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关于普通初级中学开展“信息化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的行动研究-以顺德梁开中学为例摘 要 : 随着信息化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的渐趋丰富,目前对于技术的关注重点由重视硬软件及资源建设,转为关注评价技术在学校和课堂中应用的有效性,即信息化教学的效果、效率和效益。另外,从教育技术学科自身发展来看,对于如何有效运用技术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一直伴随着教育技术研究的历程,是每个技术应用发展阶段必须面对的问题。当前,以信息技术广泛使用为特征的信息化教学已经成为课堂教学革新的主要实践倾向,因此,本论文提出探讨和分析课堂信息化教学的有效性,具体说来即信息技术在初中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有效性。在文献综述部分,首先从教学实践要
2、求和教育技术学科发展两个方面阐明技术有效性研究的重要性和必然性。然后针对中外核心期刊就技术有效性研究进行了元分析, 发现技术在中小学教学中的有效性在技术有效性研究中占有很大比重,对于定量方法采用的比例最高, 技术对于阅读和数学的效果得到的关注比较多,关注学习策略和方法的研究很少。在研究界定部分, 本论文借鉴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以实用取向来审视教育技术有效性问题,探讨其对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带来的启示。并进一步依据实用思想,界定技术有效性概念的含义,提出以符合有效教学标准,建立了技术有效性评价模型。这一模型从效果和情境两方面形成接下来的量化、质性研究的研究框架。在量化分析部分,共开展了四项研究。 (l
3、) 建立起一套评量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的科学的测量工具,分为学生问卷和教师问卷两部分,并对问卷进行了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2) 采用国际通用的学习策略量表(lass)i考察广东地区初中生的学习策略水平和特点:(3)通过对网络班和对比班的因果比较研究,研究了运用网络进行教学对于学生学业成就、学习策略和发散思维的影响;(4)考察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方式和特点与学生学习策略之间的关系 ;在质性研究部分, 本论文对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教师进行以关键事件为重点的情境访谈, 并对访谈记录进行内容分析后发现,教师认为信息化教学的成功原因主要在于四个方面 :(l) 发挥技术功能,将技术的优势与学科特色结合
4、起来 ;(2) 促进学生的学习投入,实现有意义学习;(3) 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4) 必要的教学准备,包括学生准备、技术准备等。同时也发现目前教师对于信息化教学认识方面存在的问题 :(l) 倾向归因于技术本身 ;(2) 主要以课堂表现作评价依据 ;(3) 教学活动模式化现象。关键词 :信息化教学 ; 有效性 ; 实用 有效教学i第一章发现问题一、问题的提出面对滚滚而来的信息化浪潮,世界上发达国家和地区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对社会、对教育的影响和作用,重新调整教育的培养目标,制定教育改革方案,采取相应措施,加快推进信息化教学的建设,以全面提高公民特别是青少年的信息素养,培养适应信
5、息化社会的人才,增强本国或本地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教育信息化为我们展示了未来教育的美好前景。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被用于促进教育革新,也可以被用于强化传统教育,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特点是在教学过程中广泛应用以电脑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 发展势头很强,影响面很大。基础教育如何迎接教育信息化的挑战?在具体教育实践中有效性如何?这些都是应该认真思考和面对的问题。假设本课题的研究成功,将会为教育信息化实践提供参考。为什么要开展该项课题的行动研究:信息化教学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是越来越普遍,与传统的教学形式相比,有那些优势和不足。在中学教学领域有多少可影响教学的因素,而这些因
6、素的影响是有什么样效果?信息化教学在中学教学中的有效性如何?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提高有效吗?对学生的德育品德的提高有效 吗?对学生的良好行为的养成有效吗?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效吗?对学生的信息素养的提高有效吗?值得我们去做这个方面的行动研究。二、国内外研究现状通过文献分析,我们比较清晰地了解研究关注的重点和发展。不过除了以上的权威期刊文章探讨教育技术有效性问题之外,许多研究机构和个人也对这一内容开展了大量的研究项目、文献分析和讨论等,其中一些对运用技术开展教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由美国大学、公立学校和苹果计算机公司合作进 行的 长达 十 年的 研究 项目 :acot(theapp
