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导学案_第1页
《说“木叶”》导学案_第2页
《说“木叶”》导学案_第3页
《说“木叶”》导学案_第4页
《说“木叶”》导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说“木叶”导学案(第一课时)编写:王宏 审核:高二语文备课组班级 组别 姓名 【学习目标】1、了解与本文相关的文学常识。2、阅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全文结构。3、积累文中引用的诗句。【知识链接】 1、作者:林庚(1910年2月22日2006年10月4日),字静希。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福建闽侯人。诗人、文史学家 ,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后留校任教,编文学刊物。1933年初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以后又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等。1937年到厦门大学任教十年,1947年为燕京大学教授,1952年至今为北京大学教授。曾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早年以诗闻名于世,与戏剧家曹禺、

2、小说家吴组缃,并称“清华三才子”,是著名的唐诗楚辞研究专家。对明清小说也很关注,并提出颇多精辟的创见。著有唐诗综论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和中国文学简史等多部著作。获国家教委教材一等奖。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他数十年如一日,谆谆教导后学,桃李满天下。 2、释题: “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 “木叶”即“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由于作者是一个学者,也是诗人,有着深厚的学养和丰富的联想力,因而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

3、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做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使我们对古诗词艺术中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地体察,值得我们借鉴。 【预习展示】1、快速阅读全文。提示:学习这篇课文需要我们逐字逐句认真、细致地读,把整篇文章贯穿起来,各个部分融会贯通,就可以把握文意。2、划出文中引用的诗句,并熟读成诵。【合作探究】阅读课文,明确本文的整体写作思路。1、本文是一篇文艺随笔,也是“咬文嚼字”的典范。在文章中作者通过“木叶”阐述了一种文学现象,即中国诗歌的语言具有 性。2、文章题目为“说木叶”,为了说得有序,说得深透,本文采用了句首标义法,每段开头都用一句话领起下文,容易让读者把握“说”的要领。请默读全文,抓住

4、关键语句,理清文章结构。第1自然段:提出文章阐述的对象,即 。第2-3自然段:区别 和 两个词语,指出 更常见,其关键在 字。第4-6自然段:分析“木叶”的两个艺术特征:一是 二是 第7自然段:总结了诗歌因一字之差而意境不同。【自我测评】1、写出下列名句的作者及出处。(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作者:_ 出处:_ _)(2)洞庭始波,木叶微脱。(作者:_ _ 出处:_ _)(3)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作者:_ 出处:_ _)(4)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作者:_ 出处:_ _)(5)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作者:_ 出处

5、:_ _)2、请补足下列诗句的上下句。(1)秋月照层岭,_ _。(吴均答柳恽) (2) ,海水扬其波。(曹植野田黄雀行)(3)柔条纷冉冉,_ _。(曹植美女篇) (4)日暮风吹,_ _。(吴均青溪小姑歌)(5)_ _,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我的收获】 说“木叶”导学案(第二课时)编写:王宏 审核:高二语文备课组班级 组别 姓名 【学习目标】1、细读文章第13段,感悟“木叶”和“树叶”的区别,探究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2、学习文中的引用及其作用。【预习展示】从概念上讲,“木叶”就是“树叶”。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为什么会给人如此不同的感觉呢?请同学们结合

6、作者所引用的诗句来体会。引用一:与“树”有关的诗句: 和“叶”有关的: 思考:这些的诗句,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引用二:和“木”有关的诗句:木叶: 落木 : 思考:谈谈这几句诗给你的感觉,并解说从“木叶”发展到“落木”的过程中“木”字的关键作用。 【合作探究】知识吧 引用及其作用引用是指在说话和行文中,引入现成的语句(包括诗文、成语、谚语等),借以在说明问题、阐明观点时增强说服力。其作用是:(1)是语言凝练,言简意赅。(2)使形象鲜明,增强说服力(如说明文中引用诗文)。(3)加强真实性(如引资料)。(4)起证明作用(如引名人名言或格言等作理论依据)。1、第1段开头引用屈原的诗句,其作用是什么?

