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债权转让通知研究_第1页
浅谈债权转让通知研究_第2页
浅谈债权转让通知研究_第3页
浅谈债权转让通知研究_第4页
浅谈债权转让通知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浅谈债权转让通知研究浅谈债权转让通知研 究内容提要:债权转让通知在债权转让程序中具有重要意义, 其效力受债权转让通知的主体、内容、形式以及时间的影响, 并同诉讼时效密切相关。典型国家和地区债权转让立法,以 及国际保理通则、国际保理公约、联合国国际贸易应 收账款转让公约等国际条约和惯例的应用实践表明,我国 大陆地区民法通则和合同法等有关债权转让立法应 承认一定条件下债权受让人作出的债权转让通知的效力,并 可在时机成熟的条件下建立有效的债权转让登记制度以增 强债权转让法律关系的稳定性,推动债权流转,发挥保理等 新兴支付方式的效能。债权转让合同作为债权出让人与债权受让人之间的合同, 可由当事人在不违

2、背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前提下自由约 定。但就债权人与债务人的关系而言,尽管债权人转让权利 是根据其意志和利益处分自己权利的行为,但这种处分因为 通常会涉及债务人的利益,因此有可能产生法律上的权益冲 突,即:从保护和尊重债权人权利、鼓励交易出发,应当允 许债权人自由转让债权;但从维护债务人正当利益出发,又 应对权利转让作出适当限制,即转让应征得债务人同意或通 知债务人。浅谈债权转让通知研究,对于债权转让的生效条 件,各国立法大致有三种模式:(1)自由主义:认为债权人 转让其债权依债权出让人与受让人之债权转让合同即可转 让,不必征得债务人同意,也不必通知债务人。德国民法 典原则上允许债权自由转让,

3、不以取得债务人同意或通知 为必要要件1。(2)同意主义:认为债权的让与必须经债务 人同意才能生效。我国民法通则第91条即为此类立法 2。也有学者认为,债务人的同意只是对抗债务人的要件, 即债权转让未经债务人同意的,在债权出让人和受让人之间 生效的债权转让合同对债务人不发生效力l223o (3)通知 主义:认为债权人转让其债权虽不必征得债务人同意,但必 须将债权转让的事实及时通知债务人,在债务人接到债权转 让的通知以后,或在公证文书中对债权转让作出承诺后,合 同才对债务人发生效力。受让人也只有在债务人收到债权转 让通知后,才能享受其作为债权受让人的权利3 o依据自由主义,债权转让既无须债务人同意

4、,也无须通知 债务人,虽然最有利于鼓励交易和加速经济流转,但是忽视 了债务人的利益,不利于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同意主义虽 能保护债务人利益,并且有利于维护交易秩序稳定,但是限 制了债权人对于债权的处分权,容易阻碍经济流转,与市场 经济条件下经济高速运转的需求有相悖之处2468o通知主 义既有利于保护债务人利益、维护经济流转关系的稳定,又 充分尊重债权人对债权利用和处分的权利,被大多数国家采 用;当前有关债权转让的国际公约、行业惯例也采用通知主 义4。我国1999年通过的合同法也采用了通知主义, 该法第80条第1款规定:"债权人转让权利的,应当通知 债务人。未经通知,该转让对债务人不发

5、生效力。”本文以债权转让通知主义为基础,对债权转让通知的主体、 形式和内容、撤回和撤销、时间以及其与诉讼时效的关系等 法律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一、债权转让通知的主体(一)作出债权转让通知的主体关于债权转让通知的主体,大致有三种立法例:第一种由受让人通知,如法国民法典第1690条的规定5;第二 种由让与人通知,如日本民法典第467条的规定;第三 种由让与人或者受让人通知,如瑞士债法典6、台湾 地区的民法等7。债权转让通知的目的是使债务人知悉债权已经发生转移, 从而产生对抗债务人和第三人的效力。作为一种观念通知, 债权让与通知由债权让与人作出或者由债权受让人作出,在 结果上本应无差异;然而,通知主

6、体的不同对债务人的利益 产生重大影响,即如果债权转让的通知由债权受让人发出, 而非债权出让人,债务人就要对通知所涉债权转让的真实性 进行判断,否则,如果债务人收到虚假的债权转让通知,债 务人对虚假受让人的清偿并不能免除其向原债权人或者真 正的债权受让人的清偿义务,债务人仍然要向原债权人或者 真正的债权受让人清偿,亦即,在债权受让人作出债权转让 通知的情形下,债务人被附加了对债权转让通知的真实性进 行判断的义务,并承担由此带来的风险,债务人履行债务的 负担被迫增加。鉴于此,有些国家将债权转让通知的主体严 格限定为债权出让人。例如日本学界通说认为,如果允许债 权受让人作出债权转让通知,难免有虚假通

