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建立模型思想-文档资料_第1页
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建立模型思想-文档资料_第2页
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建立模型思想-文档资料_第3页
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建立模型思想-文档资料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建立模型思想课堂重现:学校开展教研活动,一名有10 年教龄的数学教师执教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植树问题”一课,教学过程如下。板块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1. 出示题目。师:城市绿化小队要在一段长24 米的公路的一边等距离进行绿化植树,请你帮助设计一份植树方案,要求植树美观合理。2. 分析题意。(1)你得到了哪些信息?“等距离”是什么意思?要设计这样一份植树方案,还有什么问题?(2)你觉得间距可以是多少米?你是怎么想的?3. 学生第一次独立学习。师:选间距 6 米来设计植树方案。板块二:合作探究,得出规律1. 研究种 4 棵树。师:你是怎么种树的?先圈一圈,再说说24、6

2、、4 分别表示什么。2. 研究种 5 棵树:为什么要加 1?3. 研究种 3 棵树:为什么要减 1?4. 比较观察。(1)这三种设计方案,有什么相同点?(2)既然间隔数一样,为什么最后用到的棵数不一样呢?5. 学生第二次独立学习。师:先选间距 8 米来设计植树方案,再根据图,直接列算式说明需要多少棵树苗。6. 小结。师:这样种树简单吗?为什么?7. 用字母表示。师:如果路的长度由24 米变成 n 米,间距还是6 米,这三种情况分别需要多少棵树苗?(生思考)板块三:联系生活,运用规律1. 你们能举一些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吗?2. 用这类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1)5 路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为12

3、千米,相邻两站之间的距离是 1 千米,一共有几个站点?( 2)同学们排练团体操, 10 名女同学等距离排成一队,每两位女同学之间相距 8 分米,第一位女同学和最后一位女同学之间相距多少?问题探讨:听了“植树问题”一课,笔者最大的感受是教师关注“双基”目标的落实, 但由于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得出公式上, 导致在引导学生建立“植树问题”的模型上没有到位。从学生层面来看, 学生在被动学习。 学生根据教师给的学习任务,先在 24 米的路上按 6 米一棵的间距种树,再反馈三种种树情况,然后以 8 米为间距种树,最后通过观察、分析得出三个公式:间隔数 =棵数,间隔数 +1=棵数,间隔数 -1= 棵数。在解决

4、实际问题“第一位女同学和最后一位女同学之间相距多少”时,学生用 10×8来解决。 从这可以看出, 学生头脑中没有建立“植树问题”的模型,不会用模型思想解决实际问题。从教师层面来看,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学生通过画图、列式、比较等活动得出规律, 教师误认为这是学生主动探究出来的。其实不然,一直是教师“叫”学生做,而学生则顺着教师的思路按规定程序做。其二,学生得出三个公式,教师误认为学生建立了模型, 其实是忽视了引导学生理解和沟通这三个公式, 导致学生没有真正建立植树问题的模型。“植树问题”是“数学广角”的内容之一,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和建立模型的过程。 因此,本节课教学应重在引

5、导学生建立“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并能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该类问题的能力。改进思考:模型思想的建立离不开数学建模活动,数学课程标准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实际情况出发,将数学建模活动过程简化为三个环节: 一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二用数学符号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三通过模型去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那么,在“植树问题”一课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呢?笔者对此作了一些思考。1. 基于经验,生成模型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应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笔者对四年级一个班级的学生进行访谈:“你知道植树问题吗?怎么知道的?”全班 48

6、人,有 39 人知道“植树问题”,而学生知道的方式有从书上看到的、 课外奥数班学的、科学课上说过的、植树节时问家长的等。笔者接着问道:“学了一节课,怎么还不会呢?”全班48 人, 5 人认为已经会了,43人不会的原因如下。生 1:“植树问题”的类型有很多,就算学会了几种方法,也只是皮毛而已。生 2:有时候分不清楚是加、不加还是减。生 3:老师说的没听懂。生 4:不知道“路程除以间隔数”是什么。生 5:答案都不统一,有些是三个答案,所以就弄不清楚是哪个答案了。生 6:学习“植树问题”后还没好好练习。通过访谈知道, 我们的课上与不上都一样,因为这样的教学没有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之上,师生

7、纠结于间隔数与棵树的关系。 浙江省特级教师叶柱点评时指出:“教师应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让学生经历模糊感觉、充分感知、逐渐感悟的过程。”本节课中,学生已有的经验比较丰富, 教师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从“植树问题”走向用除法解决问题的理解上。学生在板块一、板块二的教学中充分感知到位,如对信息的分析、对间隔的理解、数与形的结合等, 但教师在学生感悟的环节中提供的空间不够。因此,教学此课时,教师不妨分步引导学生将植树的三种情况进行比较, 找到共性, 从而自然地将“植树问题”归结于用除法解决的问题, 然后利用几何直观引导学生进行梳理, 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前后融会贯通。模型思想的建立离不开数学建模活动,从现

