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导学案_第1页
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导学案_第2页
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导学案_第3页
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导学案_第4页
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导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课题揭开地球神密的面纱主备人宇宙中的小行星教学目标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宏观的了解地球在广阔的宇宙中的位置,知道地球只是宇宙中一颗普通的小行星,激发学生探究地球奥秘的兴趣与愿望。、知道地球只是目前所知道的唯一有生命的星球,初步了解地球有生命存在的主要原因。、激发学生对地球的热爱之情, 体会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情感, 产生爱护地球,保护地球的愿望。太阳系、银河系图片。一、看图回答、通过观察地球卫星的照片,你还知道什么?、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3、地球只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4、太阳系的八大行星。5、知道水是生命之源。6、植物生长与环境条件。、地球上为什么有生命的存在?教学反思课题蔚蓝色

2、的星球主备人教、了解我国以及世界航天所取得的成就。学、了解我国航天史的发展过程, 直到任何辉煌成就的背后都有无数科学工作者的努力与付出。目、激发学生探究科学技术的兴趣及热爱祖国的情感。标教学收集我国、世界现代航天技术取得成就的相关资料准备教学过程教学反思一、自主探究、我们能在自然界找到哪些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出示卫星图片二、资料汇报、交流我国以及世界现代航天技术的发展情况及成就。、收集科学工作者的事迹。、知道我国的第一艘载人飞船。、地球上七分海,三分陆地。、说一说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怎么的探索过程?、谁进行了环球航行证明了地球是圆的?、我国航天史上的第一。、两弹一星荣誉称号的是谁

3、?课题认识地球上的大洋与大洲主备人教、初步知道世界的海陆分面及主要地形,知道世界分为七大洲和四大洋。学、认识地球议, 了解地球东西半球、 南北半球的划分大洲与大洋的分情况。目、初步体会人类与自然、 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 形成保护地球、 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标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地球议,世界地图,大洋、大洲分布图;东西半球划分图,南北半球划分图。一、导入:(出示地球议)知道我拿的是什么吗?二、提问:1、在地球议上发现了什么?2、地球议上有不同的颜色和符号,它们都分别表示什么?3、地球议上横向和纵向的线是什么?它们有什么作用?三、研讨新识1、出示大洋、大洲分布图:2、说说几大洲,几大洋,还发现

4、了什么?3、观察东西半球的划分图和南北半球的划分图, 你可获得什么信息 ? 四、畅谈收获学生分组观察地球议,回答问题1、某大洲面临哪些大洋?2、中国在哪个洲?课题美丽多样的地形主备人教1、了解地球上多种多样的陆地地形,通过观察图列了解地球上的物学种基本地形。2、体会不同的地表形态所造成的不同地区的不同资源与气候条件。目3、体会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形成保护地球、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标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反思查找有关美丽地形的资料,收集与地形地貌有关的世界地理知识信息。一、小组探究1、看书自学地球的陆地上有哪几种基本地形?五种地形的海拔高低有地表起伏有什么持点?2、交流收集的有关美丽地

5、形的图片及资料3、“世界屋脊”是哪里?4、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平原是哪里5、我国海拔最低的盆地叫什么?二、拓展延伸1、我的有几大高原?几大平原?几大盆地?2、召开我所知道的世界之最地理知识交流会。课题沧海桑田主备人1、了解海陆的变迁,初步体会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教2、初步体会 板块运动造成海陆变化的原因,激发学生学科学探究的兴趣与愿望。学3、体会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目标教学查找科学家们分析海陆变迁原因的资料。准备一、讨论:我们现在看到的陆地,海洋,从古到今都是这个样子的吗?二、探究新知、出示教材 18页照片。、喜马拉雅山的岩石中了现的海洋生物化石说明什么?教、我们东部海域的海底发现有河