7、leclassroomsoftomororw research project, 1985 一 1995) 。研究发现在教学中恰当地使用技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动态获取信息的能力、问题解决和实验能力、社会意识、独立意识以及对未来的积极态度(debra rein ,2000) 。这些数量众多的研究进行探讨的视角和得到的结论都不尽相同,有的甚至得到相反的结果,不过正是这样才 能够帮助我们正确、理性地看待教育中的技术,明确其优势与不足,力求清晰界 定其适用范围和方式。(一)国外信息技术有效性研究综述1. 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效果13在技术效果方面, 最引人注目的是大量的元分析研究。许多元分析研究系
8、统地考察了技术对于学生成绩的效果。例如有些研究调查了计算机辅助教学对于学生 成绩的效果。其他一些元分析考察了不同方面,如微机应用在小学中的效果、计算机编程对于学生成绩的效果等。niemiec 和 walberg总结了 1975 一 1983 年间13 项定量研究的综合成果,发现平均效果量为.024 ,为中等水平。一些元分析关注的内容更为详细,它们讨论技术的特定方面对于具体的技能、 活动等的影响。如blok 、oostdam、otter和 overmaat考察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程序在支持初级阅读者方面的有效性。他们的研究包括1990 年以前的 42 项研究, 发现正确的总体效果量估计值为0.19
9、。lou、abrami 和 dapollonai考察了学生在运用计算机技术时,小组活动与个人活动的效果,他们发现小组学习与个别学习相比,产生的积极效果更大whitley研究了与计算机有关的态度和行为的性别差异。一些元分析考察了技术应用对于教学控制的影响,这些研究成果已得到人们的广为认可。如,有的研究发现,应用技术进行教学会将以教师为中心或教师导向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更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例如 swan和 miartni比较了计算机化教学和传统教学中学生与教师间的交互,发现与传统教学相比,在计算机化教学中师生交互更以学生为中心和呈现个性化。在其他考察技术引起的课堂教学变化 的研究中, sandhol
10、tz 、ringstaff和 dwyer 发现教师使用计算机越多,他们的教学越个性化。 worthen、van dusen 和 sailor进行的一项全国性研究发现,在实验室和课堂环境中都使用计算机化整合学习系统(ils) 的学生与未使用的学生相比,更主动地参与学习。waxman和 huang发现在不经常使用技术的课堂环境中,倾向于采用班级整体 (whole-class)教学的方法,在这种方法中学生一般听或观察教师的言行。适度使用技术的课堂环境教学很少呈现班级整体教学,学生会更多 地进行独立工作。hershe c.waxman、meng一 fenlin 和 georgette m.michko
11、在美国教育部和教育科学协会 (theinstituteof edueationsciences ,ies) 的资助下,对于 1997 至 2003 年间研究教学中技术效果的文献进行分析,希望探索影响教学中的技术与 学生成绩之间关系的因素,包括社会背景、教学特色、学生特征、技术特征、方法等。文献来自数据库、搜索引擎、eric、相关网站以及 35 种教育技术及相关领域权威期刊。研究者按照严格的标准选择己公开发表的有价值的定量研究、实验研究、准实验研究和评价研究, 最后确定 42 项研究作为元分析的研究对象,这些研究涉及近 7000 名被试和 282 项效果大小。 为了对这些研究进行元分析, 研究者
12、首先记录了 69 个可编码的特征,对这些研究编码后,对这69 个变量进行了因素分析。该项元分析的研究结果表明, 教学中的技术对于教学的效果在总体上为小的、积极的、显著的效果 ; 在认知方面的效果为小的、积极的效果; 在情感方面的效果为小的、积极的、非显著的效果 ; 在学生行为方面的效果为可忽略的、负面的、非显著的效果。这些研究中技术的平均效果量为0.209 ,为中等效果。这些效果对于不同的技术、不同的教学特征、不同研究变量等而言都是一致的。研究还发现,大多数研究通常考察不同的技术或技术的不同方面对于学生成就的效果,但它们并没有说明如何恰当地将技术整合到学校和课堂教学中,而这一方面却是非常重要的
13、。对于技术有效性研究的批评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这对于我们开展研究有很好的提示作用。一些研究者指出,不少技术有效性研究进行的是短期干预,且在干预过程中没有控制混淆变量, 如教师的新奇效果、 学生对于技术技能 ( 有效应用新介绍的技术所需的技能 ) 的掌握。 mnadinahc 和 cline(1997) 审视了关于技术对于教育的影响的研究,并得出结论到目前为止大多数研究是很不可靠的。他们认为这些研究经常简单地问问题 “它有用吗 ?”并且经常使用不恰当的研究设计。 mnadinach 和 clnie认为技术对于教育的影响是复杂的、多面的问题。在未来的 使用复杂设计的纵向研究中,有希望回答计算机对于