7、 2、第2段中作者列举了大量的经典诗句来证明观点,这种写法具体作用是什么? 【自我测评】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柳 李商隐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垂柳 唐彦谦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注释】乐游苑:长安东南名胜,地势很高,可俯瞰长安全城,是当时仕女节日游赏之处。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春日。断肠:即销魂,言花之色香使人心醉神摇。“饿损纤腰”:暗含“楚王爱细腰,宫中多饿死”的典故。1、古典诗歌讲究炼字。前一首诗中的“逐”字和后一首诗中的“绊惹”在用法上有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

8、柳”的形象?请简要分析两首诗中的“柳”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 说“木叶”导学案(第三课时)编写:王宏 审核:高二语文备课组班级 组别 姓名 【学习目标】1、精读课文第4-6自然段,品味文中诗句的意蕴,比较“木”与“树”的不同,从而把握“木”的两个艺术特征。2、结合诗歌“意象”“意境”,品味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预习展示】为了阐述“木叶”这一诗歌形象的艺术特征,作者引用了大量的诗句和理论说明,结合第6段相关内容完成下表。(参照文中例句中意象的特点)意象颜色触觉意味或韵味树叶褐绿色木叶干燥不湿润落叶春夏之交落木(意味)【合作探究】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他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

9、妙语言。试体会下列两组诗中同一意象的不同含义:一组 :“月” 石头城 刘禹锡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答: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答: 望月怀远 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答: 月夜忆舍弟 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答: 古怨别

10、 孟郊飒飒秋风生,愁人怨离别。含情两相向,欲语气先咽。心曲千万端,悲来却难说。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答: 二组 :“柳” 咏柳 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答: 垂柳 唐彦谦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答: 咏柳 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答: 【自我测评】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注】。【注】蔡家亲:表亲。这首诗是作者因表弟卢纶到家拜访有感而作。 1

11、、诗人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我的收获】 说“木叶”导学案(第四课时)编写:王宏 审核:高二语文备课组班级 组别 姓名 【学习目标】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进行诗歌意象的品味练习 。【预习展示】1、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 2、请同学们为下列词语“速配”,感悟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丰富意蕴。A 春 秋 菊 月 梅 B 萧瑟 高洁 生机勃勃 傲然 惆怅 【合作探究】经过了一定时间的文化沉淀,“木叶”这个词就往往出现在清秋的氛围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暗示性。这样的现象在

12、我国的古典文学中是很多的,如菊花、柳条、明月等等。我们熟悉的“岁寒三友”一般意味什么呢?(高洁,耐寒,坚忍)然而,如果所有的诗人都这样写,那就成了鹦鹉学舌,人云亦云。而高明的诗人往往能打破常规。诗人们把它们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形成不同的暗示性。看以下三首咏梅的诗词:梅花 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卜算字·咏梅 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

13、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注意三首诗词中的不同意象群,比较三首诗词中“梅”的不同生长环境,试分析“梅”的三种不同形象,并说说诗人对自己笔下的“梅”分别赋予了哪些情感。王诗: 陆词: 毛词: 【自我测评】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下面的问题。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鱼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1、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2、这种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我的收获】 参考答案说“木叶”导学案(第一课时)【合作探究】1、本文是一篇文艺随笔,也是“咬文嚼字”的典范。在文章中作者通过“木叶”阐述了一种文学现象,即中国诗歌的语言具有暗示

14、性。2、第1自然段:提出文章阐述的对象,即“木叶”。第2-3自然段: 区别“木叶”和“树叶”两个词语,指出“树”更常见,其关键在“木”字。第4-6自然段: 分析“木叶”的两个艺术特征:一是含有落叶的因素;二是颜色上具有暗示性。第7自然段: 总结诗歌中一字之差而意境不同。【自我测评】1(1)屈原 九歌(2)谢庄 月赋(3)陆厥 临江王节士歌(4)王褒 渡河北 (5)萧纲 折杨柳 2(1)寒风扫高木 (2)高树多悲风(3)落叶何翩翩 (4)叶落依枝 (5)无边落木萧萧下 说“木叶”导学案(

