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我国两次“民工荒”的特点、内涵与启示_第1页
新世纪以来我国两次“民工荒”的特点、内涵与启示_第2页
新世纪以来我国两次“民工荒”的特点、内涵与启示_第3页
新世纪以来我国两次“民工荒”的特点、内涵与启示_第4页
新世纪以来我国两次“民工荒”的特点、内涵与启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馳两欠悌点.内涵与启示2017-11-30 14:57:57 理论导刊 2017 年 11 期汤希摘要:步入21世纪以来,我国从沿海地区到内地陆续出现了“民工荒”,并 在此基础上发展为全国性劳动力短缺。这意味着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无限 供给阶段正逐渐消失,即中国经济迎来其发展的刘易斯拐点。这对我国经济发展 既是挑战,更是机遇。为此,应正确认识、科学规划,切实利用这一机遇推动产 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为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和“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 积极提供有利条件。关键词:“民工荒”;刘易斯拐点;劳动力市场;有限剩余中图分类号:f24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 (

2、2017) 11-0071-05ht新世纪以来'民工潮”的退却和氓工荒喲出现,预示着我国刘易斯拐点与经 济发展新阶段的到来。在当前我国步入“三期叠加”的新常态和国民经济从高速向 中高速增长战略转轨的背景下,将相关材料整合起来进行综合性的历史分析,对 于在农村劳动力从“无限供给”转入“有限剩余”的新阶段,推动各项工作转型升级 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一、新世纪以来两次“民工荒”的特点新世纪以来,以往人流汹涌的“民工潮”逐渐退却,特别是2004和2010年 两次“民工荒”进一步加剧了这一问题的发展。详细分析这两次“民工荒”的特点, 对全面了解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和寻求正确

3、有效的应对措施,有着重要作用。1.2004年的“民工荒 2004年春,粤、闽、浙等沿海发达地区相继出现了“民 工荒”,其中以珠三角为甚。这次“民工荒”具有以下特点:(1)从地区分布看, 主要发牛在珠三角、闽东南、浙东南等加工制造业聚集区。其中珠三角地区缺工 最为严重,缺口近200万人。(2)从行业领域看,主要集中在“三来一补”的劳 动密集型企业,特别是竞争激烈的服装鞋业、玩具制造、电子装配、塑料制品等 领域。(3)从企业类型看,主要发生在中小私营企业和部分台资企业中。这类 企业对员工的管理大多比较苛刻,一般都采取扣押身份证或抵押一两个月工资的 做法,在务工人员中口碑较差。(4)从收入情况看,收

4、入高低与缺工程度有直 接关系。月均工资在700元(含加班费)以下的企业,招工普遍较难;7001000 元的企业,招技工较难,但用工基本可以保证;1000元以上的企业招工基本没 有问题。(5)从缺工对彖看,严重短缺的主要是1825岁的年轻女工和有一 定技能的熟练工。如对福建晋江100家纺织服装类企业调查发现,有80%的企 业明确表示只招年轻女工,而这与当地劳动力市场上求职女工只占35%的情况 形成鲜明对比。1事实上,这次“民工荒”是在城镇失业人数上升、农村向城市转移的人数增多、 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三碰头”情况下发生的。因此,“民工荒”与“就业难”并存, 构成了我國劳动力市场供需的一个悖论。对

5、此,学术界进行了多方面研究。如蔡 xc昉.tif, jz认为,从这一时期开始中国劳动力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从 劳动力无限供给转变为有限供给,今后新增劳动年龄人口数将持续低于劳动力需 求量。因此,劳动力总供给的相对不足,是导致这次“民工荒”的关键。2劳动保 障部的课题组认为,这次“民工荒”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工资待遇长期徘徊, 劳工权益缺乏保障;二是企业用工需求迅猛扩张;三是东南沿海多年来的经济增 长模式而临转变。张丽宾认为,这次“民工荒”的根本原因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所 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即既能满足流入地企业需求、又反映出外出就业的农民工数 量有限。3简新华等认为,这次“民工荒”是在中央政府

