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科结构设计管控要点万科_第1页
万科结构设计管控要点万科_第2页
万科结构设计管控要点万科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主体结构设计指导1、主体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1)选择合理的结构体系。2)结构平面形状应尽量简单、规则,尽量减少扭转的影响。3)建筑物竖向体型宜规则、均匀,刚度变化均匀。4)结构布置要受力明确,传力途径直接简单。5)保证构件的延性,避免脆性破坏。6)保证足够的结构刚度,满足高层建筑结构位移的要求,减小结构的P- 效应 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结构在地震中失稳和倾覆。7)尽量减轻结构的自重,减少地基土压力,减小结构的地震反应。8)加强结构空间整体性能,宜有尽可能多的超静定次数,具有多道抗震防线。9)结构构件的设计应遵循“强节点弱构件、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压弱拉”的 原则。2、主体结构体系的选用原则2.

2、1、高层建筑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结构体系,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应具有必要的承载能力、刚度和变形能力;2)应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的破坏而导致整个结构丧失承受重力荷载、3)风荷载和地震作用的能力;4)对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应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加强。2.2、高层建筑的结构体系尚宜符合下列要求:1)结构的竖向和水平布置宜具有合理的刚度和承载力分布,避免因局部突变和扭转效应而形成薄弱部位;2)宜具有多道抗震防线。2.3、实际工程中主体结构体系的选用目前我国常用的建筑结构体系主要包括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结构等。不同的结构体系其承载能力、刚度和变形能力均不相同,应根据建筑高度、 建筑用途、抗震

3、设防烈度等因素综合考虑,选取合理的结构体系。对于纯粹的高层住宅建筑,考虑到建筑平面中隔墙较多和使用美观等因素,多采用剪力墙结构 体系。和框架-剪力墙结构相比,剪力墙结构空间整体性较好,具有更好的抗震性 能,一般来说,剪力墙结构用钢量也比框架-剪力墙结构少。具体可以按照以下原则确定:1) 配套公建:以普通框架结构为主,特殊情况可考虑框架-剪力墙结构。2) 6层以下多层住宅及别墅采用框架结构,根据建筑需要及抗震要求采用异形柱或 矩形柱。3) 6层以上12层以下小高层住宅楼需设置钢筋砼电梯井,优先采用框架-剪力墙 结构,柱可根据建筑需要及抗震要求采用异形柱或矩形柱。4) 12层以上高层住宅采用剪力墙

4、结构。3、合理的房屋高度和高宽比3.1、A级高度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的最大适用高度和最大高宽比:部分A级高度钢筋砼高层建筑的最大适用高度(m)结构类型非抗震设计设防烈度6度7度8度9度框架结构7060554525框架-剪力墙14013012010050全部落地剪力墙15014012010060部分框支剪力墙结应采用部分A级高度钢筋砼高层建筑适用的最大高宽比结构类型非抗震设计设防烈度6度7度8度9度框架结构54432框架-剪力墙55543剪力墙66654普通咼层住宅其建筑咼度应控制在 A级咼度钢筋混凝土咼层建筑的最大适用咼度的允许范围内,咼宽比不宜超过A级咼度钢筋混凝土咼

5、层建筑适用的最大咼宽 比。若突破上述限值,则须按照B级高度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进行设计,其结构抗 震等级、有关的计算和构造措施均会相应加严,从而造成工程投资的增加。例如设 防烈度为七度的剪力墙结构 A级高度高层建筑,主体高度w 80m时其结构抗震等级 为三级,主体高度80m时其结构抗震等级为二级,而B级高度其结构抗震等级为 级。再如结构位移比,A级咼度咼层建筑不应大于1.5,而B级咼度为不应大于 1.4;结构周期比,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9,而B级高度为不应大于0.85, 这些差别都将令工程造价有较大的增加。3.2、确定抗震等级的临界主体高度。高层建筑其抗震等级与建筑高度、抗震设防烈度、抗

6、震设防类别、结构体系、 建筑场地土类别等均有关系,不同的结构体系有不同的确定抗震等级的临界主体高 度,超过这个临界高度后建筑抗震等级将提高一级,建筑抗震等级越高,工程造价 也就越高,因此对主体高度在临界高度附近的建筑应特别注意这个问题。在U类场 地土上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的乙类建筑,剪力墙结构的临界高度为80m,框架-剪力墙结构的临界高度为60m,框架结构的临界高度为30m。以我公司超豪华户型 的高层空中花园洋房为例,设防烈度为七度时,23层的剪力墙结构高层住宅,各层 层高均为3.5 m,则其主体高度为80.5m,结构抗震等级为二级,若我们将主体高度 控制在w 80m时其结构抗震等级将降为三级