7、知频发的可能; 日本的判例也不允许债权受让人代位让与人作出债权转让 通知,但是其法律规定为了保护债权受让人的利益,债权让 与人有向债务人作出债权转让通知的义务3560o将债权转让通知的主体严格限定为债权出让人,虽然有利 于维系债权流转关系的稳定,保护债务人的利益,但是对于 推动债权的迅速高效流转多有不便。尽管有虚假债权转让及 通知情形的存在,但是在债权受让人提供了充足的证据证明 债权转让事实和债权受让人身份真实的情形下,依然要求债 权的转让通知仅能由债权出让人作出才发生效力,有因噎废 食之嫌。较为可行的方法是债权让与人和债权受让人均被允许作出 债权转让通知,但是债权受让人作出债权转让通知时应当

8、向 债务人证明债权转让事实及其受让身份的真实性。当然,我 们也不得不考虑此种方案可能存在的问题,即倘若债权受让 人提供的债权转让事实及其受让身份真实性的证明不能被 债务人所接受,那么该通知是否发生对抗债务人和第三人的 效力。对此有两种可选择的解决方案:其一,债权受让人发 出债权转让通知的,在受让人向债务人证明债权转让事实及 其受让身份真实性以前,债权转让通知对债务人不发生效力, 债务人仍可向原债权人履行清偿义务;其二,债权受让人发 出债权转让通知的,债权受让人向债务人证明债权转让事实 及其受让身份真实性以前,债权转让通知的效力处于待定状 态,如果债权受让人最终证明了以上真实性,债权转让通知 的

9、效力从债权转让通知到达时起算,如果在法律规定的期间 或者债务人给定的合理期间,债权受让人不能证明,债权让 与人也未证明债权转让事实及受让人身份的真实性,债权受 让人发出的债权转让通知自始不具备对抗债务人和第三人 的效力。如果釆用方案一,效果清晰确定,但是有可能被债 务人恶意利用,即债务人对于受让人提出的证明债权转让真 实性的证据恶意不予以认可,那么债务人此时既可以规避向 原债权人履行债务的义务,又可以恶意拖延向债权受让人履 行债务的时限。方案二恰当地规避了方案一的以上弊端,对 债务人和债权受让人之间权利义务的分配较为平衡,相对可 取。(二)接受债权转让通知的主体债权转让通知的对象即接受债权转让

10、通知的主体,通常而 言应当为债务人或债务人的继承人、代理人,为清晰起见, 对于接受债权转让通知的债务人的范围仍应根据债务的不 同类型和债之法律关系的不同性质分别作出判断和处理。其一,对不可分债务之债权的转让,应当通知全部不可分 债务人4 561。其二,对连带债务之债权的转让,应区分对全体连带债务 人债权的转让和仅对部分连带债务人债权的转让,分别通知 全体连带债务人或者仅通知债权被转让的部分连带债务人。 虽然债权人可以将连带债务视为同一债务,但是债务人负担 各自以全部给付为内容的独立债务,债权人可以对全体连带 债务人的债权进行转让也可以对部分连带债务人的债权进 行转让,在对全部连带债务人的债权进

11、行转让时,应当向全 体连带债务人发出通知,才能对全体连带债务人发生效力, 否则仅对受领通知的部分连带债务人发生效力5 726。其三,对一般保证债务之债权的转让,向主债务人作出通 知即可。因为保证债务的附从性,债权转让通知在向主债务 人作出通知后也可对保证人发生效力;相反,如果仅向保证 人发出通知,那么无论对于主债务人还是保证人都不发生效 力4561。二、债权转让通知的形式和内容关于债权转让通知的形式要求,各国存在不同立法例。其一,自由主义,即债权转让通知可以任何形式为之。瑞士债法典即为此种立法类型,其并没有对债权转让通知的 形式作出任何要求。其二,形式主义,即债权转让需具备有形式之通知。法国

12、和意大利均采用了此种立法例4476。其三,书面主义,即债权转让通知必须以书面形式作出才 有效。泰国民商法典第306条第1款明确要求通知应为 书面形式8。在理论上,债权转让通知以口头、书面进行在理论上本应 皆可9,但是为了避免发生纠纷,或纠纷发生后举证困难, 以书面形式作出通知,更为妥当。同时,有的人主张应当允 许到期债权受让人以诉讼的方式通知债权转让的事实,也是 值得肯定的10 o同时,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在2007发布 的审理民商事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中也确认了诉讼可以视 为债权转让通知,该解答第20条规定:“债权转让没有通 知债务人,受让债权人直接起诉债务人的,视为‘通 知

13、,法院应该在满足债务人举证期限后直接进行审理,而 不应驳回受让债权人的起诉。” 11关于债权转让通知的内容应当包含哪些内容,主要国家的 立法例均为明确规定,但美国判例法要求债权转让通知必须 载明以下三方面的信息:(1)债权已被转让的指示;(2)债务 应向受让人而非转让人履行的明确说明;(3)权利转移的合 理证明12 o浅谈债权转让通知研究,因此,债权转让通知 的内容必须包括债权已经转让给受让人以及关于被转让债 权的合理说明,否则债务人可以以债权转让通知内容不充分 而主张债权转让通知无效,否定债权转让通知对其发生效力。三、债权转让通知的撤回和撤销债权转让通知就其性质而言应当为观念通知,不具有发生

