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大气环境已_第1页
第3节大气环境已_第2页
第3节大气环境已_第3页
第3节大气环境已_第4页
第3节大气环境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大气环境大气环境第三节第三节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三、大气运动三、大气运动四、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四、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五、常见的天气系统五、常见的天气系统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常见天气系统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1) 大气的组成大气的组成(2) 大气的垂直分层大气的垂直分层 干洁空气:干洁空气: 氮、氧、氩:占大气总体积的氮、氧、氩:占大气总体积的99.96%99.96%。 微量气体:二氧化碳、氪氖、氨、微量气体:二氧

2、化碳、氪氖、氨、甲烷、氢、一氧化碳、氙、臭氧、氡甲烷、氢、一氧化碳、氙、臭氧、氡 水水 汽汽 固体杂质:固体杂质: 大气中悬浮着的尘埃、孢子、花粉等大气中悬浮着的尘埃、孢子、花粉等固态微粒。固态微粒。(1) 大气的组成大气的组成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常见天气系统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凝结核)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凝结核)主要主要成分成分次要次要成分成分水汽水汽 固体杂质固体杂质生物体的基本成分生物体的基本成分维持生物活动的必要物质维持生物活动的必要物质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对地面保温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对地面保温吸收紫外线,使地球上的

3、生物免遭过量紫外吸收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物免遭过量紫外线的伤害线的伤害“地球生命的保护伞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大气组成大气组成主主 要要 作作 用用干干洁洁空空气气O3N2O2CO2大气各成分的作用大气各成分的作用人类活动大气污染大气污染人类活动对大气组成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大气组成的影响CO2增多增多O3减少减少SO2增多增多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酸雨危害酸雨危害臭氧空洞臭氧空洞思考: 1.随高度的上升,对流层和平流层的气温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2.为什么说,对流层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 3.为什么平流层适合于飞机飞行?气温()高度(千米)5012高层大气平流层对

4、流层宇宙火箭 人造卫星极光流星气温垂直分布积雨云-1006020-20-60(2) 大气的垂直分层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常见天气系统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依据热力性质1.对流层对流层厚度:厚度:特点特点海拔上升,气温下降。(海拔每升高海拔上升,气温下降。(海拔每升高100米,米,气温下降气温下降0.6)对流运动显著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低纬度(低纬度( 0o30o):中纬度(中纬度(30o60o):高纬度(高纬度(60o90o):1718km1012km89km对流层的高度随纬度的变化对流层的高度随纬度的变化地地 面面对流层顶对

5、流层顶89KM1718KM89KM赤道赤道北极北极南极南极 一架飞机沿一架飞机沿10km高空从南极飞到北极,依高空从南极飞到北极,依次穿过了哪几层?次穿过了哪几层?高纬:高纬:8-9千米千米中纬:中纬:10-12千米千米低纬:低纬:17-18千米千米2.平流层平流层厚度:厚度:对流层顶到对流层顶到5055千米高空千米高空在在2227千米高度有臭氧层千米高度有臭氧层特点特点气温气温 海拔上升,气温上升。海拔上升,气温上升。气流以平流运动为主气流以平流运动为主有利于高空飞行有利于高空飞行吸收紫外线,保护人类环境吸收紫外线,保护人类环境3.高层大气 中间层中间层 A厚度:平流层顶部至厚度:平流层顶部

6、至85km高空高空 B特点:海拔上升特点:海拔上升, 气温下降气温下降 空气以对流运动为主空气以对流运动为主 无云雨现象无云雨现象热层热层 A厚度:由中间层顶部至厚度:由中间层顶部至500km高空高空 B特点:海拔上升特点:海拔上升 气温上升(存在电离层)气温上升(存在电离层)外层(散逸层)外层(散逸层)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受热过程(3)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常见天气系统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7、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太太阳阳辐辐射射波波长长范范围围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常见天气系统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太阳辐射总体波长范围:0.154微米紫外光可见光红外光占太阳辐射能比例75043波长(微米)小于0.1750.1750.400.400.76大于0.76经过大气层时发生的情况几乎几乎完全完全被上被上层大层大气吸气吸收收绝大部分绝大部分被臭氧层被臭氧层吸收吸收波长较短的蓝色光等为波长较短的蓝色光等为大气分子所散射,水汽、大气分子所散射,水汽、云和浮尘等可阻挡

