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1.20种氨基酸的分类及特殊氨基酸1)、非极性脂肪族氨基酸:甘氨酸Gly(无手性碳原子,无旋光,不属于L-氨基酸)、丙氨酸Ala(A)缬氨酸Vla(V)亮氨酸Leu异亮氨酸Ile脯氨酸Pro(亚氨基酸)极性中性氨基酸:Ser、Cys(可形成二硫键,成为胱氨酸)、Met、Asn、Gln、Thr芳香族氨基酸(不带电荷):Trp、Tyr、Phe酸性氨基酸(中性aq中带负电荷):Asp、Glu碱性氨基酸(中性aq中带正电荷):Lys、Arg、His2)、含羟基(-OH)和含磷酸化修饰位点氨基酸:丝苏酪(师叔咯)Ser、Thr、Tyr含共轭双键有280nm紫外吸收氨基酸:色酪
2、2.GSH的结构及生物学功能谷氨酸-羧基与半胱氨酸的氨基组成l 保护体内蛋白质或酶分子中的巯基免遭氧化,使其处于活性状态l 还原细胞内产生的H2O2,使其变成H2Ol GSH的巯基有嗜核特性,保护机体免遭毒物损害3.蛋白质的一、二、三、四级结构1)一级结构:l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指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l 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是从左到右的,即从N-末端到C-末端的l 维持一级结构的作用力:肽键、二硫键2)二级结构:l 定义:蛋白质分子中某一段肽链的局部空间排列,即该段肽链主链骨架原子的相对空间位置,不涉及氨基酸残基侧链的构象。l 维持二级结构的作用力:氢键3)三级结构:l 定义:整条肽链中全部氨基酸
3、残基的相对空间位置。即肽链中所有原子在三维空间的排布位置。l 维持三级结构的主要作用力:疏水键、氢键、盐键和Van der Waals力等。4)四级结构:l 蛋白质分子中各亚基的空间排布及亚基接触部位的布局和相互作用,称为蛋白质的四级结构。l 亚基之间的结合力主要是:氢键、离子键4.肽单元、蛋白质二级结构分类及-螺旋的结构要点1)肽单元:参与肽键的6个原子Ca1、C、O、N、H、Ca2位于同一平面,Ca1和Ca2在平面上所处的位置为反式(trans)构型,此同一平面上的6个原子构成了所谓的肽单元2)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形式:l a-螺旋l b-折叠l b-转角l 无规卷曲3)a-螺旋结构特点l 多
4、肽链主链围绕中心轴形成右手螺旋,侧链伸向螺旋外侧l 每个螺旋3.6个氨基酸,螺距0.54nml 每个肽键的亚氨基和第四个肽键的羰基氧形成的氢键保持螺旋稳定,氢键与螺旋长轴基本平行5.Motif、结构域、subunit1)Motif:蛋白质分子中,二个或三个具有二级结构的肽段,在空间上相互接近,形成一个具有特殊功能的空间构象,被称为模体(motif)。2)结构域:大分子蛋白质的三级结构常可分割成一个或数个球状或纤维状的区域,折叠得较为紧密,各行使其功能,称为结构域3)subunit:有些蛋白质分子含有二条或多条多肽链,每一条多肽链都有完整的三级结构,称为蛋白质的亚基(subunit)。6.蛋白质
5、的理化性质(蛋白质变性、蛋白质等电点)1)蛋白质变性:l 蛋白质变性(denaturation):在某些物理或化学因素作用下,使蛋白质的空间构象破坏,即有序的空间结构变成无序的空间结构,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改变和生物活性的丧失。2)蛋白质等电点:l 蛋白质的等电点(isoelectric point,pI):当蛋白质溶液处于某一pH时,蛋白质解离成正、负离子的趋势相等,即成为兼性离子,净电荷为零,此时溶液的pH称为蛋白质的等电点。附:pI>pH时带正电!7.影响-螺旋的结构因素1)脯氨酸的刚性五元环,影响氢键形成,不形成-螺旋2)多个酸性或碱性氨基酸残基相邻,由于同性电荷彼此相斥,妨碍-螺
6、旋的形成3)侧链较大的氨基酸残基,如天冬酰胺、亮氨酸等,也影响-螺旋形成第二章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前有*为老师强调的重点核酸(nucleic acid)是以核苷酸为基本组成单位的生物大分子,携带和传递遗传信息。第一节 核酸的化学组成以及一级结构DNA的组成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deoxyribonucleotide)RNA的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ribonucleotide)。一、核苷酸是构成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嘌呤N-9 与脱氧核糖C-1¢通过-N-糖苷键相连形成脱氧核苷(deoxyribonucleoside)。嘧啶N-1与核糖C-1¢通过-N-糖苷键相连形成核苷(ribo
7、nucleoside)。环化核苷酸:cAMP、cGMP,是细胞信号转导中的第二信使。二、DNA是脱氧核苷酸通过3¢,5¢-磷酸二酯键连接形成的大分子DNA链的方向是5¢ 3¢三、RNA也是具有3¢, 5¢-磷酸二酯键的线性大分子RNA的戊糖是核糖;RNA的嘧啶是胞嘧啶和尿嘧啶。四、核酸的一级结构是核苷酸的排列顺序*核酸的一级结构是构成RNA的核苷酸或DNA的脱氧核苷酸自5¢ -端至3¢-端的排列顺序单链DNA和RNA分子的大小常用核苷酸数目(nucleotide,nt)表示;双链核酸分子的大小常用碱基(base或k
