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_第1页
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_第2页
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_第3页
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_第4页
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短肽型肠内营养剂在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心脏恶液质患者肠内营养应用的效果评价张教勋 马捷 李新华 闫子星 我科自2006年来应用短肽型肠内营养剂在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心脏恶液质患者进行围手术期肠内营养,取得良好效果。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选择2006年2月至2008年7月我科收治的风湿性瓣膜病心脏恶液质综合征患者40例,均符合心脏恶液质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体质量不足标准体质量的85,心功能一级:同时符合以下任何2条者:病程15年以上;肝脏增大、腹水;心胸比>0.80;肝、肾、肺中度以上功能不全【1】。男16例,

2、女24例;年龄3771岁;体质量3756 kg;风湿性心脏病748年。病变类型:单纯二尖瓣病变36例。二尖瓣和主动脉瓣联合病变4例。其中三尖瓣中度以上关闭不全19例。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ASA) 级35例,级5例。合并肝脏增大26例,腹水5例,贫血17例。心胸比0.69±0.28,>0.80者14例。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室舒张末内径>70 mm、左室收缩末内径>50mm 27例,左室射血分数(EF)<4021例。1.2  方法: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两组患者术前一般情况经方差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给予常规术前干预:积极营养

3、支持,纠正低蛋白血症,强心、利尿、扩血管、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待水肿基本消退、心功能得到改善后,行手术治疗。实验组除给予上述治疗外,给予短肽型肠内营养剂(商品名百普素,每袋500 kCal):2袋d起始,1-2 d后4袋/d维持。手术:本组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气管插管,胸部正中切口,建立体外循环。持续阻断升主动脉,主动脉根部间断顺灌晶体停跳液。经房间沟处理二尖瓣,经右房处理三尖瓣。二尖瓣处理应用2-0 prolene连续缝合双叶机械瓣(Sorin公司),三尖瓣处理应用Dvega成型。本组手术中,二尖瓣置换术18例,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置换术3例,二尖瓣+三尖瓣成形术19例。术后营养:术后待肠鸣音

4、恢复后继续使用前述治疗呼吸机辅助呼吸者经胃管鼻饲。随访:采用电话与信函随访相结合方式,随访内容为心功能改善状况,体质量。共随访60个月。主要观察指标:手术后并发症、病死率及生存率和体质量变化。 2  结 果2.1  手术结果:术后并发症24例次,其中呼吸功能衰竭10例,肺炎5例,气管切开1例(死亡1例);低心排综合征8例(死亡1例);二次开胸止血1例;伤口感染5例;病死率5。2.2  随访结果:无失访者。1年生存率95。术后心脏功能到ASA分级提高1一2级,体质量增加10300%。见表1。表1  

5、;两组并发症及心脏功能比较(x±s)组别术前EF(%)术前心胸比例并发症发生率例次术后体质量增加实验组41±50.76±0.13827±5对照组40±50.76±0.131624±4P值0.8190.9030.0110.016 3   讨 论心脏恶液质是心脏瓣膜病发展到严重程度的全身表现,以心功能不全为特征,同时伴有内分泌、代谢、营养及凝血机制等方面的障碍。其主要病理生理改变是心脏瓣膜损害造成的长期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和三尖瓣反流,心排血量降低,静脉淤血;消化系统组织细胞缺氧,

6、功能减退,蛋白质、热量摄入不足;利尿使营养物质排出增多;心肌和呼吸肌过度做功导致能量消耗增加,营养失衡,造成全身营养不良和不同程度的内脏功能障碍。必须解除原发病后才能彻底改善营养状况,进入良性循环。肠内营养较之肠外营养。其优点除体现在营养素的吸收、利用更符合生理、给药方便、费用低廉外,还有助维持肠黏膜结构和屏障功能的完整性。短肽型肠内营养剂的特点是以短肽为氮源,无需再经过消化分解即可直接被肠上皮细胞吸收,即使胃肠功能部分受损,只要有效小肠达到一定长度也可吸收。较适合肠瘘患者,且短肽型肠内营养剂与单体氨基酸型要素相比有渗透压较低、胃肠耐受性较好的优点。有研究表明短肽型肠内营养剂能促进机体合成代谢

