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重点_第1页
认知心理学重点_第2页
认知心理学重点_第3页
认知心理学重点_第4页
认知心理学重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认知心理学考点整理第1章1. 什么是信息加工模型? 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将认知过程概念化;三个基本假设:细节阶段,每阶段有独特的加工,接受传递信息。问题是:存在哪些阶段?信息以什么形式表征?2. 认知心理学的领域认知神经心理学:认知过程的神经解释。感觉/知觉:信息如何进入认知系统。模式识别:处理信息的整体性倾向。注意:处理信息的能力。意识:意识和主观体验。记忆:认知的核心。知识的表征:信息在大脑内如何存储。表象:视觉世界的内部表征。语言:思考的工具。认知发展:认知能力的发展。思维与概念形成:如何形成和使用。人类智力与人工智能:认知能力。3. 进化认知心理学 认知只有放在人类生物和社会进化的背景

2、中考察,才能得到最好的理解。存在普遍的人类认知特性,而且心智的这些常见的、广泛的特性不是社会交互作用的结果,而是进化所得到的心理机制产生的结果。第3章1. 部分报告法是如何做的 Sperling(1960).我想这个应该不用再说了吧?!2. 缪勒莱尔错觉 一条线段上的两段看似不相等(具体的图就不用画了吧?)解释是: 知觉受过去的经验影响,我们认为某些图形距离我们较远,某些图形距离我们较近。 这一错觉反应了大脑内部构造。3. 什么是注意 注意是心理能量在感觉事件或心理事件上的集中。注意的研究一般涵盖了五个主要的方面:处理容量和选择性注意、唤醒水平、注意的控制、意识以及认知神经科学。4. 什么叫做

3、追随实验 Cherry(1953) 每一只耳朵都听声音,复述其中一只耳朵的内容,称为追随耳(Shadowing)。结果发现记不住追随的信息。对于未被注意的信息,被试可以辨别出言语,但是却无法注意到从英语变为德语。5. 什么叫做鸡尾酒会现象 Moray(1959) 约有1/3的被试可以从非注意耳中听到自己的名字,说明在过滤器之前信息经过了某种加工。6. 注意的过滤器模型和衰减器模型分别是做了什么东西? 过滤器模型:Broadbent(1954)提出,信息加工受通道容量的限制,有多中感觉通道,信号只有被注意到,并经过过滤器传递到一个容量有限的通道中,才能够得到进一步加工。Broadbent(195

4、4)的一个双耳分听实验检验了这一理论。右耳听4,9,3,左耳听6,2,7,如果按照耳朵的顺序汇报,结果应该是4,9,3,6,2,7,如果按照出现顺序汇报,结果应该是4,6,9,2,3,7。预测的正确率为95%,结果发现二者的正确率为65%和20%,解释是注意在不同的通道中转换导致的结果。 过滤器模型无法解释为何有些信息没有被注意也可以进入加工通道。Treisman不认为在过滤器之前对信息进行了某种分析,而是在被试的“词典”中某些单词的激活阈限较低。Treisman让被试右耳听“There is a house understand the word”,左耳呈现“Knowledge of on

5、a hill”,这时候被试会追随语义。Treisman(1964)对一些英语、法语的双语被试进行测试,两种语言呈现在不同的耳朵但是意思相同,时间略有间隔;Treisman发现随着错开的时间间隔逐步缩短,很多被试就注意到两个段落的意义是相同的。Treisman提出了衰减器模型。 二者的比较:不同点:注意的选择上,注意过滤器对刺激信息物理特征的分析;注意衰减器既存在着对刺激信息物理特征的加工处理,也存在着对刺激信息的意义(语义)的高级加工处理过程。在信息通道上,注意过滤器按“全或无”的原则进行操作,单通道;注意衰减器对未被选择的信息通道只是作些阻抑性衰减,注意是在信息通道之间进行分配,双通道。相同

6、点:这两个模型的根本出发点是共同的,即都认为高级水平的容量有限或通道容量有限,必须过滤器予以调节;这种过滤器的位置在这两个模型中是相同的,都处于初级分析和高级的意义分析之间;这种过滤器的作用都是选择一部分信息进入高级的知觉分析水平,使之得到识别,注意选择都是知觉性质的。两个模型常被合并在一起,合称为“注意的过滤器衰减器模型”,是注意的知觉选择模型7. 什么叫做弹出效应,原理是什么?(是前注意加工) Treisman & Julesz, 1971, 发现当视觉元素和背景截然不同时,观察者能够在50ms内看出图形的边界,即为弹出效应。两个人都认为视觉注意中有两个不同的过程在发挥作用,在第一

7、个阶段存在一个初级的前注意加工(对影像的一种映像),该过程对视野进行扫描,迅速地检测客体的主要特征,如大小、颜色、方向和运动等。此后位于大脑皮层不同区域的特定特征地域对客体的不同属性进行编码。8. 什么叫做自动化加工,自动化过程的三个特征是什么? LaBerge(1975)自动化加工需要很少的注意,而是不同编码之间所形成的一种直接的联结,刺激可以直接唤起动作的执行,而不需要注意中心机制的参与。三个特征是: 一个自动化过程可以在无意(intention)中进行,如Stroop测验和启动效应。 自动加工在意识的范围之外(consciousness) 自动化过程很少或根本不消化意识资源。第4章1.

