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和脊髓的血管PPT课件_第1页
脑和脊髓的血管PPT课件_第2页
脑和脊髓的血管PPT课件_第3页
脑和脊髓的血管PPT课件_第4页
脑和脊髓的血管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脑的血管第1页/共30页脑的动脉 颈内动脉:颈内动脉:供应大脑半球前供应大脑半球前2/32/3和部分间脑。和部分间脑。 椎动脉:椎动脉:供应大脑半球后供应大脑半球后1/31/3及部分间脑、脑干和小脑。及部分间脑、脑干和小脑。 大脑动脉环(大脑动脉环(WillisWillis环):环):第2页/共30页脑的动脉-颈内动脉 起自颈总动脉,供应大脑半球前起自颈总动脉,供应大脑半球前2/32/3和部分间脑。和部分间脑。分为颈部、岩部、海绵窦部和前床突部,后两分为颈部、岩部、海绵窦部和前床突部,后两者合称虹吸部,常弯曲,是动脉硬化的好发部者合称虹吸部,常弯曲,是动脉硬化的好发部位。位。第3页/共30页

2、供应供应眼部眼部供应外侧膝状供应外侧膝状体、内囊后肢体、内囊后肢后下部、大脑后下部、大脑脚底中脚底中1/3、苍白球苍白球与大脑后与大脑后动脉吻合动脉吻合皮质支皮质支-分布分布于顶枕沟以前于顶枕沟以前的半球内侧面、的半球内侧面、额叶底面、额额叶底面、额顶叶上外侧面;顶叶上外侧面;中央支中央支-尾状尾状核、豆状核前核、豆状核前部和内囊前肢部和内囊前肢皮质支皮质支-大脑大脑半球上外侧面半球上外侧面的大部分、岛的大部分、岛叶;叶;中央支中央支-尾状尾状核、豆状核、核、豆状核、内囊膝和后肢内囊膝和后肢的前部的前部第4页/共30页 起自锁骨下动脉,两椎动脉经枕骨大孔入颅起自锁骨下动脉,两椎动脉经枕骨大孔入

3、颅后合成基底动脉,供应大脑半球后后合成基底动脉,供应大脑半球后1/31/3及部及部分间脑、脑干和小脑。分间脑、脑干和小脑。脑的动脉-椎动脉供应小脑底面后部和延髓后外侧部供应小脑底面后部和延髓后外侧部第5页/共30页大脑后动脉的起始部和小脑上动脉之间夹有动眼大脑后动脉的起始部和小脑上动脉之间夹有动眼神经,当颅内压增高时,海马旁回移至小脑幕切神经,当颅内压增高时,海马旁回移至小脑幕切迹下方,使大脑后动脉向下移位,压迫并牵拉动迹下方,使大脑后动脉向下移位,压迫并牵拉动眼神经,致动眼神经麻痹。眼神经,致动眼神经麻痹。脑的动脉-基底动脉第6页/共30页 组成:组成:两侧大脑前动脉起始段、两侧颈内动脉两侧

4、大脑前动脉起始段、两侧颈内动脉末端、两侧大脑后动脉借末端、两侧大脑后动脉借前、后交通动脉前、后交通动脉,使,使颈内动脉系与椎基底动脉系相交通。颈内动脉系与椎基底动脉系相交通。 正常情况下动脉环两侧的血液不相混合。正常情况下动脉环两侧的血液不相混合。 当某一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时,可一定程度通当某一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时,可一定程度通过大脑动脉环使血液重新分配或代偿,以维持过大脑动脉环使血液重新分配或代偿,以维持脑的血液供应。脑的血液供应。 后交通动脉与颈内动脉交界处、前交通动脉和后交通动脉与颈内动脉交界处、前交通动脉和大脑前动脉的连接处是动脉瘤的好发部位。大脑前动脉的连接处是动脉瘤的好发部位。脑的

5、动脉-大脑动脉环(WillisWillis环)第7页/共30页脑的静脉收集大脑半球内、外侧面和脑岛的血液,收集大脑半球内、外侧面和脑岛的血液,汇入静脉窦汇入静脉窦 直窦直窦第8页/共30页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颈内动脉主干受累: 可出现病侧单眼一过性黑蒙,或病灶侧可出现病侧单眼一过性黑蒙,或病灶侧HornerHorner征;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征;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优势半球受累可有失语症,非优势半球受累优势半球受累可有失语症,非优势半球受累可出现体象障碍。可出现体象障碍。第9页/共30页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主干闭塞:病灶对侧三偏征病灶对侧三偏征, ,上下肢瘫痪程度基本相等

