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补充阅读_第1页
第一单元补充阅读_第2页
第一单元补充阅读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单元“叙述”补充阅读写在前面的话:看了课本中的外国小说作品,更加相信得外国文学和汉文学存在着很深的隔阂了。浏览外国文学作品就像走进一个摆着琳琅满目的工艺品的展览厅,尤其是二十世纪的外国文学,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超现实主义真的是别开生面!不管自己有没有领会到这些非传统小说的精妙,首先总是钦佩他们的创造力的。我们似乎只有名目繁多的武功派别,且只存在了武侠小说中。我们的现当代文学多半是踩着外国文学的脚印亦步亦趋的,读大学时, 教现当代文学的老师就说过“中国进入当代后就没有过自己的文学”。但读着外国文学作品,却总难找到感觉,不论何种新奇流派的作品。于是想着是翻译出现偏差的缘故, 想着是文化

2、差异的缘故,想着是民族性格不同的缘故越想越觉得感觉的迟钝似乎不是自己的问题,也总算轻松了些。于是坦然地迟钝着。而后又不免想到论语,想到古典文学,想到汉字居然想出了亲切感!当然,我知道人家是很厉害的,可学的东西也很多。陈如意本单元补充阅读材料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小说、原创小说、 作家及文学流派和课文赏析。一、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小说第一单元的话题是“叙述”,课文里的两篇小说都是采用第一人称的视角进行叙述的,这里特选录了一篇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的微型小说。招牌【英】哈里特思勒王秀英李静译帕帕敦特一向非常喜欢花,他经营花店已经很多年了,花店坐落在一个十字路口旁。他工作非常勤奋,并且生活得也很美满

3、,他甚至有足够的钱供他的儿子约翰上大学。约翰也象他父亲一样喜欢花。虽然他想上大学, 但他的理想是毕业后帮助父亲经营这个花店。花店位於十字路口。尽管花店没有挂招牌,但由于帕帕敦特多年的苦心经营,城里的人们谁都知道这儿出售的鲜花是全城最美的。花店第一次开业时,挂着一块很大的招牌,上面写着:本店出售美丽鲜艳的花第一个来到花店的顾客对帕帕敦特说:“我很喜欢你的花店,可不喜欢你的招牌。美丽、鲜艳的花, 难道你就不可以卖别的种类的花吗?你为什么不把美丽鲜艳删掉呢?”帕帕敦特欣然同意,认为这样很好,于是把招牌改为:本店出售花第二天, 又一个顾客来到花店,他认为这个新开业的花店很使他称心如意,但他也不喜欢花店

4、的招牌。他说:“假如你不在这儿卖花,又在哪里卖呢?帕帕敦特,你应该把招牌上的本店两字去掉,这样多简单明了。”于是,帕帕敦特又把招牌改为:卖花第三天, 帕帕敦特的叔叔来到花店。“你这个花店很漂亮。”他说, “可是招牌太罗嗦了。卖花,花当然是卖的,但是这样写,给人一种不愉快的感觉,你为什么不把卖字去掉呢?”这样,花店的招牌上只剩下一个字:花又过了一天, 本城的一个官员也来光临帕帕敦特的花店。“我们来到这儿, 感到很荣幸。 ”官员说:“你的花店看起来很整洁,宽敞明亮。你是一个很善于经营花店的人,你的花店位置适中,橱窗布置得幽雅大方;不过,我对於你的招牌有些想法。花,你的橱窗里摆满了美丽的花,那么你的

5、招牌就是摆设了。人们看见这花,就会知道你出售花。所以最好是让你的花自己去说明吧。”帕帕敦特听从了官员的忠告,索性摘去了招牌。路过花店的人们一看到橱窗里摆放着的鲜花,总是不由自主地停下来。最后, 帕帕敦特的鲜花远近闻名,盛誉不衰,没有人再去别的地方买花了。这样,许多年过去了。现在,帕帕敦特要和儿子一起经营花店,他高兴极了。 随着岁月的流逝, 他渐渐变得苍老,对经营花店已经有些力不从心了。送走了那些看望约翰的人们,帕帕敦特问儿子:“约翰,现在,你要为花店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哦,爸爸,我们首先要挂个招牌。在商业化的今天,它尤其是必不可少的。”儿子回答。“挂个招牌,孩子?”“对。”“那么,招牌上写