6、的优惠政策向农村倾斜、 力求实现社会均衡发展的情况下产生的,暴露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性障 碍。其中,就业、工资、劳动保护、职工培训制度上的缺陷,是引发这一问题的 主要原因。上述研究虽在研究视角和侧重点上存在差异,但其结论和观点都 各有可取之处。2.2010年的“民工荒”。“民工荒”一词,曾因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而淡出人 们的视野。然而随着经济逐步回暧,自2009年8月起新的“民工荒”卷土重来。 相比于前次,这次“民工荒”不只是“技工荒”,还是“普工荒”;不只是“节后荒”,还 发展为“全年荒”;不仅是沿海发达地区的“局部荒”,还成为包括劳动力输出地在 内的“全国荒”。仔细分析这次“民工荒

7、”,可以发现一些重要变化。(1) 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速迅速下滑,农村劳动力从无限供给真止转向有限 剩余。劳动力供给的基础是劳动年龄人口,而劳动年龄人口的增减与生育政策及 生育率密切相关。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延续,我国早已进入低生育阶段,2000 年以后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率就已明显趋缓,2012年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 则第一次出现绝对下降,比上年减少345万人。于是,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 就从无限供给真正转向了有限剩余。因此,随着世界经济企稳和中国经济趋暖, 无论沿海还是内地纷纷出现“招工难”。这种因人口增长和劳动力供给的整体格局 发生转变而导致的“民工荒”,与2004年在局部地区因供需错位等因素导

8、致的“民 工荒”,有较大差别。(2) 东部沿海地区吸引就业的“拉力,与中西部地区对务工人员向外的“推力”, 双双减弱。能获得相对较高的收入,是改革开放以来驱动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 主要因素。但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入中后期,沿海地区的土地、资金、原 材料、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从而日渐使企业的成本上升、利润减少、竞争力下 降。说明这一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已十分紧迫,从而自然会大 量减少从事简单劳动的劳动力,而增加能从事复杂劳动的劳动力。同时,随着制 造业中心从“珠三角”向“长三角”、环渤海等地区扩展,劳动力的需求由一中心变 成为多中心,特别是国家大力支持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

9、老工业基地等, 以及中央在国际金融危机和“新常态”下对内地进行的一系列刺激性投资,都导致 传统劳动力输出地区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大为增强,甚至出现了中西部从东部“抢 人”的现象。如成都、重庆、武汉、西安等中西部城市,几年内出台了各种政策 截留返乡农民工,与此同时,东部地区则前往中西部省份开展招聘。据国家统计 局的报告,20082012年外岀农民工在不同地区务工的收入水平均有较大幅度 提升,但中西部比东部增长更快。于是,东部地区的农民工的占比由2009年的 436%,下降为2012年的426%,其中外来农民工和本地农民工分别下降了 04 和29个百分点;而中部地区的农民工占比则由2009年的311%

10、,上升为2012 年的314%,其中外来农民工和本地农民工分别上升了 02和1个百分点;同样, 西部地区的农民工占比由2009年的253%,上升为2012年的260%,其中外来 农民工和本地农民工分别上升了 02和19个百分点。这就是说,当地区间的比 较优势趋于缩小时,加之“交易费用”和“机会成本”等的考量,来自于中西部地区 的农民工越来越倾向于返乡就业。endprint(3) 农民工的权益和就业保障意识进一步增强。农民工工作时间长、待遇 低,劳动保护和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因此“民工荒”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权益荒” 和“制度荒”,是农民工对城市噺二元社会结构”的无声反trio2004年氓工荒”时

11、, 一些原来在“珠三角”就业的农民工流向保障条件相对較好的“长三角”,可以说是 农民工在“用脚投票”。虽然此后政府出台了一些保障性的法律法规,但2008年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的种种境遇,使更多的农民工变得更加理性,更加关注安全 保障、工作尊严、职业前景等。因此,当2010年后随着经济回暧,即使很多沿 海企业开出诱人的工资,但如相关条件和保障不到位,还是不太容易招到以往那 种“忠诚”的农民工了。此外,实际工作中权益和保障的缺乏,也使不少有了些资 本积累的农民工,更愿意回乡投资创业。(4) 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农民工的主体,“代际差异”决定了廉价劳动力时 代已趋结束。由于老一代农民工逐步淡出历史舞台