7、。改善患者的蛋白质代谢。增加蛋白贮备,以改善肠瘘患者的营养状况。本研究结果证明在围手术期适当地、积极地、循序渐进地应用短肽型肠内营养剂对于风湿性瓣膜病心脏恶液质患者有着积极的效果。参考文献1  朱家麟,关于危重心脏瓣膜病标准的探讨,中华外科杂志,1994,32(6):323-324。 肠内营养制剂的合理应用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的临床应用在中国已有40余年的历史,其目的是对有正常或部分胃肠道功能,而不能正常进食的患者进行营养支持或营养治疗。EN的消化和吸收过程能够增加胃肠道的血液供应,刺激内脏神经对消化道的支配和消化道激素的分泌,为全

8、身和胃肠道本身提供各种营养物质,并能保护胃肠道的正常菌群和免疫系统。这些作用对维持肠黏膜屏障、维持胃肠道正常的结构和生理功能、减少细菌易位,以及预防肝内胆汁淤积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创伤后早期应用EN可降低代谢应激和严重全身感染的发生率,减少腹腔和肺部感染。创伤程度越重,早期EN获得的益处越多。研究表明,术后EN支持更有益处,可以降低术后感染并发症,改善伤口愈合,改变肠黏膜抗原表达和氧合及器官功能。目前对于EN的应用,国内外专家的共识是“当肠道有功能且能安全使用时就应用它”【1-2】。1989年Moore等比较了创伤患者术后应用EN和肠外营养(PN),结果表明EN能够增加肝脏蛋白,降低感染率(EN

9、组为1 7,PN组为37)和重要感染并发症(EN组为3,PN组为20)【3】。Lewis等【4】证实早期EN能够降低感染并发症和死亡率,缩短住院时间。Bozzetti等【5】比较了EN与PN对胃肠道营养不良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影响,发现EN能够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并发症发生时问,感染和非感染并发症危险度分别降低408和266。2002年蒋朱明等的RCT研究观察了120例接受消化道手术的患者,结果显示EN组在肝功能、肠黏膜通透性、血浆谷氨酰胺水平和降低医疗费用等方面优于PN【6】。我们在老年接受中等以上手术后患者的RCT研究发现,EN组在血浆前自蛋白、累积6d氮平衡、乳果糖甘露醇比值、IgG和I

10、gM,以及术后感染并发症等方面均显著优于PN组【7】。因此,PN与EN的应用比例从20世纪70年代PN多于EN逐渐转向为EN多于PN。EN适应证包括:经口摄食不足或不能经口摄食者;胃肠道疾病,如胃肠道瘘、炎症肠道疾病、短肠综合症和消化道憩室疾病等;虽然胃肠道疾病妨碍患者经口进食,但仍可进行肠内营养支持,EN提供的营养素齐全,不需消化或容易消化,通过较短的或黏膜面积较小的肠道即可吸收,具有不改变肠道菌群、无渣和无乳糖,以及对肠道与胰外分泌刺激较轻等优点;不完全肠梗阻和胃排空障碍;多发性创伤与骨折及重度烧伤患者,需要增加蛋白质与热量的摄入,可通过肠内营养提供;肠道检查准备及手术前后营养补充,肠内营

11、养可代替流质饮食作为肠道术前准备;急性胰腺炎的恢复期与胰瘘;其他:肿瘤患者辅助放化疗、心血管疾病合并营养不足、小儿吸收不良和低体重早产儿、慢性消耗性疾病、重度厌食、肝肾功能衰竭、以及先天性氨基酸代谢缺陷病等【1】。在2002年版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已将EN制剂按氮源分为3大类:氨基酸型、短肽型【前两类也称为成分型(elemental type)】、整蛋白型【也称为非要素型(non-elemental type)】。上述3类又可各分为平衡型和疾病适用型。此外,尚有模块型(module)制剂,如氨基酸短肽整蛋白模块、糖类制剂模块、长链中长链脂肪(LCTMCT)制剂模块、维生素制剂模块等【1】。选择

