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学案: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_第1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学案: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_第2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学案: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_第3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学案: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_第4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学案: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拟行路难(其四)学案【文本解读】这首诗以“泻水”起兴,不同凡响,“无端而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但诗作表现的情绪却不像泻水自流那样流畅。水的流向取决于地势,当时人的境遇则取决于门第。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不甘认命,却又无法反抗;他不愿唉声叹气,只好举酒自宽,却又断绝了遣怀的歌吟。寥寥数语就把这种曲曲折折的微妙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正是“举杯消愁愁更愁”。既然不能学“太上忘情”,又无从排遣忧怀,也就只能吞声不言,徘徊不前,在愁闷中自我煎熬了。全诗抒写这种难以言表、如鲠在喉的哀痛,妙就妙在并不直抒胸臆,而是俯仰低徊、自具神韵,让读者自然体会到诗人的忧愁愤懑。诵读这首诗,仔细品味它是如何托物寓意,表

2、现心怀的。【素养目标】1.了解鲍照的生平及创作风格,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4.背诵全诗。【学习重难点】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学习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学习过程】一、知人论世1.了解作者鲍照(约414466)字 ,祖籍上党,后迁于东海(今江苏涟水附近)。他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 ”,但生平遭遇、创作风格与二人有很大不同。鲍照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是“负锸下农”(谢秣陵令表)。二十多岁时,在临川王刘义庆门下,因献诗被赏识,擢为王国侍郎。

3、以后担任过太学博士及县令等低级官职。最后任临海王刘子顼参军,在刘子顼举兵叛乱失败时,死于乱军中。世人因此称他为鲍参军。有鲍参军集传世。尽管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诗品语)。但他的文学作品的价值,却越来越受后人重视,有人甚至认为他是刘宋时代成就最高的作者。2.相关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实行门阀制度,讲求门第出身。选拔官员并不依据才干品德,而是依据门第高下,血统贵贱。“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 那还是一个充满内乱与谋杀的时代,许多文人都因而惨死,成为政治斗争下的牺牲者。3.解题“行路难”,乐府旧题,主要是抒发世路

4、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4.鲍照的文学创作在文学创作方面,鲍照在游仙、游山、赠别、咏史、拟古、数诗、建除诗、字谜、联句等方面均有佳作留世,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同时,鲍照的文学成就存在一个聚讼千古的严肃课题,即鲍照是否梁陈宫体诗的先导或滥觞。对此,南朝梁的萧子显、宋代的张戒、近代的刘师培、现代的陈钟凡、陈寂亦等评论家基本持赞同态度;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钟优民等则认为鲍照诗与宫体诗存在本质区别,二者不可同日而语。二、初读感悟(一)预习检查1.明确字音。酌酒( ) 踯躅( )2.解释下列词语泻: 吞声: 踯躅: 断绝: (二)诵读感悟

5、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诵读该诗。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三、文本研究【思考1】全诗突出了一个什么字?试结合你的体验和感受对全诗的内容加以分析。 【思考2】诗歌开头两句用比兴的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 【思考3】第三句“人生亦有命”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思考4】第五、六句“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思考5】“安能行叹复坐愁”和“心非木石岂无感”两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 【思考6】什么是“以意逆志”的诗

6、歌鉴赏方法? 【思考7】鉴赏艺术特色 【思考8】对比与思考拟行路难(其四)鲍照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问题1:请比较两首诗情感的异同。 问题2:两首诗在语言风格上有何不同? 四、明晰主旨 五、拓展阅读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 最富于智慧、

7、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王羲之父子的字,顾恺 之和陆探微的画,戴逵和戴颙的雕塑,嵇康的广陵散(琴曲),曹植、阮籍、陶潜、谢灵运、鲍照、谢 朓的诗,郦道元、杨衒之的写景文,云岗、龙门壮伟的造像,洛阳和南朝的闳丽的寺院,无不是光芒万 丈,前无古人,奠定了后代文学艺术的根基与趋向。这时代以前汉代,在艺术上过于质朴,在思想上定于一尊,统治于儒教;这时代以后 唐代,在艺术上过于成熟,在思想上又入于儒、佛、道三教的支配。只有这几百年间是精神上的大解 放,人格上、思想上的大自由。人心里面的美与丑、高贵与残忍、圣洁与恶魔,同样发挥到了极致。 这也是中国周秦诸子以后第二度的哲学

