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与理解考题_第1页
语文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与理解考题_第2页
语文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与理解考题_第3页
语文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与理解考题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语文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与理解考题班级:_ 姓名:_1.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王戎不取道旁李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1本文选自_。王戎,晋朝人,“_”之一,自幼聪慧。2给加点的字词选择正确的读音或释义。(填序号)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A.zhé B.shé C.zh3给加点的字词选择正确的读音或释义。(填序号)诸儿竞走取之(   )A.争着走过去。 B.争着跑过去。4王戎不动是因为“_”,从词语“_”可以知道他说的

2、是对的。5王戎与诸小儿相比哪个不是他的过人之处?(   )A.仔细观察,不盲从。 B.善于根据现象进行分析、推理、判断。C.认真思考。 D.先人后己,懂得谦让。2. 文言文阅读。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注释)至:等到,直到。操:拿、持。度(dù):量好的尺码。1解释下面的字。郑人有欲买履者。欲:_履:_者:_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1)而置之其坐。

3、_(2)至之市。   _(3)而忘操之。   _(4)反归取之。   _(5)何不试之以足?   _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至之市,而忘操之。_(2)宁信度,无自信也。_4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A.做事之前要有充分的准备,不能丢三落四。B.做事要有时间观念,否则就会像郑国人一样失望而归。C.遇到事情要懂得变通,根据情况采取合适的办法。D.要坚持原则,才能把事情做好。3. 阅读短文。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

4、:“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1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 尝与诸小儿游(_)A经常 B曾经 C尝试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_)A曲折的树枝 B折取树枝  C压弯树枝2面对多子的李树,其他小朋友都争着去采摘,王戎却无动于衷的原因是:_ 。3王戎说“此必苦李”的原因是:_。4面对同一件事,王戎的表现和其他小朋友很不同,而且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是正确的,这充分说明王戎是一个_的人。4. 阅读理解。铁杵成针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1给文中画横线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5、世传(_)   世代相传。 世上传说。卒业(_)   完成学业。 诵读完毕。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各指代什么。(1)问之,曰:“欲作针。”“之”在文中指_。(2)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其”在文中指_。3老媪是怎样回答李白的?把文中相应的句子画上“”。4读了这则故事,你有什么启示?请写在下面。_。5. 课内阅读。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 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1这段话选自课文_,出自_。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尝:_  走:_  唯:_&#

6、160;信然:_3翻译下列句子。(1)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_(2)取之,信然。_4你觉得王戎是一个怎样的人?_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_6. 课内阅读。王戎不取道旁李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1解释下列词语尝:_   竞走:_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选自世说新语·雅量,主要讲了王戎在其他孩子争着去摘路边的李子时不为所动,并推断李子必苦的故事。B.读文言文,要注意音节的变化,适当停顿。“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儿竞走/取之,唯/成不

7、动”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划分无误。C.看到路边李树果实累累,诸小儿“竞走取之”,而王戎“不动”,两相对比并结合王戎的回答可以看出王戎是一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人。3王戎为什么说“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_4读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_7. 阅读课文,完成练习。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1)未成,弃去:_(2)逢老媪方磨铁杵:_(3)太白感其意:_(4)还卒业:_2“问之,曰:欲作针。”这句话的意思是:_3“铁杵成针”的故事最后成为一句俗语:_8. 课内阅读。铁杵成针磨针溪,

8、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1下面对文中第二句话的标点,最恰当的是(  )A.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B.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C.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2解释带点词语的意思。弃去:弃去弃去_ 还卒业:_3“问之”是指李太白问老媪。他是这样问的:“_?”4人们为什么给山下的小溪取名为“磨针溪”呢?下面的说法最合理的是(  )A.为了纪念曾经在这条小溪边磨针的老媪。B.为了纪念曾经经过小溪的大诗人李白。C.为了学习发扬老媪坚持不懈的磨针精神。9. 阅读下面的文言

9、文,回答问题。王冕(min)传(节选)王冕者,诸暨(jì)人也。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ln)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zhé)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x)田,父怒,挞(tà)之。已而复如初。(注释)窃:偷偷地。辄:就。或:有人,有的人。挞:用鞭子打。1(理解句子)读一读,给句子选择正确的翻译。(1)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_)A王冕进入学堂偷窃,听到学生们在读书。B王冕偷偷地进入学堂,听学生们读书。(2)或牵牛来责蹊田。(_)A有人牵着牛来责骂王冕家的牛践踏田地,踩坏了庄稼。B或者牵着牛来践踏田里的庄稼。2(梳理内容)文中写了哪个事例来说明王冕

