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移动学习绩效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一位高校教师的个案分析_第1页
高校教师移动学习绩效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一位高校教师的个案分析_第2页
高校教师移动学习绩效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一位高校教师的个案分析_第3页
高校教师移动学习绩效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一位高校教师的个案分析_第4页
高校教师移动学习绩效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一位高校教师的个案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高校教师移动学习绩效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一位高校教师的个案分析    (3)对q老师的移动学习绩效评价个案中q老师认为没有达到预期学习目标,但q老师的自我评价仅关注到了知识存量的增减,而没有察觉到学习绩效的其他隐形形式的表现。q老师的移动学习效果在知识存量增加上没有让q老师感到满意,但潜在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意识的改变却已悄然发生了,如学习行为的扩展(主动寻求移动学习作为对正式学习的补充),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移动设备选型过程中对移动设备参数性能的了解和体验,对适合移动学习资料的选择和搜索策略形成,移动社交软件的使用等),信息技术对学习支持的认知加深(对

2、移动技术对学习的支持的优势和不足有较明确的认识,甚至对移动学习的发展趋势形成了自己的看法,知道哪些适宜的移动信息技术可以支持自己的非正式学习,并且有技术能力实现)。图1 移动学习绩效影响因素鱼骨图2 高校教师移动学习影响因素模型由上述个案研究尝试提炼出移动学习绩效影响因素模型,并借鉴管理学中的鱼骨图表示如图1。(1)网络环境可靠畅通的网络环境是进行移动学习的基础条件。现阶段无线网络主要有两类gprs(3g,4g)和wifi,各有应用条件。gprs(3g,4g)速度不理想,资费高,可靠性差,但覆盖广。而wifi则具有免费的优势,速度快,但覆盖小。因此,“随时随地接入网络”进行移动学习的实现,有待

3、网络环境的不断优化和资费的降低。(2)移动设备性能。移动学习的类型可能包括视频、音频、动画和文字,对移动设备的内存容量、芯片计算速度、显示效果等都有要求,如流畅播放高清的视频,低于512m的内存和某些单核处理器可能就会出现卡顿。进行移动阅读时,高分辨率的移动设备的阅读体验就要好过低分辨率的。物理性质。移动设备的物理性质包括重量和体积,这两个因素决定了移动设备的便携性和移动性。价格。价格影响学习者对移动设备的购买意愿和拥有程度,也是影响移动设备普及率的重要因素。而移动设备的所有权是移动学习者进行移动学习的基础条件。(3)媒介资源特征。能提高移动学习效果的媒介资源应种类丰富,根据不同的学科设计,可

4、以具有一定的娱乐性和趣味性,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学习者学习行为的保持;移动学习的特征之一即是“碎片化”,因此,移动学习课程的设计在知识点和长度设计要短小,学习内容切分合理,能够在短时间内有一较为完整的知识点呈现;移动学习作为正式学习的扩展与衔接,其学习内容与正式学习内容融合度和扩展性越好,则移动学习者越能取得好的学习绩效。类型。移动学习的媒介资源种类可以有视频、音频、动画和文本。不同学习风格的学习者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媒介类型。学习媒介的类型与学习者风格的匹配程度将影响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吸收和掌握。获取。目前数字学习资源很丰富,但学习者并不能轻易获取到符合自己需求的移动学习资料,如阅读

5、的数字文本可能需要转换成不同移动设备支持的格式。这里的获取也包括获取的途径和策略。移动学习资源如果丰富且易于获取,则有助于移动学习者便利地开展和设计自己的移动学习过程,并节约学习者的时间。(4)学习系统易用性。移动学习支持系统(软件)的易用性包括以下几点:学习系统友好性。界面的简洁设计和菜单的扁平化布局,可以最大限度地呈现有用信息,减少学习者的记忆负荷。学习系统容错性。数字化时代的学习者很少能有耐心阅读说明书或使用说明的,使用习惯往往是通过不断地“试误”来熟悉软件,因此,学习系统的设计要有较强的容错性,降低学习者的挫折感。学习系统的相似性。学习者对非移动数字学习系统已经形成“路径依赖”,移动设

6、备上的学习系统应与其他数字学习系统具有相似性,如果差异较大,会造成学习者使用习惯迁移困难,降低使用意愿。学习过程支持。移动学习系统对学习全过程的支持程度,对移动学习者的学习绩效有着重要影响。移动学习系统若能对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行为有良好支持,则学习者越能取得好的学习绩效。(5)个体特征学习者的个体特征是移动学习绩效的关键影响因素,学习者的元认知水平、定位感和自我效能感越强,则越可能取得好的移动学习绩效。个案中的q老师具有较高的元认知水平(对自我的移动学习过程进行了有效的监控、反思和评价)、定位感(在网络体系中有自己一套行之有效的策略和方法获取移动学习资源)、自我效能感(对掌握新技术和运用新技术有