12、肠内营养时应考虑以下因素,患者的年龄:婴幼儿应采用母乳或接近母乳的配方,由于其肠道耐受性较差,因此肠内营养的渗透压不能过高,最好采用等渗液体;胃肠道功能:对于胃肠道功能正常者,应采用整蛋白为氮源的制剂,不但价格便宜,而且大分子物质刺激肠黏膜生长的作用大于小分子,可以避免肠黏膜萎缩;对于胃肠道功能低下者(如胰腺炎、短肠综合症、炎症肠道疾病等),则应采用氨基酸型或短肽型,因为它们容易吸收,刺激消化道分泌的作用较弱;脂肪吸收状况:对于脂肪吸收不良或乳糜胸腹水的患者,由于其消化吸收长链脂肪酸的能力下降,因此应以中链甘油三酯代替长链甘油三酯,同时间断补充长链甘油三酯,以避免必需脂肪酸缺乏;糖的耐受情况:

13、有些患者不能耐受乳糖、蔗糖、单糖或双糖,则应避免在肠内营养中含有上述物质,以免患者不能耐受肠内营养;患者疾病情况:对于有肝、肾、肺等脏器功能障碍和先天性代谢缺陷的患者,应选择相应的组件膳食,以避免出现代谢并发症【8】。1  氨基酸型肠内营养制剂氨基酸型肠内营养制剂主要为低脂的粉剂,可减少对胰腺外分泌系统和消化液分泌的刺激,无渣,不需要消化液或极少消化液便可吸收利用。临床上应用的氨基酸型肠内营养制剂含有甘氨酸、丙氨酸、精氨酸、天门冬氨酸、半胱氨酸、谷氨酰胺、组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脯氨酸、丝氨酸、苏氨酸、色氨酸、酪氨酸和缬氨酸等18种氨基酸,其中必

14、需氨基酸含量超过40,特别是含有谷氨酰胺和精氨酸,有益于维护肠黏膜屏障功能和改善免疫功能。氨基酸型肠内营养制剂主要适用于肠道功能减退的患者,如胰腺炎、消化道瘘、短肠综合症(小肠的长度短于60cm)、炎性肠病(如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等;也可用于诊断和手术前的肠道准备,以及其他需要肠内营养的患者。注意事项:不宜用于10岁以下儿童;肝肾功能异常者慎用;糖尿病患者慎用;此类制剂口感较差,建议通过管饲给予。空肠输注初期容易出现腹胀、腹痛和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可通过控制速度和总量缓解。临床上应用的氨基酸型肠内营养制剂以粉剂为主,不宜用50以上的热水配制;配制好的营养液在室温下贮藏不超过8h,4下贮藏可达

15、48h。2  短肽型肠内营养制剂短肽型肠内营养制剂所含的蛋白质为蛋白水解物,人体小肠有运输低聚肽的体系,营养液中的低聚肽可经小肠黏膜刷状缘的肽酶水解后进入血液,容易被机体利用;具有低渣、仅需少量消化液和排粪便量少的特点。主要成分为人体必需的营养要素:水、麦芽糊精、乳清蛋白水解物、植物油、矿物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主要应用于部分胃肠道功能的患者:代谢性胃肠道功能障碍,如胰腺炎、肠道炎症疾病、放射性肠炎和化疗、肠瘘、短肠综合症;危重疾病,如大面积烧伤、外科大手术、脓毒血症等;营养不良患者的手术前后营养支持及术前肠道准备。注意事项:不能用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不宜应用于肠道功能衰

