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第5章血液的组成与功能_第1页
05第5章血液的组成与功能_第2页
05第5章血液的组成与功能_第3页
05第5章血液的组成与功能_第4页
05第5章血液的组成与功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n1 1 血液的组成和血量血液的组成和血量n2 2 血液的理化特性血液的理化特性n2.1 2.1 血液的比重血液的比重n2.2 2.2 血液的粘滞性血液的粘滞性n2.3 2.3 血浆的渗透压血浆的渗透压n2.4 2.4 血浆的酸碱度血浆的酸碱度1 1 血液的组成和血量血液的组成和血量血液的组成血液的组成血浆(血浆(55%55%)血细胞(血细胞(45%45%)红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血小板白细胞白细胞水水(90%90%)蛋白质蛋白质(6%6%):白蛋白():白蛋白(54%54%)、球)、球蛋白(蛋白(38%38%)、纤维蛋白()、纤维蛋白(7%7%)。)。电解质电解质:nana+ +、k k+ +、c

2、aca2+2+、mgmg2+2+、clcl- -、hcohco3 3- -、soso4 42-2-、hpohpo4 42-2-。气体气体:o o2 2、coco2 2、n n2 2。营养物质营养物质:糖、脂类、氨基酸。:糖、脂类、氨基酸。代谢物代谢物:尿素、肌酐、尿酸、胆红:尿素、肌酐、尿酸、胆红素。素。激素激素:血量:血量:70-80ml/kg70-80ml/kg体重体重血浆血浆= =血清?血清?2.1 2.1 血液的比重血液的比重n正常成人血液的比重:正常成人血液的比重:1.0501.0501.0601.060,n高于血浆比重(高于血浆比重( 1.0251.0251.030 1.030 )

3、。)。n血浆比重与血浆含量成正比(与营养和血浆比重与血浆含量成正比(与营养和代谢及肝肾功能有关)。代谢及肝肾功能有关)。n红细胞比重高于白细胞。红细胞比重高于白细胞。n青壮年血液比重高于儿童和老人。青壮年血液比重高于儿童和老人。n成年男性高于女性。成年男性高于女性。2.2 2.2 血液的粘滞性血液的粘滞性n正常成人血液粘滞性是水的正常成人血液粘滞性是水的4-54-5倍。倍。n与血细胞含量、细胞表面电荷、蛋白含与血细胞含量、细胞表面电荷、蛋白含量(尤其是纤维蛋白)、脂肪含量成正量(尤其是纤维蛋白)、脂肪含量成正比。比。n血液粘滞度过高可使血液循环阻力增高,血液粘滞度过高可使血液循环阻力增高,影响

4、血液的流动和器官供血。影响血液的流动和器官供血。2.3 2.3 血浆的渗透压血浆的渗透压血浆渗透压的大小:血浆渗透压的大小:300mosm/l300mosm/l血浆渗透血浆渗透压压晶体渗透压晶体渗透压(crystal osmotic pressure(crystal osmotic pressure):由晶体粒子产生,与组织中的相等。由晶体粒子产生,与组织中的相等。胶体渗透压胶体渗透压(colloid osmotic pressure)(colloid osmotic pressure):由胶体粒子产生,维持时间长。由胶体粒子产生,维持时间长。等渗溶等渗溶液:正常液:正常低渗溶液:可使组织水肿

5、,血细胞破裂。低渗溶液:可使组织水肿,血细胞破裂。高渗溶液:可增加心肾的负担,减少组织水分。高渗溶液:可增加心肾的负担,减少组织水分。2.4 2.4 血浆的酸碱度血浆的酸碱度正常成人血浆正常成人血浆phph为为 7.35-7.457.35-7.45。血液缓冲系统血液缓冲系统血浆中的缓冲对血浆中的缓冲对nahconahco3 3/h/h2 2coco3 3 蛋白质钠盐蛋白质钠盐/ /蛋白质、蛋白质、 nana2 2hpohpo4 4/nah/nah2 2popo4 4红细胞中的缓冲对红细胞中的缓冲对khcokhco3 3/h/h2 2coco3 3 khb/hbokhb/hbo2 2 khbok