8、、反云和浮尘等可阻挡、反射和吸收一部分可见光,射和吸收一部分可见光,绝大部分可见光能够直绝大部分可见光能够直接到达地面接到达地面对流层大气中对流层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二氧化碳、水汽、云和浮水汽、云和浮尘,可直接吸尘,可直接吸收相当数量的收相当数量的红外光红外光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常见天气系统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地地 面面云层越厚,云量越多,反射越强。云层越厚,云量越多,反射越强。因此,白天多云,因此,白天多云,气温不会太高气温不会太高云多,反射强。云多,反射强。波长较短的蓝色光、紫色光最容易被散射。波长较短的蓝色光、紫色光最容易被散射。太阳辐射1

9、00%大气上界太阳常数8.24Jcm2min大气和地面的反射散射34%大气吸收19%大 气地面吸收47%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太阳辐射使大气直接增温有限。太阳辐射使大气直接增温有限。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常见天气系统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上界大气太阳辐射100大气和地面的反射大气吸收地面吸收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射向宇宙空间射向宇宙空间大气逆辐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之间的关系近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近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常见天气系统大气的组成和垂

10、直分层(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上界大气上界地面地面地面增温地面增温地地面面辐辐射射射向宇宙空射向宇宙空 间间大大气气吸吸收收“太阳暖大地太阳暖大地”“大气还大地大气还大地”“大地暖大气大地暖大气”大大气气辐辐射射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太太阳阳辐辐射射大气削弱大气削弱地地面面吸吸收收(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受热过程1 1、为什么白天多云,气温比晴天低,夜间多云,气、为什么白天多云,气温比晴天低,夜间多云,气温又比晴天高?温又比晴天高?2 2、在晚秋和寒冬,为什么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在晚秋和寒冬,为什么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3 3、在寒冬,为什么人造烟幕能起到防御霜冻的作

11、用?、在寒冬,为什么人造烟幕能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大气逆辐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大气逆辐射)(因为晴朗的夜晚,天空少云或无云,大气逆辐射因为晴朗的夜晚,天空少云或无云,大气逆辐射弱,地面辐射的热量散失多,所以晚秋或寒冬晴朗弱,地面辐射的热量散失多,所以晚秋或寒冬晴朗的夜晚地面气温很低,容易出现霜冻)的夜晚地面气温很低,容易出现霜冻)(人造烟幕能增强大气逆辐射,减少夜晚地面辐射损(人造烟幕能增强大气逆辐射,减少夜晚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所以可防御霜冻)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所以可防御霜冻)(3)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影响地面辐射的

12、主要因素大气上界AB太太阳阳高高度度与与辐辐射射强强度度思考: A,B两种情况下,地面得到太阳辐射强度是否一样?为什么?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常见天气系统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影响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多少的因素影响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多少的因素纬度因素:纬度纬度因素:纬度,年平均正午太阳高度,年平均正午太阳高度,太,太阳辐射强度阳辐射强度。太阳高度越太阳高度越,等量太阳辐射散布面积越,等量太阳辐射散布面积越,经,经过的大气路径越过的大气路径越,太阳辐射被削弱越,太阳辐射被削弱越,太阳,太阳辐射强度越辐射强度越。大大 小小短短少少大大低低大大大大太 阳 辐

13、射(3)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不同性质地面的反射率2935地面性质 沙土 黏土 浅色土 深色土 草地 耕地 新雪 冰 海洋 海洋202232101526148495507(平均)2(赤道)下垫面因素:地面反射率下垫面因素:地面反射率其它因素:天气状况等。其它因素:天气状况等。2.下垫面因素不同性质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不同不同性质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不同不同地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效果不同不同地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效果不同 降水少、多晴天和空气稀薄的地区,大气对太阳辐降水少、多晴天和空气稀薄的地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比较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射的削弱作用比较弱,到

