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资料(共6页)_第1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资料(共6页)_第2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资料(共6页)_第3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资料(共6页)_第4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资料(共6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复习要点咏 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傅(fù) 柳絮(xù) 差可拟(ch)(n) 无奕(yì) 雪骤(zhòu) 道韫(yùn)2本文选自南朝宋彭城人 刘义庆 编著的 世说新语 一文。3解释字词:内集(家庭聚会) 儿女(子侄辈) 俄而(不久,一会儿) 欣然(高兴地)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 未若(不如,比不上) 因风起(

2、凭借) 即(是) 4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下雪天举行家庭聚会,跟子侄辈们谈论诗文。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5“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寒雪日 ”、地点“内集”、人物“谢太傅与儿女”、事件“讲论文义”等要素。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欢快、轻松、融洽的家庭气氛。6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C )A撒盐 / 空中差 / 可拟B白雪 / 纷纷何 / 所似C未若 / 柳絮 / 因风起 D左将军 / 王凝 / 之妻也7对“公大笑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3、 )A说明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 B谢太傅“笑”前喻,而“乐”后喻。C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D谢太傅认为后一喻没有前一喻好。  8文章最后写道:“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你以为作者写上这一句的用意何在?答:补充谢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作者赞赏道韫的才气。9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白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答:(1)“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2)“柳絮”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且两者都是轻飘飘的,呈团状

4、,这一点极相似。10除“柳絮”一喻外,你还能写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喻体吗?能否再写出几句咏雪的诗句吗?词:鹅毛、鸭绒、扬花、梨花、花絮、飞花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11给加点的字注音:与人期行(q) 尊君在不(fu)12解释加横线的字词。与友期行(约定) 太丘舍去(离开)

5、 去后乃至 (才)(4)待君久不至(您,对对方的尊称 )尊君在不(对别人父亲的尊称)(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相委而去(丢下,舍弃)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下车引之  (拉)  元方入门不顾  (回头看) 13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陈太丘与友人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中午。、(家父)等你好久你不来,他已离开了。、(你)到正午还不来,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友人感到很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14“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 不守信

6、用的人,“友人便怒”,从友人的话中我们又看到了友人是个 言辞粗鲁、只会怪罪别人儿不会反省自己   的人,从“友人惭,下车引之”还可看出友人是个 知错能改  的人。陈元方维护了父亲的尊严,显示了聪明才智,体现这一天资的语言是“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也表现出对客人无信无礼的不满,体现不满的行动是“  元方入门不顾  ”。 15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不失礼:对这种无信无礼之人,不值得与他交谈,表现了陈元方的

7、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也符合一个七岁小孩的心理。(失礼:既然友人已经感到惭愧难当了,对父亲的朋友应当以礼相待。)16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为人处事要讲信用,懂礼貌 17你知道哪些有关诚信的的词语或名言?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故事?(请各举出两例)词语: 一言九鼎,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名言: 言必行,行必果 金诚所至,金石为开故事:司马光砸缸 曹冲称象 王冕四岁画画  曹植七岁做诗 论语十二章复习资料一、文学常识: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学派的。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故名丘,字仲尼。陬邑(今山东东南)人。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作春秋。孔 子思想

8、的核心是 “仁”,所谓“仁”就是“ 爱”。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孔子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和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孟子,被后世称为“孔孟”。孔孟两者思想的结合,形成了儒家思想中的“孔孟之道”。孔子死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著名的儒家学派经典的。论语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论语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2、 注音: 不亦说(yuè)

9、乎 愠(yùn) 三省(xng)吾身 逾(yú)规(j) 罔(wng) 殆(dài) 好(hào)之者 一箪(dn)食 曲肱(gng) 笃(d)志 论(lún)语3、 解释词语及翻译句子: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 (时:按时) 说:同“悦”,愉快。朋:指志同道合的人。 愠:生气,发怒。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复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道德上

