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大学读后感大学之道,三纲八目大学之道,就是礼记 大学中篇中提出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宋代的著名思想家朱熹将它们总结为“三纲领”、“八条目”,简称为三纲八目。大学开宗明义,提出了大学之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明德所谓明德,是指天所赋予人的、根植于人心中的人类本性,也就是人性。这是就整个人类而言,因而具有普
2、遍性。而“明明德”,就是显明发挥出人类所普遍具有的德性,认识到这种德性,也就是认识到了人性中所具有的天道的本质。更明确的讲,“明德”是天所赋予人的本性,“明明德”是昭显并发挥这种本性的道德实践。(这种观点说明了,大学的确体现了持“性善论”的子思、孟子一派的观点。)亲民、止于至善大学之道强调的不仅是人的道德本性和道德实践,它还要求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应用于社会政治实践,是一个推己及人的过程,其目的就是“亲民”。亲民说到底就是将自己的道德修养普遍地施及于天下百姓,并使天下百姓都能体认到自己心灵中所具有的诚明德性,由此同样再去施之于人,施之于广大的生活世界,这样就能做到大学之道所谓的“止于至善”了。拿我
3、们NGO志愿者来做一个比方。大家之所以来到这个家园中奉献出自己的时间与精力,就是本自于内心中的“明德”,希望将自己的爱心、社会责任感释放出来,推己及人,让老百姓都能体认到这种奉献而去参与到这种实践中去,这就是“亲民”,将这种精神发扬光大,施之于最广大的空间,就是“止于至善”了。至善的确不容易达到,那么我们就必须不断的努力,努力的方向也就是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己正人把这样一种“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动态过程,放到整个儒学的理论结构中去考察,“明明德”就是正己,它的目的在于为自己树立起一个人生的价值尺度与道德标准,
4、从而达到个体人格的自我完善。亲民是推己及人,就是论语中孔子所说的“立人”、“达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与“正人”(“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这样一个推己及人的过程,就是由内到外,由个体到一般的过程。完成这种内外,主客的过程,也就接近和达到了“至善”。所以,大学之道也体现了儒家核心价值观-“仁”的两个层次的要求。第一层次,“明明德”,做到“恕”的境界,也就是“正己”,“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第二层次,“亲民”,做到“忠”的境界,也就是“正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所以,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通
5、俗化了就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内圣外王大学之道还表现为一个程式,即所谓八条目。八条目是以修身为核心的道德实践过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都包括在修身之中,属于明德的范畴。由修身而推己及人,就是所谓“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也是儒家“内圣外王”之说的具体解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就是“内圣”。“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外王”。大学之道不是空洞的道德理论,它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把儒家的伦理原则落实到“人事”,即现实社会中。这表现了儒家干预生活、改造世界的基本精神。至于我们这些现代人,对于“大学”的理解应首先切入的是“修身”之道。那么究竟如何“修身”呢?