12、,以80、90后为主的新生代 农民工遂日渐成为农民工的主体。相比于老一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由于时代 背景和成长环境不同,其价值理念等有了诸多显著的变化,如更注重人格尊严、 看重社会保障、呼唤合法权益、追求社会地位、渴望自我实现等等。虽然由“扛 着编织袋”升级为“拉着拉杆箱”进城打工,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但 新生代农民工也或多或少地丧失了老一代农民工吃苦耐劳、忍耐克己的精神。如 “富士康n连跳”中的当事人,都是1926岁的青年,有着区别于其父辈的价值 观念和人生态度。所以,如果企业不在工作环境、管理制度、合法权益、社会保 障等方而做出改善,劳资矛盾就会进一步增多并激化。事实上,20

13、10年的“民工 荒”和当前“新常态”下劳动力市场上的诸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新生代农民 工对不平等劳动关系抵制而产生的。二、新世纪以来两次“民工荒”的内涵随着新世纪以来两次“民工荒”的出现和其后进一步的发展,关于其内涵 中国经济发展“刘易斯拐点”是否到来的问题,引起了学术界的热烈讨论。事实上, 对刘易斯模型理解上的偏差是造成这类分歧的主要原因。发展经济学的代表人、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瑟刘易斯,于1954年发表 的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一文,开创了这一问题的研究。他认为, 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市场是二元性的,即劳动生产率在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间具 有不对称性。这样,传统部门的剩余劳动力会

14、不断地转移到现代部门,并且这一 过程将一直持续到现代部门的发展把传统部门中的剩余劳动力吸收殆尽,直至出 现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时为止。按这一模型的假设,刘易斯拐点就是从劳动 力剩余的二元经济走向成熟的一体化经济的分界点。持否定意见的观点,多是从 这一模型出发,认为我国农业部门的劳动力依然庞大,城镇又而临着新增劳动力 供给的压力和失业问题,因此“民工荒”只是一个假象,中国并没有出现刘易斯拐 点。实际上,在上述刘易斯模型的基础上,拉尼斯和费景汉于1961年将农业部 门的发展引入分析,提出除廉价劳动力外,农业部门还向现代部门提供农业剩余, 从而将这一模型的一个拐点拓展为两个拐点。在拓展后的刘易斯模

15、型中,经济发 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农业劳动的边际生产率为零或很低,劳动力向现 代部门的转移具有无限弹性。随着大量农村劳动力的流入和现代部门的扩张,经 济发展进入第二阶段,即农业劳动的边际生产率上升,减少农业劳动力的供给会 诱发粮食产量下降,从而造成粮食价格和工资上涨。在经过现代化改造,使农业 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到能有效满足现代部门的需求时,部门间的均衡发展就会 把经济发展带入第三阶段,即经济一体化阶段。上述过程有两个拐点:一是刘易斯第一拐点,即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的转 换,拉尼斯将其称为“短缺点”,也就是劳动力供给从无限供给转向有限剩余的阶 段。此时虽然边际产出为零的剩余劳动力已经转

16、移完,但还存在着边际产岀低于 平均产出的过剩劳动力。所以在第二阶段中,传统部门还存在着大量隐蔽失业者 或非充分就业者。随着这些劳动力的继续转移,其边际生产率也会不断上升,从 而其工资水平也会逐渐上涨。二是刘易斯第二拐点,即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的 转换,拉尼斯将其称为“商业化点”,也就是有限剩余的劳动力被完全吸收。此时, 农业部门和现代部门的劳动边际生产率已经趋同,工资水平大体一致,二元经济 终结。事实上,近年来关于我国是否进入刘易斯拐点的争论,主要集中在我国经 济发展是否越过了第一个拐点,即农村劳动力是否从无限供给转向了有限剩余。 不难理解,如果有学者将这一争论理解为刘易斯第二拐点,那就不可避