14、 债权转让效力的法效意识,可以类推适用民法中关于意思表 示的相关规定,比如其生效规则类推适用意思表示的“到达 主义”规则,不问债务人对通知是否真正知晓4560, 5725。鉴于此,债权转让通知的撤销和撤回也应类推适用 意思表示撤销和撤回的规定。债权让与通知的撤回是指债权让与通知的发出人阻止其已 发出的通知对其发生拘束力的行为。债权让与通知的撤回因 通知的方式和通知内容的不同以及相对人是否确定而在撤 回程序和要求上有所不同。对话形式的债权转让通知,在相 对人知悉对话的内容时即对通知人产生拘束力,由于相对人 知悉对话的内容实与通知发出时间为同一时间,因此对于对 话形式的债权转让通知,没有撤回的可能

15、。债权转让通知以 非对话方式作出并且无明确相对人的,通知于其发出时即发 生效力,这种情形下的债权转让通知也不适用撤回。债权转 让通知以非对话方式作出,并且具有明确的相对人的,由于 目前通说基本采用意思表示送达相对人时生效13,因此, 类推适用意思表示的规定,债权转让通知撤回的表示应当先 于或者与债权转让通知同时到达相对人(债务人)才能阻止 债权转让通知对其发生效力14。此外,撤回债权转让通知虽然无须经债务人同意,但发出 撤回债权转让通知的主体与发出债权转让通知的主体应当 相同。特别是在债权出让人和债权受让人共同作出债权转让 通知时,以双方共同撤回为妥,倘若只有债权出让人或者债 权受让人一方撤回

16、债权转让通知,其撤回的效力很难确定, 具有不确定性。虽然,在债权出让人和债权受让人共同发出 债权转让通知的场合,由于债权转让通知尚未到达债务人, 依据债权转让通知对债务人到达生效的观点,相对于债务人 而言,债权转让之效力尚未发生,债权受让人作为新债权人 之地位尚未确立,债权出让人作为债务人的原债权人的地位 尚未消灭,因此债权出让人撤回债权转让通知,仍属于有权 处分行为,可以确认其撤回债权转让通知的效力。但是,从 保护债权受让人和促进债权流转考虑,债权转让通知的制度 应当,甚至有所侧重地保护债权受让人和债务人利益,如果 债权出让人可在其同债权受让人共同发出债权转让通知后 但在债权转让通知到达债务

17、人之前撤回债权转让通知,容易 损害债权受让人的利益,甚至有可能同时损害债务人的利益。 即使债权出让人撤回债权转让通知具有合法理由,例如债权 转让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除撤销债权转让通知外,债权出 让人仍有其他救济途径。因此,从促进经济流转和利益平衡 的角度考虑,在债权出让人和债权受让人共同作出债权转让 通知的情形下,应当由债权出让人和债权受让人共同发出撤 回债权转让的通知,只有债权出让人一方发出撤回债权转让 通知的,未经债权受让人确认不发生撤回债权转让的效力。债权转让通知的撤销,是指债权让与通知人依法申请使债 权转让通知将来对债务人或第三人不发生法律效力的意思 表示。15债权转让通知的撤销与撤回

18、的区别在于:债权转 让的撤销发生在意思表示到达相对人之后,在无相对人的情 形下发生于意思表示作出之后;而债权转让通知的撤回发生 在意思表示到达相对人之前,且通知的撤回之表示必须先于 先前的意思表示或者与先前的意思表示同时到达相对人。债 权转让通知的撤销,发生在债权转让通知生效之后,债权出 让人已丧失债权人地位,债权受让人已成为新债权人。因此, 债权转让通知的撤销必须取得债权受让人的同意,16且仅 向将来发生效力,在债权转让通知送达债务人后,债权转让 通知撤销之前,债务人所进行的清偿、抵消以及其他免责行 为,均应保有其效力,并能对抗债权出让人51736;债权转 让通知经受让人同意而被撤销之前,债

19、权出让人不得要求债 务人向其履行债务,这样安排的目的在于维护债权受让人和 债务人的利益,维护交易关系的稳定6。对此,试分析如 下:债权转让通知的目的是使得债权受让人受有利益,假如未 经受让人同意而任由债权出让人撤销债权转让通知,必然使 债权受让人利益受损;而且未经债权受让人的同意,债权出 让人撤销债权转让的通知在法理上也难以说通。因为,依债 权转让的准物权合同理论17,债权转让合同生效后,债权 即在债权出让人和受让人之间实现移转,在表见让与的情形 下也是如此,债权出让人对于出让的债权再无权利,债权出 让人再撤销债权转让通知,实际上是对于被转让债权的无权 处分,自然不发生效力。同样,依债权转让合

