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私法本科课件:第八章涉外继承的法律适用_第1页
国际私法本科课件:第八章涉外继承的法律适用_第2页
国际私法本科课件:第八章涉外继承的法律适用_第3页
国际私法本科课件:第八章涉外继承的法律适用_第4页
国际私法本科课件:第八章涉外继承的法律适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八章 涉外继承的法律适用n一、法定继承的法律适用n二、遗嘱继承的法律适用n三、无人继承财产的法律适用一、法定继承的法律适用n法定继承的概念:也称无遗嘱继承,与遗嘱继承相对,是指被继承人未留下遗嘱或遗嘱无效或遗嘱继承人拒绝继承财产时,按法律的规定进行继承的制度。各国在法定继承的相关问题,如继承人的范围、继承人的顺序、代位继承、应继承份额、继承权的丧失和继承权的放弃以及遗产管理等方面存在差异。一、法定继承的法律适用n法定继承的法律冲突 n各国对继承人的范围规定不同n各国对继承人的顺序规定不同n各国对继承人的应继份额规定不同继承人的范围存在法律冲突的问题n未亡的配偶n兄弟姐妹n养子女、非婚生子女n

2、继承人的亲等级别(意大利10等亲;法国12等亲)继承人的范围方面的法律冲突:以两岸四地为例n大陆法定继承人包括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香港在上述人员中除外祖父母外,其余均为法定继承人,同时还增加了伯、叔、姑、舅、姨、甥、侄,其法定继承人范围远宽于内地的规定;澳门地区法定继承人的范围更广,除大陆的法定继承人外,还包括兄弟姐妹的卑亲属,旁系至第四等血亲;台湾地区法定继承人的范围与大陆基本一致,区别主要在于台湾民法典不承认继子女、继父母、继兄弟姐妹有继承权,不论其是否形成抚养、扶养关系。除上述区别外,大陆继承法规定了丧偶的儿媳或女婿对公婆或岳父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为法定继承人

3、,这是大陆继承法的一个特别规定,香港、澳门、台湾均没有将其列为法定继承人。继承人的顺序n继承人的顺序是指法定继承人继承遗产的先后次序。n在法定继承中,虽然继承人的范围已确定,并不是所有继承人可以同时享受继承权,而必须按照法律规定的顺序来继承。继承人的顺序:以两岸四地为例n大陆继承法将法定继承分为两个顺序,第一顺序为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序为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同时还规定,丧偶的儿媳或女婿对公婆或岳父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为第一顺序继承人。香港法律没有规定继承顺序,而是依继承人与无遗嘱死亡人之间的婚姻、血亲的远近,经济和生活上的依附程度,来确定继承遗产的顺序。澳门澳门民法典将法定继承分

4、为五个顺序。第一顺序为配偶及直系血亲卑亲属;第二顺序为配偶及直系血亲尊亲属 ,即在被继承人没有卑亲属时,由配偶和尊亲属作为第二顺序继承人;第三顺序为与死者有事实婚姻关系之人;第四顺序为兄弟姐妹及直系血亲卑亲属;第五顺序为四亲等内之其他旁系血亲。台湾地区继承法的继承顺序分为血亲继承和配偶继承两种情况。血亲划分为四个继承顺序,第一顺序为直系血亲卑亲属;第二顺序为父母;第三顺序为兄弟姐妹;第四顺序为祖父母。配偶可以与血亲的任何一个继承顺序的继承人共同继承遗产,在没有血亲继承人时则单独继承全部遗产。继承人的应继份额:以两岸四地为例n我国大陆对于继承人的继承份额没有规定具体界限和比例,而是按权利义务相一

5、致、男女平等、赡老扶幼、和睦团结的原则,确定同一顺序继承人之间的遗产分配。香港对法定继承人应得的份额规定非常具体。当无遗嘱者死亡时,若只遗下配偶而无其他亲属,其遗产全部由配偶继承;若只遗下配偶和子女,则应先从遗产中拨出5万元,并连同自死亡之日起到遗产分割时止,按5%计算的年息归在世配偶,余下的遗产,配偶享有1/2,其余1/2由子女摊分;若无遗嘱死亡者去世时没遗下子女,而有在世的父母亲或兄弟姐妹,或兄弟姐妹的子女时,则应先从无遗嘱死亡者的财产中拨出20万,连同自逝世之日起至分遗产时按5%计算的利息,一并归在世配偶;余下的遗产在世配偶可继承1/2,其余1/2由在世的父母双方平均分享;若父母亲均死亡