7、,只是 0.5m的高度,就可以令整栋建 筑抗震等级降低了一级,也使工程建设成本得到很好的控制。4、高层住宅主体结构平面、竖向布置的基本要求4.1、平面布置原则上来说,结构平面形状应尽量简单、规则,刚度和承载力分布均匀,避免 采用严重不规则的平面布置,避免应力集中的凹角、收缩,避免楼、电梯间偏置。 建筑平面越简单规则对称,结构刚度中心和质量中心将越接近,将大大减小结构的 扭转效应,从而达到节省工程投资的目的。梁柱、剪力墙平面布置还应满足建筑使 用功能的要求,保证建筑的美观实用。抗震设计的高层建筑,除了上述原则外,其平面布置尚宜符合下列要求:1)平面长度不宜过长,突出部分长度 L、I不宜过大,L、

8、I等值满足以下要求:6、7 度设防烈度,L/B w 6.0,I /BmaW 0.35,I /bw 2.0 ;8、9 度设防烈度,L/B w 5.0,I /BmaW 0.30,I /bw 1.5 ;2)不宜采用角部重叠的平面图形或细腰形平面图形;3) 楼面凹入或开洞尺寸不宜大于楼面的一半;楼板开洞总面积不宜超过楼面面积的30%在扣除凹入或开洞后,楼板在任一方向的最小净宽度不宜小于5m且开洞后每一边的楼板净宽度不应小于 2m。4) 剪力墙尽量对称布置,贯通全高。5) 当建筑物平面形状复杂而又无法调整其平面形状和结构布置使之成为较规则的 结构时,宜设置防震缝将其划分为较简单的几个结构单元。不设防震缝

9、时,应 进行更细致的抗震验算并采取加强措施。4.2、竖向布置4.2.1 高层建筑的竖向体型宜规则、均匀,避免有过大的外挑和内收。结构的侧向 刚度宜下大上小,逐渐均匀变化,不应采用竖向布置严重不规则的结构。结构 刚度沿竖向突变、外形外挑或内收等,都会产生某些楼层的变形过分集中,出 现严重震害甚至倒塌。这些楼层将是结构薄弱层,必须采取更严格的计算措施 和构造措施,工程造价也将因此大大增加。例如某楼层抗侧刚度小于其上一层的 70%或小于其上相邻三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 80%,或结构楼层层间抗侧力结 构的承载力小于其上一层的 80%,或某楼层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时,其薄弱 层对应于地震作用标准值的地震剪

10、力应乘以 1.15 的增大系数,特一、一、二级 转换构件水平地震作用计算内力另外还应分别乘以增大系数1.8、1.5、1.25, 8度抗震设计时转换构件尚应考虑竖向地震的影响,高位转换时其框支柱、剪力 墙底部加强部位的抗震等级尚宜提高一级采用。上述竖向不规则结构对于计算 的要求也更加严格,应采用至少两个不同力学模型的三维空间分析软件进行整 体内力位移计算,应采用弹性时程分析法进行补充计算,宜采用弹塑性静力或 动力分析方法验算薄弱层弹塑性变形,并应对薄弱部位采取更可靠的抗震加强 构造措施。由于计算工作繁复,设计单位往往对无法计算清楚的地方采用加大 截面、增加配筋等手段来进行加强,这样就对工程建设成

11、本的控制非常不利。4.2.2 竖向构件布置应该经济合理,在满足结构抗侧刚度和抗扭刚度的前提下,应 尽量减少剪力墙的数量和墙肢截面面积,降低建筑的刚度,减小结构的地震反 应。应尽量避免采用一字型剪力墙和短肢剪力墙。对于墙肢较长又无法减小长 度的剪力墙,应采用开洞等手段将它设计成联肢剪力墙,使之具有较好的变形 能力,能吸收和耗散更多的地震能量,这样才能满足抗震设计增加结构超静定 次数,具有多道抗震防线的要求,使结构形成总体屈服机制。4.2.3 抗震设计的高层建筑,其竖向布置尚宜符合下列要求:1)抗震设计时,当结构上部楼层收进部位到室外地面的高度房屋高度之比大于0.2时,上部楼层收进后的水平尺寸不宜

12、小于下部楼层水平尺寸的0.75倍,当上部结构楼层相对于下部楼层外挑时,下部楼层的水平尺寸不宜小于上部楼层水平 尺寸的0.9倍,且水平外挑尺寸不宜大于 4m。2)结构竖向抗侧力构件宜上下连续贯通。3)高层建筑宜设地下室。5、荷载与地震作用高层建筑的重力荷载主要包括结构自重和使用活荷载,是高层建筑承受的长期 发生作用的最基本荷载。它直接关系到建筑的质量大小、建筑的地震反应大小、结 构构件尺寸、地基基础大小等等。水平荷载主要是地震作用和风荷载。重力荷载直 接决定了建筑物的质量的大小,而建筑物的质量是建筑物的重要固有特性,是地震 作用计算、结构振动特性计算的基础数据,建筑物质量越大,建筑物对地震的反应

