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灾害风险评价与减灾对策_第1页
中国海洋灾害风险评价与减灾对策_第2页
中国海洋灾害风险评价与减灾对策_第3页
中国海洋灾害风险评价与减灾对策_第4页
中国海洋灾害风险评价与减灾对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海洋灾害风险评价与减灾对策发布时间:2011-10-13信息来源:圣才学习网一、制定减灾对策的依据1、国家发展沿海经济的需求海洋所创造的丰富自然资源、优越的气候环境和便捷的国际通道,为世界也为我国沿海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使我国沿海地区一向成为社会经济最发达的区域。我国沿海省(区、市)总面积12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13%,承载人口近5亿,占全国40%,国民生产总值(GDP)占全国的50%,这是中国“东部经济带”的最主要部分。其中,沿海岸宽约60公里的海岸带,是全国人口最集中,经济最发达的区域。海岸带总面积仅28.1万平方公里,国内生产总值却占全国沿海省(区、市)的50

2、%以上,全国的30%以上。而经济实力的分布又绝大部分集中在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区域,其工农业总产值占全国海岸带地区的80%。今后,沿海地区在国家社会经济中的这种主导地位仍不会改变。近20年来,我国海洋产业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蒸蒸日上的景象。全国主要海洋产业的总产值,1985年仅为180亿元,1990年为444亿元,1998年为3269.9亿元。2000年达到4133亿元。从1990年到2000年翻了3番多,平均每年递增20%以上,这不但大大高于全国和沿海经济的发展速度,也高于海岸带经济的发展速度。是现今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全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增长点。然而,在沿海,海岸带和海洋经济迅猛

3、发展的同时,海洋灾害的经济损失也在以大体相同或略高的速度增加,据统计,近10年中,中国海洋经济损失累积为1294.2亿元(当年价)按可比价格(用1990年不变价)计算是1980年的3.5倍。海洋灾害死亡和失踪人数累计为3919人,是1980年的2.6倍,海洋灾害经济损失和因灾死亡人数分别约占同期全国自然灾害的3.8%和5.7%,其相应的增长速度分别是全国自然灾害的1.8倍和2.6倍!海洋灾害经济损失和因灾死亡人数的增长速度也远高于中国其他任何种类灾害的增长速度,因此,中国海洋灾害是近年来经济损失和人员死亡及数量增长最快的自然灾害,1999年公布的国际减灾十年科技委员会最终报告称:“严重自然灾害

4、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在20世纪90年代有了明显上升趋势,比80年代增加了3倍”。中国海洋灾害经济损失的增长速度高于上述速度16%。这种情况在国际减灾效果评价上属于较差的一类。海洋经济的发展与我国严重的海洋自然灾害形成尖锐的矛盾,尤其是近年来海洋灾害经济损失的急速上升,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从各方面分析认为,这种上升趋势不会自然减下去,而必须采取相应的减灾行动才能有所控制。从而收到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减轻海洋灾害的可能性国际上减轻海洋灾害方面的成就表明,由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但在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方面打破了由自然界主宰的循环,而且由于海洋自然灾害的许多特点,人类在运用所掌握的知识

5、来减轻海洋灾害方面的进步就要更加突出。我国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减轻海洋灾害方面的进展,也进一步证明,经过努力是有可能极富有成效地减轻海洋灾害损失和人员伤亡。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在风暴潮、赤潮、灾害性海浪、海冰等主要海洋灾害的监视、监测、调查研究、分析预报及警报技术系统的建设方面都做了许多工作,并通过“一个网络三个系统(海洋监测监视网络、海洋管理系统、海洋资料服务系统和海洋环境预报系统)”的建设,以及与沿海省(区、市)共建海洋环境预报台的工作,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从中央到地方,从近海到远海,多部门联合的海洋灾害预报预警系统,并且把海洋环境和灾害的预报预警纳入法制化管理。我国已建立

6、了由海洋站网、海洋资料浮标网、海洋断面监测、船舶和平台辅助观测、沿岸雷达站、航空遥感飞机、海洋卫星、气象卫星等多种遥感系统组成的海洋环境及灾害监测网,目前该网已基本实现立体监视监测,从设站布局,数量到观测项目种类和质量各方面都在与国际接轨,以使其真正成为全球海洋观测系统和海洋灾害监测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已建立的海洋灾害预报预警体系由全国、海区、中心海洋站(或海洋站)等三级预报、预警机构组成。国家海洋预报中心向全国提供诊断分析资料和各种指导产品。同时还全面开展近中海和大洋以及南极区域的海洋预报和灾害警报的发布业务,为海洋经济发展和海上生产活动提供服务。别外,通过七·五、八·