17、免地会产 生分歧。根据拓展后的上述模型,刘易斯拐点的到来有两个标志:一是农村剩余劳动 力大幅下降;二是农业工资水平显著上升。近年来的经验数据充分表明,我国确 已进入刘易斯拐点。1 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不断下降。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带来了农村剩余 劳动力第一次大规模流动,开启了“民工潮”的序幕。从1992年到2012年,农 业就业数量由391亿下降到258亿人 就业比重由585%下降到336%。6农民 工的出现和持续转移,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幅减少。农业部的数据显示,仅1995 年到2007年,外出农民工的数量就从5066万人增加到12609万人,占农村劳 动力总量的比例从103%±升

18、到265%o据研究,在我国农业劳动力总人口中, 40岁以上的劳动力占了近53%,所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远不像人们想彖的 那么多。793177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也显示,虽然外 出农民工的数量从2008年的14041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16336万人,但其增 速已明显变缓。值得注意的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并没有带来农业产出的下降,这 得益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惠农政策的实施。在我国农业总产值由1992年 的558800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1493154亿元,再到2012年的4694046 亿元的同时,大量现代生产要素,如农业机械总动力指数、农用化肥施用量、农 药

19、施用量等,替代了劳动力、土地等传统生产要素,从而有效促进了农业增长和 部门间的平衡。如以1992年为100的话,2002年的农业机械总动力指数、农 用化肥施用量、农药施用量分别为191、148和164,到2012年时又进一步增 长为 33& 199 和 226。endprint2. 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使劳动力的供给无法满足需求。改革开放以来,我 国在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经历了一场人口生育率的急剧变化。自从1992 年我国总和生育率降到20后,便一直处于替代水平之下。2010年联合国发布的 世界生育率模式,就将中国列入总和生育率在15以下的低生育率國家行列。 生育率的持续下降,自

20、然会使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率迅速放缓。如从2004-2011 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量以每年136%的速度减少。据联合国预测,我国劳 动年龄人口的比例在2010年达到719%这一峰值后,会开始不断下降,到2030 年时将下降到672%o从绝对量看,在2015年前后达到998亿这一峰值后,也 开始会不断下降,到2030年时将下降为983亿。836-93而据国家统计局公布 的数据,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己在2012年时第一次岀现下降, 比2011年的94072万人减少了 345万人。9这一变化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供 给将日趋紧张。从对劳动力的需求看,伴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不论城市还是农

21、村对劳 动力的需求都在不断增加。据相关研究,由于城市化对城镇就业的带动作用,与 2009年相比,叶二五”规划末我国城镇将新增就业5859万9836万人。而与 此同时,我国劳动人口的增量仅为2400万左右。841-96显然,劳动人口的增 长,将比不上城市化所带来的就业人数的增长。事实上,新世纪以来,我国对劳 动力需求的增长速度已超过了劳动力供给的增长速度。3. 农业工资和农民工工资都在不断上涨。根据前述理论模型,在二元经济中, 如果农业部门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劳动力的供给弹性将会非常大,对现行工资 水平不会产生影响。反之,如果剩余劳动力数量不断减少,劳动力的供给弹性将 会下降,从而对现行工资形成

22、上涨压力。因此,观察工资变化是判断刘易斯拐点 是否到来的直接依据。从农业工资水平来看,农业长期雇工的日均工资在20世 纪90年代之前约为15元左右,20世纪90年代后约为22元左右,从2005年 开始则迅速上升,到2007年时为31元。农业工资大幅上涨的这两个时段,正 好与20世纪90年代初的“民工潮”和2004年以来的“民工荒”,对劳动力的大幅 需求相契合。10从农民工工资水平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其现价名义工资呈总体增长态势,不 同时期增速差别明显。如果扣除物价变动因素,农民工实际工资及其变动情况可 分为三个阶段:一是20世纪80年代,实际工资有明显增长,年均增长率约为 6%;二是20世纪80

