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育前中医体质分型及其对优生优育的意义_第1页
男性育前中医体质分型及其对优生优育的意义_第2页
男性育前中医体质分型及其对优生优育的意义_第3页
男性育前中医体质分型及其对优生优育的意义_第4页
男性育前中医体质分型及其对优生优育的意义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文章编号】 02567415(2006)07001003男性育前中医体质分型及其对优生优育的意义裴振安,潘佩光,李子征(佛山市南海区妇幼保健院, 广东 佛山 528200)【摘要】中医体质学说是中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质与先天遗传因素有关,受后天因素的影响,既有机能代谢的特异性,又有形态结构的特殊表现。育前男性中医体质既有一般性, 又有特殊性。可根据气血阴阳偏颇,将男性育前中医体质分为气阴质、气阳质、血阴质、血阳质、津液阴质、津液阳质及常质 7 型。男性育前体质分型及保健治疗,对优生优育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关键词】 优生学;体质;养生;育前保健;男(雄)性【中图分类号】 R715.9 ;R

2、247.1 【文献标志码】 A 中医体质学说是中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各种体质的特征对于养生保健及辨证论治均有重要的意义。人的体质首先秉承于先天(父母)遗传,因此,探讨男性育前中医体质的特点、分型对优生优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1 中医体质的定义及其分型的研究现状 关于体质的定义,至今尚无统一的认识。吴敦序1将体质定义为“形成于先天,定型于后天的个体在形态结构、代谢和生理机能上相对稳定的特性。” 王琦 2认为体质具有身心统一的特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体质是由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所形成的、个体在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方面所固有的、相对稳定的特性,与心理性格具有相关性”,此定义得到国内大多数学者的肯定。

3、匡调元3提出, 体质是人群中的个体在其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中形成的代谢、机能和结构上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往往决定着其对某种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及其所产生病变类型的倾向性。尽管对体质概念表述的角度有所不同,但在表述中医体质概念的要素方面,专家们的描述是基本一致的。即体质与先天遗传因素有关,受后天因索的影响,既有机能代谢的特异性,又有形态结构的特殊表现。 对体质分类的研究主要以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血、津、液的盛、衰、虚、实变化为主,结合阴阳学说,以临床应用为目的分类方法,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王琦的七分法2、匡调元的六分法3等。中医体质学认为,健康人群中具有不同体质类型,既有正常体质,又有病理体质,不同

4、人群中的体质特点也有差异。许多学者对中医体质类型进行流行病学统计分析也证实了这一观点。 胡文俊4通过对1621岁健康青年人调查表明,健康青年人的体质类型主要有: 协调型 6.9,功能偏亢型 13.4,偏弱型 3866, 偏亢与偏弱兼夹型41.75。 孙国强5通过对某成人高校学员的调查发现,健康人群亦有不同体质类型,其中正常型8.1,偏阴虚型31.9,偏阳虚型43.1,偏湿盛型 l1.1。偏气虚型5.6。然而中医体质的分型至今尚未能够标准化,自黄帝内经 的阴阳五行体质分类法至现代匡调元的六分法和王琦的七分法等,中医体质分类现已有60种之多6,呈百家争鸣之态势,以致其规范化和标准化问题已成为制约中

5、医体质学说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2 男性育前中医体质分型育前男性作为整个人群的一部分,既有其中医体质方面的一般性,又有其特殊性。一般性即其体质形成与发展既取决于先天遗传因素,又受后天环境因素的影响。流行病学调查证实,人群中个体体质类型与年龄、性别、心理素质、生活条件、饮食结构、地理环境、职业、遗传等诸多因素之间确实存在相关性。朱庭仪7按 黄帝内经 女子以七岁为一年龄段、男子以八岁为一年龄段,对100例受检者进行年龄与体质类型分析,均衡质多为青壮年,体质发生明显偏颇则以中壮年为多,且阴阳偏亏者明显多于阴阳偏亢者其中以阴亏者居多,气亏或血亏者次之,阳亏者最少。特殊性在于,育前男性绝大多数为

6、青壮年,按朱庭仪的结论认为,多为均衡质类型。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丈夫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天癸未至,阳气未盛 ;天癸至,阳气盛 (女子二七, 男子二八);天癸竭,阳气 已衰(女子七七,男子七八)。育前男性正是阳气旺盛、正气足之时。因此,男性育前体质主要应定义为生理性而非病理性的特性。而所谓病理性体质是不同体质的人发病后体质与发病因素作用后的证候,应属证的范畴。体质与证的关系,诸多学者皆有论述。如匡调元8认为,体质与证是有区别的,体质主要是在遗传基础上,在缓慢的、潜在的环境因素作用下,

7、在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中渐进性地形成个体特殊性。虽然体质可能改变,但其变化过程是比较缓慢的。证则不然,它主要是在明显的、特定的、相对而言比较急剧的致病因子作用于体质以后形成的临床类型。王琦等9从界定前提、 形成因素、形成特点、表现特点、表达信息、涵盖范围、指向目标、诊察内容、干预目的等 9 方面论证了体质与证的不同。龚海洋6通过对中医体质分类的差异性、对疾病的易感性、发病的倾向性以及心身统一性等,说明它们是中医体质的重要构成要素,同时也是中医体质分类的主要物质基础。诸位学者均肯定了体质与证的本质不同,故男性育前体质学应剔除病证的内容,如痰湿、瘀血等病理性内容,从而着重于非病理性的研究。 男性育前