7、五和九·五期间的海洋数值预报科技攻关,已经使数值化、客观化、定量化水平得到很大提高,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与海洋减灾关系密切的地震(海啸灾害)、气象(风暴潮、赤潮、灾害性海浪、海冰等)、陆地水文(风暴潮及防潮指挥)陆源污染防治(赤潮)等领域,也有了长足的进展,而且根据国家的需要和规划,海洋减灾行动已纳入国家综合减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此外,通过国际减灾十年活动及防御和减轻海洋灾害的公共宣传工作,提高了全民尤其是各级政府工作人员的减灾意识和知识水平,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海洋减灾工作运行机制,提高了减灾工作效益。上述充分说明,我国已在减轻海洋灾害方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通过努力在我国减轻海洋

8、灾害是完全可能的。3.目前防御海洋灾害的能力状况除上述海洋减灾的非工程性建设外,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在工程性和非工程性建设方面采取了多项行动。在防灾工作方面,经过9216、9417,特别是9711特大风暴潮灾害之后,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始斥巨资修复和重建沿海防潮海堤(海塘、海挡)。首先,天津市筹集资金将已经存在百余年的,以保护各个特定目标或企业、单位的分散的防潮海挡连接成一个总长350km的整体防潮海堤,把天津市海岸提高到能防御25年到50年一遇风暴潮位的标准。建成后的海堤不但防御了若干次严重的温带风暴潮,而且成功地防御了1997年第11号特大台风风暴潮对天津地区的袭击。以后又成立

9、了天津市防潮办公室,建立了“天津市沿海实时潮位监测系统”,使天津市的防潮减灾工作跨上了一个新台阶。9711特大风暴潮曾给浙江省台州、宁波沿海造成巨大损失,屋毁人亡,满目疮痍。浙江省政府和人民痛定思痛,作出了“砸锅卖铁建海塘”的重大决策,决心用34年的时间,建成1000km高标准海塘。如今已经实现建成千里“海上长城”的目标,绝大部分海塘达到了防御50年一遇高潮位的标准,重要地段特别是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城镇达到了百年一遇以上标准。修建这些海塘的50亿元投资,相当于从新中国成立到80年代末国家对浙江省农田水利建设的投资总和。修建的千余公里海塘,已经在抵御2000年数次台风大潮的侵袭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10、。同样的行动也已经在江苏省的千余公里海岸、江岸上实施着。加上80年代以来在广东珠江口地区和其他地区的努力,已经使全国海岸带地区防灾减灾能力有了显著提高。截至1999年,我国已有1.35万km海岸按照防潮要求修筑了海堤,一线达标海堤总长5965km。沿海342个县市中338个已完成防台、防潮预案的编制,在历次严重海洋灾害中都提供了及时准确灾害预报和警报,成功地预报了9216、9417和9711等特大风暴潮灾,极大地减少了灾害中的人员和财产损失。国家正在投资进行沿岸观测站网和海洋资料浮标系统的技术改造,整修改造项目将在2002年完成,对提高海洋灾害的预报和警报能力将十分有利。1997年以来,为了适

11、应沿海地区经济建设的需要,沿海省(区、市)和主要地级市纷纷采取共建等方式建立了本地区的海洋预报机构,提供海洋灾害预报和警报服务。共建的灾害预报警报系统在2000年的海洋防灾减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中国海洋减灾的能力建设还不能适应沿海和海洋经济发展对减轻海洋灾害工作的需求。海洋及海岸灾害的人员伤亡并没有降到最低限度;近海及海岸的不少地区的灾害脆弱性和风险还正在加大;海洋灾害经济损失的增长势头也没有得到有效遏制。海洋减灾系统与国际或区域相应的减灾业务系统、各海洋大国的海洋减灾系统也还有一定的差距。4、评估现有的减灾工作尽管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历了数次特大海洋灾害的考验,取得了防灾减灾的