13、 越大,作用在建筑结构上的地震作用也就越大,结构构件的截面和配筋、结构基础 也将越大,从而工程投资也将加大。因此结构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应尽量采用轻质高强的建筑材料,减轻建筑物自重,减小地震反应和地震作用,减小基底应力。2)使用活荷载在设计时应按照建筑结构荷载规范的相关要求进行折减。3)应注意重力荷载计算的准确性。目前我国最常用的多高层建筑结构空间有限元 分析与设计软件SATWE在计算荷载时,未扣除板与梁柱剪力墙重叠部分的重 量,这部分引起重力荷载增加约10%20%。根据对以往设计的工程的统计,剪力墙结构的高层住宅其结构平均质量为1417kN/m2,20层以下取中下限,30层左右取上

14、限,可供设计时作为判别结构重力 荷载设计是否合理的参考依据。6多高层建筑结构空间有限元分析与设计软件SATW的 一些主要计算参数的选取1)水平力与整体坐标角:一般情况下取0度,平面复杂(如L型、三角型)或抗侧力结构非正交时,理应分别按各抗侧力构件方向角算一次,但实际上按0、45度各算一次即可;当程序给出最大地震力作用方向时,可按该方向角输入计算, 配筋取三者的大值。根据抗震规范5.1.1-2规定,当结构存在相交角大于15度的 抗侧力构件时,应分别计算各抗侧力构件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2)钢筋砼容重:考虑饰面的影响及扣除板与梁柱剪力墙重叠部分的重量,框架结构取25kN/m3,剪力墙结构取 2627

15、kN/m3。3)周期折减系数:周期折减的目的是为了充分考虑填充墙刚度对计算周期的影响,折减得越多,地震作用越大。框架结构填充墙较多时取0.60.7,填充墙较少时取0.70.8;框架-剪力墙结构填充墙较多时取 0.70.8,填充墙较少时取0.80.9; 剪力墙结构填充墙较多时取0.91,填充墙较少时取1。4)计算振型个数:按侧刚计算时:单塔楼考虑耦联时应大于等于9;复杂结构应大于等于15; N个塔楼时,振型个数应大于等于 NX9。地震作用有效质量系数要 大于等于0.9,基底的地震剪力误差已很小,可认为取的振型数已满足要求。5)是否考虑偶然偏心:高层建筑计算单向地震作用时应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6)

16、是否考虑双向地震扭转效应:质量和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的结构,应计入双向 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不应与偶然偏心同时考虑。7)梁端弯矩调幅系数:BT = 0.85。8)梁设计弯矩增大系数:BM = 1.00。已考虑活荷载不利布置时,宜取 1.0,对于住宅、办公楼等活荷载较小的建筑,宜取1.0。9)连梁刚度折减系数:BLZ = 0.70。一般工程取0.7,位移由风载控制时取0.8为保证连梁承受竖向荷载的能力,折减系数不宜小于0.5。10)中梁刚度增大系数:BK = 2.00。11)梁扭矩折减系数:TB = 0.40。12)全楼地震力放大系数:RSF = 1.00b7、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一些控制性的

17、目标参数高层住宅由于建筑使用功能的要求,平面形状一般由建筑专业确定,结构设计 人员只能在此基础上想办法提升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因此,高层结构设计的难点 在于竖向承重构件(柱、剪力墙等)的合理布置。要判断一个结构设计是否经济合 理且具有足够的安全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1)竖向构件的轴压比:主要为控制结构的延性。一级(9度)的抗震墙,底部加强 区部位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墙肢轴压比不宜超过0.4, 一级(7、8度)的抗震墙不宜超过0.5, 二级的抗震墙不宜超过0.6。独立小墙肢其轴压比相应减小。 框架柱轴压比规定如下表。结构类型抗震等级-一一二三框架结构0.70.80.9框架-剪力墙、框架

18、-核心筒结构0.750.850.95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0.60.7当采用C60以上高强砼,柱剪跨比小于2时,轴压比限值应比上表适当从严。当采 用沿柱全高加密井字复合箍、设芯柱等加强措施时,轴压比限值可比上表适当放宽2) 位移角(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主要为控制结构的抗侧刚度,避免 产生过大的位移而影响结构的承载力、稳定性和使用要求,避免结构出现较大的P-A效应。剪力墙结构不宜大于1/1000,框架结构不宜大于1/550。3)位移比(楼层竖向构件最大的弹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与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平均值的比值):主要为控制结构平面规则性,以免形成扭转,对 结构产生不利影响。A级高

19、度高层建筑位移比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5倍;B级高度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及本规 程第10章所指的复杂高层建筑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4倍。4)周期比(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 Tt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 T1之比):主要为控制结构扭转效应,减小扭转对结构产生的不利影响。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9,B级高度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及本规程第10章所指的复杂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85。5)剪重比:主要为控制各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确保结构安全性。具体规定详下表。类别7度8度9度扭转效应明显或基本周期小于3.5s的结构0