8、ilobase)数目来表示。小的核酸片段(<50bp)常被称为寡核苷酸(oligonucleotide)。第二节 DNA的空间结构与功能构成DNA的所有原子在三维空间的相对位置关系。DNA的空间结构又分为二级结构(secondary structure)和高级结构。一、 DNA的二级结构是双螺旋结构(一) DNA双螺旋结构的实验基础Chargaff 规则:1、不同生物种属的DNA的碱基组成不同2、同一个体的不同器官或组织的DNA碱基组成相同3、对于一特定组织的DNA,其碱基组分不随年龄、营养状态和环境而变化4、A = T,G = C获得了高质量的DNA分子的X射线衍射照片。*(二)DNA
9、双螺旋结构模型要点1.DNA由两条多聚脱氧核苷酸链组成 Ø 两条多聚核苷酸链在空间的走向呈反向平行(anti-parallel)。两条链中一条链的5¢3¢方向是自上而下,而另一条链的5¢3¢方向是自下而上。Ø 两条链围绕着同一个螺旋轴形成右手螺旋(right-handed)的结构。Ø 双螺旋结构的直径为2.37nm,螺距为3.54nm。2. 核糖与磷酸位于外侧双螺旋结构的表面形成了一个大沟(major groove)和一个小沟(minor groove)。 3. DNA双链之间形成了互补碱基对碱基对平面与螺旋轴垂直。4. 碱
10、基对的疏水作用力和氢键共同维持着DNA双螺旋结构的稳定 相邻两个碱基对会有重叠,产生了疏水性的碱基堆积力(base stacking interaction)。(三)DNA双螺旋结构的多样性(四)DNA的多链结构Hoogsteen氢键二、 DNA的高级结构是超螺旋结构(一) 原核生物DNA的环状超螺旋结构绝大部分原核生物的DNA是环状的双螺旋分子(二) 真核生物DNA以核小体为单位形成高度有序致密结构染色质的基本单位是核小体(nucleosome)。它是由DNA和H1、H2A,H2B,H3和H4等五种组蛋白共同构成的。三、 DNA是遗传信息的物质基础DNA具有高度稳定性和高度复杂性的特点。第二
11、节 RNA的结构与功能RNA通常以单链的形式存在RNA比DNA小的多。RNA的种类、大小和结构远比DNA表现出多样性。RNA种类缩写细胞内位置功能*核糖体RNA rRNA细胞质核糖体组成成分*信使RNAmRNA细胞质蛋白质合成模板*转运RNAtRNA细胞质转运氨基酸微RNAmicroRNA细胞质翻译调控胞质小RNAscRNA/7SL-RNA细胞质信号肽识别体的组成成分*不均一核RNAhnRNA细胞核成熟mRNA的前体*核小RNAsnRNA细胞核参与hnRNA的剪接、转运核仁小RNAsnoRNA核仁rRNA的加工和修饰线粒体核糖体RNA mt rRNA线粒体核糖体组成成分线粒体信使RNAmt m
12、RNA线粒体蛋白质合成模板线粒体转运RNAmt tRNA线粒体转运氨基酸前有*的是老师上课重点强调的。一、mRNA是蛋白质合成中的模板生物体内mRNA的丰度最小、种类最多、大小也各不相同、寿命最短。 1. 真核生物mRNA的5¢-端有特殊帽结构 原核生物mRNA的没有特殊帽结构 帽子结构 m7GpppmRNA的帽结构可以与帽结合蛋白(cap binding protein,CBP)结合。2. 真核生物mRNA的3¢末端有多聚腺苷酸尾真核生物的mRNA 的3¢-末端转录后加上一段长短不一的聚腺苷酸称为多聚腺苷酸尾帽子结构和多聚A尾的功能:mRNA核内向胞质的转位mR
13、NA的稳定性维系翻译起始的调控 3. mRNA碱基序列决定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从mRNA分子5¢末端起的第一个AUG开始,每3个核苷酸为一组称为密码子(codon) 。位于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之间的核苷酸序列称为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 ORF)。在mRNA的开放读框的两侧,为非翻译序列(untranslated region,UTR),即5¢-UTR和3¢-UTR。2、 tRNA是蛋白质合成中的氨基酸载体l 转运RNA(transfer RNA, tRNA)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作为各种氨基酸的载体, 将氨基酸转呈给mRNA。由7495核苷
14、酸组成;占细胞总RNA的15%;l 具有很好的稳定性1. tRNA中含有多种稀有碱基稀有碱基(rare base)是指除A、G、C、U外的一些碱基。2. tRNA含有茎环结构*tRNA的二级结构呈现出酷似三叶草的形状。氨基酸臂,DHU环,反密码环,TC环,附加叉3. tRNA的3¢-末端连接氨基酸4. tRNA的反密码子识别mRNA的密码子三、以rRNA为组分的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l 核糖体RNA(ribosomal RNA,rRNA)是细胞内含量最多的RNA(>80)。l rRNA与核糖体蛋白结合组成核糖体(ribosome),为蛋白质的合成提供场所。 原核生物(以大肠杆