10、爱读书?_3(个性表达)结合短文,试着说说王冕能成为大文学家的原因。_4(语言积累)王冕读书的故事让你想到了哪句名言?_10. 课内阅读。一座座雪峰插入云霄,峰顶_。大大小小的湖泊,像颗颗宝石镶嵌在彩带般的沟谷中。湖水_,湖底石块_。从河谷至山坡,遍布着原始森林。每当天气晴朗时,蓝天、白云、雪峰、森林,都倒映在湖水中,构成了一幅幅_的图画,难怪人们把这些湖泊叫做“五花海”“五彩池”呢。由于河谷高低不平,湖泊与湖泊之间恰似一级级天然的台阶。由此形成的一道道高低错落的瀑布,宛如白练腾空,银花四溅,蔚为壮观。1把原文补充完整。2照样子,写词语。一座座雪峰   一幅幅_&

11、#160;  一道道_3选文主要描写了_、_、_、_这四种景物,这些景物各自的特点是_、_、_、_。4用“横线”画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这句话用_来比喻_,写出了_。5瀑布是怎样形成的?用“横线”标出文中的语句。6这些湖泊为什么叫做“五花海”“五彩池”?用“   ”在文中标出来。7九寨沟这么美,请你用一句简短的话来宣传它。_11. 重点段落品析。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1最后一句“取之,信然”的“信”是什么意思?_。2“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12、意思是_。3“人问之”,别人问王戎的是什么问题呢?_4给这篇文言文加个合适的题目。_5这个故事给你怎样的启示?_12. 阅读小古文,回答问题。啖蔗顾长康啖甘蔗,先食尾。人问所以,云:“渐至佳境。”1解释下列字词。(1)啖(_)   (2)尾(_)(3)云(_)   (4)渐至佳境(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顾长康啖甘蔗,先食尾。_(2)人问所以。_13. 小古文阅读。文徵明习字文徵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zhá),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选自书林纪事(注释)临:临摹。日

13、:每天。率:标准。遂:于是,就。于:对,对于。尝:曾经。苟且:敷衍了事,马虎。简札:信件,书信。少:同“稍”,稍微。易:改换,更换。愈益:愈加,更加。1(字词理解)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与“文徵明临写千字文”中的“临”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玉树临风 B.兵临城下 C.身临其境 D.唐临晋帖2(句段理解)对下面这句话翻译最准确的一项是( )故愈老而愈益精妙。A.因此,他的年纪越大,书法就越发精致巧妙。B.因为他越来越老了,所以书法更加敷衍了事。C.因此,愈老的书法水平更加精致巧妙。D.因此,他的年纪越大,千字文就背得更加熟练巧妙。3(提取信息)文徵明之所以“愈老而

14、愈益精妙”,是因为他( )A.有兴趣,肯用功。 B.人聪明,练得多。C.练得多,不随意。 D.不随意,有耐心。4(分析判断)下列句子中不是文徵明勤奋刻苦习字的具体行动的一项是( )A.日以十本为率 B.书遂大进C.平生于书,未尝苟且 D.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5(评价人物)读了这篇小古文,你觉得文徵明是个怎样的人?_14. 阅读文言文。滥竽充数(节选)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注释)充数:凑数。说:通“说”,喜欢。廪食(ln sì)以数百人:官府供食。1“齐宣王

15、使人吹竽”中的“使”的意思是()。A. 命令,派 B. 出使 C. 假使 D. 使者2“好一一听之”中的“好”是指()。A. 善,好 B. 友好 C. 喜欢,喜爱 D. 很3南郭先生不会吹竽,那他为什么能在乐队里混过一次又一次呢?()A. 因为南郭先生聪明。B. 因为齐宣王喜欢让三百人一齐吹竽给他听。C. 因为他吹竽吹得很好。4滥竽充数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什么道理?_15. 阅读理解。 学   奕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注释奕:下棋。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上。  秋:是人名。因为棋下得好,所以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