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化深度融合战略分析._第1页
两化深度融合战略分析._第2页
两化深度融合战略分析._第3页
两化深度融合战略分析._第4页
两化深度融合战略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相关材料一、深刻认识推进“两化”融合的重大意义在世界经济持续调整和快速变革的关键时期,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正在加速重构全球工业体系,成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途径。要准确把握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努力开创经济发展新局面。信息化和工业化是两个具有本质差别又有一定联系的概念,是两个性质不同的社会发展过程。信息化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社会的历史过程,包括企业信息化、产业信息化、国民经济信息化、社会生活信息化等方面。工业化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是一个不可逾越的历史发展阶段,标志着

2、经济增长的水平和社会进步的程度。工业化是信息化的源泉,信息化是工业化的派生物;信息化产生于工业化,但信息化不是工业化的附属物,信息化和工业化可以融合发展,并催生工业电子、工业软件、工业信息服务业等新产业。“两化”融合是信息化和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指工业化和信息化的高层次深度结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即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实现技术融合、产品融合、业务融合、产业衍生发展,其核心是信息化支撑,追求可持续发展模式。“两化融合”的重点是工业中的信息化应用,但不局限于工业领域,还包括电子政务、农业、社会生活等各方面,其实质是把信息技术全方位广泛地应用到社会各领域,以影响和改

3、变传统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我国对信息化与工业化关系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深化的过程。十五大提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六大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十七大提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五化”并举和“信息化与工业化”的“两化”融合。“五化并举”和“两化融合”,这既是中国工业化的现实需求,又是中国工业的发展机遇。回顾世界工业化进程,世界上很多强国都走过了各具特色的工业化历程,但只有那些善于把最有前途的新技术融入本国工业化的历程,并在继承与吸收的基础上勇于和善于创新的民族,才能造就出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工业化浪潮,其中比较典

4、型的如美国和英国。正因为如此,我国在新世纪提出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战略,为工业发展指明了方向。首先,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有利于提升产品研发设计创新能力。信息化要素与产品设计等工业环节的有机结合和系统集成,可以突破工业技术基础薄弱,装备水平差,产品档次低,高附加值产品比重小等瓶颈,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例如,某某汽车通过建立以三维数字化设计和全球协同设计为核心的汽车产品智能化研发平台,实现了企业全球化的产品同步和协同设计,与海外设计中心进行产品24小时不间断的联合开发,2011年,某某公司新产品的贡献率达到了80%,自主开发产品产量占到了总量的60%左右,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次,推进信息化与

5、工业化融合,有利于提升高端产品制造能力。制造企业的数字化、信息化改造,能够充分发挥现有资源作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全面提升中高档产品的制造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比如某某公司应用以生产过程透明、高效和可控为核心的生产制造过程信息化系统,并实现与管理信息系统的无缝集成运行,企业单位制造费用下降了7%,准时交付率达到100%,人均年产值由91万元上升到157万元;同时还为企业融入全球供应链提供强力支撑,获得了福特、沃尔沃、马自达等国际知名汽车品牌的大量订单。又如,重庆机床集团以信息技术融入传统机床产品为突破口,研制的高档数控滚齿机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使企业成为了世界上滚齿机产销量最大的制造商,并实现

6、了国产高档数控齿轮机床的首次出口,成为中国机床制造业的标杆和典范。第三,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有利于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物流过程中产生的全部或部分信息进行采集、分类、传递、汇总、识别、跟踪和查询,能够实现对货物流动过程的控制,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比如,我市通过开发和应用摩托车行业第三方物流供应链服务平台,有效提升了摩托车整机企业的物流管理水平,带动了上千家配套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某某等整机企业目标任务完成率提升到99%,差缺件率降低至1%,产业链上的物流总成本降低1%以上,提高了整个摩托车行业的竞争能力。第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管理信息技术

7、或信息系统可以提供企业需要的信息,来实现对组织机构的有效管理,它是企业提升效率、提高效益和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如,某某工业运用以ERP为核心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集团从研发、生产、销售到服务,以及供应商、整机企业、经销商和服务商的产业链纵向和横向的集成运行,生产计划准时率提高了50%,订单准时交付率提升到95%,管理成本降低了10%,有力支撑了某某2011年的顺利上市。 三、今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全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大会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围绕“5+1”工程重点任务,坚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强化信息技术对转型升