16、竭、完全性肠道梗阻及严重腹腔内感染等患者;孕妇及哺乳期妇女使用由医生决定。不宜与其他药品混合使用。该制剂经管饲尤其经空肠喂养时,可出现腹胀、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3  平衡型整蛋白肠内营养制剂平衡型整蛋白肠内营养制剂进入胃肠道后可刺激消化腺体分泌消化液,帮助消化和吸收。其中有些制剂含有中链甘油三酯,更利于脂肪的吸收;有些制剂为减少液体量而提高能量密度;有些添加了膳食纤维以改善胃肠道功能。该类制剂适用于有胃肠道功能的营养不良或摄入障碍,包括创伤或颅面部、颈部手术后患者;咀嚼、吞咽困难;意识不清或接受机械换气;为手术期营养不良;消化道瘘;术前或诊断前肠道准备、神经性厌食症等患

17、者。对于接受长时间全肠内营养的患者,应选用含膳食纤维的制剂,或另外补允膳食纤维,有利于维护肠道功能。注意事项:对于以该制剂为唯一营养来源的患者,必须监测其液体平衡;应根据患者不同的代谢状况决定是否需要补充钠盐。该类制剂含维生素A,对于妊娠期前3个月的孕妇和育龄妇女,每日摄人维生素A不应超过1万单位。含维生素K,对使用香豆素类抗凝剂的患者应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对丁急腹症、急性胰腺炎、胃肠道功能严重障碍(如严重消化不良或吸收不良)、肠梗阻、消化道出血、严重肝肾功能不全、以及对所含营养物质有先天性代谢障碍、1岁以下婴儿不宜使用。管饲尤其是经空肠途径喂养时,输入过快或严重超量时,可能出现恶心、呕吐或腹泻

18、等胃肠道反应。4  疾病适用型整蛋白肠内营养剂41 糖尿病专用型此类制剂多采用木薯淀粉和(或)蜡质谷物淀粉等缓释淀粉,以果糖等为碳水化合物来源,并添加适量膳食纤维。研究证实,它对降低空腹和餐后血糖水平,增加周围组织胰岛素的敏感性有一定的益处。作用机制可能为:缓释淀粉的大分子结构可延缓被淀粉酶水解的速率,肠道的吸收也随之减慢;所含的膳食纤维可减缓肠道黏膜对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其还与胆汁酸结合,降低胆固醇的水平;缓释淀粉的血糖指数较低,可避免血糖波动范围过大。因此适用于糖尿病患者,或一过性血糖升高者合并有营养不良,有肠道功能而又不能正常进食的患者【1,9】。注意事项:临

19、床应用时建议适当调整降糖药用量,尤其是用量和用药时间。对2型糖尿病患者,最好采用持续管饲或将每天用量分成几份分次给药的方法。对手术后和创伤后的糖尿病患者应监测血糖、水电解质变化。单独使用时,应适当补充钠盐。对所含物质(如果糖)有先天性代谢障碍的患者禁用。42肿瘤专用型该制剂是在平衡型整蛋白肠内营养制剂的基础上添加厂富含-3脂肪酸的鱼油。-3脂肪酸是二十碳五烯酸(EPA)的前体物质,EPA可与细胞膜磷脂结合,部分与花生四烯酸竞争,使参与二十烷类合成的花生四烯酸减少,从而减少了前列腺素(如PGE2)和白三烯(如LTB4)的产生,进而降低血小板聚集、血液凝固、平滑肌收缩和白细胞趋化,凋节炎症细胞因子

20、产生以及减轻免疫抑制作用。研究发现-3脂肪酸对恶性肿瘤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适用于营养不良的肿瘤患者,包括恶病质、厌食症、咀嚼及吞咽障碍等病况,也适用于脂肪或-3脂肪酸需要量增高的其他疾病患者,可患者提供全部营养或营养补充【10-11】。注意事项:该制剂可通过管饲或日服使用,应按照患者体重和营养状况计算每日剂量。管饲给药时,应逐渐增加剂量,第1天的速度约为20mL·h-1。以后逐日增加20mL·h-1,最大滴速为100mL·h-1。建议使用蠕动泵控制输注速度。43高能量密度型该制剂是在平衡型整蛋白肠内营养制剂的基础上增加了能量密度,为15kcal-mL-1,其中能量