20、.016(0.024)0.032(0.048)0.064基本周期大于5s的结构0.012(0.018)0.024(0.032)0.04注:(1)基本周期介于3.5s和5s之间的结构线性插值;(2) 7、8度时括号内数值分别用于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和0.30g的地区。剪重比是一个灵活的指标,不能绝对化,更不能孤立地来看待它,而应该结合 刚度、周期等其他因素来统一考虑。规范之所以作剪重比的要求,是由于地震影响 系数在长周期段下降较快, 对于基本周期大于 3.5s 的结构,由此计算所得的水平地 震作用下的结构效应可能太小。而对于长周期结构,地震动态作用中的地面运动速 度和位移可能对结构的破坏具

21、有更大影响,但是规范所采用的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尚 无法对此作出估计。出于结构安全的考虑,增加了对各楼层水平地震剪力最小值的 要求,规定了不同烈度下的剪力系数,以弥补加速度反应谱的不足,结构水平地震 作用效应应据此进行相应调整。当楼层计算水平地震剪力不满足剪重比要求时,可 相应调整增加楼层的地震剪力来满足剪重比要求。但是调整增大的幅度不应大于 1.2,调整幅度大于 1.2 时应调整结构抗侧刚度而不是简单地增大楼层地震剪力来满 足剪重比的要求。6)侧向刚度比:主要为控制结构竖向规则性,以免竖向刚度突变,形成薄弱层, 楼层侧向刚度不宜小于相邻上部楼层侧向刚度的70%或其上相邻三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 80

22、%。7)层间受剪承载力比:控制竖向不规则性。 A 级高度高层建筑的楼层层间抗侧力 结构的受剪承载力不宜小于其上一层受剪承载力的80%,不应小于其上一层受剪承载力的 65%。8)刚重比:主要为控制结构的稳定性及 P-A效应,以免结构产生滑移和倾覆。剪 力墙结构刚重比1.4,框架结构刚重比10时,结构满足整体稳定要求。剪力 墙结构刚重比2.7,框架结构刚重比20时,可不考虑结构P-A效应。9)振型参与质量:主要是保证计算中考虑了足够多的振型数,保证振型分解反应 谱法得到的结果不至于失真,振型个数一般可以取振型参与质量达到总质量 90所需的振型数。8、主体结构构件材料要求1)现浇框架梁、柱、节点的混

23、凝土强度等级,按一级抗震等级设计时,不应低于C30;按二四级和非抗震设计时,不应低于 C20现浇框架梁的混凝土强度等 级不宜大于C40;框架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抗震设防烈度为 9度时不宜大于 C60,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时不宜大于C702)剪力墙结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C20;带有筒体和短肢剪力墙的剪力墙结构 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C25。3)筒体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 C30。4)钢筋:a.竖向构件纵筋采用HRB335箍筋采用HPB235或HRB335水平分布钢筋采用HRB335b.梁:对于跨度较大内力较大的梁,纵筋采用HRB4O0箍筋采用HPB235或HRB335对于跨度较小内

24、力较小的梁,纵筋采用HRB335箍筋采用HPB235 应进行综合比较后确定梁钢筋级别。C. 板:纵筋采用HRB40C或HPB235应根据计算及构造进行综合比较后确定钢 筋级别。9、主体结构构件截面尺寸构造要求1)框架结构的主梁截面高度hb可按(1/101/18 ) lb确定,lb为主梁计算跨度; 梁净跨与截面高度之比不宜小于 4。梁的截面宽度不宜小于200mm梁截面的高 宽比不宜大于4。2)矩形截面框架柱的边长,非抗震设计时不宜小于250mm抗震设计时不宜小于300mm圆柱截面直径不宜小于 350mm框架柱剪跨比宜大于 2,截面高宽比不 宜大于3。3)剪力墙结构:按一、二级抗震等级设计的剪力墙

25、的截面厚度,底部加强部位不应小于层高或剪力墙无支长度的 1/16,且不应小于200mm其他部位不应小于 层高或剪力墙无支长度的1/20,且不应小于160mm当为无端柱或翼墙的一字 形剪力墙时,其底部加强部位截面厚度尚不应小于层高的1/12 ;其他部位尚不应小于层高的1/15,且不应小于180mm按三、四级抗震等级设计的剪力墙的 截面厚度,底部加强部位不应小于层高或剪力墙无支长度的1/20,且不应小于160mm其他部位不应小于层高或剪力墙无支长度的1/25,且不应小于160mm非抗震设计的剪力墙,其截面厚度不应小于层高或剪力墙无支长度的1/25,且不应小于160mm当墙厚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应验