8、级的牵引作用,深化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集成应用,加速工业发展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变,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提高企业自主品牌研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和产业链协作能力,推动工业经济“上规模、上水平、上质量、上效益”。(二)基本原则1.坚持协同推进。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强化企业的主体责任,完善政府、行业和企业之间的协同机制,激发企业的内生动力,促进产学研用结合,形成政府与企业、行业与企业、科研院所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格局,统筹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2.坚持创新发展。建立企业配置全球科技资源机制,加速信息技术与“两化”融合机制创新,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创新催化作用,

9、以创新发展为“两化”深度融合的战略基点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优先目标,以信息化促进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3.坚持应用导向。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面向智能工业、物联网、物流信息化、电子商务、节能减排等重大领域,深化信息技术在研发设计、经营管理、生产制造、供应链协作和市场营销等领域的应用,催生新技术、新市场,形成覆盖各领域、各环节的“两化”深度融合发展格局,构建智能化、低消耗、低排放、可循环、可持续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4.坚持示范带动。结合工业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资源优势,分区域、分行业实施一批有基础、有特色、有效益、有亮点的试点示范项目,以点带面、逐步展

10、开,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形成具有重庆特色的“两化”深度融合发展体系。(三)发展路径实施100项“两化”融合典型项目,推动CAD、PDM、ERP、MES、CIMS、SCM、网络化设计制造、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运用到产品研发设计、经营管理、生产制造、产业链协同等环节及过程。以产品研发设计过程数字化提升关键技术,提高企业新产品开发能力与产品技术含量;以企业经营管理网络化提升关键技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与经营效益;以企业生产制造智能化提升关键技术,提高企业生产制造能力与产品质量;以企业生产经营服务化提升关键技术,提高“两化”融合支撑和服务能力,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四)发展目标到2015年,我

11、市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取得重大突破,信息产业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主要领域、主要环节得到充分有效应用,工业领域智能化水平显著提高,应用成本明显下降,工业经济质量和效益大幅提升。工业企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深化应用率达到85%,管理信息化系统深化应用率达到80%,生产过程信息化系统应用率达到55%,关键工序设备数控化率达到65%,企业人均产值每年提高15%,产品附加值每年提高10%。四、深入实施“5+1”两化融合重点工程围绕汽车、装备制造、综合化工等重点行业,按照“目标具体、重点突出”的原则,深入实施“51”工程,推动产业发展模式向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和服务化方

12、向深度转变,提升工业核心竞争实力。(一)“两化”融合的技术选择。围绕工业转型升级的总体要求,重点选择和应用五个方面的关键技术,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一是产品研发设计过程两化融合技术,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CAE)、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设计(CAPP)、计算机辅助制造(CA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虚拟样机(VP)、网络化协同设计(NCD)等技术和系统;二是企业经营管理能力提升关键技术,包括企业资源规划(ERP)、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电子商务(EC)、商业智能(BI)等技术和系统;三是企业生产制造能力提升关键技术,包括分布式数控(DNC

13、)、分散控制系统(DCS)、制造执行系统(MES)、柔性制造系统(FMS)、高级计划与排程(APS)、最佳生产技术(OPT)、生产过程实时监控系统、企业能源综合平衡管理系统(EMS)等技术和系统;四是工业产品和装备数字化和智能化提升关键技术,包括数字控制(NC)、嵌入式系统(ES)、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汽车电子(AE)、可编程控制技术(PLC)、远程监测诊断(RMD)、维护维修和运维服务(MRO)等技术和系统;五是应用“两化”融合支撑和服务关键技术,包括云计算(Cloud Computing)、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

14、)、平台即服务(PaaS)、软件即服务(SaaS)、信息标准化(IS)、企业信息集成平台(EIP)、信息安全管理系统(ISMS)、异地容灾备份(RB)等技术和系统。(二)典型企业“两化”融合提升工程。在电子、汽车、装备、材料、化工、能源、消费品等重点行业中,筛选出信息化基础较好、示范作用强的企业,如长安汽车、小康工业、隆鑫工业、力帆集团、宗申集团、机床集团、四联集团、重钢集团、西南铝业、长寿化工、涪陵化工等,重点开展信息技术在产品研发、经营管理和生产制造等环节和领域的运用。一是产品研发设计“两化”融合。深入应用设计信息化系统,建立以PDM为核心的产品开发和工程设计支持平台,优化产品设计、信息管