12、成功经验,但是我们不得不认识到目前我国海洋灾害灾情的实际,海洋灾害损失在呈上升趋势。有人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自然的变异事件增大变频,致使灾情变重。这种观点虽有一定的事实根据,但缺乏对我国海洋灾害灾情的全面调查了解。还有人认为,社会经济越发展,自然灾害损失就越大。这种说发可能符合我国目前的国情,但问题的实质不在于“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在于经济发展(或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性和非正常性。国外的灾害损失数据也表明,在经济刚刚起步的国家,其灾害的脆弱性较高。我国当前海洋灾害的实际,突出暴露出我国目前防御海洋灾害的基础工程性设施的极端脆弱性,同时也暴露出社会和人们只注重从海洋中“索取”而不注重

13、养护海洋的片面性。除此之外,我国在海洋防灾减灾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1)沿海地区的一些政府部门和若干涉海行业的领导,对海洋灾害的危害性和严重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对在我国这样一个极端脆弱的沿海地带搞开发建设必须进行海洋减灾的工程性和非工程性的投入认识不足;(2)目前尚无海洋减灾防灾方面的法律,国家和地区的海洋和海岸带管理也比较薄弱,致使在一些地区加剧了海洋灾害的发生和危害程度;(3)海洋灾害检测系统的建设还不够完善,主要是海上船舶测报设备老化,海上和岸边监测设备也比较落后,缺乏能够监测海洋灾害要素的自动监测设备,整个海洋环境预报系统的自动化程度也比较低;(4)公众缺乏“海洋意识”,海洋防灾减灾的意

14、识宣传工作开展的还不够等。所有这些问题都程度不同地妨碍了海洋防灾减灾事业的发展,必须认真地、不断地加以解决。二、加强对海洋自然灾害灾情的监测能力建设1、加强海洋环境观测能力建设海洋环境观测是防灾减灾的基础,为达到海洋环境观测的现代化,必须在下述领域内加强建设:(1)发展浮标自动监视监测、航空、航天遥感技术。利用电子计算机控制海上自动监测网络,获取连续、大面积监测的系统信息,是海洋环境监测的主要信息来源。20世纪70年代后期,美国、日本、德国、荷兰等国家先后建立了自动监测浮标系统,并同时配合应用航空遥感监测技术。这种先进技术的关键,在于定量传感器的研制。我国目前已有的机载设备是红外/紫红外扫描仪

15、、航空相机、录像机及手持相机等,近期又引进了测视雷达、微波辐射仪等设备。应首先集中力量研究用于例行监测监视系统的多功能水质自动监测器。(2)发展生物监视技术。生物监测技术是利用生物对环境污染产生的反应信息,判断海洋污染的综合生态效应的一种新方法,也是当今污染监测的新技术。目前已在指示生物法、群落结构法及生态系统梯度分析法方面作出过初步研究工作,为我国生物监测奠定了基础。应首先重点开展在海洋生物各层次(分子、细胞、组织、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中污染效应的研究,从中发现最灵敏可靠的污染指标。(3)发展海洋环境模式化管理系统。海洋环境的数字模式化管理,是当今环境管理技术的发展趋势,在某些领域中

16、已接近于实用化。我国在这方面已有一定的基础,应继续加强力量,逐步建立各海域的水质管理数字模型。发展海洋环境自净能力的定量计算方法,着重解决地球化学和生物降解量的定量计算问题,为沿岸水域实施总量控制和定量排放标准创造条件。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海洋环境的模式化管理。(4)改进、提高危害评价的标准和预测方法,以适应越来越复杂的大系统环境问题的研究。环境计量的进展对管理环境起了促进作用。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仪器收集环境信息的效率,更准确地掌握海洋环境情况,提高海洋环境预报预测的准确性是海洋环境监测的目标。2、加强海洋自然效应因子的研究各种海洋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发展都有其复杂的背景和内在的联系,它们是地球系

17、统各圈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类活动(或称第五圈层-人类圈)的参与又起了诱发和加剧的作用。这些海洋性自然变异过程和人类经济及社会系统相互作用,赋予了海洋自然灾害的综合特性和复杂性。因此对海洋灾害规律、机理、群发和伴生特性以及它们在时间和空间变化规律等方面的研究,又不只是海洋科学单学科的问题,而是涉及气象、地球物理、生物等学科的综合性问题。为此,应加强以下方面研究:(1)开展海洋环境变化及其对气候的作用研究、海洋通量与气候波动研究、ENSO循环的物理基础与气候异常研究、全球海平面变化研究、海洋对日-地变化的影响研究,海洋生物、化学、物理等多环境要素相互耦合作用及其变异