26、算墙体的稳定。剪力墙井筒 中,分隔电梯井或管道井的墙肢截面厚度可适当减小,但不宜小于160mm短肢剪力墙截面厚度不应小于200mm较长的剪力墙宜开设洞口,将其分成长度较为均匀的若干墙段,墙段之间宜采 用弱连梁连接,每个独立墙段的总高度与其截面高度之比不应小于2。墙肢截面咼度不且大于8m>4)结构板厚度:a. 板厚应尽量与板跨相匹配,以适用经济配筋率,同时参照下表选取:位置结构板最小厚度(mm电梯前室150户内板厨、卫、房、阳台100客厅120屋面板120b. 斜屋面水平梁板的设置原则上不设水平梁板,建筑要求除外。如结构设计及计算需要设置水平梁时, 可考虑设置斜屋面下水平梁,水平梁的设置位

27、置应协调建筑确定,尽量设置在 有墙处,但是不设水平楼板。二、基础方案设计指导目的:为保证公司开发项目的基础设计方案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施工 方便、满足工期要求,特制定本指导。1、基础设计的一般原则1)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确保质量、保护环境。2)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节约资源。3)地基必须稳定,在建筑物设计基准期内,不会发生开裂、滑动、塌陷等有害现 象,作用在地基上的荷载不超过地基的承载能力。4)地基的变形(沉降和不均匀沉降)不超过建筑物的允许变形值,保证建筑物不 因地基的变形而发生开裂、损坏或影响正常使用。2、基础设计方案必须综合考虑以下因素1)地质条件:土层、岩层的分布、厚

28、度、物理土力学指标,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压缩(变形)模量、各种桩端、桩侧阻力特征值,地下水设防水位、对结构的 腐蚀性,不良地质条件描述、地震设计参数、砂土液化等级等。2)上部结构形式、建筑使用功能、柱底轴力的数量级。3)柱网布置方案。4)周边已有建筑或地下室的基础情况。5)周边将来规划的建筑或地下室的情况。6)当地使用经验较为成熟的地基、基础形式。7)当地施工经验、施工机械配置、施工能力情况。8)场地施工道路情况。9)场地环境情况,是否对噪音有控制。10)当地各种地基处理、桩基础的综合单价,建筑材料(成品)的供应情况、市场 价,土方开挖、回填的综合单价。11)当地质检部门对地基、基础验收的特殊

29、规定。12)当地规范、政府文件对地基基础方面的指导性政策。地基基础规范以地方规范 优先,国家规范次之。3、地质勘察指导1)勘探阶段的划分:大型小区或复杂场地在开发进度允许的条件下,分初步勘察 和详细勘察两阶段进行勘察,单体建筑、小型建筑群或开发进度紧迫的可直接 进行详细勘察。特殊复杂地质条件或采用大直径桩的项目还应按规定进行施工 勘察(超前钻)。2)初步勘察布孔间距采用100200米方格网布置。勘察深度按高层建筑的要求。3)详细勘察布孔间距按国家规范执行, 场地条件较简单的取大值,复杂的取小值, 一般的取中间值。勘探孔深度及终孔持力层位置由设计单位根据初勘结果或当 地经验确定。4)较简单场地上

30、成片开发的别墅,在当地规范、规定许可的条件下,一栋别墅布 一个详勘孔。5)施工勘察应根据已有的详细勘察报告和基础设计图纸由设计院提出勘察要求, 对需要探明软弱夹层或溶洞等不良地质条件的大直径桩,应每桩一孔,地质条 件特别复杂的,桩直径超过1米的可布置2孔或3孔。6)地质报告提供的设计参数取值应提交设计单位复核,确认合理方可采用。防止 取值保守造成基础浪费,也要防止过于冒进造成不安全隐患。认为不合理的应 提请勘察单位予以调整作为设计依据。7)设计提出需要进行场地物探、地质灾害评估或小区地震安全性评价的,需组织 专家会论证,确有必要方可实施。4、地基基础设计选型原则1)地基和基础选型应根据结构特点

31、、地质条件和施工条件等方面的因素从技术上 确定两个以上的比较合适的方案。2)对初定的两个方案进行经济比较,优选经济性好,施工快速的方案。3)框架结构的配套公建、别墅,如无地下室且地基较好,当柱底轴力不大时可选 用柱下独立基础。框架层数多于 3层,地基土主要受力层范围存在软弱土层、 液化层的基础之间可设拉梁,其他情况不设拉梁。4)纯地下室或框架结构有地下室且地基条件较好的,可采用独立基础加地下室底 板的形式,设防水位低于地下室底板以下的设构造止水板即可。当地基条件较 差时,可米用筏板基础或柱下桩基础加地下室底板的形式。当米用筏板基础时, 宜在柱下设倒置于底板以下的柱帽,不宜采用等厚度筏板,不得采