15、菌为例) 真核生物(以小鼠肝为例)小亚基 30S 40SrRNA 16s1542个核苷酸18S1873个核苷酸蛋白质 21种占总重量的40%33种占总重量的50%大亚基 50S60SrRNA 23S 2940个核苷酸28S4718个核苷酸 5S120个核苷酸5.8S160个核苷酸 5S120个核苷酸蛋白质 31种 占总重量的30% 49种 占总重量的35%表格为重点四、其他非编码RNA参与基因表达的调控l 催化性小RNA亦被称为核酶(ribozyme)。是细胞内具有催化功能的一类小分子RNA,具有催化特定RNA降解的活性,在RNA的剪接修饰中具有重要作用。四、 核酸在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中表现出
16、不同的时空特性第四节核酸的理化性质一、 核酸分子具有强烈的紫外吸收l 核酸在波长 260nm 处有强烈的吸收,是由碱基的共轭双键所决定的。紫外吸收的应用l DNA或RNA的定量A260 = 1.0 相当于 50g/ml 双链DNA(dsDNA)40g/ml 单链DNA (ssDNA or RNA)20g/ml 寡核苷酸l 确定样品中核酸的纯度 纯 DNA: A260/A280 = 1.8 纯 RNA: A260/A280 = 2.0二、 DNA变性是双链解离为单链的过程l 某些理化因素导致DNA双链互补碱基对之间的氢键发生断裂,DNA双链解离为单链的过程。这种现象称之为DNA变性。 l 在DN
17、A解链的过程中,由于有更多的共轭双键得以暴露,含有DNA的溶液在260nm处的吸光度随之增加。这种现象称为DNA的增色效应。l *解链过程中,紫外吸光度的变化达到最大变化值的一半时所对应的温度定义为DNA的解链温度。G+C 含量越高,解链温度就越高。三、 变性的核酸可以复性或形成杂交双链l 当变性条件缓慢地除去后,两条解离的互补链可重新配对,恢复原来的双螺旋结构,这一现象称为DNA复性(renaturation) 。l *热变性的DNA经缓慢冷却后即可复性,这一过程称为退火(annealing) 。l 减色效应:DNA复性时,其溶液OD260降低。l *不同种类的DNA单链分子或RNA分子放在
18、同一溶液中,只要两种单链分子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碱基配对关系,在适宜的条件可以在不同的分子间形成杂化双链(heteroduplex)。l *这种杂化双链可以在不同的DNA与DNA之间形成,也可以在DNA和RNA分子间或者RNA与RNA分子间形成。这种现象称为核酸分子杂交。l 核酸分子杂交的应用n 研究DNA分子中某一种基因的位置。n 监定两种核酸分子间的序列相似性。n 检测靶基因在待检样品中存在与否。第五节 核酸酶l 核酸酶是指所有可以水解核酸的酶。l 依据对底物作用方式可将核酸酶分为核酸外切酶和核酸内切酶。 第三章 酶一酶的分子结构与功能活细胞产生的。具有高度特异性和高度催化剂。1.酶化学成
19、分:蛋白质单纯酶:仅含有蛋白质的酶,脲酶、某些蛋白酶、淀粉酶、脂酶、核酸酶。2.全酶酶蛋白(蛋白部分):决定酶促反应的特异性及其催化机制。结合酶:辅助因子:(非蛋白部分):决定反应的种类与性质。(只有全酶才有催化作用)辅酶:与酶蛋白结合疏松,可用透析或超滤的方法除去。辅助因子辅基:与酶蛋白结合紧密,不能用透析或超滤的方法除去。 另外辅助因子分为A小分子的有机化合物和B金属离子多为B族维生素的衍生物或卟啉化合物A:作用:传递电子、质子(或基团)或起运载体作用2/3的酶具有 Ba. 参与催化反应,传递电子;作用: b.在酶与底物间起桥梁作用;c.稳定酶的构象;d.中和阴离子,降低反应中的静电斥力等
20、.3酶的活性中心:是酶分子中能与底物特异地结合并催化底物转变为产物的具有特定三维结构的区域。 凹陷:氨基酸残基的疏水基团。4.同工酶:指催化相同的化学反应,但酶蛋白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乃至免疫学性质一组酶。例子:乳酸脱氢酶(LDH)二酶的工作原理1. 酶促反应特点. A酶对底物具有极高的催化效率;绝对专一性:脲酶、琥珀酸脱氢酶 B酶对底物具有高度的特异性C酶的活性与酶量具有可调性;相对专一性:胰蛋白酶D酶具有不稳定性;2. 活化能:指在一定温度下,一摩尔反应物从基态转变成过渡态所需要的自由能,即过渡态中间物比基态反应物高出的那部分能量。三酶促反应动力学影响因素:酶浓度、底物浓度、PH、温度、抑
21、制剂、激活剂。1. 底物浓度对反应速率影响的作图呈矩形双曲线米-曼氏方程:S:底物浓度 V:不同S时的反应速率Vmax:最大反应速率 m:米氏常数2Km与Vm是重要的酶促反应动力学参数 A. Km值等于酶促反应速率为最大反应速率一半时的底物浓度 B. Km值是酶的特征性常数 C. Km在一定条件下可表示酶对底物的亲和力 D. Vmax是酶被底物完全饱和时的反应速率3. 底物足够时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呈直线关系4. 温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具有双重性5.pH通过改变酶和底物分子解离状态影响酶促反应速率6. 抑制剂可降低酶促反应速率 酶的抑制剂:凡能使酶的催化活性下降而不引起酶蛋白 变性的物质。
