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泽县山房银多金属异常查证报告_第1页
光泽县山房银多金属异常查证报告_第2页
光泽县山房银多金属异常查证报告_第3页
光泽县山房银多金属异常查证报告_第4页
光泽县山房银多金属异常查证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光泽县山房银多金属异常查证报告 目录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工作目的任务第二节  位置、交通第三节  自然地理及经济概况第四节  以往地质工作程度第五节  本次工作情况第二章   区域地质第一节  区域地质特征第二节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第三章   矿区地质特征第一节  地层第二节  构造第三节  

2、岩浆岩第四节  围岩蚀变第四章   矿区地球化学特征第五章   矿床地质特征第一节  矿体规模、形态产状及赋存部位第六章   工作方法及质量评述第一节 1:1万土壤测量第二节 1:1万地质填图第三节  探矿工程第四节  样品采集、测试第七章   结论 附图:1、福建省光泽县山房银多金属矿点地形地质图      

3、;                      1:100002、福建省光泽县山房银多金属矿点1:1万土壤测量Ag、Pb、Zn元素异常图   1:100003、福建省光泽县山房银多金属矿点1:1万土壤测量Cu、Sn元素异常图       1:100004、福建省光泽县山房银多金属矿

4、点TC1721、TC1681槽探剖面图             1:1000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工作目的任务受福建省矿业开发有限公司委托,由我院承担福建省光泽县山房测区1:1万土壤测量及异常检查工作,工作面积为6.7km2,工作时间2005年5月2005年12月,5月完成工作设计编写审查,10月份提供土壤成果小结,年底提交异常查证报告及下一步工作建议。主要委托任务:通过区内开展1:1万土壤测量(网度200

5、15;20米)、地质填图(修测)以及对重点地球化学异常查证的检查,了解区内地质、矿化、蚀变及地球化学异常分布特征,研究地球化学异常与铅锌多金属矿之间的关系,在对重点地球化学异常进行追索、检查以及地质剖面测量的基础上,通过少量的探槽揭露,寻找铅锌多金属矿体或矿化地段,评价地球化学异常找矿前景,为下一步工作提供依据。第二节  位置、交通山房测区位于福建省北部,距光泽县司前乡7km左右。地理坐标:东经117°2952117°3158.9,北纬27°50527°526.9,面积6.9km2,行政隶属司前乡黄坊村、东山村、亭迈村;工作区内有简易

6、村公路通往司前乡及光泽县,交通比较方便(图1)。第三节  自然地理及经济概况测区地处武夷山脉南麓及其向南的支脉,属中低山地,地势东高西低,中西部大坑口端溪新旬一带多为第四系覆盖,地势较平坦,居民点分布较多,一般海拨约300350m,东部地区地势陡峭,最高峰“羊角尖”1103.1m,一般海拨在600800m之间。区内植被发育,盛产林木、毛竹和杂林,经济上以农林为支柱,大量种植水稻和竹木。经济作物有香菇、烟叶、茶叶以及林业等。区内水系发育,河流向南注入富屯溪。年平均气温17.9C°,年降水量1906毫米,无霜期272天,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雨季较多,温暖湿润,林木茂盛

7、;57月为雨季,12月来年2月有霜冻,其它月份适合野外作业。 第四节  以往地质工作程度1、七十年代福建省区域地质调查队完成1:20万光泽幅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工作,为本区提供了丰富的基础地质矿产资料。2、1985年福建省物化探大队开展1:20万区域化探水系沉积物测量,发现了Cu、Pb、Zn、Ag为主的化探综合异常。3、2004年福建省矿业开发有限公司委托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在该区开展过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面积78 Km2,圈出两处以Cu、Pb、Zn、Ag、Mo为主的地球化学异常。第五节  本次工作情况本次工作主要是在去年1:5万水系沉积

8、物测量所发现得DX-1、DX-2两处1:5万水系沉积物Cu、Pb、Zn、Ag、Mo异常区开展1:1万土壤测量(网度200×200m)和1:1万地质填图,其工作分两个阶段,2010年510月先进行土壤测量,10月以后,根据1:1万土壤测量成果,圈出TH-1、TH-2异常,用槽探揭露和地质填图追索,圈出矿化体。通过本次工作,本区发现1:1万土壤化探异常10处(乙类异常8处,丙类异常2处),在TH-1、TH-2异常带中,发现3条矿(化)体,初步认为本异常为矿致异常。本次完成主要实物工作量如下:1、1:1万土壤测量(网度200×200m)面积6.7km2,采土壤样品1785件,检查