15、理、设计过程控制和集成运行,以及企业异地多点的协同设计,提高企业产品开发能力。二是经营管理“两化”融合。深入应用管理信息化系统,建立以ERP为核心的经营管理集成化支持平台,实现企业生产计划、采购、销售、库存、财务等内部生产经营管理的集成运行以及整个上下游供应链的集成,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三是生产制造“两化”融合。深入应用以制造执行系统(MES)为核心的车间制造过程信息化系统,提高企业生产管理水平和制造能力。四是“两化”融合综合集成应用。以信息技术与产品研发、经营管理和生产制造等全面深度融合为重点,实施典型企业“两化”融合综合集成应用,实现企业设计制造一体化产品开发主线、生产经营管理集成化运行

16、主线和制造过程主线的数字化以及相互集成,提高企业设计、制造、管理能力,提升企业综合效益和综合竞争能力。(三)产品和装备智能化提升工程。以汽车及装备行业为重点,针对汽车、摩托车、机床、仪器仪表、轨道交通、风力发电、成套电器等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大力提升产品智能化和装备智能化水平。一是实施产品智能化提升工程。选择一批产品技术含量较高、经济效益前景较大、有行业示范作用的主导产品,通过电子信息技术,对现有工业主导产品进行数字化和智能化提升,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附加值和市场竞争能力。二是实施装备智能化提升工程。通过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对现有工业企业生产装备特别是重点关键装备进行数字化改造、网络化集成和新

17、装备的上档升级,提高产品质量。三是实施技术创新工程。推动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软件产品的开发、生产和应用,力争重大共性和关键性软件研发取得突破性进展,提高生产装备运行效率和利用率,提升工业企业生产制造能力和综合效益。(四)产业链“两化”融合提升工程。围绕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链长、配套企业多的重点产业,依托产业链龙头企业,建立产业链协同设计、协同物流管理、协同商务等相关产业链信息化支持平台,使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现有产业,提高产品设计开发、生产制造、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资源配置和客户服务水平,力求在关键零部件和产品质量方面取得突破,实现整机企业与配套商、分销商、客户或企业分支机构的集成

18、,以整机企业的信息化带动配套企业的信息化,使整机企业与配套企业在新产品开发、供应链及物流控制等方面优化运行。(五)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平台建设与服务工程。加大对技术力量较强的区域性或专业性信息化技术支持和服务机构、骨干或龙头企业信息化部门剥离后建立的信息化公共服务企业的支持力度;基于云计算和SaaS等服务模式,建立一批面向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产品设计及集成制造服务的公共服务平台,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电子商务、进销存、财务管理、产品设计制造、客户关系管理、物流信息化等公共服务,提升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产品开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提高我市中小企业整体水平。(六)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和安全生产应用示范工

19、程。面向冶金、石化、电力、水泥、煤炭、建材等耗能高、污染高、安全生产要求高的行业,以重钢集团、西南铝业集团、重庆化医控股集团、重庆煤炭集团、重庆电力总公司、重庆建工集团等企业为重点,实施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和安全生产应用示范工程。通过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和仿真、资源循环利用、集散控制系统、生产过程实时监控系统、企业能源综合平衡管理系统、变频调速节能、制造执行系统、企业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数据采集、监测、评价和控制等技术和系统,提高生产效能,促进节能减排,实现安全生产。(七)“两化”融合技术支持和服务体系建设工程。依托重庆市两化融合促进和服务中心,设立“两化”融合技术支持和服务体系建设重大专项,采取“1

20、N”模式,建立由1个主中心、多个专业应用服务中心及一大批区县分中心构成的较为完善的“两化”融合技术支持和服务体系。一方面,结合企业“两化”融合应用需求,完善和壮大技术服务队伍,提升技术支持机构的核心业务能力和专业化服务能力;另一方面,围绕“两化”融合技术咨询、规划设计、技术监理、人才培训、工程总包、应用体验、软硬件系统开发和实施等服务,大力开展市场化服务和运营,形成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两化”融合新型生产性服务产业,为“两化”融合发展提供强力的技术支持和服务支撑。五、构建“两化”融合支撑体系(一)建立联动机制。各地、各部门要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做好规划部署,建立联动机制,协同一致,共同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企业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把“两化”融合纳入总体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扎实有效推进。(二)创新推进模式。加紧完善“两化”融合中长期规划和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总体要求和推进措施。根据产业特点、发展成熟度和企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