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文城》中林祥福人物形象分析_第1页
文学《文城》中林祥福人物形象分析_第2页
文学《文城》中林祥福人物形象分析_第3页
文学《文城》中林祥福人物形象分析_第4页
文学《文城》中林祥福人物形象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目录TOC\o"1-2"\h\u6320摘要 110686Abstract 232272引言 4138461林祥福的形象特点 4196491.1善良、忠义、包容的性格 4295631.2渴望拥有完满家庭 526421.3为朋友两肋插刀 68142林祥福形象形成的原因 813182.1兵荒马乱的荒蛮年代 829542.2作家独特的创作风格 975913林祥福形象的意义 10227553.1展现至真至善至美的人间温情 10281983.2彰显出民族精神中“义”的力量 1118026结语 1128327参考文献 1314146致谢 14

引言余华以往的作品读完后给人一种说不出的压抑感,直击我们内心深处。时隔八年,余华新出版的小说《文城》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应正了那句话“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网络上各有各的看法。由于读者们对这部作品的解读、赏析和看法都不一样,各有自己的观点,所以引起了我对此书的研究。余华将《文城》的历史背景设定为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讲述了主人公林祥福自北南下寻妻时所遇见的人和事。本文撰写查阅了20篇相关资料,其中包括洪治纲学者的《余华论》、王春林教授的《苦难命运展示中的情义书写——关于余华长篇小说<文城>》、丁帆《如诗如歌、如泣如诉的浪漫史诗——余华长篇小说<文城>读札》、王宏图《通过“文城”的漫长旅程——从余华新作<文城>看其创作的演变》、刘杨《极致的张力与审美的浑融——论余华的<文城>》等。通过阅读资料发现,现有的研究关注《文城》的主题、叙事、结构,忽视了对《文城》中主人公林祥福的分析。基于已有研究成果忽视的问题,本文研究的空间是林祥福的形象,重点是林祥福形象为我们展现的至真至善至美的人间温情和民族精神中“义”的力量的意义。林祥福作为《文城》的主人公其形象是值得探讨的,时代的悲伤与阴郁,底层中个体的惨痛命运,使得主人公的形象更加立体、饱满,具有一定的论述意义。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文城》中的主人公林祥福,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文本细读法和归纳法。本论文将从林祥福的形象特点以及形象形成的原因和林祥福形象的意义三个方面对论题展开论述。1林祥福的形象特点林祥福出生在一个富有的家庭,继承了家产,是一个地主乡绅阶层。在中国当代文学史,“十七年文学”期间,对地主乡绅的描写是专横刻薄、阴险狡诈、自私贪婪等种种不堪。而余华《文城》中所描写的乡绅地主阶级林祥福却不同于以往作家的描写,《文城》中的地主乡绅是善良、爱戴百姓、体恤民心的,有一颗慈悲仁爱之心。这一书写改变了主流历史对地主乡绅的固有印象,丰富了读者对历史的多维度理解。1.1善良、忠义、包容的性格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人类的成长和生活起着关键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古人教导我们要与圣人为伍,不与小人苟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孟母三迁”中,孟子学有所成,他母亲的功劳是最大。林祥福的父亲是秀才,母亲出身于书香门第,是举人之女。“林祥福五岁的时候,他的父亲突然去世。父亲死后给他留下四百多亩田地和有六间房的宅院还有一百多册线装的书籍。母亲饱读诗书和勤俭持家的品行也传给了他,从他学习认字起,就搬起父亲最后的手艺—小桌子和小凳子,坐到母亲的织布机前。母亲一边织布一边指点他的学业,在织布机吱哑吱哑的声响里和母亲温和的话语里,他从三字经学到了汉书史记。”[[]余华.文城[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21.][]余华.文城[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21.林祥福这一形象的性格塑造集中体现着作者的思想文化,这种思想文化的本质是儒家文化,即儒家的“性善论”。