10、有修养的人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吾:我。 日:每天。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次。省:自我检查,反省。)为:替,给。 忠:尽心竭力。信:真诚,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有: 同 “又” 立:站立,站的住,这里指可以独立做事情。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惑:迷惑

11、,疑惑)天命: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耳顺:能听得进不同意见。逾:越过,超过。矩:规矩,规范。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做学问,三十岁可以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到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又不会逾越规矩。”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温习,复习。 故:指学过的知识,旧知识。 新:新的理解与体会。 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有害。译文: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

12、会感到迷惑;只空想而不学习,也会有害。”6、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箪:古代盛饭用的竹器。 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堪:忍受。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碗饭,一碗水,住在简陋的屋子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不改变自己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7、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好:喜欢,爱好。 乐:以为乐趣。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译文:孔子说:“懂得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13、,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饭疏食:吃粗粮。(饭:这里是“吃”的意思。疏食:粗粮。)曲肱:弯着胳膊。(肱:胳膊,)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人:几个人,泛指多人。 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择:选择。善者:好的方面,优点。从:跟从,这里指学习。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的人。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缺点就要改正。”10、子在川上曰:“逝者

14、/如斯夫,不舍/昼夜。” 川:河,河流。逝者:指流逝的时光。(逝:流逝) 斯:这,指河水。 舍:舍弃。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就像这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三军:军队的通称。 夺:被夺取,改变。匹夫:普通人,指男子汉。译文:孔子说:“军队的可以改变主帅,但哪怕一个普通人,也不可以改变志气。”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笃:忠实,坚守。 仁:仁德。译文: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且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四、按要求默写:1、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 , 。 

15、;2、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 , 。  3、论语中论述学习应有谦虚的态度,要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是:              ,                 。4、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

16、取的正确态度是: , 。 5、表达对远方朋友到来的喜悦之情,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 , ?6、曾参讲治学的人要重视个人的品德修养的句子是: ? ?  ?7、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论语中与之表述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 。8、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 , 。9、强调复习过程中独立思考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 。10、论语中含义深远,金铿玉振,古往今来,不知激励过多少志士仁人在险恶的环境中守志不移的句子是:           

17、60;     ,                    。11、论语中用简洁朴素的笔致,勾画出一个安贫乐道者的心理状态,平凡而又高洁,令人向往之至,在今天更显得弥足珍贵的句子是:              &

18、#160;,              ,               。             ,      

19、60;         。12、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 。13、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 。五、问题探究:1、写出几个在论语中出现,现在还使用的成语。参考答案:温故知新、三省吾身、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不亦乐乎2、 用文中原句回答,孔子在学习方法和态度上有哪些主张?试就其中一点谈谈你的体会。参考答案: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三人行,

20、必有我师焉。 择其上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谈感受示例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讲的是学习态度,意思是: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的人。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很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也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50多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海不辞水,故能成其深!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

21、之长。谈感受示例二:“温故而知新。”这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它的意思是:温习旧知识后,就会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我对这句话有较深的体会:我时常会拿起小学时的课本来复习,每次复习后,就会比以前有更深的理解,更深的体会,有时还能发现一些以前不曾注意的新的知识,由此可见复习的重要性,何乐而不为呢?3、 找出课文中有关道德修养的论述,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参考答案: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三人行,必有我

22、师焉。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谈感受示例一:我感受最深的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的意思是: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怨恨,不也是一个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这句话告诉我们待人应宽容。 在现实里,当自己的父母,同学对自己产生误会的时候,很容易产生抵触和愤恨的情绪的。当能做到平和的对待别人的误解,多倾听别人的心声,允许别人发表不同的见解,求同存异,宽容谦让,就会有人际关系的融洽,社会的和谐稳定。谈感受示例二:我感受最深的是“吾日三省吾身”。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这句话体现了君子严于律己的信条。君子每天都反思自己的言行,在反思中不断提

23、搞自己的道德修养。现在的人恰恰是自我反思少了,自我批评也也不见了。这样,个人的私欲就逐渐的膨胀起来,道德水准也随之降低。我们应该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以此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18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嘉肴(yáo)  自强(qing)  兑命(yuè) 学学半(xiào)19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虽有嘉肴 即使 弗食 不不知其旨也 甘美 不知