14、教育的影响的问题。还有一些研究者对于技术用于教育的效果和目的提出质疑和批评。如larry cuban、michael apple以及 todd oppenheimer 等。这些批评的存在,对于我们的研究是一种推动力,也从另一个方面进一步证明技术有效性研究的必要性。(二)国内信息技术有效性研究综述在国内,教育技术有效性的研究已经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目前有 研究者将其列为教育技术研究要回答的重要问题之一。同时也有一些相关的研究 课题正在进行中,如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广东教育信息技 术科研课题网络教育的资源整合研究: 基础教育信息化资源开发应用的有效性研究( 广东省电教馆
15、) 、全国教育科学 “十五” 规划重点课题 ( 课题编号 dayo10413) “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应用的有效性研究、教育部“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基础教育信息化资源开发和应用的有效性研究) 的广东东山区子课题网络环境下学科课程整合的有效性研究课题等。选定中国期刊网数据库的核心期刊为研究对象,通过输入相应关键词检索符合要求文章,之所以圈定核心期刊是出于代表性和可靠性的考虑。检索文章的时间 范围是 1979 年导 2008 年。以下期刊登载有关教学中技术效果研究的文章: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中国远程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教育科学、教育探索、开放学习、外语电化教学、山西财经
16、大学学报、华南理工 大学学报、外语界、中国电大教育、语言文字应用、浙江农业大学学报、管理与教育。国内研究者对于技术有效性的研究最早开始于1994 年左右,以理论探讨文 hersh c.waxman, meng一 fen lin&georgettem.michko(2003).ameta一 analysisof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and larning with technology on student outcomes. http:/www.ic.unicamp.br/wainer/cursos/impactos2004/waxman.pdf
17、(2005- 2- 26)。章为主,部分研究采用了定量方法,另外还有些研究通过分析教学课例来探讨技术有效性。其中以刘儒德、 陈琦 1994 年发表于北京师范大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上的“计算机辅助教学 cai 对小学二年级学生运算能力的作用”一文最具科学性。研究运用实验法,将两种分别属于个别指导模式和操练练习模式的cai 软件用于小学二年级表内乘除法的学习, 比较它们与传统学习方法在教学效果方面的差异。同时,针对国际上 cai 效果研究中的一些问题 : 教学实验复杂、难于控制 ; 存在霍桑效应(cai 软件的新奇性引起的学习效果变化 ); 使用的软件的质量 ; 效果研究比较笼统等也提出了自
18、己的看法。从 1994 年到 2005 年,对中小学教学中技术有效性的研究关注的技术类型主要以多媒体、 cai 为主,国内还未有对目前应用越来越广泛的 cit 技术进行系统的有效性研究,这正是本研究的研究主题。另外,研究针对的年级以小学为主,集中在数学、语言两类学科,体现出对于初等基础教育、基本技能学习的重视。而本研究将主要探讨和研究初中年级的技术应用问题,目前国内的这方面研究还相当少。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信息化教学信息化教学指教育领域中以信息技术(it)的广泛应用为特征的发展趋向,达到的一种新的教学形式,是以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学习资源的利用为特征的( 祝智庭, 2000) 。随着基础教育信
19、息化在基础设施、软件资源、师资培训等方面的迅速发展,经历了“校校通” 、教育城域网、教育资源库等方面项目的建设,信息化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也渐趋丰富,已从简单地追求硬件更新的初级阶段,进入理性思考的成熟阶段。人们逐渐认识到技术本身不会给教学带来奇迹,也不是改变教学的原因,问题的关键在于用法。可以注意到,目前对于技术的关注重点己经开始转变,以前的关注重点是建设和运行技术设施,而现在的关注重点是评价技术在学校和课堂中应用的有效性。( 二)有效性有效性 (effectiveness),有的研究者也将其译为效能、效力或效果。 由于历史阶段、研究视角等的不同,有效性的定义始终众说纷纭。其中一些研究者的观点比
20、较接近,如张润书认为 : “效能”是达成目标的程度,是指资源运用以后所产 刘儒德,陈琦,计算机辅助教学cai 对小学二年级学生运算能力的作用cai 效果分析之三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 1994,(1) 。 祝智庭 .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改革 ,载于世界课程变革趋向研究 ,钟启泉主编, 北京师大出版社, 2000。 richard w.riley(1999).the secretary s conference 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evalua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technology on july 12-13,
