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与理解考题_第1页
语文版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与理解考题_第2页
语文版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与理解考题_第3页
语文版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与理解考题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语文版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与理解考题班级:_ 姓名:_1. 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   )者,先自度(   )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   )信度,无自信也。”(1)给加点的字注音。(2)试着解释下列词语。度第一个:_  第二个:_操_遂_(3)你觉得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_2. 小古文阅读。陈晋之读书法读书惟在牢记,则日见进益。陈晋之一日只读一百二十字,后遂无书不读,所谓日计不足岁计有余者。今人

2、谁不读书,日将诵数千言。初若可喜,然旋读旋忘,虽一岁未尝得百二十字也,况一日乎?予少时实有贪多之癖,至今每念腹中空虚,方知陈贤良为得法云。(注释)本文选自扪虱新话,题目为编者自拟。陈晋之:人名。诵:背诵,这里是读的意思。癖:毛病。陈贤:对陈晋之的美称。良为得法:甚得读书之道。云:语气词。1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只画一处)所 谓 日 计 不 足 岁 计 有 余 者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1)岁计有余者   岁:_(2)然旋读旋忘   旋:_3翻译下面的句子。虽一岁未尝得百二十字也,况一日乎?_4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是用什么事例来证明陈晋之“良为得法”的。_5你从这个

3、故事中懂得了什么道理?_3. 课外阅读。齐白石临摹学生的画那年,齐白石在当时的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当老师,指导学生们画画。有一次,他的学生谢时尼在课堂上画了一幅梅鸡图。图画上的一枝梅花艳丽俊秀,梅花下的公鸡画得非常生动别致,特别是公鸡那弯弯的尾巴显得十分活泼可爱。齐白石瞧着这幅画,欣赏了很长时间,然后,笑着对谢时尼说:“你画的这画太有味道了,能借我回去临摹一张吗?”谢时尼听了齐白石的话,起初还以为老师在跟他开玩笑。可是,他一看到老师那副认真恳切的神情,知道老师没有跟他开玩笑,就把梅鸡图交给了齐白石。一周后,齐白石又来上课了。他讲完课后,便拿出自己临摹出来的画对谢时尼说:“你看我临摹得好不好?”谢时

4、尼被老师这种虚心认真的精神感动了。过了多年以后,每当谢时尼想起这件事时,都感到老师这种虚心认真的学习精神值得他学一辈子。你需要理解并回答的问题是:1.结合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别致:_恳切:_  2.齐白石欣赏梅鸡图是因为。3.“这画太有味道了”中的“味道”的意思是 (  )A.酸甜苦辣等味 B.香、臭等味C.画的意境 D.意思4.为什么起初谢时尼以为老师在跟他开玩笑( )A.齐白石是大画家,怎么可能临摹学生的画?B.齐白石说话时的神情不够严肃。C.齐白石经常跟学生开玩笑。D.谢时尼觉得自己的画不够好。5.从文中可以看出齐白

5、石是一个怎样的人?_4. 阅读理解。自相矛盾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1先解释句中加点字,再解释句子意思。(楚人)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誉:_   陷:_句子意思:_2从这则寓言故事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_5. 课外欣赏。范氏之亡也,言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吕氏春秋·自知(注释)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

6、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亡,逃亡。钟:古代的打击乐器。负:用背驮东西。锤:槌子或棒子。況(huàng)然:形容钟声。遽(jù):立刻。恶:害怕。悖:荒谬。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1)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 走:_则:_  (2)遽掩其耳   遽_其:_  (3)恶人闻之  恶_之:_2翻译句子。(1)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_(2)恶人闻之,可也;恐己自闻之,悖矣。_3“恶己自闻之,悖矣。”这位盗钟者到底“悖”在哪里?_4请你说说这则寓言的寓意。_5成语“掩耳盗铃”就出自这

7、里。请你写出“掩”字开头的两个成语。_6. 阅读小古文,回答问题。钟氏之子钟毓(yù)、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yáo)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chì)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钟毓兄弟小时,值父昼寝(qn),因共偷服药酒。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注释)令誉:美好的声誉。语:对说。敕见:奉皇帝的命令进见。昼寝:午睡。托寐:假装睡