6、,该一半财产可由无遗嘱死亡者的兄弟姐妹或侄甥等继承;没有配偶的,由子女、父母等继承人按血亲远近,经济和生活依赖程度确定顺序继承,在同一顺序中按均等原则分配。继承人的应继份额:以两岸四地为例n澳门地区的澳门民法典也对法定继承人应得的遗产份额作了明确规定,若被继承人仅遗有配偶,没有其它血亲,其遗产由配偶全额继承;若被继承人遗有配偶和卑亲属时,由配偶和卑亲属按人数划分等份遗产继承,但配偶的遗产不得少于遗产总额的1/4;若被继承人没有卑亲属,可由其配偶和尊亲属继承遗产,其中配偶应占遗产总额的2/3;没有配偶的,由其他继承人按继承顺序平分。13台湾地区的继承法对法定继承人的继承份额也作具体规定。配偶与被

7、继承人直系血亲卑亲属同为继承时,其应继承的份额与其他继承人平均;配偶与被继承人父母或与被继承人兄弟姐妹同为继承时,其应继份额为遗产的1/2;配偶与被继承人之祖父母同为继承时,其应继份额为遗产的2/3;若没有其他继承人时,其应继份额为遗产的全部。一、法定继承的法律适用n区别制n同一制n遗产所在地法n合并制(以属人法为主,兼采财产所在地法)法定继承的法律适用n区别制:也称分割制,是指在涉外法定继承中,将遗产分为动产和不动产,对其分别适用不同的冲突规范所指向的实体法。即不动产适用不动产所在地法(物之所在地法),动产适用被继承人属人法。这种制度强调继承的财产法性质,为英美国家以及若干大陆法国家所采用。

8、采用区别制的国家主要有英国、美国、法国、比利时、卢森堡、保加利亚、智利、加蓬、泰国、玻利维亚等。我国也采取区别制。一、法定继承的法律适用n同一制:也称单一制,是指全部遗产不分动产和不动产,继承关系作为一个整体适用同一冲突规范所指向的实体法,绝大多数国家即被继承人的属人法(被继承人本国法或住所地法)。这一制度强调继承的身份法性质。极少数国家采用物之所在地法。 n一、法定继承的法律适用n采用被继承人本国法的国家有意大利、日本、奥地利、德国、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希腊、瑞典、埃及、伊朗、伊拉克、叙利亚、古巴、委内瑞拉、墨西哥、巴拿马、土耳其等。n采用被继承人住所地法的国家有挪威、丹麦、冰岛、巴西、哥

9、伦比亚、阿根廷、秘鲁、尼日利亚、危地马拉和哥斯达黎加等(北欧和中美、南美洲国家)区别制和同一制的利弊n区别制有利于维护不动产所在地国家利益,有利于判决执行。但如果遗产分布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受两个国家法律支配,使继承关系复杂化,使法律适用遇到困难。n同一制使法律适用简单,但如果属人法与财产所在地法不同时会发生困难,特别是财产所在地国家采用区别制时,根据属人法作出的判决可能在不动产所在地国无法得到承认和执行。n根本分歧在于不动产继承的法律适用。为了协调,有的国家在继承问题上接受反致。一、法定继承的法律适用n我国关于涉外法定继承法律适用的规定n按照继承法、民法通则的规定,我国涉外法定继承采用区

10、别制,即“遗产的法定继承,动产适用被继承人死亡时住所地法,不动产适用不动产所在地法。”一、法定继承的法律适用n1985年继承法第36条:中国公民继承在中国境外的遗产或者继承在中国境内的外国人的遗产,以及外国人继承在中国境内的遗产或者继承中国公民在中国境外的遗产,动产适用被继承人住所地法律,不动产适用不动产所在地法。n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外国订有条约或协定的,按照条约协定办理。一、法定继承的法律适用n最高院继承法司法解释:被继承人住所地法是指被继承人生前最后住所地法。n1959年中苏领事条约:缔约任一方公民死亡后遗留在缔约另一方领土上的财产,包括动产、不动产,均按财产所在地国家的法律处理。但是动产中