24、其善也 好处,益处 能自强也 自我勉励 虽有至道 达到极点 教学相长 增长,促进 是故 所以 教然后知困 不通,理解不了 20翻译下列句子。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理解不透。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自己的知识不足,然后才能反省自己;知道自己理解不通,然后才能自我勉励。故曰:教学相长。 所以说,教导和学习能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21本文节选自 学记 ,又名小戴礼记 , 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 礼仪 论著的选集,

25、共 49 篇。学记是礼记 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 教育学 的专著。该文中隐藏一个流传至今的成语是 教学相长。22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本文主要论述了 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道理。本文在论述时先以“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作比,继而引入“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 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 教学相长 ”这个结论。(用原文填空)23开头“虽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用嘉肴比喻至道,运用了类比论证,是为了衬托至道的好处,也起到了引出论点的作用。24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

26、谈你的看法。 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能知道有理解不了的地方。教和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25“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说的直接全面,是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将学的部分暗含其中,说得含蓄委婉,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二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二者并非并列关系,而是主从关系。河中石

27、兽知识点一、读准字音  河干(gn  ) 圮(  p )   棹(zhào )     曳(yè   )   铁钯(pá )  木杮(fèi  ) 湮 (  yn )   啮(niè

28、0;)    坎穴(  xué )溯流(  sù )  臆(  yì )断   欤(  yú  ) 二、原文与译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 圮(p)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译文:沧州南边有一座寺庙就在河岸上,寺院的大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陷入水中。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

29、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译文: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资金重新修缮寺庙,在水中寻找石兽,竟然无法找到,就认为石兽顺着河水流到下游去了。 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译文: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往下游找了十几里地,不见石兽的踪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 物理。是非木杮(fèi), 译文:一位教书先生在寺中开设学馆教学,听了这件事笑着说: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客观事物的道理。这两尊石兽不是木片,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

30、,沙性松浮, 译文:怎么能够被洪水携带走呢? 只不过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 湮(y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译文:石兽埋没在沙中,逐渐沉到深处罢了。顺着河水寻找它们,不是弄颠倒了吗?”大家信服,认为是确定不移的道理。 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译文:一位镇守河防的老兵听到了这件事,又笑着说:“凡是河水中丢失的石头,应当到上游去寻找。”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译文:正因为石头的性质

31、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所以)河水不能冲走石头,它相反的冲刷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陷坑。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译文:越冲刷坑越深,到了石头的一半那么深,石头一定倒转栽倒在洞坑中。如此这般又一次冲刷,石头又往后翻转一圈。 转转不已, 遂反溯(sù)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译文:翻来翻去停不下来,石头于是反而逆着河水朝相反的方向移到上游去了。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了;在河底寻找,不更加荒唐吗? 如其言, 果得于数里

32、外。 译文:按照他说的那样去找,果然在上游几里外找到了石兽。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文:真么说来,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一点、不知其中第二点的多了,可以凭据常理主观地推断吗? 三、重点字词解释: 沧州南一寺临(靠近)河干(河边  ),山门圮(  倒塌 )。于河,二石兽并(一起     )沉焉。阅(经过,过了 )十岁,僧募金重修,求(寻找  )二石兽于水中,竟(  

33、终于,到底 )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划船 )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者设帐( 讲学,教书  )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你们  )不能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是(  这 )非木柿(木片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 埋没 )于 沙上,渐沉渐深耳(  语气词,表示“罢了” )。沿河求之,不亦颠(  通“癫”,疯狂 )乎?”众服为确论。&

34、#160;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丢失的石兽 ),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   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这样)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  于是     )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天下之事,但(   只   )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  主观地判断    )欤? 四、简答题: 1、本文的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寻找掉在河里的石兽的故事,说明任何事物都不能根据主观臆断,实践出真知。 2、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水中”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