6、除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之外,中庸里面有两段极为重要的文字:“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人之所不见之处,依然自觉遵道而行,坚持原则)。”(慎独就是“诚其意”的体现。)“故君子尊德性(理性)而道问学(前人的经验),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认识宏深)而道中庸(行动适度),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最近读了大学,对这四书之一有了一点浅显的认识。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与论语、孟子、中庸一起表达了儒学的基本思想体系,是研治儒学最重要的文献。因为它们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孟子、曾子、子思,
7、所以后世称为“四子书”,简称即为“四书”。四书中以大学为最易晓,故读“四书”要“先读大学,“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训诂,句读文字、音韵”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大学”是大人之学。是人生的大智慧。大学着重讨论个人修养与社会治乱的关系,它以“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为“三纲领”(三纲);又提出实现天下大治的八个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后人称之“八条目”(八目)。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在八个条目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实,对于大学一书,指出有“三纲八目”之说,也不尽然!“事实俱在,如说大学
8、一书的纲目,应该说它有四纲、七证、八目才对。”(南怀瑾言)。那么,四纲是什么呢?就是在”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之上,一个最重要的前提”道”字,也可以说是大学之道的“大道”。只要从大学开头两段的本文中,就可看出来事实俱在。文中不是明明白白地写出“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吗?所以“大道”或“道”,才是首纲。当下社会的各种不和谐,诸如诚信“破产”、家庭矛盾、社会纠纷,都是因为人们行为无“道”无“德”造成的,因此,作为教师应该好好的读一读大学,认真地传道,教给学生家庭和睦、社会安定、举国得治的道理。要传道,教师首先就要读大学,读懂“大学之道”、“大学之德”。诸如大学这些古老的
9、经典,它们都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分享知识、经验的结果。它言简意赅,却在精练之中蕴涵大智慧。我们的老师需要时时阅读这些经典,领悟其中的智慧,并学以致用,身体力行之。如此才能让学生于日常生活中耳熏目染,潜移默化,日积月累间养成美好的德性,成长为健全的人这才是教育的目的。大学短短的二千来字,深刻阐明了人生和社会的大学问,以及做学问的最高境界。学问不在于某一具体的技术,不拘泥于世俗的琐事。学问在于明辨世间的大是大非,在于促进社会进步,为天下人树立榜样。“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确实可以“吾日三省吾身”,明明德,亲民
10、,至善既不难;同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完美修身而齐家治国平天下亦不难。曾听闻季羡林老先生的故事,是说季老先生因为穿着极其朴素,经常会被人看成是学校里的老工人。不止一次,季先生会被来报到的新学生叫住,替他们看行李。季先生每次都原地不动地替他们看守行李,有时候会一看两小时。而这些学生两三天以后就会在北大的迎新会上,看见季羡林校长坐在主席台上,这是多么朴素而高尚的人格魅力啊!倘若我们的教师都能如季羡林老先生这般具有作为一名长者的为人风范,以身践德,身体力行之,何愁教出来的学生不具备高尚的品德,何愁我们的家庭、社会不和谐。只要我们的教师真正领悟了“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大学之道”,领悟
11、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并且以身践道、以身践德,就能引导我们的学生向“善”,兼济天下,“止于至善”。腹有诗书气自华。作为一名教师,虽然任教的学科各不相同,但不可否认,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文化素养是一个相互包容的关系,丰富的积淀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套用别人的话:让我们做有文化底蕴的智者。只要我们做教师的人心胸博大、视野开阔,学习研究、做人做事时就不会局限,不会拘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才能有更高深的领悟,我想,这也许就是大学给我们大家最大的启示吧!大学,舒朗了我的视野,美丽了我的心灵,充实了我的人生。大学读后感“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在于新民,在止于至善。”所谓“大学”,实质为大学问,
