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理论和我国产业结构战略调整笔记_第1页
产业结构理论和我国产业结构战略调整笔记_第2页
产业结构理论和我国产业结构战略调整笔记_第3页
产业结构理论和我国产业结构战略调整笔记_第4页
产业结构理论和我国产业结构战略调整笔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产业结构理论和中国产业结构的战略式调整南开大学 王述英第一讲 10月30日主要内容: 产业结构理论 中国产业结构战略调整一、 产业结构理论引语:“结构”的重要性1、“产业经济学”基本内容产业结构理论:基本理论、产业组织理论、产业布局理论,产业政策, 政府规知。2、经济发展:一是总量增长,二是结构优化(内在,深层次)结构是经济增长的变量。结构是资源禀赋的转换器。结构调整是让比较优势发挥作用。3、产业结构是国民经济深层次问题,是经济结构的基础。4、当前结构调整进入了新时期。世界产业转移和调整在深化。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由适应性调整转入战略性调整。产业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主题和主线。我国将进入金融危机后

2、的新成长阶段,新增长周期的推动力更加依赖产业结构升级。(一) 产业分类1、 产业结构指构成社会经济的产业组成,以及它们之间质的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各产业之间在生产规模上的比例各产业之间联结方式2、 产业流行分类法(1) 三次产业分类法费希尔(新西兰)1935年首次提出第三产业概念。克拉克(英)1940年首次提出三次产业分类法。 中国1985年引入三次产业分类法和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概念。(2) 标准产业分类法。联合国1971年颁布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索引,分为十大项,下有中、小、细项四个层次。(3) 两大部类分类法(4) 农、轻、重分类法(5) 生产要素密集度分类法(6) 其它分类法:

3、德国霍夫曼分类法霍夫曼系数指资本资料产业和消费资料产业的比率。(二)产业结构的经济增长效应1、理论说明市场无形之手不是万能的;均衡是古典经济学的精华;(供求平衡,产业经济学不同意这一观点)产业结构变动,部门之间有差异;(产业经济学观点)非均衡是一种普遍性理论;古典经济学增长模型把结构(变动)排除在外。(古典的各种要素:劳动、资金)现实是各部门从未出现过相等的边际效益,结构主义学派论证了“劳动和资本从生产率低的部门向高的部门转移能够加速经济增长”,结构是经济增长的变量。(结构不好量化)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加速经济增长。2、各国经济实践的注释完全市场调节时代已不复存在,各国都出台形式不同的产业政策,

4、如美国对农业的保护和援助,西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日本不同时期不同产业政策。英国衰落,(相对美国和日本)的重要原因在于没有成功地完成产业结构的及时调整。日本在不同时期,实行不同的产业政策,其快速发展与它全面推行包括结构调整在内的产业政策有关。(三)产业结构演进的决定因素1、收入、需求及需求结构(三个层次) 收入:货币量 需求结构:中间需求(影响中间生产结构) 原材料产品、棉花、纺线、布    最终需求(影响最终产品生产结构) 最终需求:消费品需求-投资品需求 收入决定更多需求,需求决定需求结构,进一步影响产业结构。关联:收入水平提高需求升级、消费结构改变产

5、业结构变动德国学者恩格尔揭示食品支出在整个收入支出中比重呈下降趋势,即是恩格尔系数下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恩格尔系数下降。消费结构的变化,消费需求不断升级。我国09年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降到37%和43%左右,总体上已达到小康到富裕的消费阶段。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变动趋势是经济服务化和产业(物质)空心化。 11月2日2、要素供给及其结构(生产要素) (1)要素的数量及生产率。(劳动力、技术、资本、土地) (2)各种要素的相对价格;相对价格影响要素的替代性。如劳动力价格,技术价格,相对价格影响要素的替代性  (3)要素的技术和工艺水平 (4)要素在部门间转移和流