作者通过林祥福的善良表现儒家文化的伦理精神和道德使命。林祥福的性格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和特定的文化底蕴下产生的。他出生在清末民初的乱世,当时儒家的齐文化和鲁文化在北方根深蒂固,所以林祥福从小接受的是儒家文化,培养了林祥福善良、慈悲、仁爱、忠义、包容的性格。1.2渴望拥有完满家庭“家庭是最主要的集体或团体,一个人的一生都不离家庭,因而中国人凡事都以家庭为重,个人为轻。在强烈的家族主义影响下,为了维护家庭的和谐、延续与发展,必须确立相应的家庭道德,于是人们在生活中提出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等道德范畴。”[[]刘杨,吕彦霖,李佳贤.化繁于简的精神之城——余华长篇小说《文城》讨论[J].西湖,2021(07):93-103.]林祥福如此执着的寻找小美,对小美的感情是一方面,但更为重要的因素是林祥福对家的渴望。深受传统家庭伦理熏染的林祥福,在经历父母双双去世后,他渴望有一个完整的家庭。母亲去世后,他的生活如同死水一般,没有任何生机。变得越来越沉默,无人陪伴,形单影只,只是和田氏兄弟说些与田地庄稼有关的话。直到小美突然闯入他的生活,林祥福的生活从死水一潭变得生机勃勃。母亲去世后家里的织布机就一直闲置,小美第一次使用织布机时林祥福产生了幻觉,以为母亲在屋子里。在林祥福心中织布机代表的是母亲,而小美使用织布机恰恰替代了母亲在林祥福心中的位置,增加了林祥福对小美的好感。“这个为他煮饭为他洗衣的小美一旦离他而去,他不知道接下去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闻雪.余华自称《文城》为“非传统的传奇小说”[J].文学教育(上),2021(06):192.]可见林祥福已经习惯了小美的存在,他渴望陪伴,小美为他洗衣煮饭,让林祥福感到一种久违的温暖,是一个家人、妻子一般的存在。文本中描写了四次林祥福到父母的坟前,第一次是认定小美后要娶她为妻时。在林祥福心中娶妻要经过父母的同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第二次是小美离去时林祥福嚎啕大哭。林祥福伤心之时无人倾诉,只能到父母坟前哭诉,即使父母已逝去但在林祥福心目中父母永远是他的依靠;第三次是小美回来时,带着小美到父母坟前认错。作为一个孝顺的儿子,妻子犯错是不孝之举,百善孝为先,所以首先要向父母认错;第四次是小美第二次离开后他要南下寻找小美到父母坟前告别。“爹,娘,我对不起你们,对不起祖宗。我把祖传的田地抵押了,我要把小美找回来。爹,娘,你们的孙女要吃奶,她不能没有娘,我要去把小美找回来。爹,娘,我在这里发誓,我一定会回来的……”[]刘杨,吕彦霖,李佳贤.化繁于简的精神之城——余华长篇小说《文城》讨论[J].西湖,2021(07):93-103.[]闻雪.余华自称《文城》为“非传统的传奇小说”[J].文学教育(上),2021(06):192.[]叶李,廖荷映,李金悦.余华新作《文城》的多维透视[J].写作,2021,41(03):31-42.1.3为朋友两肋插刀“儒家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各种世态人情进行了概括,提炼出古代社会基本的五大人伦规范,即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杨雷,肖庆国.原型结构、历史记忆与精神症候——论余华从《兄弟》到《文城》的精神嬗变[J].文艺评论,2021(03):31-42.]5]“朋友是人伦关系中最重要的维度之一,朋友在人的一生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在儒家传统文化中,儒家力图建构,以爱为基础,以守信、成熟、平等为内涵的朋友伦理。人之精神,屈于君臣父子夫妇兄弟,而伸于朋友。”[[]张英.余华说《文城》:不要重复自己[J].新民周刊,2021(19):60-67.]足以可见,朋友是我们不可或缺的部分。林祥福初到溪镇,人生地不熟,在冰天雪地里挨家挨户寻找婴儿啼哭有奶水的人家给女儿续命。恰巧遇见了充满温馨幸福的陈永良一家,他们用真诚、善良、温暖留住了林祥福。此后,他们结交为朋友,肝胆相照、患难与共。陈永良与林祥福有相同的漂泊经历和木匠手艺,两家人一起合作为溪镇的百姓修理门窗,起初两人修理门窗并无收费之意,百姓问起费用时他们采取的办法是愿意给多少就给多少,不给钱说几句好听的话也行。此举动足以看出俩人实属善意之举,他们对待钱财取之有度,并不是以金钱至上,牟取暴利之人。