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六年级说明文阅读理解训练_第1页
(完整word)六年级说明文阅读理解训练_第2页
(完整word)六年级说明文阅读理解训练_第3页
(完整word)六年级说明文阅读理解训练_第4页
(完整word)六年级说明文阅读理解训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科目: 语文年级: 5、6 年级课题说明文阅读理解训练教学目标1、 复习说明方法及其作用2、 说明文 语言的准确性练习及其方法重点、难点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练习考点及考试要求1、 说明文中的词语能否换?2、 文明文中的词语能否删?教学内容知识框架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准确性、平实性、简洁性 (1)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和平时、简明,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语言的准确性。 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无准确无误。如:“基本”、“大约”、“比较”、“一般”、“极个别”、“大多数”、“主要”等表修饰、限制的词语。如中国石拱桥中的一段: 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桥宽约 8

2、 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 11 个 石拱联成一个整体。 这一段话语言的准确性表现在选用确切的词语和词组来表达上。 如永定河上不能说成永定河中; 石砌桥墩不能说成石堆桥墩;路面平坦不能说成道路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不能说成与河面平行。注意约数与确 数(使用时取决于对事物的认识和了解是否达到全面、精确的程度) 语言的平实性,是用明白、平实的语言对事物进行客观的反映。 一是一、二是二,不夸大,不缩小,毫不含糊, 清楚明白,只求辞达而已,不求雕琢粉饰。语言的简洁性,是指简练、明确、不含糊,用最少的文字把意思说明白。 可说可不说的话一律不说,以尽可能少 的语言来承载尽可

3、能多的信息。(2)说明语言按风格分,有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即:生动趣味性、准确科学性。)说明文语言分为:准确严密、生动形象; 准确严密、简明平实(3)分析说明语言准确的典型试题:A、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例题:“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这句话中的加点词语“往往”有什么作用或表达效果? 答:“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了天上的薄云大多预示着天气晴朗,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 “往往”一词体现 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注:“往往”是一个频率副词,频率副词还有“常常、经常、通常、总是、有时”等,分析它们都是一样的。 方法:1、解释词语意思2、带词解释句子(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3、xx 词体现了说

4、明文语言的准确性。B、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 例题:“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这句话中的加点词语“往往”能否替换成“总是” ,试说明理由。2答:不能。因为 “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了天上的薄云大多预示着天气晴朗,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使用 “总是”说明天上出现薄云一定表示天气晴朗,如果换了,就与客观事实不符合。表达不准确。 “往往”一词体 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方法:1 表态:不能替换;2 定性:解释原词意思或带词解释句子;3 定性:解释所换词语意思;4 若替换,句子意思有何改变,不符合实际;5 原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C、加点词语能否删去? 例题:“天上的薄云,往往是”这

5、句话中的加点词语“往往”能否删去? 答:不能删去,因为 “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如果删去就说明天上出现薄云一定表示天气晴朗,这与客观事实 不符合。表达不准确。 “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方法:1 表态:不能删;2 定性:解释这个词或带词解释句子;3 若删去,句子意思变成了“”这与事实不符合,表达不准确。 (太绝对了) ;4 XX 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练习 我国每年被污染的粮食合计经济损失至少 200 亿元。“至少”可不可以去掉?【 “至少” 这个词用得准确,它起到限制作用,强调了经济损失之大, 如果去掉这个词, 意思变成“我国每年 被污染的粮食合计经济损失刚好是 200

6、亿元”,太绝对了,表达就不准确,不严密了。 】 月球很可能成为人类远征其他星体的中 转站。“很可能”有何表达作用?【 “很可能”一词表估计,它说明月球成为人类远征其他星体的中转站,不一定能够实现,表达准确,严密。 】 “红玫瑰大厅的规模与人民大会堂相当, 但高度要高得多了” ,句中的“相当” 可以换成“相同” 吗? 说说理由。 【不可以, “相当”是差不多的意思,说明红玫瑰大厅的规模与人民大会堂差不多,但仍有差别。如果换成“相 同”则表示两者完全相同,与实际情况不符合, “相当”表达准确、严密,所以不可替换。 】 据调查, 美国一所建筑学院 29的教授是左撇子, 而且准备应考博士或硕士学位的优

7、秀学生中, 左撇子占 23 【 “据调查”一词,说明所列左撇子的数据是通过调查得出的结果,举例确凿可信,表达准确严密。“在我国福建、台湾、广东、海南部分沿海滩涂地区,生长着一片片常绿灌木小乔木。 ”“部分”一词能否删去, 为什么?【不能。“部分”一词是从范围上加以限制,指的是局部,说明不是所有的沿海滩涂地区都能生长红树林,删去不符 合实际, “部分”一词表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人的潜力1)每个人都有一笔巨大的财富:一个会思考的大脑。(2)人的大脑是大自然几十亿年进化的产物。它是思维的发源地,智慧的藏府,创造的源泉。恩格斯所说的 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人的思维着的精神,就是在这里诞生的。(3)今