8、模式识别包含了怎样的一种过程,它有几个天性? 模式识别包含了感觉、知觉、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与旨在辨别刺激的认知搜索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模式识别有以下5个天性: 以较高的准确性迅速识别出熟悉的模式 评价和理解不熟悉的物体 准确知觉到以不同角度放置或旋转了的物体 辨别部分不可见,被遮蔽,或处于某种形式的“噪音”掩蔽中的物体 快速、自动、主观感觉轻松地执行模式识别2. 知觉理论是分成建构性知觉和直接知觉这两种的,那么这两种分别是说的什么内容?(选择题) 建构性知觉理论认为人们通过主动选择刺激并将感觉与记忆相融合,从而“建构”出了知觉。无意识推论指的是我们自动把来自不同感觉的信息整合成一个整体知觉的过

9、程。该理论认为知觉是自上而下加工的。直接知觉认为知觉是直接从环境中获得信息而形成的。Gibson“直接知觉的前提是,视觉细胞的繁多恰好与世界的丰富性相匹配”。刺激所包含的信息足够而不需要知觉进行推断。那些在深度知觉上表现更好的飞行员并不比较差的飞行员好。自下而上的加工。两种理论相互补充,直接知觉强调了感觉信息的重要性,认为知觉是简单的、直接的,而建构性知觉则强调了大脑是如何理解知觉的。3. 视觉系统(比如说视锥视杆细胞各自分布在哪里有多少度、各自负责干什么的等等) 视锥细胞集中在中央凹,约有700万个,对光亮度好和颜色的刺激敏感。视杆细胞分布在中央凹以外的区域,约有1.25亿个,对光亮度差的刺

10、激敏感。4. 错觉轮廓是什么以及其解释 错觉轮廓指的是人们常常可以看到物理上并不存在的轮廓。错觉轮廓是对形状的知觉,但是该知觉只存在于知觉-认知系统中,而不存在于刺激中。边缘知觉的清晰度与周围图形的亮度和诱导特征的密度有关。错觉轮廓进化上的解释是为了生存人们有辨别边缘、形状和运动的需要,也可能是为了消除伪装作用的手段。生理上的解释是侧抑制:视网膜中相邻的神经元倾向于抑制周围细胞从而加强了轮廓。另外格式塔上的解释是我们倾向于从所在的环境中看到简单、熟悉、良好的图形。5. 格式塔理论的基本观点 格式塔认为模式组织使所有的刺激共同作用而形成一个印象,它超越了所有感觉的总和。格式塔有以下几种定律:封闭

11、律,相似律,简单律,接近律,对称律,连续律,共同命运。格式塔理论认为模式的自发组织是刺激本身的自然作用,于该物体过去的经验几乎没有关系。6. 什么叫做典型表象,以及它的解释是什么 典型表象是指能对物体作出最佳表征的形象,或回忆一种形状时最先想起的形象。一种解释是我们对于物体的日常经验可以发展出对该物体最具有代表性的形象的永久记忆以及涵盖其中最多信息的形象的永久记忆。典型表象的研究不仅使我们对形状知觉有所了解,而且更多的是帮助我们了解人类信息加工,原型形成(即物体在记忆表征中最为典型的样子),思维经济性,以及交流上的效率。Palmer, Rosch & Chase(1981)的关于马的照

12、片的研究结果支持了上述假设。图片越不典型,被试辨别的反应时越长,可能的解释是: 该物体能够被识别的部分较少 最好的(典型)的形象是最常经验到的 典型表象是对物体的理想或者最好的形象。7. 什么叫自上而下什么叫自下而上 自上而下加工是指模式识别是由整体识别之后导致部分的识别;自下而上加工是识别的过程由模式的各个部分识别之后带来整体的识别。8. 我们在找物体的时候是和它的场景适宜性有关的,消防栓的实验 世俗知识似乎可以帮助我们在熟悉的情景中辨别物体,而不合适的情景中阻碍我们的辨别,这个现象称之为情景效应。Biederman(1973)消防栓的实验研究表明一个人在现实情境中寻找物体时,其识别、准确性

13、和辨别所用的时间与该物体在位于该场景的适宜性有关。9. 什么叫做几何离子理论,什么是成分识别理论 当一个感觉刺激和一个内部表象匹配时模式识别就完成了,但是人们不可能为每一个图像都匹配一个模板,因为这会很复杂,而且需要无数的模板,而且无法识别陌生的物体。Irving Biederman 提出了几何离子理论。“离子”就是一些基本的几何图形,所有复杂的物体都有基本的集合图形所组成。识别一个物体包括成分识别(recognition by components, RBC),物体就是由不同的成分组成的,成分识别构成了物体识别。Biederman(1985)的弱化形状实验证实了几何离子理论。对一个65%边界

14、都消除的茶杯简笔画进行识别,当中间的连接线条被删除时,70%的被试可以辨别;当去除顶端、直角等关键部分的连接线条时,仅有50%的被试可以辨别。10. 什么叫做启动技术 启动实验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激活一个可能与其他项目相关的项目,使其他项目的接受性提高,这种项目称为语义启动(semantic priming)。另一种类似的是物体启动效应。11. 什么是内隐记忆什么是外显记忆 启动技术为认知心理学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呈现一个启动刺激或原始刺激似乎激活了观察者未能意识到的一个完整系列的反应倾向。这种无意识的激活被称为内隐记忆,以区别于外显记忆对先前经验的有意识的回忆。12什么样的研究支持了模式识别的

15、特征分析理论(两种研究,一种是视皮层的研究,一种是眼动的研究) 特征分析理论认为模式知觉是一种较高级的信息加工,在此之前,复杂的输入刺激首先要根据其自身的简单特征得到识别。因此,在识别视觉信息的完整模式之前,首先要分析其最小组成单位。两种研究思路神经的和行为的都支持了特征分析假说。Hubel等人的实验发现不同的细胞对不同的线条特征有反应(生理心理学有涉及)。每个细胞都有其特殊的职责,它负责视网膜中有限的一部分,并且只对一种特定的刺激形状和特点的方向产生最佳反应。眼动和定点注视的研究思路是如果你在相对较长的时间内凝视着模式中的某一特征,那么从中你提取到的信息要多于草草看一眼所提取的特征。Yarb