18、机理研究。(2)各种海洋灾害成灾规律研究。包括不同灾种之间的相互影响等,如风暴潮与海浪与天文潮的相互作用和联合数值模式研究,赤潮成因机理与防治理论及试验研究,浅水区域海浪数值模式、海冰生消及流冰预报模式研究以及海洋性群发灾害、衍生灾害、次生灾害成灾规律研究等。(3)开展海洋自然灾害变异强度与成灾灾度关系和海洋灾害社会经济学研究,以及灾害经济损失的评估方法研究,加强海上及海岸带防灾工程学研究,研制高精度的灾害性海洋要素预测模式。(4)研究近岸海域污染损害的环境变异与生态系统的演替和环境自净与容纳能力;开展海洋环境与生态健康标准体系建设研究;中国沿海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及其控制优化技术研究;污染物

19、入海总量控制与管理技术研究,包括总量控制模式、总量分配模式、总量控制信息系统和管理方法;总量控制海域的监测与评估技术、流域重大工程及围垦对河口和近岸海域生态环境影响评估与控制技术。开展海洋生态环境修复技术的研究,包括适用于海滩和浅海海湾生态环境污染损害的生物修复技术方法,生态调控技术方法和人工生态环境建造工程技术。3、加强海洋自然灾害预报警报能力建设经过近40多年的努力,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海洋灾害预报警报服务系统。为适应海洋防灾减灾以及海洋资源开发工作需要,除必须采用各种先进科学技术对各类海洋灾害的发生、发展、消亡以及影响它们的各种条件因素进行连续的监视观测,还必须用现代海洋技术、信息

20、技术对海洋自然灾害进行诊断、分析、评估并客观准确地发布灾害现象预报警报。用现代电信技术迅速收集、传输、交换海洋灾害信息情报,建立功能较齐全的现代化海洋灾害预报警报系统。应重点开展的研究工作有:重要海洋要素的预测预报技术:包括近岸浅海风暴潮预报模式、中国海三维温盐场结构短期预报模式、高分辨海面风场预报模式、海冰中长期业务预报技术、远洋预报模式、海上溢油扩散和漂移业务化预报模式、重要流系年际变异预报技术、厄尔尼诺监视预测技术、赤潮多发区的短期预报模式。海洋环境预报业务客观化和自动化技术研究:包括海洋资料四维变分同化技术业务系统开发、海洋水文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研制、海洋数值预报释用研究;海洋环

21、境预报的计算机和网络系统建设:包括计算机系统建设和应用开发、Internest/Internet网络系统建设;海洋环境预报实时信息系统技术研究:包括实时信息传输技术、实时数据库系统、实时信息交换技术。三、加强海洋资源与环境的法制与公共政策管理1、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立法海洋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立法是沿海国家管理海洋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活动的基本措施。在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管理和保护海洋资源与环境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地区充分发挥临海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环境条件优势,掀起了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热潮,海洋产业发展迅速,产值持续增长。虽然海洋有着巨大开发潜力,但由于海洋资源的复合性、开发

22、利用的多宜性和海洋空间容量的有限性,随着海洋开发力度的加大,我国海域使用的无序、无度、无偿等问题日渐突出,不仅导致开发秩序混乱,用海纠纷,而且造成海洋资源严重浪费和破坏。另外,由于过度开发和缺乏管理,每年排入海中的污染物逐年增加,海域污染呈逐年加重趋势,污染范围不断扩大。从而加剧了海洋自然环境的恶化和海洋灾害的严重程度。如1980年以来,我国相当一部分海域因养殖密度过大,排入海中的污水浓度过高,不但引发了病害,使渔业生产遭到严重损失,而且已构成我国沿海赤潮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由于沿岸乱采乱挖海砂与珊瑚,导致海岸侵蚀严重,岸段后退,陆地被吞没,不仅使沿岸工程建筑遭到破坏,而且即使遇到不大的

