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新教材高一下《语文》必修2-1.1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_第1页
部编新教材高一下《语文》必修2-1.1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_第2页
部编新教材高一下《语文》必修2-1.1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_第3页
部编新教材高一下《语文》必修2-1.1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_第4页
部编新教材高一下《语文》必修2-1.1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单元导读】本单元选取了论语孟子庄子中的经典篇章,以及左传史记的精彩片段。学习本单元,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整体把握经典选篇的思想内涵,认识其文化价值,思考其现代意义。初步了解儒家、道家思想的特征,体会相关篇章论事说理的技巧和不同的表达风格。阅读史传文,要关注其叙事曲折有序、写人生动传神的特点,尝试理性评价历史叙述中体现的思想、观念,认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文本解读】 论语是语录体儒家著作,言简意赅。本文记录了孔子和弟子的谈话,学习要理解四位弟子的人生志向,思考孔子为什么对他们的说法表现出不同的态度。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第1.1课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观今宜鉴古,无古不

2、成今”,流派众多的诸子学说,浩如烟海的古代史籍,都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深刻体悟前人的智慧,才能更好地把握当下与未来。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篇关于古人治国哲学的文章-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在文章中去体会古人思想碰撞出来的绚丽火花。激趣导入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熟悉论语的语言表达习惯,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2.理解体会孔子通过个人言行去分辨个人性格特点的思维方式,以及由此推及其政治才能的做法。3.了解论语的相关常识,了解孔子的思想内涵和特点。4.了解孔子的教育观和人格魅力以及古人的政治思想和行为规范。素养目标目 录知人论世01初读课文02文本研读03拓展阅读04第一部分n 知人

3、论世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他的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先世为宋国贵族。年青时贫贱,勤奋好学,多才多艺。五十岁时担任过鲁国司寇,代理相事,弃官后,在动乱的春秋时期,为实现他辅国治邦安天下的抱负,带着自己的弟子,拉着几大车书籍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政治思想。晚年致力于教育、设坛授学,广收门徒,相传先后有弟子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整理诗、书、删修春秋,使之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现存论语一书,记有孔子的谈话及其与门人的问答,成为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了解孔子n 仁治 “

4、仁治”是孔子“四治”思想的核心。在论语一书中讲到“仁”有104处,君子107处。人与仁的概念,使用频率是相当高的。孔子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意思是说所谓仁,就是人,亲爱亲人是最大的仁。n 德治 就是主张用“德治爱民”的思想治理国家。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意思是奉行德政者,人民就像群星环绕北极星那样,心悦诚服的接受统治。孔子的“德治”思想:一是要求统治者必须减轻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削减苛捐杂税,使人民得到宽和惠。二是注重犯罪的经济原因,认为盗窃的发生在于统治者的贪得无厌,百姓得不到好处而为,主张富民、裕民,先富后教,反对“不教而杀”。了解孔子的思想n 礼治 就是主

5、张用“礼”的方式治理国家。孔子认为立身治国非有礼不可,孔子说“为国以礼,治国不以礼,犹无耜而耕也”,意思是礼是治理国家的法则,就像秤、绳墨、规矩一样的重要;不以“礼”治国就如没有耜(古代的农具,用于锄地)而要耕地一样。n 人治 在治国的问题上,孔子很重视统治者个人以身作则的表率作用,提出为政在人。孔子认为,在“礼治”下,各级贵族都有相对独立的统治权,个人的作用比较突出;而要实行“德治”,又必须以有德者能居高位为前提,否则便不能发挥道德感化的效果。因此,孔子特别强调统治者以身作则的重要性。了解孔子的思想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

6、、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了解论语 语录体:中国古代散文的一种体式。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有时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因其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短小简约,不重文采,不讲求篇章结构,也不讲求段落、内容间的联系,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故称之为语录体。先秦记载孔子及

7、弟子言行的论语及宋代记载程颢、程颐言行的二程遗书,均堪称语录体的典范。其中论语简明深刻、语约义丰,往往在一两句话里包含丰富的人生哲理和人生经验,流传后世,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警句和格言。了解语录体 写作背景面对春秋战国那样的乱世,知识分子大都很不满意,于是纷纷思考救国救民、解决社会矛盾的方针路线。各自的想法大不相同,于是形成不同的学说流派。在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之外,先后出现了道家、墨家、法家等不同流派。于是有所谓“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春秋战国之交的“百家争鸣”,是一个思想大爆炸的时代,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黄金时期。中国传统中很多光辉的思想主张,都产生于那个时代。解题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8、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是孔子的学生,年龄分别是51、39、31、18,孔子当时60岁。“侍”是倍侍长者。第二部分n 初读课文n 预习检查1.明确字音。曾皙(x) 哂(shn) 雩(y) 铿(kng)尔 小相(xing) 冠(gun)者 喟(ku)然n 初读课文任务:划分文章层次明确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则何以哉”): 孔子问志。 第二部分(从“子路率尔对曰”到“吾与点也”) 弟子述志。 第三部分(从“三子者出”到结束): 孔子评志。第三部分n 文本研读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1.侍:在尊长近旁侍奉2.以:因为