21、1999,in washington,d.c 。生的结果,凡是完全达成目标者即为效能。 美国传统英语字典中将“效能”解释为达成目标而产生预定或预期的结果。mondy、sharplin、holmes和 flippo 认为: “有效性”是过程达到所要结果的程度。概括起来,可以归纳为“有效性”关注的重点是目标的达成,指系统达到预定目标的程度。即有效性是衡量一切活动的标准,有效性意味着既有效率、有效果,又有效益。有效性=效率+效果十效益( 三)有效教学有效教学 (effective learning)的理念源于 20 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在教育理论的不断发展过程中, 研究者对于有效教学一直
22、有很大的热情, 提出许多相关的策略和理论。不过受不同的社会历史文化、价值取向、学科领域 和研究视角等的影响,有效教学的含义和策略并没有一致的结论。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两种派别的观点,一是从促进学习角度来定义有效教学,如j.m.borde: 和j.h.dormfna(1994)认为有效教学是指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完成教学目标;ckyraiocu(1986)指出,“有效教学主要关心由某种教育活动怎样更好地促进了学生的理想学习”。一二是从教学投入与教学产出的关系角度来界定,又可细分为从效率、效果和效益方面对有效教学的定义,如:(1) 效率方面 : 有效教学就是有效率的教学;(2) 效果方面 : 有效教
23、学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投入内( 时间、精力、努力 ) 带来最好效果的教学 ;(3) 效益方面 : 有效的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综上所述,结合有效教学、有效性等概念的含义。我们将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有效性定义为 : 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各种学习资源或媒体实现有效教学,创设有助于学习的环境,以尽可能少的教学投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完成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更好地培养学生适应未来世界的各种能力,最大程度地适应每个学生的学习要求,其中有效性指既有效率、效果,又有效益 张璐. 有效教学的标准 ,
24、教育理论与实践 , 2000,20 ,37 一 40。 姚利民 . 大学有效教学特征之研究,现代大学教育 ,2001,(4) , 42 一 44。 程红,张天宝 . 论教学的有效性及其提高策略,中国教育学刊 , 1998,5, 37 一 40。第二章制定行动方案一、研究方法及实验方案的设计( 一) 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的选择1、研究的对象:在我校的传统教学班和网络班之间进行对比实验。2、研究的具体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多种研究手段和方法, 在研究的不同阶段, 分别采用了以下几种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法:是对国内外文献进行查阅、分析、整理,通过对期刊、网络及书籍等文献进行调研,以了解国内外中学信
25、息技术和综合实践课程教学中与设计学习相关的研究现状及进展等。(2) 准实验研究:准实验研究本来是心理学研究中采用的一种研究方法,近些年来被国外教育界引入到教育研究中,因为教育实验中的对象常常是人而非物, 不可能进行严格的控制,同时在实验中会受到受试单位、学校配合程度等因素的 影响,因此,我们的实验中采用原始的组,在较为自然的环境下以类似实验的方 法设计方案来进行研究。严格来说,准实验研究是根据研究的目的,无须随机安 排被试,运用原始群体,在较为自然的情况下进行实验处理的研究方法。本研究通过准实验研究的方法对实验组和控制组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产生的学习效果进行量化评价,是研究中最重要的内容。(3)
26、 )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是由调查对象自填回答的一种收集资料的工具,同时又可以作为测量个人行为和态度倾向的测量手段。本研究中多次使用此方法收集实验前、中、后的必需数据以期对实验过程及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全面的解释与分析。相同条件不同条件 ( 变量)教学设备教学手段传 统教 学班2008 级, 平行班 , 教材一样现化正常教学方法教设备有胶片投影仪, 电,传统教学方法为主录音机等 .黑板,挂图,幻灯机,(4) )个案研究: 个案研究法是一种质的研究方法,是对现实中某一复杂的和具体的现象进行深入和全面的实地考察,是一种经验性的研究方法。本研究中以 个案研究的方法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代表性的行为及案例进行分