16、us的注视实验发现特征承载的信息越多,双眼停留的时间就越长。注视点的选择会依据被试的意图而定。因此知觉复杂模式中的特征,不仅取决于物理刺激的本质,也包含了诸如注意和意图等高级认知过程。13. 什么是原型匹配(名词解释) 除了模板匹配和特征分析的第三种模式识别观点。认为长时记忆中储存着某种抽象的模式作为原型,而不是对无数种不同的模式形成特定的模板甚至分解成各种特征。一个模式就可以对照原型进行检验,如果发现相似之处,则该模式得到识别。14. 什么是伪记忆 Solso & McCarthy 发现,被试误将原型认作是先前见过的图形时,比他们辨认先前见过的图形更有自信。这种现象称为伪记忆。15视

17、觉原型的形成及其作用的一些规律是什么?(我们:。) 在对各个样例的特征进行平均的基础上形成原型 在只接触到样例的情况下,可以获得关于原型的一些特定的信息 获得关于原型的共同属性的一些一般信息,熟悉的原型比不熟悉的(或新近学会的)原型的变化范围更小 以与原型的转换距离来对样例做出判断 对样例进行抽象而形成各种原型,然后在比较形状以及与其他样例的距离的基础上,评价各种不同原型的不同形状之间的关系。16. 大师和新手在下象棋时候的差异是什么样的 De Groot发现大师级选手和较差的选手预想的棋着数几乎相同,思考的棋着数几乎相同,而且对棋着的搜索模式也相似。大师级的选手考虑到的棋着数可能更少,新手把

18、时间浪费在寻找完全无关的可能棋着上。大师和新手的差别是大师在观看棋局几秒钟后就可以重构象棋模式,而新手无法做到。模式必须是有意义的,如果是随机的排列棋子,则大师和新手表现相似。大师会把棋子组成一个组块或模式,看出棋子的组块或意义组群的能力使得大师能够在给定的时间内搜索到更多的信息。第6章1. 知道什么是Brown-Peter 技术(测短时记忆的持续时间) Peterson 和 Brown等人用实验证明了短时记忆中存储的能力极为有限,而且如果没有机会复述的话,信息很容易被全然遗忘。实验者向被试念由三个字母组成的辅音群,要求被试根据不同的时间间隔后作出回忆。在呈现辅音群后立即呈现一个三位数,要求被

19、试在要求做出回忆的间隔期间按3递减计数,因此阻止了被试对字母串的复述。结果发现在没有复述的情况下,回忆显著地减退了。2. 支持两种记忆存储的证据有哪些 日常生活中不太可靠的内省报告显示,有些东西只能短暂记住,有些则能够长久保持。 心理生理学研究指出,短时功能会受到干扰而中断,而长时功能则保持相对完整。 心理学实验显示,在记忆中检索某些信息是短时功能的特质,而另一些信息的检索则是长时功能的特质,如首因和近因。3. 什么是工作记忆以及Baddeley的模型 Alan Baddeley等人提出的一种记忆模型。工作记忆是指当我们在执行认知任务时,短暂保持和操纵信息的记忆系统。工作记忆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工

20、作平台,既包含了长时记忆的一部分,也和短时记忆有着共同的特征,但又和短时记忆不同在于它不是通向长时记忆的一个简单的黑箱子,而且也挑战了短时记忆容量的理论。Baddeley的工作记忆模型包括一个语音环路,是一种循环复述,保持内部语言以便理解。一个视觉空间展板,负责复述图形使其暂存。一个中央执行机构,负责调节上述过程,并且与外界、长时记忆交换信息。4. 知道短时记忆的容量是7+-25知道什么叫做组块 Miller(1956)提出了一种记忆模型,能容纳7个信息单位,并且单个单元可以编码后组成更大的有意义的单元,即组块。组块极大地扩充了我们的记忆容量。组块的发生必然需要调用到长时记忆中的信息。6. 短

21、时记忆有哪些信息编码方式 短时记忆有三种编码方式:听觉编码、视觉编码、语义编码。 听觉编码:R. Conrad发现听觉特征比视觉特征更容易导致短时记忆错误。被试甚至在视觉呈现的时候也采用听觉编码。B,V;M,N;S,F。发现被试的回忆错误:B->P;V->P;S->X。听觉编码是短时记忆的主要编码方式。 视觉编码:Posner等人的实验:AA,Aa,AB,Ab。被试要判断两个字母是否一样。第二个字母可以和第一个字母同时出现;也会在0.5秒、1秒或2秒后出现。结果发现了AA的反应时要小于Aa,时间越长差别越小,证明了视觉编码的存在,但是时间很短。短时记忆编码首先是视觉的,然后是

22、根据名称编码。Solso等人的实验证明了在感知到信息后,信息会同时得到三种不同的加工,但是到达加工的最大强度时间不同:物理编码(颜色)500ms后最早达到最大强度,名称编码(红色)达到最大强度要晚一些,然后在1500ms后联想编码达到最大强度(鲜血)。 语义编码:Wickens等人设计的去前摄抑制实验。前摄抑制指一系列学习中,先学的内容会使后学内容的回忆降低。当Wickens等人引入一组新的刺激后,就发现前摄抑制消失了,说明被试在存储单词时似乎运用了某种语义组织的方式,否则前摄抑制不会随着新范畴词汇的出现而消失。批评者认为,前摄干扰的前提是被试LTM参与其中(稻草人式批评),第二种批评认为这个