23、风暴潮,也会造成重大的生命财产损失。类似事件极大地影响了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因此,为保护我国的海洋资源与环境,使之合理、有序、健康的开发利用,必须制定海洋管理综合性法律法规,依法管海,依法行政。近几年来我国已先后制定了一些涉海的专项(或单一行业法规,特别是2000年重新修订了海洋环境保护法,2001年颁布了海域使用管理法),使我国的海洋管理纳入了法制的轨道。但从总体上来看,目前我国的海洋法律制度不健全,尚未形成比较完整的海洋法规体系,有的法规是陆上法规向海洋的延伸,缺乏对海洋固有特性的考虑;有些行业法亦有从本部门发展着眼,缺乏对其他行业的兼顾,特别是对海洋基本法和综合管理法为主体的

24、行业法和地方法相互配套的海洋法规体系。从保障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角度讲,当前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1)以海洋环境保护法和海域使用管理法为依据制定其他专门性法律法规,在此基础上制定地方性海洋资源与环境法规。(2)抓紧组织制定针对海洋开发中出现的新问题的法规。例如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浓度标准”,即企业向海洋排放污水必须低于国家规定的浓度,但世界上许多国家已不再采用这个标准,转而采用“总量控制”。一些企业正是钻了“浓度标准”的空子,将污水用海水大量稀释,使其低于国家标准后再排放入海。这样做,对海洋整体而言,接纳的污染物总量并未改度。因此,应实行“浓度标准”与“总量控制相结合的排污标准”并在有关法

25、规中得以体现。另外,我国目前海上有一些石油平台面临退役,这些石油平台的处置也是一个新出现的问题。因此,国家应尽快制定出台关于石油平台拆除的有关规定与法律。(3)为在制定有关海洋资源与环境管理法规体现对资源与环境的保护,一是要在有关综合经济法规中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二是在有关产业法中,设立独立的环境与资源保护篇章;三是要在刑法中明确危害环境和资源的刑事责任。(4)加强沿海及海上执法队伍建设。建立和健全海洋执法监督机制,提高全民对海洋法制的认识和遵守法规的自觉性,切实保障海洋资源的可持源开发利用。2、海洋减灾立法鉴于我国的海洋灾害多样,灾害普遍(沿海区域),灾害程度严重,必须从观念认识高度上

26、把海洋灾害同人口、环境一样视为国家的基本国情之一,成为国家发展经济,制定政策的基本国策的内容之一。要建立中国特色的海洋经济体制,保护海洋开发利用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建立海洋防灾减灾法律法规体系,使我国的海洋防灾减灾工作走上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道路。为此,对海洋减灾立法提出以下构想:制定海洋防灾减灾立法应遵循的指导方针和基本原则指导方针要以最大限度地防御和减轻各种海洋灾害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保障海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沿海社会安定为基本目标。基本原则为:坚持防灾减灾工作同海洋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资源保护相结合,坚持以预报为主,测、报、防、抗、救各工作环节相结合,坚持“避

27、害趋利”和“除害兴利”,坚持把握全局,突出加强重点灾种、重点地域,并协调好灾害链的关系;坚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发挥国家海洋主管部门、地方和涉海各部门行业及社会参与的做法,坚持“科教兴国”方针,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在防灾减灾及提高综合减灾能力方面的作用;坚持处理好国家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团体及社会公民在执法中的责、权、利关系;坚持全面建立健全符合我国国情的防灾减灾的立法和执法监督部门的分级、分部门、分行业的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2)我国海洋防灾减灾立法体系基本框架海域使用管理法*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海水养殖管理条例海岸带管理条例滩涂与湿地利用管理条例海洋环境保护法*a.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环境

28、保护条例*b.海洋倾废管理条例*c.防止船舶污染海域管理条例*d.防止海岸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管理条例*e.防治陆源污染物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f.防止拆船污染海域管理条例*g.海上弃置平台的拆除标准海上交通安全法*渔业法*矿产资源法*海洋灾害防御法a.海洋灾害发布标准b.风暴潮灾害防治条例c.赤潮灾害防治条例d.海洋灾害经济损失评估标准e.海洋灾害应急条例f.海洋灾害救助保险条例注:*为已颁布的法规和条例。3、海洋管理的公共政策当今世界海洋管理表现出两个最为明显的特征:第一是海洋法律加强,国际海洋管理法制化。联合国通过了海洋法公约确立了海洋底资源开发的新秩序,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的新