27、析整理,探求造 成某种特殊状况的原因。网 络教 学2008 级,9 班,10教材一样。班,网络化的教学工具和手段,每个同学一台能通传统教学方法,网络教学方法班过宽带校园网接入互联网的液晶电脑,教学电脑投影设备,实物投影仪,多媒体电脑控制和网络多媒体教学方 法为主。网络探究方法。广播软件,网络中心教学资源,天空教室,科利化教学资源。2008 年级平行教学班中以传统的教学手段和以新课程标准为基准的教学改革。网络教学班中9 班, 10 班以网络平台支持的以信息化教学手段结合的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改革。实验自变量为:有网络支持的信息化教学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和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实验因变量为:学生的学习成绩
28、,综合素质,学习习惯,学习行为,信息素养的培养,作为比较实验对象,实验的数据收集包括:学生的行为,学习习惯,学习效果的比较,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等方面的因素。(二)研究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及指标课题研究的自变量:传统教学手段和信息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对中学教学的影 响。因变量的指标体系有: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习惯,学习行为,信息素养的培养等。编制观测指标的研究工具与材料:有调查,测试,问卷,录像等。(三)数据的收集以单元或者学期为时间单位, 在两个对比实验组中, 在实验开始初进行一次数据获取,在实验过程中进行一次数据获取,在实验结束前进行一次数据获取。获取数据的方式有如下方面:1. 学习习惯的问卷调查
29、(平行班和实验班同时进行)2. 学习行为的记录和比较(平行班和实验班同时进行)3. 学习能力发展的记录(平行班和实验班同时进行)4. 在各门学科课程学习中,学生的自然观察智能,言语语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人际沟通智能,视觉空间智能;是否能得到发展;5. 学习效果的记录比较,每次提问,每次测验的比较,中段考试,期未考试的成绩比较。6. 访谈:通过教师对学生的访谈,了解学生的情况并比得到有用的反馈。(四)数据的比较分析网络班和传统教学班之间进行对比:网络班的是否有明显的优势?学习习惯有明显的差异?在学习新课之前是否有预习的习惯?上课与老师的其他同学一起参与学习的过程的程度?课后复习是否进行,课后练
30、习的完成情况?学习行为的记录。学生参与的人数,学生回答问题的程度,人数,正确率进行统计。学习能力发展的记录:在各学科课程学习中,学生的自然观察智能,言语语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人际沟通智能,视觉空间智能;是否能得到发展?学习效果的记录比较,每次提问,每次测验的比较,中段考试,期未考试的成绩的比较。所有调查结果用office excel 进行管理,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主要统计技术包括:描述统计、t 检验、方差分析等。实验组实验前测 (1)实验因素控制实验结果 (1)对比组实验前测 (2)无实验因素控制实验结果 (2)对比:比较实验操作模式图 :(五)研究结果的预想设计网络班
31、和传统教学班之间进行对比:1. 学习效果的记录比较,每次提问,每次测验的比较,中段考试,期未考试的成绩比较。预想网络班的有比较明显的优势。找出信息化教学在中学教学领域有多少可影响教学的因素,而这些因素的影响是有什么样效果? (问卷调查 )2. 分析信息化教学在中学教学中的有效性 : 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提高有效性情况; 对于网络班和传统教学班之间进行的对比,预想网络班学生发展情况会有一定的优势,这些主要表现在学生学习习惯,能力素质,例如主动学习,主动探究,作业质量,测试成绩等方面,表现较好。3. 对学生的信息素养的提高有效情况: 预想网络班的学生利用电脑信息技术进行学习过程中,利用网络对信息进行
32、处理的能力方面,能利用电脑和网络以及多种 搜索引擎对资料搜索, 筛选获取,能对所获取的资料进行重新利用的组合并加工, 制作成 powerpoint作品, flash作品或者小型专题网页作品,参加上级组织的电脑制作比赛并获获奖。第三章实施行动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的实验研究与对比分析一、网络班与对比班的学习效果差异研究( 一)研究问题考察信息技术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是本研究的主要目的,由于学习效果 的范围很广且没有统一的界定,因此本研究选择以学习策略、发散思维和学业成 就作为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指标。 即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对于学生学习策略、发散思维和学业成就有何影响?在本研究中,将考察运用信息技术