9、样62件。2、仪器法测量基线长8.0km,测基点82个。3、1:1万地质填图6.7km2。4、槽探1502.8m3。5、剥土103.8km3。6、刻槽样15件。7、光薄片11件。第二章   区域地质第一节  区域地质特征工作区地处崇安石城北东向深大断裂带北段与江西冷水坑铅锌矿田同属月凤山火山喷发区,并构成完整的孤形火山盆地。区内出露地层有侏罗统下渡组、园盘组火山岩,局部出露上太古界天井坪组,震旦系西溪组、泥盆系天瓦山东组及白垩系寨下组等;断裂构造发育,以北东向扭性断裂为主,零星见有北西,东西向断裂;侵入岩主要分布于上侏罗统周围,有志留纪钾长花岗

10、岩、侏罗纪钾长花岗岩及白垩纪石英二长闪长岩,碱长花岗岩等,其中上侏罗统偏碱性火山岩及其伴随的浅成小斑岩体与银、多金属矿化关系较为密切。该区成矿地质背景,地化异常特征与相邻冷水坑银、多金属矿类似,是寻找斑岩型,火山次火山热液型银、铅、锌金属矿的重要找矿远景区。第二节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1:20万区域化探水系沉积物测量结果在该地区发现大规模Cu、Pb、Zn、Ag为主的区域地球化学异常带,呈北东向分布,长15公里,宽10公里,异常以Pb、Zn、Ag为主,Pb一般含量70100×10-6,极大值135.7×10-6,Zn一般含量125250×10-6,

11、极大值328×10-6,Ag一般含量0.250.4×10-6,极大值0.6×10-6异常带分布面积上百平方公里。局部浓集区有光泽黄家际,米罗湾,周远山等地区,综合异常分布面积达3050平方公里,异常规模大,元素含量高,工作区既位于区域地球化学异常带内。经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结果,工作区内发现Cu、Pb、Zn、Ag、Mo为主的地球化学异常异常两处(DX-1 、DX-2)(图2)。(1)DX-1异常             &#

12、160;     位于端溪测区主异常带最北端侵入岩与变质岩的接触带附近,中内带异常以Ag为主,次为Pb、Zn。Ag大于0.5×10-6异常面积近1平方公里,极大值1.916×10-6, Pb、Zn中内带异常规模较小,区内仅个别点出现,但往北异常出工作区,可能未封闭,Cu仅外带异常出露。元素浓集中心套合程度很高。(2)DX-2异常位于端溪测区主异常带中北部侵入岩与变质岩的内接触带附近,为Cu、Pb、Zn、Ag、Mo组合。其中Cu、Pb、Zn、Ag中内带异常规模较大,Cu大于50×10-6、Pb大于250×1

13、0-6、Zn大于300×10-6、Ag大于0.5×10-6的中内带异常呈北东向长约1.5公里,宽1公里,其中Ag极大值2.724×10-6, Pb极大值574.8×10-6,Zn极大值452.0×10-6, Cu极大值75.6×10-6,此外Mo极大值37.69×10-6。上述元素除中内带异常规模较小外,其它元素均有一定规模。元素浓集中心套合程度很高。上述两处局部化探异常呈北东向断续分布,分布面积较大,而局部浓集中心面积可达1-2平方公里。主要元素异常中心套合程度极高,浓度梯度变化明显,Pb、Zn、Ag均有内带异常出现,所处

14、成矿地质背景较有利。根据其特征,地表出露铅锌矿化体的可能性极大,为矿致异常,找矿前景良好。本次山房测区土壤测量工作主要对DX-1 、DX-2异常开展查证工作。第三章   矿区地质特征第一节  地层区内出露的地层简单,主要为上太古界天井坪组(AY3t),岩性为浅灰黑云斜长(二长)变粒岩、黑云石英片岩夹斜长角闪片岩。现将各种岩石的岩性特征描述如下:1、黑云斜长(二长)变粒岩:呈深灰色,绿灰色,鳞片变晶结构,块状构造。岩石矿物成分由黑云母(1525%)斜长石(1030%)石英(2550%)及少量白云母组成,岩石裂隙发育,具硅化,绿泥石化。2

