全社会开放、向国内外开放,一切经过评估批准的项目人员都可进入这样的自由研究中心,甚至可以用兼职、业余等

21、多种身份在研究中心进行自由研究活动。“自由研究中心”的研究经费国家根据项目核拨总额,不实行项目经费管理,所有立项的研究项目根据预算实行“供给”制管理,无论旅费还是仪器设备、材料等都实行申请审核制,合理的均可以资助,没有特定限制,但个人获利的一切开支都会被阻断,真正支持资助项目的研究活动。根据在“自由研究中心”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统一实行个人绩效奖励或薪酬补助制度。这样的“自由研究中心”定位为国家创新的重要基地,摆脱功利限制,自主研究者真正出于个人兴趣和爱好从事研究与创新,为全社会一切创新力量提供实现创新梦想的平台。这样的“自由研究中心”虽然设在大学,但可以有效打破系科约束、学科壁垒,由于是面向全社会的真正多元开放、自由研究的平台,研究活动不为个人带来直接利益,就可以避免功利者在这里瓜分学术资源的情况,解决目前学科发展中的问题与不足。将部分“自由研究中心”建设成为国际学科合作的平台,推动学科国际合作,建设一批世界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