23、实验范式时间太久超出了STM的范围,因此这一切都可能是LTM的过程,对了解STM意义不大。Solso等人的另一项实验证明了短时记忆存在语义编码。”SPHERE, MOON,PLANET,GLOBE”à下面的词出现过吗?”MOON,STEEL,EARTH”。被试对EARTH的判断常常出错。7. 知道什么叫做前摄抑制和支持前摄抑制的实验以及去前摄抑制的实验研究范式(就是各种各样狗的实验) 见上题有关语义编码的实验。详细内容可结合课件来看(只有一个图没讲了)。8. 161页最下面的实验:知道原理,知道向被试呈现三个词被试会错误地选择哪个词(单选) 见第六题语义编码Solso的实验。被试会错

24、误的选择EARTH。9. 短时记忆的搜索方式是什么样的(是穷竭式的而非自我终结式的) 对短时记忆的搜索方式是按照斯滕伯格范式实验的(Sternberg paradigm)。实验是首先给被试16个数字,然后问被试某个数字是不是在刚才的系列中,探测反应时。结果发现呈现的数字越多搜索的时间越多;反应时和数字数量同时增长(一次函数);对不同的材料都一样,说明短时记忆的搜索是穷竭式的而非自我终结式的。10. 保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有哪些 长时记忆的编码包括听觉、视觉和语义。Bower对长时记忆的信息做了如下分类:空间信息;知识;信念;价值观和社会目标;运动技能;知觉能力。11. 了解遗忘有两种(一种是干

25、扰,一种是消退) 遗忘可能是由于干扰(信息干扰阻碍了对过去记忆痕迹的回忆)或者是消退(因为不去使用使得记忆痕迹消退)。12. 超长时记忆是超过多长时间的记忆(最长可以持续多长时间,35年之内,超过3个月之上,最多持续35年之久) 高中同学的研究:再认和回忆的数据在35年内保持稳定,35年后突然急剧下降。13. 什么是自传体记忆 自传体记忆是指与个人的过去有关的记忆。自传体记忆在内容上具有很大的选择性,我们会遗忘掉很多事情,而且有时那些我们眼前非常珍爱的事情很快就消失在记忆中,而另一些却永久地保留下来。然而即使自传体记忆并不完美,通常也是不错的。14. 什么是事件记忆(虚假记忆说明事件记忆) 虚

26、假记忆实验有两个:第一个是Elizabeth Loftus完成的,观看一部关于汽车的影片,然后回答问题:一般的被试提问:“那辆白色跑车以多高车速沿着乡间小路形式?”对另外一半人提问:“那辆白色的跑车沿着乡间小路行驶,在经过谷仓时它的车速是多少?”影片中谷仓并未出现。在第二种情况下,17%的被试报告说看到谷仓,而第一种情况下只有3%的被试说看到过谷仓。 第二个实验是Loftus, Miller和Burns(1978)完成。向被试呈现幻灯片,片中跑车在十字路口停下,然后转弯并撞上一名路人。一半的学生看到一张幻灯片的角落里有让行标志,另一半看到的是停车标志。在后面的提问中,对重要的让行标志和停车标志

27、提供相反信息。之后让被试找出那张幻灯片,没有给予误导信息的被试有75%选择了正确的图片,而给予误导信息的被试只有41%选择了正确的图片。15. 记忆不仅仅是简单的重构,而且是建构式,受到很多个人因素的影响) 事件记忆不仅仅是简单的重构,重构性记忆是指先汲取关于世界的事实,然后在消化这些事实时在精确地反馈;建构性记忆指的是先前经验、事后信息、知觉因素、甚至个人更想记住;某些而非其他事情的意图都会影响到我们的回忆内容。对于被压抑的记忆来说,有一些早年的创伤性经验可能是被压抑的,但是也有一些可能只是被治疗师建构出来的。第7章1. 艾宾浩斯的实验是怎么做的(简答,所有问到实验是怎么做的都可能是简答)

28、艾宾浩斯制作了一系列无意义音节,然后在20分钟、1个小时、89个小时、1天、2天、6天、31天后尝试回忆它们,然后制作出了一条遗忘曲线。艾宾浩斯关于记忆的实验中,还包括了无意义音节列表长度对于学习时间影响的研究,学习中的练习效应的研究,以及对按照序列排列的项目进行学习和记忆的研究。2. 有三个区域和记忆是相关的:大脑皮层,小脑和海马,这三个区域分别负责的是我们的什么记忆?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等等,还有就是记忆的转化 大脑皮层,即大脑的外表面,通常认为它涉及思维、问题解决和记忆等高级认知活动;小脑负责调节运动功能和动作记忆;海马,负责加工新异信息并将其传送到大脑皮层的有关部位加以永久储存。两类

29、记忆,即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与上述主要结构存在关联。程序性记忆处理的是动作技能,主要位于小脑中;陈述性记忆包含了关于世界的知识,存储于大脑皮层中。3. 两种记忆的证据,了解这些证据(多重选择)对于两种记忆存储(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证据如下: 我们的常识 动物研究的电休克,如果在学习之后立即以电休克刺激,则学习效果差,表明从短暂记忆到长久记忆的转化过程受到干扰。 短暂逆行性失忆,头部创伤的人可能记不起创伤发生前几秒中的事情,不同于长时逆行性失忆,后者创伤之前发生的事情完全不记得了,但是创伤之前几分钟到几小时之间的事情常常会有所保留。 大量关于损毁、PET和创伤的研究都支持二元理论。如Yarn