22、 A.不可逆抑制: 有机磷化合物 羟基酶 解毒 - - - 解磷定(PAM)重金属离子及砷化合物 巯基酶解毒 - - - 二巯基丙醇(BAL) a.竞争性抑制:磺胺类药物的抑菌机制与对氨基苯甲酸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丙二酸与琥珀酸竞争琥珀酸脱氢酶B.可逆性抑制 b.非竞争性抑制:亮氨酸对精氨酸酶的抑制;哇巴因对细胞膜Na+-K+-ATP酶的抑制;麦芽糖对淀粉酶的抑制;c.反竞争抑制:丙氨酸对胎盘型碱性磷酸酶的抑制 三大抑制的作用比较: 7. 激活剂可提高酶促反应速率三酶的调节别构调节:一些代谢物可与某些酶分子活性中心外的某部分可逆地结合,快速调节酶 构象改变,从而改变酶的催化活性 化学修饰调节:
23、磷酸化:蛋白激酶去磷酸化:磷蛋白磷酸酶慢速调节:酶含量的调节酶原激活的实质:酶的活性中心形成或暴露。第六章 糖代谢细胞摄取葡萄糖需要转运蛋白:有GLUT15五种。 GLUT1和GLUT3广泛分布于全身各组织中,是细胞摄取葡萄糖的基本转运体,GLUT4主要存在于脂肪和肌组织中为胰岛素敏感性葡萄糖转运蛋白。糖酵解:一分子葡萄糖在胞液中可裂解为两分子丙酮酸,是葡萄糖无氧氧化和有氧氧化的共同起始途径,称为糖酵解(glycolysis)。 乳酸发酵:在不能利用氧或氧供应不足时,人体将丙酮酸在胞液中还原生成乳酸,称为乳酸发酵(lactic acid fermentation)。糖的无氧氧化的反应部位:胞液
24、 第一阶段:糖酵解,第二阶段:乳酸生成(一)葡萄糖经糖酵解分解为两分子丙酮酸1、G磷酸化为G-6-P,不可逆,糖酵解的第一个限速步骤,由己糖激酶催化,它需要Mg+,是糖酵解的第一个关键酶。哺乳类动物体内已发现有4种己糖激酶同工酶,分别称为至型。肝细胞中存在的是型,称为葡萄糖激酶。它的特点是:对葡萄糖的亲和力很低;受激素调控,对葡糖-6-磷酸的反馈抑制并不敏感。2、 G-6-P异构为 F-6-P,可逆,由磷酸己糖异构酶催化3、 F-6-P磷酸化为F-1,6-2P由磷酸果糖激酶-1催化,需ATP和Mg2+不可逆,是糖酵解的第二个限速步骤4、 F-1,6-2P裂解成2分子磷酸丙糖,可逆,由醛缩酶催化
25、生成磷酸二羟丙酮,3-磷酸甘油醛5、 磷酸二羟丙酮转变为3-磷酸甘油醛,由磷酸丙糖异构酶催化前5步为耗能阶段,1G经两次磷酸化反应消耗了2ATP,产生了两分子3-磷酸甘油醛,后5步反应才开始产生能量6、 3-磷酸甘油醛氧化为1,3-二磷酸甘油酸(高能磷酸化合物),由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催化,醛基氧化成羧基,并加入一分子磷酸,形成混合酸酐。脱下的氢由NAD+接受。7、 1,3-二磷酸甘油酸转变成3-磷酸甘油酸,磷酸甘油酸激酶催化混合酸酐上的磷酸基从羧基转移到ADP,形成ATP和3-磷酸甘油酸,需要Mg+这是糖酵解中第一次产生ATP,将底物的高能磷酸基直接转移给ADP,这种ADP或其他核苷二磷酸的
26、磷酸化作用与底物的脱氢作用直接相偶联的反应过程,称为底物水平磷酸化(substrate level phosphorylation) 。8、 3-磷酸甘油酸转变为2-磷酸甘油酸,可逆,需Mg2+,由磷酸甘油酸变位酶催化。9、 2-磷酸甘油酸脱水生成PEP(高能磷酸化合物),催化剂为烯醇化酶10、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将高能磷酸基转移给ADP生成ATP和丙酮酸,第二个底物水平磷酸化,不可逆,第三个限速步骤,丙酮酸激酶催化,需K+和Mg2+11、 2分子磷酸丙糖经四次底物水平磷酸化转变成2分子丙酮酸,共生成4分子ATP。在葡萄糖和果糖-6-磷酸磷酸化时消耗2molATP,故净生成2molATP。(二)
27、丙酮酸被还原为乳酸催化剂为乳酸脱氢酶(具立体异构特异性,对L-乳酸起作用),反应中的NADH+H+ 来自于上述第6步反应中的 3-磷酸甘油醛脱氢反应终产物乳酸的去路:释放入血,进入肝脏再进一步代谢:分解利用 ,乳酸循环(糖异生)3个关键酶:(一) 磷酸果糖激酶-1对调节糖酵解速率最重要 别构激活剂:AMP; ADP; F-1,6-2P; F-2,6-2P;别构抑制剂:柠檬酸; ATP(高浓度)果糖-2,6-二磷酸是最强的别构激活剂;其作用是与AMP一起取消ATP、柠檬酸对磷酸果糖激酶-1的变构抑制作用(二)丙酮酸激酶是糖酵解的第二个重要的调节点别构激活剂:1,6-二磷酸果糖 别构抑制剂:ATP
28、, 丙氨酸共价修饰调节:PKA:蛋白激酶A (protein kinase A),CaM:钙调蛋白抑制活性(三)己糖激酶受到反馈抑制调节 葡糖-6-磷酸可反馈抑制己糖激酶,但肝葡萄糖激酶不受其抑制 长链脂肪酰CoA可别构抑制肝葡萄糖激酶,胰岛素可诱导葡萄糖激酶基因的转录促进酶的合成。 生理意义:机体不利用氧快速供能糖无氧氧化最主要的生理意义在于迅速提供能量,这对肌收缩更为重要。是某些细胞在氧供应正常情况下的重要供能途径 无线粒体的细胞,如:红细胞 代谢活跃的细胞,如:白细胞、骨髓细胞糖的有氧氧化:在机体氧供充足时,葡萄糖彻底氧化成H2O和CO2,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是机体主要供能方式。部位