11、的绝产(无人继承的财产),可以移交给死者所属国的领事处理。一、法定继承的法律适用n1986年民法通则第149条:遗产的法定继承,动产适用被继承人死亡时的住所地法律,不动产适用不动产所在地法律。n理解(1)本条冲突规范只适用于法定继承;(2)我国实行区别制,即动产和不动产遗产分别适用不同的冲突规则;(3)这里的遗产包括我国境内和境外的所有动产和不动产;(4)当被继承人有几个住所时,以其死亡时的住所地为准。一、法定继承的法律适用n“住所”:按照民法通则第15条,公民以其户籍所在地为住所,经常居住地与住所地不一致的,经常居所地视为住所。按照民法通则司法解释,当事人有几个住所的,以与产生纠纷的民事关系

12、有最密切联系的住所为住所。当事人的住所不明或不能确定的,以其经常居所地为住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草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草案)第九编第九编 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适用法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适用法n第七章 继 承n第七十一条 遗产的法定继承,动产适用被继承人死亡时住所地法律或者经常居住地法律,不动产适用不动产所在地法律。吴某遗产继承案n1996年,北京某高校教师吴某辞职到日本留学,。2000年8月,在毕业回国前夕,吴某在日本东京不幸遇车祸身亡。遇害人亲属到日本作了后事处理,获赔款折合人民币70余万元。n为继承这笔存款,死者的父母、兄弟姐妹与死者的妻子、年幼的女儿产生争议,遂诉诸法律,提起诉讼。n(

13、1)本案应适用何地法律作为准据法?n(2)本案中的遗产应如何分割?n法律冲突:中国法律规定继承有两个顺序,第一顺序继承人为配偶、父母、子女;日本法律规定继承有四个顺序,第一顺序为子女,配偶不在继承顺序中,但可随序继承。n逸失利益n精神损害赔偿n保险金n存款等遗产范焕明、范书昭、凌志清、凌志铭、凌孟治诉范荣富继承纠纷案 n审理法院: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 n被继承人:范奂轮和凌菊梅n原告:范焕明系范奂轮之弟、范书昭系范奂轮之妹,凌志清、凌志铭系凌菊梅之兄,凌孟治系凌菊梅之侄。n被告:范奂轮继子(范奂轮在香港的妻子郑秀弘的亲生子)n范奂轮和凌菊梅于1942年在宁波结婚。1962年7月范奂轮赴香港,

14、凌菊梅仍居于上海。在香港范奂轮郑秀弘在1971年之前按照当时适当的中国传统习俗举行婚礼,包括三书六礼、宴请亲朋、向长辈敬茶等。亲友普遍均承认其夫妻关系。在香港范奂轮郑秀弘也未生育子女。范荣富是郑秀弘的亲生子。在香港期间,范奂轮与郑秀弘、范荣富共同生活。1992年后范奂轮返回上海居住。案情n1998年9月14日,在上海市双峰路宛南华侨新村6号103室因煤气中毒,同时死亡。范奂轮生前在香港恒生银行上海分行的存款港币9,135,03243元和截止1999年5月12日的利息港币293,41131元合计港币9,428,44374元及1999年5月13日以后产生的利息和上海市双峰路宛南华侨新村6号103室

15、私房一套。n范奂轮和凌菊梅无子女,也无养子女。范奂轮的父母及凌菊梅的父母均先于两被继承人死亡。 n原告以被继承人无遗嘱又无第一顺序继承人为由提出诉讼,要求以第二顺序继承人的身份继承被继承人的遗产。具体主张是:n范奂轮名下的遗产银行存款及上海市双峰路宛南华侨新村6号103室之二分之一产权应由范焕明、范书昭各半继承;凌菊梅名下的遗产银行存款和上海市双峰路宛南华侨新村6号103室之二分之一产权应由凌孟治、凌志清、凌志铭继承。因凌孟治在凌菊梅生前对她给予长期赡养照顾,应继承凌菊梅遗产60。凌志清、凌志铭分别继承20。故范焕明、范书昭、凌志清、凌志铭、凌孟治提出起诉,要求依法分得被继承人范奂轮和凌菊梅在

16、恒生银行上海分行的遗产存款共计9,428,44374元及1999年5月13日以后产生的利息。 n被告主张,郑秀弘、范荣富是范奂轮的第一顺序继承人,本案所涉遗产应由被告继承。法院在审理过程中,依法追加郑秀弘未本案的当事人参加诉讼,郑秀弘在诉讼过程中于2000年5月11日在深圳因病去世。 n被告范荣富辩称, 我国婚姻法规定,取得结婚证方为夫妻。范奂轮几十年生活在香港,有圆满的家庭和妻、子、孙。范奂轮生前与妻子郑秀弘、继子(郑秀弘亲子范荣富等)几十年在香港共同生活、工作,相互扶养,是一个独立完满的家庭。范奂轮于1998年9月13日因煤气中毒去世后,原告郑美娟第一个到达现场并立即通知范荣富,其当晚即飞