当土匪绑走林百家时,李美莲赶紧让自己的儿子去替换林祥福的女儿,原因是里美莲说“儿子有两个”,其实并非是这样的,也并不是说明她不爱自己的儿子,而是她已经把林百家当作自己的女儿,不是亲生女儿胜似亲生的。听闻北洋军阀即将来到溪镇,落荒逃跑之际,因为要等儿子回家,陈永良夫妇与林祥福双方都执意自己留下等儿子回家,让对方逃走。深刻表现了朋友之间的患难与共。顾益民作为陈永良恩人的同时对林祥福也给予过帮助,并且在林百家到了出嫁年纪时与顾益民长子定下亲事,两人结为亲家。顾益民、陈永良、林祥福三人之间的情谊正如“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所以在顾益民被土匪恶霸抓走,土匪要求交换人质时,林祥福挺身而出。“这时大家没有了声音,这些体面绅士只是想到张一斧的残暴,已经心惊肉跳了。沉默笼罩了他们,过了一会儿有人看着林祥福,其他几个人也跟着去看林祥福,林祥福知道他们的想法,也知道自己是当仁不让的人选,他低头不语,他也想到了张一斧的残暴,女儿林百家突然浮现在了眼前,让他有了惴惴不安之感。林祥福想到了陈永良,如果陈永良在这里,一定会站起来说他去。林祥福心想,即使陈永良在这里,也不会让陈永良去,他会自己去。”[]杨雷,肖庆国.原型结构、历史记忆与精神症候——论余华从《兄弟》到《文城》的精神嬗变[J].文艺评论,2021(03):31-42.[]张英.余华说《文城》:不要重复自己[J].新民周刊,2021(19):60-67.[]刘小波.余华的小说究竟应该如何读?——由新作《文城》说开去[J].四川文学,2021(06):189-197.2林祥福形象形成的原因“任何艺术形象都不是脱离一切外在联系、孤立产生的,而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方面它与作者本身的创作心态分不开,另一方面它必然要受作者生活的地域及时代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与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是分不开的。”[8]所以在分析人物形象形成的原因时要从文本角度和作家角度两个维度去进行分析。2.1兵荒马乱的荒蛮年代每个故事都有一定的社会环境,而故事的展开也一定与之息息相关。每一个故事都需要人物去表现,在表现人物的同时要与时代背景相映衬,因为艺术形象的产生和广阔的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文城》的故事发生于清末民初,正因为主人公林祥福身处在这个乱世之中,所以造就出与众不同的英雄形象。这个时期,面对天灾人祸时人们选择通过祭司的方式祈求灾难的结束;面对政治时局的动荡不安时选择出走逃跑。在北洋军阀要来临前,百姓们夜里乘船逃跑;在土匪横行霸道、烧杀抢掠时,毫不抵抗选择顺从。“时代的洪流推着每一个人做出选择”[9],而正是这样的时代造就了一批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即正所谓:“时势造英雄”。民国时期兵荒马乱的时局对人物命运的支配愈加显著。林祥福在溪镇的生活原本是安宁和谐的,却被土匪的入侵打乱了。女儿林百家被土匪绑架,陈耀武挺身而出,顶替林百家。林祥福为给土匪送赎金营救顾益民,只身前往土匪窝,被土匪首领张一斧杀害。土匪可以肆意杀人、到处烧杀抢掠,百姓无力抵抗、严重破坏社会秩序。视百姓生命为蝼蚁,把背景设置在那个兵荒马乱、匪祸频发的荒蛮年代,注定了林祥福这个形象的命运终究会走向死亡,突显了个人命运渺小与无力抗争的宿命感。人物性格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至关重要,对于故事的讲述和人物命运的走向起着决定性作用,人物的性格也是由于生活环境和社会背景所决定。林祥福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秀才,母亲是举人之女。父亲去世后留下大量书籍为林祥福学习提供条件,母亲则教育林祥福。林祥福从三字经学习到汉书史记,塑造了一定的价值观,同时也是他敦厚老实、善良诚恳性格形成的原因。人物是生活在社会当中的,故事也是发生在社会中的,所以人物深受所处社会的影响。林祥福生活在自然灾害频发、土匪横行的战乱年代注定是林祥福形象形成的原因之一。2.2作家独特的创作风格“所谓创作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结构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10]1983年,余华以短篇小说《第一宿舍》初入文坛;1987年以《十八岁出门远行》在文坛引起轰动,1991年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的发表标志着余华的小说创作开始走向了另一个巅峰,1998年,凭借小说《活着》获得意大利文学最高成就奖。