15、、黑云石英片岩:半风化强风化状,风化后呈黄色鳞片变晶结构,片状构造。岩石矿物成分由黑云母(1540%)白云母(1525%)石英(1540%)斜长石(10%±)组成,岩石具绿泥石化。片理面产状大致为330°42°,局部夹有斜长角闪片岩。第二节  构造区内断裂构造发育,主要是北北东向(沿测区西侧分布)及北西向(分布测区北部),北北东向F2断裂控制号矿(化)体,属控矿构造,并且控制了区内一系列花岗斑岩、石英脉的分布见表1。表1          

16、60;                断裂构造特征一览表特征 断裂编号规模产状构造形迹结构面力学性质备注长(m)走向倾向倾角F12250310°40°50°75°该断裂分布于拗丘羊角尖的北面,断裂两侧地层产状紊乱,见花岗岩脉,花岗斑岩脉穿插;岩石具硅化,绿泥石化,断面发育,多呈舒缓波状,斜冲插痕清楚,常见构造透镜体、构造角砾。压扭性 F230040°310°

17、83°50°该断裂沿水沟延伸,两侧岩石破碎,裂隙发育,常见构造透镜体、构造角砾和硅化脉,断面发育,多呈舒缓波状,见斜冲现象。压扭性控矿构造第三节  岩浆岩矿区内岩浆活动频繁,主要在中部有西溪超单元(SXX)灰白色浅肉红色含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南部有晚侏罗古竹超单元(J3GZ)浅肉红色黑云正长花岗岩;东部有早白垩世钟腾超单元(K1Y)(少斑)中细粒黑云钾长花岗岩。脉岩主要受构造断裂控制,发育有花岗斑岩()、石英脉(q),呈北西和北东向分布。第四节  围岩蚀变区内围岩具硅化、绿泥石化、黄铁矿化等蚀变。其中硅化、绿泥石化最普遍,分布广泛,在各

18、类围岩中均可见到,而在断裂带两侧尤为发育。 第四章   矿区地球化学特征通过1:1万土壤测量,区内发现两处地球化学异常集中区,并通过综合分析,划分Cu、Pb、Zn、Ag地球化学异常10处(乙类异常8处,丙类异常2处),其中测区北部变质岩分布区6处(HT-1-HT-6);测区中南部侵入岩分布区4处(HT-1-HT-4)。经评价认为区内南部地区以Ag、Pb、Zn为主的土壤地球化学异常成带分布,规模大,浓集中心明显,多元素高含量异常中心套合程度高,有很好找矿前景。北部地区个别局部异常也有小规模成矿可能。其成果为进一步异常查证工作提供较丰富的地质地球化学找矿依据

19、,并较圆满地完业主下达的阶段性工作任务。根据测区元素地球化学背景含量特征,以及结合剖面法确定异常下限值。从找矿角度出发,依据所选择的各元素异常下限值进行异常圈定。各元素采用的异常下限值见表2。 表2              元素异常下限值表元素参数PbZnAgCuSn下限值(×10-6)2002000.57510对于套合程度高、所处地质条件较相近的多元素组合的异常圈为一处综合异常,予并以编号评价。编号约定为:工作性质编码代号+异常顺序

20、号,北部变质岩区异常编号为HT-1-HT-6;南部侵入岩区异常编号为HT-1-HT-4。现就异常所处地质背景特征分别阐述如下:(一)、位于侵入岩区的地球化学异常位于工作区中南部,包括HT-1、 HT-2、 HT-3 、HT-4等4处地球化学异常,。该类地球化学异常分布面积较大,受构造控制特征较明显,整个异常带呈北北东、局部北东向带状展布,长2.4公里,宽约0.51.0公里,往南未封闭。带内中心地带的浓集中心区CuPbZnAg高含量异常断续分南、中北及北三段套合分布。此外异常带东侧还分布条带状Pb的弱异常。1、北段异常浓集中心区(HT-1)异常呈S型,南北长1公里,

21、东西宽0.30.5公里,分布面积0.5平方公里PbZnCu中内带异常呈近南北向,Sn南北向向北转北东向,出露志留纪西溪超单元(SXX)二长花岗岩,异常特征见表3。表3                   HT-1异常特征表位置综合异常面积(km2)单 元 素 异 常 特 征(中内带局部异常)异常分类元 素含量×10-6长(米)宽(米)形态极大值×10-6测区中西部,异常带北段 