8、着。酒以成礼:酒是用来完成礼仪的。1联系上下文,选择句中加点字的正确意思。(1)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值:(_)A值班。   B正当。因:(_)A于是。   B因为。(2)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时:(_)A当时。   B顿时。觉:(_)A睡觉。   B觉察。2面对魏文帝的提问,两兄弟是如何回答的?(用原文回答)_3面对魏文帝的提问,两兄弟中谁的回答更妙?为什么?( )A.钟会的回答更妙,因为他的回答表现出了他本人的镇静。B.钟毓的回答更妙,因为他把害怕的感觉说出来了。C.钟毓的回答更妙,因为他实事求是。7. 阅读理解。 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

9、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chng  cng)沧凉凉,及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shú  sú)为汝多知乎!”注释:盂:古代的圆口器皿。汤:热水。1圈出文中括号内正确的读音。2照样子写词语。例:大如车盖   泪如泉涌  _   _   _3选择带线词的解释,在括号里打“”。  (1)两小儿辩日&#

10、160; 有口才(   )   辩论(   )  (2)日始出时去人近  距离(   )   失去(   )4用“_”画出文中的反问句。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问其故。  _(2)孔子不能决也。  _(3)孰为汝多知乎!  _8. 阅读回答问题。疑邻窃斧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 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俄而,掘于谷而得其斧。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其邻之子非变也, 已则变矣;变

11、也者无他,有所尤也。 战国·郑·列御寇列子·说符1解释下列画线的词语。(1)视其行步 _(2)掘于谷而得其斧_2翻译下面的句子。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_3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了什么启示?_9. 阅读短文。_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注释)长:生长。揠:向上拔。其人:他家里的人。往:去,到。耘苗:给苗锄草。益:好处。1借助注释,理解短文,猜猜这个寓言故事的名字

12、,并写在文前的横线上。2下列对文言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宋国有个人,担心他的禾苗不长高,就一棵棵地把禾苗向上拔)B.非徒无益。(不是说没有好处)C.芒芒然归。(很迷茫地回家)3这则寓言的寓意是(   )A.庄稼人对禾苗要多加照管,不能做一个什么都不知道的懒汉。B.要想做好事情,就要想办法加快速度,提高效率。C.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按照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不能急于求成。10. 文言文阅读。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13、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注释)逮:到,及。邑人:同县的人。古代“县”通称为“邑”。大学:大学问家。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1)衡乃穿壁引其光(_)   (2)资给以书(_)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_3匡衡是个怎样的人?_11. 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1“陈太丘与

14、友期行”中“期”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A.期待 B.期望 C.一起 D.约定2“元方入门不顾”中“顾”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A.理睬 B.顾虑 C.回头看 D.照顾3“待君久不至,已去”的正确翻译是()A.等你很久都没来,他已经先去了。B.等了你很久,你都没到,他已经离开了。C.招待你这么长时间不走,他已经先走了。D.招待你这么长时间不走,他已经离开了。4下面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B.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

15、礼。C.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D.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5这则小古文告诉我们的道理。()A.待人有礼貌 B.做人要守信 C.说话要有理 D.知错要改正12. 阅读小古文,完成练习。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注释)魏文侯:战国时魏国国君,在诸侯中有美誉。虞人:掌管山泽的官。罢:停止,取消。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1)魏文侯与虞人期猎(_)

16、(2)是日,饮酒乐,天雨(_)(3)公将焉之(_)(4)岂可不一会期哉(_)2翻译下面的句子。乃往,身自罢之。_3读了这篇短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_13. 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1这则寓言名叫_,选自_作者是_时期_家_。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1)楚人有鬻盾与矛者_(2)物莫能陷也_(3)以子之矛,陷子之盾_(4)其人弗能应也_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1)誉之曰。译文:_(2)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译文:_4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

17、理?(   )A.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盲目夸大,否则会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B.不要自己夸耀自己。C.同伙间不要相互争吵或冲突。D.同学之间要互相团结,不要发生矛盾。14. 文言短篇阅读。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1根据这段文字所形成的成语是_。2用横线画出文中表示该成语寓意的句子。3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解释句中“其”指什么。(1)园中有树,其上有蝉。( )(2)不知螳螂在其后也。 ( )(3)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4)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4读了短文,你有什么启发或体会,写在下面横线上。_15.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链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