14、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3.气象因素:气象因素:一般规律:颜色越浅的物体,其反射就越强、吸收就一般规律:颜色越浅的物体,其反射就越强、吸收就越弱;颜色越深的物体,其反射就越弱、吸收就越强。越弱;颜色越深的物体,其反射就越弱、吸收就越强。陆地表面的反射率高于海洋。陆地表面的反射率高于海洋。玻璃温室效应(3)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常见天气系统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三、大气运动三、大气运动(1)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2)大气的水平运动)大气的水平运动(3)三圈环流)三圈环流(4)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

15、移动)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常见天气系统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1)大气运动的原因:)大气运动的原因: 1.根本原因:高低纬度间太阳根本原因:高低纬度间太阳 辐射分布差异。辐射分布差异。 2.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气压:气压:在任何表面的单位面积上空气分子运动所产生的压力。通常用所测高度以上单位截面积的垂直大气柱的重量表示。B A大气上界大气上界地面地面ABHh海拔上升气压下降。(2)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1.气压、等压线和等压面:气压、等压线和等压面:等压面等压面:大气在垂直方向的

16、气压差异:大气在垂直方向的气压差异。等压线:等压线:大气在水平方向上的气压差异大气在水平方向上的气压差异。(2)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等压面特点等压面特点: A:同面等压。:同面等压。 B:海拔上升,气压降低。:海拔上升,气压降低。 C:等压面向上弯曲为高压,:等压面向上弯曲为高压,向下弯曲为低压。向下弯曲为低压。(2)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2.冷热不均引起热力环流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常见天气系统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思考: 一般情况下,受热地区近地面的气压和高空的气压分别会产生什么变化?为什么? 高空中的气压高低与

17、地面相反。高空中的气压高低与地面相反。总结:总结:近地面近地面热低热低气压上升气流气压上升气流 阴雨天气阴雨天气近地面近地面冷高冷高气压下沉气流气压下沉气流 晴燥天气晴燥天气我们所说的我们所说的高压低压,是指同一水平面而言。高压低压,是指同一水平面而言。近地面的低压,其数值大于高空中的高压。近地面的低压,其数值大于高空中的高压。地面冷热均匀,等压面与地面平行。高空的等压面与近地面的等压面弯曲方向相反。高空的等压面与近地面的等压面弯曲方向相反。大气的水平运动永远由高压区指向低压区。大气的水平运动永远由高压区指向低压区。.城城郊郊之之间间的的热热力力环环流流3.常见的热力环流常见的热力环流对流层大

18、气的受热过程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常见天气系统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常见的热力环流 山谷风山谷风山谷或盆地山谷或盆地地区多夜雨地区多夜雨山风山风谷风谷风海海 陆陆海海 陆陆海陆风海陆风常见的热力环流陆风陆风海风海风2000米米等压面等压面3124地面地面AB把把1至至4点按气压由高到低排序点按气压由高到低排序-绘出热力环流过程箭头绘出热力环流过程箭头A、B哪受热,哪冷却?哪受热,哪冷却?1、3、4、2受热受热冷却冷却形形成成风风的的力力(3)大气的水平运动)大气的水平运动思考: 高空的风分别受到哪些力的作用,这些力分别有什么特点?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19、和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常见天气系统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103010201010(hPa)A特点: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特点: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AB风向风向B影响:即决定风的方向,也决定风的大小。影响:即决定风的方向,也决定风的大小。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10101008100610041002(hPa)气压梯度力气压梯度力风向风向地转偏向力地转偏向力垂直风向垂直风向地转偏向力地转偏向力平行于等压线平行于等压线A特点:特点:C高空风向高空风向:B B影响影响: :只改变风向,不影响大小。只改变风向,不影响大小。(hPa)1000100510101015气压梯度力气压

20、梯度力风向风向地转偏向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摩擦力A影响:影响: 减小风速,影响风向。减小风速,影响风向。摩擦力:摩擦力:B近地面的风:与等压线斜交(近地面的风:与等压线斜交(45)形成风的几种作用力的比较:形成风的几种作用力的比较:三种力三种力 力的方向力的方向对风向影响对风向影响 对风速影响对风速影响水平气压梯水平气压梯度力度力垂直于等压线,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由高压指向低压决定风向决定风向决定风速决定风速地转偏向力地转偏向力 与风向垂直与风向垂直影响影响风向风向南左北右南左北右不影响风速不影响风速摩擦力摩擦力与风向相反与风向相反即影响即影响风向风向 又减小风速又减小风速(4)、三圈环