30、ell(1973)对足球运动员所作的研究,发现创伤发生之后立即进行回忆的效果似乎不受影响。 项目的序列位置: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4. 189页,存储结构,就是认知存储系统中泛认知存储这张表5. 190页Waugh和Norman所提出的记忆模型,用什么实验检验这个记忆模型Waugh和Norman(1965)提出了第一个现代关于记忆的行为模型。将记忆划分为初级记忆(即短时程的存储系统)和次级记忆(即长时程的存储系统)。认为初级记忆通过复述进入次级记忆,否则导致遗忘。他们企图定量地描述初级记忆的属性,认为初级记忆存储容量极为有限,并且假定存储于其中的信息之所以会消失,不仅仅是因为时间的流逝,而且因为

31、在存储机制被占用满了以后旧的项目会被新的项目取代。他们设计了探测数字的实验来检验这一假设。给被试读16个数字,每秒1个或者4个。要求被试回忆第16个数字第一次出现之后的那个数字。中间的数字均为干扰数字。每秒呈现1个或者4个目的是为了确认遗忘究竟是因为消退还是干扰。结果发现对于初级记忆的遗忘干扰的作用更显著。6. 194页加工水平,了解它们的基本原理,它们认为的是什么样子的?以及它和信息加工的争论是什么样子的,它们各自支持是什么?或者说有什么样的看法、观点 加工水平说是由Craik和Lockhart(1972)提出,认为记忆是依据信息加工的水平,信息得到的加工水平则依赖于刺激的本质以及加工处理的

32、时间。对于输入刺激的分析首先是感觉分析和特征分析;其次是经过模式识别或者提取意义;最后可能涉及到个人的长时联系。Craik等人认为我们可以在对信息进行较基本的层次分析之前就对其在意义层面上进行了觉知。我们可能在探讨不同类型的加工,而这些加工类型并不遵循任何恒定的次序。 信息加工模型强调专门加工能力(如注意、编码、复述、信息的转化和遗忘)的结构成分(如感觉存储器、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以及与这些结构成分相联系的操作过程。该模型强调加工阶段的序列,信息正是通过这一序列被转移和加工的;人们记忆的持久性取决于加工的深度:浅加工忘得快,深加工可以保持。批评者认为 有意义的事情记忆的好,众人皆知没有新意

33、含糊不清无法检验 是循环论证,记忆效果好的就是深度加工,缺乏客观、独立的深度指标。 对复述作用,头脑黑箱理论认为对短时记忆进行复述,可以将信息转储于长时记忆。而加工水平理论则认为复述要么是在某个分析水平上保持信息,要么将其转入更深的水平以便精细加工,仅仅是保持性复述无法产生更好的记忆效果。Craik&Tulving(1975)的实验检验了加工水平的观点。被试分别对信息进行结构、语音和语义三种水平的加工,结果发现深入加工的耗时更长,其记忆效果也更好。Kapur等人提供了加工水平可以影响到记忆的生理基础。采取和Criak类似的任务。结果发现深层加工和浅层加工相比,额叶皮层左侧下部区域的活动

34、水平显著增加。因此在研究中与记忆成绩提高有关的左侧额部区域似乎是此类记忆存储器的所在之处。7. 了解什么叫自我关联效应 Rogers等人(1977)让被试对40个形容词做出评价,其中包含结构、语音、语义和自我关联的任务,结果他们发现加工水平越高,回忆效果越好,而且自我关联的单词回忆效果最好,即自我关联效应。自我图式是指与我有关的概念、特质,围绕“我”的主题形成的内在属性的组织体系,也称为自恋特质,人们可能有一个丰富而精细的内在网络来存储与自我相关的信息,因此我们可以更容易记得和辨认出与我相关的信息,但是这种说法仍然存有疑问。8. 什么是情节记忆什么是语义记忆 情节记忆是一种神经认知的记忆系统,

35、它使人们能够记住过去所发生的事件,语义记忆是对词汇、概念和抽象观念的记忆,是语言活动所必需的。情节记忆容易改变或遗失,大多和自我相关;语义记忆则较少被激活,而且保持更稳定。二者构成了LTM。9. 图尔文提出5条理由来说明为什么我们需要多重记忆系统,以及他提的这个三分记忆系统是什么样子的五条理由: 目前为止,人们无法将记忆作为一个整体而提出深入的普适性的理论 人们相信记忆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演化而来的,这个过程的特定是突变式增长。人类记忆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势必反应了这种进化的剧变 关于脑功能的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环境刺激会激活不同的脑功能 我们关于心理过程的绝大多数假设都是错误的,必须被更

36、合理的理论所替代 不同学习和记忆过程之间的差异远超出了单一记忆理论所能够涵盖的范围。三分记忆系统:程序性记忆、语义记忆、情节记忆。这个三分系统是一个单调层级结构。最底层的程序性记忆包含了语义记忆,后者是程序性记忆中的一个单独实体。语义记忆又包含了情节记忆,后者是语义记忆中的一个专门化系统。程序性记忆保存着刺激和反应的连结,语义记忆的额外机能在于当事物不在眼前时可以重现事物,情节记忆的额外机能在于获取和存储关于个体所经历的事件的知识。10. 记忆的联接主义模型 Rumelhart&McClelland等人提出了记忆的联结主义(PDP, Parallel Distributed Proce

37、ssing平行分布式加工)模型。该模型试图解释记忆、行为和知识表征。该模型的基本原理(第一章)以神经活动为根源,信息是由广泛分布的相互作用的平行系统,通过神经元的兴奋和抑制,同时进行各种活动完成了信息加工。该模型试图对于神经元类似的加工担忧进行分析以此作为出发点描述记忆。单元组成模块,信息在模块与模块之间传递。信息被接收进来,扩散到整个模块中,并在经过之后留下痕迹。这些痕迹改变了模型中单元之间的联结强度,信息在记忆中的表征形式是与其他单元大量联结。一个属性同时属于多种记忆内容,一旦被激活,将会激活所有包含该属性的内容,同时抑制不相干的内容。黑鱼帮和墨鱼帮的例子。联结主义可以解释复杂的学习行为,