6、动:取决于体制,制度的因素3、进出口结构和国际投资结构4、比较劳动生产率,亦即相对国民收入5、技术。技术是本源因素。技术演化促进产业结构演进,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提高-产业结构升级。新制度经济学6、制度、产业政策、政府规制(四)产业结构演进规律主要经典人物:1、 两大部类增长规律(1) 马克思的产业按比例协调发展规律;(2) 列宁的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规律。2、 三次产业比重变动规律(1) 配第克拉克定理;(2) 库兹涅茨法则。3、 主导产业转换规律罗斯托4、 工业化进程与工业结构演变规律(1) 钱纳里的工业化阶段理论;(2) 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3) 工业结构的高加工度化演进规律。主要分

7、两个层次分析:三次产业结构演进:(1) 配第的发现。1690年在政治算术一书的结论:工业比农业,商业化工业收入高。配第的发现为探求结构演变规律指明了方向。(相同的投入,工业收入高。)(2) 克拉克法则。克拉克在1940年的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中,对若干国家统计资料研究得出结论:随着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收入进一步提高,劳动力就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第三讲 11月3日 工业内部演进(工业化):初期、中期、后期(轻工业、重工业,原材料和加工工业、制造业)从一个产业内部,以第二产业为代表,即工业化,农业、服务业亦如此。工业化和工业现代化是产业结构变动的基础。工

8、业内部结构主要是轻与重,基与加。一般认为四个阶段:轻化重化高加工度化后工业化。轻化:工业化初期,农业转向轻工业中期,由轻工业转向化学工业第三,由工业向高加工度工业,附加值不断增加。初加工,深加工、精加工。工业化完成第四阶段:后工业化社会标志:第三产业产值高于第一、第二产业的产值。与上述结构转换同步的是资源结构的有序变动:轻化阶段劳动力占突出地位;重化阶段大量资本投入:高加工度化基础突出。工业化又表现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有序转移。(五)产业结构演进方式:渐进式和突变式1、结构演进的渐进式按演进规律内在要求,由市场机制作用而循序推进的模式,如先行国英、法工业化前后用了近200年。2、

9、结构演进的跨越式(1)含义。演进在时间上并非匀质匀速,是渐进和突变的统一。跨越式是一种非连续方式演进,其间跳过一些阶段和步骤。跨越最早用于技术跨越。缩短结构演进中的时间,比先行国更短时间,更低成本完成某一阶段的升级;后进国还可跳过先行国曾经出现的后进国不必重复的某些环节,超常规发展。日本、韩国大约用了15-30年完成工业化。跨越,技术跨越:时间短、速度快,跳过某些阶段、某些环节,或者某些阶段、环节并行。吸取先行国的经验,不一定按照规范,超常规的发展。结构跨越:(2)原因。 a.产业发展的非均衡性。主导产业更替和结构变动部门差异。主导产业:市场需求弹性大,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对这种产品的需求,明

10、显高于其他产品。比较劳动生产率高(技术),产业关联度高。对产业结构的变动升级影响较大。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主导产业。b.技术与制度创新。创新是“导入一种新的生产函数”。5种情况:引入一种新产品、新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获得新原料、新的企业组织形式。c.格申克龙的“后发优势”学说。后进国可吸收,改进和模仿先行国的成熟技术和制度,模式设计可有选择性。把本国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世界经济一体化提供了外部条件和外溢效应。后发优势要用好,否则无法转化为经济的发展优势。 d.信息化 世界出现三次后进追赶先行成功范例:美国用43年追上英国,1820年美国人均GDP相当于英国的73.3%,尔后起飞,到1

11、913年超过英国。二战后日本用40年赶上美国,1950年人均GDP相当美国的19.6%,到1992年相当美国的90.1%;60年代以来亚洲四小龙用30年追赶西欧。中国新的发展观和发展战略,十五计划:“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行跨越式发展。”第四讲3、 信息化进程中的新型工业化(1) 工业化和信息化是先行国产业结构演进的两个前后相连的自发阶段。先工业化后信息化。工业化含义。狭义指工业内结构比不断变化的过程:广义既包括工业本身,也包括农业的机械化和现代化。发展经济,张培刚信息化概念是20世纪60年代末产生,1986年传入中国。分别从技术、信息、知识、产业、