20、同理论18, 债权在转让通知作出后实现了让与人和受让人之间的移转, 并取得对抗债务人和第三人的效力,债权出让人在债权转让 通知后再发出撤销债权转让通知的行为,属于无权处分,不 发生法律效力。债权转让通知非经受让人同意不得撤销且撤销仅对将来发 生效力的制度不仅可保护债权受让人的利益,同样也有保护 债务人权益的效果。否则,债务人收到债权转让通知后,即 可以以债权转让通知所称债权受让人为新债权人,而向债权 受让人为债务的履行,若债权转让通知可以不经债权受让人 同意而随时被撤销,并溯及的消灭先前债权转让通知的效力, 那么债务人将因对通知所称债权受让人所为之以可抵消为 保障所为的其他交易或其他行为都被归

21、于无效而受有不利 益。例如:债务人乙受债权人甲债权转让通知称其债权已让 与丙,丙虽本为资信不佳之人,但因有甲的债权转让通知, 乙认为自己对丙有债务可以主张抵消而与丙进行交易,譬如 贷款给丙,一旦债权转让通知被撤销,乙即不再对丙负有债 务,乙与丙的贷款交易也就失去保障。另外,在债权转让的 表见让与制度中,债权转让通知作出后,债务人向表见受让 人所进行的清偿、抵消或者其他免责行为应当保持其效力, 债权转让被撤销后,表见让与人只能以不当得利要求表见受 让人返还其因表见让与而接受的债务履行;至于表见受让人 不能偿还的风险应当由表见让与人承担而没有转嫁给债务 人,并没有给债务人的债务履行增加额外负担,也

22、没使债务 人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在国际债权转让的语境下,如国际保理业务中,出口方和 双保理情形下的出口保理商并没有被规定具有债权转让的 撤销权,但明确规定了他们的义务,即出口保理商和他的任 何供应商在债权转让以后收到此债权的任何给付,应立即通 知进口保理商,或依据进口保理商的要求进行代管或交付 19 o四、债权转让通知的时间债权转让通知作为对事实的通知,即将债权转让的事实通 知债务人,从常理而言,应当于债权转让事实同时发生或者 在债权转让事实发生之后才可作出债权转让通知。依据日本 民法学界的观点,债权转让发生前的预先通知不具通知的效 力,因为此时债权转让是否发生尚不明确,如承认此通知的 效力,

23、难免会损害债务人的利益4561,因此债权转让合同 生效前,向债务人作出债权转让通知的,此后订立债权转让 契约进行债权转让的,仍需再次作出债权转让通知,否则债 权转让对于债务人不产生效力。但是,债权转让合同与债权 所得以产生的基础合同是两个相互独立的合同,债权转让的 通知尽管不得早于债权转让合同的生效时间,但就推动促进 债权的流转而言,债权转让的通知未必不可早于债权基础合 同签订的时间,债权转让通知作出时并不需要通知转让的债 权已实际产生,只要通知包含将以后产生的债权进行让与的 旨意即可,就将来发生的债权签订债权转让合同,并将该将 来发生的债权进行让与的旨意通知债务人应当是有效的债 权转让通知,

24、将来债权实际发生时,无须再向债务人发出债 权转让的通知。有观点认为债权转让通知的时间不得晚于债务履行期间, 否则,债权转让对债务人不发生效力7 175,笔者不能完全 赞同这种观点。债权转让通知的目的在于通知债务人债权发 生转让的事实,并指示其在收到债权转让通知后向债权受让 人为债务履行;只要债务尚未履行且未过时效,债务人仍是 发生债权转让的债务关系中的债务人,债权转让通知仍可对 其发生效力;只有在债务履行完毕后的情形下,债务人已脱 离债的关系,债权转让通知才不能对债务人发生效力。另外,就债权转让通知是否必须在申请债务人履行债务的 诉讼前进行,诉讼中进行的债权转让通知是否具有债权转让 通知的效力

25、的问题,多数观点认为可以认可诉讼中债权转让 通知的效力。20概括而言,理由包括:第一,债权转让通 知是形成权,通知一经送达便对债务人发生效力,针对债务 人而言,原债权人脫离债的关系,受让人成为债务人的新债 权人,原告即债权受让人起诉时虽不能对抗债务人,但只要 在一审辩论终结前履行了通知义务,法院就应当支持其诉讼 请求;第二,否认诉讼中债权转让通知的效力,从而驳回原 告的诉讼请求,会导致诉讼程序的重复,浪费诉讼资源。因 为,债权出让人(一般为诉讼中的第三人或者证人)或者债权受让人(一般 为原告)若在诉讼中发出了债权转让通知,在本次诉讼结束 后,债权受让人可立即依据诉讼中发出的债权转让通知再次 提

26、起诉讼要求债务人履行债务;第三,如果不承认诉讼中或 者诉讼本身具有通知债权转让的效力,容易助长债务人恶意 拖延债务的侥幸心理,与法律追求的目标价值背离;第四,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管理、 处置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资产的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 题的规定第六条第二款规定:“在案件审理中,债务人以 原债权银行转让债权未履行通知义务为由进行抗辩的,人民 法院可以将原债权银行传唤到庭调查债权转让事实,并责令 原债权银行告知债务人债权转让的事实。”该司法解释虽未 直接表明诉讼具有债权转让通知的效力,但在一定程度和范 围内肯定了诉讼中可以进行债权转让通知的观点。五、债权转让通知与诉讼时