6、;上下肢瘫痪程度基本相等;优势半球受累出现完全性失语症,非优势优势半球受累出现完全性失语症,非优势半球出现体象障碍;半球出现体象障碍;可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可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第10页/共30页 大脑中动脉: 皮质支:皮质支: 上分支:上分支:对侧面部和上肢轻偏瘫重于下肢、感对侧面部和上肢轻偏瘫重于下肢、感觉缺失,可伴失语和体象障碍,无同向性偏盲。觉缺失,可伴失语和体象障碍,无同向性偏盲。 下分支下分支: : Wernicke Wernicke失语、行为异常、对侧同向失语、行为异常、对侧同向性偏盲,对侧皮层感觉障碍等,无偏瘫。性偏盲,对侧皮层感觉障碍等,无偏瘫。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第11页

7、/共30页 大脑中动脉: 深穿支:深穿支:供应内囊膝部及后支的前供应内囊膝部及后支的前2/32/3。 对侧中枢性上下肢均等性偏瘫,可伴有面舌瘫;对侧中枢性上下肢均等性偏瘫,可伴有面舌瘫; 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对侧偏身感觉障碍, 可伴对侧同向性偏盲;可伴对侧同向性偏盲; 优势半球病变出现皮质下失语。优势半球病变出现皮质下失语。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第12页/共30页大脑前动脉受累: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第13页/共30页大脑前动脉: 主干:主干:1.1.病灶对侧中枢性面舌瘫及偏瘫,以面病灶对侧中枢性面舌瘫及偏瘫,以面舌瘫及下肢瘫为重,可伴轻度感觉障碍;舌瘫及下肢瘫为重,可伴轻度感觉障碍;2.2.尿尿潴留或

8、尿急;潴留或尿急;3.3.精神障碍如淡漠、反应迟钝、精神障碍如淡漠、反应迟钝、欣快缄默等,常伴强握和吸吮反射;欣快缄默等,常伴强握和吸吮反射;4.4.优势半优势半球受累可出现上肢失用,也可出现球受累可出现上肢失用,也可出现BrocaBroca失语。失语。皮层支:皮层支:1.1.对侧下肢远端为主的中枢性瘫,可伴对侧下肢远端为主的中枢性瘫,可伴感觉障碍;感觉障碍;2.2.对侧下肢短暂性共济失调、强握对侧下肢短暂性共济失调、强握反射和精神症状。反射和精神症状。深穿支:深穿支:病灶对侧中枢性面舌瘫及上肢近端轻瘫。病灶对侧中枢性面舌瘫及上肢近端轻瘫。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第14页/共30页 大脑后动脉受累:

9、第15页/共30页 大脑后动脉: 主干:主干:出现对侧轻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及偏盲,丘出现对侧轻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及偏盲,丘脑综合征,优势半球病变可有失读。脑综合征,优势半球病变可有失读。 皮质支:皮质支:对侧同向性偏盲或象限盲,而黄斑视力保对侧同向性偏盲或象限盲,而黄斑视力保存(黄斑回避现象),双侧病变可出现皮质盲。优势存(黄斑回避现象),双侧病变可出现皮质盲。优势侧颞下动脉受累可出现视觉失认及颜色失认,顶枕动侧颞下动脉受累可出现视觉失认及颜色失认,顶枕动脉受累可有对侧偏盲,视幻觉痫性发作,优势侧病损脉受累可有对侧偏盲,视幻觉痫性发作,优势侧病损可有命名性失语。可有命名性失语。 深穿支:深穿支

10、:1.1.丘脑穿通动脉受累可产生红核综合征;丘脑穿通动脉受累可产生红核综合征;2.2.丘脑膝状体动脉受累可产生丘脑综合征;丘脑膝状体动脉受累可产生丘脑综合征;3.3.中脑支中脑支受累可出现受累可出现WeberWeber综合征或综合征或BenediktBenedikt综合征。综合征。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第16页/共30页 基底动脉受累: 主干:可产生脑干广泛性病变,累及脑神经、锥体束及小脑,可产生脑干广泛性病变,累及脑神经、锥体束及小脑,出现眩晕、呕吐、复视、瞳孔改变、四肢瘫、共济失调、昏迷出现眩晕、呕吐、复视、瞳孔改变、四肢瘫、共济失调、昏迷和高热等,甚至危及生命。和高热等,甚至危及生命。病损表