29、:胞质及线粒体第一阶段:糖酵解(反应过程一样,但NADH的去向不同)第二阶段:丙酮酸的氧化脱羧(丙酮酸进入线粒体氧化脱羧生成乙酰CoA)第三阶段:柠檬酸循环(2) 丙酮酸进入线粒体氧化脱羧生成乙酰CoA 丙酮酸+NAD+ +HS-CoA 乙酰CoA+ CO2 +NADH + H+ 由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催化组成E1:丙酮酸脱氢酶 辅酶:TPP E2:二氢硫辛酰胺转乙酰酶 辅酶:硫辛酸,辅酶AE3:二氢硫辛酰胺脱氢酶 辅酶:FAD, NAD+辅酶:TPP(VB1)、NAD+(Vpp)、硫辛酸、FAD(VB2)、HSCoA(泛酸)(3) 柠檬酸循环是以形成柠檬酸为起始物的循环反应系统 柠檬酸循环也称
30、为三羧酸循环(Tricarboxylic acid Cycle, TCA cycle) ,是由线粒体内一系列酶促反应构成的循环反应系统。亦称为Krebs循环。反应部位:线粒体基质柠檬酸循环由八步反应组成:1、 乙酰CoA与草酰乙酸缩合成柠檬酸 反应由柠檬酸合酶(citrate synthase)催化,单向不可逆,第一个限速步骤 2、 柠檬酸经顺乌头酸转变为异柠檬酸 此反应是由顺乌头酸酶催化的异构化反应由两步反应构成,(1):脱水反应(2):水合反应 3、在异柠檬酸脱氢酶(Isocitrate dehydrogenase)作用下,不可逆,第一次氧化脱羧,第二个限速步骤4、a酮戊二酸氧化脱羧生成琥
31、珀酰辅酶A,不可逆,第三个限速步骤. 由a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催化,脱下的氢由NAD+接受5、琥珀酰辅酶A合成酶催化底物水平磷酸化生成琥珀酸,可逆,可与GDP的磷酸化偶联,生成高能磷酸键,是柠檬酸循环中唯一生成高能磷酸键的反应。6、琥珀酸脱氢生成延胡索酸由琥珀酸脱氢酶催化,辅酶:FAD 7、延胡索酸加水生成苹果酸 (延胡索酸酶)8、苹果酸脱氢生成草酰乙酸苹果酸脱氢酶催化此步反应,辅酶是NAD+要点:经过一次柠檬酸循环,消耗一分子乙酰CoA;经四次脱氢,二次脱羧,一次底物水平磷酸化;生成1分子FADH2,3分子NADH+H+,2分子CO2, 1分子GTP;关键酶有:柠檬酸合酶(变构激活剂:ADP
32、;变构抑制剂:NADH、琥珀酰CoA、柠檬酸、ATP)-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与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相似)异柠檬酸脱氢酶(变构激活剂:ADP、Ca2+ 变构抑制剂:ATP)整个循环反应为不可逆反应生理意义:三大营养物质的共同氧化途径 柠檬酸循环是糖、脂肪、氨基酸代谢联系的枢纽。线粒体内,1分子NADH+H+的氢传递给氧时,可生成2.5个ATP;1分子FADH2氢被氧化时生成1.5个ATP。1mol葡萄糖彻底氧化生成CO2和H2O,可净生成30mol或32molATP糖有氧氧化的调节:(一)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别构抑制剂:乙酰CoA;NADH;ATP 别构激活剂:AMP;ADP;NAD+共价修饰调
33、节 磷酸化失活;胰岛素和Ca2+促进其去磷酸化,使其活性增加(2) 柠檬酸循环的调节 1 三个关键酶的调节 2 柠檬酸循环与上游和下游反应协调葡萄糖氧化分解的能量生成反应辅酶最终获得ATP第一阶段(胞质) 葡萄糖6-磷酸葡萄糖 -1 6-磷酸果糖1,6-二磷酸果糖 -1 2×3-磷酸甘油醛2×1,3-二磷酸甘油酸2NADH3或5* 2×1,3-二磷酸甘油酸2×3-磷酸甘油酸 2 2×磷酸烯醇式丙酮酸2×丙酮酸 2第二阶段(线粒体基质) 2×丙酮酸2×乙酰CoA2NADH5第三
34、阶段(线粒体基质) 2×异柠檬酸2×-酮戊二酸2NADH5 2×-酮戊二酸2×琥珀酰CoA2NADH5 2×琥珀酰CoA2×琥珀酸 2 2×琥珀酸2×延胡索酸2FADH23 2×苹果酸2×草酰乙酸2NADH5由一个葡萄糖总共获得 30或32巴斯德效应(Pastuer effect)指有氧氧化抑制生醇发酵(或无氧氧化)的现象。关键在NADH。 乳酸循环的形成是由于肝和肌组织中酶的特点所致。糖异生概念:指从非糖化合物(乳酸、甘油、生糖氨基酸等)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部位:主要
35、在肝、肾细胞的胞质及线粒体磷酸戊糖途径(胞质)第一阶段:氧化反应 生成磷酸核糖,2分子NADPH+H+及一份子CO2 第二阶段:基团转移反应。3分子磷酸戊糖转变成2分子磷酸己糖,和一分子磷酸丙糖。一系列基团转移的接受体都是醛糖一类是转酮醇酶(辅酶:TPP)反应转移2碳基团,一类是转醛醇酶反应,转移3个碳单位总反应:3×葡糖-6-磷酸 + 6 NADP+ 2×果糖-6-磷酸+3-磷酸甘油醛+6NADPH+H+3CO2关键酶: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生理意义:1、 为核酸的生物合成提供核糖 2、 提供NADPH作为供氢体参与多种代谢反应NADPH是体内许多合成代谢的供氢体NADPH
36、参与体内羟化反应NADPH还用于维持谷胱甘肽(GSH)的还原状态( 防止含巯基蛋白质或酶被氧化以及维持红细胞膜的完整性)糖原合成与分解 糖 原 (glycogen)是动物体内糖的储存形式之一肌肉:肌糖原,主要供肌肉收缩所需 肝脏:肝糖原,维持血糖水平 糖原的结构特点及其意义:1. 葡萄糖单元以-1,4-糖苷键形成长链。2. 约10个葡萄糖单元处形成分枝,分枝处葡萄糖以-1,6-糖苷键连接,分支增加,溶解度增加。3. 每条链都终止于一个非还原端.非还原端增多,以利于其被酶分解。(糖原分子只有一个还原端。糖原的合成分解都是在非还原端上进行的) 1、 糖原合成:指由葡萄糖合成糖原的过程合成部位:主要