27、效债权转让通知是否导致诉讼时效的中断,各国法律并无明 文规定。但以诸多国家关于时效中断的法律规定判断,只有 债权人向债务人请求履行才能发生时效中断的效果。对于债 权转让而言,通知债务人债权发生转让并要求履行的主体可 能是已经将债权转让他人的原债权人,也可能是虽然因债权 转让合同受让债权而取得债权人的地位,但是其债权人地位 尚未对债务人发生效力的债权受让人;因此,对于债权转让 的通知是否发生诉讼时效中断的效果,不能一概而论。有学者主张债权转让前后的时效期间应当合并计算21 o 另有学者认为,债权转让通知,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债务 人受通知后,即应向受让人履行债务8242。虽然债权转 让通知的目的

28、在于指示债务人向新的债权人履行义务,但是 其中当然含有向债务人主张债权的意义。因此,依据民法关 于债权人的请求因其诉讼时效中断的规定,债权转让通知应 当构成诉讼时效中断的理由8242。以上两种见解均有道理, 但关键在于对债权转让通知内容的具体分析,如果债权转让 通知纯粹是债权转让事实的通知,比如债权出让人或者债权 受让人在通知中明确告知债务人当时并不请求履行,债务履 行时间日后另定,那么该通知自然不能认为具有中断诉讼时 效的效力;如果债权转让通知同时含有请求履行的意思,那 应当认为该通知具有中断诉讼时效的功能4563-564o同时,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印发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审理 民商事案件若

29、干问题的解答之五(试行)的通知第21条 规定:“债权转让未通知债务人,该债权的诉讼时效不发生 中断的法律后果”。“债权转让已通知债务人,‘通 知'内容包括向债务人主张权利的意思表示,或‘通 知'上写明要求债务人向债权受让人偿还债务内容的,或债 权让与人、债权受让人同时在&1squo;通知'上签字盖章, 应该认定债权转让通知债务人的同时,债权人向债务人主张 了权利,诉讼时效发生中断的法律后果。”债权转让通知在实践中容易出现纠纷的情形有二:其一, 债权受让人直接向债务人要求债务的履行,而在此之前无论 债权出让人或受让人均未向债

30、务人发出债权转让的通知;其 二,附有明确的要求债务人履行的债权转让通知由债权受让 人作出,而债务人对债权受让人的通知的真实性提出质疑。对于第一种情形,有观点认为由于债权转让通知尚未发出, 债权转让对债务人尚未发生效力,相对于债务人而言,债权 受让人尚未成为债权人,而诉讼时效中断要求提出权利要求 的是请求权的权利人,在受让人相对于债务人成为新债权人 之前受让人对债务人无请求权,因此,其债权履行请求不能 构成权利人的请求,不能产生诉讼时效中断之效果。笔者以 为,诉讼时效制度的设立在于督促权利人及时行使权利,以 维护权利关系的稳定,并保护债务人22, 旦有与权利人 怠于行使权利相反的事实出现,诉讼时

31、效的计算即应当受到 阻却,即发生诉讼时效的中断,债权转让的通知虽然是对债 务人生效或者对抗债务人的要件,然而在债务人受债权转让 通知前,债权受让人已经成为债权人,其向债务人要求债务 的履行,虽然欠缺债权转让对债务人生效或者说债权转让对 抗债务人的要件,债务人可以要求其提供债权人的让与通知 或者债权转让证书或者与此证书具有相当效力的字据或证 据,但是该债务履行要求中断诉讼时效的效力不应受到影响, 只有这样才能与诉讼时效制度的初衷相一致;况且,受让人 向债务人要求债务的履行本身也可解释为兼具债权转让通 知的效力91442,可被视为债权转让通知和债务履行请求同 时送达债务人,因此债权受让人直接向债务

32、人要求债务的履 行的,其请求具有中断诉讼时效之效力,亦即债权转让通知 具有中断诉讼时效之效力。对于第二种情形,附有明确要求 债务人履行的债权转让通知由债权受让人发出,而债务人对 债权转让通知的真实性或者债权转让的真实性提出质疑的, 债权受让人有义务提供充足的证据证明债权转让通知及债 权转让的真实性,债权受让人不能证明债权转让通知的真实 性及/或债权转让真实性的,债务人有权拒绝履行或者将债 务履行提存,但是,只要债权转让通知及债权转让后来被证 明为真实,债权受让人债权转让通知仍然具有中断诉讼时效 的效力,债权转让本身的真实性与债权转让通知的效力,虽 密切相关,但又相互独立,此种情形下不仅债权转让