8、天,大脑比以往任何时代更重要。在原始时代,人们崇尚的是力;在工业革命的时代,人们重视的是 物;在信息革命的时代,智能成了最重要的资源,人的大脑也就成了开发的对象。自然界的资源是有限的,但是大 脑中的资源 无限的。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感到思想的饱和,没有一个人发生思想的溢出。每个人的大脑都是一个取 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矿藏,每个人都拥有巨大的潜力。( 4)人的潜力有多大?美国学者玛格丽特。米德认为,大脑资源的95没有开发。苏联学者伊凡。叶夫莫雷夫指出:”人的潜力之大令人震惊。 我们迫使大脑开足一半马力,我们 能毫不费力地学会 40种语言,把苏联百科全书从头到尾背下,完成几十个大学的课程。 ”这是多么令

9、人向往的境界啊!( 5)人的大脑为什么拥有巨大的潜力呢?( 6)首先,脑科学表明,大脑中有着超量的神经元。一般认为,大脑中的神经元有1000 亿个,它们对于人的生存功能来说,是大大过量的。如此超量的神经元,正是智能开发的后备力量,是潜力存在的生理基础。(7)其次,脑科学表明,神经元有丰富的神经突触;老鼠每个神经元与刺猬每个神经元与几十个神经元相联系,形成 500 多个突触。 而人的每个元与 10000 个神经元相联系。 对列宁大脑的解剖表明, 它的神经突触特别丰富。 计算显示,大脑中神经元之间有 1015 个接触点,也就是说,人脑具有思维的极大容量。( 8)再其次,脑科学还表明,大脑中的突触、

10、神经生化物质也有很大的可塑性。经过训练,大脑中会产生新 的突触,产生新的神经递质。动物实验表明,经过训练的老鼠的大脑中长出了新的突触,大脑产生了新的功能。( 9)人类有着巨大的记忆潜力、思维潜力和创造潜力。潜力理论为我们开发自我增添了信心。我们每个人都 可以成为巨人,人人都可以创造不平凡的业绩,作出伟大的贡献。成就绝不是某些人的专利,人人都可以成为有用 之才。1、概述作者认为人的大脑拥有巨大潜力的根据。 (总计不超过 50 个字)(1) ;(2) ;(3) 。2、(2)段画线的句子中的”这里”指代的是 。3、(7)段运用了列数字、 和的说明方法,要说明的是 。4、对( 6)(7)段说明的内容理

11、解正确的一项是()A. 刺猬大脑中有几十个突触,老鼠大脑中有500 多个突触B. 人的大脑中有 1000 亿个突触C. 列宁的大脑中有 1015 个神经元D. 大脑中的突触数量越多,动物越聪明5、(6)段加点的词”一般认为”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从医学角度分析,噪音往往能引发身体的疲劳和不适,对人的心理也造成一定的伤害。 60 分贝以下的噪音一般不会引起人的厌烦。假如在超过70 分贝噪音的环境中,想要更好地休息就得服用镇静剂或安眠药。当然, 75 分贝的噪音算中等级别,它能影响人的思维和情绪。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常有一些尖利 的噪音,它们虽然比较短暂,但其激烈程度可以严重干扰人们的生活。例如:

12、摩托车在行驶中的噪音可以达到 100 分贝 110 分贝,其强度超过电锯锯木发出的声音;摇滚乐队的某些演奏可能产生 140 分贝的噪音,它大大超过喷 气式飞机降落到距地面 100 米时产生的轰鸣。科学实验表明,超过115 分贝的噪音能引起人的严重的烦躁和不安,这种情况相当于癫痫病发作时的一系列大脑变化;面对 160 分贝的噪音,动物有可能死亡。 虽然我们生活在喧闹声中,但不是人人都能察觉。人的耳朵有一种掩蔽功能,能自动清除环境噪音,而把那 些我们感兴趣的声音突现出来。因此,我们能听见站在人群中或公共场所的人对我们的讲话。耳朵还能将讲话人的 声音分离出来,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忽略环境噪音。但这只是大

13、脑的一种应对技巧,噪音已经丝毫不漏地进入我们的 听觉和神经系统,其后果是,强烈和长时间的噪音会破坏声感细胞上的纤毛。这些纤毛就是我们的传声器,随着它 们的逐渐被破坏,我们甚至可能失去听觉。长此以往,耳鸣和心悸将接踵而来,并且身体的平衡系统也会因此而遭 到破坏。从国际上的一些统计数据可以发现,生活在喧闹地区的一部分居民的听力正在变得越来越差。在美国, 64 岁 75 岁的人群中有 1/4 的人失去听力;在意大利这个比例达到了18%,是 40 年前的两倍。据一些国家征召新兵的人介绍,现在有听力缺陷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选自科学世界 )1、本文主要说明了什么内容?2. 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第段内