12、经济和社会不同层次来认识信息化。一般认为信息化指信息资源的普及、开发、加工、传播和利用等。从产业结构演进理解。首先是信息产业化,接着产业信息化,同时伴随产业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之后国民经济信息化;社会信息化。即信息化的四个层次。(2) 后进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化与信息化良性互动。新工业化特征:以信息化带动、跨越式发展的工业化。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入中期加速的新成长阶段,信息经济已经产生与发展的阶段。国际经验:GDP中农业增加值下降到5%以下,劳动力比重下降到30%以下,城市化(直白:城市人口占整个人口的比重)水平超过50%,标志社会经济结构重大转型。我国2010年农业增加值将下降到10%。2

13、015年将下降到约6%(2、3、4%,发达国家)。2010年劳动力比重下降到以下,2015年将下降到约33%。2015年城市化水平将达到53%。初期: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粗放式经营。向内涵式发展转变。二、 中国产业结构战略调整(一) 背景和紧迫性战略性调整与适应性调整相对应。调整的重要时期。着力调整产业、地区、城乡3个结构。构筑高层次的产业结构1、 经济全球化把各国产业纳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一是在信息技术革命为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创造条件;二是在新科技创新,一批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崛起,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动力三是对传统产业实施重大改造、重组、转移和淘汰。美国“新经济”,并引发新的产业革命

14、。各国的调整不是封闭而是开放的、全球的。出现世界性的跨国重组趋势,经济全球化在深化。第五集美国的新经济,引发了新一轮的产业革命。各国的产业经济形成开放式、全球式的合作。直白地讲:“以己之长,取天下之利;以天下之长,补己之短。”充分利用全球的资源。在世界的产业体系中,如何找好位置。2、 中国加入WTO后开放度不断扩大如何在世界产业结构水平分工和垂直分工中,获得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成为关键。关于中国是否成为世界工厂的争论。世界工厂可分为三类:A 来料加工型;(改革开放初期,发展外向型经济: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制作,一补:补偿贸易。位于产业链的低级。)B 原料采购与零部件制作实行本土化;(

15、层次有了进步)C 既有研发能力和名牌,也控制国际市场销售网络,既在本土加工,也在全球采购。(层次进一步提高)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指在劳动密集型行业、组装、加工型的,在资本集约型、技术集约型的制造业,特别是机械制造业远未达到世界工厂的规模和水平。3、 国内矛盾的主要方面不是总量是结构。总量不是需求不足而是需求过热。(供过于求)中国进入不通过结构调整就不能发展的时期。(二) 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演变阶段、特征和问题1、三个阶段1978-1984:农业迅速发展。第一产业GDP比重上升4.1%。第二产业下降5%左右,第三产业上升1.1%。农业改革极大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化过程中,一产比重迅速提高是我国特有

16、现象。1985-1992:第二、三产业比重迅速上升,一产比重下降8个点。资源配置是最大特点是劳动力从一产业是转移到第二、三产业。1993-至今:能源、交通和通讯设施迅速发展,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重工业比重显著增长,电力、钢铁、机械设备、汽车、造船、化工、电子、建材等工业成为国民经济成长的主要动力。2、特征(1)第二产业结构地位不断提升84年后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稳步提高,对GDP贡献率基本在50%,个别年份更高。工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2)自2001年起重化工业迅速发展钢铁、水泥、煤炭是产能过剩产业,06年后过剩增幅明显回落。(3) 高增长产业交替出现高增长产业集中在重