9、3.一日:指很短的时间4.乎:于,比5.尔:你。长乎尔,状语后置句,比你们年长6.毋:不,不要7.以:同“已”,是“止”的意思8.居:平日,平常9.不吾知也:宾语前置句,不了解我10.或:有人11.何以:宾语前置句,即“以何”,做什么n 问 题 探 究【思考1】研读下面选段活动一:解释词语n 问 题 探 究【思考1】研读下面选段活动二:内容探究1.这两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这一部分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性格特点?明确 孔子问志。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循循善诱。n 问 题 探 究【思考2】研读下面选段活动一:解释词语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

10、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1.率尔:轻率、毫不思索的样子。尔,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2.千乘之国: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3.摄:迫近。此处作“夹”讲。4.乎:于,在。5.师旅:指军队。6.因:接续。7.饥馑:五谷收成不好为“饥”,蔬菜和野菜吃不上叫“馑”,泛指饥荒。8.为之:为,治。之,指千乘之国。9.比及:等到。10.方:道,指是非准则。11.哂:微笑。n 问 题 探 究【思考2】研读下面选段活动二:内容探究1.子路之志是什么?侧重点是什么?他的性格特点又是怎样的?明确 治理一个受大国侵略而遭受饥荒的千乘之国,并保证三年内使人民勇于作战且懂得义理。侧重于强国。子路

11、:有抱负、坦诚,却鲁莽轻率。n 问 题 探 究【思考3】研读下面选段活动一:解释词语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家。方,计量面积用语;2.如:或者,连词,表示选择关系。3.可使民足: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足,使动用法。4.如:至于5.俟:等待n 问 题 探 究【思考3】研读下面选段活动二:内容探究1.冉有之志是什么?侧重点是什么?他的性格特点又是怎样的?明确 治理一个小国,三年内使百姓富足。至于礼乐教化,还很难办到。侧重富民。性格:谦虚谨慎,说话有分寸。n 问 题 探

12、究【思考4】研读下面选段活动一:解释词语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1.能之:能做事2.焉:兼词,在这方面。3.宗庙之事:指诸侯的祭祀活动4.如会同:如,或者,连词,表示选择关系。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统称。5.端章甫:端,礼服;章甫,礼帽。此处为名词活用作动词,穿着礼服,戴着礼帽。6.相:诸侯祭祀或会盟、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官。n 问 题 探 究【思考4】研读下面选段活动二:内容探究1.公西华之志是什么?侧重点是什么?他的性格特点又是怎样的?明确 能在诸侯举行祭祀或会盟时担任一个“小相”。侧重以礼治邦。谦恭有礼,娴于辞令。n

13、 问 题 探 究【思考5】研读下面选段活动一:解释词语“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1.希:通“稀”。指弹瑟的速度放慢,节奏逐渐稀疏。2.铿尔:铿的一声,琴瑟声止住了。铿,象声词,指弹瑟完毕时最后一声高音。尔,“铿”的词尾3.作:起身、站起来。4.撰:才能,这里指为政的才能5.伤:妨害6.亦:表语气的减弱,“不过”“只是”。n 问 题 探 究【思考5】研读下面选段活动一:解释词语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1.莫春:指农历三月。莫,同“暮”2.既

14、:已经3.冠者:成年人。周代男子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年。4.童子:未加冠以前的少年。5.浴乎沂:状语后置句,“乎沂浴”,到沂河里去洗洗澡。乎,介词,用法同“于”。6.风乎舞雩:状语后置句,“乎舞雩风”,到舞雩台上吹吹风。风:吹风,乘凉。名词活用作动词。舞雩。鲁国祭天求雨的地方,设有坛,在今山东曲阜县南。7.喟然:长叹的样子8.与:赞许,同意n 问 题 探 究【思考5】研读下面选段活动二:内容探究1.曾晳之志是什么?侧重点是什么?明确 暮春时节,脱下冬衣,穿上春衣,和五六个二十岁的成年人,带着六七个少年,在沂水边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回来。侧重点是娱情山水。n 问 题 探 究

15、【思考6】研读下面选段活动一:解释词语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1.已矣:罢了。2.让:谦让。3.是故:因此。n 问 题 探 究【思考6】研读下面选段活动一:解释词语“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1.唯:句首语气词,表反问,无实义2.邦:国。3.安见:怎见得。4.为:做。5.之:指诸侯。n 问 题 探 究【思考6】研读下面选段活动二:内容探究1.由评志部分及孔子对众弟子的态度,我们可以看出孔子