6、hbo2 2/hbo/hbo2 2 k k2 2hpohpo4 4/kh/kh2 2popo4 4n1.1 1.1 数量与形态特点数量与形态特点n1.2 1.2 红细胞的组成成分与功能红细胞的组成成分与功能n1.3 1.3 红细胞的生理特性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可塑性变形;可塑性变形; 具有具有渗透脆性渗透脆性; 具有具有悬浮稳定性悬浮稳定性。1.1 1.1 数量与形态特点数量与形态特点双凹的圆盘状双凹的圆盘状,与功能相适应与功能相适应数量:数量:成人男性每成人男性每400400500500万万/mm/mm3 3;成人女性;成人女性350350450450万;万; 新生儿新生儿6006007007

7、00万万/mm3 ; 两岁后逐渐下降。两岁后逐渐下降。形态特点形态特点红细胞比容红细胞比容 男性:男性:45%45%(hematocrit(hematocrit) : ) : 女性:女性:40%40%1.2 1.2 红细胞的组成成分与功能红细胞的组成成分与功能红细胞的组成:红细胞的组成:水水 63%63%; hbhb 34% 34%; 其它其它3%3%。红细胞的功能:红细胞的功能:运输氧和二氧化碳。运输氧和二氧化碳。血红蛋白的含量:血红蛋白的含量: 成人男性:成人男性:125125160g/l160g/l; 成人成人女性:女性:115115150g/l150g/l; 新生儿:新生儿: 230g

8、/l230g/l。血红蛋白的血红蛋白的组成:珠蛋白组成:珠蛋白+4+4个血红素个血红素血红蛋白的血红蛋白的功能:功能:hbhb+ o+ o2 2 hbo hbo2 2 popo2 2高高popo2 2低低红细胞的渗透脆性红细胞的渗透脆性概念概念: :红细胞抵抗低渗溶液的能力。红细胞抵抗低渗溶液的能力。 抗低渗液的能力大抗低渗液的能力大= =脆性小脆性小= =不易破;不易破; 抗低渗液的能力小抗低渗液的能力小= =脆性大脆性大= =容易破。容易破。 正常值正常值:0.450.45 正常值正常值= =抗低渗液的能力大抗低渗液的能力大= =脆性小脆性小= =不易破不易破 正常值正常值= =抗低渗液的

9、能力小抗低渗液的能力小= =脆性大脆性大= =容易破容易破 临床意义临床意义: : 如先天性溶血性黄疸患者其脆性特别大;如先天性溶血性黄疸患者其脆性特别大; 巨幼红细胞贫血患者其脆性显著减小。巨幼红细胞贫血患者其脆性显著减小。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n血沉:血沉:rbcrbc在静置血试管中单位时间在静置血试管中单位时间(1h)(1h)内的沉降速率。内的沉降速率。 n数值数值: :男子为男子为0 015mm15mm,女子为,女子为0 020mm 20mm n意义意义: :血沉愈慢,表示悬浮稳定性愈大;血沉愈慢,表示悬浮稳定性愈大; n 血沉愈快,表示悬浮稳定性愈小。血沉愈快,表示悬浮

10、稳定性愈小。 n 测定血沉有助于某些疾病的诊断,也测定血沉有助于某些疾病的诊断,也 可作为判断病情变化的参考。可作为判断病情变化的参考。 n特征特征: : rbc rbc在血浆中的悬浮稳定性,是由于在血浆中的悬浮稳定性,是由于rbcrbc与血浆与血浆的摩擦力和细胞膜表面电荷的排斥力阻碍的摩擦力和细胞膜表面电荷的排斥力阻碍rbcrbc下沉。血下沉。血沉快慢与红细胞表面电荷和血浆的成分变化有关。沉快慢与红细胞表面电荷和血浆的成分变化有关。颗粒细胞颗粒细胞无颗粒细胞无颗粒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中性粒细胞 50-70%50-70%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0-7%0-7%嗜碱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0-1%

11、0-1%淋巴细胞淋巴细胞 20-40%20-40%单核细胞单核细胞 2-8%2-8% 白细胞:白细胞:(4-104-10)x10x109 9/l/ln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n嗜酸粒细胞嗜酸粒细胞n嗜碱粒细胞嗜碱粒细胞n单核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中性杆中性杆状核粒状核粒细胞细胞淋巴淋巴细胞细胞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嗜酸杆状核粒细胞嗜酸杆状核粒细胞嗜酸分叶核粒细胞嗜酸分叶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嗜碱粒细胞嗜碱杆状核粒细胞嗜碱杆状核粒细胞嗜碱分叶核粒细胞嗜碱分叶核粒细胞单核细胞单核细胞n血中白细胞数在不同生理情况下波动范围较大血