21、流)、三圈环流1.假设条件:地球表面性质均一地球不自转,无地转偏向力太阳直射赤道高低纬度受热不均高低纬度受热不均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赤道与极地间赤道与极地间的闭合环流的闭合环流赤道赤道南极南极北极北极赤道赤道赤赤 道道 低低 压压 带带副副 热热 带带 高高 压压 带带副副 热热 带带 高高 压压 带带副副 极极 地地 低低 压压 带带副副 极极 地地 低低 压压 带带极极 地地 高高 压压 带带极极 地地 高高 压压 带带东东北北信信风风盛盛行行西西风风极极 地地 东东 风风东东南南信信风风盛盛行行西西风风极极 地地 东东 风风2.三三圈圈环环流流与与风风带带气气压压带带气压带分布成

22、因气流运动对气候的影响赤道低赤道低气压带气压带赤道附近 热力作用上升湿、热副热带副热带高气压高气压带带南北纬30度附近动力作用下沉干、热副极地副极地低气压低气压带带南北纬60度附近动力作用上升湿、温极地高极地高气压带气压带极地附近 热力作用下沉干、冷风带分布风向对气候的影响北半球 南半球低纬信风带赤道低压带与副热带高压带之间东北风 东南风干燥中纬西风带副热带高压带与副极地低压带之间西南风 西北风湿温极地东风带副极地低压带与极地高压带之间东北风 东南风干冷3.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66.5 23.5 0 23.5 66.5 高气压带低气压带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太阳直射赤道太阳直

23、射南回归线风带气压带随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就风带气压带随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北半球而言,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常见天气系统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四、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四、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1)气压带、风带季节移)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动与大气活动中心(2)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季风环流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常见天气系统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四、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四、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探

24、究气压带风带移动对气候影响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常见天气系统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北半球冬季气压中心北半球冬季气压中心亚洲高压亚洲高压阿留申低压阿留申低压冰岛冰岛低压低压 副副 极极 地地 低低 气气 压压 带带冬季,大陆降温比海洋快,大陆形成冷高压冬季,大陆降温比海洋快,大陆形成冷高压北半球夏季气压中心北半球夏季气压中心印度印度低压低压夏威夷高压夏威夷高压亚速亚速尔高尔高压压 副副 热热 带带 高高 气气 压压 带带夏季,大陆增温比海洋快,大陆形成热低压夏季,大陆增温比海洋快,大陆形成热低压 北太平洋北太平洋 亚洲大陆亚洲大陆 北大西洋北大西洋七月

25、七月夏威夷高压夏威夷高压印度低压或亚洲低印度低压或亚洲低压压亚速尔高压亚速尔高压一月一月阿留申低压阿留申低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或亚洲高压或亚洲高压冰岛低压冰岛低压气压中心的分布:气压中心的分布:成因:海陆热力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性质差异夏季,大陆升温比海洋快,大陆形成热低压夏季,大陆升温比海洋快,大陆形成热低压冬季,大陆降温比海洋快,大陆形成冷高压冬季,大陆降温比海洋快,大陆形成冷高压南半球南半球带状分布带状分布甲乙(2)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常见天气系统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总

26、结:东东 亚亚南南 亚亚冬冬季季风向风向成因成因夏夏季季风向风向成因成因西北季风西北季风东北季风东北季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东南季风东南季风西南季风西南季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位置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的季节移动五、常见的天气系统五、常见的天气系统(一)锋面系统与天气(一)锋面系统与天气(二)低气压、高气压系统与天气(二)低气压、高气压系统与天气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常见天气系统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一)锋面系统与天气(一)锋面系统与天气锋锋面面的的组组成成思考: 1)锋面两侧的空气性质有什么区别? 2)锋面