16、秉承何种治国理念?明确 以礼治国。n 问 题 探 究【思考7】通过列表格,概括四弟子的志向以及孔子的态度,并分析其性格。 志向孔子态度性格子路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哂之直率、信心十足,失之于莽撞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可使足民”,不过“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叹之谦虚、实事求是公西华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愿为小相”惜之更谦虚、敏而好学,(失之于墨守成规)曾晳“莫春者,春服既成,咏而归”与之洒脱、淡泊于功名、从容不迫n 问 题 探 究【思考8】你更喜欢哪种性格,你认为什么样的性格更能适应当下社会的发展呢?试着说一说。明确 角度一:我更喜欢子路的性格,虽然子路的

17、性格中有不足的地方,他轻率、冒进,但是也有其正面的作用,他直率、大胆、有远大理想、敢作敢为,我认为这样的人更能适应当下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具有这样性格的人适合做一些富有挑战性、创新性和变革性的工作,这能大大满足他们的成就感。角度二:我更喜欢公西华的性格,他足够的谦逊,又知不足而后勇,不断的求知,不断地上进。在当下这个以“终身学习”为理念的社会里,他能够紧紧的跟着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汲取时代发展所产生的新的元素,丰富自己。他适合做执行岗位,既有一定的管理权,有能够接触到最实际的应用层面,谦虚的姿态会让他的管理游刃有余,广博的学识会让他的威信倍增。n 问 题 探 究【思考9】请同学们结合课文中的言

18、、行、神态描写,试着分析一下孔子的形象。 明确 首先,文章写出了孔子的理想抱负。孔子要求弟子“各言其志”,他自己并没有“言其志”,但我们可以从他对弟子们“言志”的态度及评论中了解他的志向。孔子赞同曾皙的说法,是因为曾皙所描绘的太平盛世的景象,正是他所渴望和追求的。 其次,文章还写出了作为师长的既能严格要求学生,又和蔼可亲,善于启发和诱导的特点。孔子提出话题,要求学生言志,选择的是人生的重大课题,这是对学生的最大的关心与教育。师生在谈话,曾皙却在一旁鼓瑟,可见师生关系的融洽,谈话气氛的和谐。曾皙提出疑问,孔子又耐心给以解答。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并不是可畏的圣人,而是一位可敬、可亲的师长。n 问 题

19、 探 究【思考10】写作特点 明确 本文的突出特色是能扣紧每个人的性格特点来记述,五个人的发言都合乎各自的个性、身份、志趣、教养,显得深刻而生动。 全篇以“言志”为中心组织材料,思路清晰,极有层次,不枝不蔓,文意明晰。表现力较强。 成功地运用对话和人物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孔子师生间的对话,将人物的心情语态,精神气质,都传神地表现出来,写得简练含蓄,生动感人。n 问 题 探 究【思考11】阅读与思考问题:阅读下面这则对话,概括其中的道理?【原文】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译文】 子

20、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明确 对话主要体现“求”和“给”的辩证关系,以及孔子身上具备的优良品质,并以此来作为教化后人的标准。只要自身有了美好的品质,机遇和机会就会到来,所以我们要不断的提升自己、丰富自己,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实现自己的价值。本文通过孔子和四个弟子一次十分融洽的谈话,表现了孔子的政治抱负和追求。作者在记述孔子的抱负和理想时,不仅记录了孔子和四弟子各人的言行,更重要的是刻画了一

21、组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无论是子路的直率、自负,冉有的敦厚、谦虚,还是公西华的忍让、虚心,曾晳的豁达、洒脱、自得,孔子的循循善诱,都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今天读来,人物依然如在目前。明晰主旨第四部分n 拓展阅读孔子与崇尚天籁的道家和主张非乐的墨家相比是资深的高雅音乐爱好者,歌唱是作为春秋文化的代表的孔子日常生活的常态,即使困厄如在陈绝粮,孔子也依然弦歌不绝。音乐不仅是他情感的宣泄,还意味着一种信念和坚守。作为歌者的孔子,常常借音乐表达他内心的情怀。音乐使孔子用感性的方式认知世界,用审美的方式思考人生,用艺术的方式表达思想。孔子对周礼的倾心追慕和深入钻研,使他对音乐的社会文化功能有着深刻的认识。歌诗、鼓琴、击磬,丰富的艺术实践和深厚的品德学养,使得三代以来的音乐艺术发展成果能够在他那里得以升华。n 拓 展 阅 读“礼崩乐坏”之所谓“乐坏”,一方面表现为周代典章制度中用以昭示“以仪辨等”的用乐秩序的混乱;另一方面则表现为贵族群体审美倾向的转移,即厌古乐而喜新乐。二者的实质,都是乐与礼的分离,即雅乐精神的失落。孔子适逢这段文化裂变期的时空中心,对行将失落的周代雅乐进行修复、改造和传播,是他必须面对的、不容回避的文化使命。孔子的正乐是对诗的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