12、中白细胞数在不同生理情况下波动范围较大: : 如:一天之内,下午较早晨多;新生儿最高如:一天之内,下午较早晨多;新生儿最高, ,出出生后生后3 3天天3 3月月1010109/l109/l;进食、疼痛、运动、;进食、疼痛、运动、情绪激动、月经期、妊娠、分娩会使情绪激动、月经期、妊娠、分娩会使wbcwbc数升高。数升高。n具有渗出性:具有渗出性:可透过血管内皮间隙渗出血管外。可透过血管内皮间隙渗出血管外。n具有趋化性具有趋化性:可朝向某些特定物质(如炎症免疫:可朝向某些特定物质(如炎症免疫因子)游走和聚集。因子)游走和聚集。n总体功能:总体功能: 吞噬功能吞噬功能 产生抗体参与免疫机能产生抗体参

13、与免疫机能 产生肝素产生肝素 参与炎症与过敏反应参与炎症与过敏反应n不同白细胞的功能:不同白细胞的功能:n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n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n淋巴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n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 : n 吞噬、水解细菌及坏死细胞,是炎症时的吞噬、水解细菌及坏死细胞,是炎症时的主要反应细胞。当急性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增主要反应细胞。当急性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增多,尤其是中性粒细胞增多。多,尤其是中性粒细胞增多。 n单核细胞:单核细胞: n 进入组织转变为巨噬细胞后,其吞噬力大进入组织转变为巨噬细胞后,其吞噬力大为

14、增强,能吞噬较大颗粒。单核为增强,能吞噬较大颗粒。单核- -巨噬细胞还巨噬细胞还参与激活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功能。参与激活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功能。 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n嗜碱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n 胞内的颗粒中含有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胞内的颗粒中含有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 n 肝素:具有抗凝血作用。肝素:具有抗凝血作用。 n 组胺和过敏性慢反应物质:参与过敏反应。组胺和过敏性慢反应物质:参与过敏反应。 n 趋化因子趋化因子a a:吸引、聚集嗜碱粒细胞参与过敏反应:吸引、聚集嗜碱粒细胞参与过敏反应n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不能杀菌不能杀菌, ,可

15、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可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的致敏作用。细胞的致敏作用。 其胞内的过氧化物酶和某些碱性蛋其胞内的过氧化物酶和某些碱性蛋白质白质, ,参与对寄生虫的免疫反应。参与对寄生虫的免疫反应。 所以所以, ,患过敏性患过敏性疾病和某些寄生虫病时疾病和某些寄生虫病时,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淋巴细胞淋巴细胞n参与机体特异性免疫参与机体特异性免疫: :对对“异己异己” ” 构型构型物,物, 特别是对生物性致病因素及其毒素特别是对生物性致病因素及其毒素具有防御、杀灭和消除的能力。具有防御、杀灭和消除的能力。nt t 淋巴细胞主要与细胞免疫有关;淋巴细胞主要与细胞免疫有关;n

16、b b 淋巴细胞主要与体液免疫有关。淋巴细胞主要与体液免疫有关。3 3 血小板血小板n3.1 3.1 血小板的数量和形态血小板的数量和形态 n3.2 3.2 血小板的生理特性血小板的生理特性n3.3 3.3 血小板的生理功能血小板的生理功能3.1 3.1 血小板的数量和形态血小板的数量和形态n正常数量正常数量: : 成人为成人为10010030030010109 9/l(10/l(103030万万/mm3)/mm3)。 n变异变异: : 可有可有6%6%10%10%的变化:的变化: n 通常午后较清晨高;通常午后较清晨高;n 冬季较春季高;冬季较春季高; n 静脉血较毛细血管高;静脉血较毛细血