21、分配为20蛋白质、35脂肪和45碳水化合物。适用于需要高蛋白、高能量、易于消化的脂肪,并且液体入量受限的患者,如严重创伤,尤其是大面积烧伤、心功能不全、持续性腹膜透析等患者。注意事项:以该制剂提供全部营养的患者,应监测水电解质平衡。根据个体代谢状态,决定是否需要额外补充钠。长期接受营养,宜选用含膳食纤维的制剂。44免疫增强型免疫增强型是在原有标准肠内营养配方的基础上增加某些特殊营养物质,以促进机体免疫功能。主要添加物质为谷氨酰胺、精氨酸、-3不饱和脂肪酸、核酸和膳食纤维等。国内外许多研究等发现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支持能够明显抑制机体免疫功能的降低,控制炎症反应,促进蛋白的合成,进而改善患者的临床

22、结局【12】。此类制剂适用于严重创伤、感染、肿瘤等危重症患者的肠内营养,也可用于为手术期的营养支持,包括术前或诊断前的肠道准备。注意事项:不建议用于需要免疫抑制剂的患者与不推荐将含有精氨酸的制剂用于合并重度创伤、全身感染的危重症患者;对于有特殊代谢紊乱,如先天性不耐受果糖者,不宜使用。45肺病专用型肺病专用型肠内营养制剂能量分布为蛋白质16.7,脂肪55.1,碳水化合物28.2;同时富含抗氧化剂,如胡萝卜素、维生素E、维牛素C等;还含有少量的肉毒碱和牛磺酸。由于碳水化合物尤其是葡萄糖,代谢时产生较多的二氧化碳,加重呼吸负荷。对于呼吸功能不全的患者,此种高脂肪的配方,可减少高碳酸血症,有益于呼吸

23、功能恢复【1,13】。此类制剂主要适用于呼吸功能不全的患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呼吸衰竭、囊性肺纤维化等疾病。注意事项:肾功能不全、肝昏迷、特殊代谢紊乱(如先天性果糖不耐受)等患者慎用。由于此制剂脂肪含量较高,应定期监测生化指标,尤其是甘油三酯水平,超过正常值2倍以上者,应酌情减少用量或改用其他肠内营养制剂。个体化治疗的方向,势必促进肠内营养制剂的发展。一是针对疾病特点,开发出更多符合患者需要的疾病专用型肠内营养制剂;二是在条件成熟时,出现模块型肠内营养产品,如同配制全合一肠外营养液一样,根据不同患者的病情需要,给予个体化的肠内营养支持或治疗。 【参考文献】1 蒋朱明,吴蔚然

24、肠内营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59-4732 黎介寿围手术期营养支持的需要性J肠外与肠内营养杂志,2006,13(3):129-1313 江华,罗斌肠内与肠外营养对胃肠术后患者肝功能、肠屏障及治疗费用影响的中文随机对照研究Meta分析J中国临床营养杂志,2001,10(1):142-1814 Lewis S J,Egger M。Sylvester P A,et alEarly enteral feeding versus“nil by mouth”after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systemic review and meta-a

25、nalysis of controlled trialsJBMJ,2001,323:15 Bozzetti F,Braga M,Gianotti L,et alPostoperative enteralversus parenteral nutrition in malnourished patients with gastrointestinal cancer:a randomised multicentre trialJLancet,2001,358:14876 蒋朱明,曹金铎,蔡东联,等肠内或肠外营养对术后患者肝功能、肠通透性、血谷氨酰胺的影响及费用比较J中国临床营养杂志,20

26、02,10(1):6-97  朱明炜,韦军民,赵旭,等肠内营养改善老年创伤后患者营养代谢和肠粘膜屏障的影响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2,21(1):3436.8 朱明炜规范化的围手术期肠外肠内营养支持临床药物治疗杂志J2008,6(2):52-559 王姮,蒋朱明,袁申元,等含缓释淀粉的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剂对脏器功能、血胰岛素血糖曲线下面积及血糖的影响J中国临床营养杂志,2002,10(2):75-7810 Aeller AR,Ross|er S,Litz RJ。et alOmega-3 fatty acids improve the diagnosis-relat