7、良好预期、判断和信心)的个体特征,配合对新技术的探索和掌握能力,使得q老师顺利实施了移动学习。(6)动机水平动机类型。动机是促使移动学习发生的起始。移动学习的发生可以是基于外界的要求和引导,可也是学习者自我意识的主动进行。动机可以分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外在动机与外部压力有关,是外部压力对学习者的推动。如学生完成教师的作业要求。个案中q老师希望能更充分利用时间自我提高,基于两个外部压力,一个是高校对教师教学和科研的考核压力,一个是教师本身的专业发展压力。内在动机是移动学习者对移动学习的内在兴趣,通过移动学习能带来愉悦感,并且学习的形式、时间和地点使移动学习者是感觉自由的,自我掌控的。个案中q老

8、师对移动技术的研究兴趣,通过移动设备可以随时解答自己的知识点盲区,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都是自主选择,促使q老师对移动学习有着较强烈的学习动机。外部动机通过学习者的行为转化为内部动机。动机水平越高的移动学习者,越有采用移动学习的意愿。动机强度。龚嵘18在研究远程学习者英语学习动机强度时发现:个体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强度是动机取向、成功预期和价值评价三项因素的联动制约的结果。在个案中,q老师表现出较强的学习动机水平,动机取向清晰而且内化(有自我提高的意愿和自主学习的动力),成功预期值(对移动学习的步骤过程有自己的策略并认真执行和实施),任务价值评价高(通过手机能提高听力水平,通过移动设备阅读学术文献能提

9、高研究水平),认可知识的常学常新,从而形成能一直坚持的某些学习习惯。(7)信息素养信息素养体现了移动学习者对移动技术的应用能力。信息素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新技术的感知能力,特别是对新兴的移动技术和移动应用的感知和预见能力,二是对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如信息检索、信息收集、信息分析、信息整合。(8)知识体系知识框架。移动学习强调时间和地点的自由,学习时间和内容碎片化。学习者如果已经构建了良好的知识框架,则移动学习可以较有效地帮助学习者对已有知识系统进行强化或是查漏补缺。先前知识。移动学习是正式学习的扩展和延伸。如果在移动学习之前就对学习内容比较熟悉,则能降低学习者的难度体验。(9)各因素之间的交

10、互关系以上各因素之间并不是独立的,外部因素通过内部因素影响移动学习者的移动学习意愿、效果和绩效。外部因素中的网络环境和移动设备是进行移动学习的物质基础,媒介资源和学习系统支持是移动学习的软资源,但会极大地影响到移动学习者的学习体验。内部因素中的信息素养和知识体系是移动学习者取得良好学习绩效的基础条件。个体特征对动机水平有显著影响,个体特征可以强化动机水平,促使移动学习行为的发生。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之间也存在交互。如媒介资源和学习系统界面简洁,使用便捷,则可降低对学习者信息素养的要求;媒介资源的切分合理,并伴有趣味性和娱乐性,能提高学习者的动机水平,强化学习者的定位感和自我效能感。反之,移动学习

11、者如果有较强的动机水平和信息素养,则即使外部因素的不足,如媒介资源获取不易,学习支持系统易用性稍差,移动学习者也能够凭借高水平动机的支持和既有的技能去克服。四 结语本文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某高校教师通过移动学习方式提升专业素养的实践经历进行描述与提炼,以鱼骨图的方式总结和呈现了影响因素模型。与定量研究所采用的大样本容量调查相比,叙事性个案研究结果的普适性和说服力有所欠缺,模型建构的代表性还有待借助统计测量、对比试验等定量手段去验证和检验。参考文献:1李秀美,刘玉静,袁娜.教学学术视角下的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2,(1):35-36.2傅钢善,李婷.3g时代基于专家系统的移

12、动学习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10,(4):106-111.3曹超.利用podcasting技术构建英语听说移动学习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10,(9):99-103.4司国东,宋鸿陟,赵玉.认知负荷理论基础上的移动学习资源设计策略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3,(9):88-92.5张豪锋,王春丽.基于rfid的移动学习资源推送系统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12,(2):131-135.6李亚男,王楠.基于知识可视化的移动学习环境设计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11):21-24.7王嘉琦,徐朝军等.基于强化理论的移动学习资源推送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电化教育研究,2013,(5):

13、68-72.8顾小清,付世容.移动学习的用户接受度实证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1,(6):48-55.9周济,宋浩,曾仲培等.引入移动学习技术满足学生随时之需一一深圳电大移动学习网的构建与应用j.中国远程教育,2007,(8):42-44.10徐中奇,顾卫俊.绩效管理的内涵、意义与方法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4,(5):59-61.11王冬.学习绩效的内涵及其评价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8,(2):37-41.12程东元,刘雍潜.aect新定义的特色与启示j.现代教育技术,2009,(5):9-12.13张红艳,焦宝聪.网络远程学习绩效的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9,(6):75-80.14付道明.数字化学习绩效研究概览一一比较分析与述评j.电化教育研究,2013,(4):22-27.15桂清扬.学习的未来:从数字学习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