17、管高; n 剧烈运动及妊娠中、晚期高。剧烈运动及妊娠中、晚期高。n形态:形态:是骨髓巨核细胞成熟时胞浆脱落的具有生物活是骨髓巨核细胞成熟时胞浆脱落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块胞质(直径约性的小块胞质(直径约2-3m2-3m)。呈双面微凸圆盘状,)。呈双面微凸圆盘状,受刺激激活时可伸出伪足;无细胞核但有完整的细胞受刺激激活时可伸出伪足;无细胞核但有完整的细胞膜;内含线粒体、膜;内含线粒体、颗粒、致密体(存颗粒、致密体(存5-ht5-ht等活性物等活性物质)、类溶酶体和各种分泌小泡等细胞器。质)、类溶酶体和各种分泌小泡等细胞器。3.2 3.2 血小板的生理特性血小板的生理特性n损伤损伤:当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18、:当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暴露出胶原纤维暴露出胶原纤维 n粘附粘附: : 在血小板膜糖蛋白在血小板膜糖蛋白gpbgpb及血浆及血浆vwfvwf的参与下,的参与下,粘着在胶原纤维上;粘着在胶原纤维上;n吸附吸附:吸附多种凝血因子:吸附多种凝血因子激活凝血过程;激活凝血过程;n聚集聚集: : 在纤维蛋白原、在纤维蛋白原、caca2+2+和膜糖蛋白和膜糖蛋白gpbgpbaa的参的参与下,彼此粘连聚集成聚合体与下,彼此粘连聚集成聚合体松软血栓松软血栓;n释放释放: : 释放血小板因子释放血小板因子( (致密体内的致密体内的adpadp、atpatp、5-ht5-ht、 caca2+2+等,等,颗粒内的颗粒内

19、的血小板巨球蛋白、血小板巨球蛋白、pfpf4 4、pfpf5 5、vwfvwf、凝血酶敏感蛋白、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凝血酶敏感蛋白、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pdgf)等)等)促纤维蛋白形成促纤维蛋白形成网络血细胞网络血细胞扩大血栓扩大血栓;n收缩收缩: : 在在caca2+2+作用下其内含蛋白收缩作用下其内含蛋白收缩血凝块回缩血凝块回缩 n 坚实血栓坚实血栓; ;3.3 3.3 血小板的生理功能血小板的生理功能n胚胎初期:胚胎初期: 卵黄囊上的血岛卵黄囊上的血岛n胚胎胚胎3-53-5个月:个月: 肝脏肝脏n胚胎胚胎4 4个月以后:骨髓个月以后:骨髓n成人:成人: 红骨髓(骨松质)红骨髓(

20、骨松质)n红细胞:红细胞:生成因子生成因子:爆发式促进激活物;促红细胞生:爆发式促进激活物;促红细胞生成素(肝内合成,肾内激活);雄激素、甲状腺素生成素(肝内合成,肾内激活);雄激素、甲状腺素生长素等。长素等。n影响生成因素影响生成因素:蛋白质;铁(缺乏时引起低色素性贫:蛋白质;铁(缺乏时引起低色素性贫血);血);vitbvitb1212、内因子和叶酸(缺乏时引起巨幼红细胞、内因子和叶酸(缺乏时引起巨幼红细胞性贫血);遗传因素。性贫血);遗传因素。n抑制因子抑制因子:雌激素。:雌激素。n白细胞:白细胞:生成因子生成因子:粒:粒-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粒细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

21、因子、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胞集落刺激因子、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n抑制因子抑制因子:乳铁蛋白、:乳铁蛋白、 转化生长因子等。转化生长因子等。n血小板:血小板:生成因子生成因子:血小板生成素、巨核细胞集落刺:血小板生成素、巨核细胞集落刺激活性物质等。激活性物质等。n抑制因子抑制因子:主要来自血小板本身,如:主要来自血小板本身,如pfpf4 4、 转化生转化生长因子等。长因子等。第第3 3节生理止血和血液凝固节生理止血和血液凝固n1 1 生理止血的基本过程生理止血的基本过程n2 2 血液凝固血液凝固n3 3 纤维蛋白溶解纤维蛋白溶解n4 4 止血与纤维蛋白溶解平衡的意义止血与纤维蛋白溶解平衡