37、在肝脏、肌肉 细胞定位:胞浆 关键酶:糖原合酶(1) 葡萄糖活化为UDPG(可看作“活性葡萄糖”,在体内充作葡萄糖供体)催化剂:UDPG焦磷酸化酶(2)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连接形成直链和支链糖原合成时,每增加一个G单位,消耗两分子P2、 糖原分解 关键酶:磷酸化酶糖原的G单位酵解净产生3个ATP糖原分解从非还原末端进行磷酸解 (一)糖原磷酸化酶分解-1,4-糖苷键 (二)脱支酶分解-1,6-糖苷键 (葡萄糖-6-磷酸酶只存在于肝、肾中,而不存在于肌中。所以只有肝和肾可补充血糖;而肌糖原不能分解成葡萄糖,只能进行糖酵解或有氧氧化) 调节:化学修饰:两种酶磷酸化或去磷酸化后活性变化相反;两酶均可受磷
38、酸化修饰糖原合酶+P:失活抑制糖原合成糖原磷酸化酶+P:有活性促进糖原分解别构调节: 葡萄糖是糖原磷酸化酶的别构抑制剂糖原累积症:由于先天缺乏糖原代谢的有关酶,造成某些组织器官糖原大量堆积。糖异生:非糖化合物(乳酸、甘油、生糖氨基酸等)转变成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主要器官是肝,其次是肾脏 ( 饥饿时肾的糖异生能力增强)位置:胞浆及线粒体糖异生不完全是糖酵解的逆反应 1、 丙酮酸经丙酮酸羧化支路生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中间产物为草酰乙酸) 丙酮酸羧化酶,辅酶为生物素(反应在线粒体)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反应在线粒体、胞液)2、 果糖-1,6-二磷酸转变为果糖-6-磷酸3、 葡糖-6-磷酸水解为葡萄
39、糖5. 糖异生的4个关键酶丙酮酸羧化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果糖双磷酸酶-1和葡萄糖-6-磷酸酶。底物循环:作用物的互变反应分别由不同的酶催化其单向反应的互变反应。糖异生的调控主要是对2个底物循环的调节 (一)第一个底物循环在果糖-6-磷酸与果糖-1,6-二磷酸之间进行 (二)第二个底物循环在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和丙酮酸之间进行糖异生的主要生理意义是维持血糖恒定(一)维持血糖恒定是糖异生最重要的生理作用(二)糖异生是补充或恢复肝糖原储备的重要途径(三)肾糖异生增强有利于维持酸碱平衡血糖及血糖水平的概念血糖,指血液中的葡萄糖 正常血糖浓度 :3.896.11mmol/L主要调节激素: 降低血糖:
40、胰岛素(insulin)(唯一) 升高血糖:胰高血糖素(glucagon)(主要)、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强有力)(一)低血糖是指血糖浓度低于2.8mmol/L (二)高血糖是指空腹血糖高于7.1mol/L乳酸循环:当肌肉在缺氧或剧烈运动时,肌糖原经酵解产生大量乳酸,通过血液循环运到肝脏,在肝内异生为葡萄糖,葡萄糖可再经血液返回肌肉利用,这个循环称为乳酸循环,也叫Cori循环。乳酸循环是一个耗能的过程(2分子乳酸异生成G共消耗6个ATP)乳酸循环的生理意义1、防止乳酸的堆积引起酸中毒 2、回收乳酸中的能量 第七章 脂质代谢第一节脂质的构成、功能及分析一、脂质是种类繁多、结构复杂的一类大分子物质
41、1.脂肪 (fat)即三脂酰甘油 (triacylglycerol, TAG),也称为甘油三酯 (triglyceride, TG)。类脂包括固醇及其酯,磷脂和糖脂等。2.系统命名法· 标示脂酸的碳原子数即碳链长度和双键的位置。Ø 编码体系从脂酸的羧基碳起计算碳原子的顺序。Ø 或n编码体系从脂酸的甲基碳起计算其碳原子顺序。 3.甘油三酯是机体重要的能源物质首先,甘油三酯氧化分解产能多。第二,甘油三酯疏水,储存时不带水分子,占体积小。第三,机体有专门的储存组织脂肪组织。甘油三酯是脂肪酸的重要储存库。甘油二酯还是重要的细胞信号分子(第二信使)。 4. 1g TG =
42、38KJ 1g 蛋白质 = 17KJ 1g 葡萄糖 = 17KJ5.人体自身不能合成,必须由食物提供的脂肪酸,称为营养必需脂酸(essential fatty acid),包括亚油酸(18:2,9,12) 、亚麻酸(18:3,9,12,15)和花生四烯酸(20:4,5,8,11,14) 。6.磷脂是重要的结构成分和信号分子(1)磷脂是构成生物膜的重要成分,是生物膜的基础结构,细胞膜中能发现几乎所有的磷脂,磷脂分子是生物膜的基础结构,心磷脂是线粒体膜的主要脂质。(2) 磷脂酰肌醇是第二信使的前体7.甘油三酯合成主要场所:肝脏(最强),脂肪组织,小肠粘膜合成原料 甘油和脂酸主要来自于葡萄糖代谢 C
43、M中的FFA(来自食物脂肪)8.合成基本过程1. 甘油一酯途径(小肠粘膜细胞)2. 甘油二酯途径(肝、脂肪细胞)9.脂肪动员(fat mobilization)是指储存在脂肪细胞中的脂肪,在肪脂酶作用下逐步水解释放FFA及甘油供其他组织氧化利用的过程Ø 关键酶: 激素敏感性甘油三酯脂肪酶 (hormone-sensitive triglyceride lipase , HSL)Ø 脂解激素:能促进脂肪动员的激素,如胰高血糖素、去甲肾上腺素、ACTH 、 TSH等。Ø 对抗脂解激素因子:抑制脂肪动员,如胰岛素、前列腺素E2、烟酸等。10.-氧化是脂肪酸分解的核心过程