33、(主要是网络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对学生学习效果(包括学业成就、学习策略和发散思维)的影响。采用因果比较研究的方式,以我校网络班和对比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以期更全面、 准确地分析问题。需要说明的是,作为因果比较研究的特点,我们没有对实际的课堂教学进行实验干预,而是以随机方式选择已经开展相关教学活动的班级作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步骤1、被试随机抽取配对班级 12 个,其中初三年级 4 个班级,分别为 2 个网络班、 2 个对比班,初二年级 8 个班,分别为 4 个网络班、 4 个对比班;共 517 名学生,包括男生 281 人、女生 214 人(另外有 22 人的性别变量为缺失值) ,学生平均年龄
34、14.78 岁(标准差为 1.01 )。2、测量工具(1) 学业成就的测量: 以学生入学考试成绩、 最近一次期末考试成绩为评价指标,需要转成标准分数;(2) 学习策略的测量: 采用美国澳斯汀的得克萨斯大学教育系的weinstein等人于 1987 年编制的学习策略量表(learning and study strategies inventory, 简称 lassi),量表经过本地化处理和信度、效度分析,具体见本章研究二;(3) 发散思维的测量:研究者编制的测试题,考察学生对于“纸”这个词的联想水平,以学生联想到的与“纸”有关的词语、问题的数量作为评价指标。3、实施使用统一的书面指导语和口头指
35、导语,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施测。回收问卷有效率为 97.0%,有效问卷总数517 份。4、数据分析所有调查结果用office excel 进行管理,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主要统计技术包括:描述统计、t 检验等。( 三)研究结果171、网络班与对比班学生学业成就的差异在评定学生学业成绩时,以全部网络班和对比班学生为研究对象,因此人数多于有效问卷中的学生数,为556 人。我们选择了语文、数学和英语三科成绩和三科的总成绩作为考察学业成就的 指标,并将原始成绩转为标准分后加以分析。由于将学生划分成二个群体:网络 班、对比班,来加以比较,因此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方法,将学生的入学成绩
36、与最近一次考试成绩进行对比。具体见表1:结果显示, 网络班与对比班学生在入学时的学业成就存在显著差异(p<.05),学习后的学业成就也存在显著差异,在两次测验的总分标准分的差值上没有显著差异,不过接近达到显著水平。从学科上看,网络班的三个学科的标准分都有一学业成就样本人数(n)语文标准分(初)网络班264平均数( mean).3883403-.3287601.3775472英语标准分(初)数学标准分(末)网络班对比班292-.351590标准差(s).588102371.15504075.625740401.15005449.596905121.15680932.576824971.13
37、957550.716310261.086399tp值( sig. )9.644.000-.3511022.3648739数学标准分(初)8.957.0009.331.000语文标准分(末)网络班264-.3401791.422166510.640.000对比班292264-.3816848.39021239.599.000定程度的上升,学业成就总分变化的效果量为0.14,呈现小的、非显著的效果。表 1 初三网络班与对比班学生学业成就差异t 检验结果对比班292网络班264对比班292网络班264对比班292639英语标网络班264.4387703.653222811.07.000准分(末)83
38、对比班292-.39534251.09036582总分标网络班264.4506467.7312593311.365.000准分(初)对比班292-.40743401.03591324总分标网络班264.4713714.6843517912.057.000451末初标网络班264.0492.598381.720.086准分的差对比班292-.0425.65181准分(末)对比班292-.4261711.048866(95%置信区间)2、网络班与对比班学生的学习策略差异学习策略是本研究中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的第二项指标,我们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方法将网络班与对比班学生的学习策略加以对比。网络班与对比
39、班学生的学习策略在态度、动机、信息加工、选择要点和考试策略这几项上呈统计显著(p<.05)。表明网络班学生在学习上更认真投入;思维能力更强;更善于在学习中面对大量信息时,从中选择重要信息进一步学习;更 善于备考。由进一步计算得知,态度、动机、信息加工、选择要点和考试策略这几方面的效果量分别为: 0.17、0.28、0.29、0.26 和 0.20,除在态度方面为积极的、小的效果之外,其他方面为积极的、中等的效果。具体见表2:表 2 网络班与平行班学生学习策略差异t 检验结果分量表样本人 数(n)平均数(mean)标准差(s)p值t(sig. )网络班25730.59145.845502.