6、什么呢?”“嗯,让我想想就写本店出售美丽鲜艳的花吧”(选自江苏文艺出版社微型小说选()二、原创小说几何生活方式“人一辈子就这样”曾经时常想这样的问题,但如今听来不免有明日黄花之感了。“那要怎样?人一辈子不就这样嘛!”我忽然有些不屑起来。“就呆在一个小地方,做着微不足道的事情”她说这个话的时候眼睛只盯着前方不远的地面。这种心境于我早就过去,也就不能与她有同感了,似乎也是腻味了作无谓的浮想。踏上社会五六年之后才终于摆脱了不甘心而又迷茫的心境。现在回想起刚开始的三年,还是满心的惊悸。那时每天都忙到深夜,却找不出忙的任何意义,而不忙却又陷入了更大的虚空,简直无可活命。当然后来好了,在接连的劳役里,思想

7、逐渐缴了械,开始习惯做出讨好巴结的姿态,终于俯身于脚下的生活。 也渐渐看到饭碗就在自己的辛劳里,于是对所做之事有了十二分的精神。一旦安心也便想着安身,不知不觉中早已喜欢上了这种机械但安全的生活。“你会在小地方、小事情中找到意义的!”我觉得她还没走过那段艰难的时期。我有些讶异,她怎么就这么难适应生活呢。她是我唯一的在家乡的大学同学。她原来的名字石琉,我们都觉得好叫, 但她自己不觉得,一定要去了那个“王”字旁的名,后来我们遂了她的心,都叫她石头。进大学那会,与她认识得最早, 但相互都不大热心,混了几年也只是到见面点点头的分。后来实习我们被安排在了一个组,才逐渐意识到对方其实是可以深交的对象。临毕业

8、,人人都有些伤感,有为离别的,有为前途的, 有为逝去的美好时光的无论平时对大学生活有多么深的埋怨,到那个时候都只剩感伤与留恋了。 我们在家乡找了一份工作,但在那些已经考上研或即将出国的同学面前特失落,仿佛世界是他们的。同病相怜让我们走得更近了。回到故乡,头几年我们联系得相当紧密,只是这几年慢慢松了。“唉真是”她轻轻地摇摇头,欲言又止。“有什么好想的,就这样嘛!”我潜意识里并不愿意她继续发着沮丧的叹息。于是我马上给递给她吃的东西,忙向她秀自己刚买的衣服,还约她一起去烫发。她对我的建议没有丝毫的兴趣,我只得作罢。坐没多久,她便起身要走了。我没有留她,只是客气地让她下次再来坐坐。剩自己一个人, 倒有

9、些戚戚然起来。石头让我觉得很熟悉,但自己现在并不愿意过分地走进她,怕看见自己过去的影子。当然这种心情并没有困扰我很久,因为没过多长时间就开始上班了。我又开始了麻木而快乐的生活。我的生活是一条条线段,单位在我家前面,街市在单位前面,餐馆在街市和单位之间,我所需要的空间只有这么多,每天只用往返于三点之间,年年都将如此, 当然足迹偶尔会伸到第四点。单位从来不放十天以上的大假,除了年假。这直接导致了我向第五点、第六点乃至无数点延伸的可能性的破灭。有一天, 石头突然约我出去旅游,我说我的生活是线段。她根本不听我废话,只要我干脆地回答“去”还是“不去”。我想了想觉得还是要我的线段生活吧,否则说不定连线段都

10、没了。石头居然没有表现出我想象中的失望,却是一脸陌生的坦然。石头在我的羡慕中开始了她的旅游。但过了一段时间,我也忘了自己的羡慕。石头回来的时候离她走的那天已有两个月。这天,我们碰了面。“怎么样啊?”我迫不及待地问她。“我想走得再远些。 ”她的平静让我很不满。“旅游好吗?”我追问, 不过我马上意识到自己也不知道想听到什么回答,大概只是希望从她随便什么的答话中得到一些快意,聊以慰藉寂寥的线段生活。“说不清。”她目光真的变得迷离了起来。我们吃了一会, 也就分开了。 现在慢慢感觉到我和石头每聚一次,就远离了一步。她是无限延伸的射线。石头又决定旅游了。不过,石头说这不是旅游,她硬是把“旅游”改成了“出走