14、容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3、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4. 下列句子中,删去加点词语后对原句意思表达影响最小的一项是: ( ) A常有一些尖利的噪音,它们虽然比较短暂,但其激烈程度可以严重干扰人们的生活。 B耳朵还能将讲话人的声音分离出来,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忽略环境噪音。C.摇滚乐队的某些演奏可能产生 140 分贝的噪音。D. 面对 160 分贝的噪音,动物有可能死亡。此次考察中,我们曾两次沿“厄麦里冰架”的北缘航行,有机会观赏了南极冰架的景观。 所谓冰架,是指与大陆冰盖相连的海上大面积的固定浮冰。南极冰盖覆盖面积达 1200 平方公里,平均厚度 在 2000-2500 米之间,最厚的有 4

15、800 米,总体积达 2450 万立方公里。这顶巨大的“冰帽” ,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 以每年 1-30 米的速度,从内陆高原向四周沿海地区滑行,形成了几千条冰川。冰川入海处形成面积广阔的海上大 冰舌,终年既不破碎(外缘除外) ,又很少消融,这就是海上冰架的来源。 据目前考察结果, A南极冰架面积达 140 万平方公里,占南极冰盖总面积的10%,最大的两个冰架罗斯冰架和菲尔克冰架,都在西南极。由于冰架表面平坦,因而是南极洲机场的选点之处, B 我们首次来南极洲乘坐的“大 力神”飞机就是在冰架上降落的。不少国家的南极考察站,都建立在冰架上。罗斯冰架每年向海延伸 300-760 米, 因此,上面的

16、“浮动城市”也逐渐向海洋中推移。 冰架厚度的增加,主要是由降雪的堆积而造成的。近年来,澳大利亚冰川学家发现,厄麦里冰架底部的海水 也在不断冻结,从而增加了自身的厚度。夏季冰架外缘与南极表层温暖的水接触处,消融成水,并在风、浪、潮的 作用下,造成断裂,形成海上平台型冰山。据估算,每年从南极冰盖崩裂入海形成的冰山有 50 亿吨,其中有冰架 送出去的冰山占了 84%。可见,南极冰架是南极洋上冰山的主要来源。从望远镜中望去,厄麦里冰架像一条看不到 头尾的水晶堤。 冰架是一巨大的低温体,据澳大利亚冰川学家在厄麦里冰架上的越冬观测,表层100 米冰层的年平均温度低达零下 20 摄氏度左右。在冰架附近,一般

17、都有一个特别寒冷的低温水体“冰架水团” 。我们投放了“温差深自 动记录仪”的探头,果然测到了本航次中的最低海水温度记录零下 23 摄氏度。生物拖网也取得了与其它海区不同 种类的浮游生物。这表明,冰架对它临近海区的水文特征及生物的种类分布等都有很大的影响。1、选出对文段内容概括不正确的一项()(5 分)A. 第自然段主要介绍了南极冰架形成的过程。B. 第自然段介绍了南极冰架的面积及其形状特征。C. 第自然段以厄麦里冰架为例介绍了南极冰架不断加厚和形成冰山的情况。 D. 第自然段与第自然段呼应, 点明了这次南极考察的目的和意义。2、结合第自然段,请你用“”找出第自然段中罗斯冰架每年向海里延伸300

18、 米到 760 米的原因。( 5 分)3、第自然段中加点的“主要”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5 分)4、第自然段最后一句话中加点的“这”指代的内容是:( 10 分)5、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有( 10 分)请选用其中两种说明方法介绍你喜爱的一种植物,不少于50 字。(10 分)6、 给本文加个标题。昆虫的“鼻子”触角古代流传过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秦朝灭亡后,楚汉相争,刘邦节节胜利,项羽步步败退,一直被逼到乌江 边,项羽在江边看到由无数蚂蚁麋集而成的六个大字: “霸王自刎乌江” ,以为蚂蚁代表了天意, 于是拔剑自刎身亡。 其实哪有什么天意啊,这只不过是刘邦手下足智多谋的军师张良所施的小计 ! 张良算计着项羽必定要退到乌 江,便事先派人用蜜糖水在江边写了六个大字,引来了无数的蚂蚁在字迹上吃糖,鲁莽的项羽果然上了当。蚂蚁怎么会知道江边有蜜糖吃呢 ?这全凭着它头上长的两个小“犄角”触角! 我们知道,昆虫头上都长着触角,只是不同种类的昆虫有着不同形态的触角而已。就拿我们常见的昆虫触角的形态来吧:蟋蟀的触角像一簇 ; 蝴蝶的触角像两个 ;白蚁的触角像一串 ;苍蝇的触角像多芒的 ;而蛾子的触角则像一片小 。 形形色色的昆虫触角虽然很不起眼, 却在昆虫的生活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例如蝴蝶的聚会、 蜜蜂的采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