40、009.045对比班26029.54695.97231网络班25725.74124.505063.299.001对比班26024.39354.77764网络班25726.51205.169361.609.108对比班26025.79075.02389网络班25726.29406.234541.319.188对比班26025.60615.61394态度动机时间管理焦虑对比班26026.18095.80651信息网络班25727.58725.597993.154.002加工对比班26026.10815.05488选择网络班25717.72793.549392.888.004要点对比班26016.8
41、5873.28992学习网络班25726.76235.172211.696.090辅助对比班26025.98365.26677自我网络班25725.08585.090671.319.188测试对比班26024.48245.30876考试网络班25727.55495.617182.175.030策略对比班26026.50605.34864专心网络班25726.93536.019741.450.148(95%置信区间)3、网络班与对比班学生发散思维的差异以独立样本t 检验方法对网络班与对比班学生的发散思维进行比较,可以发现:网络班与对比班学生在发散思维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5),而且网络
42、班与对比班各自内部的标准差都很高,表明学生发散思维水平的个别差异很大。进一步计算得出运用网络进行教学对于学生学习策略的效果量为等效果。具体见表3:0.37,为积极的、中表 3网络班与平行班学生发散思维差异t 检验结果班级类型人数平均数发散思维网络班25722.1769标准差( s)18.07918tp值(sig. )3.795.000对比班26016.579815.32316.000( 95%置信区间)( 四)分析与讨论本研究考察了网络班与对比班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在学习效果方面的差异, 主要分析了学业成就、 学习策略和发散思维三个方面的学习效果。研究所选取的网络班和对比班是从已经开展相
43、应教学活动的班级中随机抽取的,事先没有进行任何实验干预,因此本研究属于因果比较研究。1、学生的学业成就网络班与对比班在入学成绩总分和各个主要学科成绩上都有显著差异,网络班从总体上高于对比班。在这一点上的具体情况,学校的教师是比较清楚的,一 位教师这样介绍:“学生是家长同意后进网络班的,因为学生要自己拿钱买电脑, 网络班学生的入学成绩稍高些,但是尖子生不在这里。”进一步比较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网络班与对比班的学业成就,可以发现:经过一段时间后,网络班与对比班在成绩提高水平方面差异接近达到显著。学业 成就总分变化的效果量为0.14 ,呈现小的、非显著的效果。从两次成绩的比较来看,网络班的学习成绩是
44、上升的 (两次成绩的标准分的差为正) ,而对比班的学习成绩是下升的(两次成绩的标准分的差为负) 。总之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学业成就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很大。2、学生的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重点关注的学习效果指标。通过比较发现,网络班与对比班学生的学习策略在态度、动机、信息加工、选择要点和考试策略这几项上呈统计显著(p<.05)。我们可以推论:网络班学生在态度、动机、信息加工、选择要点和考试策略这几项策略上表现更为突出。另外,从效果量( effectsize )上来看,所有呈显著差异的学习策略层面的效果量介于 0.170.29之间,总体表现为小的或中等水平的、积极的效果,其中动机和信息加
45、工策略的效果量最高,为积极的、中等水平效果。3、学生的发散思维从统计结果发现:网络班与对比班学生在发散思维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5),而且网络班与对比班各自内部的标准差都很高,表明学生发散思维水平的个别差异很大,效果量为0.37 。这表明,运用网络进行课堂教学对于学生发散思维有中等的、积极的效果。网络班学生的发散思维水平优于对比班。我们推论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网络班学生更多地接触到丰富的资源,知识视野更开阔,而且在运用技术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或合作解决遇到的问题,提高了从不同途径提出解决方法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多动手操作、多接触丰富的学习资源,帮助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
46、造力。二、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与学生学习效果的关系研究( 一) 研究问题我们希望考察技术与哪些环境因素一起产生了对于学生学习的影响效果,而在学生所处的环境中,教师是最重要的影响力量。关注教师应用技术开展教学后对于学生学习的影响是非常有意义的。( 二)研究步骤1、被试( 1)学生样本:随机抽取配对班级12 个,其中初三年级4 个班级,分别为2 个网络班、2 个对比班, 初二年级 8 个班,分别为 4 个网络班、4 个对比班; 517 名学生,包括男生281 人、女生 214 人(另外有 22 人的性别变量为缺失值) ,学生平均年龄 14.78 岁(标准差为 1.01 )。(2)所选班级的主要任课教
47、师, 共 20 人, 其中男教师 4 人(占 20%),女教师 16 人(占 80%),教师平均年龄35.90 岁(标准差为 7.97 ),平均教龄 13.63 年(标准差为 8.21 )。2、测量工具(1) 采用美国澳斯汀的得克萨斯大学教育系的weinstein等人于 1987年编制的学习策略量表( learning and study strategies inventory,简称 lassi);(2) 课堂信息化教学有效性教师问卷。3、实施使用统一的书面指导语和口头指导语,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施测。回收学生问卷有效率为97.0%,有效问卷总数517 份。;回收教师问卷20 份,有效率为1
48、00%。4、数据分析所有调查结果用office excel进行管理,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主要统计技术包括: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 三)研究结果以班级为单位,计算每班学生学习策略的平均分,同时也将每班的所有任教教师的问卷统计结果取平均分,得到每个班级的学生及教师数据。涉及的变量包括:a) 学生的学习策略:由10 个分量表得分组成;b) 教师课堂信息化教学的环境支持c) 教师对课堂信息化教学的主动运用d) 教师开展课堂信息化教学的教学控制e) 教师对于课堂信息化教学的成功体验利用相关分析来考察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对于学生学习的影响,统计 结果显示,教师运用技术的教学
49、控制因素层面对于学生的学习辅助策略的相关达到统计显著水平( p<.05),表明在教学控制因素上得分越高,即教师越趋向于采 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学生越擅于创造和获取对学习有帮助的材料。同时,教师的成功体验与学生的学习辅助策略也呈显著相关(p<.05),对自己开展的课堂信息化教学的成功水平评价越高的教师,他所任教班级学生的学习辅助策略越好。具体见表 4:表 4 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与学生学习策略的关系动时间机管理加工要点辅助测试策略态度焦虑专心信息选择学习自我考试环境.049支持主动.152运用教学.218.240.084.086.331.087.034.067.