11、”,像当初改自己的名字一样坚决。这次她把工作也抛了,我只有瞠目的分。“要多久回来?”“也不知道的,看情况吧,可能是一年。”石头不确定的回答反而让我感觉到她的坚毅。在石头出走的日子里,我竟然忍不住地常常想到她。想象她在风餐露宿饥肠辘辘之后狼狈地回到这里的小方块天地,又想象她游览遍世间美景赏玩尽人间奇景之后乐不思蜀,又想象她历尽沧桑饱尝磨难后安心地踏上回归原点的路途我只是以我的“线段”臆测石头无限可能的曲线、直线、圆2008 年 2 月三、作家及文学流派弗吉尼亚伍尔芙是英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批评家和文学编辑。她终生致力于小说写作的形式与技巧的研究。在小说创作实践中追随英国最重要、最有影响的小说家詹姆

12、斯乔伊斯 ( JamesJoyce,1882-1941) ,运用“意识流”技巧来探索文学表现的新方法,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这使她在现代西方文学发展史上占有了一个重要的地位,同时也使她成为现代西方文化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与爱尔兰的詹姆斯乔伊斯和美国的威廉福克纳并称为“意识流小说三杰”。这一名称在应用于文学创作之前,是一个心理学术语,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提出,他说“意识流并不是一点一滴零零碎碎地表观的。像一连串或者一系列这样的字样来表现都不合适。意识并不是一节一节片断的衔接而是流动的。用一条河或者一股流水的比喻来表达它是最自然的了。此后,我们再说起它的时候,就把它叫做思想流、意识流或主观生活之流吧

13、”。的真正实际” ,作家应努力发掘潜意识的冲动,捕捉人脑中一闪而过的感觉和印象。特别是他关于梦幻意识的研究,给意识流作家以极大的启发,作家在表现手法上大量运用内心独白、梦幻和白日梦、象征手段等等,使作品人物内心情感得到充分的抒发,引起读者共鸣。法国直觉主义哲学家亨利柏格森的两点理论对意识流小说影响很大。其一是强调直觉的美学理论,其二是关于“心理时间”的新概念。柏格森认为:无论理性和科学都无法把握实在。只有作为非理性的内心体验的“直觉”才能使主体和客体融而为一,只有直觉才能达到客体的本质。因此柏格森主张从人的主观感性和心灵深处的“直觉”中去寻找艺术的原动力。柏格森还提出了“心理时间”的新说法,极

14、大地影响了意识流小说对于时间的处理和结构的安排。他认为,人类对时间的理解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概念:一种是常人理解的传统时间概念,即“外部时间”,而另一种则是“心理时间”,即“内部时间” 。这种时间是现在、过去、将来各个时刻的相互参与和渗透。在人的意识深处,外部时间并不适用,只有“心理时间”才有意义,因为人的意识深处从来就没有过去、现在、将来的先后次序等等明确的时间分界线。意识流小说家们正是根据这一理论,用内省的方法来探索心灵的深处,大胆地打破传统小说的时间顺序,采用把过去、现在和未来三者凌乱颠倒、相互渗透的手法,来达到一种戏剧性的艺术效果。总之,上述弗洛伊德、詹姆斯及柏格森的理论是意识流小说创作的

15、三大理论支柱,这些理论将人们的注意力由外部世界引入主观意识甚至无意识地带。关注人的精神活动过程是意识流小说的主要特征。四、课文赏析墙上的斑点赏析(节选)易晓明小说邱园记事是伍尔夫变革小说的最初尝试,最初实验,另一部紧随其后、名声更大的实验之作是墙上的斑点,它被认为是伍尔夫第一篇纯正的意识流小说。它在风格上与邱园记事又有了较大的不同,可以看出,伍尔夫的实验是多样性的,她基本上没有遵循于同一种思路,也没有停留在同一种模式上,她终生都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地探索,在变化中发展自己、超越自己, 这确实是需要勇气与胆识的,伍尔夫的这种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在作家们中是压倒群芳的。特别是作为一个女作家,她的

16、这种发展艺术的自觉意识尤其令人钦佩。墙上的斑点作为一篇纯正的意识流代表作享誉中外文坛。它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出现,随即就以其全新的面貌征服了读者,征服了世界。正因为它的新颖、它对传统的反动,让批评界面对它哑然失语,找不到评论的语汇与概念。即使在今天,它的那份纷乱与杂糅,飘忽的意识的无定向、无轨迹,仍然使人感到归纳与概括的困难。尤其对情节的梳理与复述,更是一件难上加难的事情。墙上的斑点情节梳理的立足点,在于叙述者几次都从思绪漫游的终端又回到斑点,再重新依新的设想出征,这几个往复的轨迹,成了这篇小说所能把握得到的脉络。然而,叙述者“我”的每一次思绪的漫游则是无轨迹可循的,有时让人感到如同幻觉般天马行空