22、的意义1 1 生理止血的基本过程生理止血的基本过程2 2 血液凝固血液凝固 两种凝血途径的区别两种凝血途径的区别按按 国国 际际 命命 名名 法法 编编 号号 的的 凝凝 血血 因因 子子 编 号同 义 名编 号同 义 名 因 子 纤 维 蛋 白 原因 子 抗 血 友 病 因 子 (ahf), 因 子 凝 血 酶 原 抗 血 友 病 球 蛋 白 因 子 组 织 凝 血 致 活 素因 子 血 浆 凝 血 致 活 素 成 分(ptc) 因 子 ca2 + 因 子 stuart-prower因 子 因 子 前 加 速 素 ,加 速 球 蛋 白 , 因 子 血 浆 凝 血 致 活 素 前 质(pta)

23、 易 变 因 子因 子 接 触 因 子 ,hageman因 子 因 子 前 转 变 素 ,血 清 凝 血 酶因 子 纤 维 蛋 白 稳 定 因 子 原 转 变 加 速 素 (spca) 2.1 2.1 凝血因子凝血因子-特点特点n 除因子除因子外外, ,都是血浆中的正常成分都是血浆中的正常成分; ; n 除因子除因子和和外外, ,都是血浆中含量很少的球蛋白都是血浆中含量很少的球蛋白; ; n 除因子除因子外外, ,正常情况下都不具有活性正常情况下都不具有活性; ;n 凝血因子一旦被某些物质激活凝血因子一旦被某些物质激活,将引起一系列连锁将引起一系列连锁酶促反应酶促反应, ,按一定顺序使所有凝血

24、因子先后被激活按一定顺序使所有凝血因子先后被激活, ,而而发生瀑布式的凝血反应发生瀑布式的凝血反应; ; n 在维生素参与下,因子在维生素参与下,因子、由肝脏由肝脏合成,缺乏维生素或肝功能下降时,将出现出血倾合成,缺乏维生素或肝功能下降时,将出现出血倾向向; ; n 因子因子是重要的辅助因子是重要的辅助因子, ,缺乏时将发生微小创伤缺乏时将发生微小创伤也会出血不止的血友病。也会出血不止的血友病。两种凝血途径的区别两种凝血途径的区别n正常情况下尽管血液中含有多种凝血因正常情况下尽管血液中含有多种凝血因子,但血液不会在血管中凝固。即使发子,但血液不会在血管中凝固。即使发生生理止血时生生理止血时,

25、,血栓也只局限于病变部位。血栓也只局限于病变部位。原因在于机体存在下列三方面抑制凝血原因在于机体存在下列三方面抑制凝血的机制的机制: :n2.3.1 2.3.1 血管内皮抗凝物血管内皮抗凝物n2.3.2 2.3.2 体液抗凝系统体液抗凝系统n2.3.3 2.3.3 其它调节作用其它调节作用2.3.1 2.3.1 血管内皮抗凝物血管内皮抗凝物抗凝血酶抗凝血酶等多种抗凝血物质,从而等多种抗凝血物质,从而抑制血液凝固。抑制血液凝固。2.3.2 2.3.2 体液抗凝系统体液抗凝系统n最重要的是抗凝血酶最重要的是抗凝血酶和肝素和肝素 肝素肝素n是由肥大细胞产生的含大量硫酸根的粘多糖。是由肥大细胞产生的含

26、大量硫酸根的粘多糖。 n作用:作用:n与一些体液抗凝物质结合后,增强抗凝血酶物与一些体液抗凝物质结合后,增强抗凝血酶物质(主要是抗凝血酶质(主要是抗凝血酶 )的抗凝活性;)的抗凝活性;n可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大量可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大量tfpitfpi和其他抗凝和其他抗凝物质来抑制凝血过程;物质来抑制凝血过程;n能增强蛋白质能增强蛋白质c c的活性和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的活性和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纤溶酶原激活物,增强纤维蛋白溶解;放纤溶酶原激活物,增强纤维蛋白溶解;n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与释放。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与释放。n包括包括:蛋白质:蛋白质c c、凝血酶调制素、蛋白质、凝血酶调制素、蛋白质s