8、时代,一些卓超的哲学天才、佛教大师,也是出现在这个时代。这是中国人生活史里点缀着最多的悲剧,富于命运的罗曼司注的一个时期,八王之乱、五 胡乱华、南北朝分裂,酿成社会秩序的大解体,旧礼教的总崩溃、思想和信仰的自由、艺术创造精神 的勃发,使我们联想到西欧十六世纪的“文艺复兴”。这是强烈、矛盾、热情、浓于生命色彩的一个 时代。 但是西洋“文艺复兴”的艺术(建筑、绘画、雕刻)所表现的美是秾郁的、华贵的、壮硕的; 魏晋人则倾向简约玄澹,超然绝俗的哲学的美,晋人的书法是这美的最具体的表现。这晋人的美,是这全时代的最高峰。世说新语一书记述得挺生动,能以简劲的笔墨画出它的 精神面貌、若干人物的性格、时代的色彩

9、和气息。文笔的简约玄澹尤能传神。撰述人刘义庆生于晋末, 注释者刘孝标也是梁人;当时晋人的流风余韵犹未泯灭,所述的内容,至少在精神的传模方面,离真 象不远(唐修晋书也多取材于它)。要研究中国人的美感和艺术精神的特性,世说新语一书里有不少重要的资料和启示,是不可 忽略的。今就个人读书札记粗略举出数点,以供读者参考,详细而有系统的发挥,则有待于将来。魏晋人生活上、人格上的自然主义和个性主义,解脱了汉代儒教统治下的礼法束缚,在政治上 先已表现于曹操那种超道德观念的用人标准。一般知识分子多半超脱礼法观点直接欣赏人格个性之美, 尊重个性价值。桓温问殷浩曰:“卿何如我?”殷答曰:“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这

10、种自我价值 的发现和肯定,在西洋是文艺复兴以来的事。山水美的发现和晋人的艺术心灵。世说载东晋画家顾恺之从会稽还,人问山水之美,顾云: “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这几句话不是后来五代北宋荆(浩)、关(同)、 董(源)、巨(然)等山水画境界的绝妙写照么?中国伟大的山水画的意境,已包具于晋人对自然美的 发现中了!晋人艺术境界造诣的高,不仅是基于他们的意趣超越,深入玄境,尊重个性,生机活泼,更主 要的是他们的“一往情深”!无论对于自然,对探求哲理,对于友谊,都有可述。如,子敬云:“从 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着秋冬之际,尤难为怀!”六、素材积累鲍照名句1.直如朱

11、丝绳,清如玉壶冰。何惭宿昔意,猜恨坐相仍。2.贫游不可忘,久交念敦敬。3.胡风吹朔雪,千里度龙山,集君瑶台上,飞舞两楹前,兹晨自为美,当避艳阳天,艳阳桃李节,皎洁不成妍。4.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5.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梁。6.贫交不可忘,久交念敦敬。7.红颜零落岁将暮,寒光宛转时欲沉。七、作业完成配套练习。答案一、1.明远、元嘉三大家二、初读感悟(一)1.酌酒(zhuó) 踯躅(zhí zhú)2.泻:倾,倒。吞声:声将发又止。踯躅:徘徊不前。断绝:停止三、文本研究【思考1】明确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开头两句以常见的自然现象作为起兴,用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

12、方流,比喻人生因门第不同,命运也不同。这两句中,隐含诗人的不平之气。诗的第三、四句,诗人以“命”来自我安慰,声称不要“行叹复坐愁”。不过实际上愁是消除不了的。诗的第五、六句,诗人就借酒浇愁,用唱歌断绝忧愁。然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诗的第七句:“心非木石岂无感?”用反问句式,直说“人心有感”,发出了抗争。诗的前四句不言愁,第五、六句借酒浇愁、用歌断愁,第七句是一个大转折,把全诗的感情推向高潮。紧接着第八句,又是一个急转,“不敢言”。第七句那么慷慨激昂,第八句却如此无可奈何,在对比中表现出诗人精神上极度的矛盾、痛苦和忍辱负重。【思考2】明确 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

13、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因此说,这起首两句,通过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人惊疑的气势。【思考3】明确 从诗歌本身看,作者所说的“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 【思考4】明确 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

14、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思考5】明确 “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从字面上看,是说人生苦乐自有命,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愁呢?应该学会自我宽慰。实际上,语言中蕴含着不平之气。这个反问句,诗人含着不平,提出不言愁,感情基本上还比较平稳。“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大转折。上文中,以“人生亦有命”来宽慰,以不言愁来消愁,感情还能克制。到借酒浇愁,其结果是愁更愁,情感之流开始奔涌。到“心非木石岂无感”,感情沸腾,在这句达到了高潮。【思考6】明确 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思考7】明确 语言质朴。近乎口语,明白晓畅。音律也很独特。一与三、二与四分别押韵,错落有致。此诗直抒胸臆,以真情动人。诗人信手拈来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