32、用凸出于底板的正柱帽。筏板基础内不设暗梁或明梁。5) 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小高层住宅,如不设地下室且地基条件较好,可选用柱下独 立基础、墙下条形基础加拉梁。如地基较差,可选用交叉梁基础或筏板基础。 当带地下室时基础选型与框架结构的类似。6) 剪力墙结构的高层住宅,不设地下室且地基条件较好的优先选用交叉墙下条形 基础,如地基条件不是很好,导致条形基础接近满堂红时则采用纯筏板基础。7) 地基条件较差时,当采用天然地基不能满足承载能力和变形的情况下,可考虑 采用桩基础。8) 当地基条件基本满足承载力要求但不满足变形要求的情况下,可考虑当地常用 的地基处理形式对地基进行处理,再按天然地基的原则选择基础形式

33、。9) 当采用天然地基或地基处理的基础方案经过经济比较其经济指标反而较桩基础 方案差的情况下,可考虑采用桩基础。5、天然地基基础设计原则1) 浅基础的埋深,当地基条件较好时,在满足地基稳定和变形要求的前提下尽量 浅埋,但不宜小于 0.5 米,基础顶面须低于室外地坪 0.3 米以上。季节性冻土 地区埋深还考虑地基的冻涨性,应满足最小埋深要求,并采用有效的防冻害措 施。2) 天然基础的埋深还需要考虑邻近周边已建建筑基础或未来建筑的影响,一般应 遵循先深后浅的原则。当后建基础较先建基础深时,新旧基础间净距宜大于 1.52.0倍基础高差。当不能满足时须采取分段施工、临时支护的措施,以保 证安全。3)

34、对于可以采用天然地基的建筑,上部竖向构件在满足建筑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尽 量采用小柱网,以减小基础的受力、增加上部结构的调整沉降的能力。4) 天然地基的验槽、承载力特征值检测和基础质量检测方案应按规范和地方规定 制定。6、人工处理地基设计原则1) 当建筑物地基主要受力层内存在软弱土层时,应根据建筑物的特点和要求,充 分考虑地基、基础和上部结构的共同作用,综合考虑地基基础设计等级、岩土 勘察资料、结构类型、施工条件、工程造价及当地成熟的工程经验,选用合适 的可靠的地基处理方案和合理的设计方法。2) 地基处理的设计做到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节约成本、方法合理、精心设计。3) 常用的地基处理方法有碾压及夯

35、实、换土垫层、排水固结、振密挤密、置换及 拌入,加筋、注浆等。各种不同的处理方法都有适用和禁忌的范围,应采用适 宜的方法,不应采用禁忌的方案,介于两者之间的应慎用,如采用需进行充分 论证。4)当建筑物的刚度和整体性较好、地基承载能力满足要求,但变形不能满足规范 要求时,可采用疏桩复合地基用于控制沉降。桩体可采用刚性桩或半刚性桩。 通过调整桩长和疏密来适应上部结构、地质条件的不均匀性,尽量使得建筑物 变形均匀。5)地基处理应优先采用经验成熟的方案,不成熟的或当地使用较少的方案应组织 专家论证会确认可行方可采用。6)大范围的地基处理,应先在有代表性的小范围内进行现场试验或实验性施工, 并进行必要的

36、测试,以检验方案的可行性,验证处理的效果,取得施工参数。 若达不到设计要求,应修改设计参数,必要时改用其他地基处理方案。7)人工地基除满足强度要求以外,尚应控制其变形值,尤其要严格控制沉降差。 采用人工地基的建筑物,需进行沉降计算,并进行沉降观测。位于斜坡上的建 筑还应进行人工地基稳定性验算。8)人工地基及复合体的承载能力检测和质量检测方案应按规范和地方规定制定。9)对于采用地基处理的建筑,上部竖向构件在满足建筑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尽量采 用小柱网,以减小基础的受力、增加上部结构的调整沉降的能力。7、桩基础设计原则1)当天然地基或经地基处理后的人工地基无法满足结构的荷载和变形要求,或经 经济比较,

37、采用天然地基或人工地基的基础造价反而比桩基础高时,可以选用 桩基础。2)桩基础应根据建筑物的使用要求、上部结构类型、荷载大小及分布、工程地质 条件、施工条件、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以及当地政府的有关规定等因素选用合 适的桩型。3)常用的桩型有钻(冲)孔灌注桩、人工挖孔灌注桩、锤击(静压)预应力管桩、 锤击(振动)沉管灌注桩、沉管夯扩桩、长螺旋压灌混凝土桩。每一种桩型都 有其适用和禁忌的范围,应采用适宜的方法,不应采用禁忌的方案,介于两者 之间的应慎用,如采用需进行充分论证。4)桩基础应优先采用当地经验成熟的方案,不成熟的或当地使用较少的方案应组 织专家论证会确认可行方可采用。5)大范围的桩基础工程