17、化工业和电子信息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共四轮:80年代初中期以轻工、纺织为主导的增长周期。90年代初期,带动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家电产业等。2000年后,住宅、汽车、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通讯成为新的高增长产业,由此带动钢铁、建材、化工等中间产品行业快速发展。08年,总供给大于总需求。近几年现代服务业发展较快。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快速增长。财产包括动产和不动产。对外贸易不足,扩大内需。咨询、讯息、现代文化这四次转变都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相关,形成消费结构升级推动产业结构变动、产业结构升级推动经济增长的发展规律。第六讲3、 问题(1) 不合理依然存在: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变化(跟不上来,拿不出来,或者观念无法

18、调整,给出错误的指导)。阶段性、结构性过剩。高消耗、高成本、低效益:要素密集度粗放落后:企业规模小而散。(2) 低度化:三产结构:工业结构:工业化水平。(3) 产业附加值明显偏低。 目前我国制造业增加(附加值)值率与美国、日本和德国相比分别低23、22和11.7个百分点。在通讯设备、电子计算机及相关设备制造业领域与美国发达国家的差距更高。原因是技术创新能力差。第一, 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分工中处在低端。优势主要在加工组装,对国外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高度依赖,附加值难以较大幅度提高。第二,工业技术水平、结构与发达国家比有较大差距,制造业总量规模占全球的6%,而研发投入仅占0.3%(需要过程,重视程度

19、)(4) 地区产业布局、发展不协调:结构趋同和要素流动壁垒影响地区优势发挥。(5) 现代服务业滞后和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化水平比世界平均水平低约10个百分点。限制服务业发展空间。(6) 经济增长方式依然粗放。 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2006年数据GDP约占世界5.5%左右,但为此消耗的标准分别占世界的消耗量的15%、30%。(7) 结构效益差(三)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目标和原则1、 经济增长目标由“总量”到人均的转变2010年目标:十六大提出2010年实现GDP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续高速增长使“翻一番”目标提前在2006年实现。十一五提出2010年人均GDP比2000年翻一番,GDP能耗

20、比十五降20%。翻一番由总量到人均。不仅考量产出还考量投入。2020年目标:2020年GDP比2000年翻两番。十七大报告将“翻两番”由总量变为人均。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能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GDP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人均反映的是国民富裕程度和生活水平。2000年我国人均GDP7858元,按当年汇率为950美元,依次推算不考虑汇率变动因素,人均翻两番为3800美元。2008年人口13.38亿,人均GDP已达到3313美元,09年约3500美元,已完成一个翻番。按国际惯例人均超过3000美元居民消费升级将成为常态。06年GDP排世界第4位,09年第3位,德国第4。

21、总量与德国基本相当。但人均为3500美元,约德国的6%。第七讲 11月5日2、 产业结构调整目标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一、二、三产业健康协调发展,逐步形成农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 十七大“生态文明”首次写入报告。“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3、 调整的原则坚持以市场为主,政府政策为辅;以科技进步为支撑,资本、技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结构。(四) 调整措施和重点1、 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22、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1)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业产业组织;优化农业产业化。(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3)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建设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农业、农民、农村(三农)是重中之重。(4)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国家投资重点转向农业。(投资政策)(5) 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06年取消长达2600年农业税、牧业税、特产税)。 守住18亿亩耕地这条红线。政府预算支出和投资要逐步提高。(两个基本安全: 粮食的安全,数量、质量; 国防的安全)(6) 发展现代农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健全农业产业体系:

23、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可持续发展能力。(7) 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2、 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技术的溢出效应2020年中国要建成创新型国家。目前公认的创新型国家有美、日、芬兰、韩国等20个。特征:创新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在70%以上;研发投入占GDP比例2%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一般在30%以下;获得的三方专利(美、日、欧)数占世界一定数量。3、 以振兴装备制造业为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 加快工业改组、改造和结构优化升级。 促进工业由大变强。 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应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形成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发挥制造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海洋等新兴产业。第八讲4、 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优化服务业结构 3个层次: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物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