余华笔耕不辍,他的作品更是被翻译成为英语、日语、意大利语、德语等多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并多次获得极具国际影响力的奖项。使得余华成为当代作家中为数不多的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作家之一。”[11]根据余华的作品来看,写作风格的变化大致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余华1983年发表的第一篇《第一宿舍》到1986年发表《老师》,这个时期表现出余华对真善美的审美追求,他向往乌托邦式的世界;第二个时期,是1987年《十八岁出门远行》的发表是余华先锋小说写作的起点,在《现实一种》、《河边的错误》等中短篇小说中大量存在着死亡与杀戮,且笔调残酷冷漠,以一种冷漠叙述者的姿态向读者展示了人性丑恶;第三个时期,是余华九十年代之后转向了温和平静。从1991年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发表开始,标志着余华小说创作风格开始发生转变。代表作是《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第七天》等多部长篇小说。余华从对暴力的迷恋转为对人生苦难的温情诉说并透露出一种悲悯的情怀。他一直关注生活在底层的民众,他的小说塑造了大量的底层人物形象,对底层人物命运的关怀在他的作品中一直善存。余华的底层叙述真实的表现出底层生活中人们本性之善和底层大众现实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在《文城》这部长篇小说中集结了余华在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林祥福与陈永良一家、顾益民、溪镇百姓的相处之中透露出人与人之间的真善美的人间温情,邻里和睦、相互帮助,这里的人们仿佛生活在一个宛若乌托邦的世界。余华血腥、暴力的创作风格表现在《文城》中大肆的描写,军阀混战、土匪横行的场景,将死亡命运进行到底。像以往一样大肆渲染人生苦难,既有雹灾、龙卷风这样的天灾,也有人祸匪患。林祥福因为要寻找小美,到了“文城”,却因为一场土匪作乱,他死在了土匪窝里。他朴素、懦弱、善良、守规矩,是老实不过的中国最底层的小人物但林祥福最终未能逃脱命运的束缚,将人生苦难的温情、悲悯展现到极致。《文城》对余华在不同时期的创作起了缝合与连接的作用,是余华不同时期创作风格的统一表现,所以余华独特的创作风格是林祥福形象形成的原因之一。3林祥福形象的意义随着时代特征的变化,因而每个文学形象也具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所以文学作品的形象,与现实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作家塑造出的任何形象都有其存在的意义。3.1展现至真至善至美的人间温情“中国古典美学的总体特征,在于它始终坚持从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一体圆融关系着眼,探求审美现象的根源、实质和含义。儒家美学以社会伦理为本位,侧重于从个体与社会关系入手达到天人合一。真正的美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互爱,在于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在于感性个体人格修养与社会人伦秩序建构的协调发展。”[12]林祥福是一个对家充满执念的人,在溪镇没有找到小美,而为何他却在那里待了十年之久迟迟不肯回家?他离开北方家乡最初的原因是寻找小美,按照寻常逻辑来讲,溪镇一个不怎么大的地方,一个人在这待一年半载也总该把溪镇每个角落都找遍了。如果他真的想要寻找小美,在溪镇一段时间后任然杳无音讯的情况下,应该奔赴下一个地方继续寻找,然而他却在溪镇一待就是十年。究其原因是溪镇给了林祥福家一般的温暖。当他第一次抵达溪镇得知溪镇不是“文城”的时候他已经离开了。只因为他听到女儿发出了笑声。他认定这笑声是女儿想让他留下来。所以他再次回到溪镇,凑巧赶上了雪灾,为了让女儿生存下去,来到了顾益民的家中。他听到溪镇的乡绅们正商讨如何祭拜苍天。之后林祥福便看到了那场祭典,从中他看到了溪镇百姓的真诚、淳朴与善良。“林祥福怀抱饥饿中的女儿,在只有白雪没有人影的街上走到城隍阁前的空地时,看见了溪镇的生机。”