44、(1) 定位:组 织:除脑组织外,大多数组织均可进 行, 其中肝、肌肉最活跃;亚细胞:胞液、线粒体 (2)主要过程1.脂肪酸的活化形式为脂酰CoA(胞液)一分子脂肪酸活化实际上消耗两个高能磷酸键2.脂酰CoA经肉碱转运进入线粒体(肉碱脂酰转移酶(carnitine acyl transferase )是脂酸-氧化的关键酶) 限速步骤3.脂酰CoA分解产生乙酰CoA、FADH2、NADH脱氢 加水 再脱氢 硫解 11.乙酰CoA两个去路,一,三羧酸循环 彻底氧化 二,生成酮体 肝外组织氧化利用 12.脂肪酸氧化是机体ATP的重要来源,以16碳软脂肪酸的氧化为例活化:消耗2个高能磷酸键 -氧化:
45、每轮循环 四个重复步骤:脱氢、水化、再脱氢、硫解产物:1分子乙酰CoA ,1分子少两个碳原子的脂酰CoA ,1分子NADH+H+, 1分子FADH2,7 轮循环产物:8分子乙酰CoA,7分子NADH+H+,7分子FADH2能量计算: 生成ATP 8×10 + 7×2.5 + 7×1.5 = 108 净生成ATP 108 2 = 10613.脂肪酸在肝分解可产生酮体,乙酰乙酸(acetoacetate) 、-羟丁酸(-hydroxybutyrate)、丙酮(acetone)三者总称为酮体(ketone bodies)。(1)代谢定位:生成:肝细胞线粒体 利用:肝外组
46、织(心、肾、脑、骨骼肌等)线粒体(总结特点:肝内生成,肝外利用)步骤:1.酮体在肝生成(小步骤也需要看)2.酮体在肝外组织氧化利用 3.酮体是肝向肝外组织输出能量的重要形式l 酮体是肝脏输出能源的一种形式。并且酮体可通过血脑屏障,是肌肉尤其是脑组织的重要能源。l 酮体利用的增加可减少糖的利用,有利于维持血糖水平恒定,节省蛋白质的消耗。14. 酮体生成受多种因素调节 1. 餐食状态影响酮体生成(主要通过激素的作用)2. 糖代谢影响酮体生成3. 丙二酸单酰CoA抑制酮体生成15.甘油磷脂由磷脂酶(phospholipase , PLA)催化降解,包括磷脂酶A1,A2,B1,B2,C及D,它们分别作
47、用于甘油磷脂分子中不同的酯键,降解甘油磷脂(P163图需灵灵记忆)16. 体内胆固醇合成的主要场所是肝;乙酰CoA和NADPH是胆固醇合成基本原料;胆固醇合成由以HMG-CoA还原酶为关键酶的一系列酶促反应完成1.由乙酰CoA合成甲羟戊酸2.甲羟戊酸经15碳化合物转变成30碳鲨烯3.鲨烯环化为羊毛固醇后转变为胆固醇17.胆固醇可转变为胆汁酸(同时联系P240进行记忆)1.转化成胆汁酸是胆固醇的主要去路2.胆固醇可转化为类固醇激素 3.胆固醇可转化为维生素D3的前体18.血浆所含脂质统称血脂,包括:甘油三酯、磷脂、胆固醇及其酯以及游离脂肪酸。19.血浆脂蛋白是血脂的运输及代谢形式1.血浆脂蛋白可
48、用电泳法和超速离心法分类:CM b 前b a2.超速离心法:CM、VLDL、LDL、HDL乳糜微粒chylomicron ( CM)极低密度脂蛋白very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VLDL)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 (LDL)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HDL)20.血浆脂蛋白的分类、性质、组成及功能P168CMVLDLLDLHDL密度0.950.951.0061.0061.0631.0631.210组成脂类含TG最多, 8090%含TG 5070%含胆固醇及其酯最多,4050%含脂类50%蛋白质最
49、少, 1%510%2025%最多,约50%载脂蛋白组成apoB48、E A、A A、C C、CapoB100、C、C C、 EapoB100apo A、 A合成部位小肠黏膜细胞 肝细胞 血浆 肝、肠、血浆 功能转运外源性甘油三酯及胆固醇 转运内源性甘油三酯及胆固醇 转运内源性胆固醇 逆向转运胆固醇 21.血浆脂蛋白是脂质与蛋白质的复合体HDL 激活LCAT,识别HDL受体 HDL 稳定HDL结构,激活HL VLDL, LDL 识别LDL受体 CM, VLDL, HDL 激活LPL n 功能: 结合和转运脂质,稳定脂蛋白的结构 载脂蛋白可参与脂蛋白受体的识别: 载脂蛋白可调节脂蛋白代谢关键酶活性
50、第8章 生物氧化1、 生物氧化的概念:物质在生物体内进行氧化称生物氧化(biological oxidation),主要指糖、脂肪、蛋白质等在体内分解时逐步释放能量,最终生成CO2 和 H2O的过程。2、 氧化呼吸链的定义:生物体将NADH+H+和FADH2彻底氧化生成水和ATP的过程与细胞的呼吸有关,需要消耗氧,参与氧化还原反应的组分由含辅助因子的多种蛋白酶复合体组成,形成一个连续的传递链,因此称为氧化呼吸链(oxidative respiratory chain)。也称电子传递链(electron transfer chain)。3、 氧化呼吸链是由位于线粒体内膜上的蛋白酶复合体组成,分别