38、,应先在有代表性的小范围内进行现场试验或实验性施工, 并进行必要的承载力试验,以检验方案的可行性,取得设计和施工参数。设计 参数优先采用静载试验结果。6) 布桩原则:尽量直接布置在竖向构件之下,大直径桩宜采用一柱一桩,在可能 布置单独承台时不宜采用联合大承台或桩筏基础,在满足桩距要求的前提下, 桩尽量靠近竖向构件布置。多桩承台或群桩,桩群合力点应尽量与上部长期荷 载合力点重合。7) 单桩或两桩承台应在垂直于单桩的方向设置基础拉梁,拉梁面平承台面,拉梁 按受拉构件设计。剪力墙下条形桩基不宜单排布桩。8) 伸缩缝或抗震缝处柱或剪力墙可共用同一承台。9) 相邻桩底高差,端承桩不宜超过桩中心距,摩擦桩

39、不宜超过桩长的 1/10 。10) 地震区的摩擦桩不应小于 6 米,小于 6 米时建议改用天然地基的墩基础等深基 础方案。11) 摩擦为主的桩优先选用细长桩,充分发挥桩侧阻力。端承为主的桩,当桩承载 力由桩端阻力控制时优先采用扩底桩,以充分发挥桩身的承载能力;当桩承载 力由桩身强度控制时优先选用大直径桩或提高桩芯混凝土强度等级。12) 同一结构单元尽量避免同时采用端承桩和摩擦桩,也宜避免同时采用天然(人 工)地基和桩基础。当地质条件特殊且充分估计其可能产生的差异沉降对上部 结构影响并采取相应加强措施时可混合采用。13) 桩基础的承载能力检测和质量检测方案应按规范和地方规定制定。14) 对于适宜

40、采用桩基础的建筑,上部竖向构件在满足建筑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尽量 采用大柱网、大的剪力墙间距。8、其他1) 地基基础设计时,所采用的荷载效应最不利组合应按下列规定执行:a. 按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确定基底面积及埋深或按单桩承载力特征值 确定桩数时,应采用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b. 计算地基变形时, 应取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的准永久组合, 不应计入风荷载 和地震作用。c. 计算土压力、 地基或斜坡的稳定及滑坡推力时, 荷载效应取承载能力极限状 态下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分项系数取 1.0 。d. 基础构件设计,应采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基本组合, 采用相应的分项系数。2) 首层地面推荐的做法:

41、a. 回填土厚度2米采用钢筋混凝土梁板。b. 回填土厚度 <2 米或虽为挖方但地表土较为软弱的采用配筋地骨,墙下设钢 筋混凝土基础梁。c. 挖方区地表为老土层采用素混凝土地骨, 填充墙下设素混凝土条形基础, 如首层层高小于4米的,可采用墙下局部加厚地骨的做法。三、地下室结构设计指导为了有效控制地下室结构成本,制定本指导。1、地下室结构体系纯地下室部分一般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当采用其它结构体系如剪力 墙或框架一剪力墙结构体系时,应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和详细的方案说明。地下室与 塔楼合并设计时一般不设转换层,当塔楼需要设置结构转换层时应先进行转换层方 案报批,转换层方案报批通过后才能进行

42、地下室设计(由于车道等需要局部转换除 外)。地下室一般不设伸缩缝,超长地下室可根据当地经验设置后浇带、加强带。当 地下室与塔楼合并设计时,为了减少沉降差对结构构件的不利影响,可在塔楼周边 设沉降后浇带。当地下室与塔楼差异沉降较大、设置沉降后浇带不能解决问题时应 提出处理方案,必要时调整基础方案,以减少差异沉降。2、地下室距离周边建筑物距离地下室尽量与塔楼合并设计。地下室距离周边建筑物边线的距离,应根据工程 实际条件进行综合考虑、优化设计,做到结构安全,经济合理,应尽可能减少基坑 支护的费用。距离建筑物边线距离,主要与地质条件、基础型式、地下室底板标高、 工程进度以及基坑支护等因素有关。在规划设

43、计时,应配合建筑专业确定经济合理 退缩距离。3、地下室结构抗震等级对于抗震设防区,纯地下室结构抗震等级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三级或者四级。当 地下室与塔楼合并设计时,塔楼和塔楼外的地下室应分别考虑。当地下室顶层作为 上部结构的嵌固端时,塔楼下地下一层的抗震等级按上部结构采用,地下一层以下 采用三级或四级;地下室中超出上部塔楼范围且无上部结构部分,结构抗震等级可 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三级或四级。4、地下室柱网结构柱网越小,结构构件(主要是梁板)配筋越小,梁高相应较小,但停车效 率会降低。结构柱网布置应在柱跨和停车效率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在方案阶段, 应配合建筑专业进行结构柱网布置。结构布置原则:满足建筑使