38、男孩形成狗的原型的例子。第8章1. 什么是记忆术 记忆术是一种方法或策略,通过使用熟悉的联系来增强记忆过程中信息的存储和回忆能力。包括三个方面:使用熟悉的联想 信息的存储或编码 记住已存储的信息。2. 什么是定位记忆法、什么是挂钩词记忆法 定位记忆法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确定自己熟悉且连续排列的地点 创设待回忆项目的表象使其与地点发生关联 回忆时在这些地方“重新走一遍”,每个地点可作为待回忆项目的提示物。挂钩词记忆法有多种形式,基本思想是学习一组词作为“挂钩”,要记忆的项目就“挂”在这些词上。定位记忆法是在想象中把待回忆的项目放在熟悉的地标上,挂钩词记忆法是把新词或者新概念与所熟悉的一系列词联系

39、起来。3. 每一种方法最好是根据材料有关,哪些材料最适合哪些方法Douglas Herrmann(1987)发现不同记忆法适用于不同材料。配对联想学习运用想象的图像作为中介物最好;自由回忆的学习材料,用编故事的方法最好,序列学习材料使用定位记忆法效果最好。Garcia和Diener(1993)发现如果在一周内测试的话,定位记忆法、挂钩词记忆法和藏头诗记忆法效果不相上下。第9章1. 各模型说的是什么,什么是(集合-理论模型,语义特征-比较模型,网络模型,网络模型又可以分成层次网络和激活扩散这两种模型) 关于语义是如何组织的,最早的聚类模型认为语义组织通常被理解为意义相近的元素的分组和聚类,类别上

40、相似的词会被一起回忆起来。近年来语义记忆的研究取向逐渐从联想主义观点(心理现象之间存在着机能上的联系)转向认知观点(精细的认知结构表征着语义信息在记忆中的组织方式)。 集合-理论模型 该模型认为语义概念在长时记忆中的表征不仅是概念样例,也通过概念的属性进行表征。即一个概念包含样例集和属性集两部分。回忆是一个查证的过程,即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信息集合进行搜索,找到其中重叠部分的样例。“知更鸟是鸟”,比较二者属性,集合属性的重叠程度是判断的基础,集合间距离越大反应时越多。该模型检验了全称肯定和特称肯定。显然做出全称肯定判断的反应时要长于特称肯定的反应时。 语义特征-比较模型 和集合-理论模型相似,但

41、是在一些重要假设上存在差异。假设1“单词的意义并非不可分析的单元,而是可以通过语义特征集合来加以表征”。概念在记忆中的表征是通过一系列语义特征完成,包括定义性特征(词汇的重要的、定义性的方面,就技术层面而言)和描述性特征(偶然的、描述性的方面,宽泛的说)。该模型的两个加工阶段是:对句子编码、提取主语谓语的主要特征后,第一阶段是比较两者的全部特征,判定特征的相似性,如果部分重叠则会进行第二阶段的比较,比较二者定义性特征。该模型认为一个类别中的某些成员要比另一些成员更加典型,并得到研究证实(评价句子通顺程度)。批评者认为没有任何一种单一属性是在定义某项事物中必不可少的。另外人们很难区分定义性特征和

42、描述性特征。上述两个模型都从一些重要的途径增进了人们对语义记忆的理解。首先,它们提供了关于语义记忆的多个维度的特定信息;第二,它们将语义分类的信息作为语义记忆的完整理论的起点,这种理论可以包容记忆技能的庞大网络。第三,由于这两个模型关系到复杂的记忆操作,因而它们触及了我们的知识表征这一更大的课题,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涉及语义符号的贮存以及语义符号的回忆规律。 网络模型 Collins&Quillian提出层次网络模型,认为对于任何一个单词,这一模型都用它与记忆中其他单词的相对关系来加以描述,任何单词的意义都是由它与其他单词的联系来标准的。这种语义记忆系统,通过存储单一的而非冗余的元素,达到

43、了信息存储所需空间的最小化。此类模型被认为是计算机存储设计中的经济选择。该模型能够明确说明信息从语义记忆中的提取方式,并且认为所有这些概念结构中进行的搜索都需要花费时间。批评者认为网络中联想的强度应该是可变的(典型性效应),以及该模型中的有些联想关系破坏了系统的认知经济性,熟悉性效应,否定判断:层次网络模型对否定判断的解释也是有困难的,判断同一范围的两个词比不同范围的两个词花费时间更长。Collins&Loftus(1975)提出了激活扩散理论。在该理论模型中,特定的记忆分布在概念空间里,并与其他相关的概念联结在一起。联系的强弱在模型中用连线的长短来表示。在模型中,激活过程在概念间扩散

44、,或许可以解释启动实验的结果。2. 什么是逆行性遗忘什么是顺行性遗忘,遗忘特质是永久性的还是暂时性的,永久性的遗忘是什么样子的。 逆行性遗忘是无法回忆患病之前所获得的信息,顺行性遗忘是丢失患病以后接受的信息,前者是信息提取的障碍,后者是信息编码的障碍,两种遗忘都可能是暂时性的,也可能是永久性的。暂时性遗忘如头部撞击、电击疗法,永久性遗忘如长期电击痉挛治疗、严重脑外伤、中风、脑血管破裂、脑炎或其他疾病,大量酗酒也会导致永久性遗忘,Kosakoffs syndrome。永久性遗忘的患者部分复杂的认知功能得到保留,但是情节性记忆严重受损(H.M.),患者仍然能够获得阅读用镜像呈现单词的技能,但是遗忘

