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方光伏论文(实验)_第1页
杨文方光伏论文(实验)_第2页
杨文方光伏论文(实验)_第3页
杨文方光伏论文(实验)_第4页
杨文方光伏论文(实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准滑模控制单相光伏并网系统设计与研究杨文方,段晓明洛阳理工学院(河南洛阳471023)1系统主电路拓扑结构设计系统主电路屮dc/dc升压电路采用boost结构,dc/ac逆变并网电路采 用单相全桥结构,具体的系统主电路拓扑结构如图2所示:厶1光伏阵列厶2 *acq图2系统主电路原理图为保证系统环节的分段线性性质,电路中电感li、l2和电容c的选定值应 足够大。这里值得说明的是,交直流滤波环节尽管只用了一个电感l2,但实验 结果证明这样做是可行的。1.1光伏阵列模型分析参考文献1给出了一种如图3所示的光伏阵列数学模型,从图中可以看出, 该模型实际上是一个恒流源和可变电阻的并联电路。本文光伏阵列的

2、数学模型也 正是基于这种思想建立的。如不考虑环境温度的影响,图3中电阻肿可等效为光照强度和负载电流的 函数,如式1所示:图3光伏阵列电路模型图reprr?/?1+/?2(1-)(1-a(/schx)%-/vc)1 sc(1)式(1)中a,&, ©为常数,心eow为最大光照强度下光伏阵列的短路电流值, /sc为实时光照强度下光伏阵列的短路电流值,/v光伏阵列的负载电流值。则光 伏阵列的数学模型可表示为:tj _ r j 只占2(1 sc - s)u pv _9 1 ep j+尺2(1-于勺(1 - 2(/sc_ioo% -,sc)1 sc(2)1.2 boost电路模型分析bo

3、ost屯路主要由一个电感、屯容、二极管以及一个开关管组成。图2-3 示出了它的基木电路结构。ohhok cud光伏阵列>pv >-图4 boost电路结构在电流连续的情况下,可以定义岀两种开关状态:1)开关k闭合而二极管 截止,2)开关k关断而二极管导通。设升压储能电感值为乙,直流输出侧电容 值为c,两种状态按固定周期t进行切换,并定义导通占空比为d,状态矢量 x = ud,ipj,根据基尔霍夫电压电流定律则可得到:状态1),即当nt<t<ndyr时:x = ax + bxu pv(3)式(3)中:a, =0b,=ujj/c0状态 2),即当(n + t/)t<r

4、 <(« + 1)7 时(4)x 人2 兀 + b°u py + c?i )0_1/厶1/c052=1/1-1/c0式(3)、(4)中川为整数,id为boost变换器的输出电流,其值可以根据 f环节的负载数据计算出来。1.3逆变主电路模型分析u并网逆变主电路(图5) 一般采用单极性或双极性方式来进行控制,木系 统采用了后者,即双极性控制方式。这种方式的特点是,s|、s4和s2、s3分别 组成一组开关,两组开关交替通断,即s1、s4同时导通时,s2、s3必须同时关 断,反之亦然。设并网滤波电感值为厶2,电网电压为u,并网电流为1l2,根据 基尔霍夫定律或者拉格朗日动力学

5、方程可以得到以下各式:-l. = u-ud(当 s1,s4 通,s2,s3 断时)(5)dt一 l 力乙2 = % + ud(当 s1,s4 断,s2,s3通时)(6)dt将(5) (6)合并得:如二丄八丄-(7)dr -l2-l2其屮,规定当$ , s4通,s2, s3断时/ = 1,当si , s4断,s2 , s3通时 / = -lo另外,通过分析逆变屯路的工作原理,还可以确定出与式人2的逻辑 关系:当 /厶2»°,"1 时:=】l2; 当人 2»°,了=一1 时:1d = t l2。当【l2 <0, 了 = 1 时:id =-/l