50、042.053.124.098.147.313.199.038.452控制成功体验*p<.05.202.2545.312.028.054.174.068.278.221.008*.418*.281.101.304.165那么哪些因素会影响教师的成功呢?将教师问卷的三个因素作为自变量,将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成功体验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剖析它们之间的关系。采用逐步回归方法, 得到进入回归方程的显著变量为“主动运用” 和“环境支持”,即“主动运用”和“环境支持”两个因素对于“成功体验”的贡献达到 统计显著水平。具体见表5:多元相关标准化决定系增加解f 值sig
51、.净 f 值系数 r.838数 r2.702释量r.70261.331.00061.331回归系数.548.881.776.07443.397.0008.283.398表 5 教师信息技术的教学运用与信息化教学成功体验的多元回归分析主动运用环境支持由所得到的数据可知,多元相关系数为 .881 ,其联合解释变异量为 .776 ,表明“主动运用”和“环境支持”这两个因素能够预测“成功体验”的 77.6%的变异量。其中“主动运用”因素的解释量为 70.2%,“环境支持”的解释量为 7.4%。标准化回归方程为:成功体验 =.548 ×主动运用 +.398 ×环境支持( 四) 分析与
52、讨论在统计结果中可知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方式对于学生学习策略的影响主要集中 于“学习辅助”策略,表现为“教学控制”因素与“学习辅助”正相关,相关系 数 r 为.452 ,表明学生“学习辅助”策略的变异量中,可以被“教学控制”解释的变异量百分比为20.4%(决定系数 r 2=0.204 )。由此我们可以推知,在信息化教学中,倾向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会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学习辅助策略的提高,即学生利用和创造各种材料和工具来帮助学习的能力。在问卷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表现为:“在教学中, 我经常让学生独立运用技术解决问题”等。考察哪些因素影响教师成功开展信息化教学的统计结果表明,“主动运用” 和
53、“环境支持”两个因素对于教师的成功影响最显著,这两个因素联合起来能够预测“成功体验” 77.6%的变异量。在问卷中相应的内容为: “我喜欢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加上自己运用技术进行教学的新创意”、“我和同事以及其他学校教师间经常进行交流、合作,使得我在开展技术支持的教学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等。以上的研究结果提示我们,实现成功的课堂信息化教学要求:一方面从教师的角度,在开展课堂信息化教学时应适当地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应用所学内容来解决问题、开展创造性活动。如以问题、项目或任务等作为活动主题,鼓励学生单独或合作完成。另一方面从管理层的角度,应在学校层面对信息化教学的开展制定具体的计划,并为教师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 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同时鼓励教师间在信息化教学方面的交流合作,促进教师开展成功的信息化教学。另外,通过发放问卷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颌下痈的临床护理
- 2025二手房买卖合同模板
- 深圳初一生物试卷及答案
- 陕西去年高考试卷及答案
- 厦门上年中考试卷及答案
- 2025授权店特许合同协议样本
- 农药抗病虫害效果研究考核试卷
- 糖果的糖果品牌故事与品牌价值塑造考核试卷
- 2025物业租赁合同范本
- 电子元器件在智能手表中的应用考核试卷
- 小学生睡眠管理课件
- 2025-2030中国电线电缆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前景预测与投资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 下载家长会课件的方法
- 内蒙古自治区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 教研项目合同协议
- 云南省昆明地区2025届小升初模拟数学测试卷含解析
- 济南水务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真题2024
- 委托设计框架合同协议
- 《电工电子技术基础》高职全套教学课件
- 众辰变频器z2400t-15gy-1说明书
- 上海市四年级数学绿色指标测试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