45、病人却无法记得自己看到过的单词,也不记得自己曾练习的技能。Jacoby&Witherspoon(1982)的启动实验发现Korsakoffs syndrome患者能够被启动但是无法再认,说明遗忘症不会影响到启动效应,但是会影响到再认能力。这个发现还支持了以下设想,就是只是表征方式的一种重要区分依据,可能就在于神经激活通路以及情节记忆通达方式的差别。3. 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是什么的和怎么做的) 陈述性记忆包含情节记忆和语义记忆,非陈述性记忆则包含了技能、启动、行为情绪以及其他类型的记忆。大脑的组织是依据上述两种本质上不同的信息储存系统。第10章1. 什么叫心理表象,定义心理表象是指

46、对不在面前的物体或事件的心理表征,这个定义不仅包含了视觉表象也包含了通过其他感觉形成的表象。2. 心理表象和运动的关系,即有什么应用 心理表象可以帮助运动员取得更好的成绩。第一步是在心里把自己沉浸在运动的环境里,第二步是视觉表象,想象一个生动的情境表象,不仅要有视觉表象还要有情感体验。最后任务明确、表象清晰,就可以进行心理演习了。闭上眼睛,在精神上和情感上体验身体运动。3. 双重编码假说,理论,实验(实验是选择题) 双重编码假说假设存在有两种编码和储存系统,一种是表象性的一种是语言性的,信息编码和储存可能使用其中一种或两种都用,信息加工时可能产生重叠但是更依赖于其中的一个。Paivio等人(1

47、965)衡量名词表象性质的实验,要求大学评价不同名词所唤起的表象,包括表象性、具体性和意义性。结果发现有些词更具有表象性,有些词就差一些。4. 功能等价假说,心里旋转实验 功能等价假说假设表象和感知是高度相似的。Shepard等人所进行的心理选择实验,要求被试判断第二个刺激是不是和原始刺激相同。有些例子中第二个图形是第一个的镜像,有些是一样的但是已经被旋转过了,从0°到180°。结果显示反应所需时间额旋转的度数呈线性函数关系。被试内部每旋转50°需要1秒钟时间。5. 什么叫二元重构 Sherpard等人提出了二阶同构,用来表示非一一对应的外部事物和内部表征之间的关

48、系。如果记忆中的事物间关系和现实中事物间的关系是一样的,那么就是二阶同构。一阶同构和二阶同构的差别在于,事物在我们大脑中不是直接地或结构性地被表征,但是内部关系的操作方式和外部关系的操作方式相似。6. 苍蝇大象树的实验(选择题) Kosslyn等人运用了小物体一般不如大物体看的清楚这一事实,证明了表象和真实感知到物体间还有其他共同特征。实验中让被试想象一个目标动物(兔子)待在一个更小或更大的动物旁(苍蝇和大象)。然后让被试判断动物(例如兔子)身上的某一特征,结果发现评估与大象配对的动物要比与苍蝇配对的动物平均多花211ms。为了防止被试对于大象喜好要多于苍蝇,另一个实验中让被试想象和不同方块同

49、样大小的动物,结果发现小方块里的动物判断时间要长于大方块里的。7. 心理地图,地图本身是自我中心的感觉特点Saarinen(1987)让40个国家71个地区的地理系一年级学生画自己心中的世界地图,结果发现主要都是欧洲中心式地图。一些美国学生画了美国中心式地图,澳大利亚学生则倾向于画中国中心式地图(还有一些学生画反了)。著名的国家最常出现在地图上,非洲总是残缺不全,其中的国家似乎不为人知;美国学生画的最差,匈牙利和苏联的学生画的最详细。8. 什么是联觉(声音高颜色亮,声音低颜色暗,原理:跨通道对话) 联觉就是一种感官刺激导致另一种感官做出反应的情形。联觉更像是有规律的而不是随机的。Marks(1

50、974)发现音高和亮度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另一个实验中发现当亮度高的时候高音的反应时降低,亮度低的时候低音的反应时增加。颜色和音高也有一定相关。黄色和白色是明亮的,红色和绿色是中等亮度,黑色和褐色是暗的。说明高音配亮色,低音配暗色。解释可能是因为明亮的物体和高音之间具有物理上的相似性。第二种可能性考虑联觉的感知和认知属性,也许是我们的神经系统结构中皮层神经元之间的“跨通道对话”是大脑冗余而平行的信息加工过程中重要的“预置”元素。联觉体验可能由大脑中同时活动的联合区域引起。第11章1. 为什么语言研究很重要 人类语言发展代表了一种独一无二的抽象过程,而抽象过程是认知的基础 语言加工是人类交流的主

51、要手段 人类的思维和问题解决,可以被看作是和语言有关的过程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主要手段,也是大多数信息得以交换的途径 语言能够影响知觉,而知觉是认知的基本成分 对单词、语音和语义的加工似乎与特定的脑区联系,因此在神经解剖结构和语言之间搭建了桥梁2. 什么叫做心理语言学 语言学研究语言的结构,包括语音、意思和语法,语言学研究语言本身,心理学研究语言的使用,两者结合就叫心理语言学。3. 什么是音素、什么是声波纹、词素、句法(了解,简单) 音素是由单一符号表示的单一语音,通过肺声带、喉部、唇、舌和牙齿的复杂写作发出来。语图仪把语音特征中的不同频率的声音分开,然后通过滤波器收集并将输出的脉冲记录在运动的