27、s和蛋白质和蛋白质c c的抑制物。蛋白质的抑制物。蛋白质c c是肝脏合是肝脏合成的成的vitkvitk依赖因子。依赖因子。 n作用:作用:n灭活凝血因子灭活凝血因子、;n阻碍因子阻碍因子与血小板磷脂膜结合,从而与血小板磷脂膜结合,从而降低因子降低因子对凝血酶原的激活作用;对凝血酶原的激活作用;n刺激纤溶酶原激活物的释放,增强纤溶刺激纤溶酶原激活物的释放,增强纤溶酶活性,促进纤维蛋白溶解。酶活性,促进纤维蛋白溶解。n是小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的糖蛋白。是小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的糖蛋白。 n作用:作用:n抑制凝血因子抑制凝血因子的催化活性;的催化活性;n结合和灭活凝血因子结合和灭活凝血因子-复合物。复合物。

28、3 3 纤维蛋白溶解纤维蛋白溶解是纤维蛋白在水解酶的作用下被分解液化的过程。是纤维蛋白在水解酶的作用下被分解液化的过程。4 4 止血与纤维蛋白溶解平衡的意义止血与纤维蛋白溶解平衡的意义止血与纤维蛋白溶解平衡的意义在于既可防止出血又能防止血栓形成而止血与纤维蛋白溶解平衡的意义在于既可防止出血又能防止血栓形成而保持血液的流动性。其中重要的是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的平衡。保持血液的流动性。其中重要的是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的平衡。1 1 血型的分类血型的分类n目前已知人类的目前已知人类的rbcrbc除除aboabo血型外,还有血型外,还有r r、kellkell、mnssmnss、p p等等1515

29、个血型系统,还个血型系统,还发现一些亚型。发现一些亚型。 n也发现了其他细胞的血型系统,如人白也发现了其他细胞的血型系统,如人白细胞上的抗原系统(细胞上的抗原系统(halhal)在体内分布广)在体内分布广泛,与器官移植的免役排斥反应密切相泛,与器官移植的免役排斥反应密切相关;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抗原在输血时可关;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抗原在输血时可引起发热反应。引起发热反应。以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定型。以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定型。 n n凝集原凝集原: :指红细胞膜上的抗原物质(糖蛋指红细胞膜上的抗原物质(糖蛋白或糖脂上的寡糖链)。白或糖脂上的寡糖链)。 n n凝集素凝集素: :指能与凝集原结合的特异抗体指

30、能与凝集原结合的特异抗体(由(由- -球蛋白构成球蛋白构成igmigm)。)。基因型基因型 表现型表现型 oo o oo o aa aa,ao a bbao a bb,bo b bo b ab ab ab ab 决定决定aboabo血型系统的各种表现型是显性血型系统的各种表现型是显性基因,基因,a a基因和基因和b b基因是显性基因,基因是显性基因,o o基基因是隐性基因。因是隐性基因。 根据显性的遗传规律,可推断子根据显性的遗传规律,可推断子女的血型。但只能作否定的参考依据,女的血型。但只能作否定的参考依据,不能作出肯定的判断。不能作出肯定的判断。 血型的抗原、抗体非同时产生。在胚胎上的血型

31、的抗原、抗体非同时产生。在胚胎上的rbcrbc可可检测到抗原检测到抗原a a和抗原和抗原b b,但抗体却在出生后,但抗体却在出生后2 28 8个个月开始产生,月开始产生,8 81010岁时达高峰。岁时达高峰。 血型血型 凝集原凝集原 凝集素凝集素 (红细胞表面)(红细胞表面) (血清中)(血清中) a a a a 抗抗b b b b b b 抗抗a a ab a ab a、b b 无无 o o 无无 抗抗a a、 抗抗b b2.5 2.5 血型血型的鉴定的鉴定2.6 2.6 输血原则输血原则原则为供血者原则为供血者rbcrbc不被受血者血浆所凝集。不被受血者血浆所凝集。n人类人类rbcrbc膜上有膜上有c c、d d、e e六种抗原,以六种抗原,以d d抗抗原的抗原性最强。原的抗原性最强。 n分型:分型:nrhrh+ +有有d d抗原为抗原为rhrh阳性阳性( (汉族汉族9999) ) nrhrh- -:无:无d d抗原为抗原为rhrh阴性阴性( (苗族苗族1212,塔塔,塔塔尔族尔族1616) 。3.2 rh3.2 rh血型抗体血型抗体n主要是主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