23、年代末到90年代末,除去19921993年有明显增长外, 实际工资涨幅不大;三是进入新世纪后,实际工资增长较快,年均增长10%左 右。门另据国家统计局农调队的数据:20世纪90年代中期农民工现价月均收 入约为500元左右,随后几年增长较慢,20012003年增长到640690元, 此后开始大幅增长,2007年时超过1000元,2010年达1690元,2012年进一 步涨到2290元。4. 工资差距缩小和收入分配改善。在刘易斯拐点到来的情况下,随着劳动力 市场由分割逐渐趋向统一,熟练工人与非熟练工人间、不同行业间、不同地区间 的收入差距将会缩小。同时,随着劳动力资源变得fi渐稀缺,工资收入在国民

24、收 入中的比例将不断提高。而所有这些,都将会使收入分配状况得到改善。这些年来我国相关领域的现实情况也印证了这一点。自2003年以来,不仅 农业工资和农民工工资都在显著提高,而且农民工和城市职工间的工资差异也在 逐渐缩小,其基尼系数已由2001年的037下降为2010年的033。而且在这其 中,农民工内部不同技能人员工资的基尼系数也由2001年的0396,降为2005 年的0334和2010年的0319o同时,区域因素对工资差距的影响,也由2001 年的56%降为2010年的51%。12正是在此基础上,有学者认为因为农村剩余 劳动力基本快转移干净,所以劳动力收入所占份额将会继续上升,今后讨论的问

25、 题将是劳动力工资增长过快的问题。13此外,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 长首次跑赢gdp,并连续领超3年;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也跑 赢了 gdp。事实上,2010年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主要是由于城镇、 农村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同时缩小所带来的。14三、新世纪以来两次“民工荒”的启示1 刘易斯拐点是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发展中国家在通 向现代化的征程中,必须通过市场化、城市化、工业化将大量剩余劳动力,从第 一产业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等现代部门。当越过刘易斯第一拐点后,劳动力市 场的重大变化将随之引起资源禀赋比较优势、资源配置方式、经济增长方式等的 转换升

26、级。当越过刘易斯第二拐点后,规范有序统一的市场体系才能形成,国民 经济的运行也才能更为高效平稳成熟。正因如此,成功跨越这两个拐点是任何国 家实现现代化的必备条件。2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从无限供给转向有限剩余的新阶段,党和政府应切 实大力加强各级各类劳动力教育和培训工作。经过改革开放30余年的转移和吸 收,刘易斯第一拐点已经到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已然减少。这意味着我 国劳动力资源的充裕性下降、稀缺性增强,而资源禀赋比较优势的这种变化将会 驱使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更多地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信息密 集型产业升级过渡。这就需要党和政府切实大力加强各级各类劳动力教育和培训 工作,通过

27、提高知识水平、科研能力、专业技能、职业技术等,全面提高劳动者 的素质和能力,积极推动劳动力平稳有序地向高端产业部门流动。3努力消除一切限制劳动力流动和转移的制度性障碍,积极营造城乡统一的 劳动力市场。二元分割的劳动力市场不仅不利于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还会加剧 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滞缓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因此,今后应全力推 动户籍制度、教育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努力消除一切 限制劳动力流动和转移的制度性障碍,积极营造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使城乡 劳动者能在统一、规范、有序的市场上公平竞争,提高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效率。 en dpri nt4在刘易斯拐点到来和国民经济发展步入“三期叠加”的新常态下,各级政府 应全而部署和有效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各项工作。刘易斯拐点到来和“三 期叠加”新常态的出现,都对我国今后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内涵集约型发 展,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这就需要一方而通过大众创业来增加更多的市场主 体、市场动力、市场竞争,培养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引擎;另一方而通过万众 创新,来创造出更多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市场,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所以,各级政府全而部署和有效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各项工作,是我国 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富民之路、公平之道、强国之计。5“民工荒”的出现和刘易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