6、道及水井笔人类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什么状况?学、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为什么在不断扩大?、交流资料过三、拓展引伸程1、()世界著名的低地国。2、我们位于哪个洲?3、亚洲位于地球的什么位置?四、总结:教学反思课题利用大自然的力量主备人教学目标教学准备教学过程1、初步了解大自然的力量。2、了解人们得用大自然的具体事例,使学生体会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巨大推动作用。3、通过具体的数据直观面清晰地解释自然现象中所蕴含的无比巨大的力量,使学生一会为二的看问题。收集人类利用大自然造福的事例。一、引入:你了解大自然的力量吗?二、新课1、看教材 20页你知道了什么?2、为什么说大自然的力量是

7、巨大的?3、(大自然)蕴藏着巨大的能量4、知道哪些利用大自然造福人类的具体事例?5、古时候人们是怎么样利用大自然的力量的?6、哪个国家是最早利用风能的国家?7、今天人类双是怎么利用大自然的力量的。8、你还了解哪些最前沿的知识?三、你对人类今后对大自然力量的利用有哪些设想民?教学反思课题感受自然的另一面主备人教1、了解各种自然灾害的危险性与破坏性,感受自然灾害的不可抗拒性。学2、了解各种灾害的危害性, 提升学生对自然灾害的预测与防护能力。目标教学准备教学过程3、掌握灾害来临时的自救方法,提升自救自护能力,形成珍爱生命的积极情感。收集有关各种自然灾害的资料。一、探究活动1、说说地震你都了解些什么?

8、2、交流有关地震的相关资料。二、资料汇报:1、地震的危害;地震的预测;地震的自救。2、泥石流,滑坡,雷暴给人类的危害及产生的原因。3、台风的危害和台风的贡献。4、洪水发生时人们互助的事例。5、洪灾发生时的自救方法。三、拓展延伸课后请大家广泛收集资料看我国经常发生的自然灾害还有哪些?教学反思课题教学目标教学准备宝贵的自然资源主备人1、了解自然资源与我们人类的关系。2、提高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3、理解人类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存的重要性,体会“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教师准备:有关自然资源的课件。学生准备:自然资源及其利用、如何节约自然资源的相关资料。教学过一、探究新知1、自然资源主要有哪

9、些?2、自然资源可分为哪三类?3、家乡有哪些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4、自然资源与人类的关系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5、举例说明自然是人类发明创造的源泉。6、人类应如何保护、节约资源,科学合理利用资源?二、小结:程节约是一积习惯, 让我们人我坐起, 从身边坐起, 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教学反思课题生态系统的平衡主备人教1、初步了解生态系统以及生态系统的平衡。学2、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3、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目标教学有关食物链的图片和资料准备教一、激趣导入:什么是生态系统,它与我们有什么关系?二、认识生态系统学、指导、帮助理解。、理解生态系统的平衡。过、如果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10、会有什么后果?三、共同欣赏:介绍课前收集的材料。程四、小组研讨、汇报:教学反思课题黄色警灯以经亮起主备人教、初步了解环境恶化、 人口急剧增长、 资源匮乏是当今世界面临的学共同问题。、培养学生交流、汇报、整理信息的能力。目、理解人与自然、 人与人和谐共存的重要性, 体会“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标教学相关资料准备教一、小组交流:、请结合生活说一说土地沙化。河流污染、空气污染、森林砍伐等学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危害。、读背景资料过、实情回放二、课堂总结:程三、说一说为什么说黄色警灯以经亮起?教学反思课题污染没有国界主备人教、知道人口增长过快、环境污染、能源紧张是当今世界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

11、能力。学、知道为了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我们必须爱护地球,保护环境。目标教学图片、歌曲及相关资料。准备一、导入:歌曲同在一片蓝天下教二、交流探知、了解人类面临着哪些重大的灾难?学、知道污染是没有国界的、我们家乡面临哪些污染问题该如何治理?过三、小组交流: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感受?四、了解京都协议的相关资料。程五、世界环境日:六、地球日:教学反思课题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主备人教学目标教学准备、知道人口增长过快、 环境污染、能源紧张是当今世界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知道为了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我们必须爱护地球,保护环境。相关资料一、小组学习、了解人口剧增问题、认识人口剧增带来的问题。、()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条件。、人类要保持可持续发展, 首先天解决()的问教题。、人口急剧增长除了导致土地资源匮乏之外还带来了哪些社会问学题?、人们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都采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