17、赴上海奔丧。范荣富以长子的身份于1998年9月对已故的老人主持了葬礼并于1998年12月23日进行了落葬仪式。范奂轮与郑秀弘夫妻关系应当受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香港婚姻制度改革条例的保护,合法有效。范荣富及原告郑美娟、范荣华是郑秀弘的亲生子女。范奂轮与范荣富是形成扶养关系的父子。郑秀弘、范荣富是范奂轮的第一顺序继承人,本案所涉遗产应由被告继承。本案涉讼的财产是家庭经济独立的与凌菊梅和原告范焕明、范书昭、凌志清、凌志铭、凌孟治无关的香港家庭在香港取得的,该财产要求依法从家庭共同财产中析产后,再继承。 n1942年凌菊梅与范奂轮在宁波结婚。婚姻法实施后,凌菊梅与范奂轮虽未补办婚姻登记手续,但从

18、范奂轮、凌菊梅1949年之后的户籍登记资料显示,范奂轮、凌菊梅夫妻关系已为我国有关政府主管部门认可,故本院对范奂轮、凌菊梅婚姻关系予以确认。我国继承法规定,继承分为法定继承与遗嘱继承。本案被继承人范奂轮与凌菊梅因煤气中毒同时死亡,生前未立遗嘱,故其遗产应按法律规定的继承人范围、继承顺序和遗产分配原则由有继承权的人分得。 n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若干问题的意见规定:“几个死亡人辈份相同,推定同时死亡,彼此不发生继承,由他们各自的继承人分别继承。”据此范奂轮与凌菊梅互不发生继承,由他们各自的继承人分别继承。又根据继承法规定,第一顺序法定继承人包括配偶、子女、父母、对公婆或岳父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

19、丧偶儿媳与丧偶女婿,第二顺序继承人包括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本案原告范焕明、范书昭、凌志清、凌志铭、凌孟治以被继承人无遗嘱又无第一顺序继承人为由提出诉讼,要求以第二顺序继承人的身份继承被继承人范奂轮、凌菊梅的遗产。 n范奂轮无亲生子女,其父母也已先于其死亡,故范奂轮是否存在第一顺序法定继承人的关键在于范奂轮、郑秀弘是否存在夫妻关系及范荣富是否与范奂轮形成有扶养关系的继父子关系。n本案被继承人范奂轮于1942年在宁波结婚,后又在港与郑秀弘共同生活。香港中国公证律师林汉武函称范奂轮与郑秀弘“在一九七一年之前按照当时适当的中国传统习俗举行婚礼,包括三书六礼、宴请亲朋、向长辈敬茶等。亲友普遍均承

20、认其夫妻关系。该婚姻应构成“有效之旧式婚姻”的意见。由于香港有关婚姻家庭的法律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规定有所区别。香港律师出具法律意见书,证明范奂轮与郑秀弘的关系按照香港法律规定属于婚姻性质的关系。并结合范荣富提供的,经庭审质证后被法院确认证明效力的有关证据(详见范荣富提供的证据材料),本院对其婚姻关系予以确认。 n原告范焕明、范书昭、凌志清、凌志铭、凌孟治关于根据香港修订婚姻制度条例第9条规定,凡在指定日期(1971年10月7日)前在香港缔结的旧式婚姻,男女双方可随时依照该条例规定的方法向登记官申请婚姻登记。但范奂轮和郑秀弘生前均未在香港补办登记,故范奂轮、郑秀弘是同居关系的意见,由于香港

21、修订婚姻制度条例的有关规定系授权性规则而非义务性规则,范奂轮、郑秀弘是否登记不影响其婚姻关系的成立。故原告范焕明、范书昭、凌志清、凌志铭、凌孟治意见本院不予采纳。 n范奂轮与郑秀弘1971年前在香港形成旧式婚姻关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以下简称香港基本法)规定,“香港原有法律,即普通法、衡平法、条例、附属立法和习惯法除同本法相抵触或经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立法机关作出修改外,予以保留”。香港基本法又规定“在香港原有法律下有效的文件、证件、契约和权利义务,在不抵触本法前提下继续有效,受香港特别行政区保护。”而且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不在香港基本法附件三之内,即婚姻法不在香港实施,范奂