8、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 发现和提出问题是数学建模的起点。2. 把准目标,关注模型教学目标既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又是教学活动的灵魂,并制约着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本节课教师预设的目标如下:(1)利用生活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发现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并能运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简单的“植树问题”;(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使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其中,教学目标(1)是引导学生探究发现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这里教师就事论事, 没有将“植树问题”与除法知识之间建立联系;教学目标(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教师认识肤浅,因

9、为模型思想才是本节课要渗透的重要数学思想方法。 另外,教学目标( 1)中让学生能运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简单的“植树问题”, 可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出现了较大的错误率, 说明模型建构有问题,导致模型价值无法得到体现。湖州市小学数学教研员杨海荣老师在评课时谈到教学目标的定位,指出单元目标、课时目标要准确,环节目标要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同时要舍去一些目标,步步落实小目标,对过程不断进行思辨。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应围绕“植树问题”模型的建立, 引导学生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再经历猜想、试验、归纳、推理的过程,采用数形结合、一一对应等方法理解模型的本质,最后用模型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同类问题。3. 突出本质,聚焦模

10、型从平时的听课中看“植树问题”,课堂上虽一帆风顺, 可课后学生的作业错误百出,导致学生、教师、家长都讨厌看到“植树问题”的有关练习。关于“植树问题”,笔者对本校15 位数学教师和 5 位实习教师做了访谈,有18 位教师认为将“植树问题”的三种类型放在一起进行教学,不仅名词多、难理解,造成学生学习困难, 而且他们认为间隔数与棵树的关系应是教学的重点,学生的学习困难也是不熟悉这三种类型。有 2 位骨干教师认为:“教师应让学生灵活应用植树问题,结合情景对商灵活处理。”“如何抓住植树问题的本质?如何与之前所学的除法知识相联系、沟通,真正理解总长度÷间距 =间隔数,理解几里面有几个几?这里的教

11、学难点是建模的过程。”从访谈中可以看出, 教师的本体性知识缺失, 对知识的理解不深刻。一是对建模的理解错误, 误认为得出“植树问题”的三种类型的规律就是建模。二是缺乏分析。学生、家长、教师都感觉“植树问题”有难度,却没有分析“觉得难的原因是什么”“与植树问题类同的路灯问题、 排队问题等现象的共性是什么”等问题。 本课中,突出“植树问题”模型的本质,可以采用从算式图式模式的策略。 如在学生列式计算 24÷6、24÷6+1、24÷6-1 后,教师应引导学生解释每个算式的意义,再与所画的图对照理解算式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得出“植树问题”模型的本质。 三种“植树问题”的类型

12、其实是根据实际情况对结果的不同处理而已, 因此教师教学时应突出除法是“植树问题”的本质。4. 优化材料,支撑模型教学时,教师总想让学生学得很顺畅,于是用心埋下伏笔。如本节课开始后, 教师问“还有什么问题”, 学生问“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多少米”, 教师很有心地指着图问: “你指的是这一段吗?这个隔在两棵树之间的这一段, 我们把它叫做间隔。 你能说说什么是间隔吗?哪里有间隔?上面这幅图中还有间隔吗?”这里, 学生需要知道什么是间隔吗?此时出现间隔有必要吗?教师的教学要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教师预设的轨道,学生会失去主动思维的机会,干扰了后续知识的学习。又如,课堂教学中,基于学生的经验

13、,交流反馈时教师应从哪里入手进行讲解呢?笔者通过对学生的画图情况统计后发现,12 位学生中有9 位认为两端都种,只有3 位学生认为只种一端。课堂上教师先选择只种一端的情况进行讲解,大多数学生没有经历画图的过程,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因此,交流反馈时,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引导学生将两端都种、只种一端、两端都不种这三种类型进行比较,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这三种类型的异同。再如,教学中的观察比较环节,教师通过问题“这样种树简不简单啊?为什么呢”,引导学生得出:间隔数=棵数,间隔数+1=棵数,间隔数 -1= 棵数。此环节教师只引导学生得出这三个公式,却没有让学生深究模型的本质。因此,课堂教学中,在学生

14、列出 24÷6、24÷6+1、24÷6-1 的算式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寻找其中不变的东西, 再追问“这三种情况为什么答案不一样”, 从而使学生不断经历观察、 分析、抽象、概括、选择、判断等过程,建立丰富的表征, 完成模式抽象, 逐步建立“植树问题”的模型。5. 借助直观,提炼模型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单、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和预测结果, 可以直观地理解数学。 模型思想与几何直观密切相关, 利用几何中的图形, 结合具体的实际问题,可以从模型的角度阐释特定的意义。在本节课教学中,画图的作用尤为突出, 如学生自己画图解决问题、 利用图交流各种方法、借助图发现规律等,真正发挥图的直观性作用。在对教师的访谈中发现, 20 位教师都认为画图可心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规律,便于学生建立模型。同时,在对 48 位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