33、通知已 经送达债务人,债权转让已对债务人生效,而且债权转让通 知具有明确的要求履行的请求,符合诉讼时效中断的构成要 件。六、我国大陆地区债权转让立法的完善我国大陆地区调整债权转让关系的法律依据有民法通则 第91条、合同法第79条至第83条。但是民法通则 和合同法的规定颇有矛盾:依据民法通则第91条 规定,合同权利的转让应当取得另一方的同意,并且不得牟 利;依据合同法第79条规定,除依据合同的性质、当事 人的约定以及法律规定不得让与的以外,债权人可以将合同 的权利全部或者部分转让给第三人;再依据合同法第80 条规定,债权人转让权利的,无须取得债务人的同意,但作 为对债务人发生效力之要件,债权人应

34、当将债权转让通知债 务人。当然,由于民法通则先于合同法制定,23 依据我国立法法第83条规定,在法律适用中,同一位 阶法律后法优于先法和特别法优于一般法的原则,24合 同法作为特别法和后制定通过的法,在与其位阶相同的民 法通则发生矛盾的范围内优先于民法通则适用,因此,我国大陆地区法律中调整债权 转让的法律可以主要以合同法第79条至第83条为对象 进行研究。从合同法的相关规定来分析,就债权转让通知而言,目前我国大陆地区法律在如下方面存在可进一步完善之处:(一)债权转让通知主体、形式和内容依据合同法第80条,“债权人转让权利的,应当通知 债务人。未经通知,该转让对债务人不生效力”,表明合 同法以债

35、权转让通知作为对债务人生效的要件,然而债权 受让人是否可以为债权转让的通知,债权受让人通知的效力 如何,法律规定并不特别清晰。对此问题,有学者指出合同法的立法本意是债权受让 人无权进行债权转让的通知,债权受让人为通知的不发生债 权转让对债务人生效的效果25。该观点从合同法的立 法历史考察,指出综观合同法的立法过程,在最早的合 同法专家建议稿中,对受让人的通知进行了规定,其第80 条第1款规定:“债权人让与债权,经让与人或受让人通知 债务人,即对债务人生效,但法律另有规定者,不在此限。” 从其行文来看,受让人的通知与让与人的通知发生的效力是 相同的。但是,在以后的各草案以及最终的立法中,都删去

36、了这一规定,可见,立法者的本意是认为受让人无权进行这 种通知的。因此,即便受让人进行了通知,也不能使债权转 让协议发生拘束债务人的效力。该文还从债权转让的性质分 析,维护交易秩序的稳定和保护债务人等角度对其观点进行 了论证26 o此种主张和论证确有可取之处,从合同法第80条第1 款的文字分析,也的确有可能得出仅有债权人有权通知债务 人的结论,债权受让人无权进行债权转让的通知,债权受让 人进行债权转让通知的,其通知不能对债务人发生效力,仅 能起到预先告知的作用。由债权出让人为通知对于债权转让 交易关系之稳定具有积极意义,而且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虚 假债权转让通知的出现。但是,如果在国际商事交易环境

37、下 或者从推动和促进债权的流转角度分析,此种观点就需重新 考虑评价。例如,在国际保理业务中,供货商(债权人)和进 口商位于不同的国家,由供货商向进口商为债权转让通知不 但语言、习惯、法律多有不同,相关文档的交付与传递也多 有不便,不如由进口保理商直接向进口商为债权转让通知, 一则避免语言、习惯和法律不同的障碍,二则由本国的具有 雄厚财力的保理商为通知并交付相关的文档,进口商也基本 可以打消对债权转让和债权转让文档及通知的真实性的疑 虑,三则鉴于债权转让通知可以冻结债务人的抗辩和抵消权, 并可以对抗第三人于债权转让后可能出现的权利要求,进口 保理商为其自身的利益,必然会及时作出债权转让的通知,

38、避免因供货商债权转让通知迟延所可能出现的供货商与保 理商之间以及保理商同进口商之间的纠纷。因此,从加速经 济流转、推动和促进国际债权转让的发展考虑,可以适当赋 予债权受让人为债权转让通知的权利,并在一定的条件下承 认债权受让人债权转让通知的效力27 o关于债权转让通知的形式要件,我国合同法并没有作 出明确规定,因此理论上可以认为我国允许债权让与当事人 自由选择。但从我国法治建设的实际情况出发,考虑到实务 中口头证据收集和证明的难度,应严格限制口头通知的情形, 鼓励当事人之间采用书面通知。关于债权转让通知的内容,我国合同法亦未明示。如 果不对通知内容加以统一要求,实务中很难对不同案件中的 通知效

39、力作出统一裁判,会导致“同案不同判”现象的产生, 有悖于司法公正,也不利于促进债权转让交易的进行。因此, 我国有必要借鉴美国判例法的规定对债权转让通知的内容 予以明示,尤其是必须明确要求通知内容包括债权转让事实 和受让人真实身份的合理证明。鉴于此,我国合同法修订或者日后制定民法典,可 以规定:债权受让人为债权转让通知的,应向债务人提供证 明债权转让之证据。债务人要求债权受让人提交债权转让证 据,债权受让人不能在债务人指定期间(或自债务人提出请 求之日起30日内)提供证据的,债权转让通知对债务人不发 生效力;债权受让人在债务人指定的期间提交证据的,债权 转让通知自债权受让人首次为债权转让通知时对