22、0.5Cu15020060条带状260  乙类Pb400-单点410Zn40020040条带状2060Ag1.0300-60020-200条带状11.5Sn2080020-160条带状55.12、中段异常浓集中心区(HT-2)位于异常带的中北段,出露志留纪西溪超单元(SXX)二长花岗岩及小面积分布古竹超单元(J3GZ)肉红色钾长花岗岩。局部异常浓集区呈带状北北东转北东向分布。由北至南,Ag分别在180线220240点,连续大于2×10-6的有3个点,含量分别为4.737、3.788、4.230×10-6。168线198204点,连续大于3×10

23、-6的有2个点,含量分别为4.90、3.339×10-6,与此相对应的Pb高值点较连续分布含量大于1000×10-6的有6个点,极值1740×10-6。172线180200点,连续大于1×10-6的有10个点,极值含量2.10×10-6。元素的局部异常浓集区以AgPb规模为最大,Ag大于1×10-6 ,Pb大于400×10-6的异常宽度100-300米,长约700米,两侧则分布细条带状PbZn中内带异常,Cu仅在局部浓集中心呈小面积低缓异常分布,基本分布于AgPb内带异常区。局部异常特征见表4。表4 &#

24、160;                      HT-2异常特征表位置综合异常面积(km2)单元素异常特征(中内带局部异常)异常分类元 素含量×10-6长(米)宽(米)形态极大值×10-6测区中南部,异常带中段  0.8Cu150-单点153乙类Pb40060060-280近面状1740Zn400200220条带状860Ag1.017

25、0050-200长条带状4.9Sn2060020-40条带状41.03、南段异常浓集中心区(HT-3)位于异常带的南段,主要出露侏罗纪古竹超单元(J3GZ)肉红色钾长花岗岩。Pb Zn Ag外带异常呈面状分布,向南未封闭,Pb Zn中带异常呈细条带状,规模不是很大,Ag中内带异常有一定规模,在164线206216点间,Ag连续大于1×10-6的有6个点,其中大于2×10-6的有3个点,高值点分别为2.484、2.196及2.209×10-6。具体异常特征见表5。表5        &#

26、160;          HT-3异常特征表位置综合异常面积(km2)单元素异常特征(中内带局部异常)异常分类元 素含量×10-6长(米)宽(米)形态极大值×10-6测区南部,异常带南段0.3(异常未封闭)Cu150  单点150乙类Pb40030060-100条带状625Zn40020020-80条带状609Ag1.030040-100条带状2.595Sn2030040-60条带状36.664、东侧异常区(HT-4)位于异常带的东侧,呈北东向条带状分布

27、,长约1400米,宽2080米。主要为Pb的低缓异常,一般含量100-200×10-6,浓集中心不明显,极大值(单点)为750×10-6,评为丙类异常。根据表3-5,可以看出:1、 HT-2异常是整个异常带中的一个主体异常,是北北东向与北东向异常带分布的交汇地段,尤其南部异常,Ag Pb Zn中内带异常发育,有一定分布面积,元素高含点高度重叠,具明显相关性,而异常规模较大。2、HT-1异常是整个北北东向异常带中的一个局部高含量浓集区,Ag Zn Cu中内带局部异常有一定分布面积,多元素高含量中心高度重叠于180线的160-180点之间,元素极值含量高,浓度分带明显

28、,并具一定规模。3、HT-3异常以Ag为主,有一定规模和浓集中心,是HT-2异常的南延部份。4、上述异常所处地质背景主要为志留纪花岗岩及侏罗纪古竹超单元(J3GZ)肉红色钾长花岗岩,局部发育后期岩脉,但异常主体沿较为密集的等高线分布,据实地查看,其地形较陡,可能与硅化有关,经地质填图,带内地表局部地段己发现铅锌矿化。5、综合分析认为:区内发现的HT-2、HT-1及HT-3Ag Pb Zn Cu Sn土壤地球化学异常推测可能与较大规模的构造热液矿化蚀变有关,有较好找矿前景,。6、HT-4异常仅出现Pb的单元素异常,规模小,含量低,浓集中心不明显,推测与构造裂隙的局部矿化有关。(二)、位于变质岩区

29、的地球化学异常包括HT-1、HT-2、HT-3、HT-4、HT-5、HT-6等6处综合异常,主要分布测区北部。该类地球化学异常分布较零散,以异常为中心向北侧呈放射状分布,面积多0.10.2km2之间,异常特征及评价见表6。表6                               &