52、纸带上,就是声波纹。语言中最小的有意义单元是词素,词素可以是单词或单词的一部分、前缀、后缀或者上述这些的组合。句法是控制词素组合成短语和句子的规则。4. 乔姆斯基的语法理论(是什么东西,他的观点以及什么是表层结构、深层结构转化语法等等) 语言能力是天生的、世界性的,而不是通过学习所得。语言深层结构和句意的联系要比语言的表层特征更密切。语言不是一个封闭系统而是一个具有生成性的系统。所有语言都包含相似的深层结构,这些共同的结构可能反映了先天的认知组织规则,这些原则可能直接影响了语言的学习和生成。乔姆斯基反对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理论。 乔姆斯基理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表层结构是真实句子可以被分割和标记的

53、那部分;深层结构是包含了更多意义信息的底层形式;转换规则是将一个结构转换到另一个结构中去的规则。该理论中最具革命性的成分是转换语法,它细化了掌管此种转换(从语言信息的一种形式到另一种)的规则。语言具有创造性因为同一种意思可以有无数种表达方式。对句子的分析可以用树状图进行。句子可以像数学公式一样进行不同的转换而意思一样。生成语法规则说明语言分析必须基于句法层面而非音素或词素层面,当然音素和词素也很重要。根据该规则可以创造出很多语法正确但是语义荒诞的句子。建构语法的规则是有限的,但是语义元素组合是无穷的。5. 先天的特征的和环境的影响也是包含在乔氏的语法理论里面的 乔姆斯基宣传语言的关键成分是天生

54、的、普遍的,而不是像斯金纳所主张那样是习得的。强化可能只是决定了语言发展的语形学部分。乔姆斯基并不认为某一种特定的语法系统是先天的,而是主张我们具有一种先天的图式,用来加工信息并建构出语言的抽象结构。这可能和儿童的生物学意义上的发展相关。6. 语言相对性假设,什么叫做沃夫假设,以及什么是焦点色实验,研究结论:是语言决定认知还是知觉决定认知? 语言相对性假设是和语言的表明特质相关的,认为语言影响了我们对现实的知觉和理解。沃夫假说:对于用某个单词表示的某个事物,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而这种看到现实世界的方式之所以不同,正是由于语言本身的差异。他发现有的语言没有名词和动词的区分,有的时态模

55、糊,有的语言没有灰色和褐色的区分,因此要把一种语言准确地翻译成另外一种语言是不可能的。Gleason(1961)对Shona语和Bassa语关于颜色的研究证明了上述假设。所有正常人都有相同的视觉器官,因此对颜色的心理加工差异,可能就归咎与不同语言编码之间的差异。例如某种难以用当前语言表述的中间色很可能会被记忆成与之最近的一种颜色类别。爱斯基摩人的雪和菲律宾群岛上的Hanuo人有92种语言描述大米。但也有很多人反对沃夫的观点。Berlin和Kay(1969)考察了近100种语言,结论认为所有的语言中包含了相同的基本颜色。 Berlin和Kay首先确定了20种语言中的基本颜色名称,然后让母语使用者

56、标志出每种颜色名称所对应的色块,最后,要求被试对每一种颜色命名并且选出他们认为最具有代表性的颜色,被叫做“焦点色”。结果发现不同母语组别所挑出的焦点色都十分相近。说明颜色名称更可能是知觉现象的直接功能,而非反过来决定知觉的因素。Heider/Rosch研究了说Dani语的新几内亚土著,该语言中只有两种颜色名称:mola明亮、暖色;mili昏暗、冷色。再认测验发现对于焦点色的再认精度要高于“非焦点色”。如果语言决定了知觉那么这些土著在两种颜色上都应该体验到同样的困难。 结论是经验越丰富相应的语言就越多,而不是语言决定了我们感知。特定的语言编码是依据于文化需要的,学习语言编码也就是学习该文化中的价

57、值观,这些价值观可能与一个种族的生成有关,语言发展的结果会影响到信息如何编码、转换和记忆。7. Bartlett的著名的幽灵之战的实验,实验结果是什么,大家对信息进行了省略、合理化等一系列加工,他提出了什么是图式,图式的概念需要了解 Bartlett让被试首先看一篇短故事或其他材料,然后讲给下一个人听,如此反复,通过考察故事回忆的内容,可能分析出人们对故事材料进行编码以及这些材料被遗忘的实质。对一个被试20小时后的复述发现,故事变短了、风格变得更加非正式。出现了大量的忽略和一些转换,熟悉的词替代了不熟悉的词。8天后的复述发现,更加省略,专有名称消失了,“我可能被杀”重新出现。6个月以后复述发现

58、,故事非常短,所有不寻常的词汇、专有名称、以及超自然力量的描述都消失。2年6个月后发现,只留下很初级的信息,一点点精致化的细节,以及一些主题。 Bartlett对改变故事的信息做了分类:省略:特定的信息被放弃,不合逻辑或者不符合个体期望的不被回忆。合理化:有时候某些信息被添加进来解释不协调的段落。优势主题:某些主题处于突出地位,其他主题均与之相关。信息转换:不熟悉的单词变成熟悉的单词。顺序转换:故事事件发生的顺序被改变。个人态度:被试对材料的太对决定回忆的程度。 Bartlett提出图式的概念。图式是指对过去反应和过去经验的一种主动组织。批评者认为这个概念太模糊太复杂,难以进行经验验证。8. 肥皂剧,小偷和警察,了解实验结果(选择题,有图式的情况下会倾向于图式强化的结果) 文本的理解会受到环境信息和指导语的影响。“肥皂剧”研究中不同被试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