44、用功能要求,结构 经济合理。框架柱尽量设计为偏长柱,柱长方向为车长方向,柱宽不宜小于顶板梁 宽。柱净距须满足集团标准车位净距要求。 一般按停放3台车设计柱跨。对于边跨, 一般停车方式与中间跨垂直,边跨柱网不必与中间跨平齐,应按提高停车效率原则 布置边跨柱网。5、地下室梁高 一般情况下,结构梁高越高,梁钢筋含量越少,但地下室层高相应增加,挡土 墙、柱高度相应增加, 土石方工程量增加, 基坑支护费用增加, 抗浮设计水头增加。 因此应在结构梁高和地下室埋深之间找到一个比价经济合理的平衡点。在方案阶 段,应根据结构柱网、建筑功能、是否考虑人防及人防等级、顶板覆土厚度、消防 车荷载、抗浮设计、地质条件等

45、因素确定经济合理的梁高,配合建筑专业进行层高 设计。6、地下室层高地下室层高会直接影响: 土石方工程量; 基坑支护投资; 竖向构件如柱、 挡土墙工程量;抗浮设计成本。因此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地下室 的层高,将地下室成本控制在最优。地下室层高应考虑以下因素:结构梁高; 通风管高度;喷淋头高度;车位净高;地面耐磨层(含找坡)高度。地面耐 磨层及找坡做法应严格按照集团标准执行 ,地下室找坡高度 (包含耐磨层) 不得超过 150m m。当地下室面积较大,排水比较复杂时,建议底板结构找坡,以减少找坡厚 度,节省土建投资。对于局部设备房,需要较高的净空要求时,应由结构专业解决 (顶板局部反梁、

46、减小梁高、局部挖深等措施) ,不得因为局部设备房净空要求而 增加整个地下室的层高。地面禁做疏水层。7、地下室结构材料 地下室混凝土强度不宜太高,混凝土强度太高,不仅成本增加,而且由于水化 热提高、不利于地下室裂缝控制。混凝土强度宜 C30,不得高于C40。当地下室与 塔楼合并设置、且塔楼混凝土强度高于C40时,塔楼与纯地下室部分混凝土强度应 分别取值。地下室维护结构混凝土应满足抗渗要求。由于微膨胀剂或者聚丙烯等材 料市场良莠不齐;一般采用商品混凝土,混凝土中是否按设计要求掺入微膨胀剂或 者聚丙烯无法控制;混凝土膨胀或抗裂效果无法量化检测;掺入微膨胀剂等如果养 护不当,反而不利于地下室裂缝控制。

47、鉴于以上原因地下室混凝土不建议掺入微膨 胀剂或者聚丙烯等类材料。应设置后浇带、加强带,并加强施工养护,以控制地下 室裂缝。地下室构件钢筋强度应按经济合理的原则设计。地下室底板、顶板板钢筋建议 采用 HRB335 钢筋,除底板、顶板外地下室中间层板钢筋可根据荷载、板厚等因素 采用 HRB400、 HRB335 钢筋,对于板厚较薄、配筋较小者也可采用 HPB235 钢筋。 地下室梁纵筋建议采用 HRB400、HRB335钢筋。柱、挡土墙纵筋采用 HRB335钢 筋。梁柱箍筋采用HPB235钢筋和HRB335钢筋。8、地下室设防水位地下室抗浮设防水位是影响地下室抗浮设计、底板厚度及配筋的关键因素,抗

48、 浮水位提高1米底板水压反力增加10kPa,因此应根据地区水文资料、建筑周边环 境等因素确定合理的抗浮水位至关重要。抗浮水位取值过高会增加结构成本,取值 过低可能埋下安全隐患。对于山地建筑,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确定安全、合理的抗 浮水位。当条件许可时可以采用排水措施降低抗浮水位。9、地下室抗浮设计当地下室重量小于底板水浮力时须进行抗浮设计,一般有以下方案:增加地 下室重量抗浮;采用抗拔桩抗浮;采用抗拔锚杆抗浮。应根据地下室埋深、设 防水位、地质情况、基础型式综合考虑,进行多方案技术经济比较确定最优方案。 上部重量与水浮力相差不多时可以采用增加地下室重量的方式进行抗浮设计,相差 较大时应选择抗拔桩或者抗拔锚杆等方案。增加地下室重量有两种方式:增加地 下室埋深,在底板上回填石屑等材料;当条件许可时,可以提高混凝土容重例如 铁屑混凝土。当采用抗拔锚杆时,锚杆应均布布置,以减少底板厚度和配筋。10、地下室底板结构型式地下室底板结构型式主要有有梁板式和无梁楼盖式两种,应根据地下室埋深、 地质情况、设防水位、基础型式等因素综合比较确定。一般选取无梁楼盖经济合理。 对于柱下独立基础或群桩基础应采用无梁楼盖结构型式,利用承台作为无梁楼盖的 柱帽,可以充分发挥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