40、债务人生 效。(二)债权转让通知所导致的权利冲突及债权转让登记制度合同法第80条第1款后半段“未经通知,该转让对债 务人不生效力”,规定了债权转让通知对于债务人的效力, 即通知使得债权转让对债务人生效;然而,债权转让通知对 第三人产生何等效力,债权转让通知是否使得债权受让人取 得了对抗第三人的优先权,合同法未明示。如此便给债 权受让人和其他抵押权人、债权受让人的债权人以及债权多 重让与情形下各受让人之间产生权利冲突埋下了隐患(28, 因为我国目前就债权转让的性质尚未形成一致的认识,而在 理论上取得相对优势的学说又是债权合同说29 o依债权合 同说,基础合同下的债权系债权转让合同的标的,债权受让

41、 人根据债权转让合同取得了对“受让基础合同下的债权” 的债权,然而该“受让基础合同下债权”的债权毕竟是作为 一种请求权而存在,它的实现尚需要债务的履行即债权转让 合同的债务人(债权出让人)将“基础合同下的债权”交付 至债权转让合同的债权人即债权受让人,但是债权何时发生 移转,可能因合同约定及其他相关因素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而一旦债权发生移转的时间不确定,建立在债权移转基础上 的债权受让人对抗债权出让人、其他受让人和债务人以外的 相关第三人的时间也就难以确定,这势必影响债权受让人之 间以及债权受让人与其他第三人针对目标债权的优先权冲 突的解决。再者,债权本身为相对权,具有私密性,难以为 债权关系

42、以外的第三人所明察,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债权转让 中的多重让与,以及债权转让和其他抵押、质押、留置之间 发生冲突的可能性。既然问题比较容易产生,而法律又未对 相关问题的解决作出规定,不可不谓法律的漏洞。针对上述问题,有人主张依据联合国国际贸易应收账款 转让公约的附件,并比照香港特别行政区相关法律以及美 国统一商法典的做法,建立一套债权转让登记制度,并 提供债权转让登记查询服务,一则避免债权的多重让与,二 则在债权受让人与其他抵押权人、破产管理人以及其他债权 人的前手债权人之间发生争议时,可以依据登记信息为纠纷 的解决提供依据30 o倘若能够建立前述债权转让登记制度, 债权多重让与以及债权出让人与其

43、他利益相关第三人的权 利冲突的解决可能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善。但是必须清醒地认 识到,一套新制度的建立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成 本,而且需要进行周密的制度设计,包括相关制度间的协调, 否则,新制度可能带来新的矛盾和纠纷,因此,在仓促设立 债权转让登记制度前,较为务实和明智的做法是对现行的制 度进行必要的改良,尤其是在现行制度存在较好改良空间时。 就目前的合同法条文规定而言,仅需对其文字做微小的 调整即可,即将现行的“未经通知,该转让对债务人不生效 力”更改为“未经通知,该转让对债务人及第三人不生效 力”。更改后,债权转让通知作出后债权受让人非但取得了 对抗债务人的效力,而且可以对抗其他利益相

44、关第三人。当 然,为使得债权转让通知更为容易证明,同时也尽可能避免 一定情形下债权受让人和让与人恶意串通倒签债权转让通 知时间,可借鉴日本民法典的做法,再增加一款,规定 为:“前款债权转让通知,非有确定日期之证书,不得以之 对抗债务人以外之第三人。” 31七、结论债权转让通知对于对抗债务人和其他利益相关第三人具有 重要意义。债权转让通知既可以由债权岀让人向债务人作出, 也可以在法律承认其效力的条件下由债权受让人向债务人 作出,可以承认一定条件下债权受让人债权转让通知的效力, 但同时要求债权受让人负担证明债权转让通知真实性的义 务;如果债权转让通知不能由债权受让人作出,那么债权出 让人应负担向债

45、权受让人及时、适当地作岀债权转让通知的 义务。债权转让通知釆取书面或者口头或采用可以为证人证明的 其他任何方式均无不可,但为维护交易秩序的稳定并便于举 证,应当以书面通知为妥。债权转让通知的内容应当包括三 个方面,即:(1)债权已经发生让与;(2)向债权受让人发出 履行债务的指示;(3)关于确定发生转让的债权的合理说明。债权转让通知可以撤回,但是在通知送达债务人之后未经 债权受让人同意不得撤销,因该撤销为原债权人对于通知发 生转让的债权的无权处分而不生效力;经债权受让人同意的 债权转让通知的撤销仅对将来发生效力而不溯及既往,债务 人在债权转让通知作岀后直至债权转让被撤销期间取得的 对债权受让人