30、#160;      变质岩区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及评价表综合异常编号综合异常面积km2地质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地球化学异常评价及分类 HT-1  0.1(未封闭)异常为CuAgPb ZnSn组合,呈北北东向分布。Ag一般含量0.5-1.0×10-6极大值3.673×10-6, Cu一般含量75-200×10-6极大值940×10-6,Sn一般含量10-20×10-6极大值52.34×10-6,PbZn含量低缓,一般含量200-300×10-6

31、,极大值分别为334.2×10-6、432×10-6。高含量点主要分布在196线144160点之间。各元素相互套合程度高。异常往北未封闭。出露地层为上太古界天井坪(岩)组(Ar3t),岩性为浅灰色黑云斜长(二长)变粒岩、黑云石英片岩夹斜长角闪片岩。CuAg异常含量高,浓度分带明显,元素组合复杂,具一定规模,有一定找矿前景,推测异常由铜多金属矿化引起。评为乙类异常 HT-2 0.1(未封闭) 异常为Pb Zn Ag组合,呈北北东向分布。Pb一般含量200-400×10-6极大值691×10-6,Zn一般含量200-300

32、15;10-6,极大值427×10-6,Ag含量低缓,一般含量0.5-0.6×10-6,PbZn高含量点主要分布在198线174-200点之间,各元素相互套合程度高,异常往北未封闭。出露地层为上太古界天井坪(岩)组(Ar3t),岩性为浅灰色黑云斜长(二长)变粒岩、黑云石英片岩夹斜长角闪片岩。Pb Zn异常含量较低缓,规模不大,中带异常呈单点细条带状展布,推测异常可能由小规模铅锌矿化引起。评为乙类异常 HT-3  0.1(未封闭)主要为Pb Zn低缓异常,呈北东向带状展布,长约500米,宽约100-200米,位于198202线,200260点一带

33、,向北尚未封闭。Pb一般含量200-300×10-6极大值515.0×10-6, Zn一般含量200-250×10-6极大值255×10-6。出露地层为上太古界天井坪(岩)组(Ar3t),岩性为浅灰色黑云斜长(二长)变粒岩、黑云石英片岩夹斜长角闪片岩。Pb Zn异常含量较低缓,规模不大,中带异常呈单点细条带状展布,推测异常可能由小规模铅锌矿化引起。评为丙类异常续上表综合异常编号综合异常面积(km2)地质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地球化学异常评价及分类 HT-4  0.2 异常以Cu Zn组合为主,呈北东向分布。Cu Zn异常

34、局部套合,而Pb异常呈小面积分布。Cu一般含量75-150×10-6极大值343.0×10-6,异常浓集中心位于198线262284之间,但仅为单线控制。Zn一般含量200-300×10-6极大值374×10-6含量低缓。区内西侧有发现小规模铅锌矿化,见一北西向断裂通过异常区。出露地层为上太古界天井坪(岩)组(Ar3t),岩性为浅灰色黑云斜长(二长)变粒岩、黑云石英片岩夹斜长角闪片岩。主要为Cu异常,Pb Zn含量低缓且重叠性差,规模小,推测异常可能由局部小规模多金属矿化引起。评为乙类异常  HT-5  0.3(未

35、封闭) 异常以PbZn组合为主,伴生Cu Sn Ag低缓弱异常,呈北东向条带状分布。Pb一般含量200-400×10-6极大值1060×10-6,高含点主要位于198线310320点附近,大于400×10-6异常长度大于200米,大于800×10-6内带异常为单线分布,其中连续2个点大于1000×10-6;Zn一般含量200-400×10-6,极大值460×10-6;Cu一般含量75-100×10-6,极大值150×10-6;Sn一般含量10-20×10-6,极大值63.67×

36、;10-6;Ag仅单点异常,向北东方向异常未封闭。PbZn等元素组合异常,均呈条带状相互套合展布,浓集中心则主要位于北西向断裂与天井坪(岩)组(Ar3t)黑云斜长(二长)变粒岩、黑云石英片岩夹斜长角闪片岩以及早白垩洋坑单元侵入岩的相互交汇处。PbZn为主多元素组合异常具一定规模,浓集中心明显,所处地质背景对成矿有利,推测异常可能由局部铅锌多金属矿化引起。评为乙类异常  HT-6   0.4   异常为PbZnCuSnAg组合,浓集中心三处,均呈北东向展布。中内带异常一般长200-500米,宽100-200米,由西往