11、现及定位诊断第17页/共30页 基底动脉受累-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基底动脉尖端分出两对动脉,即小脑上动脉和基底动脉尖端分出两对动脉,即小脑上动脉和大脑后动脉,分支供应中脑、丘脑、小脑上部、大脑后动脉,分支供应中脑、丘脑、小脑上部、颞叶内侧和枕叶。颞叶内侧和枕叶。 眼球运动及瞳孔异常眼球运动及瞳孔异常 一过性或持续数日的意识障碍,反复发作一过性或持续数日的意识障碍,反复发作 对侧偏盲或皮质盲对侧偏盲或皮质盲 严重记忆障碍严重记忆障碍 少数病人可出现脑干幻觉,表现为大脑脚幻觉及脑桥幻觉少数病人可出现脑干幻觉,表现为大脑脚幻觉及脑桥幻觉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第18页/共30页 基底动脉受累: 内听动脉:

12、内听动脉:表现为病灶侧耳鸣、听力减退、眩表现为病灶侧耳鸣、听力减退、眩 晕、呕吐及眼球震颤。晕、呕吐及眼球震颤。 中脑支:中脑支:可出现可出现WeberWeber综合征或综合征或BenediktBenedikt综综合征。合征。 脑桥支:脑桥支:可出现可出现Millard-GublerMillard-Gubler综合征。综合征。 脑桥旁正中动脉:脑桥旁正中动脉:可出现可出现FovillerFoviller综合征。综合征。 小脑上动脉:小脑上动脉:可出现脑桥上部外侧综合征。可出现脑桥上部外侧综合征。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第19页/共30页 椎动脉受累:椎动脉受累:小脑下后动脉起源于椎动脉,此两动脉受累

13、可出现小脑下后动脉起源于椎动脉,此两动脉受累可出现WallenbergWallenberg综合征。综合征。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第20页/共30页 脊髓的血管第21页/共30页脊髓的动脉: 1.椎动脉发出-脊髓前动脉、脊髓后动脉 2.根动脉第22页/共30页 脊髓前动脉:脊髓前动脉:沿前正中裂下行,每隔沿前正中裂下行,每隔1cm1cm发出发出3-3-4 4根沟连合动脉,左右交替深入脊髓,供应脊髓根沟连合动脉,左右交替深入脊髓,供应脊髓横断面前横断面前2/32/3区域,沟动脉是终末支,易发生缺区域,沟动脉是终末支,易发生缺血性病变。血性病变。 脊髓后动脉:脊髓后动脉:左右各一根,沿脊髓后外侧沟全左右

14、各一根,沿脊髓后外侧沟全长下行,供应脊髓横断面后长下行,供应脊髓横断面后1/31/3区域,略呈网状,区域,略呈网状,分支间吻合良好,较少发生供血障碍。分支间吻合良好,较少发生供血障碍。 根动脉:根动脉:沿脊神经根进入椎管,分为两股即根沿脊神经根进入椎管,分为两股即根前动脉和根后动脉,构成围绕脊髓的动脉冠,前动脉和根后动脉,构成围绕脊髓的动脉冠,发出穿通支进入脊髓,为脊髓实质外周部供血。发出穿通支进入脊髓,为脊髓实质外周部供血。大多数根动脉较细小,但大多数根动脉较细小,但C6C6、T9T9、L2L2三处根动三处根动脉较粗大。脉较粗大。第23页/共30页 根据脊髓动脉分布的特点,循环最不充足的节根

15、据脊髓动脉分布的特点,循环最不充足的节段常位于相连的两条根动脉的分布区交界处,段常位于相连的两条根动脉的分布区交界处,T4T4和和L1L1最易发生供血不足。最易发生供血不足。第24页/共30页脊髓的静脉:主要通过脊髓前、后静脉主要通过脊髓前、后静脉注注 入硬膜外腔的椎静脉丛。入硬膜外腔的椎静脉丛。第25页/共30页 椎静脉丛内压力很低,没有静脉瓣,血流方向常随胸、腹腔压力变化而改变,是感染和恶性肿瘤转移入颅椎静脉丛内压力很低,没有静脉瓣,血流方向常随胸、腹腔压力变化而改变,是感染和恶性肿瘤转移入颅的可能途径的可能途径。第26页/共30页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脊髓前动脉损害:脊髓前动脉损害:脊髓前动脉综合征脊髓前动脉综合征-病灶水平以病灶水平以下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分离性感觉障碍、膀胱直肠功下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分离性感觉障碍、膀胱直肠功能障碍。能障碍。 脊髓后动脉损害:脊髓后动脉损害:脊髓后动脉综合征脊髓后动脉综合征-病灶水平以病灶水平以下深感觉障碍,痛温觉及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