46、主张的抵消和或其他抗辩权利,在债权转让撤 销后对原债权人具有拘束力。债权转让通知同诉讼时效之间关系密切,但又相互区别, 债权转让通知是否具有中断时效效力,取决于其措辞:如果 债权转让通知仅在于通知债权发生转让的事实,那么该通知 不具有中断诉讼时效的效力;如果债权转让通知直接具有要 求债务履行的意思表示,即使不具有通知债权转让事实已发 生的措辞,也应认定它具有通知债权转让和要求债务履行的 双重效力;当然,在由债权受让人作出前述通知的情况下, 债权受让人应在债务人提出要求时补足证明债权转让事实 发生的证据。为解决债权多重让与以及债权受让人与其他债权人的前手、 债权人的抵押权人之间的权利冲突,建议我

47、国建立一套有效 的债权转让登记制度,在登记制度建立之前,可以依据债权 转让通知的有无、债权转让通知到达债务人的时间顺序确定 优先权及其先后序列。注释:1德国民法典第398条规定:“债权人可以通过与他 人订立的合同而将债权转让给他人(债权让与)。合同订立时, 新债权人代替原债权人。”参见陈卫佐译注:德国民法典 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40141页。2 1999年新合同法的通过事实上修改了中国大陆地区 在债权转让生效要件上的态度,合同法第八十条规定:“债权人转让合同的,应当通知债务人。未经通知,该转让 对债务人不发生效力。”可见合同法已经不再将债务人 的同意作为债权转让生效的要件,但是债权转让

48、应当通知债 务人,作为对债务人生效的要件。3如法国民法典第1690条规定:“受让人,仅依其 向(转让的权利的)债务人送达权利转移的通知,始对第三人 发生占有权利的效力;但是受让人也可依债务人用公证文书 接受权力转移而占有其受让的权利”,参见罗结珍译:法 国民法典,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01页;日本 民法典第467条规定:“指名债权之让与,非经让与人之 通知债务人或债务人之承诺,不得以之对抗债务人及其他第 三人。”“前项之通知或承诺,非有确定日期之证书,不得 以之对抗债务人以外之第三人”,参见王书江译:日本民 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8页。4详见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国际

49、保理公约第1条c款; 国际保理商协会:国际保理通则2004第12条;联合国国 际贸易法委员会:联合国国际贸易应收账款转让公约第 16条。5依据史尚宽的债法总论及郑玉波的民法债编总论,意大利民法典第1539条亦有关于债权转让通知之规定, 然根据现行意大利民法典第1539条为契约解除之规定, 而关于债权转让之规定列于12601267条,其中第1264条 第1款规定:债务人接受转让或者转让通知已经发出的,转 让对债务人发生效力。可见,现行意大利民法典对于债 权转让通知之主体已不再限定。参见陈国柱译:意大利民 法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36页。6瑞士债法典第167条规定:“在转让人或者

50、受让人 通知其转让前,已向前任债权人付款或者连续转让时对一受 让人付款可以对抗其他人的更优先权利的,债务有效解除。” 参见吴兆祥等译:瑞士债法典,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第34页。7台湾地区民法第197条规定:“债权之让与,非经 让与人或受让人通知债务人,对于债务人不生效力。但法律 另有规定者,不在此限。”“受让人将让与人所立之让与字 据提示于债务人者,与通知有同一之效力。”8see “the civil and commercial code of thaisection306 : “the transfer of an obligation performable to a specif

51、ic creditor is not valid unless it is made in writing it can be set up against the deb tor or third person only if a notice thereof has been given to the debtor, or if the debtor has consented to the transfer .such notice or consent be in writing ” “the debtor is discharged if he satisfies the trans

52、feror by way of payment or otherwise before he has received notice of , or has agreed to , the transfer ” http:/www. samuiforsale com/law一texts/th ailand-civil-code-part-1. htmljhj289,visiton2012-4-229当然也有主张只允许采用书面形式的观点,参见王恒恒: 雕琢民法草案中的债权让与一建立统一对抗要件,载广 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第103页。10陈丛蓉、张旭琳:债权转让能否以诉讼形式通

53、知, 载人民法院报,2002年2月21日理论专版;王亚明、钱 凯旋:债权转让中履行通知义务的方式,载人民法院报, 2003年12月12日民事审判版。11京高法发2007168号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印发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审理民商事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之 五(试行)的通知中对第20个问题的回答。12see suretysavings&loan co. v. kanzig ,372ne2d602(0hiol978)” : “in order to obligate the accou nt deb tor to make payme nt to the assignee, rather t

54、han the assignor, the notification must set forth: (1) anindica tiont hat the account has beenassigned; (2)a specific direction that payment is to be made to the assignee, rather than the assignor;and(3)a reasonable identification of the rights assigned. ”13参见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cisg)第15条 规定;国际商事合同通则(picc)第2. 3条规定;德国民 法典第130条规定;我国合同法第十六条规定。14参见郑玉波:民法总则,中国政法大学岀版社2003 年版,第364372页;德梅迪库斯,邵建东译:德国民 法总论,法律岀版社2001年版,第224229页;龙卫球:民法总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458页。15也有称债权转让通知的撤销与撤回具有同等含义,参 见史尚宽:债法总论,中国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