17、,跳跃式地向前跃进,一件事与一件事之间,一个对象与另一个对象之间,既无必然的联系,也无偶然的关联,甚至也没有提供必要的过渡。可见,它在主观意识方面,比邱园记事走得更远。 它基本上撇开了现实中客观存在物与外在的东西,除了偶尔回到斑点这一依托物之外,几乎完全任人物的意识自在地、任意地、 无需限制也无需依附地作纯精神性的流动。伍尔夫让读者看到, 人的主观的意识的宝藏有多么的丰富,将墙上的斑点作一个稍微不同的假设,就会引出无穷多的互不相同的缤纷的思绪,真如伍尔夫所说的千万个印象像原子一样落入心头。矫枉必然过正,女作家对此大概有所领悟,她对人物的精神世界的强力推行,对客观外界因素的大刀阔斧的弃绝,使她将

18、人物的意识流的动感与美感表现到了极致,这份真实、这份迷人,不能不令读者折服,不能不让批评家们承认,因此,它才一举奠定了现代小说在英国的地位。英国现代小说能迅速地占据自己的一席之地,基本上没有与传统势力打过多的拉锯仗,与墙上的斑点等实验小说的成功的铺垫是不无关系的。几个年轻人能快速而又成功地颠覆自古希腊以来长达两千多年的“模仿说”“镜子说”等正统的文学观念与文学规矩,应该说,墙上的斑点作为英国意识流小说打响的第一炮,是功不可没的。墙上的斑点一举成功是非常不易的,首先难在它的变革性,它是一篇拓荒之作,无规可循,无矩可蹈。与传统小说比起来,它更大的难度还在于其纯精神性。应该说,讲故事或编故事本身并不

19、太难,何况还有多少代前人可以参照与借鉴。描摹现实也相对便于驾驭,因为毕竟有生活做蓝本,毕竟有人物做原型。而纯意识与纯精神的东西,则看不见摸不着,无从效仿,也无所凭附, 应该说, 现代小说在难度上是要胜于传统小说的,难怪伍尔夫曾表白过自己对祖先在阴凉里拿着书消磨时间的逍遥自在的艳羡。墙上的斑点所表现的最大的难点在于它的杂糅。一般的人或许还能当上传统作家,但很难胜任意识流作家这样类型的作家。因为它的杂糅需要作家有丰富的积累与多方面的才能,而不只是单方面的才能。如叙述才能,也就是讲故事的才能,或结构才能,也就是组织材料的才能,或思想的深刻,或题材的独特,这些单方面的才能,都有可能树立起一个传统作家,

20、然而,这些在现代作家那里都变得没有那么重要。意识流作家不关心叙事,也不关心所谓题材,他只关注人物的精神、人物的意识与人物的心灵印象。而纯精神性世界的建构必须以破碎、 杂糅来完成。 这种杂糅完全脱离外部事件,因而需要作家的多方面的功力。在 墙上的斑点中,随着叙事者“我”的意识的流动,既杂糅进了作者的渊博的知识与文化,又杂糅进了作家对世界、对人生的领悟与对社会的认识,如对男权等社会秩序的反感,还杂糅进作者对自然景色,如由一棵树所联想的风景的体验。如果只存留着某一方面,都会导致一种单调,同时它的定向性, 自然也会产生一定的逻辑性、理性与清晰性, 而不能构成一种真正的无主导性的意识流的风格。伍尔夫对于

21、历史、文化都有很好的修养,就是那“古冢”的想像,英国人偏爱忧伤的说法,都足见作家本人的那份文化底蕴。从星期日午后的散步,星期日的午餐,想到一定的规矩,再想到标准的制定,男人的标准,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足见女作家于细微处见真谛,对社会的本质有着深刻的洞悉。在小说的后边部分,女作家对一棵树以及树的相关景色的那份体验性的、细腻、准确而生动的描绘,满载着作家本人那份愉悦欢快的心情,又是那样富于感染力,让人心醉。如果作家没有这些能力,没有丰富的积累与自己的见识,意识何以流动,又怎能流动!作家的内涵,多方面的能力与修养,才是真正使意识得以流动的河床。因此,我认为,意识流小说远远不只是人们通常所认为的那样,只是一种技巧, 只是一种叙述视角上的花样翻新,它是非常需要超常的各方面的功力的,既需知识文化的,又需思想观念的,还需情感体验的,当然也离不开文学艺术的感悟力与智慧。同样可以说, 读意识流小说, 读现代小说也是需要读者具备多方面的功力的,否则难以读懂,至少是读不出它的韵味与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