37、东排列。西侧异常极大值分别为Cu356×10-6、Pb416×10-6、Sn100×10-6、Ag2.526×10-6;中部异常极大值分别为Cu210×10-6、Pb1270×10-6、Sn33.48×10-6;东部异常极大值分别为Cu156×10-6、Pb673×10-6;Sn37.8×10-6,Pb一般含量200-400×10-6;Cu一般含量75-150×10-6,Ag一般含量0.5-1.0×10-6 Sn一般含量10-20×10-6。Ag

38、Cu Pb异常具浓度分带特征,且相互套合。异常区分布天井坪(岩)组(Ar3t)黑云斜长(二长)变粒岩黑云石英片岩夹斜长角闪片岩。多元素组合异常具一定规模,浓集中心明显,且相互套合,AgCuPb均有内带异常分布,推测异常由铅锌多金属矿化引起。评为乙类异常   第五章   矿床地质特征第一节  矿体规模、形态产状及赋存部位经本次异常查证,区内共发现了4条银多金属矿(化)体(编号、),主要呈北北东走向,产在构造破碎带中,呈透镜状。脉长数米至百余米不等,脉宽0.56m,岩石裂隙发育的地方,矿化较强烈,矿化以锌为主,现简述如

39、下:号矿(化)体:位于测区北部,目前有地质点及槽探工程控制。矿(化)体长度大于50m,宽度1.2m3m,矿(化)体走向330°,倾向北东,倾角60°。蚀变类型有硅化、绿泥石化、黄铁矿化、黄铜矿化及铅锌矿化等;围岩为棕灰色石英云母片岩夹黑云斜长变粒岩。号矿(化)体:位于测区中西部,处在HT-1异常带内,目前有地质点D003、D202、D203及槽探TC1801工程控制。矿(化)体赋存在构造破碎带中,长度250m,宽度0.5m7m,矿(化)体走向40°,倾向北面D003点SE,南面TC1801为NW, 倾角60°75°。蚀变类型有硅化、绿泥石化、黄

40、铁矿化、黄铜矿化及铅锌矿化等;围岩为灰白色含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矿体受F2断裂控制(见图3、4),经刻槽采样分析:Zn品位0.14- 0.51%。 号矿(化)体:位于测区西南部,处在HT-2异常带内目前有槽探TC1721工程控制。矿(化)体赋存在构造破碎带中, 长度约50m,目前已有样品控制的宽度3.3m,矿(化)体走向50°,倾向北西, 倾角40°-60°;蚀变类型有硅化、绿泥石化、黄铁矿化、铅锌矿化等;围岩为灰白色含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经刻槽采样分析:Zn品位0.15- 0.81。号矿(化)体:位于测区南部,属HT-2异常范围,目前有TC172

41、1、TC1681槽探工程D214地质点控制。矿化体产于构造破碎带内,破碎带走向3050°,倾向:TC1721槽向南东倾,TC1681和D214点倾向北西,倾角3575°不等;蚀变类型有硅化、绿泥石化、褐铁矿化,矿体围岩TC1721槽中上盘为棕灰色云母石英片岩,下盘为二长花岗岩,TC1681围岩都是二长花岗岩。经野外追索矿化体长度约450m,有三个工程刻槽取样,各工程分析结果见表7。  表7              

42、   号矿(化)体各工程采样分析结果表工程号样号样长(m)分   析   结   果Cu%Pb%Zn%Ag g/tTC1721TC1721-H81.000.030.110.08<1.0D214H11.700.020.240.143.7TC1681H11.300.010.190.069.2第六章   工作方法及质量评述第一节 1:1万土壤测量(一)、野外工作方法技术与质量1、测网敷设使用1:1万地形图,设定总基点位于山房羊角尖(11

43、03.1M),X=39551170,Y=3084070。点线号200/200,基线方位26°,仪器法测基线2条,双基线间隔500- 700m,基点点距100m,测线方位296°,测网网度200×20米。测点点线号由总基点之点线号向外推,线号由南西向北东增大,点号由南北西至南东顺序编号。在基线测制过程亦要根据明显地形地物特征点进行校正,清除基点附近杂草及障碍物等,并做好标志以备今后方便测线施工和质量检查。半仪器法在基线施测过程中采用罗盘定向、测绳量距,并根据地形地物特征点及基点进行方向差和距离的校正。上述基点及测点要做好点位标志,要求测线方向差不大于线距的20%(线