29、规定,突破了“领海之外公海”的传统观念,使沿海国家国土主权向海上延伸,这对国际海洋开发和管理有重大影响。第二是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防灾意识增强。由于海岸带和海洋资源的速度开发造成破坏和近岸海域污染的发展,海洋状况恶化,危及海洋生态平衡和海洋资源的持续利用,因而海洋环境保护成为海洋管理的主题。随着海洋开发利用规模不断扩大,对海洋的依赖性越来越高,风险也越来越大,防灾问题变得十分迫切。为此我国制定海洋管理政策应在以下方面重点体现:(1)了解海洋,增加海洋意识,转变海洋观念。国家和社会的海洋意识和海洋观念的强弱直接影响海洋开发活动和海洋管理工作,提高全民的海洋意识,是海洋管理工作得以强化的基础。加强宣

30、传教育,使全社会关心和了解海洋国土与陆地国土同样是我们的宝贵财富,认识海洋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2)制定海洋总体规划,实施海洋综合管理。这也是当前国际海洋管理发展趋势。海洋功能的复合性使海洋管理需要充分考虑多种功能和资源利用间的冲突与权衡,需要考虑特定历史阶段社会经济对环境的要求和对资源的需求,从而制定出各历史阶段的海洋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目标,形成有利于海洋开发利用,有利于保护区域环境的良性互动。海洋总体规划应包括:海洋资源开发规划、海洋经济规划、海洋环境保护规划、海洋减灾规划、海洋功能区划、海洋灾害区划。(3)努力推进海洋法制建设。加强海洋法制建设是促进海洋资源、环境管

31、理体制形成与完善的重要条件。当前,加强海洋法制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制定海岸带管理法、海岛开发和保护管理法、海洋减灾法等,与已颁布的海洋环境保护法和海域使用管理法配合形成完备的海洋综合管理法律制度,在加强海洋法制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海洋执法队伍建设,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做好执法管理工作。(4)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工作。海洋环境保护要继续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监督管理。全面落实海洋环境保护法,做好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加强海洋环境调查、监测,加强污染源治理,严格海洋工程和站岸工程的环境管理,优先解决近岸海域环境污染加速扩展问题,近岸海域大面积赤潮灾害问题,近岸海域环境破坏问题等,加

32、强海洋生态建设,保护好近海高生产力生态系统。同时,建立重点海域排污总量控制制度,开展对渤海、长江口、珠江口、杭州湾等重点海域的污染治理和保护。(5)大力发展海洋科学技术。海洋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都依赖于海洋科学和技术的创新与进步。应加强海洋基础科学研究,实施重点海洋环境调查,建立海洋环境和资源管理保障体系。加强海洋环境监测预报系统能力建设,建设海洋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提高海洋管理和公益服务能力。促进研究开发海洋高新技术,推动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四、高度重视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海岸地区的影响评价1、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对中国海岸带环境的影响(1)全球海平面上升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海

33、平面升降变化,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重大环境问题。长期地面气温观测资料证明,过去100年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0。5。这主要由于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的影响,大气中一些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氯氟(CFC)、一氧化二氮(N2O)和平流层中的臭氧(O3)的浓度一直在增长。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的评估报告,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CO2的浓度增长了30%。CH4增加了14.5%,N2O增加了15%。1994年大气中CO2的浓度为358×10-6,CH4浓度为1720×10-9。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1992年给出的六种温室气体构想方案

34、(IS92af)说明未来温室气体排放设想是广泛的。1995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完成的第二次评估报告指出,全球温度的最新预测结果是在IS92全部温室气体排放方案的基础上,考虑温室气体和气溶胶的作用,气候模式预测未来2100年的全球温度上升幅度为1.03.5,比1990年的评估(1.04.5)要低,这主要是由于考虑了气溶胶冷却作用的结果。(2)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中国的海洋研究人员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对地质历史时期晚更新世以来的海平面变化进行了深入研究,以寻求其长期变化规律来预测未来海平面变化趋势,郑文振等对中国沿岸验潮站进行了筛选,共选出50个长期验潮站的月平均海平面数据

35、序列,进行了计算分析后发现海平面上升的站有41个,占82%;海平面下降的站有9个,占18%。从总体上看,中国沿岸海平面变化呈上升趋势。海平面上升的平均年变化为1.42.0mm/a(即1.7±0.3mm/a),比全球海平面平均上升速度1.5mm/a还大些。我国学者研究给出的中国沿岸海平面上升速度虽在数值上有所差异,但均在1.7±3.0mm/a的范围之内(见表9)。表9中国沿岸海平面上升速率作者研究岸段上升速率(mm/a)依据尤芳湖(1981)中国东部沿岸2.58个验潮站赵明才等(1986)中国沿岸2.310年周期法王志豪(1986)中国沿岸3.013个验潮站于道永(1986)