8、中医体质的类型应根据气血津液及阴阳的不同进行划分。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阴阳是其功能的基本分类属性。无论先天禀赋,还是后天获得,体质的差异都只是气血津液及阴阳的不同及变化。人体气血津液及阴阳可在一定范围内变化而不成病态 (暂称此 范围为“常态”),此即 素问·生气通天论所云:“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如果受到疾病因素(包括内生及外来的)作用,气血津液及阴阳变化超出常态,即可发病。 不同的人,在常态内是不同的,此即为体质的差异。因此,气血津液及阴阳的不同应是中医体质分型的基本依据。笔者根据气血及阴阳偏颇,将男性育前中医体质分为气阴质、气阳质、血

9、阴质、血阳质、津液阴质、津液阳质及常质 7 型。 其中“ 阴” 代表少,功能低下;“ 阳”代表多,功能亢进。气阴质型:元气于常态内偏少,气的推动、温煦、固摄、防御、气化等功能偏于低下。平素语声低怯,易体倦乏力,怕冷不怕热,汗多,食少,舌偏淡胖、 苔白,脉偏无力。若患病则易得气虚类证,或气虚,或气陷,或气不固,或气脱。气阳质型:元气于常态内偏多,气的推动、温煦、固摄、防御、气化等功能偏于亢进。平索性情或急躁易于激动,或忧郁寡欢,怕热不怕冷,舌淡红、苔白, 脉弦。若病则易得气滞类证,或气滞,或气逆,或气闭。血阴质型: 其血液于常态内偏少。平素面色、唇色偏白,肌肤干燥,寐差多梦,舌质淡,脉偏细无力。

10、若病则易得血虚类证,或血虚,或血脱。血阳质型 :其血液于常态内偏多。平素面色偏暗,舌暗,脉偏涩。若病则易得血瘀证或血热证。津液阴质型 :其津液于常态内偏少。其人形体偏瘦, 口渴喜冷饮,小便易黄,大便易硬结,舌红、苔少,脉偏细数。 若病则易患津液亏虚证 。津液阳质型:其津液于常态内偏多。其人形体肥胖,易疲倦、懒动、好睡, 大便易溏, 舌体偏胖、苔白滑腻,脉滑。若病则易患痰湿之证。常质型 :面色明润,精力充沛,性格平和,纳佳寐好,二便调,舌淡红、 苔薄白。 不易犯病,病则易愈。以上7型,根据需要结合育前体质特点可适当再分为若干亚型。若合并有疾病 ,应根据中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原则,进行辨证论治。“

11、有是证用是方”。 在中医基本理论、中医体质学说理论的指导下,从“ 辨体质” 角度上运用中医药以使 “阴平阳秘,神形合参”,对男性育前具有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的作用, 为优生优育奠定基础 。3 男性育前中医体质分型对优生优育的意义体质的形成 ,首先秉承于先天 (父母) 遗传。 灵枢·天年云:“人之始生以母为基,以父为循”。明·万全 幼科发挥·胎疾指出:“ 父母强者, 生子亦强,父母弱者,生子亦弱。所以肥瘦、长短、大小、妍媸,皆肖父母也”。 张景岳胎产类亦云:“ 胎气亦有阴阳盛衰之辨 若父气薄弱,胎有不能全受而血之漏者,乃以精血俱亏而生子必萎小,此阳之衰也”。故欲强其子

12、女, 必先强其父母 ,男性育前的体质分型及保健治疗,对优生优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其一 ,可以指导育前饮食等方面的保健,如气阴质型男性在调摄上当避免感寒受湿,宜顾护阳气,可服用性温之药食,如鹿茸、人参、羊肉等;而气阳质型男性平时饮食应清淡,忌食煎炒炙煿及辛辣之物,忌用鹿茸、鞭类等辛温燥热之品。血阴质型男性要谨防“久视伤血”,不可劳心过度,在饮食调养上可常食桂圆、何首乌、黄精、熟地黄、黑木耳等食物;而血阳质型男性,在精神调养上要培养乐观的情绪,精神愉快则气血和畅,于饮食调理上可常食桃仁、油菜等具有活血祛瘀作用的食物,酒可少量常饮,醋可多吃。其二,可以指导育前预防疾病。体质反映了机体自身生理范围内

13、阴阳气血的盛衰偏倾,这种偏倾性决定了个体处于不同的机能状态,从而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性不同,耐受性不同。在未病之前,辨体质孰亏孰亢,通过中医综合调治,使体质得纠正,以 “ 阴平阳秘 ”的最佳状态,达到优生优育的目的。其三, 可以指导对不育症的中医治疗。 随着自然环境因素及社会环境因素的不断改变,不育症的发病率越发趋高。据 WHO报告,在世界范围内,人类的精子数量在近半个世纪内已下降了一半,不育症的发病率已从 8-10上升 到 l2-16。据粗略估计10, 我国人群中不育症夫妇可能在2000万- 2500万。 在临床中发现,许多不育症患者无证可辨,而其中一部分属现代医学的免疫性不育。在无证可辨之时,根据体质学说进行施治或是其中可行的方法之一。如张景岳 药食中云: “ 种子之方,本无定轨,因人而药,各有所宜,故凡寒者宜温,热者宜凉,滑者宜涩,虚者宜补。去其所偏,则阴阳和而生化著矣。”【参考文献】1 吴敦序中医基础理论 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452 王琦中医体质学 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53 匡调元中医病理研究 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664 胡文俊体质分型研究 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87,7 (2 ) : 95 孙国强人体体质分型的生理基础浅析J河南中医,1989,9 (6 ): 266 龚海洋略论中医体质分类J中医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