51、为复合体、,一,三,四,镶嵌于线粒体内膜的双层脂质膜,有质子泵功能,复合体2在双层脂质膜内侧,没有质子泵功能。泛醌不包含在上述四种复合体内。(一) 复合体将NADH+H+中的电子传递给泛醌复合体又称NADH-泛醌还原酶或NADH脱氢酶,接受来自NADH+H+的电子并转移给泛醌 复合体可催化两个同时进行的过程: 电子传递: NADHFMNFe-S CoQ 质子的泵出:复合体有质子泵功能,每传递2个电子可将4个H+从内膜基质侧泵到胞浆侧。FMN结构中含核黄素,发挥功能的部位是异咯嗪环,氧化还原反应时不稳定中间产物是FMN·。在可逆的氧化还原反应中显示3种分子状态,属于单、双电子传递体。铁
52、硫蛋白中辅基铁硫中心(Fe-S)含有等量铁原子和硫原子,其中一个铁原子可进行Fe2+ D Fe3+e 反应传递电子。属于单电子传递体。泛醌(辅酶Q, CoQ, Q)由多个异戊二烯连接形成较长的疏水侧链(人CoQ10)能在线粒体内膜中自由穿梭,在电子传递和质子移动的偶联中起着核心作用。分子中的苯醌结构能可逆地结合2个H,为递氢体。 FMN和FAD中异咯嗪环起递氢体作用。 异咯嗪及核醇部分为Vit B2(核黄素)(2) 复合体将电子从琥珀酸传递到泛醌复合体是三羧酸循环中的琥珀酸脱氢酶,又称琥珀酸-泛醌还原酶。电子传递:琥珀酸FAD3种Fe-S CoQ 复合体没有H+泵的功能。(三)复合体将电子从还
53、原型泛醌传递给细胞色素c复合体又叫泛醌-细胞色素C还原酶。人复合体含有细胞色素b(b562 high氧化还原力高, b566 low)、细胞色素c1和一种可移动的铁硫蛋白(Rieske protein)。泛醌从复合体、募集还原当量和电子并穿梭传递到复合体。电子传递过程:CoQH2(Cyt bLCyt bH) Fe-S Cytc1Cytc细胞色素是一类以铁卟啉为辅基的催化电子传递的酶类,根据它们吸收光谱不同而分类,为单电子传递体,分为a,b,c(Cyt a,b,c) 复合体的电子传递通过“Q循环”实现。复合体每传递2个电子向内膜胞浆侧释放4个H+,复合体也有质子泵作用。Cyt c是呼吸链唯一水溶
54、性球状蛋白,不包含在复合体中。将获得的电子传递到复合体(四)复合体将电子从细胞色素C传递给氧 人复合体又称细胞色素C氧化酶(cytochrome c oxidase)。电子传递:Cyt cCuACyt aCyt a3CuBO2Cyt a3CuB形成活性双核中心,将电子传递给O2。复合体也有质子泵功能,每传递2个电子使2个H+跨内膜向胞浆侧转移 。4、NADH和FADH2是氧化呼吸链的电子供体1)NADH氧化呼吸链NADH 复合体CoQ 复合体Cyt c 复合体O22)琥珀酸氧化呼吸链 琥珀酸 复合体 CoQ 复合体Cyt c 复合体O25、ATP生成方式:底物水平磷酸化(substrate level phosphorylation)与脱氢反应偶联,生成底物分子的高能键,使ADP(GDP)磷酸化生成ATP(GTP)的过程。不经电子传递。氧化磷酸化 (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是指在呼吸链电子传递过程中偶联ADP磷酸化,生成ATP,又称为偶联磷酸化。氧化磷酸化偶联部位在复合体、内(一)P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外贸英语写作第一章课件
- 双十一汽车电商解密
- 南阳职业学院《土建基础与工程技术经济》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辽宁商贸职业学院《江苏民歌欣赏与演唱》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设计与开发课程设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山西省运城市实验中学2025年初三下学期精英联赛语文试题含解析
- 四川文轩职业学院《中国文学作品选读》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四川南充市嘉陵区2024-2025学年初三5月月考试题物理试题含解析
- 山东省齐鲁教科研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三第十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试卷含解析
- 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重点达标名校2025届初三年级3月联合考试化学试题含解析
- 广州小学六年级英语下册知识点归纳和习题(全册)
- (正式版)JTT 1482-2023 道路运输安全监督检查规范
- MH-T 5035-2017民用机场高填方工程技术规范
- MOOC 英国社会与文化-武汉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MOOC 数据挖掘-国防科技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儿科护理行政查房
- 测温仪及测振仪的原理及使用 课件
- 船舶操纵与避碰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食品加工肉类行业食品安全培训
- 2023年中国铁路辽宁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招聘考试真题
- 重庆中烟考试题库2024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