36、中国沿岸2.116个验潮站俞慕耕(1989)中国沿岸2.610年、11年周期法郑文振等(1989)中国沿岸1.448年验潮站郑文振等(1992)中国沿岸2.050个验潮站(3)海平面上升对中国海岸带环境的影响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未来相对海平面上升对中国海岸带的环境可能有以下影响:海岸滩涂、湿地减少。海平面上升将引起水深零米线向海岸线的推移,造成海岸滩涂减少,湿地损失。我国沿海滩涂和湿地有着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系统。滩涂的土质肥沃,生物种类繁多,是牡蛎、贝类、鱼虾和海带等海产品养殖的重要场所。湿地是农田、盐田、苇地和大米草的开发基地和一些鸟类和珍禽的栖息地。沿海滩涂与湿地的开发价值极高。据

37、季子修等就海平面上升对长江三角洲附近沿海滩涂和湿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从江苏灌河口至钱塘江口1028公里长岸线的沿海地区,共有滩涂面积3956平方公里(1990年),湿地面积1252平方公里(1990年)。若海平面上升0.5和1米时,滩涂面积分别比1990年减少9.2%和16.7%,湿地面积减少20%和28%,并发生高级类型向低级类型(盐土草甸高位沼泽低位沼泽)的退化。由于湿地受损,原湿地中栖息的动植物尤其是一些珍禽将发生相适应的环境迁徙,给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造成损失。对海岸的侵蚀作用增强海岸侵蚀是一种世界性现象。造成海岸侵蚀的主要因素有海平面上升、海岸陷落、潮水入侵、海岸人工建筑、

38、海边采砂等。海平面上升与其他自然和人为造成的海岸侵蚀相比,是一种缓慢而持续长久的作用,但危害却很大,不容忽视。海平面上升后,在淹没部分土地的同时,海水不断侵蚀未被淹没的海岸。由于海浪的冲击作用,使砂质海岸伴随季节变化而起伏变迁。在秋冬季节,海浪把砂料带离海岸,致使对上部海岸的侵蚀作用加剧,春夏季节,海浪把砂粒重新送回海岸,使秋冬季节的海岸趋于恢复,如此周而复始。然而由于海平面升高,在海浪对海岸的这种长期冲击作用的过程中必然有一部分砂料滞留在海洋中,这种持续长久的作用将使海岸线后退,海岸被侵蚀。台风和风暴潮灾害加剧全球变暖会使热带海洋温度升高,有利于台风的生长和发展。根据1987年Emanuel

39、的台风模拟结果表明,全球变暖将会使台风强度增大,并预测到21世纪中期大气中CO2浓度加倍时,台风强度将会增大40%50%。王建等根据模型预测结果指出,随着温度的升高,西北太平洋台风发生频率及在中国登陆台风的频率均呈增大趋势。当温度升高1.5时,西北太平洋台风发生频率增加2倍左右,在中国登陆台风的频率也将增加1.76倍。随着台风发生频率和强度的加大,台风暴潮在中国沿岸发生的频率和强度也会相应增大,从而更加剧了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地区的灾害影响程度。洪水泛滥的机率增加。海平面上升使入海河流洪水泛滥的机率增加,其原因是由于海平面上升使水面抬高,改变了陆地原有的排水能力,给洪水疏散造成困难,并且在滨海地区

40、遭受洪水袭击时易使排水系统产生回流效应,导致沿海地区水质劣变,水域污染加重。其次是由于海平面上升长期对海岸造成的侵蚀作用,使沿海地区更易遭受洪水侵袭。造成土地盐碱化海平面上升将导致海岸盐水成分向陆地延伸。在近岸地区,淡水浮在盐度较大的海水之上,盐水层就象一个楔子,海水越近陆地,淡盐海水的分界线距地表越近。海平面上升造成海岸线后退,淡盐水分界线随之上升,这种海水向上和向陆地方向的变化,意味着滨海地区土地盐碱化面积的扩大。2、全球气候变化条件下中国海岸带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措施(1)加强海岸带保护。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治理侵蚀岸段;采用经济处罚与行政惩罚手段严防乱挖岸滩;建设海塘、堤坝、防止洪水泛滥