22、轮与郑秀弘婚姻关系不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禁止一夫多妻的法律规范的管辖,而是适用香港修订婚姻制度条例而依法成立。故范奂轮与郑秀弘的婚姻关系的效力本院依法予以确认。郑秀弘可依法继承范奂轮的遗产。 n范荣富、范荣华、郑美娟作为郑秀弘之子女,因郑秀弘、范奂轮夫妻关系成立而与范奂轮形成继父与继子女的关系。根据法律规定,继父母和受其扶养教育的继子女之间的权利和义务,适用父母子女关系的有关法律。因此继子女与继父母间相互享有继承权的前提条件,是彼此之间形成实际扶养关系。如果继子女与继父母实际发生扶养教育关系,继子有权以法定继承人的身份继承其继父母的遗产。本案中范荣富于70年代开始与范奂轮长期共同生活,当时

23、范荣富已经成年并且有独立生活的能力。郑美娟、范荣华未能提供与范奂轮长期共同生活及形成扶养关系的证据,故范荣富、郑美娟、范荣华不存在与继父范奂轮间的实际扶养教育关系,范荣富、郑美娟、范荣华不具有以法定继承人身份继承其继父范奂轮遗产的权利。 n被告范荣富提供的香港人民入境事务处证明书,本院对其形式上的真实性已予以确认,但该证明书仅证明了留存于香港人民入境事务处的“申请书”形式上的真实性,该申请书是由申请人自行填写而非香港人民入境事务处对范奂轮、范荣富父子关系的确认,不能证明范奂轮、范荣富具有范荣富所称的父子关系。故对被告范荣富应作为范奂轮的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范奂轮遗产的意见,本院不予采纳。 n凌菊

24、梅生前无子女,其父母已先于其死亡。范奂轮、凌菊梅互不继承,故凌菊梅不存在第一顺序继承人。原告凌志清、凌志铭作为凌菊梅的兄弟姐妹,系凌菊梅的第二顺序继承人,依法对凌菊梅的遗产享有继承权。凌孟治系凌菊梅的侄子,多年照顾凌菊梅的生活,属于依法可以分得遗产的人。 n本院确认范奂轮在恒生银行上海分行存款港元9,135,03243元及其利息以及范奂轮名下位于上海市双峰路宛南华侨新村6号103室房屋建筑面积70平方米一套(诉讼中双方当事人均同意该房屋价值确定为人民币15万元)为范奂轮、凌菊梅、郑秀弘的共同财产。其中三分之一是范奂轮的遗产,应由其第一顺序继承人郑秀弘继承。 n因郑秀弘在诉讼中去世,其继承的份额

25、,加之属其自己所有的份额,均应由郑美娟、范荣富、范荣华继承。由于本案处理的是范奂轮、凌菊梅遗产继承纠纷,无需在郑美娟、范荣富、范荣华之间分割,且郑美娟、范荣富、范荣华表示郑秀弘的遗产可不作分割,共同继承,故本院对郑美娟、范荣富、范荣华之间的份额不作分割。凌志清、凌志铭、凌孟治有权继承凌菊梅名下的上述财产的三分之一。诉讼中凌志清、凌志铭、凌孟治对遗产分配比例自行作出约定,凌志清、凌志铭同意由凌孟治继承凌菊梅遗产的60,凌志清、凌志铭各继承凌菊梅遗产的20。该约定系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于法不悖,本院予以照准。因双峰路宛南华侨新村房屋不宜分割,可归凌孟治所有,由凌孟治支付给继承人折价款。 n依照中

26、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三条、第五条、第十条、第十四条、第二十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八条、第一百六十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一部分第2条的规定,判决如下:一、凌志铭、凌志清各分得范奂轮在恒生银行上海分行存款港元9,135,03243元及其至实际分割之日的利息的十五分之二;二、凌孟治分得范奂轮在恒生银行上海分行存款港元9,135,03243元及其至实际分割之日的利息十五分之一;三、郑美娟、范荣富、范荣华共同分得范奂轮在恒生银行上海分行存款港元9,135,03243元及其至实际分割之日的利息的三分之二;四、上海市双峰路宛南华侨新村6号103室房屋归原告凌孟治所有