27、ed clinical outcomeJCrit Care Med2006,34:972-97911 TsekosE。ReuterC,StehleP,et alPerioperative administration of parenteral fish oil supplements in a routine clinical setting improves patient outcome after major abdominal surgeryJClin Nutr,2004,23(3):325-33012 江华蒋朱明,罗斌,等免疫肠内营养用于临床营养支持的证据:中英文文献的系

28、统评价J中国医科院学报,2002,24:552-55813 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肠外肠内营养学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肠内营养制剂临床应用现状分析陈广坡 (河南省南阳市中心医院  473000) 【摘要】目的:探讨肠内营养制剂临床应用现状。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4月-2014年2月92例肠内营养辅助治疗患者,分析其临床资料,探肠内营养制剂临床应用情况。结果:选取的92例患者肠内营养时肠内营养制剂主要为氨基酸型、短肽型、整蛋白型等,患者疾病主要为消化道肿瘤根治术、急性重症胰腺炎、肠外瘘、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等。结论:肠内营养临床

29、应用较为广泛,肠内营养制剂是否具有合理性需进行严格检测,防止引发严重并发症,且适宜肠内营养制剂有效提高肠内营养效果,临床应用价值高。【关键词】肠内营养  营养制剂  应用现状【中图分类号】R45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8-0085-02 临床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得到较为广泛应用,从而促使肠内营养制剂得到较多发展,并且在临床中也逐渐得到应用。经研究发现,一些严重疾病在治疗时,肠内营养制剂营养支持疗法对于患者机体恢复具有较为重要作用1。本文选取92例肠内营养辅助

30、治疗患者,分析肠内营养制剂临床应用情况,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4月2014年2月92例肠内营养辅助治疗患者,男49例,女43例,年龄4280岁,平均年龄(58.5±3.6)岁,住院时间18120d,平均住院时间(65.5±2.6)d。患者在年龄、性别以、住院时间等基础资料方面并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性(P>0.05), 具有可比性。1.2方法患者均根据病变情况,机体特征等进行合理肠内营养辅助治疗,观察并统计患者疾病类型,营养制剂种类,并发症发生率,治疗效果等。1.3疗效判定标准显效:经肠内营养剂营养补充治疗

31、后,患者机体功能得到显著恢复,充分显示营养物质和能量补充效果。有效:经肠内营养剂营养补充治疗,患者机体功能得到一定程度恢复,有的营养物质及能量具有明显补充效果。无效:经肠内营养剂营养补充治疗,患者机体功能为达到恢复,也营养物质和能量补充效果未得到显现2。2  结果本文所选取的92例患者由于疾病而由于肠内营养,主要疾病分类如表1所示。44例患者予以氨基酸型和短肽型营养制剂进行肠内营养,主要为氨基酸、葡萄糖、脂肪、矿物质、维生素等,32例患者予以整蛋白型营养制剂,主要有含膳食纤维型制剂与不含膳食纤维型制剂等。在92例患者中,并发症发生率为56.5%,如表2所示,并发症主要有28

32、.3%患者与投给方式相关引发并发症,主要包括导管被堵塞,呼吸道出现误吸,发生输注错误,食管出现糜烂症状,感染性综合征等;20.7%患者与饮食及成分相关引发并发症, 例如患者味觉失常,出现恶心、腹痛、腹胀、胃潴留等症状;7.6%患者属于代谢性紊乱类并发症,例如高血糖、高渗性昏迷、电解质紊乱、肝毒性、氮质血症等。经肠内营养,患者显效50例,有效38例,无效4例,有效率达到95.7%。3  讨论临床中经常用到的肠内营养制剂主要有三大类,氨基酸型肠内营养制剂、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制剂、短肽型肠内营养制剂。目前临床中应用氨基酸型肠内营养制剂主要为爱伦多。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制剂在应