[13]林祥福作为一个外乡人,却能够看见这个地方的生机,足以证明林祥福的内心已经不知不觉的接受了这个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地方。真正将林祥福留在溪镇的是陈永良夫妇。那晚虽然下着大雪,可陈永良家中却充满温暖,温馨的家庭氛围仿佛把大雪隔绝在门外,寒冷并没有入侵陈家。有过同样的漂泊经历和木匠手艺,使得俩人聊得火热朝天,让林祥福有了久违的温暖。林祥福的女儿发烧时陈永良夫妇忧心仲仲的样子,林祥福看在眼里。林祥福为女儿取名“林百家”,意味着他开始明白,所谓“家”,可能与血缘和婚姻都无关系。与陈永良合作成立木器社,搬家到木器社当天街坊邻居纷纷前来帮忙,展现了邻里和睦的美好画卷。结识顾益民,并与他结为亲家。认识了与小美有相似身材的翠萍,并和翠萍成为知己。溪镇百姓朴实善良、勤劳实干,展现出平凡、自然而舒服的温暖情谊。面对入侵的土匪以及溃散的军队,他们勇敢抗击。林祥福好似生活在一个“乌托邦”的世界,这里友情、亲情、邻里情等各种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睦关系为我们展现了充满人间温情的美好诗篇。3.2彰显出民族精神中“义”的力量义,本义是: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部分,已成为中国社会的基本共识,是衡量一个人道德品质的标准之一。义,有大义与小义之分,如同国与家、社会与个人。孟子“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林祥福舍去生命换来了顾益民和溪镇百姓的安危。以牺牲个人利益赢得了百姓的安宁,“义”已经内化为林祥福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性格品质。田大找到林祥福时,从怀里小心翼翼地掏出地契和金条,郑重地交给他,田大对林祥福的忠心耿耿,足以说明林祥福在管家心中的威望以及主仆之间深厚的感情。陈永良发现儿子与林百家的情感苗头时,果断掐灭情感的小火苗,斩断了两个孩子感情上的纠葛。因为他们已经把对方当成亲兄弟、家人一般,所以一家人之间绝不允许有背理论道德的之事。陈永良带领村庄的人报仇的路途中遇到了“和尚”等土匪,因为“和尚”对陈耀武有恩,双方并没有起冲突。也正是因为“和尚”等土匪善良的本性和他们拥有共同的敌人张一斧,促使陈永良与其结为生死兄弟。尽管他们只是结拜三天的兄弟,在“和尚”死时已来不及交代后事的情况下,陈永良能够自发去将“和尚”的母亲接走,可见“义”的力量多么伟大。无需多言,自在心中。陈永良在码头杀张一斧的情节令人胆战心惊,那句“尖刀还给你”中吐露出为友复仇的坚定,坚守“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传统道义,深刻表现出民族精神中“义”的力量。结语十九世纪英国伟大的作家狄更斯曾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林祥福出生在一个社会动荡、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年代,他是不幸的;但他生活在溪镇以后,拥有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乖巧懂事的女儿以及忠诚质朴的主仆情,他是幸运的。余华向我们塑造了一个重情重义,正直善良等优点集于身,几乎无任何缺点的英雄形象,面对一次次的苦难,他如同斗士一般迎难而上,勇敢面对。通过小说,我们体会到了“桃花源”里的邻里和睦、团结抗敌的温情场景和认识了舍生取义,慷慨赴死的英雄林祥福。他恪守并践行儒家“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林祥福的形象是集人性之善、社会温情、民族道义精神为一身的英雄形象。林祥福答应赴死前内心是犹豫、挣扎过的。但也正是因为有了人性层面上的这种矛盾和挣扎,他最后的慷慨赴死行为,更加体现了林祥福的英雄形象。余华对小说的描绘融合了理想与现实因素,通过描绘时代环境的善恶、正邪、美丑对立,突显出人物的仁、义、善。而通过对人物形象的突显向我们呈现出真善美的人间温情和民族精神中“义”的力量。

参考文献[1]余华.文城[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21.[2]刘杨,吕彦霖,李佳贤.化繁于简的精神之城——余华长篇小说《文城》讨论[J].西湖,2021(07):93-103.[3]闻雪.余华自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