27、,凌孟治支付给凌志铭、凌志清各人民币1万元,支付给原告郑美娟、范荣华,被告范荣富三人共人民币10万元;五、上述第一、二、三项如除不尽,余数全部归凌志铭所有;六、范焕明、范书昭的诉讼请求不予支持。陈逸飞遗产继承纠纷n著名画家陈逸飞先生于2005年4月突然去世,留下了巨额遗产。n陈逸飞去世后,按照法律规定,其合法继承人为其妻宋美英、长子陈凛、次子陈天。n因其去世前并未留下任何遗嘱,因此宋美英代表其子陈天与陈凛依法协商遗产分割,但双方一直很难就分割计划达成一致。n留下公寓 8 套,别墅一幢,油画 253 幅,两个儿子为美国国籍,遗孀是中国人 n。n陈逸飞长子陈凛提出了 50 : 50 的分配计划,其

28、中包含了其母所享有的与陈逸飞之间的债权。陈凛提出如超过最后回复期限,即 2005 年 10 月 8 日 ,陈凛将在美国按法律程序行事。宋美英无法接受陈凛方面上述的“最后通牒”,至此双方的协调已无可能。n2006 年 1 月 17 日 ,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了陈逸飞遗产纠纷案,即陈逸飞遗孀宋美英以及年幼儿子陈天诉陈逸飞长子陈凛遗产分割纠纷案n2007年,陈逸飞的遗产案和解,宋美英陈凛共管逸飞集团争议问题n陈逸飞及其两个儿子均为美国国籍,而其遗孀宋美英是中国国籍n其遗产分割具体适用哪个国家的法律?n陈逸飞长子在美国申请担任其遗产的临时管理人是否能够获得准许?n其遗孀在法院判决生效之前能否

29、动用陈逸飞的遗产? 法律适用问题n陈逸飞遗产中动产的部分应适用其生前最后住所地国家的法律,因为其生前最后住所地在中国,因此应适用中国法律。n不动产遗产应适用不动产所在国家的法律。 法律适用问题n起诉至法院后,宋美英的律师在遗产分割意见中进一步明确了诉讼请求,即凡是 2000 年陈逸飞与宋美英结婚前取得的财产和股权均一分为三,宋美英、陈凛和陈逸飞与宋美英所生之子陈天各分三分之一;而陈逸飞与宋美英结婚后取得的财产和股权,一半归宋,剩下的一半再由宋美英、陈凛和陈天均分。 支持观点n在夫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共同财产的一半才为陈逸飞遗产,才发生继承。两个儿子和宋同为第一顺序继承人。同一顺序继承人继承遗产

30、的份额,一般应当均等。” 反对观点n不能简单地对待陈逸飞的遗产分割问题n陈逸飞遗产如何分配、各继承人的分割比例是多少,是扣除债务后再行分割,还是先分割后再履行债务,都要根据所适用国家的法律规定予以确定。陈逸飞的遗产范围中包括的不动产,房产亦分属不同的国家,适用的法律也应该有所不同。n宋美英主张的遗产分配是根据我国继承法、婚姻法的有关规定分的。但由于各国继承法对无遗嘱继承的法律规定不同,各继承人所分得的继承份额亦不同。法律适用问题n很多西方国家继承遗产都要交纳遗产税,美国就在其列,美国遗产税的征收是按被继承人遗产总值扣除债务、丧葬费、遗产处置期意外损失、配偶间转让的婚姻扣除,以及慈善捐赠的扣除,

31、那么,遗产价值超过 65 万美元(不含 65 万美元)的就要征收 37 的遗产税,遗产达到 300 万美元以上的,遗产税率要高达 55 。 继承程序n陈逸飞长子陈凛的向美国法院申请作为陈逸飞遗产的临时管理人,而作为临时管理人仅仅意味着对资产进行管理、纳税等,并不会妨碍遗产所有继承人的合法权益。n“遗产临时管理人”是英美法系国家继承法律的一项制度,其基本原则为:继承人并不直接继承遗产,而是先由遗产管理人对债权债务做统一处理。旨在使继承人受到了有效监督,从而有力地保护了债权人的利益。即继承开始后,遗产不直接转归继承人,而是由作为独立的遗产法人的遗嘱执行人或者遗产管理者负责管理,被继承人的债务由遗产