33、用时主要选择消化吸收水平保持正常性或几乎保持正常患者。短肽型肠内营养制剂在应用中主要选取消化吸收水平出现一定程度障碍性患者,临床中应用短肽型肠内营养制剂较为常见的为百普素、百普力3。肠内营养制剂在应用过程中,需选择合理输入途径,此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适宜方法,包括应用的手术方式、患者精神状态、胃肠功能变化等,临床中较为常用方式为鼻胃管、食道造口、口服、胃造口以及空肠造口等。临床较为常用方法为经鼻肠管和鼻胃管实施肠内营养剂营养补充,此方法适用到无法经口进食者或经口进食无法满足所需者;咽部造口在应用时需经手术方法使得喂养管经口咽处置入胃内,使之存在正常进食通道,提高患者消化功能有效恢复水平;胃造

34、口方式需将喂养管经胃镜等引导置入胃内实施肠内营养补充,胃造口能够增加营养物质放置时间,属于肠内营养制剂应用效果较为良好的一种方式;空肠造口往往应用到上消化道手术中作为辅助治疗措施,可以在手术过程中对患者实施合理营养支持4。目前临床中肠内营养制剂在输入时存在三种方法,主要为一次性输入、连续经泵滴注输入、间歇重力滴注输入措施。应用较为广泛且效果较为理想的为连续经泵滴注输入法,此方法在应用时需注意起始滴注速度较为缓慢,保持4060ml/h,34h后能够增加速度位100150ml/h。肠内营养供给在开始往往应用低浓度肠内营养液,到后期有的患者可以抑制自身机体需要应用果汁、米汤、蛋白质粉等自配营养制剂输

35、注,此时需保持适宜温度5。总之,肠内营养在临床中具有较为广泛应用价值,随之发展的营养制剂也存在较多种类,而且应用过程中,出现一系列不良反应,且并发症随之产生,因此临床应用时需高度关注,选取适宜营养制剂,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机体康复,提高治疗效果,使之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参考文献1 吴国豪,当代临床营养治疗的挑战与机遇 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2,32(2):1042 伍晓汀,临床营养支持策略的变迁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1,31(1):253 张长习,免疫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及评价 J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11,5(12):3417

36、4 徐美文,消化液收集与肠内营养液混合回输治疗肠外瘘的应用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0):9445 付红兵,早期肠内营养对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临床医师杂志,2012,6(17):5079 肠内营养外科临床营养支持的首选途径黎介寿 营养的重要性早为人们所熟知,无论在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中都很强调营养的作用, 但住院病人中仍有30%50%,属营养不良。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当胃肠功能有障碍时,常因无有效的方法提供必需的营养,而出现许多病人在富裕中饥饿。近30年来,临床营养支持的方法(包括肠内与肠外途径)

37、有了迅速的发展,有关机体正常或疾病时代谢的研究也为之增多,了解更为深入,有的已达分子生物学水平。对营养支持的要求也不再停留在维持机体的氮平衡,保持病人的瘦体物质(lean body mass),而是要维持细胞的代谢,保持组织器官的结构与功能,进而调控免疫、内分泌等功能与修复组织,促使病人康复。临床营养支持已参与或成为一种主要治疗方法,有些还具药理学的作用。有学者称之为药理学营养。临床的应用已显示了它的效果,不但是肠瘘、 短肠综合征、 肠道炎性疾病等的重要治疗措施, 也是重症胰腺炎、器官移植、肿瘤及重危病人不可少的主要治疗措施,改变了许多疾病的预后,许多病人因而得益。营养不良病人术后易有感染、肺功能障碍、胃肠吻合口易破裂成瘘、伤口愈合不良等并发症,营养支持可改善这些情况,直接或间接地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与病死率,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因此,营养支持被誉为20世纪后1/4世纪医学的一大进展。2001年16版Sabislon外科教科书将营养支持与抗生素的发展、麻醉学的进步、重症监护与器官移植等列入20世纪的医学进展,国内外的外科学教科书与参考书也不无文章或专题讨论营养支持。既然营养的重要性在以往的医学中已被认识,为何在近30年又有一认识的高潮?简单的说是营养支持从缺少有效的方法进入到临床可以满意实施的阶段,1976年Du-drick等创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