27、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你能解释其原因吗?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常见天气系统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2、锋面类型及特点冷气团冷气团暖气团暖气团暖气团暖气团冷气团冷气团冷锋冷锋暖锋暖锋气团运动冷气团主动移向暖气团暖气团主动移向冷气团天 气 变 化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气温高、气压低、晴朗锋后阴雨、大风降温气温降低、气压升高、晴朗气温低、气压高、晴朗锋前、阴雨天气气温升高、气压降低、晴朗冷锋冷锋暖锋暖锋AA冷、暖锋对比冷、暖锋对比冷锋暖锋 概念概念 冷冷气团主动向气团主动向 暖暖 气团气团方向移动的锋方向移动的锋 。 暖暖气团主动向团主动向冷冷气团方向

28、移动的锋气团方向移动的锋 。气团势力气团势力 冷冷气团势力强气团势力强 暖暖气团势力强气团势力强 暖气团上升暖气团上升状况状况 暖气团被迫抬升暖气团被迫抬升 暖气团主动爬升暖气团主动爬升移动方向移动方向 冷冷气团的移动方向气团的移动方向 暖暖气团的移动方向气团的移动方向 锋前、锋后锋前、锋后 暖暖气团在锋前气团在锋前 冷冷气团在锋前气团在锋前 锋面坡度锋面坡度 较大较大较小较小降水区位置降水区位置 主要在主要在锋后锋后,雨区窄雨区窄在在锋前,雨区宽锋前,雨区宽锋面符号锋面符号 (一)锋面系统与天气(一)锋面系统与天气冷锋与天气思考: 1)冷锋两侧的气团如何运动? 2)冷锋形成的降水主要分布在锋

29、的什么位置? 3)根据冷锋的情况,推测出暖锋的气团运动方向和降水范围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常见天气系统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广州市4月15日4月18日锋面过境天气情况表日期气压(hpa)降水(mm)气温()4.151012123.64.161013323.54181008129.5根据资料判断在广州过境的锋面是冷锋还是暖锋。(一)锋面系统与天气探究判断锋的性质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常见天气系统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我国某城市2月4日8日锋面过境天气情况表根据资料判断在该地过境的锋

30、面是冷锋还是暖锋。日期气温()气压(hpa)天气状况2月4日121022晴,1-2级偏北风2月6日81024雨夹雪,4-6级偏北风2月8日21028多云转晴,2-3级偏北风探究判断锋的性质(一)锋面系统与天气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常见天气系统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103010201010水平气压梯度力实际风向(二)低气压、高气压系统与天气低气压系统与天气思考: 1)图中闭合等压线的数据有什么变化?说明其中心气压如何? 2)根据实际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关系,判断它所属的半球。 3)图中的气流在水平方向上如何运动?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气压带、风带的分

31、布和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常见天气系统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二)低气压、高气压系统与天气观察气压系统与天气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常见天气系统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右键单击后选择弹出菜单中的“播放”观看动画 2003年资料:长沙自6月29日以来,出现了持续晴热高温天气。截止8月10日,35摄氏度以上的高温日有34天,其中7月11日至8月3日更是连续24天出现35摄氏度以上高温;8月2日长沙日最高气温达到40.6摄氏度,持续高温为近50年来所罕见。 长沙持续的高温天气是由哪种天气系统引起的?(二)低气压、高气压系统与天气探究气旋反气旋对流层大气的受

32、热过程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常见天气系统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气流状况气旋反气旋气压状况气 流水平方向垂直方向天气状况举 例低气压四周向中心辐合四周向中心辐合北半球北半球: :逆时针逆时针南半球南半球: :顺时针顺时针上升阴雨高气压中心向四周辐散中心向四周辐散北半球北半球: :顺时针顺时针南半球南半球: :逆时针逆时针下沉晴朗夏秋季节东南沿海台风长江流域伏旱长江流域伏旱北方秋高气爽的天气北方秋高气爽的天气冬季寒冷干燥的天气冬季寒冷干燥的天气(二)低气压、高气压系统与天气影响我国天气的锋面气旋锋面气旋系统与天气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常见天气系统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二)低气压、高气压系统与天气(1)图中A、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