15、第二课时)【预习展示】引用一:与树有关的诗句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和叶有关的: 叶: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思考:这些的诗句,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明确:枝繁叶茂,浓阴匝地引用二:和木有关的诗句:木叶:亭皋木叶下,陇首秋去飞。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落木: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思考:谈谈这几句诗给你的感觉,并解说从“木叶”发展到“落木”的过程中“木”字的关键作用。明确:萧瑟、凄凉。关键之处在于“木”字。“木”含有落叶的因素,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落木”比“木

16、叶”更显得空阔。“木叶”的“叶”,绵的一面,“木叶”是疏朗与绵密的交织,而“落木”就连“叶”这个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合作探究】1、以屈原的诗句引出文章的话题。这一引用富有诗意,能激发读者浓厚的兴趣。2、(1)为后文作铺垫;(2)引导深入思考其区别,引发读者的探究兴趣;(3)指出个例中体现了普遍性。【自我测评】1、本是东风吹得柳枝飘拂,用“逐”字则说是柳枝在追逐东风,变被动为主动,更加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柳枝的蓬勃生机。唐诗“绊惹”用法同李诗“逐”字,本是春风吹柳,却说柳枝有意撩逗春风,表现出垂柳的调皮与风情万种。2、拟人手法。前一首用春日之柳的繁华得意反衬秋日之柳的衰

17、落憔悴,寄托了作者的迟暮之伤与沉沦之痛。后一首,一、二句先极写垂柳之美,三、四句笔锋一转,联想到“楚王爱细腰,宫中多饿死”的故事,托物寄意,巧妙地讽刺了世人以善于窥测皇帝意向为能,极尽逢迎谄媚之能事的丑恶现象。说“木叶”导学案(第三课时)【预习展示】意象颜色触觉意味或韵味树叶褐绿色密密层层浓阴繁密充实木叶微黄干燥不湿润疏朗 飘零之意落叶繁密绿色饱含水分春夏之交落木(意味)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疏朗与绵密交织,一个迢远而美丽的形象。【合作探究】体会下列两组诗中同一意象的不同含义:“月”1、石头城中“月”是历史的见证,给人一种物是人非的凄凉之感。2、江城

18、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的“月”展现了设想中的一种凄冷幽独的环境,表达了对亡妻的思念及别后的凄凉生活。3、望月怀远中的“月”是借此来怀念远人的,有“千里共婵娟”的意味。4、月夜忆舍弟中的“月”写出了夜的清冷,月引人遐想,更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如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他的绵绵愁思中自然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5、古怨别中的“月”是寄托情人离愁的,诗人想象在别后他们在月光之下思念对方的情状,使人想象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相互祝愿。“柳”1、咏柳中“柳”亭亭玉立,碧绿丰茂,枝条纷披,诗人借咏柳赞美春色的美丽和大自然的活力。2、垂柳中“柳”纤柔轻盈,妩媚多情,反衬邀宠取媚的小人的无耻和朝廷的腐败。3、咏柳中“柳”乱条狂舞,柳絮纷飞,讽刺攀附权贵、得势猖狂的奸佞之臣。【自我测评】1、明确:诗人选取寒雨、黄叶、昏灯、白头人等典型意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悲苦凄凉的画面。2、明确:此诗表达了作者悲喜交加(或悲中有喜,喜中带悲)的感情。 说“木叶”导学案(第四课时)【预习展示】1、明确: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2、A 春 秋 菊 月 梅 B 萧瑟 高洁 生机勃勃 傲然 惆怅 【合作探究】1、王安石的梅花中的“梅”赞颂高贵圣洁的品质(白雪世界,墙角飘来缕缕清香,让人发现那正怒放着一簇梅花)。2、陆游的卜算字咏梅中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