32、法人承担,债权归遗产法人所有,因遗产而产生的收益和负担都归遗产法人所有,遗产管理人在缴纳税款、清偿债务、执行遗嘱之后,依照法律规定或遗嘱的指定,将剩余遗产分配给继承人。 n在中国并不存在“遗产临时管理人”这一制度,也没有设立相关“遗嘱执行人或者遗产管理人制度”。只是在继承法第 24 条规定:“存有遗产的人,应当妥善保管遗产,任何人不得侵吞或者争抢。” n“遗产临时管理人”通常为一机构或个人,其基本要件在于与继承人无利害关系,即独立性。通常情况下,需要法院指定。由于陈凛本身就是遗产的继承人之一,因此依据相关法律规定,陈凛应无权申请作为遗产的临时管理人,但他可以申请法院为其指定遗产临时管理人。 继

33、承程序n宋美英的曾向法官提出,由于宋美英及幼子陈天无收入来源,目前经济拮据,请求法院准许他们在结案前动用部分遗产。n被继承人死亡后,在没有遗嘱的情况下,其遗产应归有继承权的所有继承人。至于继承人应该分得多少份额,须视情况,依法而定。n作为有继承权之一的继承人宋美英在遗产尚未分割前应无权单方处分遗产。况且,该案已诉至法院,在诉讼期间,应尽量保证遗产的完整性,保证该遗产无毁损、减少、破坏等行为发生,应从有利于保护遗产的角度代为保管现存遗产,但公司正常经营行为导致的亏损除外。所以,法院审理期间宋美英不能擅自动用遗产。n由于这个原因,法院才提出让其提供书面申请,待法院研究后再予以答复。 二、涉外遗嘱继

34、承的法律适用n遗嘱是被继承人生前依照法律规定,预先处分其遗产,并于其死亡时发生法律效力的单方法律行为。n遗嘱继承则是按照被继承人生前所立遗嘱的意思表示而进行的继承。涉外继承是指具有涉外因素的继承制度。它是各国法律都承认的一种继承制度,主要涉及遗嘱的实质要件(如立遗嘱人的能力和遗嘱的内容)和遗嘱的形式要件(立遗嘱必须具备的一定形式)(一)遗嘱形式要件的法律适用n遗嘱形式要件的法律冲突n遗嘱形式要件的法律冲突主要表现为各国法律对遗嘱订立方式规定不同:英美无公证遗嘱,法国瑞士无代书遗嘱,除我国韩国外,其他国家无录音遗嘱。n遗嘱形式要件的法律适用n 1采用区别制,不动产适用遗产所在地法,动产适用其他法

35、律。n 2采用单一制,不分动产和不动产,统一适用立遗嘱人属人法或立遗嘱地法。(两者中依任一有效)(二)立遗嘱人能力的法律适用n立遗嘱能力的法律冲突n立遗嘱能力的法律适用n 立遗嘱能力适用立遗嘱人的属人法(本国法或住所地法)。遗嘱中涉及不动产,一般适用不动产所在地法。(三)遗嘱解释的法律适用n1立遗嘱人在一定范围内指定所适用的法律n2适用立遗嘱人的属人法n3动产遗嘱适用被继承人属人法;不动产遗嘱继承依物之所在地法n4适用遗产所在地的法律(四)遗嘱撤销的法律适用n遗嘱撤销的法律冲突n遗嘱撤销的法律冲突主要表现在撤销遗嘱的能力和撤销方式方面。n遗嘱撤销的法律适用n适用立遗嘱人属人法(五)我国关于涉外

36、遗嘱的法律适用n我国对涉外遗嘱的法律适用未作明确规定,在司法实践中,对遗嘱实质要件的法律适用参照法定继承的法律适用办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草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草案)第九编第九编 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适用法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适用法n第七十三条 遗嘱方式符合下列法律之一的,即为有效:n(一) 立遗嘱人立遗嘱时的行为地法律;n(二) 立遗嘱人立遗嘱时或者死亡时的本国法律;(三) 立遗嘱人立遗嘱时或者死亡时的住所地法律;n(四) 立遗嘱人立遗嘱时或者死亡时的经常居住地法律。涉及不动产的,适用不动产所在地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草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草案)第九编第九编 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适用法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适用法n第七十二条 立遗嘱能力,适用立遗嘱人立遗嘱时的本国法律、住所地法律或者经常居住地法律。依前款规定,如果立遗嘱人无立遗嘱能力,而依照立遗嘱行为地法律有立遗嘱能力,视为有立遗嘱能力。n第七十四条 遗嘱内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