6、25 当 / 厶 2<0, 了 = -1 时:id =/£2o 由此可知/d可以用一个符号函数与l的乘积来表示:id =sgn(/2n/)-/z2(8)用(2)、(3)、(4)、(7)、(8)即可建立系统的程序控制模型,而整个系统 的设计与实验研究也是基于这-模型进行的。2系统控制原理分析1,s42,s3图6系统控制结构原理框图2. 1 boost电路控制原理boost电路主要完成dc-dc升压和稳压工作。如图6所示,其控制电路 是一个由电压比较环节、pi调节器,以及pwm信号生成环节组成的闭环控制系 统。电圧给定值魚一般取电网电压u的13倍。整个电路通过调节pwm信 号的占空

7、比来实现升压和稳压功能。2.2逆变电路控制原理设/;2为并网给定电流,&为待定正实数,定义一个滑模而:(11)(12)(13)s=a(il2-rl2) £ = a(il2 -乙2)s = a(-u + -ud-il2)将式(7)代入上式可得:在理想的滑动模态中,控制作用的切换频率值无穷人,状态轨迹沿着滑模面 作上卜-垂宜运动。而实际系统的开关频率是有限的,因此,可以引入一个具有典 型继电器特性的切换函数ms)來实现并网电流的“准滑模控制”,y(s)的函数特征 如图8所示图8 切换函数y(s)进一步,可以将切换函数描述为:当s5或者当s <0并且|s|v当s<-8或

8、者当5>0并且|s|v5/ = 17($) = vy = 1(14)式屮5为止实数,表示切换函数的滞回区间。滞回特性使得开关控制的屮心模 态5=0,整个切换控制发生在s二土的两个模态之间。切换频率的高低依赖于 乙2斜率的大小,并不同定。s函数的波形可以用图9来表示。显然,式(14)表示的切换函数以及式(11)、(12)共同确定了逆变电路的切 换条件和控制规律。在图6逆变电路的控制原理示意图屮,引入了一个微分d 的控制环节,其作用主要是完成式(12)或(13)中(的求解计算。2.3逆变电路并网参考电流信号生成原理如图6所示,为了实现功率因数cos0 = 1的有源逆变,电流给定信号/;2可

9、直接利用电网电压信号u乘以一实数变量p来生成,而p的取值可通过最大功率 点跟踪(mppt)算法单元的输出电流值/吋来确定(因为这两个参数是线性相关 的)。这样即可一方面保证并网电流和电网电压为同频同和控制,一方面保证并 网功率为光伏阵列所能输出的最大功率。h前,关于mppt的算法有很多种,本文提jiit-种新的算法即“电阻增量 算法”。这种算法的特点是可以兼顾光照强度和温度两个参数的变化,实现光伏阵列最人功率点的全局跟踪。因为在最人功率点几处有dp/dlpv=0,所以有:(9)du pv/dlpvdp/d/py =upv+lpv dupv/dlpv =0(10)式仃0)为电阻增量法达到最大功率

10、点的条件,即输出电阻的变化量等于输出 电阻的负值时,光伏阵列工作在最大功率点,随后算法通过比较光伏阵列的电阻 增量和瞬间电阻來改变控制信号,在电阻增量大于瞬间电阻的区域增加工作电 流,在电阻增量小于瞬间电阻的区域减小工作电流,当两者相等时,电流保持不 变;在电流不变电压增加时,增加工作电流,在电流不变电压减小时,减小工作 电流。电阻增量法控制流程图如图7所示。图7电阻增量算法控制流程3实验结果基于kc200gt光伏阵列和stm32fl03微控制器,设计研制了本文提出的单 相光伏并网系统。实验中首先使dc-dc电路电压闭环控制环节的输出值恒定, 然后对逆变电路的准滑模控制策略进行实验研究。实验的

11、相关参数如电网电压幅值u = 220v ,电网频率©=100龙,l2 = 10ml, c = 220“f并网参考电流幅值/;2=0.54。dc-dc电路输出电压u = 240v ;采样频率f = 5khz 所得实验结果如图10和图11所示。图10 逆变电路输出电压与并网电流波形图11电网电压与并网电流波形从以上实验波形图屮可以看出,逆变电路a、b两点的输岀电)£uab的波形 呈明显的双极性止弦波pwm特征。稳态情况下并网电流乙2与电网电压“同频 同相,因此可以验证木系统并网功率因数能够逼近1的理想指标,但从图屮也可 看出,并网电流含有较大的谐波分量,这止是由滑模控制策略木身存在的非线性 “抖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