12、人世间最重要的学问。初读大学有振聋发聩、醍醐灌顶之感。读二十年书,吃将近30年的白米饭,不辨“小学”与“大学”,不知“小年”与“大年”,怎不感慨。再读大学,真有朝闻道、夕死可乎的清爽。大学缘何受到2000年来的学者、统治者、士人的推崇。据我臆测,就在于大学简洁明了的解决了人生三个重要问题:(1)天地生人的意义;(2)如何去实现天地赋予个体的使命;(3)个人与天下的关系。大学是怎么回答这三个问题的呢?首先,开宗明义地指出天地生人的意义在于“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接着,指出实现的方法是“致知格物,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最后,个人与天下的关系则是“一家仁,则一国兴仁;一家让,则一
13、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大学为立志作君子的千古士人立下了道德、为人处事的标杆,影响了中国千百年来的读书人。“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告诫读书人,要做有才有德的君子,必须时时反省、分秒不可懈怠,努力学习,谨守品行。之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也。“君子必慎乎其独”,尊重自我,尊重天地良心,则应当人前人后一个样。独处时最能反应一个人的德行,自古至今,有多少道貌岸然,人前人样、人后鬼样,披着羊皮的狼,祸害世间。“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是非黑白一眼洞穿,既需要广博的知识、深厚的阅历,更需要有一颗正直无私的心。心正才能摒弃个人好
14、恶、世俗偏见,正确的去判断。“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子其口出。”胸怀如大海,纳万物而波澜不惊;如宇宙,日月星辰运行其间,而静默不语。人有才,惜之、爱之、举荐之、助之。社会有此伯乐,则中华幸甚。“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也。”共产主义的模式,大同社会的标准。大学短短的二千来字,深刻阐明了人生和社会的大学问,以及做学问的最高境界。学问不在于某一具体的技术,不拘泥于世俗的琐事。学问在于明辨世间的大是大非,在于促进社会进步,为天下人树立榜样。“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想想当今的大学,早就忘了什么是大学,一味的迎合
15、社会的需要,屡屡降低教育标准、或调整方向。大学生不再是懂得“明德、亲民、至善”等大学问的学子,而仅仅是有一技之长的工匠。匠气十足,何能推动社会进步,促进技术发展。今天中国是最多的士人生产国,博士、硕士、学士数量都位居世界前列,甚至是第一,但在科学技术、社会哲学、文艺等等多个领域的成果却远远少于国外。这是为什么呢?今之士,胸无大局,眼界狭隘,每日只为生计,缺少了献身事业的精神。得一善则欣欣然,不精益求精,止于至善。大学是时候认识到大学教育的本质了,不是授人一技,而是授人以道。愿天下之士,以大学之道自勉。大学读后感 小时候读书,老师会要求写读后感,只是那时的读后感过分八股,几乎千篇一律,后来也喜欢
16、上了看书,每看完一本书就会想很多。只是今天所写的大学并非一本书那么简单,或者说不仅仅是一本书。 都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是真正的去读万卷书或许会发现,不但没有行万里路,反而在原地停留,大学四年,并不算长,但这四年走过的,却影响了一个人的终生。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读书自然不是为了统治国家或者从政,说亲民可能扯的过远,古代的大学指君子之学,为人君,止于仁,恐怕现在人或者学生早已忘了何为仁,当然我也承认,我从没有认真考虑过仁是什么含义;我读大学,并没从其中悟得太多哲理,只是学会了一种处世心态。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如此漠然的处世态度,可能很少有人可以做到,毕竟我们所处的社会太过复杂,太过现实,似乎已经很少有人会或者有机会去体会修身的意义所在。 我们总是以仰望的姿态去面对人生,或许仰望意味着追求,意味着理想,却未曾想过仰望的同时却已经将自己贬了值,人确实该有理想,该有追求,但是这种追求这种理想应该如何去体现呢,我们总是在应对这社会所带来的一切,却有多少人能对所谓的社会现实泰然处之,以一个平和的态度去面对人生呢。 之前看过一本书叫善待自己、善待生命,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1.1 地球和地球仪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七年级地理上学期人教版
- 2025年氢能重卡技术创新在环保行业的应用前景报告
- 观察鱼 教学设计-科学一年级下册教科版
- 2025年中国高性能改性塑料合金行业市场分析及投资价值评估前景预测报告
- 2025年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在康复医疗市场中的消费者行为研究报告
- 基于5G技术的2025年交通运输数字化转型策略研究
- 1.13 近似数说课稿初中数学华东师大版2024七年级上册-华东师大版2024
- 2025年垃圾填埋气发电设备智能化改造与碳减排效益分析报告
- 2025年中国高档装饰灯具行业市场分析及投资价值评估前景预测报告
- 2025年中国高纯铌材行业市场分析及投资价值评估前景预测报告
- 2025春江苏开放大学教师发展与职业道德过程性作业二参考答案
- 防蛇安全小常识中班
- 2025年广东省统一离婚协议书模板
- 《2025 NCCN子宫颈癌临床实践指南》解读
- 《上消化道出血》课件
- WiFi6基础知识培训
- 文学名著红楼梦故事解读
- 乒乓球比赛裁判员学习用(教学)
- 非口服药物的吸收(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件)
- 《中外美术史》课件
-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阅读之《朝花夕拾》读书分享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