44、距按100米),为20米,点间距差6米。基线施工过程要做好记录。2、采样、记录样品采集要严格按要求进行,土壤样采集过程要先去掉表皮腐殖层,在深约2030cm左右采集B层残坡积土壤样,并去掉碎石杂物草根等,采样重量要确保过60目筛的样重150g。采土壤样的同时,遇矿化蚀变岩石要采岩石样,一般岩石样采多块组合成一个样品,样重200g。上述样品要严防污染及样号混乱等。野外记录内容应详细记述样品的物质组份特征,岩石采样点要记录该点的地表矿化蚀变特征等,记录要准确、清晰。3、样品加工分析样品采用自然晾干,并揉碎后过60目筛后,过筛后样重要求150g,经缩分成正付样,正付样各大于75g,正样编号装箱送实验

45、室分析,付样留存备查。样品加工过程严防加工污染和样号混乱等,切实保证做好样品加工质量。4、野外工作质量评述野外工作质量严格按有关规定要求执行,落实三级检查验收制度。采样质量项目级抽查151个点占总工作量的8.4%;院级抽查103个,占总工作量的5.8%,检查结果认为总体质量较好,未发现超差点。样品加工过程项目质检人员也在加工时跟班检查,也未发现加工质量问题,工作质量良好。(二)、元素的测定方法、技术与质量1、分析项目及检出限要求样品分析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分析Cu、Sn、Pb、Zn、Ag等五项。样品由具国家计量认证合格的具分析资质的江西省物化探队实验室分析,元素的分析方法及检出限见表8。表8

46、60;                元素分析方法及检出限要求表分析元素分析方法检出限(×10-6)要求方法CuES22Pb55Zn2020Ag0.050.04Sn22上述元素分析检出限符合规范要求,元素报出率均100%,满足了化探找矿的有关规定。2、测试方法精密度、准确度及质量评述分析工作按DZT0011-91规范进行样品加工和测试,并以每批50-70件插入省级或国家一级标样4-6件、重复分析样4-6件进行质量监控,现就分析

47、质量监控结果评述如下:根据实验室提供分析质量监控结果表明,分析精密度、准确度二项指标均达到较好的要求,每批插入的级省标对各元素监控结果可见所有元素误差均控制在该项误差要求范围之内,说明批次之间分析误差得到较好控制。实验室内检结果也表明,内检双差均控制在规定误差范围。检验结果也未存在显著的差异,整批分析结果其分析质量较可靠。3、样品密码重份分析为更好监控实验室样品分析质量,本次抽取占总量3%左右样品(62件),进行密码分析计算分析误差。样品与基本样一同加工密码插入分析,计算第一次采样的基本分析值(Ca)与密码重份分析值(Cb)之间的相对偏差(RE%)值。其计算式为:RE%=Q×100(

48、要求66.6%合格率在90%以上)其分析合格率统计结果见表9。表9               元素密码重复分析合格率表元素SnCuPbZnAg合格率(%)98.498.496.8100100 根据上表统计结果,元素分析合格率均达到98%以上,采样及分析质量能满足有关规定要求,其数据满足地质找矿化探详查需要。(三)、室内资料整理及质量1、图件的编制(1)地质图按收集的1:20万区调资料和野外实地地质填图进行修编,此图作为异常解释推断的参

49、考依据。(2)元素含量数据图及单元素异常图利用点位图与分析成果在计算机上直接完成元素含量数据图的编制,元素异常图,在上述数据图基础上根据元素异常下限值勾绘单元素异常图,等值线以异常下限的1倍、2倍、4倍来勾绘。(3)组合异常图将各测区单元素异常以23个元素编制在一起,形成一张多元素异常图,并套上地质和地理底图。(4)综合成果图为减少图面负担,综合成果图以主元素的中内带异常相互套合于同比例尺地质图上,并依据测区综合异常所处的位置进行成图并编号,以便于异常的叙述评价和地表工程布置。上述各类图件均使用中国地质大学开发的MAPGIS微机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进行数字化处理、成图。2、质量检查所有的底图,包括地质图、点位图以及元素数据图,均进行100%的复核,并由所级抽取10%检查。经查各类图件编图方法合理,数据填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