41、,防止海平面上升导致潮水泛滥和沿海低洼地区被永久性淹没。(2)加强海岸带水资源管理。改变目前水资源管理状态,大力推行废水资源化,探索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的回收利用的有效途径,严格限定地下水开采,引导企业推行清洁生产,对沿岸的工矿企业的用水大户要提倡采用以节水减污为目标的循环用水的新技术,探索建立区域重复用水系统;最大限度地降低新水消耗,减少污水外排量。(3)合理安排海岸带土地利用。海岸带土地包括滨海已利用的农田、林地、草地、滨海荒地、滩涂。这些土地有多种用途,农业、渔业、盐业、矿业等都可能有需求,形成用户矛盾。因此,制定海岸带土地利用方案,编制海岸带土地利用规划和功能区划,实行许可证制度,在用户

42、冲突比较多的岸段,依据功能区划和规划的原则,要确定岸段利用的优先领域。(4)加强海岸带海域使用管理。海岸带海域与陆地的分界线一般以海岸线为界,其中一部分滩涂可能成为海陆重叠区,在管理实践中要通过行政手段划界。海岸带的海域是交通、水产养殖、盐业、旅游和娱乐等行业利用的区域,不同用户要求利用同一海域,用户之间的相互影响问题非常突出,是海岸带管理的重点。应依照海域使用管理法,建立有偿使用制度;采用与海岸带土地利用同样的方法,编制开发利用规划和功能区划,实行许可证制度。(5)建立海岸带生态系统保护区。这是保护海岸带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的有效措施。可在山东莱州湾、胶州湾、江苏沿岸、福建湄州湾等地新选划滨

43、海湿地生态系保护区;可在珠江口、辽河口、长江口、钱塘江口、晋江口等地新建河口生态系保护区;可在海南清澜港、东山岛、南沙永暑礁和西沙群岛等处选划珊瑚礁保护区。在福建福鼎、九龙江口、津江口、广东通明海、广西珍珠港等地新建红树林生态系保护区;可在河北的七里海、山东的马山、海南的新村港和黎安港等处建立泻湖生态系保护区;在广东、广西、海南沿岸选划建设暖水性海草生态保护区,在山东、河北、辽宁沿岸选划建设温水性海草床生态系保护区。(6)加强海岸带生态系统防灾减灾功能建设。在亚热带海岸如海南、广西、广东、福建沿海适宜滩涂大规模种植红树林,建设“海岸绿色长城”;在海南岛周围及广西、广东附近海域,开展珊瑚移植和培

44、育活动,形成一定规模的人工珊瑚礁;在辽宁、河北、山东、广东、广西、海南沿岸海岸侵蚀严重区域人工种植海草床等。五、高度重视海洋经济发展中的风险管理1、海洋开发与利用中的风险管理措施(1)强化海域使用和海洋开发利用管理。政府职能部门应依据海域使用管理法加强沿海地带经济综合开发的统筹规划,加大海域及海岸带开发利用管理力度,要组织跨部门的专家开展沿海地区综合开发利用的科学论证和风险评价,科学确定海域功能,保证资源的合理配置,以防止一些单位和个人盲目投入,无序、无度的开发,从根本上调整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以及资源的关系,整顿和规范海域开发秩序;要禁止或严格限制破坏性开发活动,如围垦,砍挖沿海植被或海砂等活

45、动,改变传统的以大量消耗资源和粗放经营为特征的开发模式,建立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新的市场机制。要建立一支统一强大的海上执法队伍,以维护国家海洋所有权,保护海洋环境,最终实现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2)制定海洋灾害防御区划和风险区划在海洋开发利用活动中要充分考虑到自然灾害的制约因素,为此,要进行减灾区划和风险区划。在调查了解海洋灾害的成灾规律、灾害的时空分布情况,自然社会现象,历史资料分析和各海区灾害结构类型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海洋灾害的机制研究和外界气候环境条件预测(如台风、海洋环境污染等)进行海洋灾害预测和灾害区划,在此基础上,结合社会经济条件,进行海洋灾害风险区划。这是防御和减轻海洋灾害的有效途径。美国在沿海防灾减灾方面非常重视灾害的区划,不仅编制了各州的海洋灾害风险区划,而且形成一种法规性文件和成果,规定在各州的灾害风险区采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